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22300U - 连接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422300U CN206422300U CN201720106411.8U CN201720106411U CN206422300U CN 206422300 U CN206422300 U CN 206422300U CN 201720106411 U CN201720106411 U CN 201720106411U CN 206422300 U CN206422300 U CN 2064223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insulation shell
- circuit board
- shell
- connector constru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包括一屏蔽壳体、一绝缘壳体、一电路板、多个端子及一固定部,该绝缘壳体收容于该屏蔽壳体,该多个端子收容于该绝缘壳体,该多个端子电连接于该电路板,该电路板嵌设于该固定部,该绝缘壳体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之处设有一开口,该绝缘壳体开口的中间设有至少一隔板,该隔板可将该绝缘壳体分成多个插槽;上述发明可使该连接器的内部结构不易损坏,防止开口插槽中间内缩变形,以增加该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新型为一种具有多个插接槽口的PCI-Express Oculink接口的线缆连接器(cable connector)。
背景技术
近年来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云端技术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伴随着大幅资料量的传输,此时连接器传输信息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当前,PCI-Express简称(PCI-E)市场对该类型连接器产品的尺寸及成本的要求愈来愈严格,针对此点,PCI-E Oculink线端连接器因此而被开发出来。该类连接器是一种针对PCI-E内部应用和外部设备小型资料线等规格产品所设计的,其初始资料传输率为8Gbps(1GB/S),具体进一步改进为4个通道规格的PCI-E Oculink线端连接器,其资料传输率可达单向16Gbps;对于高速信息存取的需求串列技术解决了传统并行技术的瓶颈,并提供更快速的信号传输功能。
当连接器在进行产品设计组装时,由于PCI-E Oculink接口端子的数量众多,且整体体积亦随着变小,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克服电磁干扰(EMI)的产生外,还须解决在端子数量众多的情况下,也能稳定组装内部的插槽结构,成为业界待解决的课题。
如图6所示,台湾第M517438号公告专利申请案公开了一种PCI-E线端连接器,包括导电端子A1、塑胶件A2、后盖A3、铁壳A4和PCB板A5,导电端子A1分为两件,对称的卡设在塑胶件A2两侧,形成组合体;后盖A3与铁壳A4相卡紧,并将组合体被容置在后盖A3和铁壳A4所形成的内部空间中;PCB板A5与导电端子A1后端相配插。塑胶件A2包括本体A21和侧件A22,本体A21的后端可卡紧在后盖A3中,本体A21包括卡槽A23,卡槽A23设置在塑胶件A2后端,侧件A22套装在导电端子A1的中部,将导电端子A1压制入本体A21中,侧件A22同时卡紧在卡槽A23中,导电端子A1包括根部A11,在导电端子A1被压制入在本体A21中后,两侧导电端子A1受到卡槽A23顶托,根部A11间相互平行。后盖A3包括扣件A31,扣件A31设置在后盖A3外侧,铁壳A4包括扣孔A41,扣孔A41设置在铁壳A4后端外侧,当后盖A3与铁壳A4相卡紧时,扣件A31扣紧在扣孔A41中。
在组装该PCI-E Oculink线端连接器时,需预先压制好导电端子A1的根部A11,具体操作过程为:一、侧件A22套装在导电端子A1的中部,形成复合体;二、用力将复合体压入本体A21中,其中根部A11受到卡槽A23的顶托,从而使得塑胶件A2两侧的根部A11相互平行;三、在压制的过程中,侧件A22自身也卡紧在卡槽A23,从而实现了导电端子A1的固定,同时也达到了保证根部A11相互平行的作用。
然而在前述技术中,该PCI-E Oculink线缆连接器仅依靠侧件A22本身卡紧在卡槽A23,从而实现了导电端子A1的固定,由于在两结构卡扣固定的设计中,在尺寸上的设计大部分都不是紧密的组装配合,会预留有一些缓冲空间,以避免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由于端子数量众多,导致产品内部结构有可能因此而产生内缩变形,且在这样的设计之下,该PCI-E Oculink线缆连接器整体结构的强度也会不足。
另外,该PCI-E Oculink线缆连接器只符合4个通道规格,其资料传输率只达单向16Gbps,如果传输通道要扩增到为8个通道的资料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开模成本。由于该现有技术无法提供防止该PCI-E Oculink线缆连接器的内部结构,因为端子数量众多而导致内部结构挤压变形,造成端子弯曲下陷的改善方法,且资料传输速率无法有效提升,以满足产业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改善的技术方案以克服困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具有一强化装置,当该连接器的内部端子数量众多时,该强化装置可有效防止该连接器整体结构内缩变形,克服该连接器内部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
本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具有一强化装置,该强化装置即为至少一隔板,当该连接器在进行传输高频信号时,该隔板可形成多个个插槽,通过增加槽口数量以提升整体连接器的传输速率,并有效降低量产时的开模成本。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包括一屏蔽壳体、一绝缘壳体、一电路板、多个端子及一固定部,该绝缘壳体收容于该屏蔽壳体,该多个端子收容于该绝缘壳体,该多个端子电连接于该电路板,该电路板嵌设于该固定部,该绝缘壳体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之处设有一开口,该绝缘壳体开口的中间设有至少一隔板,该隔板可将该绝缘壳体分成多个插槽,当该连接器在进行电子信号传输时,通过该插槽的数量增加,以提升该连接器的传输速率。
本新型中的该隔板与该绝缘壳体一体成形,且该隔板由该绝缘壳体内部不相邻的两平面上下相连所形成,该结构是为配合一对接连接器的外形结构而设计。其中,该隔板一塑胶材质,其可用以支撑该绝缘壳体整体的结构,使该绝缘壳体不易变形;另外,该连接器设有多个缆线组,各该缆线组嵌设于该固定部,该嵌设方式可以是利用一注塑成型(insertmolding)方式,将各该缆线组分别注塑成型(insert molding)于该固定部。
本新型中的该连接器设有一弹臂,该弹臂卡扣组装于该屏蔽壳体,该弹臂设有至少一扣接部及一接受部,该屏蔽壳体于该扣接部相对应处设有至少一扣接槽,该扣接部部分收容于该扣接槽;该连接器设有一上盖及一下盖,该上盖及该下盖相互面对面卡合组装形成一容置空间,该上盖设有一按压部,当使用者欲将该连接器分离于该对接连接器时,可透过直接按压该连接器上盖的按压部,该按压部会间接抵触该接受部,使该接受部形成由上往下位移滑动,同步带动该扣接部于该扣接槽向下内缩位移,令该连接器可分离于该对接连接器。另外,该电路板上设有多个接点,各该端子电连接于各该接点,其中各该端子采用表面黏着技术(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SMT)方式,将各该端子焊接于各该接点,以便将各该端子电连接于各该接点。
其它关于本新型的应用可以通过本新型说明书的公开而变得显而易知,然而,本新型说明书的公开是透过至少一隔板,借以加强当多个端子收容于该绝缘壳体时,该隔板可用以支撑该绝缘壳体内部结构,使该绝缘壳体不易内缩变形;另外,该产品设计结构简单,可有效简化生产制程及降低制造成本,为了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本新型的特征、特点和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惟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新型最佳实施例与对接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新型最佳实施例第一视角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新型最佳实施例第二视角立体外观图。
图4为本新型最佳实施例第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新型最佳实施例第二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6为现有技术台湾专利公告第M517438号专利的附图。
【符号说明】
A1 导电端子 A2 塑胶件
A3 后盖 A4 铁体
A5 PCB板 A21 本体
A22 侧件 A23 卡槽
A11 根部 A31 扣件
A41 扣孔 1 屏蔽壳体
2 绝缘壳体 3 电路板
4 端子 5 固定部
6 缆线组 7 弹臂
8 上盖 9 下盖
10 连接器 20 对接连接器
11 缺口 12 扣接槽
21 槽孔 22 开口
23 隔板 24 插槽
25 顶面 26 底面
27 侧面 31 第一接点
32 第二接点 61 传输线
62 固定块 71 扣接部
72 接受部 81 按压部
91 容置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新型最佳实施例公开一种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10包括一屏蔽壳体1、一绝缘壳体2、一电路板3、多个端子4及一固定部5,该屏蔽壳体1为一金属框体结构,该屏蔽壳体1两侧分别设有一缺口11,该部分电路板3可辅助卡固于该缺口11,加强该电路板3于该连接器10结构的稳固;该绝缘壳体2收容于该屏蔽壳体1,该绝缘壳体2设有多个槽孔21,该多个端子4收容于该绝缘壳体2的多个槽孔21,该多个端子4电连接于该电路板3,该电路板3嵌设于该固定部5,该嵌设方式可以是利用一注塑成型(insert molding)方式,将该电路板3注塑成型(insert molding)于该固定部5。其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卡合组装方法作为另一种嵌设方式;该绝缘壳体2与一对接连接器20对接之处设有一开口22,该绝缘壳体2开口22的中间设有至少一隔板23,该隔板23可将该绝缘壳体2分成多个插槽24,在此最佳实施例中,该隔板23是将该绝缘壳体2分成二个插槽24,使原本只符合4个通道规格,其资料传输率只达单向16Gbps,扩增到为8个通道的规格,该隔板23的设置数量及位置是可以依实际需求而变化,本新型所公开的附图只是一较佳实施状态而已,当该连接器10在进行电子信号传输时,通过该插槽24的数量呈倍数增加,该连接器10的传输速率亦相对提升。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新型最佳实施例中,该隔板23与该绝缘壳体2一体成形,该绝缘壳体2为绝缘材料所制成,在此该绝缘材料为一种塑胶材质,该绝缘壳体2包含一顶面25、一底面26及多个侧面27,各该侧面27分别连接该顶面25及该底面26形成一前后贯穿的框体结构,该隔板23由该绝缘壳体2内部不相邻的两平面上下相连形成一倒L型结构,亦即该隔板23由该顶面25及该底面26所相对的内部平面上下相连形成该倒L型结构,该结构是为配合一对接连接器20的外形结构而设计。其中,该隔板23一塑胶材质,其可用以支撑该绝缘壳体2整体的结构,使该绝缘壳体2不易弯曲变形,由于该隔板23位于该绝缘壳体2的中央,可有效加强该绝缘壳体2的支撑强度,使该绝缘壳体2的各该槽孔21不会因为各该端子4数量众多而导致槽孔21结构内缩变形。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新型最佳实施例中,该连接器10设有多个缆线组6,各该缆线组6由多个传输线61及至少一固定块62组成,各该传输线61固定于该固定块62,且各该传输线61电连接于该电路板3,各该传输线61及该电路板3同步嵌设于该固定部5,该嵌设方式可以是利用一注塑成型(insert molding)方式,将该电路板3及各该传输线61分别注塑成型(insert molding)于该固定部5,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卡合组装方法作为另一种嵌设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新型最佳实施例中,该连接器10设有一弹臂7,该弹臂7为金属薄片弯折成形,该弹臂7可以使用冲压、裁切、弯折等工法而产生,该弹臂7卡扣组装于该屏蔽壳体1,该弹臂7设有一扣接部71及一接受部72,该接受部72成一平板态样,该扣接部71成一勾状态样,该屏蔽壳体1于该扣接部71相对应处设有一扣接槽12,该扣接部71部分收容于该扣接槽12,该扣接部71及接受部72的设置位置与外形是可以依实际需求而变化,本新型所公开的附图只是一较佳实施状态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新型的设计范畴;该连接器10设有一上盖8及一下盖9,该上盖8及该下盖9相互面对面卡合组装形成一容置空间91,该容置空间91可收容该弹臂7、该电路板3及该固定部5,另外,该上盖8设有一按压部81,该按压部81成一斜面态样,当使用者欲将该连接器10分离于该对接连接器20时,可透过直接按压该连接器10上盖8的按压部81,该按压部81会同步抵触该接受部72,使该接受部72形成由上往下位移滑动,并同步带动该扣接部71的勾部态样于该扣接槽12向下内缩位移,令该连接器10可分离于该对接连接器20。另外,该电路板3上设有多个第一接点31及多个第二接点32,各该端子4电连接于各该第一接点31,各该传输线61电连接于各该第二接点32,其中各该端子4及各该传输线61采用表面黏着技术(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SMT)方式,将各该端子4及各该传输线61分别焊接于各该第一接点31及各该第二接点32,以便将各该端子4及各该传输线61电连接于各该第一接点31及各该第二接点32。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新型利用连接器中的隔板加强支撑该连接器的内部结构,利用该隔板的支撑设计可以有效防止该连接器内缩变形,用以导正该连接器内部尺寸规格及内部端子位置偏移量,能够避免连接器因端子数量过多造成该连接器的内部结构弯曲损坏及外观变形,使连接器整体结构硬度强化,有效提升该连接器的使用寿命,以及使该连接器更符合广大使用者的需求。
由以上详细说明,可使熟知本项技艺者明了本新型的确可达成前述目的,实已符合专利法的规定,爰提出专利申请。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实施的范围;故凡依本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创作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包括一屏蔽壳体、一绝缘壳体、一电路板、多个端子及一固定部,该绝缘壳体收容于该屏蔽壳体,该多个端子收容于该绝缘壳体,该多个端子电连接于该电路板,该电路板嵌设于该固定部,该绝缘壳体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之处设有一开口,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开口的中间设有至少一隔板,该隔板可将该绝缘壳体分成多个插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中该隔板与该绝缘壳体一体成形,且该隔板由该绝缘壳体内部不相邻的两平面上下相连所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中该隔板一塑胶材质,其可用以支撑该绝缘壳体整体的结构,使该绝缘壳体不易变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中该连接器设有多个缆线组,各该缆线组嵌设于该固定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中该连接器设有一弹臂,该弹臂卡扣组装于该屏蔽壳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中该弹臂设有至少一扣接部,该屏蔽壳体于相对应处设有至少一扣接槽,该扣接部部分收容于该扣接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中该连接器设有一上盖及一下盖,该上盖及该下盖相互面对面卡合组装形成一容置空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中该电路板上设有多个接点,各该端子电连接于各该接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06411.8U CN206422300U (zh) | 2017-02-03 | 2017-02-03 | 连接器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06411.8U CN206422300U (zh) | 2017-02-03 | 2017-02-03 | 连接器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422300U true CN206422300U (zh) | 2017-08-18 |
Family
ID=59570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106411.8U Active CN206422300U (zh) | 2017-02-03 | 2017-02-03 | 连接器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42230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29064A (zh) * | 2019-11-21 | 2020-02-21 | 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有线缆的高速插座电连接器组件 |
CN111788112A (zh) * | 2018-03-07 | 2020-10-1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的控制单元配置结构 |
-
2017
- 2017-02-03 CN CN201720106411.8U patent/CN20642230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88112A (zh) * | 2018-03-07 | 2020-10-1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的控制单元配置结构 |
US11440605B2 (en) | 2018-03-07 | 2022-09-13 | Honda Motor Co., Ltd. | Control uni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type vehicle |
CN110829064A (zh) * | 2019-11-21 | 2020-02-21 | 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有线缆的高速插座电连接器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35401B2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US10714875B2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CN102195223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2268541U (zh) | 电连接器 | |
US9647358B2 (en) |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 |
TWI608679B (zh) | Improved structure of wire end connector | |
CN205811129U (zh) | 电子连接器 | |
CN204190087U (zh) | 连接器及其连接端子 | |
CN206422300U (zh) | 连接器结构 | |
KR101374460B1 (ko) | 수직-수평 변환 콘택트를 갖는 usb 커넥터 | |
CN202749560U (zh) | 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 |
CN20457774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398397U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1766207U (zh) | 电连接器插座 | |
US6805585B1 (en) | Low profil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07967161U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CN107482332B (zh) | 电连接器组件及移动终端 | |
CN202121124U (zh) | 微型电连接器 | |
US1153291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nsulating body and a first shell forming insertion space and a second shell covering rear side of insulating body and a metallic plate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shell | |
CN20594456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422294U (zh) | 电子连接器组合 | |
CN211017622U (zh) | 连接器的接地片 | |
US8861223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nnecting assemblies | |
CN202564674U (zh) | 电连接器 | |
TWM552195U (zh) | 連接器結構之改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