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46526U - 旋耕刀 - Google Patents
旋耕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46526U CN205946526U CN201620760873.7U CN201620760873U CN205946526U CN 205946526 U CN205946526 U CN 205946526U CN 201620760873 U CN201620760873 U CN 201620760873U CN 205946526 U CN205946526 U CN 2059465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de
- cutter head
- layer
- alloy
- blade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机具零部件领域,公开了一种旋耕刀,包括依次设置且为一体结构的刀柄、刀颈、刀身和刀头,所述刀身下边沿为刀刃部,所述刀头向刀身的正侧面折弯,所述刀刃部和所述刀头上分别设置有刀刃部合金层和刀头合金层。本实用新型旋耕刀,在旋耕刀易磨损的刀刃部和刀头位置设置耐磨合金层,构成双金属刃口结构,达到自磨刃的效果,减小了耕作阻力,且有效加强了旋耕刀易磨损位置的强度,延长了旋耕刀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机具零部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旋耕刀。
背景技术
旋耕作业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从而为后续机械作业、种子发芽、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旋耕刀是旋耕机的核心部件,在耕整地作业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旋耕刀在耕作过程中遭到秸秆、土壤、沙粒的冲击、摩擦,极易发生变形、磨损、甚至断裂,导致旋耕刀寿命短,失效频繁,这不仅增加了作业成本,同时也造成作业质量下降,进一步由于频繁更换旋耕刀也影响了作业效率,难以满足农艺生产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耕刀,在低成本的基础上,解决现有旋耕刀易磨损、强度低、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耕刀,包括依次设置且为一体结构的刀柄、刀颈、刀身和刀头,所述刀身下边沿为刀刃部,所述刀头向刀身的正侧面折弯,所述刀刃部和所述刀头上分别设置有刀刃部合金层和刀头合金层。
进一步地,所述刀刃部的正侧面和背侧面均设置有刀刃部合金层;所述刀头的正侧面和背侧面均设置有刀头合金层。
进一步地,所述刀刃部合金层设置在所述刀刃部的正侧面,所述刀头合金层设置在所述刀头的正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刀头合金层覆盖所述刀头的宽度方向,且所述刀头合金层以所述刀头的头部边缘为起点,沿所述刀头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刀头合金层沿刀头长度方向的设置长度为5-15mm。
进一步地,所述刀刃部合金层与所述刀刃部的形状适配,所述刀刃部合金层沿所述刀身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刀刃部合金层的宽度为整个刀身宽度的1/3-1/2。
进一步地,所述刀刃部合金层和所述刀头合金层的厚度均为0.5mm-1.5mm。
进一步地,所述刀刃部合金层与所述刀头合金层连接,所述刀刃部合金层沿所述刀身的头部向所述刀身的尾部延伸长度为1-200mm。
进一步地,所述刀刃部合金层和所述刀头合金层分别通过冶金结合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刀刃部和所述刀头上。
进一步地,所述刀颈上设置有与所述刀颈的曲率相同的条状凸起;所述条状凸起的背侧面为与所述条状凸起一致的凹槽;
所述刀柄上设置有用于与刀座连接的固定孔。
进一步地,所述条状凸起设置在所述刀颈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所述条状凸起的宽度为所述刀颈宽度的1/3。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耕刀,在旋耕刀易磨损的刀刃部和刀头位置设置耐磨合金层,合金层附着于刀刃部和刀头的基体金属上,构成双金属刃口结构,达到自磨刃的效果,减小了耕作阻力,且有效加强了旋耕刀易磨损位置的强度,延长了旋耕刀的使用寿命;同时只在易磨损的刀刃部和刀头位置设置耐磨合金层,而不是在整个刀体上设置合金层,是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延长了旋耕刀的使用寿命,在进行相同作业量的条件下,由于旋耕刀的寿命延长,所以使用的旋耕刀数量明显减少,降低了旋耕刀的更换、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旋耕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1:固定孔;2:刀柄;3:刀颈,31:条状凸起;
4:刀身,41:刀刃部开止线,42:刀背,43:刃口,44:刃部及刃部合金层,441:刀刃部,442:刀刃部合金层;
5:刀头,51:刀头合金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文中涉及的刀身4的正侧面指的是刀头5弯曲后所靠近的刀身侧面,所述刀头5的正侧面是与刀身4的正侧面同一侧的侧面,也即刀身4的正侧面和刀头5的正侧面是整个刀具的同一面。旋耕刀在工作动作过程中,最易磨损的是刀身4和刀头5的正侧面,所述的背侧面均为与正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所述刀身4的头部是指刀身4靠近刀头5的一端,所述刀身4的尾部是指刀身4与所述刀颈3连接的一端;所述刀刃部441的内侧是指刀刃部441与刀背42连接的刀刃部开止线41一侧,刀刃部441的外侧是指刀刃部441的刃口43一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旋耕刀,包括一体冶炼加工成型的刀具本体,所述刀具本体依次为刀柄2、刀颈3、刀身4和刀头5四部分,所述刀柄2上设置有用于与刀座连接的固定孔1,所述刀身4包括刀背42和刀刃部441,所述刀头5面向刀身4的正侧面,所述刀刃部441和所述刀头5上熔覆有耐磨合金层。容易理解,在实际旋耕刀的制造过程中,刀头面向刀身的两个侧面中的任何一面弯曲都可以,为了描述技术方案而定义了刀头面向刀身弯曲的侧面为刀身的正侧面。
其中,耐磨合金层可以设置在刀刃部441的一侧或两侧,刀头5位置的耐磨合金层也可以是在刀头5的一侧设置或两侧均设置。在一侧设置耐磨合金层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也可以延长旋耕刀的使用寿命,同时很明显没有两侧均设置时,强度提高的更多、寿命更长,但是考虑到整体成本的问题,优选的是在旋耕刀的刀刃部441正侧面和刀头5的正侧面设置耐磨合金层,因为刀刃部441的正侧面和刀头5的正侧面是最易磨损的位置,在这个位置增设耐磨合金层的话,可以有效提高旋耕刀强度、耐磨性的同时,成本相对较低;结合实际使用的经验,只在刀刃部441和刀头5的正侧面增加一定厚度的耐磨合金层,整个刀具本体的磨损程度接近一致,也就是刀具本体需要更换时,刀具本体整体性能都不在符合工作要求,所以考虑刀具本体的制造成本和耐磨合金层的成本来讲,刀刃部441和刀头5的正侧面设置耐磨合金层是最节约成本的一种实现方式。
为了描述方便,定义设置在所述刀头5部分的耐磨合金层为刀头合金层51,设置在所述刀刃部441的耐磨合金层为刀刃部合金层442。所述刀头合金层51可在刀头5正侧面和背侧面设置,也可以优选的只在正侧面设置;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所述刀头合金层51沿所述刀头5的宽度方向设置,并能覆盖所述刀头5的宽度,从刀头的头部边缘向刀头内部延伸设置;根据实际旋耕刀的尺寸的不同,所述刀头合金层51沿所述刀头5长度方向的设置长度可为5-15mm。所述刀刃部合金层442可在刀刃部441的正侧面和背侧面均设置,并与刀刃部的形状适配,如图2所示,作为优选,本实施例所述刀刃部合金层442只在刀刃部441的正侧面设置;所述刀刃部合金层442沿所述刀刃部44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刀刃部合金层442的宽度为整个刀身4宽度的1/3-1/2。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刀刃部合金层442与刀头合金层51连接为一体,所述刀刃部合金层442沿所述刀身4的头部向所述刀身4的尾部延伸,根据实际旋耕刀的尺寸的不同,所述刀刃部合金层442沿所述刀身4的头部向所述刀身4的尾部延伸长度可为1-200mm。其中,所述刀刃部合金层442和刀头合金层51的厚度均可为0.5mm-1.5mm。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根据一般尺寸的旋耕刀和整体使用成本等的综合考虑,优选刀头合金层51的长度为10mm;刀刃部合金层442的宽度与刀头5宽度一致,占整个刀身4宽度的1/3;所述刀刃部合金层442沿所述刀身4的头部向所述刀身4的尾部延伸的长度为150mm;所述刀刃部合金层442和刀头合金层51的厚度均为1.0mm。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耐磨合金层通过冶金结合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刀刃部441和所述刀头5上。冶金结合可以使耐磨合金层与刀具本体很好的融合为一体结构,构成稳定的双金属刃口结构,达到自磨刃的效果,有效加强了旋耕刀易磨损位置的强度。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实现方式,所述刀颈3上设置有与所述刀颈3的曲率相同的条状凸起31,所述条状凸起31设置在所述刀颈3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所述条状凸起31的宽度为所述刀颈3宽度的1/3。所述条状凸起31的边缘与所述刀颈3表面连接,所述凸部为中空凸起,也就是条状凸起的背侧面为与凸起形状一致的凹槽。
其中,条状凸起31可以与刀具本体一起制备成型,条状凸起1作为一种加强筋,增强了旋耕刀的抗冲击性能。
本实施例旋耕刀可应用于旋耕机进行持久耕整地有效作业,解决了现有旋耕刀易磨损、寿命短的问题。本实施例旋耕刀通过颈部的条状凸起加强筋增强了旋耕刀的抗冲击性能,通过耐磨合金层提高了旋耕刀的耐磨性能,从而达到延长旋耕刀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由于本实施例旋耕刀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保证了作业质量、满足农艺要求,并且适宜商业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旋耕刀,包括依次设置且为一体结构的刀柄、刀颈、刀身和刀头,所述刀身下边沿为刀刃部,所述刀头向刀身的正侧面折弯,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部和所述刀头上分别设置有刀刃部合金层和刀头合金层;
所述刀颈上设置有与所述刀颈的曲率相同的条状凸起,所述条状凸起的背侧面为与所述条状凸起一致的凹槽;
所述刀柄上设置有用于与刀座连接的固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耕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部的正侧面和背侧面均设置有刀刃部合金层;
所述刀头的正侧面和背侧面均设置有刀头合金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耕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部合金层设置在所述刀刃部的正侧面,所述刀头合金层设置在所述刀头的正侧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耕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合金层覆盖所述刀头的宽度方向,且所述刀头合金层以所述刀头的头部边缘为起点,沿所述刀头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刀头合金层沿刀头长度方向的设置长度为5-15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耕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部合金层与所述刀刃部的形状适配,所述刀刃部合金层沿所述刀身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刀刃部合金层的宽度为整个刀身宽度的1/3-1/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耕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部合金层和所述刀头合金层的厚度均为0.5mm-1.5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耕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部合金层与所述刀头合金层连接,所述刀刃部合金层沿所述刀身的头部向所述刀身的尾部延伸长度为1-200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耕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部合金层 和所述刀头合金层分别通过冶金结合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刀刃部和所述刀头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耕刀,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设置在所述刀颈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所述条状凸起的宽度为所述刀颈宽度的1/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760873.7U CN205946526U (zh) | 2016-07-19 | 2016-07-19 | 旋耕刀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760873.7U CN205946526U (zh) | 2016-07-19 | 2016-07-19 | 旋耕刀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46526U true CN205946526U (zh) | 2017-02-15 |
Family
ID=57970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760873.7U Active CN205946526U (zh) | 2016-07-19 | 2016-07-19 | 旋耕刀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46526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01028A (zh) * | 2018-12-13 | 2019-04-12 | 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锯齿状自锐性涂层的旋耕刀 |
CN109997429A (zh) * | 2019-05-21 | 2019-07-12 | 冯铎 | 高强度耐磨旋耕刀及其生产工艺 |
CN110122046A (zh) * | 2019-06-17 | 2019-08-16 | 山东农业大学 | 一种用于农业机械的刀具 |
CN110121930A (zh) * | 2019-04-24 | 2019-08-16 | 南县伟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旋耕机的刀具模块 |
CN110431986A (zh) * | 2019-07-31 | 2019-11-12 |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 | 一种青贮机用切割刀具及切割刀盘及青贮机 |
-
2016
- 2016-07-19 CN CN201620760873.7U patent/CN20594652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01028A (zh) * | 2018-12-13 | 2019-04-12 | 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锯齿状自锐性涂层的旋耕刀 |
CN110121930A (zh) * | 2019-04-24 | 2019-08-16 | 南县伟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旋耕机的刀具模块 |
CN109997429A (zh) * | 2019-05-21 | 2019-07-12 | 冯铎 | 高强度耐磨旋耕刀及其生产工艺 |
CN109997429B (zh) * | 2019-05-21 | 2023-11-14 | 廊坊津锡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高强度耐磨旋耕刀及其生产工艺 |
CN110122046A (zh) * | 2019-06-17 | 2019-08-16 | 山东农业大学 | 一种用于农业机械的刀具 |
CN110431986A (zh) * | 2019-07-31 | 2019-11-12 |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 | 一种青贮机用切割刀具及切割刀盘及青贮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946526U (zh) | 旋耕刀 | |
CN111034390A (zh) | 一种仿生深松铲 | |
CN204669818U (zh) | 仿生减阻深松铲 | |
CN104838744A (zh) | 一种反转灭茬旋耕机 | |
JP2017079724A (ja) | 改良された回転ハロー工具と、この工具を有する回転ハロー | |
CN205408395U (zh) | 一种二次破土式深松铲 | |
CN201674761U (zh) | 一种旋耕刀 | |
JP2012080901A (ja) | 耕耘爪 | |
CN105580512B (zh) | 一种二次破土式深松铲 | |
CN206821167U (zh) | 一种耐磨合金旋耕刀 | |
CN205196285U (zh) | 一种偏置式定鸭嘴 | |
CN201718175U (zh) | 幅宽可调式中耕犁铧 | |
CN203423910U (zh) | 一种耐弯抗断旋耕刀 | |
CN202524711U (zh) | 一种新型深松铲 | |
CN204681738U (zh) | 一种弯腿式深松铲 | |
CN210579926U (zh) | 一种旋耕刀 | |
CN103283326A (zh) | 一种新型旋耕刀 | |
CN204272608U (zh) | 一种高强度旋耕弯刀 | |
CN109451884B (zh) | 一种基于土壤生物特性的仿生滚动耙 | |
CN210671212U (zh) | 一种减少漏耕旋耕刀 | |
CN216363852U (zh) | 一种鞋底和鞋面可拆卸更换的鞋子 | |
CN207185212U (zh) | 一种新型割草刀 | |
CN204669821U (zh) | 一种仿生减阻深松铲 | |
CN105637996A (zh) | 一种加强型旋耕弯刀 | |
CN211607271U (zh) | 一种具有高效粉碎和强抗弯性能的旋耕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1227 Address after: 262100 southeast corner of the intersection of Yanggan road and Jinshan street, Xin'an street, Anqiu City,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xutuo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Yu Ling Temple Street 071001 No. 289 Hebei city of Baodi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EI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