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17062U - 便携式笔记本支架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笔记本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817062U CN206817062U CN201720312824.1U CN201720312824U CN206817062U CN 206817062 U CN206817062 U CN 206817062U CN 201720312824 U CN201720312824 U CN 201720312824U CN 206817062 U CN206817062 U CN 2068170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slide rail
- component
- base
- holding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包括底座、支撑组件以及用于放置笔记本的横向止挡组件,支撑组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组件与底座转动连接,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则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与横向止挡组件转动连接;便携式笔记本支架折叠时,支撑组件和横向止挡组件收纳在底座的背面;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展开时,支撑组件通过第一连接组件而相对底座在第一方向上转动一定角度并锁定,横向止挡组件通过第二连接组件而相对支撑组件在第二方向上转动至底座正面上方并锁定,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反向;支撑组件包括同步转动的滑轨和支撑主体,支撑主体与滑轨滑动连接,横向止挡组件和支撑主体同步滑动并能相对转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笔记本附件,尤其是便携式笔记本支架。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已成为现代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由于桌面和笔记本电脑本身固有的尺寸和位置关系,人们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时存在一些先天的人体工程学方面的缺陷。长时间以不当姿势使用笔记本电脑,会导致颈椎病、颈部肌肉损伤、肩部和手臂肌肉劳损等“电脑病”。
笔记本支架的使用可以调整人机姿态到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位置和角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或预防各类“电脑病”。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一个良好的笔记本支架需要满足稳定性(自身稳定不摇晃)、可靠性(能够抓牢笔记本电脑)、适用性(可以适配尽可能多不同型号的笔记本电脑)、高度可调、角度可调、便携性及散热等多个方面的要求,才会给使用者带来较佳的综合使用体验。
目前市面上的笔记本支架只是在某个方面实现了局部较佳功能,而其它方面落于短板,例如高度可调的但对笔记本电脑的抓牢力不够,如申请号为200920227447.7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笔记本电脑,支架包括固定支杆架、悬臂支杆架、托板以及用于连接它们的三通连接器和多个万向接头;固定支杆架包括两根水平支臂和一根竖直支臂,三根支臂的螺纹端分别与三通连接器的前通口、侧通口和上通口的螺纹连接并彼此形成直角边;竖直支臂的上端通过第一万向接头与悬臂支杆架的一端连接,悬臂支杆架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万向接头与托板连接。
或者,便于携带的但自身稳定性又欠佳,如申请号为201520906012.0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户外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包括用于安放笔记本的垫板,垫板的下部设有支撑腿,垫板的上端铰接有遮光板,垫板的侧面设有滑动槽,滑动槽内通过调节螺杆固定遮光板支架的一端,遮光板支架的另一端铰接在遮光板的侧面中部位置。
又或者,自身稳定和高度可调的却不便于携带,如申请号为201010529613.6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可调节高度的笔记本电脑桌,包括桌面、托板、水平支撑架和垂直支撑架,桌面上配有防滑条;水平支撑架由两条平行的竖杆和垂直焊接在两竖杆之间的横杆组成;桌面和托板通过翻转调节扣连接,桌面可前后多角度翻转;垂直支撑架由活动支架和固定支架组成,活动支架的上端固定在托板的下方,下端插设在中空管状的固定支架内且可以沿固定支架的内壁上下滑动,固定支架竖直固定在水平支撑架的横杆上且管壁上沿轴向开设有通槽,紧固螺栓穿设过通槽与活动支架上的螺孔螺纹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折叠性能、自身结构稳定性和支撑稳定性的便携式笔记本支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包括底座、支撑组件以及用于放置笔记本的横向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组件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则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与横向止挡组件转动连接;所述便携式笔记本支架折叠时,所述支撑组件和横向止挡组件收纳在所述底座的背面;所述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展开时,所述支撑组件通过第一连接组件而相对底座在第一方向上转动一定角度并锁定,所述横向止挡组件通过第二连接组件而相对支撑组件在第二方向上转动至所述底座正面上方并锁定,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反向;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同步转动的滑轨和支撑主体。
为使得支架折叠后占用的空间较小,所述底座包括顶壁和分别形成在顶壁左、右两侧的侧壁,每个侧壁从与顶壁的交接处向下延伸,所述顶壁下底面的左、右两侧的位置与相应的侧壁共同形成有用于收纳横向止挡组件的第一收纳槽;所述顶壁下底面位于两个第一收纳槽之间的位置形成用于收纳支撑组件的第二收纳槽。
为便于支撑组件相对底座转动和定位,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转轴、形成在底座后端左、右两侧的转轴座,所述滑轨的一端位于两个转轴座之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滑轨的这一端后延伸入转轴座内,从而将滑轨和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和滑轨同步转动,所述转轴和转轴座能互相锁定。
优选的,通过垫片来实现同步转动和转动后的锁定,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转轴两端的垫片,每个垫片位于滑轨和相应的转轴座之间;每个转轴座朝向另一转轴座的一端端面上开设有向远离另一转轴座方向凹陷的卡槽,每个垫片上与转轴座端部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向转轴座方向凸出的凸起,所述凸起与卡槽配合能将滑轨和转轴座锁定,所述垫片与所述滑轨连接而同步转动。
为避免支撑主体相对滑轨滑动到所需位置后仍发生相对运动,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使得支撑主体相对滑轨滑动时限位的升降限位机构。
优选的,所述升降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滑轨上的限位孔、第一限位柱,所述限位孔在支撑主体的滑动方向上延伸,所述限位孔左、右其中一侧具有多个向远离另一侧方向凸出的外凸部,所述第一限位柱保持向外凸部内移动并抵接的趋势。
为便于支撑主体相对滑轨复位,所述升降限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支撑主体和滑轨之间的限位挡片,所述限位孔在远离滑轨与底座连接一端的尺寸相对其他部分缩小而形成有颈部;所述限位挡片上开设有供第一限位柱穿过的L形导向槽,所述L形导向槽包括沿支撑主体滑动方向延伸的竖直部和与竖直部垂直的水平部,所述竖直部位于水平部远离外凸部的一侧,所述导向槽远离颈部的位置设置有穿入到限位孔内的挡块,所述挡块的尺寸大于颈部的尺寸。
为便于横向止挡组件相对支撑组件转动和定位,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支撑主体远离第一连接组件一端的上支撑座,所述横向止挡组件包括位于上支撑座左、右两侧的止挡主体;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支撑座左、右两端的第一卡合部,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止挡主体朝向上支撑座一端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互相配合而使得上支撑座和止挡主体能相对转动并锁定。
优选的,通过卡齿的配合来实现锁定,每个第一卡合部分别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卡齿,每个第一卡齿向远离另一第一卡合部的方向突出;每个第二卡合部分别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二卡齿,每个第二卡齿朝向上支撑座方向突出,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互相配合,所述第二卡合部能向远离第一卡合部的方向移动并保持朝向第一卡合部移动从而保持卡合的趋势。
为便于承担笔记本的重量,所述止挡主体朝向支撑组件的侧面设置有避让凹槽,所述支撑主体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避让凹槽向远离支撑主体的方向凹陷而形成,所述限位块的形状和尺寸与避让凹槽适配。
为避免笔记本滑落,所述横向止挡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止挡主体滑动连接的伸长臂和挡片,所述止挡主体内设置有第二限位柱,所述伸长臂上开设有沿伸长臂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第二限位柱穿设在滑槽内;所述挡片设置在伸长臂远离第二卡合部的一端,所述挡片能相对伸长臂转动并锁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相对能相对转动的底座、支撑组件和横向止挡组件,使得支架折叠时,三者能折叠到近乎平整的状态,占用的体积达到最小,从而方便携带,而在支架展开时,支撑组件和横向止挡组件在转动和滑动后,能达到使用者所需的高度和角度,并保持状态的稳定,从而便于使用,使用者体验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状态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状态背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展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组件和底座连接局部分解示意图(隐藏部分升降机构和横向止挡组件);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的背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的升降限位机构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升降限位机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向止挡组件和支撑组件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3,一种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包括底座1,与底座1转动连接的支撑组件2,位于支撑组件2顶端、并与支撑组件2转动连接的横向止挡组件3。不使用时,支撑组件2和横向止挡组件3收纳在底座1的底部,呈大致的平板状,从而便于携带,参见图1和图2;使用时,将支撑组件2相对底座1旋转,而后横向止挡组件3相对支撑组件2旋转,从而使得笔记本支架展开,以便于支撑笔记本,参见图3。在下文的描述中,“上”、“下”、“左”、“右”为使用时支架相对用户的方位,仅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构成任何结构上的限制。
结合图4~图7,底座1包括底座主体和位于底座主体上方的装饰板15,底座主体包括顶壁11和分别形成在顶壁11左、右两侧的侧壁12,每个侧壁12从与顶壁11的交接处向下延伸。顶壁11从后端向前端逐渐向下倾斜延伸,而每个侧壁12的底部呈水平,每个侧壁12的高度则因此由后端向前端逐渐减小。装饰板15设置在顶壁11上方。
顶壁11的下底面,位于左、右两侧的位置,与相应的侧壁12共同形成有用于收纳横向止挡组件3的第一收纳槽13;顶壁11的下底面,两个第一收纳槽13之间形成用于收纳支撑组件2的第二收纳槽14。
支撑组件2包括下支撑座21和设置在下支撑座21上的滑轨22,下支撑座21和滑轨22可同步转动。支撑组件2和底座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组件连接,第一连接组件包括转轴41、设置在转轴41两端的垫片42、以及形成在底座1后端左、右两侧的转轴座 43。转轴41和下支撑座21均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转轴41从下支撑座21内穿过,其两端分别穿出到下支撑座21外,并且露出在下支撑座21外的端部从相应的垫片42 穿过。
转轴座43具有两个,分别形成在底座1后端的左、右两侧,从而两个转轴座43之间具有间隔而形成缺口。优选的,转轴座43和下支撑座21均可呈圆柱形。转轴座43 的底部与侧壁12的底部齐平,转轴座43可以和底座1一体成型。
每个转轴座4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转轴座43的中间开设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孔431,并且轴孔431贯穿每个转轴座43朝向另一转轴座43的一端端面(内侧端面)。每个转轴座43朝向另一转轴座43的一端端面上开设有向远离另一转轴座43方向凹陷的卡槽432,卡槽432与轴孔431相邻,卡槽432的横截面优选的为半圆形或小于半圆的弧形。每个转轴座43远离另一转轴座43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封堵转轴座43的第一堵头433。
滑轨22底部的左、右两个端部分别与下支撑座21的两个端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滑轨22底部的左、右端部分别为供转轴41穿过的圆形连接片220,并且连接片220上分别开设有定位凹槽221,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端的定位凹槽221分别为两个。垫片42 位于下支撑座21和相应侧的转轴座43之间。每个垫片42上,与下支撑座21的端部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向下支撑座21方向凸出的定位凸柱421,定位凸柱421用于与下支撑座21上的定位凹槽221配合。每个垫片42上,与转轴座43端部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向转轴座43方向凸出的凸起422,凸起422用于与转轴座43端面上的卡槽432配合。
由此,当支撑组件2和底座1连接时,转轴41的两个端部分别穿出下支撑座21后,穿入到转轴座43的轴孔431内,而且垫片42上的定位凸起422卡入到滑轨22的定位凹槽221内,使得垫片42可以随支撑组件2整体相对底座1转动。不使用的折叠状态时,垫片42上的凸起422与转轴座43上的卡槽432错开,而需要使用的展开状态时,支撑组件2相对底座1首先向下、而后向后、再向上转动一定角度后,垫片42上的凸起422转动到与转轴座43上的卡槽432相对应,从而凸起422卡入到卡槽432内,从而将支撑组件2和底座1锁定,避免在使用时支撑组件2相对底座1转动。
结合图6和图7,支撑组件2还包括相对滑轨22滑动设置的支撑主体23、设置在滑轨22前侧的前盖板24、设置在支撑主体23后侧的后盖板25、以及升降限位机构,通过升降限位机构,可使得支撑主体23相对滑轨22升降时,可定位在所需的高度位置。
滑轨22呈平板状,其左、右两侧分别相向弯折而形成有轨道槽222,上述的支撑主体23两侧分别插入到轨道槽222内,从而可使得支撑主体23相对滑轨22沿着轨道槽 222滑动。此外,这种设置方式,也使得支撑主体23能随滑轨22同步转动。前盖板24 和后盖板25将升降限位机构封闭。
升降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滑轨22上的限位孔261、限位挡片262、第一限位柱263和第一复位弹簧264。限位孔261的延伸方向与滑轨22的轨道槽222的延伸方向一致。当支撑组件2相对底座1展开后,限位孔261为在竖直方向上延伸,限位孔261的左、右其中一侧具有多个向远离另一侧方向凸出的外凸部2611,限位孔261的下端为封闭,可选的,限位孔261的上端同样的也为封闭。限位孔261的上端、处于最上方的外凸部 2611之上的位置,尺寸相对其他部分缩小而形成有颈部2612。
限位挡片262设置在支撑主体23和滑轨22之间,其上开设有导向槽2621,导向槽2621呈L形,包括水平部2623和在水平部2623的端部向上延伸的竖直部2624,竖直部2624位于水平部2623远离外凸部2611的一侧。导向槽2621的下方设置有挡块2622,挡块2622的尺寸大于限位孔261的颈部2612的尺寸。
支撑主体23内形成有容置凹腔231,用于设置上述的限位挡片262、第一限位柱263和第一复位弹簧264,容置凹腔231向远离滑轨22的方向凹陷,并且朝向滑轨22的前侧开口。第一限位柱263设置在一连杆265上,连杆265转动设置在容置凹腔231内,第一复位弹簧264的一端与容置凹腔231的侧壁抵接,另一端则与连杆265的侧面抵接。第一限位柱263穿过限位挡片262上的导向槽2621,并穿入到滑轨22上的限位孔261 内。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孔261的外凸部2611形成在限位孔261的左侧,导向槽2621 的竖直部2624形成在水平部2623的右侧,而第一复位弹簧264设置在连杆265的右侧,第一限位柱263设置在连杆265的底部,第一复位弹簧264始终保持压缩,对连杆265 施加的力使得第一限位柱263保持向左移动趋势。
当支撑主体23插入到滑轨22内后,需要将支撑主体23相对滑轨22上升(折叠状态时支撑主体23相对滑轨22位于最下方的位置)以调节支架整体的高度时,将支撑主体23相对滑轨22向上拉起,第一限位柱263沿着外凸部2611的内侧面向上移动,此时第一限位柱263被卡在限位挡片262的水平部2623并与其同步上升;当上升到所需的高度时,松开支撑主体23,第一限位柱263与外凸部2611卡接(与外凸部2611的内侧面抵接),此时可使得支撑主体23相对滑轨22在竖直方向上定位。在调节高度的中间状态过程中,支撑主体23无法相对滑轨22下降,而只有当将支撑主体23上升,使得第一限位柱263移动到最上方的外凸部2611后,再向上拉动支撑主体23,限位挡片 262上的挡块2622与限位孔261的颈部2612抵接,使得限位挡片262无法继续上升,继续向上拉动支撑主体23,则第一限位柱263需沿着限位挡片262上的导向槽2621,首先沿着水平部2623向右侧(向远离外凸部2611)的方向移动,而后沿着竖直部2624向上移动,此后,第一复位弹簧264保持被压缩并无法推动第一限位柱263;而后,第一限位柱263可摆脱滑轨22上的限位孔261的束缚,而直接下移,使得支撑主体23与滑轨22的相对位置恢复到初始状态,当下移到最下端时,挡块2622撞到限位孔261的下端,使得第一限位柱263脱离导向槽2621的竖直部2624回到水平部2623,在第一复位弹簧264的作用下重新回到限位孔261的外凸部2611,再往上拉时又可实现高度锁定,由此循环。
结合图8和图9,支撑组件2还包括设置在支撑主体23顶部的上支撑座27,上支撑座27也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可以与支撑主体23一体成型或分体设置。
横向止挡组件3包括止挡主体31、止挡盖板32、伸长臂33和挡片34。其中,止挡主体31优选的呈长方体,分别设置在上支撑座27的左、右两侧;止挡盖板32形状与止挡主体31匹配,展开时为覆盖在止挡主体31上表面(折叠时则为下表面);伸长臂33 与止挡主体31滑动连接。
支撑组件2和横向止挡组件3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组件实现转动连接。支架展开状态下,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上支撑座27顶部的左、右两端的第一卡合部51,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止挡主体31后部朝向上支撑座27一端的第二卡合部52,第一卡合部 51和第二卡合部52优选的为中空圆柱形。每个第一卡合部51分别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卡齿511,每个第一卡齿511向远离另一第一卡合部51的方向突出;每个第二卡合部52分别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二卡齿521,每个第二卡齿521朝向上支撑座27方向突出。由此,通过第一卡齿511和第二卡齿521的配合,可使得第一卡合部51和第二卡合部52互相卡合,而避免相对转动。
第二连接组件还包括插销53和第二复位弹簧54,插销53的一端从第一卡合部51穿入到上支撑座27内并固定,插销53的另一端从第二卡合部52穿入到止挡主体31内。第二复位弹簧54套设在插销53外周。优选的,插销53通过设置在上支撑座27内的螺母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止挡主体31后部远离上支撑座27一端设置有第二堵头312,销轴53插入在止挡主体31内的这一端部设置有止挡片313。
第二复位弹簧54的一端与插销53插入在止挡主体31内的端部(止挡片313)抵接,另一端则与第二卡合部52远离第一卡合部51的内侧端面中间抵接,从而保持止挡主体 31向上支撑座27贴紧的趋势。止挡主体31的前端位于后端的下方。
当需要转动横向止挡组件3时,只需将止挡主体31向远离上支撑座27的方向拉动,从而第一卡合部51和第二卡合部52脱离,同时第二复位弹簧54被压缩,此时可将止挡主体31相对上支撑座27转动,转动所需的角度后,松开止挡主体31,在第二复位弹簧54的复位力作用下,止挡主体31向上支撑座27贴紧复位,第一卡合部51和第二卡合部52重又卡合,避免在使用时横向止挡组件3相对支撑组件2转动。
止挡主体31朝向支撑组件2的侧面设置有避让凹槽314,避让凹槽314向远离支撑主体23的方向凹陷而形成,支撑主体23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块232,限位块232 的形状和尺寸与避让凹槽314适配。当支架处于折叠状态时,限位块232卡入在避让凹槽314内;当支架展开时,由于止挡主体31在转动前首先向远离支撑主体23的方向移动,由此限位块232脱离避让凹槽314,当止挡主体31转动到位后,限位块232处于止挡主体31下方,从而可支撑止挡主体31,起到分担笔记本重量的作用。
止挡主体31内设置有第二限位柱311,伸长臂33上开设有沿伸长臂33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331,第二限位柱311穿设在滑槽331内。由此,伸长臂33可在止挡主体31 相对支撑组件2转动到位后,从止挡主体31内抽出,此时,第二限位柱311与滑槽331 相对滑动,直至第二限位柱311和滑槽331的端部抵接,伸长臂33滑动到位。
挡片34通过销轴341转动连接在伸长臂33的前端(远离止挡主体31设置第二卡合部52的一端),销轴341的两端分别与伸长臂33连接。当伸长臂33滑动到位后,可将挡片34相对伸长臂33转动,与伸长臂33和止挡主体31形成一定角度。此后,将笔记本放置在横向止挡组件3上,挡片34可防止笔记本滑出横向止挡组件3。
支架折叠时,支撑组件2和横向止挡组件3收纳在底座1的背面。支架整体展开时,首先将支撑组件2相对底座1在上文所述的第一方向上转动一定角度,至支撑组件2与底座1大致垂直;然后,将横向止挡组件3在与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上转动(向上转动),由此,横向止挡组件3转动至底座1的正面上方;然后,将伸长臂33相对止挡主体31拉出,并将挡片34相对伸长臂33转动一定角度,直至挡片34与伸长臂33的端部抵接而无法继续转动,此时,支架完全展开,将笔记本放置在横向止挡组件3上即可;最后,可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将支撑组件2的支撑主体23相对滑轨22升降定位,调节支架整体高度。支架整体展开后如图3所示,其重心位于第一连接组件的前侧,由此可进一步避免支撑组件2相对底座1反向转动。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包括底座(1)、支撑组件(2)以及用于放置笔记本的横向止挡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组件与底座(1)转动连接,所述支撑组件(2)的另一端则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与横向止挡组件(3)转动连接;
所述便携式笔记本支架折叠时,所述支撑组件(2)和横向止挡组件(3)收纳在所述底座(1)的背面;
所述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展开时,所述支撑组件(2)通过第一连接组件而相对底座(1)在第一方向上转动一定角度并锁定,所述横向止挡组件(3)通过第二连接组件而相对支撑组件(2)在第二方向上转动至所述底座(1)正面上方并锁定,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反向;
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同步转动的滑轨(22)和支撑主体(23),所述支撑主体(23)与滑轨(22)滑动连接,所述横向止挡组件(3)和支撑主体(23)同步滑动并能相对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包括顶壁(11)和分别形成在顶壁(11)左、右两侧的侧壁(12),每个侧壁(12)从与顶壁(11)的交接处向下延伸,所述顶壁(11)下底面的左、右两侧的位置与相应的侧壁(12)共同形成有用于收纳横向止挡组件(3)的第一收纳槽(13);所述顶壁(11)下底面位于两个第一收纳槽(13)之间的位置形成用于收纳支撑组件(2)的第二收纳槽(1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转轴(41)、形成在底座(1)后端左、右两侧的转轴座(43),所述滑轨(22)的一端位于两个转轴座(43)之间,所述转轴(41)的两端分别穿过滑轨(22)的这一端后延伸入转轴座(43)内,从而将滑轨(22)和底座(1)转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转轴(41)两端的垫片(42),每个垫片(42)位于滑轨(22)和相应的转轴座(43)之间;每个转轴座(43)朝向另一转轴座(43)的一端端面上开设有向远离另一转轴座(43)方向凹陷的卡槽(432),每个垫片(42)上与转轴座(43)端部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向转轴座(43)方向凸出的凸起(422),所述凸起(422)与卡槽(432)配合能将滑轨(22)和转轴座(43)锁定,所述垫片(42)与所述滑轨(22)连接而同步转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还包括使得支撑主体(23)相对滑轨(22)滑动时限位的升降限位机构,所述升降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滑轨(22)上的限位孔(261)、第一限位柱(263),所述限位孔(261)在支撑主体(23)的滑动方向上延伸,所述限位孔(261)左、右其中一侧具有多个向远离另一侧方向凸出的外凸部(2611),所述第一限位柱(263)保持向外凸部(2611)内移动并抵接的趋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限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支撑主体(23)和滑轨(22)之间的限位挡片(262),所述限位孔(261)在远离滑轨(22)与底座(1)连接一端的尺寸相对其他部分缩小而形成有颈部(2612);所述限位挡片(262)上开设有供第一限位柱(263)穿过的L形导向槽(2621),所述L形导向槽(2621)包括沿支撑主体(23)滑动方向延伸的竖直部(2624)和与竖直部(2624)垂直的水平部(2623),所述竖直部(2624)位于水平部(2623)远离外凸部(2611)的一侧,所述导向槽(2621)远离颈部(2612)的位置设置有穿入到限位孔(261)内的挡块(2622),所述挡块(2622)的尺寸大于颈部(2612)的尺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还包括设置在支撑主体(23)远离第一连接组件一端的上支撑座(27),所述横向止挡组件(3)包括位于上支撑座(27)左、右两侧的止挡主体(31);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支撑座(27)左、右两端的第一卡合部(51),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止挡主体(31)朝向上支撑座(27)一端的第二卡合部(52),所述第一卡合部(51)和第二卡合部(52)互相配合而使得上支撑座(27)和止挡主体(31)能相对转动并锁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卡合部(51)分别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卡齿(511),每个第一卡齿(511)向远离另一第一卡合部(51)的方向突出;每个第二卡合部(52)分别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二卡齿(521),每个第二卡齿(521)朝向上支撑座(27)方向突出,第一卡齿(511)和第二卡齿(521)互相配合,所述第二卡合部(52)能向远离第一卡合部(51)的方向移动并保持朝向第一卡合部(51)移动从而保持卡合的趋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主体(31)朝向支撑组件(2)的侧面设置有避让凹槽(314),所述支撑主体(23)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块(232),所述避让凹槽(314)向远离支撑主体(23)的方向凹陷而形成,所述限位块(232)的形状和尺寸与避让凹槽(314)适配。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笔记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止挡组件(3)还包括与所述止挡主体(31)滑动连接的伸长臂(33)和挡片(34),所述止挡主体(31)内设置有第二限位柱(311),所述伸长臂(33)上开设有沿伸长臂(33)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331),所述第二限位柱(311)穿设在滑槽(331)内;所述挡片(34)设置在伸长臂(33)远离第二卡合部(52)的一端,所述挡片(34)能相对伸长臂(33)转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12824.1U CN206817062U (zh) | 2017-03-28 | 2017-03-28 | 便携式笔记本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12824.1U CN206817062U (zh) | 2017-03-28 | 2017-03-28 | 便携式笔记本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817062U true CN206817062U (zh) | 2017-12-29 |
Family
ID=60752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312824.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817062U (zh) | 2017-03-28 | 2017-03-28 | 便携式笔记本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81706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64296A (zh) * | 2017-03-28 | 2017-05-31 | 宁波渠成进出口有限公司 | 便携式笔记本支架 |
-
2017
- 2017-03-28 CN CN201720312824.1U patent/CN206817062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64296A (zh) * | 2017-03-28 | 2017-05-31 | 宁波渠成进出口有限公司 | 便携式笔记本支架 |
CN106764296B (zh) * | 2017-03-28 | 2019-07-09 | 宁波渠成进出口有限公司 | 便携式笔记本支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64296B (zh) | 便携式笔记本支架 | |
EP4173521A1 (en) | Mechanical stretching device for movable seat unit and seat unit | |
US20090212669A1 (en) | Storage unit with extension mechanism | |
US9247822B2 (en) | Item of seating furniture and fitting therefore | |
CN111616500A (zh) | 一种可扩展式会议桌 | |
US20200367658A1 (en) | Foldable wall bed/sofa | |
CN206817062U (zh) | 便携式笔记本支架 | |
CN201097784Y (zh) | 桌面高度可调的折叠桌 | |
CN201017678Y (zh) | 笔记本电脑档位调节式支架 | |
CN103040265B (zh) | 一种导演椅 | |
CN205696752U (zh) | 多功能变形桌椅 | |
US8662466B2 (en) | Multi-functional mobile laptop desk | |
TWM553149U (zh) | 用於躺椅之電動模組 | |
CN206651582U (zh) | 一种一体式桌椅 | |
CN104305722A (zh) | 折叠式床头写字台 | |
CN204652489U (zh) | 一种通用式无手机支架 | |
CN107549999B (zh) | 一种桌板可抽拉的学习桌 | |
CN209628989U (zh) | 一种可升降电脑桌 | |
CN216651707U (zh) | 一种午睡课桌椅 | |
CN203446905U (zh) | 折叠椅配套搁脚架 | |
CN221813577U (zh) | 一种折叠伸缩式懒人沙发 | |
CN206234584U (zh) | 桌上型键盘屏幕升降装置 | |
CN219895181U (zh) | 一种沙发椅 | |
CN217091308U (zh) | 一种医疗用多功能搁手架 | |
CN217447136U (zh) | 一种具有单折叠遮阳结构的椅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709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