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17328U - 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冷凝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317328U CN207317328U CN201721312172.8U CN201721312172U CN207317328U CN 207317328 U CN207317328 U CN 207317328U CN 201721312172 U CN201721312172 U CN 201721312172U CN 207317328 U CN207317328 U CN 2073173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condenser
- cavity
- water
- condens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alstonine Natural products C1=CC2=C3C=CC=CC3=NC2=C2N1C[C@H]1[C@H](C)OC=C(C(=O)OC)[C@H]1C2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2925 dental cari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2 seas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25 ste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4 vap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6 vapo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冷凝器,涉及制冷设备领域。该冷凝器包括壳体和水泵,壳体内设有一空腔,空腔内依次设有蓄水组件、预热组件、冷凝组件、分水组件和风机。该壳体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该蓄水组件设于空腔底部,用于存储水源同时为冷凝器提供水源。该预热组件设于空腔内靠近进风口处,用于预热进入空腔内的空气。该冷凝组件设于空腔内靠近排风口处,用于冷却制冷剂。该分水组件设于冷凝组件与排风口之间,用于将水源分散至冷凝组件,该分水组件通过水泵与蓄水组件连通。排风机设于排风口。本实用新型降低了冷凝温度,节约能源,利于环保;同时提高了冷凝器的冷凝效果,降低了冷凝器对工况环境条件的要求,适用性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凝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应用或制冷设备中使用冷凝器主要分为三种:空冷式冷凝器(强制对流)、水冷式冷凝器和蒸发式冷凝器。蒸发式冷凝器被广泛应用于强化换热和提高冷却系统的性能,并提高制冷系统能效比(冷凝温度最低,制冷设备能效更高)。蒸发式冷凝器的一般设计是将水喷淋到换热盘管表面,同时空气在其中强制逆向流动。热量通过管壁导热从管道内表面传热到外表面,然后被管壁上的水膜吸收,水膜蒸发进入空气流中并随之排向大气,完成冷却过程。未蒸发的水流到底部的水盘中,由水泵将其循环送至喷淋装置中。
蒸发式冷凝器的考核工况(标准JB/T7658.5)为冷凝温度35℃,进口空气湿球温度24℃(最大负荷工况27℃)、干球温度35℃。蒸发式冷凝器的冷凝温度低至35℃以下,远低于空冷(50℃)的冷凝温度,也低于水冷(40℃)冷凝温度,有助于降低压缩机输入功率,提高制冷系统能效比。
现有技术中的蒸发式冷凝器,其进风方式是直接将大气中的空气吸入(或压入)冷凝器中与蒸发盘管上的水膜实现热湿交换,由于蒸发式冷凝器的运行对工况要求较高,因此很多地区由于达不到此要求而无法有效利用蒸发式冷凝器带来的节能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器,其降低了冷凝温度,节约能源,利于环保;同时提高了冷凝器的冷凝效果,降低了冷凝器对工况环境条件的要求,适用性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器,其降低了冷凝温度,节约能源,利于环保;同时提高了冷凝器的冷凝效果,降低了冷凝器对工况环境条件的要求,适用性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壳体和水泵,所述壳体内设有一空腔,所述空腔内依次设有蓄水组件、预热组件、冷凝组件、分水组件和风机。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蓄水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底部,用于存储水源同时为所述冷凝器提供水源。所述预热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内靠近所述进风口处,用于预热进入所述空腔内的空气。所述冷凝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内靠近所述排风口处,用于冷却冷媒介质。所述分水组件设于所述冷凝组件与所述排风口之间,用于将水源分散至所述冷凝组件,所述分水组件通过所述水泵与所述蓄水组件连通。所述排风机设于所述排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预热组件包括翅片组及冷媒管组。所述翅片组包括多个相互间隔排列的翅片。所述冷媒管组包括分气管、集气管和多个穿设于所述翅片组的冷媒管路,所述冷媒管路为蜿蜒结构,且其穿设于所述翅片组,多个所述冷媒管路的一端均与所述分气管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集气管连通。所述集气管与所述冷凝组件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分气管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冷媒管组中位于其中一侧的冷媒管路与所述分气管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媒管组中位于另一侧的冷媒管路与所述分气管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集气管的一端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冷凝组件连通。所述冷媒管组中位于其中一侧的冷媒管路与所述集气管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媒管组中位于另一侧的冷媒管路与所述集气管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分气管和所述集气管分别设于所述翅片组相对应的两个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冷媒管路包括多个冷媒直管和冷媒弯管,多个所述冷媒直管穿设于所述翅片组,所述冷媒弯管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媒直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冷媒管路中位于其中一侧的冷媒直管的一端与所述分气管连通。所述冷媒管路中位于另一侧的冷媒直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气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与所述分水组件之间还设有挡水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壳体和水泵,所述壳体内设有一空腔,所述空腔内依次设有蓄水组件、预热组件、蒸发冷凝组件和风机。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蓄水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底部,用于存储水源同时为所述冷凝器提供水源。所述预热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内靠近所述进风口处,用于预热进入所述空腔内的空气。所述蒸发冷凝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内靠近所述排风口处,用于蒸发冷却冷媒介质,其中,所述蒸发冷凝组件包括多个冷却管,所述冷却管包括管体及隔板,所述管体具有容置腔,所述隔板将所述容置腔分隔成上下分布的第一容置腔及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上方,所述第二容置腔用于容置制冷剂,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容置冷却水,其一端与所述水泵连通。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排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上设置有布水口,所述布水口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用于供所述冷却水流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凝器,通过在所述空腔设置预热组件,对进入所述空腔内的空气进行预热,降低了所述空腔内的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了单位风量空气的吸湿能力,加强了冷凝效果,节约能源,利于环保;同时降低了冷凝器对工况环境条件的条件,适用性广。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的预热组件的结构主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的预热组件的结构左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的预热组件的结构右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冷凝器;100-壳体;110-空腔;120-进风口;130-排风口; 200-水泵;300-蓄水组件;400-预热组件;410-翅片组;411-翅片;420- 冷媒管组;421-分气管;4211-进气口;422-集气管;4221-排气口;423- 冷媒管路;4231-冷媒直管;4232-冷媒弯管;500-冷凝组件;600-分水组件;700-挡水板;800-风机;900-蒸发冷凝组件;910-冷却管;911-管体;912-容置腔;9121-第一容置腔;9122-第二容置腔;9123-布水口;913- 隔板;914-散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1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10包括壳体100和水泵200,所述水泵20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之外,所述壳体100内设有一空腔110,所述空腔110内依次设有蓄水组件300、预热组件400、冷凝组件500、分水组件600、挡水板700和风机8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0侧面设置有进风口120,所述壳体100 顶部设置有排风口130。所述壳体100内设有一空腔110,所述蓄水组件 300设于所述空腔110底部;所述进风口120处设有预热组件400;所述冷凝组件500设置于所述空腔110内靠近所述排风口130处;所述分水组件600设于所述冷凝组件500与所述排风口130之间,所述分水组件 600通过所述水泵200与所述蓄水组件300连通;所述挡水板700设于所述分水组件600与所述排风口130之间;所述挡水板700设于所述分水组件600与所述排风口130之间,所述风机800设于所述排风口130。
所述水泵200用于将所述蓄水组件300中的水源传至所述分水组件 600,进而将水源由所述分水组件600从空腔110的顶部分散至所述冷凝组件500使用,未被所述冷凝组件500利用的水源,再回流至所述蓄水组件300,由此形成一个自循环过程,多次利用水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热组件400用于预热从所述进风口120进入所述空腔110内的空气。发明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蒸发式冷凝器的冷却效率取决于设备运行时的大气相对湿度条件。不同地区的大气湿度相差很大:对于干燥地区,进口空气的相对湿度低,冷却效果好;对于潮湿地区,进口空气的相对湿度高,冷却效果差,冷却效率差。即使在同一地区,由于每一时段大气的温湿度状态也是有很大差异的,蒸发式冷凝器的冷却效率也是变化的。即空气的相对湿度越低,空气越具有带走液体表面蒸发出去的水分子的能力。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进风口120设置预热组件400,对进入所述空腔110中的空气进行预热,提高了所述空腔110内的空气温度,降低了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单位风量空气的吸湿能力,使得与所述冷凝组件500进行热湿交换的空气能够接近标准工况,所述冷凝器10的效率能正常发挥,加强了所述冷凝器10的冷凝效果;并且在不同地区或者是在不同季节的任意空气湿度环境下,所述冷凝器10均可获得相对湿度较低的空气,使所述冷凝器10不再受地区以及季节的限制,适用性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组件500用于冷却制冷剂等冷媒介质。所述冷凝组件500包括多个盘管,多个所述盘管连通形成一个蜿蜒结构的回路,在所述蜿蜒结构的两端,分别设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高温的气态的制冷剂由所述制冷剂入口进入所述冷凝组件500内,由于所述冷凝组件500是由多个所述盘管形成的蜿蜒结构,制冷剂气体在所述冷凝组件500内充分释放出热量后液化形成制冷剂液体,进而由所述制冷剂出口排出所述冷凝器10;同时,附着于所述盘管上的水源介质,吸收来自制冷剂释放处的热量后汽化形成水蒸气,预热后的高温低湿的热空气在所述冷凝组件500处与所述盘管发生热交换,吸收水蒸气,带走热量,降低制冷剂等冷媒介质的温度,并通过所述排风口130排入大气中,完成热湿交换。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所述冷凝组件500是由多个所述盘管形成的蜿蜒结构的回路,所述制冷剂入口与所述制冷剂出口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但由于液体只能由高处自发的流至低处,因此,所述冷凝组件500设置在所述空腔110内时,其相对方向在上的一端为制冷剂入口,相对方向在下的一端为制冷剂出口。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水组件600用于将水源介质分散至所述冷凝组件500。所述分水组件600包括通过所述水泵200与所述蓄水组件300 连通的运输管和与所述运输管连通的喷洒管,所述运输管通过水泵200,将水源从所述蓄水组件300运输至所述空腔110内所述冷凝组件500的上方,再经所述喷洒管将水源喷出,水源在所述空腔110内流经所述冷凝组件500并附着于所述冷凝组件500上形成水膜,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水板700用于拦截空气中的液态水分子,避免过多的液态水分子随空气被带离所述空腔11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800设于所述排风口130,所述风机800 通电工作后,将空气从所述空腔110中抽出至外部大气中,从而使得所述排风口130处的气压减小,空气便自发的从由所述进风口120处进入所述空腔110内,再由所述排风口130处排出。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0上可设置多个所述进风口120,所述的这些进风口120在所述壳体100上设置的位置关系参考所述预热组件400在所述空腔110内的位置,只要保证所述进风口120的空气能被所述预热组件400预热,以增大所述冷凝器10的出风工作效率即可。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水泵200还可设置在所述壳体100上,或者是设置在所述空腔110内。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10的预热组件400的结构主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热组件400包括翅片组410以及冷媒管组420。所述翅片组410包括多个等间距且相互平行排列的翅片411,所述翅片411用于增大所述冷媒管组420的散热面积,以增大所述冷媒管组420内的制冷剂与所述空腔110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面积,进而提高制冷剂与所述空腔110内的空气的热交换效率,使制冷剂的热量快速散发至所述空腔110内并加热所述空腔110内的空气。
所述冷媒管组420包括分气管421、集气管422和多个冷媒管路423,多个所述冷媒管路423的一端均与所述分气管421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集气管422连通,所述集气管422与所述冷凝组件500连通。所述冷媒管路423用于增长制冷剂的运动路径,以保证制冷剂与所述空腔110 内的空气充分发生热交换,尽可能多的将热量传递给所述空腔110内的空气;所述分气管421用于将制冷剂通入所述预热组件400并将制冷剂分配至各个所述冷媒管路423中进行热交换;所述集气管422用于将所述冷媒管路423中结束热交换后的制冷剂集中起来并定向排至所述冷凝组件500。制冷剂由所述分气管421进入到所述预热组件400后,经所述集气管422到达所述冷凝组件500,所述冷凝器10将所述预热组件400 与所述冷凝组件500通过串联的方式,在预热所述进风口120的空气的同时还可以预先对制冷剂进行降温,提高冷却制冷剂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媒管路423为蜿蜒结构,以此来实现利用尽可能小的空间,在不影响整体换热效率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多所述冷媒管路423的数量,提高所述预热组件400的换热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媒管路423穿设于所述翅片组410。具体的说,所述冷媒管路423蜿蜒贯穿所述翅片411所在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气管421与所述集气管422分设于所述翅片组410的两个相对应的端面。具体的说,所述分气管421与所述集气管 422分设于所述翅片组410中任意一个翅片411所在平面的两侧,且所述分气管421与所述集气管422相互平行并共同平行于所述翅片411所在的平面。
值得说明的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分气管421与所述集气管422还可以设置于所述翅片组410的同一个端面或者是在不同方向的两个端面,以所述分气管421与所述集气管 422能够连通以供使用为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媒管路423穿设于所述翅片组410。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翅片组410由多个相互平行的翅片组410成,因此,所述冷媒管组420垂直于所述翅片组410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翅片411所在的平面;同时,所述冷媒管路423贯穿每个所述翅片411。
请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10的预热组件400的结构左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媒管路423包括冷媒直管4231和冷媒弯管4232,所述冷媒直管4231用于延长制冷剂的运动路径,进而充分的使制冷剂与所述空腔110内的空气发生热交换;所述冷媒弯管4232用于将相邻的两个冷媒直管4231相互连通,使所述冷媒管路423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
请继续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冷媒直管4231穿设于多个所述翅片411并且相互之间等间距平行排列。所述冷媒直管4231为一长直管,用于延长制冷剂的运动路径,使制冷剂能够充分的与所述空腔 110内的空气发生热交换,所述冷媒直管4231垂直于所述翅片411所在的平面并贯穿所述翅片41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弯管4232包括两个弯头以及直流段,两个弯头分别将所述直流段与所述相邻的两根冷媒直管4231连通,以次来实现将两根相互平行的冷媒直管4231依次连通,进而连通整个所述冷媒管组420回路。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弯头可以是圆弧形弯头,也可以是直角弯头。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弯管4232还可以是:独立的圆弧形的弯管,所述弯管可以将两个相互平行排列的冷媒直管 4231连通。
请继续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气管421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4211,所述进气口4211用于制冷剂进入到所述分气管421进而分散至各个所述冷媒管组420中进行热交换。所述冷媒管组420中其中一侧的冷媒管路423与所述分气管421靠近所述进气口4211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媒管组420中位于另一侧的冷媒管路423与所述分气管421远离所述进气口4211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媒管组420的其他冷媒管路423均在这两侧的冷媒管路423之间与所述分气管421相互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气管421与所述冷媒管路423连通的方式为:所述冷媒管路423其中一侧的冷媒直管4231与所述分气管421连通。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媒管路423在靠近所述进气口4211 一端的冷媒直管4231与所述分气管421连通。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冷媒直管4231沿所述分气管421的径向上分设于所述分气管421的两侧,且任意相邻的三根所述冷媒直管4231成V形排列,以此来尽可能多的利用所述翅片组410所在的空间,提高所述预热组件400的换热效率。
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三根所述冷媒直管4231成正三角形排列,以此来保证所述预热组件400在满足足够的换热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小所述预热组件400的体积,增加所述预热组件400对工作环境的适用性。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气管421设置在所述冷媒弯管4232 与所述翅片411所包围形成的空间之外。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冷媒直管 4231之间还可以成线性排列,或者是其他排列形式,甚至还可以是无规则排列。此时,所述分气管421以及所述集气管422的形状结构应当以配合所述冷媒直管4231的排列方式为准,使所述预热组件400内具有连通的回路。
请参阅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10的预热组件400的结构右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气管422的一端设置有排气口4221,所述排气口4221与所述冷凝组件500连通,所述排气口4221用于将经过所述预热组件400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排至所述冷凝组件5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媒管组420中其中一侧的冷媒管路423与所述集气管422靠近所述排气口4221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媒管组420中位于另一侧的冷媒管路423与所述集气管422远离所述排气口4221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媒管组420的其他冷媒管路423均在这两侧的冷媒管路423 之间与所述集气管422相互连通。多个所述冷媒管路423将处理后的制冷剂经所述集气管422集中后共同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气管422与所述冷媒管路423连通的方式为:所述冷媒管路423其中一侧的冷媒直管4231与所述集气管422连通。
优选地,所述冷媒管路423在靠近所述排气口4221一端的冷媒直管 4231与所述集气管422连通。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气管422设置于所述冷媒弯管4232 与所述翅片411所形成的空间之外。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预热组件400 还可以不与所述冷凝组件500连通。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预热组件400甚至还可以是:在所述进风口120设置多个电阻丝,将所述电阻丝通电工作后,散发热量来加热所述进风口120处的空气,进而预热进入所述空腔110内的空气。所述预热组件400旨在对进入所述空腔110 内的空气进行预热,本实施例只列举出部分所述预热组件400的实现方式,所述预热组件400的实现方式应当不限于此。
请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冷凝器10,在生产过程中,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所述预热组件400是对制冷剂的显热进行热交换,即制冷剂只发生温度的变化而不发生形态的变化,因此,所述排气口4221 所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应当高于制冷剂的冷凝温度。
经发明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根据各地的工作环境不同,每一个所述冷媒管路423中冷媒直管4231的数量应视所述冷凝器10的工作环境而定。但其综合考虑所得出的结论是:所述排气口42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应当至少高于制冷剂的冷凝温度5℃,以此作为生产所述冷凝器10时冷媒管路423中冷媒直管4231数量的标准。
所述冷凝器10在进行在工作时,所述风机800运转将所述空腔110 内的空气排至所述空腔110外,此时,所述排风口130附近的气压降低,空气自发的由所述进风口120进入到所述空腔110内,再运动至所述排风口130处排出至所述空腔110外;同时,所述水泵200通电工作,将水源从所述蓄水组件300运至所述分水组件600,所述分水组件600将水源由所述空腔110顶部喷洒至所述蓄水组件300中形成水源的自循环流动,期间,水源流经所述冷凝组件500并附着于所述冷凝组件500上形成水膜;与此同时,空气由所述进风口120进入到所述空腔110中,被所述预热组件400预热后,降低了空气的相对湿度,吸湿能力增强,在运动至所述冷凝组件500时,与所述冷凝组件500换热,吸收水蒸气,带走热量,增大含湿量,完成热交换后排入到所述空腔110外的大气中;期间,制冷剂由所述分气管421进入到所述预热组件400中,与所述空腔110内的空气发生热交换进而加热空气,在所述预热组件400散热后的制冷剂经所述集气管422流至所述冷凝组件500中,再经冷凝过程释放处热量加热附着于所述冷凝组件500上的水分子。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1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10包括壳体100和水泵200,所述水泵20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之外,所述壳体100内设有一空腔110,所述空腔110内依次设有蓄水组件300、预热组件400、蒸发冷凝组件 900、挡水板700和风机8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冷凝组件900一端与所述水泵20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蓄水组件300连通,形成由所述蓄水组件300、所述水泵 200和所述蒸发冷凝组件900构成的冷却水回路,由所述水泵200向所述蒸发冷凝组件900提供冷却水用于制冷剂等冷媒介质,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水又回流至所述蓄水组件300中。
请参阅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10的冷却管91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910可以包括管体 911及隔板913,所述管体911具有容置腔912,所述隔板913将所述容置腔912分隔成上下分布的第一容置腔9121及第二容置腔9122,其中,所述第一容置腔9121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9122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置腔9122用于容置制冷剂,所述第一容置腔9121用于容置冷却水,其一端与所述水泵20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蓄水组件300连通。此时,液态的冷却水和高温的气态的制冷剂同时容置于所述管体911内,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能够自发的由高温的制冷剂传递给低温的冷却水,从而达到对高温的制冷剂进行降温的目的。
优选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由于所述隔板913需将大量的热量由所述第二容置腔9122内的制冷剂传递给所述第一容置腔9121内的冷却水,所述隔板913可以由热的良导体制成。进一步地,所述隔板913可以由铜制成。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管体911上设置有布水口9123,所述布水口9123与所述第一容置腔9121连通,用于供冷却水流出。此时,冷却水从所述布水口9123流出后,沿着所述管体911的外壁延展,在所述管体911的外壁上形成水膜。此时,在所述管体911上形成的水膜,进一步的与所述第二容置腔9122内的制冷剂发生热交换,带走制冷剂的热量,对制冷剂进行降温冷却;并且,形成的水膜在吸收制冷剂的热量后,与进入所述空腔110内的空气发生热湿交换,空气带走吸热后形成的水蒸气,加快所述冷凝器10的冷却速率。
优选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由于水膜附着于所述管体911的外壁并通过所述管壁为热传体来吸收并带走制冷剂的热量,从而达到冷却制冷剂的目的,所述管体911的管壁可以由热的良导体制成。进一步地,所述管壁可以由铜制成。
优选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置腔9122 内依次设置有多个散热板914,多个所述散热板914均朝向远离所述隔板913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散热板914可以用于增大制冷剂的散热面积,提高制冷剂的换热效率,加快制冷剂的冷却速度。
基于上述设计,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10,制冷剂等冷媒介质在通过所述预热组件400放出热量后,预热了进入所述空腔110内的空气后,通入所述蒸发冷凝组件900的第二容置腔9122中;同时,由所述水泵200、所述蓄水组件300以及所述蒸发冷凝组件900形成的冷却水循环系统,将冷却水由所述蓄水组件300抽至所述第一容置腔9121中,对所述第二容置腔9122中的制冷剂进行冷却降温,吸收了制冷剂的热量后的冷却水,一部分回流至所述蓄水组件300中,一部分通过所述布水口 9123流出,沿着所述管体911的外壁延展,在所述管体911的外壁上形成水膜;此时,在所述管体911上形成的水膜,进一步的与所述第二容置腔9122内的制冷剂发生热交换,带走制冷剂的热量,对制冷剂进行降温冷却;并且,形成的水膜在吸收制冷剂的热量后,与进入所述空腔110 内的预热后的空气发生热湿交换,空气带走吸热后形成的水蒸气,加快所述冷凝器10的冷却速率。
由于预热后的空气相较于大气中的空气具有更低的相对湿度,吸湿能力增强,在与所述冷却管910的的管体911外壁上的水膜发生热湿交换时,能够吸收更多的水蒸气,带走更多的热量,加速制冷剂的冷却效率。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10结合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器10作具体说明。
为了简要描述,本实施例未提及之处,可参照第一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10)
1.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壳体和水泵,所述壳体内设有一空腔,所述空腔内依次设有蓄水组件、预热组件、冷凝组件、分水组件和风机;
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
所述蓄水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底部,用于存储水源同时为所述冷凝器提供水源;
所述预热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内靠近所述进风口处,用于预热进入所述空腔内的空气;
所述冷凝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内靠近所述排风口处,用于冷却冷媒介质;
所述分水组件设于所述冷凝组件与所述排风口之间,用于将水源分散至所述冷凝组件,所述分水组件通过所述水泵与所述蓄水组件连通;
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排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组件包括翅片组及冷媒管组;
所述翅片组包括多个相互间隔排列的翅片;
所述冷媒管组包括分气管、集气管和多个穿设于所述翅片组的冷媒管路,所述冷媒管路为蜿蜒结构,且其穿设于所述翅片组,多个所述冷媒管路的一端均与所述分气管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集气管连通;
所述集气管与所述冷凝组件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管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
所述冷媒管组中位于其中一侧的冷媒管路与所述分气管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连通;
所述冷媒管组中位于另一侧的冷媒管路与所述分气管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管的一端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冷凝组件连通;
所述冷媒管组中位于其中一侧的冷媒管路与所述集气管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一端连通;
所述冷媒管组中位于另一侧的冷媒管路与所述集气管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端连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管和所述集气管分别设于所述翅片组相对应的两个端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路包括多个冷媒直管和冷媒弯管,多个所述冷媒直管穿设于所述翅片组,所述冷媒弯管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媒直管连通。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路中位于其中一侧的冷媒直管的一端与所述分气管连通;
所述冷媒管路中位于另一侧的冷媒直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气管连通。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与所述分水组件之间还设有挡水板。
9.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壳体和水泵,所述壳体内设有一空腔,所述空腔内依次设有蓄水组件、预热组件、蒸发冷凝组件和风机;
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
所述蓄水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底部,用于存储水源同时为所述冷凝器提供水源;
所述预热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内靠近所述进风口处,用于预热进入所述空腔内的空气;
所述蒸发冷凝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内靠近所述排风口处,用于蒸发冷却冷媒介质,其中,所述蒸发冷凝组件包括多个冷却管,所述冷却管包括管体及隔板,所述管体具有容置腔,所述隔板将所述容置腔分隔成上下分布的第一容置腔及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上方,所述第二容置腔用于容置制冷剂,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容置冷却水,其一端与所述水泵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蓄水组件;
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排风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上设置有布水口,所述布水口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用于供所述冷却水流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12172.8U CN207317328U (zh) | 2017-10-11 | 2017-10-11 | 冷凝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12172.8U CN207317328U (zh) | 2017-10-11 | 2017-10-11 | 冷凝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317328U true CN207317328U (zh) | 2018-05-04 |
Family
ID=62429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312172.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17328U (zh) | 2017-10-11 | 2017-10-11 | 冷凝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317328U (zh) |
-
2017
- 2017-10-11 CN CN201721312172.8U patent/CN20731732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46365B (zh) | 一种利用室内排风蒸发冷却的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 |
CN101886836B (zh) | 一种蒸发冷却型热管换热的机房排热装置 | |
CN105263294B (zh) | 数据机房用分离式热管复合蒸发式冷凝器的冷却系统 | |
CN107883486A (zh) | 用于干燥炎热地区的板管式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 |
CN103925750A (zh) | 一种新型蒸发式冷凝器 | |
CN107036461A (zh) | 一种横流式多级蒸发冷却器 | |
CN111998695B (zh) | 一种消雾节水型蒸发冷凝器 | |
CN205261805U (zh) | 基于分离式热管预冷的蒸发式冷凝装置 | |
CN109764435A (zh) | 一种带冷回收的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冷却系统 | |
CN207317328U (zh) | 冷凝器 | |
CN202485343U (zh) | 冷凝水余热一效闪蒸自然空气除湿预热干燥烘箱装置 | |
CN207317573U (zh) | 冷却塔 | |
CN206787336U (zh) | 一种横流式多级蒸发冷却器 | |
CN220981466U (zh) | 一种移动空调 | |
CN111615312A (zh) | 换热系统 | |
CN220601851U (zh) | 一种节能混合模式的蒸发式冷凝器 | |
CN202955905U (zh) | 空气冷却器与蒸发式冷凝器相结合的冷水机组 | |
CN212431834U (zh) | 一种消雾节水型蒸发冷凝器 | |
JP2016023925A (ja) | 蒸発空調システム | |
CN212064745U (zh) | 换热系统 | |
CN203798034U (zh) | 一种蒸发式冷凝器 | |
CN204806586U (zh) | 一种蒸发冷却式冷水机组 | |
CN202024544U (zh) | 空调器多点气化能效改进装置 | |
CN207351245U (zh) | 翅片换热器及空调末端 | |
CN221944948U (zh) | 防冻节水型吸湿溶液卧式交叉流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0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