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47928U - 控制回路 - Google Patents
控制回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947928U CN206947928U CN201720168193.0U CN201720168193U CN206947928U CN 206947928 U CN206947928 U CN 206947928U CN 201720168193 U CN201720168193 U CN 201720168193U CN 206947928 U CN206947928 U CN 2069479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lay
- silicon
- normally
- control loop
- controlled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4676 Phragmite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8 electro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Relay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回路,该控制回路包括:控制器、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一可控硅器件、常开触点以及第一常闭触点,其中,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分别与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可控硅器件的正极与电源连接,第一可控硅器件的控制极与第一输出端连接,常开触点的一端与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可控硅器件的负极连接,第一继电器用于控制常开触点的闭合或分离,第一常闭触点的一端与常开触点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控制设备连接,第二继电器用于控制第一常闭触点的闭合或分离。该控制回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回路。
背景技术
继电器可以被用于控制回路的接通或切断。现有技术中,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的。其工作原理为: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弹簧的反作用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是工业控制中最重要的控制元件之一。
然而,由于继电器本身特性和工作环境的因素,在实际应用中,继电器也可能会失效,即触点不能正常接通,或不能正常断开,这就对控制回路的可靠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回路,该控制回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回路,包括:控制器、第一继电器以及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二继电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连接。
特别的,所述控制回路还包括第一可控硅器件、常开触点以及第一常闭触点;
所述第一可控硅器件的正极与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可控硅器件的控制极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常开触点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硅器件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用于控制所述常开触点的闭合或分离,所述第一常闭触点的一端与所述常开触点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控制设备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常闭触点的闭合或分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可控硅器件的正极通过导电连接件与电源连接,所述导电连接件为导线或第二常闭触点,所述第一继电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常闭触点的闭合或分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可控硅器件为单向可控硅元件或双向可用硅元件。
可选地,所述控制回路还包括,第二可控硅器件,所述第二可控硅器件的正极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可控硅器件的控制极通过电阻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硅器件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可控硅器件的正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可控硅器件为单向可控硅元件或双向可控硅元件。
可选地,所述电源为24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控制回路中设置可控硅器件,使得当控制回路正常工作时,如果第一继电器无法控制常开触点闭合,则可通过第二继电器控制第一常闭触点闭合,并使得可控硅器件导通,从而使得控制回路仍能够正常工作,而当控制回路停止工作时,如果第二继电器无法控制第一常闭触点断开,则可以通过第一继电器控制常开触点断开,并使得可控硅器件断开,此时制回路能够及时断开;而如果当常开触点或第一常闭触点无法断开时,则可以通过控制可控硅器件断开连接,以使得控制回路及时断开,而当电阻端开路或可控硅器件短路时,仍旧能够通过第一继电器或第二继电器使得控制回路正常工作或停止工作,从而提升了控制回路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回路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回路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回路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回路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101-控制器 102-第一继电器
103-第二继电器 104-第一可控硅器件
105-常开触点 106-第一常闭触点
107-控制设备 108-导电连接件
109-电阻 110-第二可控硅器件
1011-第一输出端 1012-第二输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的过程或结构的装置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结构或步骤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或装置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回路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该控制回路包括:
控制器101、第一继电器102、第二继电器103、第一可控硅器件104、常开触点105、第一常闭触点106以及控制设备107,其中,第一继电器102 和第二继电器103分别与控制器101的第一输出端1011和第二输出端1012 连接,当控制回路正常工作时,第一输出端1011输出高电平,第二输出端 1012输出低电平,而当控制回路停止工作时,第一输出端1011输出低电平,第二输出端1012输出高电平。
可选地,第一可控硅器件104的正极通过导电连接件108与电源VCC连接(比如24伏交流或直流电源),其中,第一可控硅器件104可以被具体为单向可控硅元件或双向可控硅元件,在图1中第一可控硅器件104以单向可控硅元件为例,第一可控硅器件104为双向可控硅元件的情况如图2所示。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108可以被具体为导线或第二常闭触点。第一可控硅器件104的控制极通过电阻109与第一输出端1011连接,常开触点105的一端与电源VCC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可控硅器件104的负极连接,第一继电器102用于控制常开触点105以及第二常闭触点的闭合或分离,第一常闭触点106的一端与第一可控硅器件104的负极连接,另一端与控制设备107连接,第二继电器103用于控制第一常闭触点106的闭合或分离。
当控制回路正常工作时,控制器101的第一输出端1011输出高电平,第二输出端1012输出低电平,第一继电器102得电,常开触点105闭合;第二继电器103不得电,第一常闭触点106闭合;则由常开触点105、第一常闭触点106组成的回路接通,控制设备107开始工作。
当控制回路停止工作时,控制器101的第一输出端1011输出低电平,第二输出端1012输出高电平,第一继电器102不得电,常开触点105断开;第二继电器103得电,第一常闭触点106断开,且第一可控硅器件104的控制极失电断开,则常开触点105、第一常闭触点106组成的回路,以及由第一常闭触点106、第一可控硅器件104组成的回路都断开,控制设备107停止工作。
而当控制回路正常工作时,如果第一继电器102得电后,常开触点105 不能闭合,导电连接件108也为闭合状态,而此时由于第二继电器103不得电,所以第一常闭触点106为闭合状态,且第一可控硅器件104的控制极得电,第一可控硅器件104导通,所以由导电连接件108、第一可控硅器件104、第一常闭触点106组成的回路接通,控制设备107开始工作。
当控制回路停止工作时,如果第二继电器103得电后,第一常闭触点106 不能断开,则此时由于第一继电器102不得电,常开触点105断开,且第一可控硅器件104的控制极不得电,则两条回路都断开,控制设备107停止工作。而如果当常开触点105无法断开时,则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可控硅器件104 断开连接,以使得控制回路及时断开。
本实施例,通过在控制回路中设置可控硅器件,使得当控制回路正常工作时,如果第一继电器无法控制常开触点闭合,则可通过第二继电器控制第一常闭触点闭合,并使得可控硅器件导通,从而使得控制回路仍能够正常工作,而当控制回路停止工作时,如果第二继电器无法控制第一常闭触点断开,则可以通过第一继电器控制常开触点断开,并使得可控硅器件断开,此时制回路能够及时断开;而如果当常开触点或第一常闭触点无法断开时,则可以通过控制可控硅器件断开连接,以使得控制回路及时断开,而当电阻端开路或可控硅器件短路时,仍旧能够通过第一继电器或第二继电器使得控制回路正常工作或停止工作,从而提升了控制回路的可靠性。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回路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在图1的基础上,该控制回路还包括:第二可控硅器件110。
第二可控硅器件110的正极与电源VCC连接,第二可控硅器件110的控制极通过电阻109与第一输出端1011连接,第二可控硅器件110的负极与第一可控硅器件104的正极连接。
当第一继电器102吸合异常,即常开触点105与导电连接件108均不能正常导通时,则可由第一可控硅器件104、第二可控硅器件110,以及第一常闭触点106组成回路,使得控制设备107开始工作,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控制回路的可靠性。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二可控硅器件110也可以被具体为单向可控硅元件或双向可控硅元件。其中,在图3中第一可控硅器件104和第二可控硅器件110均被具体为单向可控硅元件,第一可控硅器件104和第二可控硅器件 110被具体为双向可控硅元件的情况如图4所示。图3、图4所示结构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与图1、图2类似,在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以为磁盘、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M)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各个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的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控制回路,包括控制器、第一继电器以及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二继电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回路还包括:第一可控硅器件、常开触点以及第一常闭触点;
所述第一可控硅器件的正极与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可控硅器件的控制极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常开触点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硅器件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用于控制所述常开触点的闭合或分离,所述第一常闭触点的一端与所述常开触点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控制设备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常闭触点的闭合或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控硅器件的正极通过导电连接件与电源连接,所述导电连接件为导线或第二常闭触点,所述第一继电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常闭触点的闭合或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控硅器件为单向可控硅元件或双向可控硅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回路还包括,第二可控硅器件;
所述第二可控硅器件的正极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可控硅器件的控制极通过电阻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硅器件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可控硅器件的正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可控硅器件为单向可控硅元件或双向可控硅元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68193.0U CN206947928U (zh) | 2017-02-23 | 2017-02-23 | 控制回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68193.0U CN206947928U (zh) | 2017-02-23 | 2017-02-23 | 控制回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947928U true CN206947928U (zh) | 2018-01-30 |
Family
ID=61356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168193.0U Active CN206947928U (zh) | 2017-02-23 | 2017-02-23 | 控制回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947928U (zh) |
-
2017
- 2017-02-23 CN CN201720168193.0U patent/CN2069479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636053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relay control | |
TWI739032B (zh) | 繼電器控制器系統、雙穩態繼電器控制電路以及控制雙穩態繼電器的方法 | |
AU2014207246A1 (en) | Switching circuit | |
CN106910661A (zh) | 一种具有双边保持功能的继电器 | |
CN204215965U (zh) |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驱动电路 | |
WO2020063871A1 (zh) | 继电器的驱动电路、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 |
CN205984815U (zh) | 一种密闭式电磁继电器 | |
CN206947928U (zh) | 控制回路 | |
JP6442013B2 (ja) | リレー | |
CN105178725B (zh) | 一种电磁锁的控制方法、电磁锁及快递柜 | |
CN105551886B (zh) | 一种低功耗继电器驱动电路 | |
CN117650023A (zh) | 一种开关电源及电子设备 | |
CN208767223U (zh) | 一种开关控制系统 | |
CN102768919B (zh) | 一种软启动电路 | |
CN207009367U (zh) | 一种vsp5馈线终端的控制出口回路电路 | |
CN105355514B (zh) | 节电低热静噪的交流接触器 | |
CN204516609U (zh) | 一种断电自断开关 | |
CN211144879U (zh) | 一种用于ct机球管风扇的简单控制系统 | |
CN102832078A (zh) | 接触器控制装置、系统以及接触器控制方法 | |
CN104576205B (zh) | 一种用于永磁接触器的控制电路及方法 | |
CN203746700U (zh) | 一种接触器灭磁装置 | |
CN216015203U (zh) | 一种交流浪涌保护电路 | |
CN209150014U (zh) | 一种低功耗直流接触器驱动电路 | |
CN113937727A (zh) | 一种自带预充和短路保护的继电器集成电路 | |
CN207068757U (zh) | 接触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