CN207378120U - 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 - Google Patents
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378120U CN207378120U CN201721355015.5U CN201721355015U CN207378120U CN 207378120 U CN207378120 U CN 207378120U CN 201721355015 U CN201721355015 U CN 201721355015U CN 207378120 U CN207378120 U CN 2073781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transformer
- gear
- driving gear
- transformer speed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属于变速器领域,其技术方案如下,包括壳体、动力输出前传动轴、变速箱输入轴、主变速主动齿轮轴,所述变速箱输入轴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套接在动力输出前传动轴上,所述变速箱输入轴上转动连接有逆行器主动齿轮,所述主变速主动齿轮轴上花键连接有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所述逆行器主动齿轮与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之间设有逆行拨叉,所述主变速主动齿轮轴外套有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所述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外圈端面插入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内圈端面中,所述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内圈端面插接在主变速主动齿轮轴外圈端面内,具有降低脱挡概率,提高变速器使用寿命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器领域,特别涉及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
背景技术
变速器是用来改变来自发动机的转速和转矩的机构,他能固定或分挡改变主变速主动齿轮轴和输入轴传动比,又称变速箱,变速器由变速传动机构的操纵机构组成,有些汽车还有动力输出机构,传动机构大多使用普通齿轮传动,也有的用行星齿轮传动,普通齿轮传动变速机构一般用滑移齿轮和逆行同步器总成。
公开号为CN10683814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有中央制动器和取力器的多功能变速器,它通过将一二挡逆行同步器总成和三四挡逆行同步器总成改为双锥结构,使换挡更为灵活轻便,这种方式虽然换挡阻力小,但是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抵接在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一侧,在变速器工作时主变速主动齿轮轴会对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产生轴向力的作用,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易损坏导致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轴向运动脱离逆行同步器总成使挂挡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其具有降低脱挡概率,提高变速器使用寿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 包括壳体、动力输出前传动轴、变速箱输入轴、主变速主动齿轮轴,所述变速箱输入轴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套接在动力输出前传动轴上,所述变速箱输入轴上转动连接有逆行器主动齿轮,所述主变速主动齿轮轴上花键连接有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所述逆行器主动齿轮与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之间设有逆行拨叉,所述主变速主动齿轮轴外套有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所述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外圈端面插入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内圈端面中,所述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内圈端面插接在主变速主动齿轮轴外圈端面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镶嵌在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内侧,当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受到轴向力时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外圈直径与内圈直径差值较小,此时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外圈与内圈力臂减小,则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所受力矩减小,进而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不易形变损坏,同时还可抵接住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避免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轴向移动远离逆行拨叉使挂挡失效。
进一步的,所述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内圈远离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一侧抵接有轴用钢丝挡圈,所述轴用钢丝挡圈内圈端面插接在主变速主动齿轮轴外圈端面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轴用钢丝挡圈避免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轴向移动与逆行拨叉抵接抱死影响传动。
进一步的,所述变速箱输入轴一端插入到主变速主动齿轮轴内且变速箱输入轴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转动连接,所述变速箱输入轴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之间设有滚针轴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变速箱输入轴插入主变速主动齿轮轴内使变速箱输入轴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保证较好的同轴度,配合滚针轴承使变速箱输入轴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的旋转互不干扰,方便传动。
进一步的,所述变速箱输入轴与逆行器主动齿轮之间设有限位轴承和卡位轴承,所述限位轴承抵接在逆行器主动齿轮内圈中,所述卡位轴承抵接在变速箱输入轴和逆行器主动齿轮之间,所述限位轴承与卡位轴承内圈之间抵接有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限位轴承和卡位轴承不仅限制逆行器主动齿轮的轴向移动,同时还避免逆行器主动齿轮与变速箱输入轴同步转动影响变速箱的传动。
进一步的,所述变速箱输入轴与壳体之间远离逆行拨叉的一端设有滚动轴承,所述限位轴承与滚动轴承之间抵接有垫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垫片配合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限制限位轴承的轴向移动,避免限位轴承脱离逆行器主动齿轮影响逆行器主动齿轮的传动。
进一步的,所述卡位轴承远离限位轴承一侧抵接有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所述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内圈侧面抵接在卡位轴承内圈侧面上,所述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外圈与逆行器主动齿轮有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使变速箱内的润滑油可由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导流到卡位轴承内,同时再通过卡位轴承流到动力输出前传动轴与逆行器主动齿轮之间,降低零件之间的摩擦,提高变速箱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逆行器主动齿轮与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之间设有逆行同步器总成,所述逆行拨叉与逆行同步器总成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逆行同步器总成在换挡时保证逆行拨叉顺利连接变速箱输入轴和逆行器主动齿轮,或连接变速箱输入轴和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
进一步的,所述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远离限位轴承一侧的外圈直径大于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靠近限位轴承一侧的外圈直径,所述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外径大的侧面与逆行同步器总成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一端与逆行同步器总成抵接限制卡位轴承的轴向移动,同时将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一端加厚提高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的强度,避免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损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镶嵌在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内圈端面内降低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的力臂,使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所受力矩减小,则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不易变形保证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不易移动;
2、通过设置滚针轴承不仅使变速箱输入轴的转动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的转动互不干扰,还可起到支撑变速箱输入轴的作用,保证变速箱输入轴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的同轴度;
3、通过设置限位轴承和卡位轴承不仅提高变速箱输入轴的旋转顺滑度,还使限制逆行器主动齿轮的轴向移动,一举两得;
4、通过设置垫片和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限制限位轴承和卡位轴承的轴向移动,使变速箱传动稳定;
5、通过设置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不仅起到限制卡位轴承的位置的作用,还将变速箱输入轴外部的润滑油导入到逆行器主动齿轮与变速箱输入轴之间,降低磨损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是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是图2中B的放大图。
图中,1、壳体;2、动力输出前传动轴;21、变速箱输入轴;22、限位轴承;23、垫片;24、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25、卡位轴承;26、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7、逆行器主动齿轮;28、限位挡圈;3、逆行同步器总成;4、逆行拨叉;51、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2、滚针轴承;53、滚子轴承;54、轴用钢丝挡圈;55、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6、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6、滚动轴承;7、传动轴;71、传动齿轮;8、惰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是:
通过将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宽度加宽同时降低外圈直径使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外圈端面力臂减小,进而使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外圈端面所受的力矩减小,则保证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不易弯折变形,进而提高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强度,使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能够起到较好的限位作用,使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不易移动。
实施例: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动力输出前传动轴2、变速箱输入轴21、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壳体1为不规则钢制壳状,动力输出前传动轴2转动连接在壳体1中部,变速箱输入轴21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套接在动力输出前传动轴2的外圈端面两端,变速箱输入轴21和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外套有滚动轴承6,滚动轴承6内圈抵接在变速箱输入轴21和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的外圆端面上,滚动轴承6外圈抵接在壳体1上,设置滚动轴承6降低变速箱输入轴21、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与壳体1之间的磨损量,在提高传动效率的同时提高变速箱输入轴21和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的使用寿命。
如图1、图3所示,变速箱输入轴21一端插入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内,变速箱输入轴21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之间设有滚针轴承52和滚子轴承53,设置滚针轴承52不仅使变速箱输入轴21和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之间转动互不影响,还利用滚针轴承52接触面积大的优点使变速箱输入轴21不易在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内径向移动,保证传动的稳定性,同时设置滚子轴承53配合滚针轴承52使变速箱输入轴21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保证优良的同轴度。
如图1所示,变速箱输入轴21外转动连接有逆行器主动齿轮27,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外转动连接有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分度圆直径大于逆行器主动齿轮27分度圆直径,逆行器主动齿轮27与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之间设有逆行同步器总成3,逆行同步器总成3与变速箱输入轴21花键连接,逆行同步器总成3外圆端面转动连接有逆行拨叉4,逆行拨叉4可沿变速箱输入轴21的轴向移动,设置逆行同步器总成3在换挡时保证逆行器主动齿轮27、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与变速箱输入轴21的转速相同,使逆行拨叉4顺利连接变速箱输入轴21和逆行器主动齿轮27或变速箱输入轴21与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实现换挡的作用。
如图1、图2所示,逆行器主动齿轮27与变速箱输入轴21之间设有限位轴承22和卡位轴承25,限位轴承22套在逆行器主动齿轮27远离逆行同步器总成3的一侧内圈上,卡位轴承25套在逆行器主动齿轮27靠近逆行同步器总成3的一侧内圈上,限位轴承22外圈端面插入逆行器主动齿轮27内,限位轴承22外圈远离逆行器主动齿轮27一侧抵接有限位挡圈28,限位挡圈28外圆端面插接入逆行器主动齿轮27内,限位挡圈28内圆端面直径大于限位轴承22内圈直径,限位轴承22内圈远离卡位轴承25一侧抵接有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24,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24为空形圆柱状且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24外径小于限位轴承22内圈外径,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24套在变速箱输入轴21外端面上且一侧与卡位轴承25的内圈抵接,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24另一端抵接有垫片23,垫片23为圆环状,垫片23插接在变速箱输入轴21外端面上且垫片23轴线方向两侧分别抵接在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24和滚动轴承6上。
如图1、图2所示,设置垫片23、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24和限位挡圈28使逆行器主动齿轮27和限位轴承22不易向远离逆行同步器总成3的方向轴向移动,保证逆行拨叉4只需移动额定距离即可连接逆行器主动齿轮27和变速箱输入轴21,避免出现脱挡的问题。
如图1、图2所示,限位轴承22与卡位轴承25之间也设有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24,使限位轴承22与卡位轴承25之间相对位置固定,保证限位轴承22与卡位轴承25不易轴向移动使逆行器主动齿轮27传动稳定;卡位轴承25远离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24一侧抵接有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一端外径小于卡位轴承25内圈外径,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另一端外径大于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靠近卡位轴承25一端外径,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直径大的一端与逆行器主动齿轮27内圈有间隙且侧面与逆行同步器总成3抵接。
如图1、图2所示,设置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使变速箱内的润滑油可由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导流到卡位轴承25内,同时再通过卡位轴承25流到变速箱输入轴21与逆行器主动齿轮27之间,降低零件之间的摩擦,提高变速箱使用寿命,同时将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一端与逆行同步器总成3抵接限制卡位轴承25的轴向移动,并且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靠近逆行同步器总成3一侧外侧直径较大使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强度较高不易形变,提高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的使用寿命。
如图1、图3所示,逆行器主动齿轮27下方啮合有惰轮8,惰轮8下啮合有传动齿轮71,传动齿轮71内花键连接有传动轴7,传动轴7与壳体1转动连接且传动轴7轴线方向与动力输出前传动轴2轴线方向相同,传动轴7远离逆行器主动齿轮27一端也花键连接有传动齿轮71,传动轴7远离逆行器主动齿轮27的传动齿轮71与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啮合,设置传动轴7和传动齿轮71将逆行器主动齿轮27的动力传递到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处,同时因传动轴7与动力输出前传动轴2之间的间距固定,则逆行器主动齿轮27与惰轮8、传动齿轮71的传动使传动轴7的转向与逆行器主动齿轮27转向相同,进而通过传动齿轮71与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转向相反,实现倒挡的效果。
如图1、图3所示,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远离逆行同步器总成3一侧且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之间插接有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为规则圆环状钢环,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外圈直径与内圈直径差值较小且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轴线方向长度较大,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内圈端面抵接在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外圈端面上,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外圈端面插接在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内。
如图1、图3所示,将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镶嵌在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内侧,当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受到轴向力时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向远离逆行同步器总成3方向移动,此时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抵接住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一同移动,此时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也受到来自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的轴向力,因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外圈直径与内圈直径差值较小,则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外圈与内圈力臂减小,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所受力矩减小,进而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不易形变损坏,并且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轴线距离较大使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强度较高,使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抵接住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效果更好避免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轴向移动远离逆行拨叉4使挂挡失效。
如图1、图3所示,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靠近逆行同步器总成3一侧内圈插接有轴用钢丝挡圈54,轴用钢丝挡圈54为规则圆环状,轴用钢丝挡圈54内圈端面插接入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外圆端面上,设置轴用钢丝挡圈54避免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轴向移动与逆行同步器总成3抵接抱死影响变速箱的传动。
具体实施过程:在需要挂入倒挡时,逆行拨叉4配合逆行同步器总成3与逆行器主动齿轮27贴合,此时变速箱输入轴21转动通过逆行同步器总成3驱动逆行器主动齿轮27转动,逆行器主动齿轮27转动通过惰轮8和传动齿轮71传动使传动轴7转动,之后传动轴7另一侧的传动齿轮71带动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转动,进而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转动,使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转向与变速箱输入轴21转向相反,进而达到倒挡的效果;当需要挂入二挡时,逆行拨叉4配合逆行同步器总成3与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上贴合,此时变速箱输入轴21转动通过逆行同步器总成3驱动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转动,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带动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转动,使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达到二挡的转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通过将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镶嵌在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内圈端面内降低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的力臂,使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所受力矩减小,则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不易变形保证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不易移动;通过设置滚针轴承52不仅使变速箱输入轴21的转动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的转动互不干扰,还可起到支撑变速箱输入轴21的作用,保证变速箱输入轴21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的同轴度;通过设置限位轴承22和卡位轴承25不仅提高变速箱输入轴21的旋转顺滑度,还使限制逆行器主动齿轮27的轴向移动,一举两得;通过设置垫片23和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24限制限位轴承22和卡位轴承25的轴向移动,使变速箱传动稳定;通过设置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不仅起到限制卡位轴承25的位置的作用,还将变速箱输入轴21外部的润滑油导入到逆行器主动齿轮27与变速箱输入轴21之间,降低磨损提高使用寿命的优点。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8)
1.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包括壳体(1)、动力输出前传动轴(2)、变速箱输入轴(21)、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所述变速箱输入轴(21)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套接在动力输出前传动轴(2)上,所述变速箱输入轴(21)上转动连接有逆行器主动齿轮(27),所述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上花键连接有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所述逆行器主动齿轮(27)与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之间设有逆行拨叉(4),其特征是:所述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外套有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所述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外圈端面插入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内圈端面中,所述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内圈端面插接在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外圈端面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内圈远离主变速二挡齿轮卡环(55)一侧抵接有轴用钢丝挡圈(54),所述轴用钢丝挡圈(54)内圈端面插接在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外圈端面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变速箱输入轴(21)一端插入到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内且变速箱输入轴(21)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转动连接,所述变速箱输入轴(21)与主变速主动齿轮轴(51)之间设有滚针轴承(5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变速箱输入轴(21)与逆行器主动齿轮(27)之间设有限位轴承(22)和卡位轴承(25),所述限位轴承(22)抵接在逆行器主动齿轮(27)内圈中,所述卡位轴承(25)抵接在变速箱输入轴(21)和逆行器主动齿轮(27)之间,所述限位轴承(22)与卡位轴承(25)内圈之间抵接有逆行器主动齿轮轴承隔套(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变速箱输入轴(21)与壳体(1)之间远离逆行拨叉(4)的一端设有滚动轴承(6),所述限位轴承(22)与滚动轴承(6)之间抵接有垫片(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卡位轴承(25)远离限位轴承(22)一侧抵接有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所述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内圈侧面抵接在卡位轴承内圈侧面上,所述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外圈与逆行器主动齿轮(27)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逆行器主动齿轮(27)与主变速二挡主动齿轮(56)之间设有逆行同步器总成(3),所述逆行拨叉(4)与逆行同步器总成(3)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远离限位轴承(22)一侧的外圈直径大于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靠近限位轴承(22)一侧的外圈直径,所述逆行器主动齿轮后挡圈(26)外径大的侧面与逆行同步器总成(3)抵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55015.5U CN207378120U (zh) | 2017-10-20 | 2017-10-20 | 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55015.5U CN207378120U (zh) | 2017-10-20 | 2017-10-20 | 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378120U true CN207378120U (zh) | 2018-05-18 |
Family
ID=62335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355015.5U Active CN207378120U (zh) | 2017-10-20 | 2017-10-20 | 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37812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17291A (zh) * | 2018-07-27 | 2018-12-18 | 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贯通桥主减速器总成 |
CN111750042A (zh) * | 2020-08-06 | 2020-10-09 | 玉环县东方汽车制动器厂 | 自动变速装置 |
-
2017
- 2017-10-20 CN CN201721355015.5U patent/CN20737812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17291A (zh) * | 2018-07-27 | 2018-12-18 | 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贯通桥主减速器总成 |
CN111750042A (zh) * | 2020-08-06 | 2020-10-09 | 玉环县东方汽车制动器厂 | 自动变速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765485B2 (ja) |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 |
US11156271B2 (en) | Power unit for bionic robot, robot joint, and robot | |
CN108131447A (zh) | 一种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 | |
CN207378120U (zh) | 拖拉机变速箱主变速二挡机构 | |
CN107339379B (zh) | 一种行星变速器移动式三挡变速装置 | |
CN114630977A (zh) | 功率分流式无级传动装置 | |
CN204716886U (zh) | 多轮轮轴结构变速器 | |
CN104494775B (zh) | 轻量化变速装置及其自行车 | |
CN106907401A (zh) | 用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离合器系统 | |
CN103620262B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CN203067722U (zh) | 带圆弧面的装载机变速箱专用输入二级齿轮 | |
CN104633022A (zh) | 一种行星式多级变速传动方法及装置 | |
CN105179677B (zh) | 一种基于以轴与柱塞传递动力的电控自动变速器 | |
CN207378071U (zh) | 拖拉机变速箱前进、逆行挡机构 | |
CN107387679A (zh) | 多齿轮叠加式变速器 | |
CN107600302B (zh) | 一种变速器轴输出变速装置 | |
CN106949165B (zh) | 一种变速器齿轮离合结构及变速器 | |
CN111692306A (zh) | 一种滚压式无级变速器 | |
CN216200230U (zh) | 一种新型无级变速装置 | |
CN203570986U (zh) | 带18等分内环凸轮的变速箱二轴总成 | |
CN209430692U (zh) | 一种双离合变速器 | |
CN103883682B (zh) | 内置离合齿轮变速箱 | |
CN201373071Y (zh) | 电动三轮车带差速器的变速箱 | |
CN105782364A (zh) | 一种联合液压变速船用齿轮箱 | |
CN207333594U (zh) | 多齿轮叠加式变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