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35552U - 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035552U CN206035552U CN201621039683.2U CN201621039683U CN206035552U CN 206035552 U CN206035552 U CN 206035552U CN 201621039683 U CN201621039683 U CN 201621039683U CN 206035552 U CN206035552 U CN 2060355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steam
- gas
- cold
- branch ro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303 re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31 blood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87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62717 Increased upper airway secre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46 gaseous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6435 phleg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25 ste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9 thermo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14—Combined heat and power generation [CHP]
Landscapes
- Control Of Turb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轮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包括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和再热器,高压缸的排汽口通过冷再热蒸汽管道与再热器的入口连通,在冷再热蒸汽管道上设有通向热网的冷段抽汽支路,在冷段抽汽支路上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冷段抽汽关断阀、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和冷段减温减压装置;再热器的出口通过热再热蒸汽管道与中压缸的进汽口连通,在中压缸的进汽口上设有再热蒸汽进汽阀组。通过冷段抽汽支路实现高排可调整抽汽,相较现有技术的温差浪费要小得多,减少了高品质能源浪费,使实际抽汽温度与抽汽需求温度相匹配,适用抽汽需求参数范围广,且无需在汽轮机通流内设置旋转隔板或座缸阀来实现抽汽,机组通流内效率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轮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轮机是电站建设中的关键动力设备之一,是把热能转换成机械能进而转换成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由锅炉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经过蒸汽透平,将热能与压力势能转换成汽轮机的机械能,带动汽轮机转子输出轴做功,该机械能通过汽轮机转子输出轴传递给发电机,从而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指将燃气轮机作为前置透平,用余热锅炉来回收燃气轮机的排气余热,产出若干档新蒸汽注入汽轮机,蒸汽在汽轮机中膨胀做功并输出电能。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把具有较高平均吸热温度的燃气轮机与具有较低平均放热温度的蒸汽轮机结合起来,使燃气轮机的高温尾气进入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并使蒸汽在汽轮机中继续做功发电,达到扬长避短、相互弥补的目的,使整个联合循环的热能利用水平较简单循环有了明显提高。联合循环发电的净效率可达48%~62%。
目前常用的联合循环系统有如E级联合循环电站广泛采用的双压、无再热系统和F级联合循环电站所采用的三压、再热系统。前者发电净效率在50%左右,后者发电净效率在58%以上。此外,还有发电效率在60%以上的H级联合循环系统。热电(冷)联产,是指在汽轮机的通流内部合适的位置处抽出一部分蒸汽用于工业用汽,初衷是实现能源的合理的梯度利用。热电联产的联合循环效率能够到达70%以上。
但是,现有的热电联合循环系统存在一些不足。以目前市场的主流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供技术为例,热电厂要上两套一拖一型配置的F级燃气联合循环汽轮机组,抽汽蒸汽需求为1.8MPa,265℃,蒸汽量为额定150t/h,最大210t/h,极端最大280t/h。按照传统的旋转隔板抽汽技术,在汽轮机的中压缸通流与抽汽需求压力参数(1.8MPa)匹配的压力级前处设置一旋转隔板或座缸阀来实现调整抽取蒸汽的压力,但该处的通流蒸汽温度为460℃左右,与抽汽需求温度参数(265℃)不匹配,存在温差浪费较大的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存在高品质能源浪费的现象。并且,对于不同的抽汽需求参数,需要调整旋转隔板或座缸阀在汽轮机中压缸通道中的位置,导致汽轮机对抽汽需求参数的适用范围过窄。此外,传统的旋转隔板抽汽技术破坏了原有汽轮机中压缸通流的连续性,存在机组通流内效率偏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际抽汽温度与抽汽需求温度相匹配、适用抽汽需求参数范围广、机组通流内效率高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包括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和再热器,高压缸的排汽口通过冷再热蒸汽管道与再热器的入口连通,在冷再热蒸汽管道上设有通向热网的冷段抽汽支路,在冷段抽汽支路上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冷段抽汽关断阀、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和冷段减温减压装置;再热器的出口通过热再热蒸汽管道与中压缸的进汽口连通,在中压缸的进汽口上设有再热蒸汽进汽阀组。
优选地,在热再热蒸汽管道与冷段减温减压装置之间连通有热段抽汽支路,在热段抽汽支路上设有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
优选地,在热再热蒸汽管道与冷段抽汽支路之间连通有热段抽汽支路,且热段抽汽支路在冷段减温减压装置的下游与冷段抽汽支路连接;在述热段抽汽支路上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和热段减温减压装置。
优选地,在热段抽汽支路上设有热段抽汽关断阀,热段抽汽关断阀位于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的上游。
优选地,再热蒸汽进汽阀组包括再热主汽阀和再热调节阀。
优选地,再热调节阀包括第一再热调节阀和第二再热调节阀,第二再热调节阀与第一再热调节阀并联。
优选地,高压缸的进汽口与高压主蒸汽管道连通,在高压缸的进汽口上设有高压主蒸汽进汽阀组。
优选地,在高压主蒸汽管道与冷再热蒸汽管道之间连通有高压旁路,在高压旁路上设有高压旁路阀。
优选地,在冷再热蒸汽管道上设有高排逆止阀和高排关断阀,高排关断阀位于冷段抽汽支路的上游并位于高排逆止阀的下游。
优选地,还包括凝汽器,低压缸的进汽口上连接有低压补汽管道,在低压补汽管道上设有与凝汽器连通的低压旁路,在低压旁路上设有低压旁路阀。
优选地,在热再热蒸汽管道上设有与凝汽器连通的中压旁路,在中压旁路上设有中压旁路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进步:通过冷段抽汽支路实现高排抽汽,在无供热需求时,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关闭、冷段抽汽关断阀关闭,再热蒸汽进汽阀组全开,汽轮机系统处于单供电工况,与现有的热电联合循环系统在无供热工况下汽轮机内部通流中中压缸内的旋转隔板或座缸阀造成的节流损失依然存在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电效率明显提高。在有供热需求时,通过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和再热蒸汽进汽阀组的相互配合实现了可调整抽汽,具有较广的适用抽汽需求参数范围;并且,由于高压缸的高排蒸汽(即冷再热蒸汽)的温度要远小于现有技术中汽轮机中压缸实现调整抽汽处蒸汽的温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相较现有技术的温差浪费要小得多,从而使高品质能源浪费现象得到显著改善。此外,本实用新型无需在汽轮机通流内设置旋转隔板或座缸阀来实现抽汽,使得汽轮机的通流内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方式下配备的抽汽式汽轮机的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
HP、高压缸 IP、中压缸 LP、低压缸
2、再热器 3、热网 4、凝汽器
5、冷段减温减压装置 6、高压主蒸汽进汽阀组 6a、高压主汽阀
6b、高压调节阀 7、再热蒸汽进汽阀组 7a、再热主汽阀
7b、第一再热调节阀 7c、第二再热调节阀 8、低压补汽阀组
8a、低压主汽阀 8b、低压调节阀 9、高排逆止阀
10、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 11、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 12、高压旁路阀
13、第一喷水调节阀 14、中压旁路阀 15、第二喷水调节阀
16、低压旁路阀 17、第三喷水调节阀 18、高排通风阀
19、冷段抽汽关断阀 20、热段抽汽关断阀 21、高排关断阀
22、热段减温减压装置
100、冷再热蒸汽管道 101、冷段抽汽支路 102、通风管路
200、热再热蒸汽管道 201、热段抽汽支路 202、中压旁路
300、高压主蒸汽管道 301、高压旁路 400、低压补汽管道
401、低压旁路 500、第一喷水管道 600、第二喷水管道
700、第三喷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包括高压缸HP、中压缸IP、低压缸LP、再热器2、凝汽器4、冷再热蒸汽管道100、热再热蒸汽管道200、高压主蒸汽管道300和低压补汽管道400。在本实施例中,高压缸HP、中压缸IP和低压缸LP可以采用高压缸HP单独分缸、中压缸IP和低压缸LP合缸的结构,也可以采用高压缸HP和中压缸IP合缸、低压缸LP单独分缸的结构或者高压缸HP、中压缸IP和低压缸LP全部单独分缸的结构。本实施例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尤其适用三压、再热联合循环热电联供系统,以下以三压、再热联合循环热电联供系统为例。在三压、再热联合循环热电联供系统中,余热锅炉中产生的蒸汽包括三股:高压主蒸汽、热再热蒸汽和低压蒸汽,分别通入高压缸HP、中压缸IP和低压缸LP中。再热器2用于对高压缸HP排出的冷再热蒸汽和余热锅炉中的中压蒸汽的混合气进行再加热而产生热再热蒸汽。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高压缸HP的进汽口与高压主蒸汽管道300与连通,由高压主蒸汽管道300向高压缸HP内通入高压主蒸汽。在高压缸HP的进汽口上设有高压主蒸汽进汽阀组6,用于控制和调节高压主蒸汽的进汽量。高压主蒸汽进汽阀组6包括高压主汽阀6a和高压调节阀6b,高压主汽阀6a和高压调节阀6b串联。高压缸HP的排汽口通过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与再热器2的入口连通,高压缸HP排汽口排出的高排蒸汽(即冷再热蒸汽)经冷再热蒸汽管道100通入再热器2中进行再加热。在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上设有高排逆止阀9,用于防止冷再热蒸汽倒流进高压缸HP内。
再热器2的出口通过热再热蒸汽管道200与中压缸IP的进汽口连通,再热器2中产生的热再热蒸汽经热再热蒸汽管道200通入中压缸IP内。在中压缸IP的进汽口上设有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用于控制和调节热再热蒸汽的进汽量。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包括再热主汽阀7a和第一再热调节阀7b,再热主汽阀7a和第一再热调节阀7b串联。
低压缸LP的进汽口上连接有低压补汽管道400,由低压补汽管道400向低压缸LP内通入低压蒸汽。在低压缸LP的进汽口上设有低压补汽阀组8,用于控制和调节低压蒸汽的进汽量。低压补汽阀组8包括低压主汽阀8a和低压调节阀8b,低压主汽阀8a和低压调节阀8b串联。优选地,在低压补汽管道400上低压补汽阀组8的上游还可以设置一低压补汽调节阀组(图中未示出),在大流量高排抽汽工况下,低压补汽调节阀组中的调节阀能够控制低压补汽阀组8门前压力。
本实施例中,在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上设有通向热网3的冷段抽汽支路101,用于抽取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中的部分冷再热蒸汽,并将抽取的冷再热蒸汽通入热网3中以为热网3提供热量。在冷段抽汽支路101上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冷段抽汽关断阀19、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0和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
其中,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0用于控制和调节冷段抽汽支路101抽取的冷再热蒸汽的流量,通过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0和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中的第一再热调节阀7b相互配合,可对冷段抽汽支路101与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中的冷再热蒸汽流量分配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可调整抽汽。
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用于对冷段抽汽支路101中抽取的冷再热蒸汽进行减温减压处理,以获得温度及压力均与抽汽需求参数相匹配的蒸汽。冷段抽汽支路101与热网3相连通,可将经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处理后的蒸汽送入热网3,实现供热。
在供热工况下,冷段抽汽关断阀19处于常开状态,冷段抽汽支路101正常工作。此时若热网3发生故障,可通过关闭冷段抽汽关断阀19切断冷段抽汽支路101的流通状态,断开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与热网3的连通,从而避免因热网3故障影响汽轮机系统运行而导致机组停机,对机组并网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保护作用。在非供热工况下,由于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0可能存在关闭不严密的问题而容易产生冷再热蒸汽泄漏,此时通过关闭冷段抽汽关断阀19,能够保证将冷段抽汽支路101关闭严密,避免发生冷再热蒸汽泄漏浪费。
本实施例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通过冷段抽汽支路101实现高排抽汽,在无供热需求时,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0和冷段抽汽关断阀19关闭、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全开,汽轮机系统处于单供电工况,与现有的热电联合循环系统在无供热工况下汽轮机内部通流中中压缸内的旋转隔板或座缸阀造成的节流损失依然存在相比,本实施例的发电效率明显提高。在有供热需求时,通过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0和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中的第一再热调节阀7b的相互配合实现了可调整抽汽,具有较广的适用抽汽需求参数范围;并且,由于高压缸HP的高排蒸汽的温度要远小于现有技术中汽轮机中压缸实现调整抽汽处蒸汽的温度,因此,本实施例相较现有技术的温差浪费要小得多,从而使高品质能源浪费现象得到显著改善。此外,本实施例无需在汽轮机通流内设置旋转隔板或座缸阀来实现抽汽,使得汽轮机的通流内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方式下配备的抽汽式汽轮机的内效率。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热再热蒸汽管道200与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之间连通有热段抽汽支路201,热段抽汽支路201位于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的上游。热段抽汽支路201用于抽取热再热蒸汽管道200中的部分热再热蒸汽,并将抽取的热再热蒸汽送入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中与冷段抽汽支路101抽取的冷再热蒸汽混合,可以增加总的抽汽流量并提升进入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中的冷再热蒸汽的温度,避免抽取的冷再热蒸汽的流量及温度较低而不能满足实际抽汽需求,使得抽取的蒸汽的流量和温度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当然,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热段抽汽支路201也可以设置在热再热蒸汽管道200与冷段抽汽支路101之间,且热段抽汽支路201在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的下游与冷段抽汽支路101连接。在热段抽汽支路201上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和热段减温减压装置22。经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减温减压后的蒸汽和经热段减温减压装置22减温减压后的蒸汽混合后送入热网3供热。
本实施例在热段抽汽支路201上设有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用于控制和调节热段抽汽支路201抽取的热再热蒸汽的流量,通过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和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中的第一再热调节阀7b的相互配合,可对热段抽汽支路201与热再热蒸汽管道200中的热再热蒸汽流量分配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可调整抽汽。由此,通过热段抽汽支路201可对冷段抽汽支路101的抽汽量进行补充或调整,并对冷段抽汽支路101中抽取的冷再热蒸汽的温度进行调节。一方面可通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0、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和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的相互配合,增加抽汽量,提高汽轮机系统的供热能力;另一方面,即使在高压缸HP高排蒸汽的温度低于实际抽汽需求温度参数,或者冷段抽汽支路101的抽汽量不能满足实际抽汽需求量时,通过热段抽汽支路201的补充,实现冷再热蒸汽与热再热蒸汽混合供热抽汽,也能够保证送入热网3的蒸汽的温度和流量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优选地,本实施例在热段抽汽支路201上还设有热段抽汽关断阀20,热段抽汽关断阀20位于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的上游。当热段抽汽支路201也参与供热时,与冷段抽汽支路101上的冷段抽汽关断阀19相同地,热段抽汽关断阀20处于常开状态,热段抽汽支路201正常工作。此时若热网3发生故障,可通过关闭热段抽汽关断阀20切断热段抽汽支路201的流通状态,断开热再热蒸汽管道200与热网3的连通,从而避免因热网3故障影响汽轮机系统运行而导致机组停机,对机组并网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保护作用。在非供热工况下,由于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可能存在关闭不严密的问题而容易产生热再热蒸汽泄漏,此时通过关闭热段抽汽关断阀20,能够保证将热段抽汽支路201关闭严密,避免发生热再热蒸汽泄漏浪费。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在高压主蒸汽管道300与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之间连通有高压旁路301,高压旁路301位于高压主蒸汽进汽阀组6的上游。在高压旁路301上设有高压旁路阀12,高压旁路阀12与第一喷水管道500连通,第一喷水管道500上设有第一喷水调节阀13。
在热再热蒸汽管道200上设有中压旁路202,中压旁路202位于热段抽汽支路201的上游,中压旁路202与凝汽器4连通。在中压旁路202上设有中压旁路阀14,中压旁路阀14与第二喷水管道600连通,第二喷水管道600上设有第二喷水调节阀15。
在低压补汽管道400上设有低压旁路401,且低压旁路401位于低压补汽阀组8的上游,低压旁路401与凝汽器4连通。在低压旁路401上设有低压旁路阀16,低压旁路阀16与第三喷水管道700连通,第三喷水管道700上设有第三喷水调节阀17。
此外,在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上设有通风管路102,且通风管路102位于高排逆止阀9的上游,通风管路102与凝汽器4连通,在通风管路102上设有高排通风阀18。
由此,本实施例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在汽轮机故障或在热网3的供热需求进一步加大时,依然可以实现供热,可以把汽轮机切除,实现汽轮机故障工况或全切工况供热,从而实现供热能力的最大化。此时,燃气轮机与余热锅炉正常运行,汽轮机系统的高压主蒸汽进汽阀组6、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低压补汽阀组8以及高排逆止阀9全部关闭。高压主蒸汽进入高压主蒸汽管道300后,可以进入高压旁路301中,经高压旁路阀12以及第一喷水调节阀13喷水降温后通入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中并分成两路:其中一路进入冷段抽汽支路101中,经冷段抽汽关断阀19、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0和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后送入热网3供热;另一路则经冷再热蒸汽管道100进入再热器2中,并从再热器2的出口通入热再热蒸汽管道200中,然后进入热段抽汽支路201,经热段抽汽关断阀20、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进入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中并与其中的高压主蒸汽混合,然后一并送入热网3供热。余热锅炉中的低压蒸汽则可以送去抽汽需求压力参数较低的热网供热,也可以经低压旁路401送入凝汽器4中。
进一步,本实施例在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上还设有高排关断阀21,高排关断阀21位于冷段抽汽支路101的上游并位于高排逆止阀9的下游。在非故障工况供热时,高排关断阀21处于全开状态。在故障工况供热时,关闭高排关断阀21,可防止因高排逆止阀9关闭不严密而产生蒸汽泄漏,避免高压主蒸汽由冷再热蒸汽管道100经高排逆止阀9泄漏进入高压缸HP中。
综上,本实施例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四种抽汽量依次递增的抽汽工况,以满足不同抽汽量的需求:
(1)当热网3需求的抽汽量很小时,仅通过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0即可实现去热网3的抽汽流量调节。此时,热段抽汽关断阀20和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关闭,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全开,冷段抽汽关断阀19和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0开启。
(2)当热网3抽汽量需求增大时,可以通过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的第一再热调节阀7b与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0配合调节,实现冷再热蒸汽的流量分配。冷再热蒸汽最大抽汽量受锅炉的喷水量和汽轮机进汽参数限制,有时也需要考虑锅炉再热器最小冷却流量限制。
(3)当热网3抽汽量更进一步增大时(超过冷再抽汽最大能力时),可以开启热段抽汽关断阀20和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并且调节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的开度,增加一路热再热蒸汽进入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实现混合供热,从而进一步提升机组的供热能力。此时,进入汽轮机中压缸IP的蒸汽量将会变少,由于汽轮机的末级叶片需要最小冷却流量,因此增加热段抽汽支路201抽汽后,机组的最大供热能力受限于最小冷却流量。在该混合供热工况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抽汽量的调控,优选地可以增设一阀门口径小于第一再热调节阀7b阀门口径的第二再热调节阀7c,且第二再热调节阀7c与第一再热调节阀7b并联。当需要抽取的热再热蒸汽流量较大、第一再热调节阀7b的调节性能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时,可关闭第一再热调节阀7b,开启第二再热调节阀7c,由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和第二再热调节阀7c相互配合调整抽气流量,从而实现大流量抽气。
(4)当热网的供热需求再进一步增加时,可采用汽轮机全切工况供热,即将汽轮机切除。此时,可以关闭高压主蒸汽进汽阀组6、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以及低压补汽阀组8。高压主蒸汽进入高压旁路301,经高压旁路阀12以及第一喷水调节阀13喷水降温后进入冷再热蒸汽管道100并分成两路:一路进入再热器2,一路进入冷段抽汽支路101中。再热器2中的热再蒸汽经热再热蒸汽管道200和热段抽汽支路201,最终也进入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从而实现了供热最大化。此时,汽轮机全切工况的意义在于:单台机组的供热能力能够满足原来两台机组的额定供热量需求。该技术方案能够更加可靠的保证热网负荷需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缸(HP)、中压缸(IP)、低压缸(LP)和再热器(2),所述高压缸(HP)的排汽口通过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与所述再热器(2)的入口连通,在所述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上设有通向热网(3)的冷段抽汽支路(101),在所述冷段抽汽支路(101)上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冷段抽汽关断阀(19)、冷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0)和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所述再热器(2)的出口通过热再热蒸汽管道(200)与所述中压缸(IP)的进汽口连通,在所述中压缸(IP)的进汽口上设有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再热蒸汽管道(200)与所述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之间连通有热段抽汽支路(201),在所述热段抽汽支路(201)上设有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再热蒸汽管道(200)与所述冷段抽汽支路(101)之间连通有热段抽汽支路(201),且所述热段抽汽支路(201)在所述冷段减温减压装置(5)的下游与所述冷段抽汽支路(101)连接;在述热段抽汽支路(201)上从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和热段减温减压装置(22)。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段抽汽支路(201)上设有热段抽汽关断阀(20),所述热段抽汽关断阀(20)位于所述热段抽汽快关调节阀(11)的上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热蒸汽进汽阀组(7)包括再热主汽阀(7a)和再热调节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热调节阀包括第一再热调节阀(7b)和第二再热调节阀(7c),所述第二再热调节阀(7c)与所述第一再热调节阀(7b)并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缸(HP)的进汽口与高压主蒸汽管道(300)连通,在所述高压缸(HP)的进汽口上设有高压主蒸汽进汽阀组(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高压主蒸汽管道(300)与所述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之间连通有高压旁路(301),在所述高压旁路(301)上设有高压旁路阀(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再热蒸汽管道(100)上设有高排逆止阀(9)和高排关断阀(21),所述高排关断阀(21)位于所述冷段抽汽支路(101)的上游并位于所述高排逆止阀(9)的下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凝汽器(4),所述低压缸(LP)的进汽口上连接有低压补汽管道(400),在所述低压补汽管道(400)上设有与所述凝汽器(4)连通的低压旁路(401),在所述低压旁路(401)上设有低压旁路阀(16)。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再热蒸汽管道(200)上设有与所述凝汽器(4)连通的中压旁路(202),在所述中压旁路(202)上设有中压旁路阀(1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39683.2U CN206035552U (zh) | 2016-09-06 | 2016-09-06 | 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39683.2U CN206035552U (zh) | 2016-09-06 | 2016-09-06 | 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035552U true CN206035552U (zh) | 2017-03-22 |
Family
ID=58299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39683.2U Active CN206035552U (zh) | 2016-09-06 | 2016-09-06 | 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035552U (zh)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07198A (zh) * | 2017-04-28 | 2017-06-30 | 安徽新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轮机气动盘车方法 |
CN107060922A (zh) * | 2017-04-28 | 2017-08-18 | 申能股份有限公司 | 火力发电厂的辅汽系统及其供汽方法 |
CN108060948A (zh) * | 2018-01-28 | 2018-05-22 | 冯煜珵 | 一种非高压缸设置调节级的汽轮机 |
CN108868921A (zh) * | 2018-07-12 | 2018-11-23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大型纯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供热系统及供热方法 |
CN109113818A (zh) * | 2017-06-26 | 2019-01-01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增强电厂灵活性热力系统 |
CN111485961A (zh) * | 2020-04-10 | 2020-08-04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带抽汽回热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系统 |
CN112031883A (zh) * | 2020-09-07 | 2020-12-04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适用于中调阀参与调节提升工业供汽参数的两级调节系统 |
CN112197252A (zh) * | 2020-10-30 | 2021-01-08 | 华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带补汽旁路的主蒸汽供热系统 |
CN112502788A (zh) * | 2020-09-30 | 2021-03-16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基于再热器冷热段协同抽汽的热电联产机组的控制方法 |
CN112502789A (zh) * | 2020-09-30 | 2021-03-16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再热器冷热段协同抽汽的热电联产机组 |
CN114658497A (zh) * | 2022-03-01 | 2022-06-24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双抽背汽轮机抽汽系统投切前端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
2016
- 2016-09-06 CN CN201621039683.2U patent/CN20603555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07198A (zh) * | 2017-04-28 | 2017-06-30 | 安徽新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轮机气动盘车方法 |
CN107060922A (zh) * | 2017-04-28 | 2017-08-18 | 申能股份有限公司 | 火力发电厂的辅汽系统及其供汽方法 |
CN106907198B (zh) * | 2017-04-28 | 2018-12-25 | 安徽新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轮机气动盘车方法 |
CN107060922B (zh) * | 2017-04-28 | 2023-07-25 | 申能股份有限公司 | 火力发电厂的辅汽系统及其供汽方法 |
CN109113818A (zh) * | 2017-06-26 | 2019-01-01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增强电厂灵活性热力系统 |
CN108060948A (zh) * | 2018-01-28 | 2018-05-22 | 冯煜珵 | 一种非高压缸设置调节级的汽轮机 |
CN108868921A (zh) * | 2018-07-12 | 2018-11-23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大型纯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供热系统及供热方法 |
CN111485961A (zh) * | 2020-04-10 | 2020-08-04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带抽汽回热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系统 |
CN112031883A (zh) * | 2020-09-07 | 2020-12-04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适用于中调阀参与调节提升工业供汽参数的两级调节系统 |
CN112502789B (zh) * | 2020-09-30 | 2022-11-22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再热器冷热段协同抽汽的热电联产机组 |
CN112502789A (zh) * | 2020-09-30 | 2021-03-16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再热器冷热段协同抽汽的热电联产机组 |
CN112502788A (zh) * | 2020-09-30 | 2021-03-16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基于再热器冷热段协同抽汽的热电联产机组的控制方法 |
CN112502788B (zh) * | 2020-09-30 | 2022-11-22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基于再热器冷热段协同抽汽的热电联产机组的控制方法 |
CN112197252A (zh) * | 2020-10-30 | 2021-01-08 | 华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带补汽旁路的主蒸汽供热系统 |
CN114658497A (zh) * | 2022-03-01 | 2022-06-24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双抽背汽轮机抽汽系统投切前端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14658497B (zh) * | 2022-03-01 | 2023-08-29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双抽背汽轮机抽汽系统投切前端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035552U (zh) | 热电联供汽轮机系统 | |
CN206267896U (zh) | 联合循环双机凝汽背压式抽汽热电联供系统 | |
CN106194297A (zh) | 一种热电联供汽轮机双支路供热系统 | |
CN103452611B (zh) | 一种联合循环的热电联供系统 | |
CN206035553U (zh) | 联合循环的热电联供系统 | |
CN103644004B (zh) | 一种双透平、联合循环的热电联供系统 | |
CN107246286B (zh) | 一种并联高压缸的一次再热汽轮机 | |
CN109322716B (zh)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高背压供热机组及换转子不停燃机方法 | |
CN207145026U (zh) | 联合循环机组汽轮机快速启动暖机系统 | |
CN111577410B (zh) | 燃气轮机进气温度控制装置及燃气轮机进气温度控制方法 | |
CN203685319U (zh) | 一种双透平、联合循环的热电联供系统 | |
CN108035777A (zh) | 一种火电机组中低压缸联合零出力供热系统及方法 | |
CN110486098A (zh) | 一种冷却汽轮机末级叶片的联合循环机组供热系统与方法 | |
CN206267893U (zh) | 热电联供汽轮机 | |
CN110578565A (zh) | 分布式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协同调峰与供热的系统与方法 | |
CN107339128B (zh) | 一种并联超高压缸的二次再热汽轮机 | |
CN209688957U (zh) | 热电解耦的高背压供热系统 | |
CN108049923A (zh) | 三排汽200mw机组中低压缸联合零出力供热系统及方法 | |
CN106499455A (zh) | 联合循环电厂汽水回热及燃料加热集成提效系统 | |
CN108005741A (zh) | 一种提高凝抽背供热安全的热电联产系统及调节方法 | |
CN112879110B (zh) | 一种一炉带两机超低负荷运行的热力系统及其切换方法 | |
CN111365748B (zh) |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供热系统 | |
CN207813667U (zh) | 基于不同蒸汽端口的低压缸冷却系统 | |
CN217082504U (zh) | 一种兼顾锅炉稳燃性能的宽负荷脱硝系统 | |
CN207813675U (zh) | 一种用于凝抽背供热的热电联产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