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18973U - 换挡器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换挡器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718973U CN206718973U CN201720470238.XU CN201720470238U CN206718973U CN 206718973 U CN206718973 U CN 206718973U CN 201720470238 U CN201720470238 U CN 201720470238U CN 206718973 U CN206718973 U CN 2067189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lector
- support
- wire harness
-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 upper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挡器支撑结构,其包括上支架和固连支撑于上支架两相对端的两个支撑支架,其中,于上支架上设有换挡器本体安装部及换挡器本体避让孔,于两端的支撑支架上分别设有车身连接部,且于两端的支撑支架至少其一上设有线束固定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通过在上支架上设置换挡器本体避让孔,可减轻整体重量而利于轻量化设计,同时,设置线束固定部能够规范线束走向,而可避免线束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进而可消除线束被擦挂损毁的隐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挡器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为增加刚度和强度,传统的换挡器支撑结构大部分采用铸铝支架,致使重量较大,不仅增加材料成本和整车油耗,同时也不利于整车轻量化的设计。另外,因现有的换挡器支撑结构上未设置线束安装孔,导致线束布线混乱,容易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存在线束被擦挂损毁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换挡器支撑结构,以能够减轻重量,提高强度,并规范线束走向。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换挡器支撑结构,包括:
上支架,于所述上支架上设有换挡器本体安装部及换挡器本体避让孔;
支撑支架,固连支撑于所述上支架两相对端的两个,于两端的所述支撑支架上分别设有车身连接部,且于两端的所述支撑支架至少其一上设有线束固定部。
进一步的,所述换挡器本体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上支架上的环所述换挡器本体避让孔布置的多个换挡器本体安装孔。
进一步的,于所述换挡器本体安装孔处连接设有凸焊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支架包括与所述上支架相连的竖支架,以及与所述竖支架成弯折状连接的横支架,所述车身连接部位于所述横支架上,所述线束固定部位于所述竖支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连接部为设于所述横支架上的车身连接孔,且于所述横支架上环所述车身连接孔的边沿设有沉槽。
进一步的,所述线束固定部为设于所述竖支架上的线束固定孔。
进一步的,于两端的所述竖支架其中之一上设有固连于该所述竖支架一侧的线束固定板,所述线束固定孔位于所述线束固定板上。
进一步的,于两端的所述支撑支架至少其一上设有减重部,所述减重部包括设于所述竖支架和/或所述横支架上的减重孔。
进一步的,于两端的所述支撑支架至少其一上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包括设于所述竖支架与所述横支架连接处的水滴状加强筋,和/或设于所述横支架上的条状加强筋。
进一步的,于两端的所述横支架其中之一上设有传感器安装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通过在上支架上设置换挡器本体避让孔,可减轻整体重量而利于轻量化设计,同时,设置线束固定部能够规范线束走向,而可避免线束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进而可消除线束被擦挂损毁的隐患。
(2)换挡器本体安装部采用换挡器本体安装孔的形式,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
(3)于换挡器本体安装孔处设置凸焊螺母,可便于换挡器本体的安装。
(4)在车身连接孔的边沿设置沉槽,便于保证加工精度。
(5)线束固定部采用线束固定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
(6)于竖支架的一侧设置具有线束固定孔的线束固定板,能够保证线束走向,而避免线束与其他部件干涉。
(7)设置减重孔可降低本换挡器支撑结构的整体重量,而利于轻量化设计。
(8)设置加强部能够提高支撑支架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对换挡器支撑的稳定性。
(9)设置传感器安装孔可便于安装固定传感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左支撑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右支撑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支架,11-换挡器本体避让孔,12-换挡器本体安装孔,13-凸台,14-减重孔,15-沉台,2-左支撑支架,21-左竖支架,211-减重孔,22-线束固定板,221-线束固定孔,23-左横支架,231-车身连接孔,232-沉槽,24-水滴状加强筋,3-右支撑支架,31-右竖支架,311-线束固定孔,312-减重孔,32-右横支架,321-车身连接孔,322-传感器连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挡器支撑结构,如图1及图2中所示,其包括上支架1和固连支撑于上支架1两相对端的两个支撑支架,其中,于上支架1上设有换挡器本体安装部及换挡器本体避让孔12,于两端的支撑支架上分别设有车身连接部,且于两端的支撑支架至少其一上设有线束固定部。为便于下文描述,基于图2状态下,将两个支撑支架分别称作左支撑支架2和右支撑支架3,上支架1即焊接固连于左支撑支架2和右支撑支架3的顶部。
具体来讲,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支架1整体呈矩形的板状结构,且为便于适配安装现有技术中的换挡器,上支架1的其一边角处下凹形成有沉台15,并于沉台15上设有条形的减重孔14,且沿减重孔14的边沿形成有向支撑支架一侧凸起的翻边,由此也构成了加强筋。前述的换挡器本体避让孔11具体为形成于上支架1中部的矩形孔,其不仅可避免上支架1与换挡器干涉,同时也可减轻重量而利于轻量化设计。此外,为提高上支架1整体的结构强度,于上支架1的边缘处形成有向支撑支架一侧弯折的翻边。
前述的换挡器本体安装部具体包括位于上支架1上的环换挡器本体避让孔11布置的多个换挡器本体安装孔12,本实施例中的换挡器本体安装孔12优选为布设于上支架1四角处的四个。且为保证加工精度,于上支架1上环换挡器本体安装孔12的边沿形成有凸台13,该凸台13的设置也能够提高换挡器本体安装孔12处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为便于换挡器与上支架1之间的拆装,于换挡器本体安装孔12处的凸台13内焊接有与换挡器本体安装孔12同心布置的图中未示出的凸焊螺母,同时,采用凸焊螺母也可便于其与上支架1之间的焊接。由此,当换挡器放置于上支架1上后,只需将螺栓或螺钉等紧固件旋紧于凸焊螺母上,即可实现换挡器于上支架1上的固定,操作简单。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减重孔14除了为条形孔,其也可为圆孔、矩形孔、三角孔等,同时,也可在减重孔14的边沿不设置翻边,仅为平孔也可。且除了在沉台15处设置减重孔14,也可在上支架1的其他部位设置。另外,除了采用凸焊螺母,也可采用六角螺母等。
左支撑支架2的结构如图4中所示,其包括与上支架1相连的左竖支架21,以及与左竖支架21成弯折状连接的左横支架23,且为便于左竖支架21与上支架1之间的稳定连接,左竖支架21的自由端形成有向背离左横支架23一侧延伸的折弯。左支撑支架2上的车身连接部为设于左横支架23上的相对布置的两个车身连接孔231,且于左横支架23上环车身连接孔231的边沿设有沉槽232,以保证加工精度。另外,为减轻重量,于左支撑支架2上设有减重部,该减重部具体包括设于左横支架23两个车身连接孔231之间的减重孔211,以及间隔设于左竖支架上的两个减重孔211,该减重孔211与上支架1上的减重孔14结构相同。此外,除了在左竖支架21和左横支架23上均设置减重孔211,也可仅在两者其一上设置。
为规范线束走向,于左竖支架21的一侧固连有向背离左横支架23一侧延伸的线束固定板22,于线束固定板22上形成有线束固定孔221,该线束固定孔221即构成了前述的线束固定部。此外,为提高结构强度,于左支撑支架2上设有加强部,该加强部具体包括于左竖支架21与左横支架23连接处间隔设置的两个水滴状加强筋24,以及设于左横支架23上的条状加强筋,该条状加强筋具体由减重孔211边沿处凸起的翻边构成。当然,左支撑支架2上的加强部也可仅包括水滴状加强筋24或条状加强筋两者其一,同时,条状加强筋除了形成于减重孔211处,其也可为单独设于其他部位的条形凸起。
如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右支撑支架3与左支撑支架2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也包括与上支架1相连的右竖支架31,以及与右竖支架31成弯折状连接的右横支架32。为便于右竖支架31与上支架1之间的稳定连接,右竖支架31的自由端具有向背离右横支架32一侧延伸的折弯,同时,于右竖支架31的一侧形成有向右横支架32一侧延伸的翻边,以提高结构强度。于右竖支架31上形成有间隔布置的两个减重孔312,且沿减重孔312的边沿形成有一侧凸起的翻边,该结构由此也构成了条状加强筋。另外,于两个减重孔312之间形成有两个线束固定孔311。
于右横支架32的两端形成有两个车身连接孔321,于两个车身连接孔321之间形成有两个传感器安装孔322,且沿传感器安装孔322的边沿形成有向竖支架31一侧凸起的凸台,以提高加工精度。于右横支架32上也设有与上述结构类似的减重孔312,以在减轻重量的同时保证结构强度。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于右竖支架31与右横支架32的连接处也可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水滴状加强筋。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在左支撑支架2和右支撑支架3上均设置线束固定孔221、减重孔211及加强筋,也可仅在两者其一上设置,另外,传感器安装孔322除了设于右横支架32上,也可将其设于左横支架23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通过在上支架1上设置换挡器本体避让孔11,可减轻整体重量而利于轻量化设计,同时,设置线束固定部能够规范线束走向,而可避免线束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进而可消除线束被擦挂损毁的隐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挡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支架(1),于所述上支架(1)上设有换挡器本体安装部及换挡器本体避让孔(11);
支撑支架,固连支撑于所述上支架(1)两相对端的两个,于两端的所述支撑支架上分别设有车身连接部,且于两端的所述支撑支架至少其一上设有线束固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器本体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上支架(1)上的环所述换挡器本体避让孔(11)布置的多个换挡器本体安装孔(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换挡器本体安装孔(12)处连接设有凸焊螺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支架包括与所述上支架(1)相连的竖支架,以及与所述竖支架成弯折状连接的横支架,所述车身连接部位于所述横支架上,所述线束固定部位于所述竖支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连接部为设于所述横支架上的车身连接孔(231),且于所述横支架上环所述车身连接孔(231)的边沿设有沉槽(23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固定部为设于所述竖支架上的线束固定孔(2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于两端的所述竖支架其中之一上设有固连于该所述竖支架一侧的线束固定板(22),所述线束固定孔(221)位于所述线束固定板(22)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于两端的所述支撑支架至少其一上设有减重部,所述减重部包括设于所述竖支架和/或所述横支架上的减重孔(211)。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于两端的所述支撑支架至少其一上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包括设于所述竖支架与所述横支架连接处的水滴状加强筋(24),和/或设于所述横支架上的条状加强筋。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挡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于两端的所述横支架其中之一上设有传感器安装孔(32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470238.XU CN206718973U (zh) | 2017-04-28 | 2017-04-28 | 换挡器支撑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470238.XU CN206718973U (zh) | 2017-04-28 | 2017-04-28 | 换挡器支撑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718973U true CN206718973U (zh) | 2017-12-08 |
Family
ID=60508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470238.XU Active CN206718973U (zh) | 2017-04-28 | 2017-04-28 | 换挡器支撑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71897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11274A (zh) * | 2019-10-15 | 2019-12-24 | 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柴油机的电缆支架 |
-
2017
- 2017-04-28 CN CN201720470238.XU patent/CN20671897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11274A (zh) * | 2019-10-15 | 2019-12-24 | 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柴油机的电缆支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4185723A (ja) | 吊りボルト用振れ止め金具 | |
CN206718973U (zh) | 换挡器支撑结构 | |
CN203753056U (zh) | 一种车身控制器固定支架 | |
CN206317683U (zh) | 集成安装支架 | |
CN203957781U (zh) | 一种汽车空调冷凝器总成 | |
CN203439106U (zh) | 一种汽车用燃油过滤器及转向油罐的多功能固定支架 | |
CN203876841U (zh) | 一种组合支架 | |
JP2015030444A (ja) | 車両のボディ床下構造 | |
CN204225187U (zh) | 旋转作业机的旋转机架 | |
CN207737372U (zh) | 一种用于装手电分体泵的挡泥板支架 | |
CN205573633U (zh) | 船形离合器踏板安装支架 | |
CN205952055U (zh) | 一种车身骨架方向机安装结构 | |
CN205011855U (zh) | 一种用于客车的电泳托盘安装总成 | |
CN206175048U (zh) | 一种消声器安装支架结构 | |
CN205951645U (zh) | 一种底盘车架与悬架控制臂的连接结构 | |
CN205819343U (zh) | 一种重型载重汽车驾驶室侧翼子板支架装置 | |
CN204827738U (zh) | 一种汽油滤清器支架 | |
CN204037455U (zh) | 一种重型汽车前上车踏步装置 | |
CN206477927U (zh) | 一种吊挂式空滤器安装结构 | |
CN203809170U (zh) | 燃油箱盖板组件 | |
CN208585081U (zh) | 一种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 | |
CN204055231U (zh) | 一种燃油加热器用固定支架 | |
CN209177941U (zh) | 一种叉车护顶架上用于警示灯与后工作灯的集成式安装机构 | |
CN210549159U (zh) | 通用型驾驶室焊接过渡夹具 | |
CN210659637U (zh) | 发动机罩铰链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