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6637187U - 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37187U
CN206637187U CN201720419153.9U CN201720419153U CN206637187U CN 206637187 U CN206637187 U CN 206637187U CN 201720419153 U CN201720419153 U CN 201720419153U CN 206637187 U CN206637187 U CN 2066371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reservation cylinder
supply pipeline
connecting portion
heat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1915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建文
段刚太
徐世国
杨逍波
邢乐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ANG QINGDAO HEA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QINGDAO HEA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QINGDAO HEA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QINGDAO HEA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1915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371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371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371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hermal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包括保温筒、支撑装置、软质保温层;所述保温筒为圆形筒体结构;所述保温筒由保护内套层、保温层、保护外套层组成,所述保温层位于保护内套层和保护外套层之间;所述保温筒前端设有第一连接部,后端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形内壁面与前一个保温筒第二连接部的方形外壁面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保温筒的后端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支撑装置设于保温筒内壁上;所述软质保温层设置在保温筒内壁与供热管道外壁之间。本实用新型在保温筒内壁与供热管道外壁之间填充软质保温层,从而形成了保温筒与软质保温层的双层保温结构,提升了供热管道的保温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管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减少热量损失、节约能源,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供热管道大都需要进行保温设置。供热管道的保温结构有多种,包括涂抹法保温结构、绑扎法保温结构、缠包法保温结构等。
目前,供热管道的保温设置大都采用以下方法:在焊接好的供热管道外部套上聚氨酯管,然后在外面包上铁皮。这种保温方法中,聚氨酯泡沫与供热管道直接接触,如果供热管道的温度过高会引起聚氨酯泡沫发生碳化,严重时会引起自燃。同时,这种保温管之间存在接口,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保温管之间的接口进行热收缩带处理,施工过程复杂且施工技术要求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包括保温筒、支撑装置、软质保温层;
所述保温筒为圆形筒体结构,所述保温筒的内径大于供热管道的外径;所述保温筒由保护内套层、保温层、保护外套层组成,所述保温层位于保护内套层和保护外套层之间;所述保温筒前端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横截面呈外圆内方的结构,所述保温筒后端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横截面呈外方内圆的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形内壁面与前一个保温筒第二连接部的方形外壁面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保温筒的后端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保温筒通过第一固定板与前一个保温筒的第二固定板与前一个保温筒进行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装置设于保温筒内壁上,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和支撑滑片,所述支撑杆一端与保温筒内壁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指向同一横截面处保温筒内壁的圆心;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滑片,所述支撑滑片的端面呈弧面结构,所述支撑滑片的弧面结构与供热管道的外壁面进行滑动配合;
所述软质保温层设置在保温筒内壁与供热管道外壁之间。
优选的,所述保护内套层的外壁上涂覆防腐漆。
优选的,所述保护外套层的外壁上涂覆防腐漆。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由内向外依次为沥青玻璃布、铝箔层、聚氨酯泡沫层、铝箔层、沥青玻璃布。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沿保温筒内壁的轴向方向设有多个且等距排列。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沿保温筒内壁同一横截面的圆周方向至少设有三个且等角度排列。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和第二固定板上设有螺纹连接孔,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采用螺栓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保温筒采用保护内套层、保温层、保护外套层的结构形式,其中保温层由内向外依次为沥青玻璃布、铝箔层、聚氨酯泡沫层、铝箔层、沥青玻璃布,从而防止聚氨酯泡沫层直接接触供热管道的外壁,避免了聚氨酯泡沫因温度过高发生碳化而引起自燃的危险现象的发生。
2.本实用新型在保温筒内壁与供热管道外壁之间填充软质保温层,从而形成了保温筒与软质保温层的双层保温结构,提升了供热管道的保温效果。
3.本实用新型在保温筒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横截面呈外圆内方的结构,第二连接部横截面呈外方内圆的结构;安装时,保温筒的第一连接部套在前一个保温筒的第二连接部上,使第一连接部的方形内壁面与前一个保温筒第二连接部的方形外壁面配合,然后通过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将两个保温筒进行螺栓连接;一方面,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设置使前后两个保温筒进行嵌合连接,避免了使用热收缩套对接口进行处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另一方面,第一连接部内表面方形设计与第二连接部外表面方形设计使前后保温筒配合之后不需旋转就能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螺纹连接孔对齐而进行连接,使操作简便。
4.本实用新型在保温筒内壁上设有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能够避免供热管道挤压软质保温层,从而避免软质保温层被挤压变薄而丧失保温效果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
图4-图5是本实用新型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与供热管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B-B剖面图;
其中0–供热管道;
1–保温筒,11–保护内套层,12–保温层,13–保护外套层,2–支撑装置,21–支撑杆,22–支撑滑片,3–第一连接部,4–第二连接部,5–第一固定板,6–第二固定板,7–软质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6所示,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包括保温筒1、支撑装置2、软质保温层7;
所述保温筒1为圆形筒体结构,所述保温筒1的内径大于供热管道0的外径;所述保温筒由保护内套层11、保温层12、保护外套层13组成,保护内套层11一方面对保温层12进行保护,另一方面避免保温层12与供热管道0的外壁直接接触,保护外套层13对保温层12和供热管道0起到保护作用;所述保温层12位于保护内套层11和保护外套层13之间;所述保温筒1前端设有第一连接部3,所述第一连接部3横截面呈外圆内方的结构,所述保温筒1后端设有第二连接部4,所述第二连接部4横截面呈外方内圆的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3的方形内壁面与前一个保温筒1第二连接部4的方形外壁面配合,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的设置使前后两个保温筒1进行嵌合连接,避免了使用热收缩套对接口进行处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第一连接部3内表面方形设计与第二连接部4外表面方形设计使前后保温筒1配合之后不需旋转就能使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的螺纹连接孔对齐而进行连接,使操作简便;所述第一连接部3的端部设有第一固定板5,所述保温筒1的后端设有第二固定板6,所述保温筒1通过第一固定板5与前一个保温筒1的第二固定板6与前一个保温筒1进行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装置2设于保温筒1内壁上,所述支撑装置2包括支撑杆21和支撑滑片22,所述支撑杆21一端与保温筒1内壁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21指向同一横截面处保温筒1内壁的圆心;所述支撑杆2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滑片22,所述支撑滑片的端面22呈弧面结构,所述支撑滑片22的弧面结构与供热管道0的外壁面进行滑动配合,该支撑装置2能够避免供热管道0挤压软质保温层7,从而避免软质保温层7被挤压变薄而丧失保温效果的风险;
所述软质保温层7设置在保温筒1内壁与供热管道0外壁之间,从而形成了保温筒1与软质保温层7的双层保温结构,提升了供热管道0的保温效果。
优选的,所述保护内套层11的外壁上涂覆防腐漆,防止腐蚀。
优选的,所述保护外套层13的外壁上涂覆防腐漆,防止腐蚀。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12由内向外依次为沥青玻璃布、铝箔层、聚氨酯泡沫层、铝箔层、沥青玻璃布,多层保温材料的设置增强了对供热管道的保温效果。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2沿保温筒1内壁的轴向方向设有多个且等距排列,增强对供热管道0的支撑作用。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2沿保温筒1内壁同一横截面的圆周方向至少设有三个且等角度排列,使供热管道0位于保温筒1的中间位置,使供热管道0各个方向的保温效果一致。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板5上和第二固定板6上设有螺纹连接孔,所述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采用螺栓进行连接。
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为:将该保温装置套在需要进行保温的供热管道外部,并在保温筒1内壁与供热管道0外壁之间填充软质保温层7,将保温筒1的第一连接部3套在前一个保温筒1的第二连接部4上,使第一连接部3的方形内壁面与前一个保温筒1第二连接部4的方形外壁面配合,然后通过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将两个保温筒进行螺栓连接;采用相同的方法将后续保温装置安装,整个过程简单易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7)

1.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保温筒、支撑装置、软质保温层;
所述保温筒为圆形筒体结构,所述保温筒的内径大于供热管道的外径;所述保温筒由保护内套层、保温层、保护外套层组成,所述保温层位于保护内套层和保护外套层之间;所述保温筒前端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横截面呈外圆内方的结构,所述保温筒后端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横截面呈外方内圆的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形内壁面与前一个保温筒第二连接部的方形外壁面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保温筒的后端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保温筒通过第一固定板与前一个保温筒的第二固定板与前一个保温筒进行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装置设于保温筒内壁上,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和支撑滑片,所述支撑杆一端与保温筒内壁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指向同一横截面处保温筒内壁的圆心;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滑片,所述支撑滑片的端面呈弧面结构,所述支撑滑片的弧面结构与供热管道的外壁面进行滑动配合;
所述软质保温层设置在保温筒内壁与供热管道外壁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保护内套层的外壁上涂覆防腐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保护外套层的外壁上涂覆防腐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保温层由内向外依次为沥青玻璃布、铝箔层、聚氨酯泡沫层、铝箔层、沥青玻璃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撑装置沿保温筒内壁的轴向方向设有多个且等距排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撑装置沿保温筒内壁同一横截面的圆周方向至少设有三个且等角度排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和第二固定板上设有螺纹连接孔,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采用螺栓进行连接。
CN201720419153.9U 2017-04-20 2017-04-20 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 Active CN2066371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19153.9U CN206637187U (zh) 2017-04-20 2017-04-20 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19153.9U CN206637187U (zh) 2017-04-20 2017-04-20 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37187U true CN206637187U (zh) 2017-11-14

Family

ID=60246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19153.9U Active CN206637187U (zh) 2017-04-20 2017-04-20 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371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0099A (zh) * 2019-06-21 2019-09-20 湖南达道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热力传输节能管道连接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0099A (zh) * 2019-06-21 2019-09-20 湖南达道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热力传输节能管道连接装置
CN110260099B (zh) * 2019-06-21 2021-03-26 湖南达道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热力传输节能管道连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37187U (zh) 一种供热管道直管段保温装置
CN204284685U (zh) 蒸汽直埋预制保温管
CN216843455U (zh) 一种具有保温效果的pe给水管
CN102717903A (zh) 蜂窝型不锈钢胀板热沉
CN202955881U (zh) 一种热媒超导管板一体集热器
CN2903801Y (zh) 一种金属热管与集热器联集器的密封连接结构
CN202902673U (zh) 太阳能热水器的卧式热水箱
CN207179042U (zh) 一种新型保温管
CN206511429U (zh) 一种余热保温装置
CN201852316U (zh) 太阳能集热器
CN203326522U (zh) 离相封闭母线用可调外壳伸缩结构
CN206268685U (zh) 一种低能耗热网专用蒸汽直埋预制三通
CN208348805U (zh) 热力管道的绝热保温装置
CN206876036U (zh) 一种散热铜管
CN205439398U (zh) 一种保温毯及一种集制冷和加热功能的保温装置
CN217539942U (zh) 一种定位式节能环保的钢套钢保温管
CN216383116U (zh) 一种组合式节能型水管
CN105783286B (zh) 直通真空集热管及由其组装的太阳能空气集热系统
CN215360366U (zh) 一种热复合机用铝箔加热辊
CN206720012U (zh) 一种蓄能热源炉
CN205175178U (zh) 一种用于管排结构的暖气换热器的导热散热板组合体
CN210469760U (zh) 一种具有定位锁定结构的不锈钢加热圈
CN205037402U (zh) 一种全铝制采暖散热器
CN204254911U (zh) 一种管翅式平板集热器
CN222351773U (zh) 一种防腐保温的供热管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