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7345697U - 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45697U
CN207345697U CN201721432004.2U CN201721432004U CN207345697U CN 207345697 U CN207345697 U CN 207345697U CN 201721432004 U CN201721432004 U CN 201721432004U CN 207345697 U CN207345697 U CN 2073456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vehicle
rod
fixed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3200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宝国
丁毓书
宁晨
孙延良
李云涛
洪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3200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456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456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456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该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杆和支撑杆;其中,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用于供车辆座椅头枕上的固定柱插接;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吸盘,所述吸盘用于吸附于车辆前挡风玻璃上;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载设备的固定架。本实用新型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固定车载设备的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由于移动终端功能的丰富性以及携带的便利性,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来执行不同的操作,如:在对车辆进行可靠性测测试时,驾驶人员利用平板电脑录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及监控。为方便驾驶人员操作与监控平板电脑,需要对平板电脑进行固定。
目前通常固定方式为将平板电脑安放在座椅上,该固定方式对平板电脑不能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尤其是当车辆行驶在路况差的车道上时,车辆的剧烈颠簸将导致平板电脑发生剧烈的跳动,不方便驾驶人员对平板电脑进行操作与监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以解决车载设备不能得到有效固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该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杆和支撑杆;其中,
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用于供车辆座椅头枕上的固定柱插接;
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吸盘,所述吸盘用于吸附于车辆前挡风玻璃上;
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载设备的固定架。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连接有弹性座,所述弹性座用于与车辆中控台抵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二支撑段插接,所述吸盘和所述弹性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段上,所述固定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段上,所述固定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段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段可伸缩地插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段上。
可选的,所述吸盘通过旋转球头与所述支撑杆连接。
可选的,所述固定架通过调整臂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固定架与所述调整臂角度可调连接。
可选的,所述固定架包括连接杆、限位杆、固定卡钩和固定卡槽;其中,
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调整臂角度可调连接,所述限位杆和所述固定卡槽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两端,所述固定卡钩设置于所述限位杆上。
可选的,述限位杆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杆的空心槽内,所述固定卡钩通过双耳螺母固定于所述限位杆的空心槽内,所述固定卡槽通过固定旋钮与所述连接杆连接。
可选的,所述调整臂通过双头卡环与所述支撑杆连接。
可选的,所述固定杆包括主套管和伸缩管;其中,
所述伸缩管插接于所述主套管内,所述固定孔设置于所述伸缩管上,所述主套管通过固定卡环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座椅、座椅头枕、前挡风玻璃以及上述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中,
所述座椅头枕上的固定柱通过所述车载设备固定组件的固定孔插接于所述座椅的固定孔内;
所述车载设备固定组件的吸盘吸附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固定杆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孔,固定杆由座椅头枕上的固定柱通过固定孔插接于座椅的固定孔内实现固定,其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载设备的固定架的支撑杆的一端通过固定连接固定杆固定,另一端通过吸盘吸附于车辆前挡风玻璃固定,固定车载设备的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整臂与固定架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整臂与固定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杆、吸盘与弹簧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杆10和支撑杆20。
其中,固定杆10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孔101,固定孔101用于供车辆座椅头枕上的固定柱插接;支撑杆20的一端与固定杆10固定连接,支撑杆20的另一端设置有吸盘30,吸盘30用于吸附于车辆前挡风玻璃上;支撑杆2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载设备的固定架4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固定杆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孔,固定杆由座椅头枕上的固定柱通过固定孔插接于座椅的固定孔内实现固定,其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载设备的固定架的支撑杆的一端通过固定连接固定杆固定,另一端通过吸盘吸附于车辆前挡风玻璃固定,固定车载设备的可靠性高。
具体地,固定杆10两端的固定孔101分别供并排座椅中的一个座椅对应的座椅头枕上的固定柱插接,即固定杆10固定连接并排座椅。例如:固定杆10一端的固定孔101供主座椅头枕上的固定柱插接,固定杆10另一端的固定孔101供副座椅头枕上的固定柱插接。这样,当车辆的座椅头枕上的固定柱通过固定孔101固定插接于座椅上时,固定杆10可以与座椅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固定杆10可以包括主套管102和伸缩管103;其中,伸缩管103插接于主套管102内,固定孔101设置于伸缩管103上。这样,乘客可以通过调节伸缩管103的长度,使得固定杆10可以固定于不同间距的座椅上,进而使得车载设备固定组件适用于多种车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杆20的一端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固定杆10实现固定连接。而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车辆座椅设置有供座椅头枕的固定柱插接的固定孔的端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同,支撑杆20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一固定卡环50与主套管102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固定卡环50可以焊接在支撑杆20上;主套管102可以为螺栓预紧,即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固定卡环50上的螺栓的预紧力固定主套管102。这样,主套管102可以在第一固定卡环50自由转动,从而乘客可以通过调节主套管102的旋转方向,使得固定杆可以固定于不同类型的车辆的座椅上,进而使得车载设备固定组件适用于多种车型。
进一步地,支撑杆20连接有弹性座60,弹性座60用于与车辆中控台抵接。这样,弹性座60可以对支撑杆20起到支撑作用,且可以缓冲车辆颠簸时,支撑杆20向下的压力和向上的拉力,使得吸盘30可以更加牢固地吸附在车辆前挡风玻璃上,进一步提高车载设备固定的可靠性。
具体地,支撑杆20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弹性座60连接,也可以通过第二固定卡环70与弹性座60连接,弹性座60可以焊接在第二固定卡环70上,支撑杆20卡接在第二固定卡环70内。当支撑杆20通过第二固定卡环70与弹性座60连接时,乘客可以通过调节第二固定卡环70的螺栓的预紧力调整弹性座60在支撑杆上的位置,使得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可以适用于多种车型。
可选的,支撑杆20包括第一支撑段201和第二支撑段202;其中,第一支撑段201与第二支撑段202插接,吸盘30和弹性座60设置于第一支撑段201上,固定架40设置于第二支撑段202上,固定杆10与第二支撑段202固定连接。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段202的一端可以焊接第一固定卡环50,固定杆10卡接在第一固定卡环50内,第二支撑段202的另一端插接第一支撑段201的一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可以表现为第一支撑段201的外壁与第二支撑段202的内壁贴合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表现为第一支撑段201的内壁与第二支撑段202的外壁贴合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第一支撑段201的另一端连接有吸盘30,第一支撑段201上卡接有第二固定卡环70,第二固定卡环70可通过调节预紧旋钮在第一支撑段201的外壁自由滑动,且第二固定卡环70上焊接有弹簧座60。这样,可以方便车载设备固定组件的拆卸与安装,且可以减少拆卸后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段201可伸缩地插接于第二支撑段202上。这样,第一支撑段201可在第二支撑段202的内壁或外壁自由伸缩,乘客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支撑段201的伸缩长度,使得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可以适用于多种车型。
进一步地,吸盘30通过旋转球头与支撑杆20连接。这样,可以通过调节旋转球头的旋转角度,使得吸盘30既可以牢固的吸附在车辆前挡风玻璃上,也可以实现吸盘30与支撑杆20的固定连接,从而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可以使用前挡风玻璃倾斜角度不同的多种车型。
其中,吸盘30可以焊接在支撑杆20上,也可以通过在吸盘30上设置球头螺栓,支撑杆20设置螺纹,实现吸盘30与支撑杆20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架40可以通过调整臂80设置于支撑杆20上,固定架40与调整臂80角度可调连接。具体地,可以通过在固定架40和调整臂80上设置对应地螺纹孔,再通过预紧销轴或预紧螺栓实现固定架40和调整臂80的角度可调连接。这样,即使支撑杆与水平线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乘客也可以通过调节固定架40与调整臂80的角度,使得固定架40垂直于地面,方便乘客操作与监控固定架40上固定的车载设备。
其中,调整臂80可以焊接在支撑杆20上,也可以通过双头卡环90与支撑杆20连接。当调整臂80通过双头卡环90与支撑杆20连接时,双头卡环90的第一卡环卡接支撑杆20,并可通过调节第一卡环的预紧螺栓调整双头卡环90在支撑杆20上的位置,双头卡环90的第二卡环可接调整臂80,并可通过调节第二卡环的预紧螺栓调节第二卡环与调整臂80的固定位置。这样,乘客可以通过调节双头卡环90的第一卡环和/或第二卡环对应的预紧螺栓调整固定支架90至方便自己操作车载设备的位置,使得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可以适用于不同乘客的使用习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架40包括但不仅限于连接杆401、限位杆402、固定卡钩403和固定卡槽404;其中,连接杆401与调整臂80角度可调连接,限位杆402和固定卡槽404设置于连接杆401的两端,固定卡钩403设置于限位杆402上。这样,车载设备的第一端可以通过固定架40的固定卡槽404固定,车载设备的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可以通过固定卡钩403固定,进而可以实现车载设备的固定。
进一步地,限位杆402固定连接于连接杆401的空心槽4011内,固定卡钩403通过双耳螺母固定于限位杆402的空心槽4021内,固定卡槽404通过固定旋钮405与连接杆401连接。具体地,限位杆402可以通过预紧螺栓固定连接于连接杆401的空心槽4011内,从而可以通过调节预紧螺栓调整连接杆401的空心槽4011的位置,可以通过调节双耳螺母调整固定卡钩403在限位杆402的空心槽4021内的位置,使得固定架40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尺寸的车载设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载设备可以是手机和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Computer)等移动终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包括:座椅、座椅头枕、前挡风玻璃以及如上所述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中,座椅头枕上的固定柱通过车载设备固定组件的固定孔插接于座椅的固定孔内;车载设备固定组件的吸盘吸附于前挡风玻璃上。由于车辆具有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因此,车辆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杆和支撑杆;其中,
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用于供车辆座椅头枕上的固定柱插接;
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吸盘,所述吸盘用于吸附于车辆前挡风玻璃上;
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载设备的固定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连接有弹性座,所述弹性座用于与车辆中控台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二支撑段插接,所述吸盘和所述弹性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段上,所述固定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段上,所述固定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段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段可伸缩地插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段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盘通过旋转球头与所述支撑杆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通过调整臂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固定架与所述调整臂角度可调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包括连接杆、限位杆、固定卡钩和固定卡槽;其中,
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调整臂角度可调连接,所述限位杆和所述固定卡槽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两端,所述固定卡钩设置于所述限位杆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杆的空心槽内,所述固定卡钩通过双耳螺母固定于所述限位杆的空心槽内,所述固定卡槽通过固定旋钮与所述连接杆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臂通过双头卡环与所述支撑杆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包括主套管和伸缩管;其中,
所述伸缩管插接于所述主套管内,所述固定孔设置于所述伸缩管上,所述主套管通过固定卡环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座椅头枕、前挡风玻璃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其中,
所述座椅头枕上的固定柱通过所述车载设备固定组件的固定孔插接于所述座椅的固定孔内;
所述车载设备固定组件的吸盘吸附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上。
CN201721432004.2U 2017-10-31 2017-10-31 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073456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32004.2U CN207345697U (zh) 2017-10-31 2017-10-31 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32004.2U CN207345697U (zh) 2017-10-31 2017-10-31 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45697U true CN207345697U (zh) 2018-05-11

Family

ID=62353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32004.2U Active CN207345697U (zh) 2017-10-31 2017-10-31 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456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96985A (zh) * 2017-10-31 2018-02-16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96985A (zh) * 2017-10-31 2018-02-16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
CN107696985B (zh) * 2017-10-31 2024-05-17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205412A1 (en) Mounting device for holding a portable device within a car
CN108167591B (zh) 平板电脑车载用保持架
CN207345697U (zh) 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
KR101591831B1 (ko) 차량용 스마트폰 거치대
CN107696985A (zh) 一种车载设备固定组件及车辆
CN109639872B (zh) 一种吸盘式手机支架
KR20080000283U (ko) 멀티미디어 장치용 거치대
CN104960479A (zh) 一种移动终端车载支撑装置
JP2002154382A (ja) 車載用表示マウント装置
JP3128621U (ja) 車載用モニタの取付装置
CN108150806A (zh) 一种车载支架
WO2004044876A1 (en) Vehicle display flag with support assembly
CN216783407U (zh) 用于移动设备的支架、内视镜模组及汽车
CN207579695U (zh) 一种车载杯架
CN105667414A (zh) 车载移动终端固定装置
CN220130044U (zh) 一种车载手机支架
CN211063646U (zh) 一种车载手机支架夹子
CN222395703U (zh) 一种三轴转动式车载手机支架
KR20100004474U (ko) 거치대
CN216819883U (zh) 车用手机支架
CN220130253U (zh)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车载支架及具有该支架的车载设备
CN216611075U (zh) 一种行车记录仪安装支架
CN219948066U (zh)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翻译终端支架
CN213213537U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的手机支架
CN216069850U (zh) 一种用于车联网平板显示终端的吸附式座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7

Address after: 100130 Zhaofe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Zhaofeng industrial base Tongxin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BAIC GROUP ORV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99, Shuanghe Avenue, Renhe Town,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BILE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