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6718922U - 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18922U
CN206718922U CN201720386011.7U CN201720386011U CN206718922U CN 206718922 U CN206718922 U CN 206718922U CN 201720386011 U CN201720386011 U CN 201720386011U CN 206718922 U CN206718922 U CN 2067189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body
wind energy
air
straight tube
stra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8601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秩祥
胡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72038601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189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189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1892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包括车体,在车体内设置有风能输送部件,该风能输送部件的入风口安装在车体的前部,风能输送部件的出风口安装在车体的后部,风能输送部件的输送部设置在车体内,通过车辆行驶,使得车体外形成的风流,直接从风能输送部件内穿过,从而将车体内产生的热量带走,又减轻了车辆前进的阻力。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观念,使汽车行驶自然形成的风力、风速、风量和冷风,直接为汽车本身所用。变不利为有利、变有害为有益、变无用为有用——大自然的风,直接造福乘客和车辆。为汽车的研究和开发又开辟了一条路径。

Description

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自然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既运用车辆本身行驶形成的风速、风量和冷风,对车辆进行降温消热和减少行驶风阻。
背景技术
公路车辆,特别是长途客运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由于发动机运转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尤其当外界的自然温度在30℃以上时,发动机的表面温度近百度(排气管温度上百度),客车车厢内的温度(关闭车窗的情况下)达到40℃左右。导致发动机零部件承受不了,客车车厢内的人员也承受不了。于是,人类实用新型了水冷却系统,空调通风系统。
然而,当车辆在公路上行驶过程中,车体会产生大量的风速和风量,增加了车辆前进的阻力。为了减少风速给车辆带来的阻力,车辆前部一般都设计成圆锥流线型,以减轻由于风速作用给车辆带来的阻力。
另外,由于人的差异和空调机制冷中产生的化合作用,人类的空调病也在不断上升,由此而导致的各种病变五花八门。所以,人类要求回归大自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风速和风量,能不能利用。能不能为车辆消除或者冷却热量,代替空调为人类服务。能不能顺势利导,将车辆正前方的风速和风量从车辆本身中穿过,以减少风速产生的阻力呢。
发明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和有效的利用自然风能,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该装置即能够将车体内的热量带走,又能够减轻车辆前进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包括车体,在车体内设置有风能输送部件,该风能输送部件的入风口安装在车体的前部,风能输送部件的出风口安装在车体的后部,风能输送部件的输送部设置在车体内,通过车辆行驶,使得车体外形成的风流,直接从风能输送部件内穿过,从而将车体内产生的热量带走,又减轻了车辆前进的阻力。
优选的是,所述风能输送部件包括两个直筒入风筒和两根连接筒;在车体两侧面的前上部各安装有一个相对称的直筒入风筒,其该直筒入风筒的入风口与车体相平行;在车体内顶面上固定安装有两根相平行的连接筒,每一根连接筒的入风口分别与的直筒入风筒密封相连通,每一根连接筒的出风口从车体后部穿出。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筒由一根弯筒Ⅰ和一根L型筒组成,所述L型筒的水平筒紧贴在车体内顶面上,L型筒的垂直部通过一根弯筒Ⅰ与位于车体内的直筒入风筒密封相连通;所述直筒入风筒由弯筒Ⅱ、波纹筒和直筒组成;所述直筒通过波纹管与弯筒Ⅱ密封相连通,弯筒Ⅱ又与连接筒密封相连通,所述直筒和波纹筒位于车体外,且直筒与固定在车体上的电机的转轴相连接,通过电机的转动改变直筒的角度;在车体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与AD转换器相连,该AD转换器又与控制器相连,该控制器又通过DA转换器与电机相连,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车体内的温度,自动控制电机的转动角度,从而控制外界冷风进入直筒Ⅰ内的风量;所述直筒入风筒的入风口安装有过滤网Ⅰ;所述L型筒上还设有多个透气阀Ⅲ,通过开启透气阀Ⅲ,使得L型筒中的新鲜空气流进车体内。
优选的是,所述风能输送部件包括多根直管Ⅱ,多根直管Ⅱ分别固定安装在车体内顶面两侧和车体内两侧的行李架下部,且多根直管Ⅱ与车体相平行;每一根直管Ⅱ的两端口分别从车体的前部和后部穿过并与车体外相连通,且每一根直管Ⅱ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均与车体外表面相齐平。
优选的是,所述多根直管Ⅱ的入风口处分别安装有一个与之相适配的电动球阀Ⅰ,通过控制电动球阀Ⅰ的转动调节直管Ⅱ的入风量;在车体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与AD转换器相连,该AD转换器又与控制器相连,该控制器又通过DA转换器与电动球阀Ⅰ相连,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车体内的温度,自动控制电动球阀Ⅰ的转动角度,从而控制外界冷风进入直管Ⅱ内的风量;在多根直管Ⅱ的入风口端分别安装有一个过滤网Ⅱ。
优选的是,所述直管Ⅱ上还设有有多个透气阀Ⅰ,通过开启透气阀Ⅰ,使得直管Ⅱ中的新鲜空气流进车体内。
优选的是,所述风能输送部件包括一个密封、中空的风箱,该风箱紧贴在车体内顶面上,且风箱的长和宽的尺寸与车体顶面的尺寸相适配,风箱的高度不大于5cm;所述风箱的前部与后部各设有一排相对应的通风孔Ⅰ,每一个前部通风孔Ⅰ又固定连接一个向风箱内部延伸的直管Ⅲ,所述车体的前部与后部上端各设有一排通风孔Ⅱ,通风孔Ⅱ与通风孔Ⅰ尺寸相同且两者相贴合;该风箱的中间区域还留有多个与车体逃生窗相适配的预留孔。
优选的是,所述多根直管Ⅲ上分别安装有一个与之相适配的电动球阀Ⅱ,通过控制电动球阀Ⅱ的转动调节直管Ⅲ的入风量;在车体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与AD转换器相连,该AD转换器又与控制器相连,该控制器又通过DA转换器与电动球阀Ⅱ相连,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车体内的温度,自动控制电动球阀Ⅱ的转动角度,从而控制外界冷风进入直管Ⅲ内的风量;在多根直管Ⅲ的入风口端分别安装有一个过滤网Ⅲ。
优选的是,所述风箱上还设置有多个透气阀Ⅱ,通过开启透气阀Ⅱ,使得风箱中的新鲜空气流进车体内。
优选的是,所述风能输送部件还包括多根直管Ⅰ,多根直管Ⅰ排列在车体内底面,且多根直管Ⅰ与车体相平行;每一根直管Ⅰ的入风口从车体的前部穿过并与车体外相连通,且每一根直管Ⅰ的入风口均与车体外表面相齐平;直管Ⅰ的出风口与车体上的发动机厢体或压缩机厢体相连,且发动机厢体和压缩机厢体上各开有多个出风孔;在多根直管Ⅰ的入风口端分别安装有一个过滤网Ⅴ。
本实用新型原理:
由于车辆是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大量热量,由此风速也就产生了;客运车辆是为了输送旅客才能运行,而运行必然产生风速,并且车辆行驶速度越快,风速和风量也越大,风也越凉。
通过实际测量得知:
1、当自然温度在4℃左右、行驶的客车内坐了44人,封闭的车箱内温度达到16℃左右(不开空调机),车厢车窗玻璃上的温度为9℃左右,开窗测量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本车窗外的风速温度为﹣12℃左右。
2、当自然温度在12℃左右、行驶的客车内坐了20人,封闭的车厢内温度达22℃左右(不开空调机),开窗测量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本车窗外的风速温度为﹣8℃左右。
3、当自然温度在26℃左右、行驶的客车内坐了46人,封闭的车厢内温度在40℃左右(不开空调机),开窗测量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本车外的风速温度为12℃左右。
4、当在一个密封的高温空间内,将一根传导性特好的管子从封闭空间内通过时,且管内有高速流动的冷空气,密封空间内的温度会越来越趋向管内的温度。
5、由理论计算和实践测试所知,高速运行的客车,若在车辆正前方开一个洞,风速从阻挡物内穿过,可以减轻运行物体的运行阻力,节省汽车的燃油量。
由此可以得出:车辆产生的风速和风量完全可以利用,可以用来消热降温。如果在车辆正前方开一洞,使风速穿洞而过,可以减轻车辆行驶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客车车体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在车体内安装了两个风筒、或者一排风管、或者一个风箱,运用车辆行驶中自然产生的风能(风速、风量和冷风),就可以对车辆内产生的热量(车厢内、发动机和压缩机)进行降温。废除了空调机、节省了电能,冷却液,减轻了车辆前进的阻力,还有益于人的健康。既节能又环保,结构简单,没有成本,安全可靠。特别是本实用新型还在风筒、风管和风箱上安装了自动调节的风量阀和透气阀,保证了新鲜空气按需进入车体内和及时供给车内人员的需要,舒适安全,方法简单,便于操作,容易维护。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观念,使汽车行驶自然形成的风力、风速、风量和冷风,直接为汽车本身所用。变不利为有利、变有害为有益、变无用为有用——大自然的风,直接造福乘客和车辆。为汽车的研究和开发又开辟了一条路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侧视图;
图4为连接筒结构示意图;
图5为直角入风筒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9为风箱结构示意图;
图10为风箱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侧视图;
1—车体,2—直筒入风筒,2-1—弯筒Ⅱ,2-2—波纹筒,2-3—直筒,3—发动机厢体,4—连接筒,4-1—弯筒Ⅰ,4-2—L型筒,5—过滤网Ⅰ,6—电机,7—直管Ⅱ,8—电动球阀Ⅰ,9—过滤网Ⅱ,10—直管Ⅲ,11—电动球阀Ⅱ,12—过滤网Ⅲ,13—通风孔Ⅰ,14—通风孔Ⅱ,15—风箱,16—预留孔,17—透气阀Ⅰ,18—透气阀Ⅱ,19—直管Ⅰ,20—过滤网Ⅴ,21—行李架,22—透气阀Ⅲ。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12,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包括车体1,在车体1上设置有风能输送部件,风能输送部件包括两个直筒入风筒2和两根连接筒4;在车体1两侧面的前上部各安装有一个相对称的直筒入风筒2,其该直筒入风筒2的入风口与车体1相平行;在车体1内顶面上固定安装有两根相平行的连接筒4,每一根连接筒4的入风口分别与的直筒入风筒2密封相连通,每一根连接筒4的出风口从车体1后部穿出;连接筒4由一根弯筒Ⅰ4-1和一根L型筒4-2组成,L型筒4-2的水平筒紧贴在车体1内顶面上,L型筒4-2的垂直部通过一根弯筒Ⅰ4-1与位于车体1内的直筒入风筒2密封相连通;直筒入风筒2由弯筒Ⅱ2-1、波纹筒2-2和直筒2-3组成;直筒2-3通过波纹管2-2与弯筒Ⅱ2-1密封相连通,弯筒Ⅱ2-1又与连接管4密封相连通,直筒2-3和波纹筒2-2位于车体1外,且直筒2-3与固定在车体1上的电机6的转轴相连接,通过电机6的转动改变直筒2-3的角度;在车体1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与AD转换器相连,该AD转换器又与控制器相连,该控制器又通过DA转换器与电机相连,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车体内的温度,自动控制电机6的转动角度,从而控制外界冷风进入直筒Ⅰ2-3内的风量;当车内温度较低时,直筒Ⅰ2-3低头,使外界冷风进入直筒Ⅰ2-3内的风量减少,车内温度自然升高。当车内温度较高时,直筒Ⅰ2-3抬头,直冲正前方,风速直接从风筒穿过,减轻了车辆的阻力,大量的冷风直入直筒Ⅰ2-3,车内温度自然降低;直筒入风管2的入风口安装有过滤网Ⅰ5;L型筒4-2上还设有多个透气阀Ⅲ22,通过开启透气阀Ⅲ22,使得L型筒4-2中的新鲜空气流进车体1内。
通过风筒部件内的冷空气,将车内自然产生的热风或者热量带走。由于风筒部件内的冷风温度远远低于车内的热量温度,冷风通过风筒部件向车内释放冷气,从而冷气带走或混合了车内的热量。车内的热量也同时被筒内的冷风帯走。所以,冷气与热量产生的温差比较大,形成的冷热交换也比较快。尤其冷气或者冷风在风筒内流速相当快,带走的热量多,热交换也快(风筒越粗,冷热交换越好)。
风筒部件是由透气性和热交换率特好的透明塑料制成,且无害、耐压、耐磨、耐火、耐腐蚀和耐割断,又比较柔软耐用。
实施例二:
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包括车体1,在车体1上设置有风能输送部件,风能输送部件包括多根直管Ⅱ7,多根直管Ⅱ7分别固定安装在车体1内顶面两侧和车体1内两侧的行李架21下部,且多根直管Ⅱ7与车体1相平行;每一根直管Ⅱ7的两端口分别从车体1的前部和后部穿过并与车体外相连通,且每一根直管Ⅱ7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均与车体1外表面相齐平。
多根直管Ⅱ7的入风口处分别安装有一个与之相适配的电动球阀Ⅰ8,通过控制电动球阀Ⅰ8的转动调节直管Ⅱ7的入风量;在车体1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与AD转换器相连,该AD转换器又与控制器相连,该控制器又通过DA转换器与电动球阀Ⅰ8相连,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车体1内的温度,自动控制电动球阀Ⅰ8的转动角度,从而控制外界冷风进入直管Ⅱ7内的风量;在多根直管Ⅱ7的入风口端分别安装有一个过滤网Ⅱ9。直管Ⅱ7为透气性和热交换率特好的塑料制成,且无害、耐压、耐磨、耐火、耐腐蚀和耐割断的塑料管。车内热量是通过管子内流速较快的冷风速,传导、吸收车内的热量,或者进行冷热交换。
直管Ⅱ7上还设有有多个透气阀Ⅰ17,通过开启透气阀Ⅰ17,使得直管Ⅱ7中的新鲜空气流进车体1内,透气阀Ⅰ17不仅对车厢内进行换气,还对车内热气进行直接混合,直接补充车内冷气,减少车内热量。
实施例三:
风能输送部件包括一个密封、中空的风箱15,该风箱15紧贴在车体1内顶面上,且风箱15的长和宽的尺寸与车体1顶面的尺寸相适配,风箱15的高度不大于5cm;风箱15的前部与后部各设有一排相对应的通风孔Ⅰ13,每一个前部通风孔Ⅰ13又固定连接一个向风箱15内部延伸的直管Ⅲ10,车体1的前部与后部上端各设有一排通风孔Ⅱ14,通风孔Ⅱ14与通风孔Ⅰ13尺寸相同且两者相贴合;该风箱15的中间区域还留有多个与车体逃生窗相适配的预留孔16。
多根直管Ⅲ10上分别安装有一个与之相适配的电动球阀Ⅱ11,通过控制电动球阀Ⅱ11的转动调节直管Ⅲ10的入风量;在车体1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与AD转换器相连,该AD转换器又与控制器相连,该控制器又通过DA转换器与电动球阀Ⅱ11相连,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车体1内的温度,自动控制电动球阀Ⅱ11的转动角度,从而控制外界冷风进入直管Ⅲ10内的风量;在多根直管Ⅲ10的入风口端分别安装有一个过滤网Ⅲ12。通过风箱15内流速较快的冷风速,传导、吸收车内的热量,或者进行冷热交换。
风箱15上还设置有多个透气阀Ⅱ18,通过开启透气阀Ⅱ18,使得风箱15中的新鲜空气流进车体1内,透气阀Ⅱ18不仅对车厢内进行换气,还对车内热气进行直接混合,直接补充车内冷气,减少车内热量。
风箱和风管为透气性和热交换率特好的塑料制成,且无害、耐压、耐磨、耐火、耐腐蚀和耐割断。
实施例四:
在大型客运车辆中,客车的发动机和压缩机大部分安装在车厢的尾部。实际测量发现,当客车在公路上运行起来后,车厢后部的发动机厢体内的温度要比车厢前头发动机机厢内的温度高出20℃左右。说明风速对于发动机降温起到了作用(车辆前头直接与风速接触)。
风能输送部件还包括多根直管Ⅰ19,多根直管Ⅰ19排列在车体1内底面,且多根直管Ⅰ19与车体1相平行;每一根直管Ⅰ19的入风口从车体1的前部穿过并与车体外相连通,且每一根直管Ⅰ19的入风口均与车体1外表面相齐平;
直管Ⅰ19的出风口与车体1上的发动机厢体3或压缩机厢体相连,且发动机厢体3和压缩机厢体22后面开有几个出风孔;在多根直管Ⅰ19的入风口端分别安装有一个过滤网Ⅴ20。借此对发动机和压缩机产生的热量进行冷却,从而减少了冷却剂,提高了发动机和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和减少了机器磨损,也减轻了车辆前进的阻力。
以上所术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应当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修改和改进,这些修改和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包括车体(1),其特征在于:在车体(1)内设置有风能输送部件,该风能输送部件的入风口安装在车体(1)的前部,风能输送部件的出风口安装在车体(1)的后部,风能输送部件的输送部设置在车体(1)内,通过车体(1)行驶,使得车体(1)外形成的风流,直接从风能输送部件内穿过,从而将车体(1)内的热量带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能输送部件包括两个直筒入风筒(2)和两根连接筒(4);
在车体(1)两侧面的前上部各安装有一个相对称的直筒入风筒(2),其该直筒入风筒(2)的入风口与车体(1)相平行;
在车体(1)内顶面上固定安装有两根相平行的连接筒(4),每一根连接筒(4)的入风口分别与直筒入风筒(2)密封相连通,每一根连接筒(4)的出风口从车体(1)后部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筒(4)由一根弯筒Ⅰ(4-1)和一根L型筒(4-2)组成,所述L型筒(4-2)的水平管紧贴在车体(1)内顶面上,L型筒(4-2)的垂直部通过一根弯筒Ⅰ(4-1)与位于车体(1)内的直筒入风筒(2)密封相连通;
所述直筒入风筒(2)由弯筒Ⅱ(2-1)、波纹筒(2-2)和直筒(2-3)组成;
所述直筒(2-3)通过波纹筒(2-2)与弯筒Ⅱ(2-1)密封相连通,弯筒Ⅱ(2-1)又与连接筒(4)密封相连通,所述直筒(2-3)和波纹筒(2-2)位于车体(1)外,且直筒(2-3)与固定在车体(1)上的电机(6)的转轴相连接,通过电机(6)的转动改变直筒(2-3)的角度;
所述直筒入风筒(2)的入风口安装有过滤网Ⅰ(5);
所述L型筒(4-2)上还设有多个透气阀Ⅲ(22),通过开启透气阀Ⅲ(22),使得L型筒(4-2)中的新鲜空气流进车体(1)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能输送部件包括多根直管Ⅱ(7),多根直管Ⅱ(7)分别固定安装在车体(1)内顶面两侧和车体(1)内两侧的行李架(21)下部,且多根直管Ⅱ(7)均与车体(1)相平行;
每一根直管Ⅱ(7)的两端口分别从车体(1)的前部和后部穿过并与车体外相连通,且每一根直管Ⅱ(7)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均与车体(1)外表面相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直管Ⅱ(7)的入风口处分别安装有一个与之相适配的电动球阀Ⅰ(8),通过控制电动球阀Ⅰ(8)的转动,调节直管Ⅱ(7)的入风量;
在多根直管Ⅱ(7)的入风口端分别安装有一个过滤网Ⅱ(9)。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Ⅱ(7)上还设有多个透气阀Ⅰ(17),通过开启透气阀Ⅰ(17),使得直管Ⅱ(7)中的新鲜空气流进车体(1)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能输送部件包括一个密封、中空的风箱(15),该风箱(15)紧贴在车体(1)内顶面上,且风箱(15)的长和宽的尺寸与车体(1)顶面的尺寸相适配,风箱(15)的高度不大于5cm;
所述风箱(15)的前部与后部各设有一排相对应的通风孔Ⅰ(13),每一个前部通风孔Ⅰ(13)又固定连接一个向风箱(15)内部延伸的直管Ⅲ(10),所述车体(1)的前部与后部上端各设有一排通风孔Ⅱ(14),通风孔Ⅱ(14)与通风孔Ⅰ(13)尺寸相同且两者相贴合;
该风箱(15)的中间区域还留有多个与车体逃生窗相适配的预留孔(1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多根直管Ⅲ(10)上分别安装有一个与之相适配的电动球阀Ⅱ(11),通过控制电动球阀Ⅱ(11)的转动调节直管Ⅲ(10)的入风量;
在车体(1)的前部的一排通风孔Ⅱ处各安装有一个过滤网Ⅲ(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箱(15)上还设置有多个透气阀Ⅱ(18),通过开启透气阀Ⅱ(18),使得风箱(15)中的新鲜空气流进车体(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能输送部件还包括多根直管Ⅰ(19),多根直管Ⅰ(19)排列在车体(1)内底面,且多根直管Ⅰ(19)与车体(1)相平行;
每一根直管Ⅰ(19)的入风口从车体(1)的前部穿过并与车体外相连通,且每一根直管Ⅰ(19)的入风口均与车体(1)外表面相齐平;
直管Ⅰ(19)的出风口与车体(1)上的发动机厢体(3)或压缩机厢体相连,且发动机厢体(3)和压缩机厢体上各开有多个出风孔;
在多根直管Ⅰ(19)的入风口端分别安装有一个过滤网Ⅴ(20)。
CN201720386011.7U 2017-04-13 2017-04-13 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189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86011.7U CN206718922U (zh) 2017-04-13 2017-04-13 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86011.7U CN206718922U (zh) 2017-04-13 2017-04-13 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18922U true CN206718922U (zh) 2017-12-08

Family

ID=60503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8601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18922U (zh) 2017-04-13 2017-04-13 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189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65646A (zh) * 2017-04-13 2017-07-21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65646A (zh) * 2017-04-13 2017-07-21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3257B (zh) 汽车的用于吸热的换热器装置和空调系统
CN104118444B (zh) 轨道车辆调节风量装置
CN101293474A (zh) 客车与驾驶室自动强制排换气装置
CN106494441A (zh) 轨道车辆和大客车空调送舒适风节能装置
CN103707740B (zh) 利用冷量梯级的蒸发冷却车载空调系统
CN204279454U (zh) 一种高速动车组空调通风系统
CN205130863U (zh) 车内环境智能调节系统
CN106061772A (zh) 汽车乘员舱空气调节用空调系统
CN106347103A (zh) 用于车辆的气流导向系统
CN105202730B (zh) 可调风向的风管式空调机组及其出风方法
CN202429020U (zh) 一种汽车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箱
CN205130862U (zh)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及汽车
CN109823137A (zh) 客车空调
CN201380736Y (zh) 公交客车空调节油系统
CN110962543A (zh) 一种汽车空调机构
CN206718922U (zh) 一种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
CN208053040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热泵空调装置
CN101100163A (zh) 客车内废气自动排出换气装置
CN106965646A (zh) 长途客运汽车运用风能调控热量的装置
Liebers et al. Using air walls for the reduction of open-door heat losses in buses
CN211641761U (zh) 汽车空调机构
CN102101428A (zh) 一种设置在公共汽车上的换气系统
CN201272356Y (zh) 轨道车辆的空调风道系统
CN203543591U (zh) 电动汽车空调器
CN202439703U (zh) 高速列车空调系统防雨型百叶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