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71551U - 一种组合插套及插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插套及插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471551U CN206471551U CN201720174469.6U CN201720174469U CN206471551U CN 206471551 U CN206471551 U CN 206471551U CN 201720174469 U CN201720174469 U CN 201720174469U CN 206471551 U CN206471551 U CN 2064715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cket
- pole
- switch
- sockets
-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组合插套及插座,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用于提高带开关一转多转换插座的生产效率,且降低其使用的安全风险。所述组合插套包括用于插接插头插脚的电极插套,以及用于插接开关引脚的开关插套;其中,所述电极插套的一端与铜条电极固定连接,所述电极插套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插套固定连接,所述电极插套的插口与所述开关插套的插口之间设有间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插套及插座用于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插套及插座。
背景技术
插座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一转多转换的插座。为了提高用户的用电安全,并使插座存在多种可被用户选择的类型以方便用户使用,一转多转换的插座可划分为带开关和不带开关两种类型,而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又可分为单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和多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
目前,在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中,开关的各引脚均与相应的各铜条电极通过导线电连接,以实现开关对插座的供电控制,其中,开关的各引脚包括L极引脚、N极引脚和控制引脚。
然而,开关的各电极引脚均通过导线与各铜条电极电连接,使得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的装配工艺较为复杂,不利于提高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的生产效率。而且,由于各铜条电极分别位于插座内不同的空间位置,使得相应连接各铜条电极的导线难以精准有序的布线,以至于当导线的绝缘表面出现破损时,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因导线交错布置而容易发生漏电或串电现象,从而影响到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使用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插套及插座,以提高带开关一转多转换插座的生产效率,并且降低其使用的安全风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合插套,包括用于插接插头插脚的电极插套,以及用于插接开关引脚的开关插套;其中,电极插套的一端与铜条电极固定连接,电极插套的另一端与开关插套固定连接,电极插套的插口与开关插套的插口之间设有间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插套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插套中,将电极插套的一端与铜条电极固定连接,电极插套的另一端与开关插套固定连接,其中电极插套用于插接相应的插头插脚,开关插套用于插接相应的开关引脚,使得上述组合插套安装于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中后,开关的各引脚可直接与相对的开关插套插接,完成开关在插座中的装配,有利于提高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的生产效率;且上述组合插套中,开关插套与电极插套固定连接,电极插套与铜条电极固定连接,即开关插套通过电极插套与铜条电极固定连接,当各铜条电极的安装位置确定时,开关引脚与开关插套插口的插接位置也可唯一确定,而各铜条电极分别位于插座内不同的空间位置,可确保插座内的各铜条电极之间并不会出现漏电或串电的现象,能够降低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使用时的安全风险。
而且,电极插套的插口与开关插套的插口之间设有间隔,可确保电极插套的插口与开关插套的插口相互独立,插头插脚和开关引脚能够与组合插套中对应的插口良好插接,使得插头插脚在电极插套的插口中插拔时,不会妨碍到开关引脚在开关插套的插口中的插接,也可避免插头插脚在电极插套的插口中频繁插拔对开关引脚在开关插套的插口的插接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使开关引脚从开关插套的插口中滑出,或者使开关插套的插口发生变形等,从而影响开关对插座的供电控制,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使用时的安全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插座,该插座包括壳体,壳体安装有至少一个开关,每个开关的引脚包括L极引脚和N极引脚,每个开关的L极引脚和N极引脚插接在不同的上述组合插套上,也就是指,每个开关的L极引脚插接一个上述组合插套,且插接L极引脚的所述组合插套为L极组合插套;每个开关的N极引脚插接一个上述组合插套,且插接N极引脚的所述组合插套为N极组合插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组合插套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L极组合插套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L极组合插套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L极组合插套的平面展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N极组合插套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N极组合插套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N极组合插套的平面展开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控制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控制插套的平面展开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插座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插座的结构总成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插座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开关控制整体铜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L极整体铜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E极整体铜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N极整体铜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插座的结构总成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插座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开关控制整体铜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L极整体铜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N极整体铜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插座的结构总成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插座的结构总成背视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插座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L极组合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N极组合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开关控制整体铜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L极整体铜条, 11-插头L极插套, 12-开关L极插套,
13-第一间隔, 10-L极连接铜条, 15-L极组合插套,
151-L极连接插套, 2-N极整体铜条, 20-N极连接铜条,
21-插头N极插套, 22-开关N极插套, 23-第二间隔,
24-N极接线端, 25-N极连接插套, 251-N极连接插套
3-开关控制整体铜条, 30-开关控制连接铜条, 31-限位块,
32-开关控制插套, 33-开关控制接线端, 4-E极整体铜条,
40-E极连接铜条, 41-插头E极插套, 42-E极接线孔,
5-开关, 51-开关L极引脚, 52-开关N极引脚,
53-开关控制引脚, 6-插套座, 7-插销,
8-插套座盖, 9-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插套,包括用于插接插头插脚的电极插套,以及用于插接开关引脚的开关插套;其中,电极插套的一端与铜条电极固定连接,电极插套的另一端与开关插套固定连接,电极插套的插口与开关插套的插口之间设有间隔。
具体实施时,插头插脚包括插头L极插脚、插头N极插脚;相应的,插头插脚为插头L极插脚时,参阅图1-图2,用于插接插头L极插脚的电极插套为插头L极插套11,插头L极插套11的一端与L极连接铜条10固定连接,插头L极插套11的另一端与开关L极插套12固定连接,由插头L极插套11与开关L极插套12共同构成L极组合插套,其中,开关L极插套12用于插接开关的L极引脚,插头L极插套11的插口与开关L极插套12的插口之间设置第一间隔13,使插头L极插套11的插口与开关L极插套12的插口相互独立。另外,第一间隔13具体可采用凹槽结构,这样当将L极组合插套安装在插座中时,呈凹槽设置的第一间隔13可与插座中用于限定L极组合插套安装位置的限位部卡接,用于定位L极组合插套在插座中的位置,以避免将开关装配于插座中时L极组合插座因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也能确保开关L极引脚与开关L极插套12插接后,开关L极引脚不会因按压开关动作引起的振动而导致开关L极引脚从开关L极插套12中脱出。而为了方便L极组合插套在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中的安装,以及确保L极组合插套安装于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中后,开关与开关L极插套12的插接不妨碍插头L极插脚与插头L极插套11的插拔,优选的,开关L极插套12的插口方向垂直插头L极插套11的插口方向。
插头插脚为插头N极插脚时,参阅图4-图5,用于插接插头N极插脚的电极插套为插头N极插套21,插头N极插套21的一端与N极连接铜条20固定连接,插头N极插套21的另一端与开关N极插套22固定连接,由插头N极插套21与开关N极插套22共同构成N极组合插套,其中,开关N极插套22用于插接开关的N极引脚,插头N极插套21的插口与开关N极插套22的插口之间设置第二间隔23,使插头N极插套21的插口与开关N极插套22的插口相互独立。另外,第二间隔23具体可采用凹槽结构,这样当将N极组合插套安装在插座中时,呈凹槽设置的第二间隔23可与插座中用于限定N极组合插套安装位置的限位部卡接,用于定位N极组合插套在插座中的位置,以避免将开关装配于插座中时N极组合插座因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也能确保开关N极引脚与开关N极插套22插接后,开关N极引脚不会因不会因按压开关动作引起的振动导致开关N极引脚从开关N极插套22中脱出。而为了方便N极组合插套在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中的安装,以及确保N极组合插套安装于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中后,开关与开关N极插套22的插接不妨碍插头与插头N极插套21的插拔,优选的,开关N极插套22的插口方向垂直插头N极插套21的插口方向。
通过上述具体实施过程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插套,可将插头L极插套的一端与L极连接铜条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开关L极插套固定连接,利用插头L极插套插接相应的插头L极插脚,开关L极插套插接相应的开关L极引脚;或者,将插头N极插套的一端与N极连接铜条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开关N极插套固定连接,利用插头N极插套插接相应的插头N极插脚,开关N极插套插接相应的开关N极引脚;使得上述组合插套安装于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中后,开关的各引脚可直接与相对的开关插套插接,完成开关在插座中的装配,提高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的生产效率;且上述组合插套中,各开关插套与相应的电极插套固定连接,各电极插套与相同极性的铜条电极固定连接,即开关插套能够与铜条电极固定连接,当各铜条电极的安装位置确定时,开关各引脚与对应开关插套插口的插接位置也可唯一确定,而由于各铜条电极位于插座内不同的空间位置,使得各铜条电极之间难以出现漏电或串电的现象,能够降低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使用时的安全风险。
而且,在电极插套的插口与开关插套的插口之间设置间隔,可确保电极插套的插口与开关插套的插口相互独立,插头插脚和开关引脚能够与组合插套中对应的插口良好插接,使得插头插脚在电极插套的插口中插拔时,不会妨碍到开关引脚在开关插套的插口中的插接,也可避免插头插脚在电极插套的插口中频繁插拔对开关引脚在开关插套的插口的插接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使开关引脚从开关插套的插口中滑出,或者使开关插套的插口发生变形等,从而影响开关对插座的供电控制,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带开关一转多转换的插座使用时的安全风险。
为了进一步提高带开关一转多转换插座大批量生产时的生产效率,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插套中,开关插套与电极插套为一体结构,具体可利用钣金工艺制作成型。具体实施时,L极组合插套与N极组合插套的详细结构可匹配其在插座的安装位置进行设计,参阅图3和图6,其中,L级组合插套的平面展开如图3所示,N极组合插套的平面展开如图6所示。以图3和图6所示的结构对铜板基材进行冲压剪切,然后将冲压剪切后的铜片边缘按照设计位置对应折弯,以形成对应的电极插套或开关插套;通过折弯形成的电极插套的插口易于实现插头插脚的插接,而通过折弯形成的开关插套的插口易于实现开关引脚的插接,而且,按照图3和图6的图示设计制作的开关L极插套和开关N极插套可与开关对应的L极引脚和N极引脚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能够降低开关各引脚与各开关插套插接时二者接触面的温升,确保插座的使用安全。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插套,也可使开关插套、电极插套以及铜条电极一体成型,构成整体铜条,从而方便组合插套在插座中的装配,且确保开关插套与铜条电极的安装位置可精准确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插座,包括壳体,壳体安装有至少一个开关,每个开关的引脚包括L极引脚、N极引脚以及控制引脚,其中,每个开关的L极引脚和N极引脚插接在不同的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插套上,即开关的L极引脚插接在L极组合插套上,开关的N极引脚插接在N极组合插套上。所述插座的组合插套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组合插套具有的优势相同,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座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插套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开关的控制引脚与固设在开关控制连接铜条上的开关控制插套插接,且开关控制插套的插口所在面、L极组合插套中开关插套的插口所在面以及N极组合插套中开关插套的插口所在面位于同一平面,便于开关各引脚与对应的插口进行插接,且使各插口紧凑布置,能够提高插座内的空间占用率。本实施提供的开关控制插套的结构详见图7和图8,开关控制插套32与开关控制连接铜条30固定连接,开关控制插套32与开关控制连接铜条30相连的区域设置限位块31,限位块31与插座内用于限定开关控制插套32安装位置的限位槽匹配卡接,用于定位开关控制插套32在插座中的位置,以确保开关控制引脚不会因按压开关动作引起的振动而导致开关控制引脚从开关控制插套32中脱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座中,不论开关的数量是一个还是多个,壳体内与每个开关一一对应设置插套座,且在插套座上匹配安装L极组合插套、N极组合插套以及开关控制插套,其中,L极组合插套中开关L极插套的插口与开关的L极引脚相对,N极组合插套中开关N极插套的插口与开关的N极引脚相对,开关控制插套的插口与开关的控制引脚相对,以方便开关各引脚与对应插套插口的插接。
当然,如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座为单开关一转多转换插座时,即壳体只安装一个开关时,壳体内依然可设置多个插套座,此时,位于开关各引脚正对位置的插套座匹配安装L极组合插套、N极组合插套以及开关控制插套,而位于开关各引脚正对位置外的插套座匹配安装对应的插头L极插套和插头N极插套即可。
如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座为多开关一转多转换插座时,即壳体安装的开关数量为多个,即与多个开关一一对应设置的插套座的数量为多个,此时,多个L极组合插套可与同一个L级连接铜条固定连接;和/或,多个N极组合插套与同一个N级连接铜条固定连接;和/或,多个开关控制插套与同一个开关控制连接铜条固定连接。具体的,各插套与对应铜条电极的连接方式视实际装配的需要确定,在确保各组合插套能够稳定安全使用的前提下,以提高插座的生产装配效率以及提高插座内空间占用率为确定原则。
为了方便多个组合插套在插座中的装配,提高批量生产效率,上述实施例中,多个L极组合插套与L级连接铜条为一体结构,构成L极整体铜条;和/或,多个N极组合插套与N级连接铜条为一体结构,构成N极整体铜条;和/或,多个开关控制插套与开关控制连接铜条为一体结构,构成开关控制整体铜条。
需要补充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座可供三插式插头插拔时,插套座上还应匹配安装E极插套,且使E极插套与E极连接铜条固定连接。当插套座的数量为多个,多个E极插套可与同一个E级连接铜条固定连接。而且,多个E极插套可与E级连接铜条为一体结构,即一体成型,构成E极整体铜条。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插座结构,下面列举四种具体的插座结构,分别在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中详细说明如下。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实施例二和三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实施例一,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实施例一的部分说明即可。
实施例一:
参阅图9,本实施例提供的插座中,包括开关5以及与开关5相对设置的插套座6,开关5的各引脚包括开关L极引脚51、开关N极引脚52以及开关控制引脚53,插套座6上匹配安装有L极整体铜条1、N极整体铜条2、开关控制整体铜条3以及E极整体铜条4,L极整体铜条1包括L极组合插套与L级连接铜条,L极组合插套包括插头L极插套和开关L极插套,N极整体铜条2包括N极组合插套与N级连接铜条,N极组合插套包括插头N极插套和开关N极插套,开关控制整体铜条3包括开关控制插套与开关控制连接铜条;其中,L极整体铜条1中开关L极插套的插口、N极整体铜条2中开关N极插套的插口以及开关控制整体铜条3中开关控制插套的插口分别与开关L极引脚51、开关N极引脚52以及开关控制引脚53相对,且L极整体铜条1中开关L极插套的插口所在面、N极整体铜条2中开关N极插套的插口所在面以及开关控制整体铜条3中开关控制插套的插口所在面位于同一平面,便于开关5各引脚与对应的开关插套进行插接,使各插口紧凑布置时,能够提高插座内的空间占用率。本实施例提供的插座中,开关的各引脚可直接与相对的开关插套插口插接,完成开关在插座中的装配,能够提高插座的生产装配效率。
实施例二:
参阅图10-图15,本实施例提供的插座包括多个开关5,以及与每个开关5一一对应设置的插套座6,每个插套座6均匹配安装有L极组合插套、N极组合插套、开关控制插套32以及插头E极插套41;其中,多个L极组合插套相互独立,且每个L极组合插套的开关L极插套与开关L极引脚插接,每个L极组合插套的插头L极插套通过开关的接通得电;多个N极组合插套与同一个N极连接铜条20固定连接,构成N极整体铜条2,且N极整体铜条2上设有与插销7电连接的N极接线端24;多个开关控制插套32与同一个开关控制连接铜条30固定连接,构成开关控制整体铜条3,且开关控制整体铜条3上设有与插销7电连接的开关控制接线端33;多个插头E极插套41与同一个E极连接铜条40固定连接,构成E极整体铜条4,且E极整体铜条4上设有与插销7电连接的E极接线孔42;N极接线端24、开关控制接线端33以及E极接线孔42分别通过导线与插销7中对应的插脚电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开关5采用翘板开关结构,开关5的N极引脚52为开关的LED灯引脚,控制开关5通断能够控制开关的LED灯是否通电。如果开关中无需设置LED灯以显示电路的通断状态时,本实施提供的N极整体铜条2的N极连接铜条20,仅与插头N极插套21固定连接即可,即开关5不存在开关N极引脚52,对应的N极整体铜条2不包括开关N极插套22,此时,开关5中开关L极引脚51和开关控制引脚53分别与对应的开关插套插接,也能实现开关5对插座内电流通断的控制。
实施例三:
参阅图16-图20,本实施例提供的插座包括一个开关5,以及多个沿水平方向并排布置的插套座6,其中,与开关5各引脚正对的插套座匹配安装L极组合插套、N极组合插套以及开关控制插套32,而位于开关5各引脚正对位置外的每个插套座仅匹配安装插头L极插套、插头N极插套和插头E极插套。
本实施例提供的插座中,一个L极组合插套和多个插头L极插套11分别与同一个L极连接铜条10固定连接,构成L极整体铜条1,L极整体铜条1通过开关的接通得电;一个N极组合插套和多个插头N极插套21分别与同一个N极连接铜条20固定连接,构成N极整体铜条2,N极整体铜条2上设有与插销7电连接的N极接线端24;开关控制插套32与开关控制连接铜条30固定连接,构成开关控制整体铜条3,开关控制整体铜条3上设有与插销7电连接的开关控制接线端33。
另外,本实施例中由多个插头E极插套41与同一个E极连接铜条40构成的E极整体铜条4,与实施例二中的E极整体铜条4结构相同,E极整体铜条4上设置用于与插销7电连接的E极接线孔42。本实施例提供的插座中,N极接线端24、开关控制接线端33以及E极接线孔42分别通过导线与插销7中对应的插脚电连接。
实施例四:
参阅图21-图26,本实施例提供的插座包括多个开关5,以及与每个开关5一一对应设置的插套座6,每个插套座6匹配安装一个L极组合插套15、一个N极组合插套25、一个开关控制插套32以及一个插头E极插套41,构成一个子插座模块。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适当增减上述子插座模块的数量,且利用相应的铜条电极或导线将各个子插座模块电连接后,能够构成多种不同的插座。
本实施例提供的插座通过多个子插座模块电连接构成时,L极组合插套15、N极组合插套25、插头E极插套41以及开关控制插套32分别匹配安装在插套座6的正面;用于连接多个L极组合插套15的L极连接铜条10、用于连接多个N极组合插套25的N极连接铜条20以及用于连接多个插头E极插套41的E极连接铜条40分别匹配安装在插套座6的背面;此时,L极连接铜条10、N极连接铜条20和E极连接铜条40可选用薄片结构,且对应的L极组合插套15中设有可供L极连接铜条10插接的L极连接插套151,N极组合插套25中设有可供N极连接铜条20插接的N极连接插套251,E极插套41中设有可供E极连接铜条40插接的E极连接插套。而用于连接多个开关控制插套32的开关控制连接铜条30匹配安装在插套座6的正面,多个开关控制插套32与开关控制连接铜条30优选为一体结构,构成开关控制整体铜条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开关5与插套座6一一对应设置,由于每个L极组合插套15的开关L极插套12与开关L极引脚51插接时,每个L极组合插套15的插头L极插套11能够通过开关的接通得电,因此,本实施例中多个L极组合插套15相互独立即可,不需要通过L极连接铜条10固定连接。
如果本实施例提供的子插座模块用于组成不带开关或只带一个开关的插座时,根据插销7外接电流走向,每个子插座模块中相同极性的插头插套均需采用连接铜条或导线实现电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组合插套,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插接插头插脚的电极插套,以及用于插接开关引脚的开关插套;其中,
所述电极插套的一端与铜条电极固定连接,所述电极插套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插套固定连接,所述电极插套的插口与所述开关插套的插口之间设有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插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插套与所述电极插套为一体结构,所述电极插套与所述铜条电极插接连接;或,所述开关插套、所述电极插套以及所述铜条电极为一体结构。
3.一种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安装有至少一个开关,每个所述开关的引脚包括L极引脚和N极引脚,且所述L极引脚和所述N极引脚插接在不同的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插套上;其中,插接所述L极引脚的所述组合插套为L极组合插套,插接所述N极引脚的所述组合插套为N极组合插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开关的引脚还包括控制引脚,所述控制引脚与固设在开关控制连接铜条上的开关控制插套插接,且所述开关控制插套的插口所在面、所述L极组合插套中开关插套的插口所在面以及所述N极组合插套中开关插套的插口所在面位于同一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与每个所述开关一一对应设置插套座,且所述插套座上匹配安装所述L极组合插套、所述N极组合插套以及所述开关控制插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座的数量为多个;
多个所述L极组合插套与同一个L级连接铜条固定连接;和/或,
多个所述N极组合插套与同一个N级连接铜条固定连接;和/或,
多个所述开关控制插套与同一个开关控制连接铜条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L极组合插套与所述L级连接铜条为一体结构;和/或,
多个所述N极组合插套与所述N级连接铜条为一体结构;和/或,
多个所述开关控制插套与所述开关控制连接铜条为一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座上还匹配安装E极插套,且所述E极插套与E极连接铜条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座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E极插套与同一个E级连接铜条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E极插套与所述E级连接铜条为一体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74469.6U CN206471551U (zh) | 2017-02-24 | 2017-02-24 | 一种组合插套及插座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74469.6U CN206471551U (zh) | 2017-02-24 | 2017-02-24 | 一种组合插套及插座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471551U true CN206471551U (zh) | 2017-09-05 |
Family
ID=59708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174469.6U Active CN206471551U (zh) | 2017-02-24 | 2017-02-24 | 一种组合插套及插座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47155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46480A (zh) * | 2018-11-13 | 2019-03-29 | 温州华鸿电气有限公司 | 开关插座面板 |
-
2017
- 2017-02-24 CN CN201720174469.6U patent/CN20647155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46480A (zh) * | 2018-11-13 | 2019-03-29 | 温州华鸿电气有限公司 | 开关插座面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508951U (zh) | 一种接驳型插座 | |
CN203674472U (zh) | 一种插接式接线端子组合件 | |
CN206471551U (zh) | 一种组合插套及插座 | |
CN216529465U (zh) | 弹性导体片安装结构及插座 | |
CN215681039U (zh) | 电源适配器 | |
CN214797825U (zh) | 一种高速以太网卧式连接器 | |
KR102565787B1 (ko) | 전원 연결 구조를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유닛 | |
CN212571612U (zh) | 一种电源连接器 | |
CN2603548Y (zh) | 新型安全插座 | |
CN210379650U (zh) | 导轨双联插座 | |
CN206180186U (zh) | 一种组合式接触端子大电流连接器 | |
CN207781929U (zh) | 一种双管旗形自锁喇叭端子 | |
CN101901973B (zh) | 用于可充电设备的改进充电接口 | |
CN111786189A (zh) | 一种插座及插头 | |
CN220138784U (zh) | 一种插座 | |
CN211579124U (zh) | 一种新型插座智能面板结构 | |
CN217009786U (zh) | 变压插座 | |
CN212908231U (zh) | T型接线端子、电连接器和电气设备 | |
CN217158712U (zh) | 一体式导电片及多面插座 | |
CN221839665U (zh) | 触片式灯条 | |
CN216085612U (zh) | 一种分体式电源连接装置 | |
CN217215223U (zh) | 一种电连接器母座 | |
CN213043102U (zh) | 插套及插座 | |
CN221928792U (zh) | 直流插座 | |
CN221428162U (zh) | 连接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315314 Zhejiang city of Ningbo province Cixi city Guanhaiwei town East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after: Bulls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315314 Zhejiang city of Ningbo province Cixi city Guanhaiwei town East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before: Gongniu Group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