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6565342U - 一种防霾复合口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霾复合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65342U
CN206565342U CN201720265140.0U CN201720265140U CN206565342U CN 206565342 U CN206565342 U CN 206565342U CN 201720265140 U CN201720265140 U CN 201720265140U CN 206565342 U CN206565342 U CN 2065653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k body
layer
flexible pipe
mask
exha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6514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家发
史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SON NANO BIOTECHNOLOGY (ZHU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SON NANO BIOTECHNOLOGY (ZHU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SON NANO BIOTECHNOLOGY (ZHU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SON NANO BIOTECHNOLOGY (ZHU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6514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653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653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653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霾复合口罩,包括:口罩本体,所述口罩本体从外至内依次包括第一医用无纺布层、活性炭纤维层、粘附纤维层、驻电极熔喷布层、纳米银抗菌无纺层和第二医用无纺布层;缝制在口罩本体周边的紧边;固定在口罩本体左右两个端边的挂耳;两个对称设置在口罩本体内部且倾斜靠近口罩本体中部的呼出软管,所述呼出软管的上端延伸至紧边之外,所述呼出软管设计为上端大下端小的锥形;安装在呼出软管内的活塞。本防霾复合口罩过滤效果好,气流通畅,抗菌防臭、且可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增强佩戴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防霾复合口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卫生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霾复合口罩。
背景技术
根据现代研究表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大大小小的粉尘颗粒,这些颗粒不仅仅是空气污染源,而且也是污染物载体。这些颗粒可以携带大量的细菌、病毒、重金属、化学物质等,随着空气流动到处飞散,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据统计,在中国每年因为大气污染过早死亡的人数是50万人,保护环境,保护健康势在必行。
霾也称灰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这些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而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是迅速损害人体的主要物质。因此,控制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控制霾的吸入也就相当于控制了大部分污染物的吸入。细菌、病毒既可以附着于这些霾粒上到处飞散,也可以自行随空气流动,细菌的尺寸一般在0.5~5μm,和霾的尺寸相当,病毒的尺寸较小,一般为30~300nm。雾霾、粉尘、颗粒、细菌及病毒的有效滤除,呼吸的空气得到有效净化,为人身体健康提供基本保障,提高健康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市面上的口罩种类繁多,其主要原理为阻隔和吸附作用,存在透气与净化选择两难的境地,透气性好的,但孔径过大,起不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孔径小的,净化空气效果相对提高,但而又不能很好的透气,造成佩戴的人呼吸不顺畅,甚至放弃佩戴口罩,这对人的健康没有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尤其是佩戴口罩呼气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如果无法及时排出,重复吸入时间过长以后,会导致体内缺氧,严重影响佩戴者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霾复合口罩,本防霾复合口罩过滤效果好,气流通畅,且可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增强佩戴的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霾复合口罩,包括:口罩本体,所述口罩本体从外至内依次包括第一医用无纺布层、活性炭纤维层、粘附纤维层、驻电极熔喷布层、纳米银抗菌无纺层和第二医用无纺布层;缝制在口罩本体周边的紧边;固定在口罩本体左右两个端边的挂耳;两个对称设置在口罩本体内部且倾斜靠近口罩本体中部的呼出软管,所述呼出软管的上端延伸至紧边之外,所述呼出软管设计为上端大下端小的锥形;安装在呼出软管内的活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挂耳可以将本防霾复合口罩佩戴在人体脸部并遮盖鼻部和口部,通过紧边可以加强本口罩佩戴后的密闭性,用户吸气时,外部空气穿透口罩本体进入人体鼻部,在外部空气穿透口罩本体的过程中,先后经过第一医用无纺布层、活性炭纤维层、粘附纤维层、驻电极熔喷布层、纳米银抗菌无纺层和第二医用无纺布层的阻截,其中第一医用无纺布层用于滤除空气中的大颗粒杂质;活性炭纤维层用于吸附空气中的有毒气体;粘附纤维层用于粘附空气中的粉尘;驻电极熔喷布层用于滤除病毒、细菌及PM2.5等微颗粒;纳米银抗菌无纺层具有抗菌防臭作用,第二医用无纺布层用于与人体鼻部和脸部接触。为了方便呼气时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出,同时减少呼出气体从口罩本体排出的量,特在口罩本体上设置呼出软管。吸气时,在负压的作用下,呼出软管内的活塞向内移动,将呼出软管堵塞,外部空气只能透过口罩本体进入人体鼻部;呼气时,在正压的作用下,活塞向外移动,将呼出软管打开,呼出的气体从呼出软管排出,大部分的呼出气体从呼出软管排出,从而保障佩戴本口罩时呼吸顺畅。也减少了大量呼出气体从口罩本体排出时,对活性炭纤维层、粘附纤维层、驻电极熔喷布层、纳米银抗菌无纺层带来不良影响。
优选的,所述呼出软管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块,可以限制活塞在呼出软管内的最大移动距离,防止活塞从呼出软管内喷出。
优选的,所述挂耳上设置有松紧调节装置,通过松紧调节装置可以调节挂耳的长度,以便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优选的,所述粘附纤维层以聚氨酯或聚酯纤维、粘胶无纺布为基材层,基材层表面涂覆一层过滤粘液,过滤粘液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将空气中的粉尘、病毒、细菌及PM2.5等微颗粒进行滤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霾复合口罩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防霾复合口罩通过第一医用无纺布层、活性炭纤维层、粘附纤维层、纳米银抗菌无纺层、驻电极熔喷布层和第二医用无纺布层的配合,可以取得良好的过滤效果好,空气中的粉尘、病毒、细菌及PM2.5等微颗粒及有毒气体等均可通过本口罩滤除;
2)本防霾复合口罩通过两个对称设置在口罩本体内部且倾斜靠近口罩本体中部的呼出软管,可以将人体呼出的废气及时排出,保障佩戴本口罩后依旧能够呼吸顺畅,同时也减少了大量呼出气体从口罩本体排出时,对活性炭纤维层、粘附纤维层、驻电极熔喷布层、纳米银抗菌无纺层带来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口罩本体的层状示意图。
图中:100、口罩本体;110、第一医用无纺布层;120、活性炭纤维层;130、粘附纤维层;140、驻电极熔喷布层;150、纳米银抗菌无纺层;160、第二医用无纺布层;200、紧边;300、挂耳;310、松紧调节装置;400、呼出软管;500、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种防霾复合口罩。
参照图1至图2所示,一种防霾复合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00,所述口罩本体100从外至内依次包括第一医用无纺布层110、活性炭纤维层120、粘附纤维层130、驻电极熔喷布层140、纳米银抗菌无纺层150和第二医用无纺布层160;缝制在口罩本体100周边的紧边200;固定在口罩本体100左右两个端边的挂耳300;两个对称设置在口罩本体100内部且倾斜靠近口罩本体100中部的呼出软管400,所述呼出软管400的上端延伸至紧边200之外,所述呼出软管400设计为上端大下端小的锥形;安装在呼出软管400内的活塞500,所述紧边200为纱网紧边或者热合紧边。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挂耳300可以将本防霾复合口罩佩戴在人体脸部并遮盖鼻部和口部,通过紧边200可以加强本口罩佩戴后的密闭性,用户吸气时,外部空气穿透口罩本体100进入人体鼻部,在外部空气穿透口罩本体100的过程中,先后经过第一医用无纺布层110、活性炭纤维层120、粘附纤维层130、驻电极熔喷布层140、纳米银抗菌无纺层150和第二医用无纺布层160的阻截,其中第一医用无纺布层110用于滤除空气中的大颗粒杂质;活性炭纤维层120用于吸附空气中的有毒气体;粘附纤维层130用于粘附空气中的粉尘;驻电极熔喷布层140用于滤除病毒、细菌及PM2.5等微颗粒;纳米银抗菌无纺层150具有抗菌防臭作用;第二医用无纺布层160用于与人体鼻部和脸部接触。为了方便呼气时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出,同时减少呼出气体从口罩本体100排出的量,特在口罩本体100上设置呼出软管400。吸气时,在负压的作用下,呼出软管400内的活塞500向内移动,将呼出软管400堵塞,外部空气只能透过口罩本体100进入人体鼻部;呼气时,在正压的作用下,活塞500 向外移动,将呼出软管400打开,呼出的气体从呼出软管400排出,大部分的呼出气体从呼出软管400排出,从而保障佩戴本口罩时呼吸顺畅。也减少了大量呼出气体从口罩本体100排出时,对活性炭纤维层120、粘附纤维层130、驻电极熔喷布层140和纳米银抗菌无纺层150带来不良影响。
本实施例中,所述呼出软管400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块,通过限位块可以限制活塞500在呼出软管400内的最大移动距离,防止活塞500从呼出软管400内喷出。
参照图1所示,所述挂耳300上设置有松紧调节装置310,通过松紧调节装置310可以调节挂耳300的长度,以便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本实施例中,所述粘附纤维层130以聚氨酯或聚酯纤维、粘胶无纺布为基材层,基材层表面涂覆一层过滤粘液,过滤粘液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将空气中的粉尘、病毒、细菌及PM2.5等微颗粒进行滤除,以增强本口罩的过滤效果。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但本实用新型不应局限于该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所以凡是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精神下完成的等效或修改,都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防霾复合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
口罩本体(100),所述口罩本体(100)从外至内依次包括第一医用无纺布层(110)、活性炭纤维层(120)、粘附纤维层(130)、驻电极熔喷布层(140)、纳米银抗菌无纺层(150)和第二医用无纺布层(160);
缝制在口罩本体(100)周边的紧边(200);
固定在口罩本体(100)左右两个端边的挂耳(300);
两个对称设置在口罩本体(100)内部且倾斜靠近口罩本体(100)中部的呼出软管(400),所述呼出软管(400)的上端延伸至紧边(200)之外,所述呼出软管(400)设计为上端大下端小的锥形;
安装在呼出软管(400)内的活塞(5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霾复合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出软管(400)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霾复合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耳(300)上设置有松紧调节装置(31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霾复合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粘附纤维层(130)以聚氨酯或聚酯纤维、粘胶无纺布为基材层,基材层表面涂覆一层过滤粘液。
CN201720265140.0U 2017-03-18 2017-03-18 一种防霾复合口罩 Active CN2065653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65140.0U CN206565342U (zh) 2017-03-18 2017-03-18 一种防霾复合口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65140.0U CN206565342U (zh) 2017-03-18 2017-03-18 一种防霾复合口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65342U true CN206565342U (zh) 2017-10-20

Family

ID=60054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65140.0U Active CN206565342U (zh) 2017-03-18 2017-03-18 一种防霾复合口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6534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52085A (zh) * 2018-01-19 2018-07-06 太原理工大学 抗菌布及其制备方法、防雾霾口罩
CN108477707A (zh) * 2018-04-27 2018-09-04 苏州乐天防护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活性碳纤维复合面料及活性碳纤维口罩
CN112075689A (zh) * 2020-09-24 2020-12-15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医用口罩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52085A (zh) * 2018-01-19 2018-07-06 太原理工大学 抗菌布及其制备方法、防雾霾口罩
CN108252085B (zh) * 2018-01-19 2020-10-16 太原理工大学 抗菌布及其制备方法、防雾霾口罩
CN108477707A (zh) * 2018-04-27 2018-09-04 苏州乐天防护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活性碳纤维复合面料及活性碳纤维口罩
CN112075689A (zh) * 2020-09-24 2020-12-15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医用口罩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565342U (zh) 一种防霾复合口罩
CN204796796U (zh) 防雾霾口罩
CN104190015B (zh) 带呼吸阀立体过滤的防雾霾过滤器
CN203692608U (zh) 一种防细颗粒物口罩
CN205390410U (zh) 一种防雾霾口罩
CN204969589U (zh) 一种新型防尘口罩
CN206565343U (zh) 一种防霾加湿抗菌防护口罩
CN208436273U (zh) 一种医用防菌口罩
CN206822045U (zh) 一种防雾霾口罩
CN206587297U (zh) 一种鼻腔内塞入的呼吸气过滤装置
CN206836305U (zh) 一种长效防pm2.5口罩
CN212548005U (zh) 一种过滤式防毒面具
CN211301827U (zh) 一种空气单向流动的液体防尘防毒面具
KR102390122B1 (ko) 원활한 호흡이 가능하고 정화 및 항균기능이 뛰어난 기능성 마스크
CN105595465A (zh) 一种空气幕防护口罩
CN204106890U (zh) 带呼吸阀立体过滤的防雾霾过滤器
CN206675038U (zh) 一种具有呼吸单向阀的防霾抗菌口罩
CN211794431U (zh) 一种预防医学用多功能防护口罩
CN212325485U (zh) 一种口罩
CN204908045U (zh) 低呼吸阻抗运动口罩
CN204048146U (zh) 一种吸气和呼气分离的口罩
CN108310694A (zh) 一种智能、便携、可清洗式空气净化器
CN1843526A (zh) 隐形防毒呼吸器
CN203314154U (zh) 警用防护口罩
CN206994515U (zh) 一种复合层口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718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0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