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38657U - 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338657U CN207338657U CN201721283512.9U CN201721283512U CN207338657U CN 207338657 U CN207338657 U CN 207338657U CN 201721283512 U CN201721283512 U CN 201721283512U CN 207338657 U CN207338657 U CN 20733865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wire
- screw
- fixing
- electronic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包括接线柱体、固定螺丝和槽孔,所述固定螺丝包括螺母和螺杆,所述接线柱体上设置有槽孔,所述槽孔截面为扇形槽口,并且所述槽孔由接线柱体的接线柱上表面贯通至接线柱下表面,所述槽孔内贯穿设有导线,所述接线柱体水平方向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螺杆穿过固定孔,所述螺杆末端与导线接触,所述固定孔设置在位于扇形槽口扇形面一侧。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接线端子与导线联接部位的导电性能,导线与接线端子间的联接抗拉力程度提高,从而接线端子接线柱与导线联接更加牢固,有效的解决了接线端子与导线间的松动与虚接现象,进而杜绝接线端子发生高温灼烧至毁坏故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用于电力电子设备的电源或信号线的联接,用在计量表表尾、计量表接线盒、电力计量继电保护接线盒等具有联接线路功能需求的部位。
背景技术
在电力和电子设备中通过导线与外部联接,接线端子为必要的部件。除此之外,定点的电力设备与电子设备中内部的主要部件间也需要接线端子来联接相关的导线,进行电能或信号的互联互通。目前的接线端子联接部位接触面积小,导电性能差,导线与接线端子间的联接抗拉力程度低,接线端子与导线间容易产生松动与虚接。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电性能好,导线与接线端子间的联接抗拉力程度高,接线端子与导线间不容易产生松动与虚接的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包括接线柱体、固定螺丝和槽孔,所述固定螺丝包括螺母和螺杆,所述接线柱体上设置有槽孔,所述槽孔截面为扇形槽口,并且所述槽孔由接线柱体的接线柱上表面贯通至接线柱下表面,所述槽孔内贯穿设有导线,所述接线柱体水平方向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螺杆穿过固定孔,所述螺杆末端与导线接触,所述固定孔设置在位于扇形槽口扇形面一侧。
优选的,所述扇形槽口的圆心角为60°-120°。
优选的,所述导线的外径小于扇形槽口的半径。
优选的,所述螺杆末端的形状为弧形,所述螺杆末端的弧形与其接触面导线形状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螺杆的直径不小于导线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固定螺丝不少于一个。
优选的,所述固定孔为两个,与其相适配的固定螺丝也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孔分别位于接线柱体的上部和下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接线端子与导线联接部位的导电性能,导线与接线端子间的联接抗拉力程度提高,从而接线端子接线柱与导线联接更加牢固,有效的解决了接线端子与导线间的松动与虚接现象,进而杜绝接线端子发生高温灼烧至毁坏故障。
增大导电导体间接触面积角度的接线端子。设计构造增强接线端子与被联接导线导电性的导电性。接线端子主体部件接线柱用于联接导线。接线柱主轴线部位开有槽孔。本实用新型设置槽孔横截面为扇形。因此用于装纳导线的槽孔为扇形的柱体槽。当导线放置到接线端子接线柱槽后,扇形槽两边与圆柱体导线相切接触完成联接。此时导线沿扇形槽轴心贴合。当螺丝旋紧后其底面与导线接触压紧导线,将其固定在接线端子中。所述两个固定孔分别位于接线柱体的上部和下部,固定导线更结实,牢固可靠。所述螺杆末端的弧形与其接触面导线形状相适配,使其接触面更大,导线固定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1-螺母、1-2-螺杆、2-槽孔、3-接线柱体、4-扇形槽口、5-导线、6-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包括接线柱体3、固定螺丝和槽孔2,所述固定螺丝包括螺母1-1和螺杆1-2,所述接线柱体3上设置有槽孔2,所述槽孔2截面为扇形槽口4,并且所述槽孔2由接线柱体3的接线柱上表面贯通至接线柱下表面,所述槽孔内贯穿设有导线5,所述接线柱体3水平方向设置有固定孔6,所述固定孔6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螺杆1-2穿过固定孔6,所述螺杆1-2末端与导线5接触,所述固定孔6设置在位于扇形槽口4扇形面一侧。
优选的,所述扇形槽口4的圆心角为60°-120°。
优选的,所述导线5的外径小于扇形槽口4的半径。
优选的,所述螺杆1-2末端的形状为弧形,所述螺杆1-2末端的弧形与其接触面导线4形状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螺杆1-2的直径不小于导线5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固定螺丝不少于一个。
优选的,所述固定孔6为两个,与其相适配的固定螺丝也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孔6分别位于接线柱体3的上部和下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7)
1.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柱体(3)、固定螺丝和槽孔(2),所述固定螺丝包括螺母(1-1)和螺杆(1-2),所述接线柱体(3)上设置有槽孔(2),所述槽孔(2)截面为扇形槽口(4),并且所述槽孔(2)由接线柱体(3)的接线柱上表面贯通至接线柱下表面,所述槽孔内贯穿设有导线(5),所述接线柱体(3)水平方向设置有固定孔(6),所述固定孔(6)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螺杆(1-2)穿过固定孔(6),所述螺杆(1-2)末端与导线(5)接触,所述固定孔(6)设置在位于扇形槽口(4)扇形面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槽口(4)的圆心角为60°-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5)的外径小于扇形槽口(4)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1-2)末端的形状为弧形,所述螺杆(1-2)末端的弧形与其接触面导线(5)形状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1-2)的直径不小于导线(5)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螺丝不少于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6)为两个,与其相适配的固定螺丝也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孔(6)分别位于接线柱体(3)的上部和下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283512.9U CN207338657U (zh) | 2017-09-30 | 2017-09-30 | 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283512.9U CN207338657U (zh) | 2017-09-30 | 2017-09-30 | 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338657U true CN207338657U (zh) | 2018-05-08 |
Family
ID=62366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283512.9U Active CN207338657U (zh) | 2017-09-30 | 2017-09-30 | 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33865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11628A (zh) * | 2017-09-30 | 2018-01-19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 |
WO2020107280A1 (zh) * | 2018-11-28 | 2020-06-04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充电器和无人机系统 |
-
2017
- 2017-09-30 CN CN201721283512.9U patent/CN20733865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11628A (zh) * | 2017-09-30 | 2018-01-19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 |
WO2020107280A1 (zh) * | 2018-11-28 | 2020-06-04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充电器和无人机系统 |
CN111406354A (zh) * | 2018-11-28 | 2020-07-10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充电器和无人机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338657U (zh) | 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 | |
CN204441840U (zh) | Gil结构 | |
CN108037479B (zh) | 一种新型智能试验接线盒 | |
CN204497499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4651597U (zh) | 一种同轴射频连接器的接线端子 | |
CN204885471U (zh) | 电气设备接线端子 | |
CN209461764U (zh) | 一种测量用转换插头 | |
CN208939209U (zh) | 一种用于配网全绝缘环网柜上的电缆终端插头 | |
CN204636042U (zh) | 传感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103149389A (zh) | 一种银合金线材的电阻率测量夹具 | |
CN107611628A (zh) | 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接线端子 | |
CN203299229U (zh) | 一种银合金线材的电阻率测量夹具 | |
CN201383575Y (zh) | 一种麻花针电连接器 | |
CN211318522U (zh) | Gis断路器回路电阻多功能测试接头 | |
CN203966793U (zh) | 一种干式变压器低压引线固定结构 | |
CN202870124U (zh) | 一种变压器试验线夹与穿心升流线的连接装置 | |
CN203673873U (zh) | 并柜母线 | |
CN202749204U (zh) | 一种高压套管末屏弹片式引出装置 | |
CN207502567U (zh) | 电能质量监测转接装置 | |
CN202471775U (zh) | 一种用于变压器绕组出线的短路装置 | |
CN101446596A (zh) | 电能表锥形接线端子 | |
CN207675928U (zh) | 一种新型智能试验接线盒 | |
CN204760593U (zh) | 一种电流表串联接入装置 | |
CN110299628A (zh) |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新型安全连接器 | |
CN203645008U (zh) | 接线端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Li Chengguang Inventor before: Li Guangch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