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25604U - 复合式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复合式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225604U CN206225604U CN201621094520.4U CN201621094520U CN206225604U CN 206225604 U CN206225604 U CN 206225604U CN 201621094520 U CN201621094520 U CN 201621094520U CN 206225604 U CN206225604 U CN 2062256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hyoplastron
- contact site
- speed difference
- difference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60173 Myxococcus xanthus C-factor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01R27/02—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01R13/6586—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for separating multiple connector modu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01R24/62—Sliding engagements with one side only, e.g. modular jack coupl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包括:一第一舌板和一第二舌板;多个端子单元,分别排布于所述第一舌板和第二舌板,每一所述端子单元包括相互独立的四个端子,分別是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以及位于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一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所述端子单元中的端子为同一金属板材制成且位于同一平面,相邻两个端子单元之间无其它端子,且其中一个端子单元的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与另一个端子单元的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相邻设置。本实用新型可以满足不同规格信号的扩展,简化成型端子的冲压模具,降低模具费用,使模具易于制造和生产,还可满足端子数较多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可满足不同规格扩展的复合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CN201420624612.3中公开了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其包括一金属壳体形成两个插口,两个舌板分别对应位于两个插口内,每个舌板的上下表面均设有一排端子。其中,每一排端子由12根端子组成,位于最中间的四根端子较短,而两侧的两组端子则构成中间两根端子短、外侧两根端子较长,这一排端子适于传输USB TYPE C信号。
这种将两个相同规格的标准USB TYPE C连接器横向整合为一体的复合式连接器,两个插口中的每一排端子中,由于12根端子的造型并不规则,因此在制造端子时,需要将12根端子作为一个模组在同一板材用模具冲切成型。当需要实现不同规格的扩展时,或者扩展端子数较多时,这种方式会增加工艺难度及模具费用。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实现不同规格信号扩展、简化模具以降低成本的复合式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复合式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单元,排布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端子单元包括相互独立的四个端子,分別是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以及位于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一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大于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相邻两个端子单元之间无其它端子,且其中一个端子单元的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与另一个端子单元的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相邻设置。
进一步,多个端子单元分别组成上下两排端子,所述上下两排端子于上下方向相互对齐。所述上下两排端子分别为同一金属板材制成且分别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为接地端子或者电源端子或者低速信号端子。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和自第一接触部延伸的一第一连接部,第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表面,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第一接触部的宽度。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和自第二接触部延伸的一第二连接部,第二接触部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头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前方,以及一第一尾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后方;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头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前方,以及一第二尾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后方;所述第二尾部与所述第一尾部平齐,所述第二头部向前超出所述第一头部。
进一步,所述复合式连接器还包括一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形成一第一插接口和一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插接口供一第一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第二插接口供一第二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第一插接口与所述第二插接口的组合供一第三对接连接器插接。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包括:一第一舌板和一第二舌板;多个端子单元,分别排布于所述第一舌板和第二舌板,每一所述端子单元包括相互独立的四个端子,分別是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以及位于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一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所述端子单元中的端子为同一金属板材制成且位于同一平面,相邻两个端子单元之间无其它端子,且其中一个端子单元的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与另一个端子单元的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相邻设置。
进一步,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为接地端子或者电源端子或者低速信号端子。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和自第一接触部延伸的一第一连接部,第一接触部显露于第一舌板/第二舌板的表面,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第一接触部的宽度。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和自第二接触部延伸的一第二连接部,第二接触部显露于第一舌板/第二舌板的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大于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舌板和所述第二舌板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多个端子单元分别形成上下两排端子,且所述第一舌板上的端子单元数目不等于所述第二舌板上的端子单元数目。位于所述第一舌板和第二舌板的上表面的多个端子单元为同一金属板材制成且位于同一平面,位于所述第一舌板和第二舌板的下表面的多个端子单元为同一金属板材制成且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舌板和第二舌板内分别嵌设有一中间屏蔽片位于上下两排端子之间,上下两排端子以中间屏蔽片为对称轴呈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舌板和所述第二舌板的宽度不同,且所述第一舌板和所述第二舌板之间具有一间距,所述间距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端子单元所需宽度。所述第一舌板和所述第二舌板自同一基部分别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舌板和第二舌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舌板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三个所述端子单元,且所述第一舌板上的端子排布适合传输USB TYPE C信号。
进一步,所述复合式连接器还包括一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分别围绕所述第一舌板和所述第二舌板分别形成一第一插接口和一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插接口供一第一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第二插接口供一第二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第一插接口与所述第二插接口的组合供一第三对接连接器插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以及位于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一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形成一个端子单元,在绝缘本体上依序排列所述端子单元,由于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可以向下兼容传输非高速差分信号,这种端子单元依序排布的方式可以实现不同规格信号扩展,同时,这种采用四个端子为一个单元在电连接器中连续排布的方式,可以简化成型端子的冲压模具,降低模具费用,使模具易于制造和生产,还可满足端子数较多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连接器的分解图 ;
图2为图1中端子与上下绝缘体一体镶埋成型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外绝缘体与所述第三模组一体镶埋成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连接器夹持焊接至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5为第一舌板上端子模组的示意图;
图6为一个端子模组的俯视图;
图7为图4中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绝缘本体 | 1 | 基部 | 10 | 第一舌板 | 11 |
第二舌板 | 12 | 上绝缘体 | 1a | 下绝缘体 | 1b |
外绝缘体 | 1c | 端子单元 | 2 | 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 | 20 |
高速差分信号端子 | 21 | 第一头部 | 210 | 第一接触部 | 211 |
第一连接部 | 212 | 第一尾部 | 213 | 第二头部 | 200 |
第二接触部 | 201 | 第二连接部 | 202 | 第二尾部 | 203 |
上排端子 | 2a | 下排端子 | 2b | 金属外壳 | 3 |
第一插接口 | 4 | 第二插接口 | 5 | 中间屏蔽片 | 6 |
电路板 | 7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4,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设置于绝缘本体1的多个端子单元2,以及套设于绝缘本体1外围的一金属外壳3,所述金属外壳3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形成一第一插接口4和一第二插接口5,所述第一插接口4供一第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所述第二插接口5供一第二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所述第一插接口4与所述第二插接口5的组合供一第三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
作为代表性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复合式连接器为插座连接器。如图3,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纵长的一基部10,自基部10向前延伸的一第一舌板11和一第二舌板12,所述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舌板11和所述第二舌板12的宽度不同,且所述第一舌板11和所述第二舌板12之间具有一间距,所述间距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端子单元2所占宽度。所述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内还分别嵌设有一中间屏蔽片6。
更具体地,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上绝缘体1a和一下绝缘体1b以及包覆所述上绝缘体1a和下绝缘体1b的一外绝缘体1c,所述上绝缘体1a与一上排端子2a一体镶埋成型(insert molding)一第一模组,所述下绝缘体1b与一下排端子2b一体镶埋成型一第二模组,所述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组装在一起并夹持一中间屏蔽片6形成一第三模组,所述外绝缘体1c与所述第三模组一体镶埋成型(insert molding)。
如图3,所述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分别具有一上表面和一下表面,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均设有多个端子单元2,从而形成所述上排端子2a和下排端子2b,每一排端子呈中心对称排布,所述上下两排端子2a、2b于上下方向相互对齐,且上下两排端子2a、2b以中间屏蔽片6为对称轴呈对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舌板11上的端子单元2数目不等于所述第二舌板12上的端子单元2数目。所述第一舌板11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三个所述端子单元2,适于传输USB TYPE C信号。而第二舌板12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六个所述端子单元2,适于扩展其它信号。
如图5和图6所示,每一端子单元2由相互独立的四个端子组成,所述四个端子为同一金属板材制成且位于同一平面。具体地,所述端子单元2包括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以及位于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之间的一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1,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与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1的外形不同。更具体地,位于所述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的上表面的多个端子单元2为同一金属板材制成且位于同一平面,同样地,位于所述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的下表面的多个端子单元2为同一金属板材制成且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表面上的多个端子单元2依序紧邻排布,亦即,相邻两个端子单元2之间无其它端子,且其中一个端子单元2的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与另一个端子单元2的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相邻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每个端子是独立的,端子之间并未直接或者通过其它元件间接相连。而在电路板7上则可以按需求通过印刷线路将两个端子电性互连。
所述两个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1外形及尺寸均相同。每一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1具有一第一头部210,自所述第一头部210向后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211显露于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的上下表面,自第一接触部211向后延伸的一第一连接部212,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12向后延伸的一第一尾部213。其中,第一连接部212的宽度小于第一接触部211的宽度,将第一连接部212变细,可以调节特性阻抗。
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长度大于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1的长度,且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向前超出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1,因而对接时,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会先与对接连接器中对应端子接触。所述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的外形及尺寸均相同。具体而言,每一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具有一第二头部200,自所述第二头部200向后延伸的一第二接触部201显露于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的上下表面,自第二接触部201向后延伸的一第二连接部202,自所述第二连接部202向后延伸的一第二尾部203。所述第二尾部203与所述第一尾部213平齐,所述第二头部200向前超出所述第一头部210。所述上下两排端子2a、2b的第一尾部213和第二尾部203同样形成两排,夹板式焊接于一电路板7的上下表面。为调节特性阻抗,所述第二连接部20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2的宽度,同时,为了使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1与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之间的间距尽量保持一致,以改善串音,两个第一接触部211之间的距离d1等于两个第一连接部212之间的距离d2。
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为接地端子,也可以是电源端子,或者其它低速信号端子,例如USB 2.0差分信号端子、侦测信号端子等。由于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1可以向下兼容传输非高速差分信号,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排布方式可满足USB TYPE C信号的传输需求,也方便能实现其他规格信号的扩展。
如图4和图7,所述金属外壳3套设于所述基部10外,并围绕所述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分别形成所述第一插接口4和所述第二插接口5。第一舌板11上下表面的端子排布适合传输USB TYPE C信号,因而第一插接口4适于标准USB TYPE C插头连接器插入;而第二舌板12上下表面的端子排布适于扩展其它信号,因而第二插接口5适于其他类型的DOCKING插头连接器插入;所述第一插接口4与所述第二插接口5的组合则适于标准USB TYPE C与其他DOCKING类连接器的整体插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舌板12上的端子排布适合传输GSSGGSSG……的信号,这种结构相对于以3根端子为一组传输GSSGSS……信号的方式而言,在相邻两个高速差分信号对 (SS)之间,增加了一根接地端子G,因而增加了接地回路,可以进一步改善这两个高速差分信号对(SS)之间的串音,增强屏蔽效果。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复合式连接器也可以是插头连接器,这种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绝缘本体1前端形成两个对接部,每个对接部形成有中空的一对接腔,对接腔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端子单元2,其中一个对接部上的端子单元2排布符合USB TYPE C信号,这个对接部适于标准USB TYPE C插座插入,另一个对接部上的端子排布则适于扩展其它信号,例如PCIE等。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以及位于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之间的一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1形成一个端子单元2,在绝缘本体1上依序排列所述端子单元2,由于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1可以向下兼容传输非高速差分信号,这种多个端子单元2依序排布的方式既可以满足USB TYPE C信号的传输需求,又能实现其它规格信号的扩展。同时,这种采用四根端子为一个单元在电连接器中规则排布的方式,可以简化成型端子的冲压模具,降低模具费用,使模具易于制造和生产,还可满足端子数较多的需求。
2.所述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的上、下表面的多个端子单元2分别为同一金属板材制成且分别位于同一平面,可以简化成型端子的冲压模具,降低模具费用,使模具易于制造和生产,还可满足端子数较多的需求。
3.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12的宽度小于第一接触部211的宽度,将第一连接部212变细,可以调节特性阻抗。
4.所述第二连接部20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2的宽度,同时,两个第一接触部211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第一连接部212之间的距离,可以使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1与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之间的间距尽量保持一致,以改善串音,同时调节特性阻抗。
5.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0的长度大于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1的长度,可以屏蔽不同高速差分信号对之间的串音,改善高频。
6.所述第一舌板11和所述第二舌板12之间具有一间距,所述间距为一个或者以上端子单元2所占宽度,如此设计可方便制造成型。
7.所述金属外壳3分别围绕所述第一舌板11和所述第二舌板12形成第一插接口4和第二插接口5,所述第一插接口4供一第一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第二插接口5供一第二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第一插接口4与所述第二插接口5的组合供一第三对接连接器插接,这种结构可以实现不同规格的扩展,以兼容不同的对接连接器。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
多个端子单元,排布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端子单元包括相互独立的四个端子,分別是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以及位于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一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大于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相邻两个端子单元之间无其它端子,且其中一个端子单元的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与另一个端子单元的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相邻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端子单元分别组成上下两排端子,所述上下两排端子于上下方向相互对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两排端子分别为同一金属板材制成且分别位于同一平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为接地端子或者电源端子或者低速信号端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和自第一接触部延伸的一第一连接部,第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表面,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第一接触部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和自第二接触部延伸的一第二连接部,第二接触部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头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前方,以及一第一尾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后方;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头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前方,以及一第二尾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后方;所述第二尾部与所述第一尾部平齐,所述第二头部向前超出所述第一头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式连接器还包括一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形成一第一插接口和一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插接口供一第一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第二插接口供一第二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第一插接口与所述第二插接口的组合供一第三对接连接器插接。
9.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舌板和一第二舌板;
多个端子单元,分别排布于所述第一舌板和第二舌板,每一所述端子单元包括相互独立的四个端子,分別是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以及位于两个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一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所述端子单元中的端子为同一金属板材制成且位于同一平面,相邻两个端子单元之间无其它端子,且其中一个端子单元的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与另一个端子单元的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相邻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为接地端子或者电源端子或者低速信号端子。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和自第一接触部延伸的一第一连接部,第一接触部显露于第一舌板/第二舌板的表面,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第一接触部的宽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和自第二接触部延伸的一第二连接部,第二接触部显露于第一舌板/第二舌板的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大于所述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舌板和所述第二舌板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多个端子单元分别形成上下两排端子,且所述第一舌板上的端子单元数目不等于所述第二舌板上的端子单元数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舌板和第二舌板的上表面的多个端子单元为同一金属板材制成且位于同一平面,位于所述第一舌板和第二舌板的下表面的多个端子单元为同一金属板材制成且位于同一平面。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舌板和第二舌板内分别嵌设有一中间屏蔽片位于上下两排端子之间,上下两排端子以中间屏蔽片为对称轴呈对称设置。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舌板和所述第二舌板的宽度不同,且所述第一舌板和所述第二舌板之间具有一间距,所述间距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端子单元所需宽度。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舌板和所述第二舌板自同一基部分别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舌板和第二舌板位于同一平面。
19.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舌板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三个所述端子单元,且所述第一舌板上的端子排布适合传输USB TYPE C信号。
2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式连接器还包括一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分别围绕所述第一舌板和所述第二舌板分别形成一第一插接口和一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插接口供一第一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第二插接口供一第二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第一插接口与所述第二插接口的组合供一第三对接连接器插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5/366,155 US9948046B1 (en) | 2016-09-22 | 2016-12-01 | Composite connector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697045 | 2016-09-22 | ||
CN201621069704 | 2016-09-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225604U true CN206225604U (zh) | 2017-06-06 |
Family
ID=58781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94520.4U Active CN206225604U (zh) | 2016-09-22 | 2016-09-30 | 复合式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48046B1 (zh) |
CN (1) | CN20622560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074375B1 (ko) * | 2018-09-06 | 2020-02-06 |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 케이블 커넥터 |
CN115347395A (zh) * | 2021-12-14 | 2022-11-15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243363U (zh) * | 2014-02-21 | 2015-04-01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WO2018052430A1 (en) * | 2016-09-15 | 2018-03-2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onnectors |
CN107978927A (zh) * | 2016-10-21 | 2018-05-0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6340785U (zh) * | 2016-11-28 | 2017-07-18 | 富誉电子科技(淮安)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1224269B (zh) * | 2020-01-13 | 2021-05-25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40559B1 (en) * | 2001-09-28 | 2003-04-01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Connector with staggered contact pattern |
JP4753055B2 (ja) | 2008-05-21 | 2011-08-17 | Smc株式会社 | スタッキングコネクタ |
CN201230018Y (zh) * | 2008-05-29 | 2009-04-2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TWI420763B (zh) | 2009-01-20 | 2013-12-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電連接器 |
JP4795444B2 (ja) * | 2009-02-09 | 2011-10-19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201478561U (zh) * | 2009-07-10 | 2010-05-1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8123562B2 (en) * | 2009-11-25 | 2012-02-28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contact soldering ends |
TWI508393B (zh) | 2010-03-26 | 2015-11-11 | Hosiden Corp | Connectors and electronic machines |
TWM403141U (en) * | 2010-11-09 | 2011-05-01 | Tyco Electronics Holdings (Bermuda) No 7 Ltd | Connector |
US8177564B1 (en) * | 2010-12-03 | 2012-05-15 |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
JP2012227025A (ja) * | 2011-04-20 | 2012-11-15 | Hosiden Corp | コネクタ |
CN202633554U (zh) | 2012-04-28 | 2012-12-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卡缘连接器 |
US8684769B2 (en) * | 2012-05-24 | 2014-04-01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 portions in specific arrangement and a grounding plate for excellent high-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
TWM447609U (zh) | 2012-07-20 | 2013-02-21 | Speedtech Corp | 傳輸高頻訊號之高密度連接器結構 |
CN103972670A (zh) * | 2013-02-04 | 2014-08-0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US9022800B2 (en) * | 2013-05-23 | 2015-05-05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eat-dissipation feauter thereof |
US9502821B2 (en) * | 2013-07-19 | 2016-11-22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204361414U (zh) | 2014-01-15 | 2015-05-2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
CN203942066U (zh) * | 2014-02-21 | 2014-11-12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4179385U (zh) * | 2014-04-25 | 2015-02-25 |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接地导体的高频连接器结构 |
US9281626B2 (en) * | 2014-06-13 | 2016-03-08 | Lotes Co., Ltd | Mating connector |
JP6293596B2 (ja) | 2014-07-08 | 2018-03-14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TWI586048B (zh) * | 2014-07-14 | 2017-06-01 | 連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Socket electrical connector |
TWI573335B (zh) * | 2014-08-13 | 2017-03-01 | 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JP6280001B2 (ja) * | 2014-08-22 | 2018-02-14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204179317U (zh) | 2014-10-27 | 2015-02-25 | 贝尔威勒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复合式连接器 |
CN104319576B (zh) | 2014-10-31 | 2016-09-28 | 昆山德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双接口电连接器 |
TWM497873U (zh) * | 2014-12-02 | 2015-03-21 | Simula Technology Inc | 以一體式舌板固定金屬間隔板之訊號連接器 |
TWI586052B (zh) * | 2014-12-19 | 2017-06-01 | 連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Socket electrical connector |
TWM501670U (zh) * | 2015-02-11 | 2015-05-21 | Chant Sincere Co Ltd | 電連接器 |
CN204809560U (zh) | 2015-06-10 | 2015-11-25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连接器模块和连接器组件 |
CN205452594U (zh) | 2015-12-18 | 2016-08-10 | 江西锦宝科技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
2016
- 2016-09-30 CN CN201621094520.4U patent/CN206225604U/zh active Active
- 2016-12-01 US US15/366,155 patent/US9948046B1/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074375B1 (ko) * | 2018-09-06 | 2020-02-06 |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 케이블 커넥터 |
CN115347395A (zh) * | 2021-12-14 | 2022-11-15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109055A1 (en) | 2018-04-19 |
US9948046B1 (en) | 2018-04-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225604U (zh) | 复合式连接器 | |
US997295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array | |
CN107465014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21626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835078U (zh) | 插座电连接器及插头电连接器 | |
CN206471534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322341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7516781A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107359450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069930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105680245A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106848665A (zh) | 正反插usb连接器 | |
CN104934794A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104901047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529554A (zh) | 插头电连接器 | |
CN107093822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32617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610931U (zh) | 正反插usb连接器 | |
CN20754244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08126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148652U (zh) | 电连接器 | |
TWI840656B (zh) |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9348736A (zh) | 正交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461499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217850U (zh) | 混合型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