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76008U - 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876008U CN206876008U CN201720737082.7U CN201720737082U CN206876008U CN 206876008 U CN206876008 U CN 206876008U CN 201720737082 U CN201720737082 U CN 201720737082U CN 206876008 U CN206876008 U CN 2068760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cooling
- cooling tower
- deflector
- conducting element
- t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4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includes Condens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冷塔,包括塔体以及导流装置,导流装置包括中央导流件及导流板,中央导流件设置于塔体底部中央,其周向上形成导流面,导流板包括内导流板及外导流板,八个内导流板沿周向均布地连接于中央导流件的导流面,八个外导流板与八个内导流板一一对应地沿周向设置于塔体外,相邻两外导流板及相邻两内导流板之间形成通向导流面的通道;通过增加导流装置,可合理利用风场能量,增加空冷塔内的通风量,减弱负压区对空气流场的影响,从而削弱环境风对间接空冷系统运行及对空冷散热器换热性能的不利影响。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间接空冷系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力发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
背景技术
间接空冷系统是一种以环境空气作为冷源、以密闭的循环水作为中间介质,将汽轮机排汽的热量传递给循环水,密闭循环水通过空冷散热器传递给大气的系统,主要包括凝汽器、循环水泵以及空冷塔构成,其中,空冷塔包括塔体以及空冷散热器,凝汽器与循环水泵及散热器串联构成循环水回路,在凝汽器内被加热的循环水由循环水泵送至空冷散热器,在空冷散热器内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却后的循环水再返回凝汽器继续冷却汽轮机排汽,构成一个密闭循环。
在工作时,静风状态下,环境空气水平流入,经散热器加热后,在空冷塔内向上转弯,会在空冷塔进风口处一定高度内靠近混凝土壁面处出现负压回流现象,形成局部流动死区,导致该区域空气温度较高,久而久之影响换热效果;在有环境风的状态下,空冷塔的迎风面和背风面进风不均,空冷塔迎风面压力升高,背风面压力降低,都容易出现回流现象,空冷散热器迎风面的空气流量增加,换热能力增强,而背风面,散热器可借助空冷塔的抽力换热,但由于受到塔内进风面横向气流的抑制作用,进入散热器的空气流量减小,换热能力减弱,空冷塔位于迎风面和背风面两侧的区域,进入散热器的空气流量更低,换热能力更差。对间接空冷系统运行及空冷散热器的换热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改善空冷塔的结构,消除流动死区,减弱环境风的不利影响,提高换热效果,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以达到消除流动死区,减弱环境风的不利影响,提高换热效果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冷塔,包括塔体及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塔体底部中央的中央导流件及导流板,所述中央导流件周向上形成有导流面,所述导流板包括八个内导流板以及八个外导流板,八个所述内导流板沿周向均布地连接于所述导流面,八个所述外导流板与八个所述内导流板一一对应地沿周向设置于所述塔体外,相邻两所述外导流板以及相邻两所述内导流板之间形成通向所述导流面的通道。
优选地,所述中央导流件为圆锥形,其圆锥面为所述导流面。
优选地,所述圆锥面的纵截面由两条从第一端到第二端斜率逐渐升高的曲线构成。
优选地,所述中央导流件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塔体的进风口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中央导流件的高度是所述塔体的进风口高度的1.2倍~1.5倍。
优选地,所述中央导流件的底面直径是所述塔体零米直径的0.6倍~0.8倍。
优选地,所述中央导流件包括锥形导流罩以及若干支撑柱,若干所述支撑柱设置于所述锥形导流罩内且沿周向均布,所述锥形导流罩的内壁上形成有环形加强筋,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环形加强筋固连。
优选地,所述内导流板与所述外导流板分别位于所述空冷塔的散热器两侧,且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内导流板及所述外导流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地,所述外导流板的高度为所述塔体的进风口高度的1倍~1.1倍,宽度为所述散热器外缘直径的1/10~1/8,与所述散热器的间距为1m~2m。
优选地,所述内导流板的高度为所述塔体的进风口高度的1.1倍~1.4倍,与所述散热器的间距为1m~2m。
优选地,所述八个内导流板上分别开设有通行门。
一种间接空冷系统,包括凝汽器、循环水泵以及空冷塔,所述凝汽器的冷却管路将所述循环水泵以及所述空冷塔的散热器串联形成冷却回路,所述空冷塔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空冷塔。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冷塔,包括塔体以及导流装置,导流装置包括中央导流件以及导流板,中央导流件设置于塔体底部中央,其周向上形成有导流面;导流板包括八个内导流板以及八个外导流板,八个内导流板沿周向均布地连接于中央导流件的导流面,八个外导流板与八个内导流板一一对应地沿周向设置于塔体外,相邻两外导流板以及相邻两内导流板之间形成通向导流面的通道;
通过增加导流装置,在静风状态下,导流装置可促使环境空气变向,从而减缓负压回流现象,消除局部流动死区;在有环境风的状态下,导流板可对环境风进行导流,提高进风均匀性及空气流场的稳定性,利用中央导流件阻挡迎风面的进风,削弱迎风面进风对于其他面的不利影响,将塔内空气的水平动能转化为竖向动能,可合理利用风场能量,增加空冷塔内的通风量,减弱负压区对空气流场的影响,从而削弱环境风对间接空冷系统运行及对空冷散热器换热性能的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冷塔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冷塔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冷塔中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以达到消除流动死区,减弱环境风的不利影响,提高换热效果的目的。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冷塔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冷塔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冷塔,包括塔体1以及导流装置。
其中,塔体1为目前较为常用的双曲线形塔,导流装置包括中央导流件2以及导流板,中央导流件2设置于塔体1底部中央,其周向上形成有导流面;导流板包括八个内导流板3以及八个外导流板5,八个内导流板3沿周向均布地连接于中央导流件2的导流面,八个外导流板5与八个内导流板3一一对应地沿周向设置于塔体1外,相邻两外导流板5以及相邻两内导流板3之间形成通向导流面的通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冷塔导流装置,在静风状态下,可促使环境空气变向,从而避免负压回流现象,消除局部流动死区;在有环境风的状态下,导流板可对环境风进行导流,提高进风均匀性及空气流场的稳定性,利用中央导流件2阻挡迎风面的进风,削弱迎风面进风对于其他面的不利影响,将塔内空气的水平动能转化为竖向动能,可合理利用风场能量,增加空冷塔内的通风量,减弱负压区对空气流场的影响,从而削弱环境风对间接空冷系统运行及对空冷散热器6换热性能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中央导流件2主要作用在于将环境风的水平动能转化为竖向动能,并防止不同方向流入的环境风的互相干扰,因此,只要使其导流面为圆锥面或近似于圆锥面的结构即可,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央导流件2为圆锥形,其圆锥面为导流面。当然,圆锥形的中央导流件2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央导流件2还可以采用棱锥等形状,比如三棱锥、四棱锥等等,棱锥的表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凹面。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央导流件2的圆锥面不是标准的圆锥面,而是针对导流的特点进行了优化调整,如图1所示,圆锥面的纵截面由两条从第一端到第二端斜率逐渐升高的曲线构成,通过这种结构,能够使气流更加流畅,起到更好的导流效果。
为保证中央导流件2能够充分的起到应有的效果,应当使中央导流件2的高度不小于塔体1的进风口的高度。最好使中央导流件2的高度是塔体1的进风口高度的1.2倍~1.5倍。
中央导流件2的高度以及底面直径对于环境气流的流动方向有重要影响,决定了是否能够消除流动死区及其程度,中央导流件2的底面直径过小,可能对空气流场的导流效果甚微,过大的话一方面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也影响气流流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央导流件2的底面直径是塔体1零米直径的0.6倍~0.8倍。
请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冷塔中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中央导流件2包括锥形导流罩21以及若干支撑柱22,若干支撑柱22设置于锥形导流罩21内且沿周向均布,锥形导流罩21的内壁上形成有环形加强筋23,支撑柱22与环形加强筋23固连,在安装时,可先将支撑柱22定位于冷却塔内的底面,并将环形加强筋23与支撑柱22固定形成柱梁结构,然后在其上铺上板块形成锥形导流罩21。
上述的由若干支撑柱22及环形加强筋23构成的支撑结构可设置多个,并在锥形导流罩21呈同心圆分布。
支承结构并不仅限于上述的结构,还可以用三角支撑板、梯形支撑板等结构进行支撑,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导流板3与外导流板5分别位于空冷塔的散热器6两侧,且散热器6与内导流板3及外导流板5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各外导流板5的高度一致,且外导流板5的高度为塔体的进风口高度的1倍~1.1倍,宽度(即沿冷却塔径向上的尺寸)为散热器6外缘直径的1/10~1/8,与散热器6的间距为1m~2m。
进一步地,内导流板3的高度为塔体的进风口高度的1.1倍~1.4倍,与散热器6的间距为1m~2m。
上述的导流板均焊接在钢结构构架上,钢结构架以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于散热器6内、外圆周的地脚螺栓上,以便于拆装、移动和折叠。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为便于工作人员通行、检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八个内导流板3上分别开设通行门4,通行门4可在检修时开启以便于检修人员通过,并可在非检修状态关闭,使内导流板3上形成完整的导流面,保证导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间接空冷系统,包括凝汽器、循环水泵以及空冷塔,凝汽器的冷却管路将循环水泵以及空冷塔的散热器6串联形成冷却回路,其中,空冷塔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空冷塔。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空冷塔,包括塔体及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塔体底部中央的中央导流件及导流板,所述中央导流件周向上形成有导流面,所述导流板包括八个内导流板以及八个外导流板,八个所述内导流板沿周向均布地连接于所述导流面,八个所述外导流板与八个所述内导流板一一对应地沿周向设置于所述塔体外,相邻两所述外导流板以及相邻两所述内导流板之间形成通向所述导流面的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冷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导流件为圆锥形,其圆锥面为所述导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冷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圆锥面的纵截面由两条从第一端到第二端斜率逐渐升高的曲线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冷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导流件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塔体的进风口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冷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导流件的高度是所述塔体的进风口高度的1.2倍~1.5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冷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导流件的底面直径是所述塔体零米直径的0.6倍~0.8倍。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空冷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导流件包括锥形导流罩以及若干支撑柱,若干所述支撑柱设置于所述锥形导流罩内且沿周向均布,所述锥形导流罩的内壁上形成有环形加强筋,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环形加强筋固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冷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流板与所述外导流板分别位于所述空冷塔的散热器两侧,且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内导流板及所述外导流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冷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流板的高度为所述塔体的进风口高度的1倍~1.1倍,宽度为所述散热器外缘直径的1/10~1/8,与所述散热器的间距为1m~2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冷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流板的高度为所述塔体的进风口高度的1.1倍~1.4倍,与所述散热器的间距为1m~2m。
11.根据权利要求1-6及8-10任一项所述的空冷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八个内导流板上分别开设有通行门。
12.一种间接空冷系统,包括凝汽器、循环水泵以及空冷塔,所述凝汽器的冷却管路将所述循环水泵以及所述空冷塔的散热器串联形成冷却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冷塔为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空冷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37082.7U CN206876008U (zh) | 2017-06-22 | 2017-06-22 | 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37082.7U CN206876008U (zh) | 2017-06-22 | 2017-06-22 | 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876008U true CN206876008U (zh) | 2018-01-12 |
Family
ID=61334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37082.7U Active CN206876008U (zh) | 2017-06-22 | 2017-06-22 | 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87600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52877A (zh) * | 2017-06-22 | 2017-09-12 |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 |
-
2017
- 2017-06-22 CN CN201720737082.7U patent/CN20687600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52877A (zh) * | 2017-06-22 | 2017-09-12 |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52877A (zh) | 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 | |
CN109282665B (zh) | 一种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 | |
CN105003289B (zh) | 一种矿井回风换热用扩散塔 | |
CN106766990A (zh) | 花瓣状填料布置的干湿混合大型冷却塔、冷却系统及方法 | |
CN112179159B (zh) | 一种具有冷却柱气侧自整流功能的冷却三角单元 | |
CN104729317B (zh) | 一种冷却三角花瓣状布置的间接冷却塔 | |
CN203364653U (zh) | 一种散热器塔内布置的空冷塔的导流装置 | |
CN103344130A (zh) | 双曲线冷却塔循环水发电系统 | |
US4020899A (en) | Atmospheric cooling tower with dry-type heat exchangers | |
CN206876008U (zh) | 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 | |
CN203310303U (zh) | 可调式大型冷却塔配风系统 | |
CN207113644U (zh) | 一种翅片倾斜布置的自然通风直接空冷系统 | |
CN203231690U (zh) | 一种自然通风冷却塔雨区旋流导风装置 | |
CN106052413B (zh) | 塔式直接空冷凝汽器 | |
CN109708489A (zh) | 一种雨区采用干湿混合冷却模式的超大型湿式冷却塔 | |
CN203534247U (zh) | 带有配风孔板的湿式冷却塔 | |
CN205036399U (zh) | 一种矿井回风换热用扩散塔 | |
CN2938001Y (zh) | 带空气导流装置的冷却水塔 | |
CN107421348A (zh) | 一种翅片倾斜布置的自然通风直接空冷系统 | |
CN102374801B (zh) | 驭风空冷塔 | |
CN101403572B (zh) | 空冷平台支撑与环境风场诱导一体化装置 | |
CN110274511A (zh) | 一种自然通风冷却塔进风导流装置 | |
CN214095610U (zh) | 一种可实现三角空间气侧自整流的冷却三角单元 | |
CN201935592U (zh) | 驭风空冷塔 | |
CN207751383U (zh) | 一种散热器塔内水平布置的小型空冷塔的空气导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No. 10 Wonderland Road, Qixia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tional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 10 Wonderland Road, Qixia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od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