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78782U - 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678782U CN206678782U CN201720105052.4U CN201720105052U CN206678782U CN 206678782 U CN206678782 U CN 206678782U CN 201720105052 U CN201720105052 U CN 201720105052U CN 206678782 U CN206678782 U CN 2066787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jackshaft
- clutch
- input shaft
- traction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包括第一动力源和自动变速器,与自动变速器的第一输入轴平行设置有第一中间轴,与第一输入轴同轴心方向设置有第二中间轴,与第一中间轴同轴心方向设置有第三中间轴,第一中间轴和第三中间轴之间设置有第一离合器,第一输入轴和第二中间轴之间设置有第二离合器。第一输入轴上的第一齿轮与第一中间轴上的第二齿轮啮合传动;第二中间轴上的第三齿轮与第三中间轴上的第四齿轮啮合传动,第三中间轴上的第四齿轮同时与差速器上第五齿轮啮合传动。本实用新型可实现两种速比传动,传动形式灵活,缩短了驱动总成的纵向尺寸和横向尺寸,适合结构紧凑型车辆,由于使用的齿轮个数较少,简化了传动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与车辆前桥或后桥连接,用于驱动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的纯电动或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所采用的电动机的动力特性与整车要求有差异,无法满足速比和力矩的要求。由于新能源汽车需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况路况,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舒适度和续航里程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电动机直驱模式、电动机连接减速器模式或油电混合动力模式的新能源汽车已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要求。
目前的车辆动力总成中,第一动力源、离合器、变速箱或减速器、驱动轴通常都是纵向排列,长度较大,占用车辆空间较大,对于一些要求结构紧凑的小型车辆不适用。
此外,目前纯电动或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中,减速器因电动机转子轴冲击较大(电动机的转子轴与变速器的第一输入轴不是一体的,而是独立的两根轴),无法使用传统的摩擦式离合器,所使用的离合器只能是通过硬连接的方式,不具备缓冲功能,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要求。
现有的电动机直驱模式汽车中,动力系统没有离合功能,传统的惯性摩擦式同步器无法使用,变速器无法换挡,只能使用单一速比;整车的启动和停车只能靠电动机的启动和停止,影响了电动机的性能发挥。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以解决现有的动力总成单一速比传动,无法适应复杂路况工况的问题。
同时解决现有的动力总成纵向尺寸和横向尺寸较大,无法在结构紧凑型车辆上使用,以及变速器中齿轮个数较多,传动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与车桥半轴连接,所述车辆驱动总成包括第一动力源和自动变速器,所述自动变速器设置有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一动力源与所述第一输入轴连接,所述自动变速器与所述车桥半轴连接处设置有差速器;
所述自动变速器中,与所述第一输入轴平行设置有第一中间轴,与所述第一输入轴同轴心方向设置有第二中间轴,与所述第一中间轴同轴心方向设置有第三中间轴,所述第一中间轴和所述第三中间轴之间设置有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输入轴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设置有第二离合器;
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中间轴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二中间轴上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中间轴上设置有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传动;所述差速器上设置有第五齿轮,所述第四齿轮同时与所述第五齿轮啮合传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离合器啮合时,所述第一动力源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输入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中间轴、第一离合器、第三中间轴、第四齿轮、第五齿轮和差速器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车桥半轴。
进一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传动比为i1,第四齿轮与第五齿轮啮合传动比为i2,所述第一离合器啮合时,所述自动变速器中啮合传动比为i1×i2。
进一步,所述第二离合器啮合时,所述第一动力源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输入轴、第二离合器、第二中间轴、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和差速器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车桥半轴。
进一步,所述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和第五齿轮啮合传动比为i3,所述第二离合器啮合时,所述自动变速器中啮合传动比为i3。
进一步,所述车辆驱动总成还包括第二动力源;
所述自动变速器中,与所述第二中间轴平行还设置有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二动力源与所述第二输入轴连接;
所述第二输入轴上设置有第六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第二中间轴上的第三齿轮啮合;
所述第二动力源为电动机,所述第二动力源依次通过所述第二输入轴、第六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差速器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车桥半轴;
所述第六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和第五齿轮啮合传动比为i4,所述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均断开时,所述自动变速器中啮合传动比为i4。
进一步,所述第一动力源为电动机、或发动机与ISG电机组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动力源为发动机与ISG电机组合,所述发动机与所述ISG电机之间设置扭转减振器。
进一步,所述车桥半轴为前桥半轴或后桥半轴。
进一步,所述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为端面齿离合器;所述端面齿离合器为电磁驱动式、或液力驱动式、或气动驱动式、或电动驱动式。
采用上述结构设置的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横置车辆动力总成,与车辆的后桥半轴或前桥半轴连接,车辆驱动总成包括第一动力源和自动变速器,该动力总成可实现两种速比传动,传动形式灵活,满足整车对不同路况的行驶需求,当车辆在负重爬坡时,可选择较大速比传动,提高整车驱动力,弥补整车驱动力不足的缺陷;当整车在巡航状态,可选择较小速比传动,以满足整车高速行驶要求,节约能源,提高车辆续航里程。同时,两种传动比不受主减速比的限制,两种速比在设计上更加灵活。
扭转减振器结合端面齿离合器的设计模式可使动能损失最小,弥补了传统摩擦式离合器因无法承受电动机的动力冲击而寿命过短的缺陷。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增设了第二动力源,此时可实现三种速比传动,当车辆在负重爬坡时,可选择双动力输入,提高整车驱动力,弥补整车驱动力不足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横置车辆驱动总成,一方面缩短了驱动总成的纵向尺寸和横向尺寸,适合结构紧凑型车辆;另一方面由于使用的齿轮个数较少,简化了传动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横置车辆驱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横置车辆驱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横置车辆驱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自动变速器;11.第一齿轮;12.第二齿轮;13.第三齿轮;14.第四齿轮;15.第五齿轮;16.第六齿轮;
21.第一输入轴;22.第二输入轴;
31.第一中间轴;32.第二中间轴;33.第三中间轴;
41.第一离合器;42.第二离合器;
50.差速器;
60.发动机;61.ISG电机;62.扭转减振器;
70.电动机;
80.车桥。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如图1所示,该横置车辆驱动总成与车桥半轴连接,车辆驱动总成包括第一动力源和自动变速器10,自动变速器10设置有第一输入轴21,第一动力源与第一输入轴21连接,自动变速器10与车桥半轴连接处设置有差速器5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动力源为电动机70,并且电动机70的转子轴与第一输入轴21是一体的,避免了电动机的转子轴与变速器的第一输入轴为两根轴的情况下带来的冲击较大的问题。
在自动变速器10中,与第一输入轴21平行设置有第一中间轴31,与第一输入轴21同轴心方向设置有第二中间轴32,与第一中间轴31同轴心方向设置有第三中间轴33,第一中间轴31和第三中间轴33之间设置有第一离合器41,第一输入轴21和第二中间轴32之间设置有第二离合器42。
第一输入轴21上设置有第一齿轮11,第一中间轴31上设置有第二齿轮12,第一齿轮11与第二齿轮12啮合传动;第二中间轴32上设置有第三齿轮13,第三中间轴33上设置有第四齿轮14,第三齿轮13与第四齿轮14啮合传动;差速器50上设置有第五齿轮15,第四齿轮14同时与第五齿轮15啮合传动。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车辆驱动总成的变速器不同于传统变速器的第一输入轴、中间轴和输出轴的布局方式,一方面缩短了驱动总成的纵向尺寸和横向尺寸,适合结构紧凑型车辆;另一方面由于使用的齿轮个数较少,简化了传动过程。
上述驱动总成动力传动方式如下:
第一离合器41啮合时,第一动力源依次通过第一输入轴21、第一齿轮11、第二齿轮12、第一中间轴31、第一离合器41、第三中间轴33、第四齿轮14、第五齿轮15和差速器50将动力传递至车桥半轴。设定第一齿轮11与第二齿轮12啮合传动比为i1,第四齿轮14与第五齿轮15啮合传动比为i2,则第一离合器41啮合时,自动变速器10中啮合传动比为i1×i2,此为第一工况。
第二离合器42啮合时,第一动力源依次通过第一输入轴21、第二离合器42、第二中间轴32、第三齿轮13、第四齿轮14、第五齿轮15、差速器50将动力传递至车桥半轴。设定第三齿轮13、第四齿轮14和第五齿轮15啮合传动比为i3,则第二离合器42啮合时,自动变速器10中啮合传动比为i3,此为第二工况。
当第一离合器41和第二离合器42同时断开时,实现空挡。
其中,传动比i1、i2和i3的大小可通过改变齿轮的尺寸或齿数来改变,从而改变自动变速器10的传动比。
由上述可知,该车辆驱动总成可实现两种速比传动,自动变速器根据控制策略程序,可实现两个档位电控自动换挡,传动形式灵活,满足整车对不同路况的行驶需求。当车辆在负重爬坡时,可选择较大速比传动,提高整车驱动力,弥补整车驱动力不足的缺陷;当整车在巡航状态时,可选择较小速比传动,以满足整车高速行驶要求,节约能源,提高车辆续航里程。
第一离合器41和第二离合器42优选设置为端面齿离合器,包括进行啮合传动的活动齿盘和固定齿盘,活动齿盘上设置有端面传动齿或齿槽,固定齿盘上相应设置有端面齿槽或传动齿。端面齿离合器相对于摩擦式离合器可使动能损失最大程度地降低,弥补了传统摩擦式离合器因无法承受电动机的动力冲击而寿命过短的缺陷。
端面齿离合器的驱动方式可以为电磁驱动式(利用电磁铁吸附带动)、或液力驱动式(利用液压机构带动)、或气动驱动式(利用气压机构带动)、或电动驱动式(利用电动机带动),驱动活动齿盘轴向移动与固定齿盘啮合。
当第一离合器41和第二离合器42为电磁齿嵌式离合器时,车辆驱动总成在动力输入时,电磁齿嵌式离合器可使动力与整车随时瞬间脱开和结合,实现了动力的平顺切换,提高车辆行驶平稳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车桥半轴为前桥半轴或后桥半轴,车辆驱动总成与前桥半轴连接时,车辆为前驱模式;车辆驱动总成与后桥半轴连接时,车辆为后驱模式。
实施例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可以参考图2所示,第一动力源为发动机60与ISG电机61组合,一方面可以减少发动机60的怠速损耗和污染,另一方面ISG电机61起到发电机和起动机的作用,可再生发电,回收能量,实现节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其他内容与实施例1相同,此处不再重复描述。
实施例3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如图2所示,发动机60与ISG电机61之间设置扭转减振器62,扭转减振器62具有缓冲功能,可以降低发动机60与ISG电机61接合部分的扭转刚度,从而降低扭振固有频率,消除扭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其他内容与实施例1相同,此处不再重复描述。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实施例3中的内容也在实施例4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如图3所示,车辆驱动总成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增设了第二动力源,第二动力源为电动机70;
自动变速器10中,与第二中间轴32平行还设置有第二输入轴22,第二动力源与第二输入轴22连接;
第二输入轴22上设置有第六齿轮16,第六齿轮16与第二中间轴32上的第三齿轮13啮合;
第二动力源依次通过第二输入轴22、第六齿轮16、第三齿轮13、第四齿轮14、第五齿轮15、差速器50将动力传递至车桥半轴。
设定第六齿轮16、第三齿轮13、第四齿轮14和第五齿轮15啮合传动比为i4,则第一离合器41和第二离合器42均断开时,自动变速器10中啮合传动比为i4。此时第三齿轮13、第四齿轮14均为惰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动力源是辅助动力源,而且电动机是可以任意调速的,在第一动力源启动,第一离合器41啮合,自动变速器10中啮合传动比为i1×i2的第一工况下,如果同时启动第二动力源,自动变速器10中啮合传动比仍然保持上述结果,即i1×i2。同理,在第一动力源启动,第二离合器42啮合,自动变速器10中啮合传动比为i3的第二工况下,如果第二动力源同时启动,自动变速器10中啮合传动比仍然保持上述结果,即i3。
由上述可知,包括实施例3中描述的两种传动比在内,实施例4的车辆驱动总成可实现双动力源输入、三种速比传动,即:i1×i2、i3、i4,传动形式灵活,满足整车对不同路况的行驶需求,当车辆在负重爬坡时,可选择双动力输入、大速比传动,提高整车驱动力,弥补整车驱动力不足的缺陷;当整车在巡航状态时,可选择单动力输入、较小速比传动,以满足整车高速行驶要求,节约能源,提高车辆续航里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的第一动力源为发动机60与ISG电机61组合,当然也可设置为电动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其他的改进或变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具体描述只是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与车桥半轴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驱动总成包括第一动力源和自动变速器,所述自动变速器设置有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一动力源与所述第一输入轴连接,所述自动变速器与所述车桥半轴连接处设置有差速器;
所述自动变速器中,与所述第一输入轴平行设置有第一中间轴,与所述第一输入轴同轴心方向设置有第二中间轴,与所述第一中间轴同轴心方向设置有第三中间轴,所述第一中间轴和所述第三中间轴之间设置有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输入轴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设置有第二离合器;
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中间轴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二中间轴上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中间轴上设置有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传动;所述差速器上设置有第五齿轮,所述第四齿轮同时与所述第五齿轮啮合传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车辆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啮合时,所述第一动力源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输入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中间轴、第一离合器、第三中间轴、第四齿轮、第五齿轮和差速器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车桥半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置车辆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传动比为i1,第四齿轮与第五齿轮啮合传动比为i2,所述第一离合器啮合时,所述自动变速器中啮合传动比为i1×i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车辆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合器啮合时,所述第一动力源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输入轴、第二离合器、第二中间轴、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和差速器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车桥半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横置车辆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和第五齿轮啮合传动比为i3,所述第二离合器啮合时,所述自动变速器中啮合传动比为i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车辆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驱动总成还包括第二动力源;
所述自动变速器中,与所述第二中间轴平行还设置有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二动力源与所述第二输入轴连接;
所述第二输入轴上设置有第六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第二中间轴上的第三齿轮啮合;
所述第二动力源为电动机,所述第二动力源依次通过所述第二输入轴、第六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差速器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车桥半轴;
所述第六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和第五齿轮啮合传动比为i4,所述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均断开时,所述自动变速器中啮合传动比为i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车辆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源为电动机、或发动机与ISG电机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车辆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源为发动机与ISG电机组合,所述发动机与所述ISG电机之间设置扭转减振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车辆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半轴为前桥半轴或后桥半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车辆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为端面齿离合器;所述端面齿离合器为电磁驱动式、或液力驱动式、或气动驱动式、或电动驱动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05052.4U CN206678782U (zh) | 2017-01-24 | 2017-01-24 | 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05052.4U CN206678782U (zh) | 2017-01-24 | 2017-01-24 | 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678782U true CN206678782U (zh) | 2017-11-28 |
Family
ID=60395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105052.4U Active CN206678782U (zh) | 2017-01-24 | 2017-01-24 | 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678782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82041A (zh) * | 2017-01-24 | 2017-06-23 |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 |
WO2018137423A1 (zh) * | 2017-01-24 | 2018-08-02 |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横置双动力源车辆驱动总成 |
WO2018137421A1 (zh) * | 2017-01-24 | 2018-08-02 |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横置双动力源车辆驱动总成 |
-
2017
- 2017-01-24 CN CN201720105052.4U patent/CN20667878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82041A (zh) * | 2017-01-24 | 2017-06-23 |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 |
WO2018137423A1 (zh) * | 2017-01-24 | 2018-08-02 |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横置双动力源车辆驱动总成 |
WO2018137421A1 (zh) * | 2017-01-24 | 2018-08-02 |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横置双动力源车辆驱动总成 |
WO2018137422A1 (zh) * | 2017-01-24 | 2018-08-02 |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 |
US10814709B2 (en) | 2017-01-24 | 2020-10-27 | Jing-Jin Electric Technologies Co., Ltd. | Horizontal drive assembly of dual power source vehicle |
US10994594B2 (en) | 2017-01-24 | 2021-05-04 | Jing-Jin Electric Technologies Co., Ltd. | Horizontal vehicle drive assembly |
US11052746B2 (en) | 2017-01-24 | 2021-07-06 | Jing-Jin Electric Technologies Co., Ltd. | Horizontal drive assembly of dual power source vehicl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882041A (zh) | 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 | |
CN106627078A (zh) | 一种横置双动力源车辆驱动总成 | |
CN206678766U (zh) | 一种纵置双动力源车辆驱动总成 | |
CN106740024A (zh) | 一种横置双动力源车辆驱动总成 | |
CN106523629A (zh) | 一种横置双动力源车辆驱动总成 | |
CN106696691B (zh) | 一种横置单动力源车辆驱动总成 | |
CN107269775A (zh) | 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 | |
CN108422849A (zh) | 一种纵置双动力源车辆驱动总成 | |
CN102490588B (zh) | 基于机械自动变速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 |
CN202180738U (zh) | 汽车混合动力系统 | |
EP2508378A1 (en) | Hybrid electric drive unit, hybrid drive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206280446U (zh) | 一种横置双动力源车辆驱动总成 | |
CN207077999U (zh) | 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耦合器 | |
CN207809033U (zh)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 |
CN105599590A (zh) |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用三挡混动变速器及三挡混合驱动方法 | |
CN109130819A (zh) | 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耦合器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5774521A (zh) | 混合动力汽车用动力总成 | |
CN101734139B (zh) |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动力耦合传动装置 | |
CN206678782U (zh) | 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 | |
CN110126604A (zh) | 纯电动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车辆 | |
CN108045216A (zh) | 一种电机从变速箱一轴耦合输入混合动力系统 | |
CN206623680U (zh) | 一种纯电动车用一体化动力总成 | |
CN108757850A (zh) | 多动力混合变速器、多动力混合驱动总成及多动力混合汽车 | |
CN207128596U (zh) | 一种车辆双动力源双驱动总成 | |
CN207514163U (zh) | 一种横置车辆驱动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