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54637U - 一种确保“x”型偏压立交匝道基坑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确保“x”型偏压立交匝道基坑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54637U CN205954637U CN201620652679.7U CN201620652679U CN205954637U CN 205954637 U CN205954637 U CN 205954637U CN 201620652679 U CN201620652679 U CN 201620652679U CN 205954637 U CN205954637 U CN 2059546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undation ditch
- foundation
- concrete
- pit enclosure
- b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确保 “X”型偏压立交匝道基坑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包括基坑围护结构、临时封端墙、岸上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岸上基坑内第二层混凝土支撑及腰梁、悬臂基坑围护中部钢筋混凝土腰梁、立体钢筋混凝土斜撑、钢筋混凝土斜撑、岸下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围护结构内预埋钢筋或后期植筋。本实用新型通过确保临时封端墙两侧场地高差10.5m的“X”型立交匝道基坑同步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实现了沉管隧道“X”型立交匝道基坑同步施工,保证了深基坑施工安全,加快了整体施工进度,节约了施工成本,为后期类似工况基坑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施工领域明挖基坑工程方面,涉及一种确保临时封端墙两侧场地高差10.5m的“X”型立交匝道基坑同步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国内内河沉管隧道主要应用在市区过江通道,为了实现沉管水下全互通立交并与岸上市政道路相接,在江海两岸设围堰,并在围堰内施工明挖结构。沉管顶面位于江河的河床冲刷线以下,围堰内河床和周边市政道路高差大,且受周边建筑物紧邻市政道路的影响,无法把“X”型立交匝道正交点与围堰内明挖结构端头之间的距离加长,进而把“X”型基坑施工场地的坡度放缓给明挖结构施工创造条件。综合考虑岸上和岸下场地高差、周边建筑物与匝道正交点之间的距离、明挖基坑场地极限坡度等因素,在“X”型立交匝道正交点处设置临时封端墙,把整个匝道分成两个或者多个单独的基坑进行施工,一部分在岸上进行施工,另一部分在岸下进行施工,岸上和岸下基坑的场地高差较大。
南昌市红谷隧道东岸位于赣江东侧老城区,岸上七条三进四处明挖匝道与沿江中大道、中山西路和朝阳洲中路相接。东岸周边路面标高为25.6m,岸下基坑端头河床标高为3m,高差22.6m。其中两条匝道立交形成“X型”基坑,通过设临时封端墙把“X型”基坑划分为岸上一个“人字形”基坑和岸下两个基坑,岸上和岸下基坑场地标高相差10.5m,形成岸上“人字形”基坑单侧基坑围护结构地连墙悬臂10.5m的偏压基坑。按照常规施工组织方案,岸上和岸下基坑不能同时施工,必须把临时封端墙一侧的基坑施工完成并且回填完成后,方可进行另一侧基坑的施工,但是该组织方案不能满足工期要求,无法按期给其上方的沿江快速路施工创造条件,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立交匝道正交点两侧场地高差大、周边建筑物与匝道正交点之间的距离短等因素造成偏压的明挖基坑以及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确保临时封端墙两侧场地高差10.5m的“X”型立交匝道基坑同步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基坑围护结构、临时封端墙、岸上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岸上基坑内第二层混凝土支撑及腰梁、悬臂基坑围护中部钢筋混凝土腰梁、立体钢筋混凝土斜撑、钢筋混凝土斜撑、岸下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围护结构内预埋钢筋或后期植筋。
基坑围护结构(1)位于明挖结构的两侧,作为明挖基坑施工的支护系统的一部分。
临时封端墙(2)位于明挖结构内,把一个基坑划分为两个或多个明挖基坑,最终需要凿除结构范围内临时封端墙(2),实现主体结构的贯通对接。临时封端墙通过墙顶冠梁和中部混凝土腰梁及支撑与基坑围护结构形成共同的受力系统。
岸上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3)位于基坑围护结构顶部,基坑围护结构(1)钢筋锚入冠梁内,把基坑围护结构顶部连接为一个整体,并与基坑围护结构共同形成基坑的支护系统。
岸上基坑内第二层混凝土支撑及腰梁(4)位于基坑内,基坑土方开挖至第二层腰梁处,施工第二层腰梁和支撑。基坑围护结构内预埋钢筋或者后期植筋(8)锚入混凝土腰梁内,支撑和腰梁钢筋同时绑扎后与混凝土同时浇筑为一个整体。
悬臂基坑围护中部钢筋混凝土腰梁(5)位于基坑外侧,且与基坑内腰梁同标高,基坑围护结构内预埋钢筋或者后期植筋(9)锚入混凝土腰梁内,支撑和腰梁钢筋同时绑扎后与混凝土同时浇筑为一个整体。
立体钢筋混凝土斜撑(6)和钢筋混凝土斜撑(7)一端与悬臂基坑围护中部钢筋混凝土腰梁连接,一端与岸下基坑冠梁连接,连接方式为钢筋锚固。
岸下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8)位于基坑围护结构顶部,基坑围护结构(1)钢筋 锚入冠梁内,把基坑围护结构顶部连接为一个整体,并与基坑围护结构共同形成基坑的支护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确保临时封端墙两侧场地高差10.5m的“X”型立交匝道基坑同步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实现了沉管隧道“X”型立交匝道基坑同步施工,保证了深基坑施工安全,加快了整体施工进度,节约了施工成本,为后期类似工况基坑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系统“X”型立交匝道基坑平面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面图;
图中:1基坑围护结构、2临时封端墙、3岸上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4岸上基坑内第二层混凝土支撑及腰梁、5悬臂基坑围护中部钢筋混凝土腰梁、6立体钢筋混凝土斜撑、7钢筋混凝土斜撑、8岸下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9围护结构内预埋钢筋或后期植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基坑围护结构、临时封端墙、岸上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岸上基坑内第二层混凝土支撑及腰梁、悬臂基坑围护中部钢筋混凝土腰梁、立体钢筋混凝土斜撑、钢筋混凝土斜撑、岸下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围护结构内预埋钢筋或后期植筋。
基坑围护结构(1)位于明挖结构的两侧,作为明挖基坑施工的支护系统的一部分。
临时封端墙(2)位于明挖结构内,把一个基坑划分为两个或多个明挖基坑,最终需要凿除结构范围内临时封端墙(2),实现主体结构的贯通对接。临时封端墙通过墙顶冠梁和中部混凝土腰梁及支撑与基坑围护结构形成共同的受力系统。
岸上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3)位于基坑围护结构顶部,基坑围护结构(1)钢筋锚入冠梁内,把基坑围护结构顶部连接为一个整体,并与基坑围护结构共同形成基坑的支护系统。
岸上基坑内第二层混凝土支撑及腰梁(4)位于基坑内,基坑土方开挖至第二层腰梁处,施工第二层腰梁和支撑。基坑围护结构内预埋钢筋或者后期植筋(8)锚入混凝土腰梁内,支撑和腰梁钢筋同时绑扎后与混凝土同时浇筑为一个整体。
悬臂基坑围护中部钢筋混凝土腰梁(5)位于基坑外侧,且与基坑内腰梁同标高,基坑围护结构内预埋钢筋或者后期植筋(9)锚入混凝土腰梁内,支撑和腰梁钢筋同时绑扎后与混凝土同时浇筑为一个整体。
立体钢筋混凝土斜撑(6)和钢筋混凝土斜撑(7)一端与悬臂基坑围护中部钢筋混凝土腰梁连接,一端与岸下基坑冠梁连接,连接方式为钢筋锚固。
岸下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8)位于基坑围护结构顶部,基坑围护结构(1)钢筋锚入冠梁内,把基坑围护结构顶部连接为一个整体,并与基坑围护结构共同形成基坑的支护系统。
Claims (1)
1.一种确保“X”型偏压立交匝道基坑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基坑围护结构、临时封端墙、岸上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岸上基坑内第二层混凝土支撑及腰梁、悬臂基坑围护中部钢筋混凝土腰梁、立体钢筋混凝土斜撑、钢筋混凝土斜撑、岸下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围护结构内预埋钢筋或后期植筋;
基坑围护结构(1)位于明挖结构的两侧,作为明挖基坑施工的支护系统的一部分;
临时封端墙(2)位于明挖结构内,把一个基坑划分为两个或多个明挖基坑,最终需要凿除结构范围内临时封端墙(2),实现主体结构的贯通对接;临时封端墙通过墙顶冠梁和中部混凝土腰梁及支撑与基坑围护结构形成共同的受力系统;
岸上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3)位于基坑围护结构顶部,基坑围护结构(1)钢筋锚入冠梁内,把基坑围护结构顶部连接为一个整体,并与基坑围护结构共同形成基坑的支护系统;
岸上基坑内第二层混凝土支撑及腰梁(4)位于基坑内,基坑土方开挖至第二层腰梁处,施工第二层腰梁和支撑;基坑围护结构内预埋钢筋或者后期植筋(8)锚入混凝土腰梁内,支撑和腰梁钢筋同时绑扎后与混凝土同时浇筑为一个整体;
悬臂基坑围护中部钢筋混凝土腰梁(5)位于基坑外侧,且与基坑内腰梁同标高,基坑围护结构内预埋钢筋或者后期植筋(9)锚入混凝土腰梁内,支撑和腰梁钢筋同时绑扎后与混凝土同时浇筑为一个整体;
立体钢筋混凝土斜撑(6)和钢筋混凝土斜撑(7)一端与悬臂基坑围护中部钢筋混凝土腰梁连接,一端与岸下基坑冠梁连接,连接方式为钢筋锚固;
岸下基坑冠梁及第一层混凝土支撑(8)位于基坑围护结构顶部,基坑围护结构(1)钢筋锚入冠梁内,把基坑围护结构顶部连接为一个整体,并与基坑围护结构共同形成基坑的支护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52679.7U CN205954637U (zh) | 2016-06-28 | 2016-06-28 | 一种确保“x”型偏压立交匝道基坑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52679.7U CN205954637U (zh) | 2016-06-28 | 2016-06-28 | 一种确保“x”型偏压立交匝道基坑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54637U true CN205954637U (zh) | 2017-02-15 |
Family
ID=57969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52679.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954637U (zh) | 2016-06-28 | 2016-06-28 | 一种确保“x”型偏压立交匝道基坑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5463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26638A (zh) * | 2016-06-28 | 2016-09-07 | 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 | 一种确保x型偏压立交匝道基坑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 |
-
2016
- 2016-06-28 CN CN201620652679.7U patent/CN205954637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26638A (zh) * | 2016-06-28 | 2016-09-07 | 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 | 一种确保x型偏压立交匝道基坑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81898B (zh) | 一种整体明挖节点逆作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 | |
CN104652443B (zh) | 深基坑临时水平支撑兼作永久结构梁的施工方法 | |
CN102140918A (zh) | 黄土隧道的施工方法 | |
CN105756091B (zh) | 一种控制邻近建筑物变形的地铁车站基坑施工方法 | |
CN102296961A (zh) | 一种岩溶隧道大规模溶腔处理方法 | |
CN103938634B (zh) |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9750681A (zh) | 一种填方边坡框架微张拉托定锚板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7489106B (zh) | 一种岩石河床水中承台施工方法 | |
CN113235613B (zh) | 利用邻近既有围护桩的新建基坑开挖支护方法 | |
CN104652444A (zh) | 超大型深基坑中心岛式交替土方开挖的整体逆作施工方法 | |
CN108457289A (zh) | 一种复杂条件下的沉井施工方法 | |
CN109898556A (zh) |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及下沉式施工方法 | |
CN205954637U (zh) | 一种确保“x”型偏压立交匝道基坑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 | |
CN206189447U (zh) | 半支护式挡土墙 | |
CN105970882B (zh) | 解决面板坝施工期坝体反渗水问题的结构及其构造方法 | |
CN205088686U (zh) | 基坑支护结构 | |
CN208815566U (zh) | 既有建筑下方明挖或盖挖地下主体结构的横向扩挖构造 | |
CN109487793A (zh) | 一种复杂环境下的密排灌注桩内支撑基坑永久支护结构 | |
CN107165640A (zh) | 隧道及地下工程自稳修建法 | |
CN209228378U (zh) | 一种适用于风积沙地层的隧道组合支护结构 | |
CN208815560U (zh) | 一种地铁暗挖车站施工期间全车站止水的结构 | |
CN211947887U (zh) | 一种漫水便桥 | |
CN211872840U (zh) | 城市水利工程中永临结合挡土墙结构 | |
CN105926638B (zh) | 一种确保“x”型偏压立交匝道基坑施工安全的支撑系统 | |
CN217499899U (zh) | 灌注桩与大跨军便梁临时路面与管线悬吊组合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929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