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6895100U -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95100U
CN206895100U CN201720693711.0U CN201720693711U CN206895100U CN 206895100 U CN206895100 U CN 206895100U CN 201720693711 U CN201720693711 U CN 201720693711U CN 206895100 U CN206895100 U CN 2068951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channel
trapezoidal
jet
cover board
metal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9371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双凤
张衍俊
丁普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172069371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951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951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9510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包括金属基板、金属盖板;在金属基板上刻有数条截面形状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金属盖板盖合在微通道上;金属盖板的边缘与金属基板的边缘密封连接;金属盖板上开有与梯形微通道相对应的射缝;在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时,冷却工质从射缝被喷射进入梯形微通道中,依靠射流的冲击作用和梯形微通道中的二次流作用进行换热。在相同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温度和更小的底面温差。而且,随着热负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样,当采用较大的泵功率时,梯形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显著。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部件,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背景技术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聚光光伏、激光、雷达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对高热流密度器件散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要维持器件有较低的温度,还要维持良好的温度均匀性,以使器件能够正常的工作。
单纯的微通道散热技术不仅压降大,而且流体沿流动方向的温度升高而造成均温效果差。对于单纯的射流散热技术,射流冲击区域外的换热系数会急剧下降,造成整体均温效果差。当多股射流以阵列方式散热时,相邻射流之间会产生干扰,使得两股射流交汇区域的换热系数下降,进而造成均温效果差。将微通道散热技术和射流散热技术相结合,整合了两种技术的优点,具有降温效果显著、均温效果好、压降小等优点。
目前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技术,所采用的通道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圆形,尚未有截面形状为梯形通道的使用情况。我们采用CFD软件,经过模拟计算发现,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传热效果好、结构简单的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包括金属基板1、金属盖板3;
在金属基板1上刻有数条截面形状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2;
金属盖板3盖合在微通道2上;金属盖板3的边缘与金属基板1的边缘密封连接;
金属盖板3上开有与梯形微通道2相对应的射缝4;
在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时,冷却工质从射缝4被喷射进入梯形微通道2中,依靠射流的冲击作用和梯形微通道2中的二次流作用进行换热。
所述金属基板1上的梯形微通道2呈平行分布,相邻梯形微通道2之间的间隔为0.4mm;
所述金属盖板3上的射缝4呈平行分布,相邻射缝4之间的间隔为1.6mm。
所述射缝4的宽度与梯形微通道2的下底宽度相等。
所述梯形微通道2为正梯形结构,其上底宽为1.6mm,下底宽为0.4mm,高度为1.5mm。
所述射缝4为矩形结构,其长度为3mm,宽度为0.4mm。
所述金属基板1的整体厚度为2.5mm,金属盖板3的厚度为1mm。
所述金属基板1与金属盖板3均为矩形结构。
所述冷却工质为水。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在相同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温度和更小的底面温差。而且,随着热负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样,当采用较大的泵功率时,梯形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显著。
本实用新型技术手段简便易行,获得了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常用矩形通道散热板示意图。
图2为现有常用圆形通道散热板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梯形微通道计算所采用的局部网格分布。
图6为常用矩形通道计算所采用的局部网格分布。
图7为常用圆形通道计算所采用的局部网格分布。
图8为泵功率(P=0.2W),不同底面热通量条件下,三种通道形状散热板底面温度对比。
图9为泵功率(P=0.2W),不同底面热通量下,三种通道形状散热板底面温差对比。
图10为热通量(q=250W),不同泵功率,三种通道形状散热板底面温度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包括金属基板1、金属盖板3;
在金属基板1上刻有数条截面形状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2;
金属盖板3盖合在微通道2上;金属盖板3的边缘与金属基板1的边缘密封连接;
金属盖板3上开有与梯形微通道2相对应的射缝4;
在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时,冷却工质从射缝4被喷射进入梯形微通道2中,依靠射流的冲击作用和梯形微通道2中的二次流作用进行换热。
所述金属基板1上的梯形微通道2呈平行分布,相邻梯形微通道2之间的间隔为0.4mm;
所述金属盖板3上的射缝4呈平行分布,相邻射缝4之间的间隔为1.6mm。
所述射缝4的宽度与梯形微通道2的下底宽度相等。
所述梯形微通道2为正梯形结构,其上底宽为1.6mm,下底宽为0.4mm,高度为1.5mm。
所述射缝4为矩形结构,其长度为3mm,宽度为0.4mm。
所述金属基板1的整体厚度为2.5mm,金属盖板3的厚度为1mm。
所述金属基板1与金属盖板3均为矩形结构。
所述冷却工质为水。
采用商用CFD软件对具有相同截面积的梯形通道、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以水为工质,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温度和更小的底面温差。而且,随着热负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样,当采用较大的泵功率时,梯形的冷却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表1:不同热通量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优化效果
表2:不同泵功率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优化效果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基板(1)、金属盖板(3);
在金属基板(1)上刻有数条截面形状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2);
金属盖板(3)盖合在微通道2上;金属盖板(3)的边缘与金属基板(1)的边缘密封连接;
金属盖板(3)上开有与梯形微通道(2)相对应的射缝(4);
在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时,冷却工质从射缝(4)被喷射进入梯形微通道(2)中,依靠射流的冲击作用和梯形微通道(2)中的二次流作用进行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基板(1)上的梯形微通道(2)呈平行分布,相邻梯形微通道(2)之间的间隔为0.4mm;
所述金属盖板(3)上的射缝(4)呈平行分布,相邻射缝(4)之间的间隔为1.6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射缝(4)的宽度与梯形微通道(2)的下底宽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微通道(2)为正梯形结构,其上底宽为1.6mm,下底宽为0.4mm,高度为1.5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射缝(4)为矩形结构,其长度为3mm,宽度为0.4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基板(1)的整体厚度为2.5mm,金属盖板(3)的厚度为1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基板(1)与金属盖板(3)均为矩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工质为水。
CN201720693711.0U 2017-06-15 2017-06-15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8951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93711.0U CN206895100U (zh) 2017-06-15 2017-06-15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93711.0U CN206895100U (zh) 2017-06-15 2017-06-15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95100U true CN206895100U (zh) 2018-01-16

Family

ID=61319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93711.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895100U (zh) 2017-06-15 2017-06-15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951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5284A (zh) * 2017-06-15 2017-09-1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5284A (zh) * 2017-06-15 2017-09-1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CN107155284B (zh) * 2017-06-15 2023-06-1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55284B (zh)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CN103594430B (zh) 用于功率电子器件散热的微通道散热器
WO2016173286A1 (zh) 液冷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CN102149266A (zh) 均温板
CN205211734U (zh) 硅微通道散热GaN微波功率器件
CN104159437B (zh) 复合散热装置
CN111026253B (zh) 具有低阻流道强化换热上盖的液冷芯片散热器
CN113286497B (zh) 一种带表面微槽的射流微通道散热器
TWI645150B (zh) 均溫板及使用該均溫板的散熱模組
CN206895100U (zh)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CN103629850A (zh) 一种风冷、液冷两用散热器用液冷头
CN113490394B (zh) 一种叶脉仿生微通道耦合射流换热系统
CN105870084A (zh) 散热器基板、插片式散热器及其制备方法
CN211319165U (zh) 低流阻水冷芯片散热器
CN104777887B (zh) 微槽道式水冷芯片散热器
WO2017049867A1 (zh)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CN102620592A (zh) 应用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液体制冷器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冷装置
CN104779227B (zh) 翅片环形分布液冷式芯片散热器
CN110831406B (zh) 一种面向超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高效散热装置
CN204534886U (zh) 一种散热器及空调器
CN204014396U (zh) 复合散热装置
CN114664768A (zh) 一种针鳍与肋板组合式微通道散热器
CN208224983U (zh) 一种cpu散热器
CN207503143U (zh) 一种用于机组散热器的组件
CN106653711A (zh) 具有内部微通道热沉模块的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