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25120U - 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325120U CN206325120U CN201621057428.0U CN201621057428U CN206325120U CN 206325120 U CN206325120 U CN 206325120U CN 201621057428 U CN201621057428 U CN 201621057428U CN 206325120 U CN206325120 U CN 2063251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needle body
- electrode
- electrical stimulation
-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及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所述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包括:针柄,所述针柄内设置有用于分别输入不同极性脉冲电流信号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在所述针柄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针体和至少一个第二针体,所述第一针体和所述第二针体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针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针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针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针体的第二端之间能够产生电场。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至少两个针体,且两个针体上能够分别输入不同极性的脉冲电流信号,从而两个针体之间产生短距的电场,来对神经末端进行电刺激,可以降低人体对于电流的不适应,提升电刺激治疗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设计一种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
背景技术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a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简称TENS)(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电疗方法。这是70年代兴起的一种电疗法,在止痛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因而在临床上(尤其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ENS疗法与传统的神经刺激疗法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电刺激,主要是刺激运动纤维;而TENS则是刺激感觉纤维而设计的。
在人类所有的疾病中,有63%可由人类本身的生物能自行复原,21%必须依靠药物来治疗,其余的16%才是无药可医的部份。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的实用新型,可回溯自古罗马时,医师用电鳗来治疗人的头痛及关节炎。一直到数十年前实用新型机械后,人们才脱离以前的电鳗疗法,使用较稳定的电流输出,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所谓的经皮式神经电刺激就是“电气疗法”。所谓电气疗法,是藉由适当强度频率的电流,连续、轻柔的刺激神经、肌肉和细胞,激发身体自然产生吗啡,阻断、舒缓疼痛的讯息。因为它使用的是电气,所以也被归类为“自然疗法”的一环。经皮神经刺激疗法对健康促进与物理治疗的价值近十年来,经皮神经刺激疗法的应用已不再单单局限于止痛的功能,科学家发现,微量、近似人体的电流,还可以刺激组织再生。组织再生是一系列的热能与电气化学反应,也就是说,细胞再生的过程中,需要少量的电讯号,作为进行再生过程中所需的能量。
经皮神经刺激疗法的先驱Dr.Robert O.Becker用无数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微电流疗法的功效。他首先发表体内的直流电讯号与人体复原机制有关。他发现,利用电流特性的经皮神经刺激疗法,处理淋巴的再生、促进伤口复原及控制疼痛,可发挥极大的帮助。
目前,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中采用的刺激电极一般为贴片电极,在表皮进行刺激,后来中医引用,将针灸针作为刺激电极,在针灸针上输入低频脉冲电流,来利用针灸针的末端增加电极刺激,得到很好的医疗效果,而且获得中医医疗的认可。
但是,采用针灸针输入低频脉冲电流,都是驱动产生单脉冲刺激电流,这种单极性脉冲的针刺激会造成电化学损伤,会破坏人体自体综合生理平衡,导致体内的钠钾等发生不可逆的变化,由于是单脉冲刺激电流,会与针周边人体组织之间传导,针脉冲电流的大小会受限制,电流要控制的很小,若电流过大会导致皮肤电损伤,容易产生肌肉的痉挛,造成针内断或其他的症状,而且不同人对于电压的适应性,有很大的不同;而电流过小,电刺激治疗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能够降低人体对于电流的不适应,且提高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包括:
针柄,所述针柄内设置有用于分别输入不同极性脉冲电流信号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以及,连接在所述针柄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针体和至少一个第二针体,所述第一针体和所述第二针体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针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针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针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针体的第二端之间能够产生电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针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针体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针体的第二端呈针尖状,用于刺入皮肤;
所述第二针体的第二端包括一用于贴在皮肤表面的环状的电极环,且所述第一针体穿设在所述电极环内,以使得能够在所述第一针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针体的电极环之间产生电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针体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针体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一针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针体的第二端均呈针尖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针体和所述第二针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所述第一间隔距离的取值范围为0.2~2mm。
进一步的,一个所述第一针体和一个所述第二针体为一组针体,在所述针柄上设置有至少两组针体。
进一步的,所述至少两组针体呈多边形排布,每一组针体分别设置在所述多边形的对角位置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针柄上设置有两组针体,所述两组针体呈四角棱形排列。
进一步的,至少两组针体中位于所述多边形相邻的两个角上的两个针体之间具有第二间隔距离,所述第二间隔距离的取值范围为0.2~2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针体和所述第二针体中的至少一个通过长度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针柄上,以使得其伸出所述针柄的长度能够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针柄上缠绕有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一种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包括:
脉冲信号发生机构,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不同极性的脉冲电流信号的两个输出端;
以及,如上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所述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的针柄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脉冲信号发生机构的两个输出端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脉冲信号发生机构包括:
电源,用于提供交流电源;
与所述电源连接的整流控制器,用于输出正弦波电流;
与所述整流控制器连接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整流控制器的输出正弦波电流的输出状态,所述输出状态包括所述正弦波电流的输出频率和电流大小;
以及,与所述整流控制器连接的脉冲信号发生器,用于接收所述整流控制器输出的正弦波电流,并产生脉冲电流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脉冲信号发生机构还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患者在当前预设脉冲电流信号的电刺激下的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还与所述获取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的反馈信息,控制所述整流控制器的输出正弦波电流的输出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单元包括:
脑电波监控器,用于获取患者在当前预设脉冲电流信号的电刺激下的脑电波信号,并生成第一反馈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
和/或,
红外摄像管,用于获取患者在当前预设脉冲电流信号的电刺激下的电极针所在位置处皮肤表面状态,并生成第二反馈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针体,且两个针体上能够分别输入不同极性的脉冲电流信号,从而两个针体之间产生短距的电场,来对神经末端进行电刺激,复合针灸理疗,达到一种3D的电场效应理疗;由于短距的电场可以对刺激神经的末端进行有效的闭环刺激,设置的两个针体能够将电流及时导出,使得电流刺激可以控制在比较短的时间,可以降低人体对于电流的不适应,并且由于电流能及时导出,且仅在两个针体之间传导,不会对人体其他部位产生不良刺激,与现有技术中单脉冲电刺激方式相比,电流大小可以更大,从而能提升电刺激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图3的仰视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针对现有技术中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是采用单脉冲电流信号来进行电刺激,存在易产生人体不适以及治疗效果差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能够降低人体对于电流的不适应,且提高电刺激治疗效果。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包括:
针柄100,所述针柄100内设置有用于分别输入不同极性脉冲电流信号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以及,连接在所述针柄100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针体201和至少一个第二针体202,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所述第二针体202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针体20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之间能够产生电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针体,即,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且两个针体上能够分别输入不同极性的脉冲电流信号,脉冲发生器发出一定周期的脉冲电流,通过进入针柄100的第一电极流入,第二电极流出,使用时,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中至少一个针体的第二端刺入表皮以下,两个相距很近的针体的第二端之间产生短距闭环微电场,促使穴位处发生微电场的变化,从而刺激相关的穴位。
根据生物点位控制原理,利用短距微电场刺激神经发生电位变化,利用一定神经波动如阿尔法α波调整出矩阵波刺激,矩阵波的好处在于波的变化可以控制持续性,通过持续性的长度调整可以控制人体对于电场的耐受性,矩阵波的变化比较大,可以达到有效的变化刺激,产生一定量的控制,对于短暂的高电位刺激,可以达到治疗想达到的效果,而又非常短暂,保证了身体的耐受能力。对于波长的长度变化可以遵照一定的音乐波的变化,通过测试音乐波的电脉冲对于神经的愉悦性更加高效。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短距电场的好处在于,刺激后的电流有效回路比较短,可以在刺激后将电流导走,有效避免对神经的刺激,而且不经过人体心脑及其他部分电流的直接刺激,减少人体伤害,提高安全特性。
此外,短距闭环穴位刺激可降低对神经纤维的电化学损伤,而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电极,则可保证单个电极上所施加的脉冲整体的电荷平衡,即保证任何时间在神经纤维上通过的总体静电荷量为零,并且,短距闭环穴位刺激可以降低在刺激中产生的神经疲劳现象,可以有定向作用刺激神经,控制神经兴奋的变化。只有有益的神经刺激才会对于治疗起到有益的作用,神经的刺激不仅仅可以调节疼痛感觉,而且可以改善激素的分泌,通过刺激下丘脑,可以调节激素的分泌,从大体上对身体的健康进行调节,而且定向的刺激,可以对神经的衰弱和神经组织的退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在针体通电后产生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短距闭环微电场穴位针能够起到促进细胞代谢,促使病变部位的神经细胞电位恢复正常排列,一种短距的电场对神经末端进行电刺激,复合针灸理疗,达到一种3D的电场效应理疗;并且,由于短距的电场可以对刺激神经的末端进行有效的闭环刺激,设置的两个针体能够将电流及时导出,使得电流刺激可以控制在比较短的时间,可以降低人体对于电流的不适应;此外,由于电流能及时导出,且仅在两个针体之间传导,而不会对人体其他部位产生不良刺激,与现有技术中单脉冲电刺激方式相比,电流大小可以更大,从而能提升电刺激治疗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中,所述针柄100可以是采用陶瓷等材质来制成,在所述针柄100的内部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并且,优选的,如图1和图3所示,在所述针柄100上缠绕有电磁线圈1001,且所述电磁线圈100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以使得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上输入相反极性的脉冲电流时,所述电磁线圈1001能够产生电磁场。如此,可以在针柄100所产生的磁场和针体通电后产生的电流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更好的理疗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中,所述电磁线圈1001所连接的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针体201所连接的第一电极即可以是同一电极,也可以是分别单独设置的两个电极,同样的,所述电磁线圈1001所连接的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针体202所连接的第二电极即可以是同一电极,也可以是分别单独设置的两个电极。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的针体的几种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包括:
针柄100,所述针柄100内设置有用于分别输入不同极性脉冲电流信号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附图未标记);以及,连接在所述针柄100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针体201和至少一个第二针体202,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所述第二针体202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针体20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针体20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针体202的长度,以使得所述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之间能够产生纵向电场。
在利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进行针灸时,长度较长的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会刺入皮肤以下,而长度较短的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则会紧贴于皮肤表面,当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输入相反极性的脉冲电流信号时,会在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之间产生纵向电场。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呈针尖状,用于刺入皮肤;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包括一用于贴在皮肤表面的环状的电极环2020,且所述第一针体201穿设在所述电极环2020内,以使得能够在所述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电极环2020之间产生电场。
在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长度较长的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为针尖状,便于刺入皮肤以下,而长度较短的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设计为环状,其形状可以为圆环状,在进行针灸时,可以将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的电极环2020紧贴于皮肤表面,当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输入相反极性的脉冲电流信号时,会在皮肤表面的电极环2020与穿过该电极环2020的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针尖端)之间产生纵向电场。
采用上述优选技术方案,将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设计为环状,一方面可以减小表面对皮肤表面损伤,另一方面可以增大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之间产生的纵向电场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可以用于皮肤厚度较厚,末梢神经比较不敏感区域,可以通稍大电流,一般在90mA左右。
为了适应于不同患者,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所述第二针体202中的至少一个通过长度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针柄100上,以使得其伸出所述针柄100的长度能够调节。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所述第二针体202伸出针柄100的长度,可以使得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电极环2020之间的纵向距离可调节,以适用不同患者。若患者皮肤较厚时,可以通过所述长度调节机构来将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电极环2020之间的距离调整的稍大,而若患者皮肤较薄,则可以通过所述长度调节机构来将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电极环2020之间的距离调整的稍小。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可以包括:
设置在所述针柄100内的移动通道;
设置在所述移动通道内的滑块,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或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移动通道内,并与所述滑块连接;
以及,用于限定所述滑块的移动位置的限位结构。
在上述方案中,可以在所述针柄100的外周上开设一与所述移动通道相通的移动槽,所述滑块凸出于所述移动槽外,便于操作。当需要调节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或所述第二针体202的长度时,推动所述滑块,即可使得所述滑块在所述移动通道内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或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移动,当所述滑块移动至预设位置上之后,再利用所述限位结构对其进行限位即可,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或所述第二针体202伸出所述针柄100之外的长度的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一种所述长度调节机构的优选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长度调节机构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实现,对此不进行限定。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所述第二针体202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所述第一间隔距离的取值范围为0.2~2mm。
实施例2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包括:
针柄100,所述针柄100内设置有用于分别输入不同极性脉冲电流信号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连接在所述针柄100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针体201和至少一个第二针体202,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所述第二针体202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针体20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针体201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针体202的长度相同,以使得所述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之间能够产生横向电场,且所述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均呈针尖状。
在利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进行针灸时,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均可以刺入皮肤以下,当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输入相反极性的脉冲电流信号时,会在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之间产生平行的横向电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可以用于刺激穴位神经水平刺激。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适应于不同患者,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所述第二针体202中的至少一个通过长度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针柄100上,以使得其伸出所述针柄100的长度能够调节。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所述第二针体202伸出针柄100的长度,可以使得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电极环2020之间的纵向距离可调节,以适用不同患者。若患者皮肤较厚时,可以通过所述长度调节机构来将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电极环2020之间的距离调整的稍大,而若患者皮肤较薄,则可以通过所述长度调节机构来将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电极环2020之间的距离调整的稍小。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可以包括:
设置在所述针柄100内的移动通道;
设置在所述移动通道内的滑块,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或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移动通道内,并与所述滑块连接;
以及,用于限定所述滑块的移动位置的限位结构。
在上述方案中,可以在所述针柄100的外周上开设一与所述移动通道相通的移动槽,所述滑块凸出于所述移动槽外,便于操作。当需要调节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或所述第二针体202的长度时,推动所述滑块,即可使得所述滑块在所述移动通道内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或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移动,当所述滑块移动至预设位置上之后,再利用所述限位结构对其进行限位即可,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或所述第二针体202伸出所述针柄100之外的长度的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一种所述长度调节机构的优选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长度调节机构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实现,对此不进行限定。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所述第二针体202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所述第一间隔距离的取值范围为0.2~2mm。
实施例3
图3和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包括:
针柄100,所述针柄100内设置有用于分别输入不同极性脉冲电流信号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连接在所述针柄100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针体201和至少一个第二针体202,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所述第二针体202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针体20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针体201和一个所述第二针体202为一组针体,在所述针柄100上设置有至少两组针体。
采用上述方案,在所述针柄100上设置有至少两组针体,除每一组针体内的两个针体之间可以产生电场之外,相邻的两组针体之间也可以产生电场,从而在针灸时,可以在人体内形成复合电场。当利用不同阻值的合金材料制造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所述第二针体202时,通过增加皮下位置的金属阻值,可以制造出发热的针头,通过热针与电针共同刺激,可以对风湿和一些伤寒久病的疼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至少两组针体呈多边形排布,每一组针体分别设置在所述多边形的对角位置上。
采用上述方案,由于每组针体中两个针体分别设置在多边形的对角位置上,交叉使用,在进行针灸时,可以在人体内形成的复合电场呈交错形式,会产生一定的热效应,对风湿性的腰腿疼痛缓解效果更好。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针柄100上设置有两组针体,所述两组针体呈四角棱形排列,其中两组针体中每一组针体中的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分别设置在该四角棱形的对角位置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述针柄100上还可以设置有两组以上针体,例如:设置有三组针体,三组针体呈六边形排列,其中同一组针体的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位于六边形的对角位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针柄100上的针体的数目为偶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针柄100上的针体的数目也可以是奇数,且奇数个针体中至少包括一个第一针体201和一个第二针体202,例如:在所述针柄100上设置有三个针体,其中两个第一针体201和一个第二针体202,且第二针体202位于两个第一针体201之间的位置,以使得两个第一针体201均可以与所述第二针体202之间产生短距电场。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各组针体中的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可以均采用实施例1中所提供的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也可以均采用实施例2中所提供的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此外,如图5所示,还可以至少一组采用实施例1所提供的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至少另一组采用实施例2中所提供的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两组针体中位于所述多边形相邻的两个角上的两个针体之间具有第二间隔距离,所述第二间隔距离的取值范围为0.2~2mm。
此外,为了适应于不同患者,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所述第二针体202中的至少一个通过长度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针柄100上,以使得其伸出所述针柄100的长度能够调节。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所述第二针体202伸出针柄100的长度,可以使得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电极环2020之间的纵向距离可调节,以适用不同患者。若患者皮肤较厚时,可以通过所述长度调节机构来将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电极环2020之间的距离调整的稍大,而若患者皮肤较薄,则可以通过所述长度调节机构来将第一针体20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电极环2020之间的距离调整的稍小。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可以包括:
设置在所述针柄100内的移动通道;
设置在所述移动通道内的滑块,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或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移动通道内,并与所述滑块连接;
以及,用于限定所述滑块的移动位置的限位结构。
在上述方案中,可以在所述针柄100的外周上开设一与所述移动通道相通的移动槽,所述滑块凸出于所述移动槽外,便于操作。当需要调节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或所述第二针体202的长度时,推动所述滑块,即可使得所述滑块在所述移动通道内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或所述第二针体202的第二端移动,当所述滑块移动至预设位置上之后,再利用所述限位结构对其进行限位即可,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针体201和/或所述第二针体202伸出所述针柄100之外的长度的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一种所述长度调节机构的优选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长度调节机构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实现,对此不进行限定。
此外,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包括:脉冲信号发生机构10,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不同极性的脉冲电流信号的两个输出端;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20,所述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20的针柄100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脉冲信号发生机构10的两个输出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所采用的电极针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可以通过所述脉冲信号发生机构10向针柄100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分别输入相反极性的脉冲电流信号,脉冲发生器发出一定周期的脉冲电流,通过进入针柄100的第一电极流入,第二电极流出,使用时,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中至少一个针体的第二端刺入表皮以下,两个相距很近的针体的第二端之间产生短距闭环微电场,促使穴位处发生微电场的变化,从而刺激相关的穴位。由于短距的电场可以对刺激神经的末端进行有效的闭环刺激,设置的两个针体能够将电流及时导出,使得电流刺激可以控制在比较短的时间,可以降低人体对于电流的不适应;此外,由于电流能及时导出,且仅在两个针体之间传导,而不会对人体其他部位产生不良刺激,与现有技术中单脉冲电刺激方式相比,电流大小可以更大,从而能提升电刺激治疗效果。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中,所述脉冲信号发生机构10包括:
电源11,用于提供交流电源;
与所述电源11连接的整流控制器12,用于输出正弦波电流;
与所述整流控制器12连接的控制单元13,用于控制所述整流控制器12的输出正弦波电流的输出状态,所述输出状态包括所述正弦波电流的输出频率和电流大小;
以及,与所述整流控制器12连接的脉冲信号发生器14,用于接收所述整流控制器12输出的正弦波电流,并产生脉冲电流信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中,通过交流电源11给整流控制器12供电,整流控制器12向脉冲信号发生器14输入正弦波电流,可以通过改变正弦波电流的输入频率控制脉冲电流的波动性变化以及通过改变正弦波电流的大小来控制脉冲电流的大小,脉冲信号发生器14连接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的第一针体201和第二针体202之间通过场效应形成流动电流。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脉冲信号发生机构10还包括:获取单元15,用于获取患者在当前预设脉冲电流信号的电刺激下的反馈信息;其中所述控制单元13还与所述获取单元15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15的反馈信息,控制所述整流控制器12的输出正弦波电流的输出状态。
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在预设脉冲电流信号下,对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疗,通过所述获取单元15来实时监测患者的反馈信息,控制单元13整合所述获取单元15发出的反馈信息数据信号,控制整流控制器12产生相应强度的电流,从而实现通过人体适应性来调节脉冲电流强度的目的。如此,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来确定适应不同患者的脉冲电流强度。
其中,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获取单元15包括:
脑电波监控器151,用于获取患者在当前预设脉冲电流信号的电刺激下的脑电波信号,并生成第一反馈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13;
和/或,红外摄像管152,用于获取患者在当前预设脉冲电流信号的电刺激下的电极针所在位置处皮肤表面状态,并生成第二反馈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13。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脑电波监控器151可以随时监测患者在当前预设脉冲电流信号的电刺激下所产生的脑电波信号,以监测患者的耐受程度,整流控制器12根据所述脑电波监控器151所监测的脑电波信号,控制所述脉冲信号发生器14的脉冲电流改变,以获取到合适当前患者的脉冲电流信号。
此外,所述红外摄像管152可以随时监测患者在当前预设脉冲电流信号的电刺激下电极针所在位置处的皮肤表面状态,以监测患者的耐受程度,整流控制器12根据所述红外摄像管152所监测的皮肤表面状态(比如:皮肤的温度),控制所述脉冲信号发生器14的脉冲电流改变,以获取到合适当前患者的脉冲电流信号。
其中,可以利用整流控制器12进行处理后,施加到皮肤神经,可以通过先弱后强的模式进行施加,在施加的过程中,利用脑电波监控器151对患者进行脑电波信号监测,还可以利用红外摄像管152进行皮肤温度的监控,监测电刺激后的电极针所在位置处的皮肤温度变化,以调整适应人体的电流大小。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单元15可以不仅局限于上述脑电波监控器151和红外摄像管152,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实现,在此不一一列举。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中,所述控制单元13可以为PL控制单元13,其还可以设置有存储器,用于当获取到患者的当前反馈信息为预设范围内时,将当前预设脉冲电流信号进行存储。如此,当同一患者再进行电刺激治疗时,可以根据存储的预设脉冲电流信号直接来对其进行电刺激治疗。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针柄,所述针柄内设置有用于分别输入不同极性脉冲电流信号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以及,连接在所述针柄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针体和至少一个第二针体,所述第一针体和所述第二针体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针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针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针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针体的第二端之间能够产生电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针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针体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针体的第二端呈针尖状,用于刺入皮肤;
所述第二针体的第二端包括一用于贴在皮肤表面的环状的电极环,且所述第一针体穿设在所述电极环内,以使得能够在所述第一针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针体的电极环之间产生电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针体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针体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一针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针体的第二端均呈针尖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针体和所述第二针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所述第一间隔距离的取值范围为0.2~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其特征在于,
一个所述第一针体和一个所述第二针体为一组针体,在所述针柄上设置有至少两组针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组针体呈多边形排布,每一组针体分别设置在所述多边形的对角位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针柄上设置有两组针体,所述两组针体呈四角棱形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组针体中位于所述多边形相邻的两个角上的两个针体之间具有第二间隔距离,所述第二间隔距离的取值范围为0.2~2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针体和所述第二针体中的至少一个通过长度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针柄上,以使得其伸出所述针柄的长度能够调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柄上缠绕有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12.一种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脉冲信号发生机构,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不同极性的脉冲电流信号的两个输出端;
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所述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的针柄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脉冲信号发生机构的两个输出端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脉冲信号发生机构包括:
电源,用于提供交流电源;
与所述电源连接的整流控制器,用于输出正弦波电流;
与所述整流控制器连接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整流控制器的输出正弦波电流的输出状态,所述输出状态包括所述正弦波电流的输出频率和电流大小;
以及,与所述整流控制器连接的脉冲信号发生器,用于接收所述整流控制器输出的正弦波电流,并产生脉冲电流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脉冲信号发生机构还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患者在当前预设脉冲电流信号的电刺激下的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还与所述获取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的反馈信息,控制所述整流控制器的输出正弦波电流的输出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单元包括:
脑电波监控器,用于获取患者在当前预设脉冲电流信号的电刺激下的脑电波信号,并生成第一反馈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
和/或,
红外摄像管,用于获取患者在当前预设脉冲电流信号的电刺激下的电极针所在位置处皮肤表面状态,并生成第二反馈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57428.0U CN206325120U (zh) | 2016-09-14 | 2016-09-14 | 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57428.0U CN206325120U (zh) | 2016-09-14 | 2016-09-14 | 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325120U true CN206325120U (zh) | 2017-07-14 |
Family
ID=59285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57428.0U Active CN206325120U (zh) | 2016-09-14 | 2016-09-14 | 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32512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10501A (zh) * | 2016-09-14 | 2016-11-16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 |
CN110478617A (zh) * | 2019-08-23 | 2019-11-22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 一种脑深部电磁耦合刺激与电信号检测的探针 |
CN112675430A (zh) * | 2021-02-03 | 2021-04-20 | 杭州睿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闭环控制的正中神经刺激器及其使用方法 |
-
2016
- 2016-09-14 CN CN201621057428.0U patent/CN20632512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10501A (zh) * | 2016-09-14 | 2016-11-16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 |
US10874846B2 (en) | 2016-09-14 | 2020-12-29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electrode needle and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device |
CN110478617A (zh) * | 2019-08-23 | 2019-11-22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 一种脑深部电磁耦合刺激与电信号检测的探针 |
CN112675430A (zh) * | 2021-02-03 | 2021-04-20 | 杭州睿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闭环控制的正中神经刺激器及其使用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8049928A1 (zh) | 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 | |
CN106540375B (zh) | 一种对人体美容、除皱的磁力装置及其美容方法 | |
CN102886102B (zh) | 镜像运动神经调制系统 | |
KR101004373B1 (ko) | 레이저 조사부가 장착된 전기자극 경혈치료기 | |
CN101069769A (zh) | 一种无针镇痛仪器及其设置方法 | |
CN206325120U (zh) | 经皮神经电刺激电极针、经皮神经电刺激装置 | |
CN108187231A (zh) | 一种脉冲磁场镇痛仪 | |
CN204767042U (zh) | 智能变频生物电刺激治疗仪 | |
CN203556061U (zh) | 经颅刺激装置 | |
CN201286940Y (zh) | 多个刺激线圈的经颅磁场刺激器 | |
CN204767043U (zh) | 一种生物电刺激治疗仪 | |
CN201441621U (zh) | 多功能针灸仪 | |
CN207562223U (zh) | 一种智能偏头痛治疗仪 | |
CN104587601A (zh) | 体控生物电疗仪及其理疗方法 | |
CN204951956U (zh) | 经颅磁电疗仪 | |
Zhou et al. | Clinical research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in treating brachial plexus injury patients | |
CN110721406A (zh) | 足部保健仪 | |
JP2020533148A (ja) | 皮膚再生刺激装置 | |
CN204581680U (zh) | 智能眼罩 | |
CN205031743U (zh) | 基于移动设备的经颅微电流刺激仪 | |
CN204840667U (zh) | 智能围脖 | |
CN1023376C (zh) | 热磁电康复治疗仪 | |
CN106237511A (zh) | 一种经络导平治疗仪 | |
CN87210715U (zh) | 一种采用同心式毫针的针灸电疗仪 | |
Shealy et al. | Modern medical electricity in the management of pai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