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00028U - 可立锅盖 - Google Patents
可立锅盖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700028U CN206700028U CN201621408104.7U CN201621408104U CN206700028U CN 206700028 U CN206700028 U CN 206700028U CN 201621408104 U CN201621408104 U CN 201621408104U CN 206700028 U CN206700028 U CN 2067000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cover
- found
- handle
- supporting part
- cover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立锅盖,其包括锅盖本体、设置于所述锅盖本体上的用于握持的手柄以及设置于所述锅盖本体上用于支撑锅盖站立的支撑部,其中,所述手柄与所述支撑部彼此邻近,且为分体设置。通过将手柄与支撑部彼此邻近设置,且为分体结构,其单个部件结构简单、易于成型、制造成本降低;当用户握住手柄时,支撑部的位置相对确定,方便放置,且结构紧凑,整体感强,外型较美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炊具,尤其涉及一种可立锅盖。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家庭、饭店的厨房中,常常会用锅具烹饪各种食品,为了更好的烹饪,锅具往往都配有相应的锅盖,当将锅盖从锅具上取下时,一般是将锅盖正面朝上或朝下放置在灶台上,然而不论哪种放置方式,都存在着占用空间大、操作不方便以及不卫生的缺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可立锅盖,其包括锅盖本体、锅盖把手以及用以支撑锅盖本体竖立放置的支撑件,从而使得当将锅盖从锅具上取下时,可将锅盖竖立放置在灶台上。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可立锅盖是锅盖把手与支撑件为一体结构,通过金属压铸或金属钣金工艺成型,其结构复杂,模具及加工成本较高,而且当锅盖把手或支撑件之一有缺陷或损坏时,整个件需要更换或报废,造成维修困难及维修成本的增加;现有技术中还有另一种可立锅盖,其是在锅盖本体的中间设有一圆柱形锅钮,在锅盖本体边缘设有两个支撑柱,锅钮与支撑柱相互独立,对于这种结构,当用户握住锅钮提起锅盖时,支撑柱相对于用户的手的位置并不确定,可能位于用户手的前后左右等任何位置,用户不容易很快找到支撑柱的位置,而且在放置时需将支撑柱旋转至靠近灶台的位置或是需要扭转手臂以将支撑柱处于靠近灶台的位置,再竖直放下,使用非常不便。
因而,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易于成型与维护且操作方便的可立锅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立锅盖,其包括锅盖本体、设置于所述锅盖本体上的用于握持的手柄以及设置于所述锅盖本体上用于支撑锅盖站立的支撑部,其中,所述手柄与所述支撑部彼此邻近,且为分体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手柄的靠近所述支撑部的一端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支撑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匹配的第二配合部。通过相互匹配的配合部,一方面可在安装时相互对位,另一方面使两者结构紧凑,整体感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为相互匹配的凸部与凹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凸部和凹部的外部轮廓呈弧形。通过弧形轮廓的凹、凸部配合,因弧形比较圆滑,具有对位时的导引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手柄和所述支撑部通过铆接或螺接固定于所述锅盖本体上,所述手柄至少通过两个铆钉或螺钉固定,所述支撑部至少通过一个铆钉或螺钉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手柄包括金属连接部和非金属握持部,所述金属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锅盖本体上,所述非金属握持部通过螺杆连接固定于所述金属连接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手柄还包括尾塞件,所述尾塞件安装于所述非金属握持部的端部,并遮盖所述螺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部包括金属主体部以及设于所述金属主体部的外表面的弹性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弹性垫为橡胶垫,其通过卡扣、或粘胶、或热压方式固定于所述金属主体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锅盖本体包括位于中部的透明部以及位于所述透明部周围的非透明部,所述透明部和非透明部均呈向上拱起的弧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立锅盖,通过将手柄与支撑部彼此邻近设置,且为分体结构,其单个部件结构简单、易于成型、制造成本降低;手柄与支撑部彼此邻近设置,使得用户握住手柄时,支撑部的位置相对确定,方便放置,且两者邻近设置,结构紧凑,整体感强,外型较美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立锅盖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立锅盖一实施例竖立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立锅盖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立锅盖一实施例的手柄与支撑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记:
1-锅盖本体;11-非透明部;12-透明部;2-手柄;21-金属连接部;211-第一配合部;22-非金属握持部;23-螺杆;24-尾塞件;3-支撑部;31-金属主体部;311-第二配合部;32-弹性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立锅盖,可用于盖在炒锅、汤锅、炖锅、蒸锅上。所述可立锅盖包括锅盖本体1以及分体设置于所述锅盖本体1上的手柄2和支撑部3。
请重点参见图1和图2,所述锅盖本体1大致呈向上拱起的弧形,所述锅盖本体1包括位于中部的透明部12以及位于所述透明部12周围的非透明部11,所述透明部12和非透明部11均呈向上拱起的弧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非透明部11为金属材质,例如为不锈钢;所述透明部12为食品级玻璃材质,透过透明部12可以看到锅盖下方的锅具内的食物的烹饪状况,无需掀开锅盖即可得知烹饪情况,方便用户使用。透明部12和非透明部11均呈向上拱起的弧形,使得锅盖本体1整体结构平滑一致,且平滑的弧形可引导锅具内的蒸汽,实现较佳的蒸汽循环,具有较好的烹饪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锅盖本体1也可以为水平或是部分拱起的结构;所述非透明部11也可以为非金属材质,如木质等;所述透明部12也可以为食品级塑料材质。
请重点参见图3和图4,所述手柄2通过铆接或螺接固定于所述锅盖本体1上。所述手柄2包括金属连接部21、非金属握持部22、螺杆23以及尾塞件24,所述金属连接部21大致呈Z字型,所述金属连接部21靠近所述锅盖本体1的一端设有安装孔,所述锅盖本体1上对应所述安装孔设有通孔,通过铆钉或螺钉穿过金属连接件21上的安装孔和锅盖本体1上的通孔,实现手柄2与锅盖本体1的固定。连接所述手柄2和所述锅盖本体1的铆钉或螺钉至少为两个,因手柄2的非金属握持部22呈悬臂状,在拿起锅盖时,锅盖的重量由手柄2与锅盖本体1的连接处承担,设置两个及以上的铆钉或螺钉,可保证连接的强度。优选的,所述金属连接件21通过铆钉或螺钉连接在所述锅盖本体1的非透明部11上。所述非金属握持部22为木质,用户拿起锅盖时手握持在所述非金属握持部22上,可避免烫手,所述非金属握持部22的中部设有沿轴向贯穿的螺杆孔,所述螺杆23穿过所述螺杆孔并螺纹连接至所述金属连接件21的远离所述锅盖本体1的一端。所述尾塞部24安装于所述非金属握持部22的端部,并遮盖所述螺杆23,所述尾塞24为橡胶帽或塑料帽。
请继续参见图3和图4,所述支撑部3通过铆钉或螺钉固定在所述锅盖本体1上,所述支撑部3至少通过一个铆钉或螺钉固定。所述支撑部3包括金属主体部31以及设于所述金属主体部31的外表面的弹性垫32,所述弹性垫32为橡胶垫,其通过卡扣、粘胶、或热压的方式固定在所述金属主体部31上。
请重点参见图4,当所述手柄2和所述支撑部3安装在所述锅盖本体1上时,所述手柄2与所述支撑部3彼此邻近。当用户正常握住手柄2时,支撑部3位于下方,直接放置在灶台上即可竖立起来。所述手柄2的金属连接部21的靠近所述支撑部3的一端设有第一配合部211,所述支撑部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部211匹配的第二配合部311。通过相互匹配的配合部211、311,一方面可在安装时相互对位,另一方面使两者结构紧凑,整体感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配合部211为凸部,所述第二配合部311为凹部,所述凸部和凹部的外部轮廓呈弧形。因弧形比较圆滑,通过弧形轮廓的凹、凸部配合,具有对位时的导引作用;且配合处呈微笑曲线,造型美观。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211和第二配合部311也可以为凹凸交错配合的城墙状结构,或是具有插接配合的蘑菇头状的柱与槽的配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立锅盖,通过将手柄2与支撑部3彼此邻近设置,且为分体结构,其单个部件结构简单、易于成型、制造成本降低;手柄2与支撑部3彼此邻近设置,使得用户握住手柄2时,支撑部3的位置相对确定,方便放置,且两者邻近设置,结构紧凑,整体感强,外型较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可立锅盖,其包括锅盖本体、设置于所述锅盖本体上的用于握持的手柄以及设置于所述锅盖本体上用于支撑锅盖站立的支撑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与所述支撑部彼此邻近,且为分体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立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的靠近所述支撑部的一端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支撑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匹配的第二配合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立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为相互匹配的凸部与凹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立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和凹部的外部轮廓呈弧形。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可立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和所述支撑部通过铆接或螺接固定于所述锅盖本体上,所述手柄至少通过两个铆钉或螺钉固定,所述支撑部至少通过一个铆钉或螺钉固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立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金属连接部和非金属握持部,所述金属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锅盖本体上,所述非金属握持部通过螺杆连接固定于所述金属连接部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立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还包括尾塞件,所述尾塞件安装于所述非金属握持部的端部,并遮盖所述螺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立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金属主体部以及设于所述金属主体部的外表面的弹性垫。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立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垫为橡胶垫,其通过卡扣、或粘胶、或热压方式固定于所述金属主体部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立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本体包括位于中部的透明部以及位于所述透明部周围的非透明部,所述透明部和非透明部均呈向上拱起的弧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08104.7U CN206700028U (zh) | 2016-12-21 | 2016-12-21 | 可立锅盖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08104.7U CN206700028U (zh) | 2016-12-21 | 2016-12-21 | 可立锅盖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700028U true CN206700028U (zh) | 2017-12-05 |
Family
ID=60471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408104.7U Active CN206700028U (zh) | 2016-12-21 | 2016-12-21 | 可立锅盖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70002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54918A (zh) * | 2019-09-20 | 2020-02-07 | 浙江三禾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锅的装配方法 |
-
2016
- 2016-12-21 CN CN201621408104.7U patent/CN20670002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54918A (zh) * | 2019-09-20 | 2020-02-07 | 浙江三禾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锅的装配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700028U (zh) | 可立锅盖 | |
CN205568633U (zh) | 一种烹饪锅具及电热锅 | |
CN205267794U (zh) | 一种蒸煮锅 | |
CN206995106U (zh) | 可立锅盖 | |
CN207640219U (zh) | 一种蒸笼及具有该蒸笼的烹饪器具 | |
CN209331732U (zh) | 一种多功能锅具 | |
CN103230144B (zh) | 一种具有溢出汤水收集的饭盒套 | |
CN204889587U (zh) | 多功能锅 | |
CN201916949U (zh) | 一种电磁炉多用途装置 | |
CN202665215U (zh) | 石质内胆铝锅 | |
CN205267795U (zh) | 一种简易型家用蒸煮锅 | |
CN202408538U (zh) | 一种新型锅盖 | |
CN206365804U (zh) | 一种装饰片安装防呆结构及蒸汽阀和烹饪器具 | |
CN213664876U (zh) | 一种玻璃盖 | |
CN212788227U (zh) | 一种锅具 | |
CN206462850U (zh) | 液体加热容器的壶盖和液体加热容器 | |
CN217696009U (zh) | 一种可锅内沥水的双层煮锅 | |
CN201631011U (zh) | 一种适用于电饭煲、电压力锅的蒸煮装置 | |
CN203970066U (zh) | 一种多功能锅 | |
CN104000508A (zh) | 方便伸缩蒸架 | |
CN203597841U (zh) | 一种锅柄及一种锅 | |
CN204931299U (zh) | 多用组合锅具 | |
CN201847451U (zh) | 一种煮面锅 | |
CN221012857U (zh) | 一种组合厨具 | |
CN203446790U (zh) | 一种具有溢出汤水收集的饭盒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