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40233U - 一种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40233U CN205940233U CN201620555664.9U CN201620555664U CN205940233U CN 205940233 U CN205940233 U CN 205940233U CN 201620555664 U CN201620555664 U CN 201620555664U CN 205940233 U CN205940233 U CN 2059402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ssage
- channel
- aperture
- circulation
-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4087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5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换热芯体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换热装置还包括安装组件,安装组件与换热芯体固定,安装组件包括一腔,腔至少一端开口;安装组件还包括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腔经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一孔道连通,第二流通通道中心线与第一孔道中心线重合或平行,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孔道连通,第三流通通道与腔连通,第三流通通道与腔的连接处位于第二流通通道与腔的连接处的上方,至少部分第三流通通道呈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抗振性能较好、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池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加热或冷却,以使电池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电池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因此环境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冷却系统对电池进行冷却,冷却系统中充注有冷却液,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实现电池的降温。
一般地,电池的冷却系统包括换热器和膨胀阀,换热器一般可采用双流道换热器,内部流动两种流体,两种流体分别为互相隔离的制冷剂和冷却液,两者在换热器内热交换,使得冷却液冷却,并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对电池进行冷却。一般情况下,制冷剂在进入换热器前先通过膨胀阀节流降压,换热器和膨胀阀两者通过管路连接。由于换热器与膨胀阀之间的距离较大,处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容易发生流动状态的变化,如气液分层,影响制冷效果,且换热器与膨胀阀通过管路连接,不利于安装且抗振性能较差,增加连接管路也相应增加了安装步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振性能较好、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的换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所述安装组件包括阀体,所述阀体设置有一腔,所述腔至少一端开口;所述阀体还设置有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所述第二 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分别与所述腔连通,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处的上方,至少部分所述第三流通通道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
所述阀体还设置有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一孔口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三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孔口所在平面与第二孔口所在平面平行或重合。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换热芯体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将换热芯体和安装组件集成在一起,结构相对简单,而且还省去安装组件与换热芯体连接所需的较长管道,抗振性能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沿A-A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阀体一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阀体沿I-I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6为阀体另一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阀体沿B-B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阀体又一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阀体沿C-C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阀体第四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阀体沿Ⅱ-Ⅱ面的另一截面示意图;
图12为图10所示阀体沿Ⅱ-Ⅱ面的又一截面示意图;
图13为阀体第五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阀体沿D-D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15为图3所示阀体沿I-I面的又一截面示意图;
图16为图13所示阀体沿D-D面又一截面示意图;
图17为第三孔口位于阀体侧面部、第二孔口位于阀体正面部时,以过
第三孔口中心线且与腔中心线平行的平面截阀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18为图1中换热芯体及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换热装置另一实施方式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图2,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界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换热装置100包括安装组件13和换热器,安装组件13和换热器相对固定,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12、底板14和端板(图中未标出),底板14和端板位于换热芯体12的两侧,并与换热芯体12固定。其中,底板14相对背离换热芯体12的一侧为大致为平面,端板背离换热芯体12的一侧形成凹陷区。换热芯体12包括若干第一流通板和若干第二流通板,第一流通板和第二流通板相互间隔设置,各第一流通板和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流通板形成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相互间隔设置,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互不连通;换热芯体12还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是两种换热介质的流通通道,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板间通道、第一孔道121和第二孔道122。请参照图2-图7,安装组件13包括阀体130,安装组件13通过阀体130与换热器相对固定。安装组件13还包括正面部1301、反面部和侧面部1302,反面部为安装组件与换热芯体相固定的一侧部,或者反面部为安装组件朝向换热芯体并用于固定安装的一侧部,正面部1301为安装组件相对背离换热芯体的一侧部。其中,正面部、反面部和侧面部可以是平面、凹凸面或其它不规则的形体面。上文所述的正面部包括大致位于安装组件正面一侧的平面、凹凸面及其他不规则形体面;反面 部包括大致位于安装组件反面一侧的平面、凹凸面及其他不规则形体面;侧面部包括大致位于安装组件侧面一侧的平面、凹凸面及其他不规则形体面。
请参阅图2、3及图4,图3为阀体一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阀体沿I-I面局部截面示意图。阀体130包括第一流通通道131、第二流通通道132、第三流通通道133和腔134,腔134经第二流通通道132与第一孔道121连通,第一流通通道131与第二孔道122连通,第三流通通道133与腔134连通,更进一步,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一孔道同轴设置或偏心设置,有利于换热介质进入第一孔道,有效抑制换热介质汽液分层现象,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腔134至少一端开口,腔134在阀体130表面的开口设置为第三孔口135,腔134包括流量调节区1340、第一连接区1341、第二连接区1342,第一连接区1341设置于第三孔口135和流量调节区之间,第二连接区1342周向环绕流量调节区1340。具体地,第二流通通道132与流量调节区1340连通,第三流通通道133经第二连接区1342与流量调节区1340连通。第三流通通道133在阀体130表面设置有第二孔口137、第一流通通道131在阀体表面设置有第一孔口136,第一孔口136和第二孔口137位于阀体同一侧部,第二孔口137和第一孔口136位于同一平面或者所在平面平行,第一孔口136和第二孔口137设置于同一平面,方便换热介质的进口管和出口管的安装。
下文涉及的直线式通道是指通道走向近似为直线;曲线式通道是指通道走向大体为一个方向,同时包括有通道走向弯曲的情况;非直线式通道是指通道走向曲折,包括弯曲形通道和折弯型通道。
进一步介绍阀体,作为一实施例,请参阅图5至图8,具体请参阅图5及图6,图5为阀体另一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阀体沿B-B面的截面示意图。第二孔口137、第一孔口131和第三孔口135位于阀体130的正面部1301,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在的平面与第三孔口所在的平面相交。第三流通通道133自第二孔口137大致沿一倾斜直线延伸 至第二连接区1342,经第二连接区1342与流量调节区1340;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相连通的第三通道1311和第四通道1312,或者说第三通道1311经第四通道1312与第二孔道122连通,第三通道1311中心线与第三流通通道中心线平行。具体地,第三通道1311和第一孔口136连通,第三通道1311自第一孔口136朝向换热芯体延伸,延伸至第四通道1312,并与第四通道1312连通,第四通道1312与第二孔道122连通,第四通道1312自第二孔道孔口背离换热芯体延伸,直至延伸至第三通道连通,第一流通通道131在第三通道与第四通道连接处延伸方向不同,或者说第三通道中心线与第四通道中心线相交或异面相交。更近一步,腔134和第二流通通道132中心线大致平行或重合,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二孔道同轴或偏心设置;第三流通通道中心线与第二孔口中心线重合或平行,第三通道中心线第一孔口中心线重合或平行,或者说第三流通通道中心线与第三通道中心线平行;第四通道与第二孔道同轴或偏心设置。第三流通通道大致为直线式流道,有利于减少换热介质在第三流通通道内的流动阻力,使换热介质流动顺畅。
第一孔口136和第二孔口137也可以位于阀体的侧面部1302。具体地请参阅图7及图8,图7为阀体另一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阀体沿C-C面的截面示意图。第三孔口135位于阀体正面部1301,第二孔口137和第一孔口136位于阀体侧面部1302,第三流通通道自第二孔口137大致沿一倾斜直线朝向腔134延伸,延伸至第二连接区1342,经第二连接区1342与流量调节区连通,其中第二孔口137位于第三流通通道133与腔134连通处之上或之下。第一流通通道131包括相连通的第三通道1311和第四通道1312,第三通道1311中心线平行于第三流通通道中心线,第三通道1311与第一孔口136连通,第三通道自第一孔口136朝向第四通道延伸,直至与第四通道连通;第四通道1312与第二孔道122连通,第四通道自沿第二孔道孔口背离换热芯体延伸,直至与第三通道联通,或者说,第三通道中心线与第四通道中心线相交或异面相交。更进一步,腔134中心线与第二流通通道132中心线重合或平行,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二 孔道同轴或偏心设置;第三流通通道133自第二孔口137大致沿垂直于腔134中心线的直线朝向腔134延伸;和/或第四通道1312与第二孔道同轴设置或偏心设置,第三通道1311自第一孔口大致沿垂直于第四通道1312中心线的直线朝向第四通道1312延伸,直至与第四通道连通,或者说,第一流通通道的中心线大致在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连接处呈90°折弯,第三流通通道中心线和第三通道中心线平行。第三流通通道大致为直线式流道并且开口设置于阀体侧面部1302,不仅使换热介质流动顺畅,减少流动阻力,而且减小了安装组件的体积,减轻了安装组件质量。
请参阅图3、图4及图10-图14,作为另一实施例,第三流通通道133包括相连通的第一通道1331和第二通道1332,第一通道1331与第二孔口137连通,第二通道1332与第二连接区1342连通。具体地,请参阅图3及图4,图4为图3沿I-I截面示意图。第一孔口136、第二孔口137和第三孔口135位于阀体正面部1301,第一通道1331自第二孔口137朝向换热芯体延伸,直至与第二通道1332连通,第一通道1331可贯穿安装组件或不贯穿安装组件;第二通道1332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第一通道连通,第二连接端与第二连接区1342连通,第一连接端在第二连接端的下方。第一连接端与第一通道连通,也可以说第一通道侧壁或端壁与第二通道的侧壁或端壁连通。更进一步,第一通道中心线与第二通道中心线同面相交,以增大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连通面,降低换热介质的流动阻力。第二通道开口可以位于阀体反面部,开口采用螺纹密封或胶封,或者在开口周侧填充焊料与底板焊接密封;第二通道开口也可以位于靠近腔的阀体一侧部,开口可以采用螺纹和密封圈密封;或者第二通道开口位于第三孔口135,且与阀体不干涉,这样设置无需对第二通道开口密封,可以降低换热介质泄露几率。
请参阅图10-图12,图10为阀体第四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及图12均为图10沿Ⅱ-Ⅱ截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1,第一连接端在第二连接端的上方,第一通道1331自第二孔口137朝向换热芯体延伸,不贯 穿阀体,第二通道自第一连接端朝向第二连接区延伸,第一连接端开口位于第一通道侧壁或端壁,第一连接端开口延长线穿过第二孔口137,不与阀体接触或干涉,因而阀体无需对第二通道开口密封,降低换热介质泄露机率。可以知道,第二连接端在第一连接端上方,第一连接端开口位于第一通道侧壁或端壁,第二连接端开口延长线穿过第三孔口135,不与阀体接触或干涉,因而阀体无需对第二通道的开口密封,降低换热介质泄露机率。请参阅图12,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大致在同一高度,第二通道1332在阀体的开口设置于靠近腔的阀体侧部,第二通道贯穿腔134,第二通道1332开口端设置一端堵,密封第二通道开口。第一流通通道131自第一孔口朝向换热芯体延伸直至与第二孔道连通,更近一步,第一流通通道自第一孔口大致沿直线延伸至第二孔道,或者说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孔道同轴设置或中心线平行设置,第一通道中心线平行于与第一流通通道中心线。
请参阅图13及图14,图13为阀体第五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所示阀体沿D-D面的截面示意图;第一孔口136、第二孔口137位于阀体侧面部,第一流通通道131包括相连通的第三通道1311和第四通道1312,或者说第三通道1311经第四通道1312与第二孔道122连通。具体地,第三通道1311自第一孔口136朝向第四通道延伸,第四通道沿第二孔道背离换热芯体延伸,直至与第三通道连通。第三流通通道包括第一通道1331和第二通道1332,第一通道中心线与第三通道中心线平行,第一通道1331自第二孔口137大致朝向第二连接区延伸,直至与第二通道1332连通,第二通道1332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与第二连接区连通,第一连接端与第一通道连通,第一连接端与第一通道连通,第一连接端的延长线的开口端位于阀体与换热芯体相对接触一侧,与换热芯体密封安装。更进一步,第四通道与第二孔道同轴设置或偏心设置,第三通道1311自第一孔口大致沿垂直于第二孔道122中心线的直线朝向第四通道延伸,直至与第四通道连通,或者说,第一流通通道大致在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连接处呈90°折弯;第一通道中心线平行于第三通道中心线,第 一通道沿垂直于第二孔道122中心线的直线朝向阀体内部延伸,第一通道中心线与第二通道中心线垂直相交,以增大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公共区域,降低换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同样的,第一连接端位于第二连接端的上方、下方或同等高度。阀体内设置第三流通通道,在不改变阀体外观的情况下,实现第二孔口与第二连接区连通,有利于减少装配零部件,减轻换热器重量。
请参阅图15及图16,作为阀体又一实施例,第三流通通道133包括第一通道1331、第二通道1332和第五通道1333,第一通道1331与第二孔口137连通,第一通道1331经第五通道1333与第二通道1332连通,第二通道1332与第二连接区1342连通,第五通道开口位于阀体接触换热芯体的侧部,第五通道开口与换热芯体密封安装。第二通道1332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第五通道1333连接,第二连接端与第二连接区1342连通。具体地,请参阅图15,图15为图3的I-I截面示意图,第二孔口137和第一孔口136设置于阀体正面部,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在的平面重合或平行,第一流通通道中心线平行于第一通道中心线,第一通道1331自第二孔口137大致沿直线朝向换热芯体延伸,第五通道1333设置于第二流通通道132和第一通道1331之间,第二连接端位于第一连接端的上方,应当知道第二连接端也可以位于第一连接端的下方或同等高度;第一通道1331在底板或换热芯体上的投影落入第五通道1333在底板或换热芯体的投影内,而第二连接区1342在底板上的投影位于第五通道1333在底板投影区之外,第五通道1333尽量靠近第二连接区1342,第五通道1333的形状可以与第一通道1331的形状大致相同,或者第五通道1333的轴向切面为不规则形状;第二通道1332自第二连接区1342朝向第五通道1333延伸,直至与第五通道连通,第二连接端至少贯穿第一通道侧壁。
请参阅图16,图16为图13的D-D截面示意图。第二孔口137和第一孔口136位于阀体侧面部1302,第二孔口和第一孔口所在的平面平行或 重合,第一通道1331自第二孔口137大致沿平行于换热芯体的直线朝向阀体内部延伸,直至与第五通道1333连通,第五通道1333开口设置于阀体反面部,第五通道1333自其开口背离换热芯体延伸,第五通道尽量朝向第二连接区延伸,第五通道1333不贯穿阀体,第二通道1332自第二连接区1342朝向第五通道1333延伸,与第五通道1333连通,第二连接端位于第一连接端的上方,应当知道第二连接端也可以位于第一连接端的下方或同等高度。第一流通通道131包括相连通的第三通道1311和第四通道1312,第三通道1311中心线与第一通道中心线平行。具体地,第三通道1311沿垂直于第二孔道中心线的直线朝向换热芯体内部延伸,直至延伸至第四通道1312,第四通道1312自第二孔道大致沿平行或重合于第二孔道中心线的直线背离换热芯体延伸,延伸至第三通道,与第三通道连通。设置第五通道1333不仅有利于第二通道的制作,而且减小了安装组件的重量,有利于减轻换热装置的重量。
应当知道,安装组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第三孔口135也可以位于阀体130的侧面部1302,具体的请参阅图17,图17为第三孔口135在安装组件侧部时,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位于安装组件正面部时的截面示意图。第三孔口135位于安装组件的侧面部1302,腔134的中心线与第二流通通道中心线相交或异面相交,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一孔道同轴或偏心设置,腔134中心线与第一孔道121的中心线不重合也不平行,第二流通通道端部在腔相对靠近换热芯体侧壁上方。更进一步,腔134中心线与第一孔道121中心线垂直相交,第二流通通道端部至少在腔相对远离换热芯体侧壁上方。第一孔口136和第二孔口137位于安装组件的正面部1301,第三流通通道133为大致为直线式通道,第一流通通道131为大致为直线式通道;第一孔口136和第二孔口137也可以位于安装组件侧面部1302,第三流通通道133为直线式通道,第一流通通道131为非直线式通道。
应当知道,第一孔口136和第二孔口137也可以不在同一侧部,具体地,第一孔口136在正面部1301时,第五孔口137位于阀体侧面部,或第 一孔口136位于侧面部1302时,第五孔口137位于正面部1301。
请参阅图1及图2,安装组件还包括调节阀,调节阀包括线圈组件230和阀芯组件330,阀芯组件330部分伸入线圈组件230内部,并与阀芯组件330固定,阀芯组件330另一部分伸入腔134。具体地,阀芯组件330伸入腔134的部分包括流量调节部和密封固定部,流量调节部位于流量调节区1340,或者说流量调节部占据流量调节区1340的空间;阀芯组件330还包括一节流孔,该节流孔能够通过阀芯的开闭或者调节开口大小调节通过节流孔的换热介质流量大小。密封固定部位于第一连接区1341,密封固定部和第一连接区1341侧壁密封固定连接,可以通过螺纹和密封圈的方式与腔密封固定,相应地,第一连接区侧壁有相应螺纹与密封固定部相配合;也可以通过侧壁封胶固定及密封。
具体地,安装组件13可采用电控方式,上电后,线圈组件330产生磁场变化进而使阀芯组件230的流量调节部动作,使节流孔开闭或者调节节流孔大小,使通过节流孔的换热介质流量发生变化,当换热介质流经流量调节部时,实现换热介质流量调节。具体地,换热介质穿过第三流通通道133进入第二连接区1342,再经流量调节部流量调节后进入第二流通通道132,然后经第二流通通道132进入第一孔道121,换热介质无需流经额外管路进入换热芯体。很明显,流量调节部设置于第二流通通道132和第三流通通道之间,可以调节换热介质从第三流通通道到第二流通通道132的流量大小。利用安装组件13调节流量,有利于防止节流后处于气液两相状态的换热介质在较长的管路中出现流态变化,如气液分层,导致换热效果下降;安装组件与换热芯体集成或安装组件与换热芯体之间无额外管路连接还有利于加强换热装置的抗震性能,有利于延长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为方便后续安装,安装组件在第一孔口136和第二孔口137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孔138,固定孔138的中心线与第三通道1311或第一通道1331中心线平行,或者说固定孔138孔口与第一孔口、第二孔口所在的平面平行或重合。更为具体地,请参阅图13,固定孔138为一个,第一孔 口136、第二孔口137和固定孔138孔口大致位于一条直线;请参阅图3及图10,固定孔138为两个,固定孔分布于第一孔口136和第二孔口137圆心连线的两侧。当第一孔口136和第二孔口137连接外管时,只需一个接板或压板稳定固定,且接板或压块通过插入固定孔中的固定件稳定固定,不易位置偏离。这种实施方式可减小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接板或压块的尺寸,降低成本,同时减小换热装置的尺寸和重量。
安装组件还包括安装板11,安装组件13通过安装板11与换热芯体固定,安装板11位于阀体130和换热芯体之间,安装板与底板固定,其中,第一孔口、第三孔口和第二孔口位于阀体的正面部或侧面部1302,第二流通通道连接第一孔道121的连接口、第一流通通道连接第二孔道122的连接口位于安装板相对靠近换热芯体一侧。
安装板11相对背离换热芯体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安装组件13内部靠近安装板11的一侧设置有与该凸起部相配合的定位孔,凸起部插入定位孔中;或者安装板相对背离换热芯体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孔,安装组件内部靠近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与该定位孔相配合的凸起部,凸起部插入于定位孔中。通过凸起部与定位孔的定位,有利于安装板11的准确固定。
具体的,安装组件13的阀体一侧靠近或者贴合安装板11设置,阀体130设置有与安装板11的凸起部相配合的定位孔或者与安装板的定位孔相配合的凸起部,阀体130与安装板11固定设置;第一孔口136、第二孔口137与第三孔口135位于阀体130,第一流通通道131贯穿安装组件和安装板11,第二流通通道132和腔134贯穿安装组件和安装板。
这里应当说明,安装组件和安装板也可为两个独立部件,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板11和安装组件13分设在换热芯体两侧,安装组件与底板固定,安装板与端板固定。安装组件包括阀体130,第一孔口136、第三孔口135和第二孔口137位于阀体130正面部1301,第一流通通道131靠近换热芯体一侧的开口和第二流通通道132靠近换热芯体一侧的开口位于阀体130反面部。
另外,第二流通通道132与第一孔道121同轴设置;或者第二流132道与第一孔道121偏心设置,第二流通通道132的侧部与换热芯体的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孔道121的侧部与换热芯体的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第一流通通道131或第四通道1312与第二孔道122同轴设置;或者第一流通通道或第四通道1312与第二孔道偏心设置,第一流通通道131的侧部与换热芯体的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第二孔道122的内侧与换热芯体的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
更为具体的,第二流通通道132的内径小于或等于第一孔道121内径,且第二流通通道132与第一孔道121可以同轴设置或略微偏心设置;第一流通通道131与第二孔道122内径大致相等,且第一流通通道121与第二孔道122可以同轴设置或略微偏心设置;同轴设置有利于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一孔道、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孔道间换热介质顺畅流动,不增加流动阻力。偏心设置有利于增强第一流通通道开口、第二流通通道开口周边的焊接强度。
或者第一流通通道内径大于第二孔道内经,且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孔道偏心设置,第一流通通道的内侧与换热芯体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第二孔道的内侧与换热芯体边缘对应位置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安装组件与换热芯体焊接面足够大,保证焊接强度。第二流通通道132与第一孔道121的大小及位置关系,第一流通通道131与第二孔道122的大小及位置关系同样适用于安装组件不包括安装板的情况。
请参阅图4,为便于安装组件13的定位安装,靠近安装组件一端端口周边还设置有定位凸台139,该定位凸台139凸起于安装组件的表面,且该定位凸台139伸入第二孔道,以使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孔道相对齐。
请参阅图图1及图18,底板14在相对远离换热芯体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未标识),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可以与底板齐平,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是第二流道的两个开口。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引管161、第二引管162,第一引管161与第一开口连通,第二引管162与第二开口 连通。换热装置还包括连接板15,连接板15设置有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连通的第一通孔151和第二通孔152,连接板15的通孔孔径大于相应底板开口,连接板的通孔可以与相应的底板开口同轴或偏心设置,相应引管的外壁与连接板通孔的内壁焊接密封。
底板14还可以设置有第一翻孔和第二翻孔(未标识),第一翻孔和第二翻孔凸起底板14,第一翻孔与第一开口连通,第二翻孔和第二开口连通。连接板15的通孔孔径大于相应翻孔外径,连接板的通孔可以与相应翻孔同轴或偏心设置,相应引管连接端设置于翻孔和通孔之间,相应引管连接端外壁与连接板通孔内壁焊接密封。
连接板15’也可以设置于第一翻孔和第二翻孔之间,第一引管161连接端外径大于小于第一翻孔外径,至少部分第一翻孔伸入第一引管以增大第一引管161与第一翻孔的焊接面积,增强焊接强度,也有利于第一引管161的定位,同时,第一引管一端外壁与连接板焊接以增强焊接强度;第一引管161一端外径小于第一翻孔内径,第一引管161连接端伸入第一翻孔,增大第一引管161与第一翻孔的焊接面积,增强焊接强度;第一引管邻近连接端的外壁与连接板焊接,以增强焊接强度;同样地,部分第二引管伸入第二翻孔或至少部分第二翻孔伸入第二引管,第二引管邻近连接端的外壁与连接端焊接,以增大焊接面积。
换热装置在引管与换热芯体连接处设置连接板,引管可以焊接在连接板上,增大引管的焊接面积,增强焊接强度;组装时,工装通过连接板将流通板、底板和阀芯压紧,置于炉中焊接,设置连接板有利于焊接后工装与换热装置的脱离,连接板与底板焊接后,有利于提高底板附近的机械强度,提高工作压力或爆破压力,提高可靠性。
请参阅图19,图19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又一实施方式截面图,换热芯体还包括第一挡板1231,第一挡板1231为第一流通板或第二流通板,第一挡板1231缺少形成第一孔道121的角孔;或者第一挡板1231与第一流通板或第二流通板形成第一孔道的角孔密封连接,第一挡板1231用于隔 断第一孔道121。第一挡板1231将第一孔道121分为第一流通区1211和第二流通区1212,第一流通区1211与第二流通通道132连通,第一流通区1211经位于第一挡板之上第一板间通道、第二孔道122与第一流通区1211连通;换热芯体还包括第二挡板1232和集流管124,集流管124设置于第二孔道122内,集流管124一端与第一流通通道131连通,集流管124另一端与第二挡板1232角孔连接,其中,集流管124另一端端部外壁与角孔内壁密封连接或集流管另一端端部内壁与角孔外壁密封连接,集流管将第二孔道分为第三流通区1222和集流管外区域,第二挡板1232将集流管外部区域分为第四流通区1221和第五流通区1223,第四流通区1221位于集流管124周围,第五流通区与集流管124另一端连通;具体地,第一流通区1211经位于第一挡板之上的第一板间通道与第四流通区1221连通,第四流通区1221经位于第二挡板和第一挡板之间的第一板间通道与第二流通区连通,第二流通区经位于第二板间通道之下的第一板间通道与第五流通区连通,第二孔道122与第一流通区1211连通。更为具体地,换热介质节流后经第二流通通道132进入第一流通区,流经位于第一挡板之上的第一板间通道时与另一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进入第四流通区1221,由于集流管和第二挡板的阻隔,换热介质进入位于第二挡板和第一挡板之间的第一板间通道再次与另一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进入第二流通区1212,处于第二流通区1212的换热介质进入位于第二板间通道之下的第一板间通道第三次与另一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完成后经第五流通区1223流入集流管内,然后进入第一流通通道131。利用第一挡板1231、第二挡板1232和集流管124使换热介质多次进入第一板间通道与另一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延长两种不同换热介质交换路程,使换热更加充分。当然,还可以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使两种不同换热介质四次、五次或更多次,进入板间通道进行热交换。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 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换热芯体焊接固定,所述安装组件包括阀体,所述阀体设置有一腔,所述腔至少一端开口;所述阀体还设置有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分别与所述腔连通,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处的上方,至少部分所述第三流通通道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阀体还设置有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一孔口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三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孔口所在平面与第二孔口所在平面平行或重合;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换热芯体焊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还包括第一板间通道,所述第一孔道经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
所述换热芯体还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集流管,所述第一挡板将所述第一孔道分为第一流通区和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流通区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连通;所述集流管设置于第二孔道,所述集流管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集流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挡板角孔密封连接,所述集流管将所述第二孔道分为第三流通区和集流管外区域,所述第三流通区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集流管外区域分为第四流通区和第五流通区,所述第四流通区经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之上的第一板间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区连通,所述第四流通区经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的第一板间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区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区经位于所述第二挡板之下的第一板间通道与所述第五流通区连通,所述第五流通区与所述第三流通区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换热芯体与所述安装组件相对固定一侧设置有两个开口,
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道的两个开口之间;或所述连接板包括两个通孔,所述连接板的其中一个通孔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其中一个开口连通,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个通孔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个开口连通,所述连接板的通孔孔径大于相应的所述第二流道开口的孔径,所述连接板的通孔与相应的第二流道开口同轴设置或偏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口和所述第二孔口位于相对于所述腔开口端的所述阀体的侧部,或所述第一孔口、所述第二孔口和所述腔的开口端位于所述阀体的同一侧部;
所述第三流通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孔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经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中心线与所述第二通道中心线形成一夹角或者异面直线夹角;
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一孔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经所述第四通道与第二孔道连通;
所述第三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中心线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呈倾斜设置,
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交且延长至一端呈开口设置,所述第二通道的开口端与所述换热芯体密封安装;
或者,所述第一通道贯穿所述阀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孔口相对侧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腔相对侧的开口端位于同一平面,并且所述第一通道的开口端和第二通道的开口端都与所述换热芯体密封安装;
或者,所述第一通道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处的上方,并且所述第二通道一端的延长线穿过所述第二孔口且不与所述阀体相干涉;
或者,所述第一通道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处的下方,并且所述第二通道一端的延长线穿过所述腔的开口端且不与所述阀体相干 涉。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通通道还包括第五通道,所述第五通道的一端开口且所述第五通道的开口端与所述换热芯体密封安装,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端位于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五通道连接端的上方,且所述第二通道朝向所述第五通道的延长线穿过所述第五通道开口端且不与所述阀体相干涉和/或所述第二通道朝向所述腔延长线穿过所述腔的开口端且不与所述阀体相干涉。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所述腔的开口端所在所述阀体的一侧部,所述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在所述阀体的一侧部呈倾斜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孔口、所述第二孔口和所述腔的开口端位于所述阀体同一侧部,相对所述腔的开口端所在平面,所述第一孔口和所述第二孔口所在平面呈倾斜设置;
所述第三流通通道大致为直线式通道,所述第三流通通道自所述第二孔口朝向所述腔延伸,所述第二孔口通过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与所述腔连通;
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一孔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经所述第四通道与第二孔道连通第三流通通道;
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三流通通道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3,或5或6任一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调节阀,所述调节阀包括阀芯组件和线圈组件,所述阀芯组件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腔的开口端伸入所述腔且与所述腔的内壁密封固定,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通过一阀芯开闭或者调节开口大小的节流孔,当所述节流孔打开时,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连通,当所述节流孔关闭时,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不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组件通过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所述安装板在靠近所述换热芯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孔道连通的开口,所述安 装板在靠近换热芯体一侧设置有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一孔道连通的另一开口;
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安装组件为一体结构;或所述安装板相对背离所述换热芯体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或定位孔,所述安装组件与安装板相固定一侧设置有与之配合安装的定位孔或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插入所述定位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至少以一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为一个,所述固定孔圆心、第一孔口圆心和第二孔口圆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或所述固定孔为两个,所述固定孔位于所述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圆心连线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调节阀,所述调节阀包括阀芯组件和线圈组件,所述阀芯组件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腔的开口端伸入所述腔且与所述腔的内壁密封固定,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通过一阀芯开闭或者调节开口大小的节流孔,当所述节流孔打开时,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连通,当所述节流孔关闭时,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不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调节阀,所述调节阀包括阀芯组件和线圈组件,所述阀芯组件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腔的开口端伸入所述腔且与所述腔的内壁密封固定,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通过一阀芯开闭或者调节开口大小的节流孔,当所述节流孔打开时,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连通,当所述节流孔关闭时,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不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555664.9U CN205940233U (zh) | 2016-06-08 | 2016-06-08 | 一种换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555664.9U CN205940233U (zh) | 2016-06-08 | 2016-06-08 | 一种换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40233U true CN205940233U (zh) | 2017-02-08 |
Family
ID=57932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555664.9U Active CN205940233U (zh) | 2016-06-08 | 2016-06-08 | 一种换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40233U (zh)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30585A (zh) * | 2017-04-19 | 2018-11-02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阀以及具有该电动阀的换热器组件 |
WO2019047720A1 (zh) * | 2017-09-11 | 2019-03-14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流体控制组件 |
CN109489313A (zh) * | 2017-09-11 | 2019-03-19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流体控制组件 |
CN109599621A (zh) * | 2017-09-30 | 2019-04-09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冷却板集成组件和电池组件 |
JP2020016383A (ja) * | 2018-07-25 | 2020-01-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熱交換器 |
CN111129645A (zh) * | 2018-10-31 | 2020-05-08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装置 |
WO2020238781A1 (zh) * | 2019-05-24 | 2020-12-03 |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板式换热器 |
CN113328575A (zh) * | 2020-02-28 | 2021-08-31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3804026A (zh) * | 2020-05-27 | 2021-12-17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
CN113970266A (zh) * | 2020-07-25 | 2022-01-25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热管理装置 |
CN113970262A (zh) * | 2020-07-25 | 2022-01-25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阀装置及热管理装置 |
CN113970265A (zh) * | 2020-07-25 | 2022-01-25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
CN115366747A (zh) * | 2021-05-18 | 2022-11-22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集成组件 |
WO2023088340A1 (zh) * | 2021-11-17 | 2023-05-25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阀装置 |
IT202200016788A1 (it) * | 2022-08-05 | 2024-02-05 | Ufi Innovation Ct Srl | Condensatore raffreddato a liquido |
-
2016
- 2016-06-08 CN CN201620555664.9U patent/CN20594023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30585A (zh) * | 2017-04-19 | 2018-11-02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阀以及具有该电动阀的换热器组件 |
US11300336B2 (en) | 2017-09-11 | 2022-04-12 |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 Fluid control assembly |
WO2019047720A1 (zh) * | 2017-09-11 | 2019-03-14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流体控制组件 |
CN109489313A (zh) * | 2017-09-11 | 2019-03-19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流体控制组件 |
EP3683522A4 (en) * | 2017-09-11 | 2021-05-26 |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FLUID CONTROL ARRANGEMENT |
CN109599621A (zh) * | 2017-09-30 | 2019-04-09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冷却板集成组件和电池组件 |
EP3690360A4 (en) * | 2017-09-30 | 2021-07-14 |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 INTEGRATED COOLING PACKAGE AND BATTERY PACKAGE |
US11476514B2 (en) | 2017-09-30 | 2022-10-18 |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 Integrated cooling assembly and battery assembly |
JP2020016383A (ja) * | 2018-07-25 | 2020-01-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熱交換器 |
JP7206670B2 (ja) | 2018-07-25 | 2023-01-1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熱交換器 |
CN111129645A (zh) * | 2018-10-31 | 2020-05-08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装置 |
CN111129645B (zh) * | 2018-10-31 | 2021-12-24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装置 |
WO2020238781A1 (zh) * | 2019-05-24 | 2020-12-03 |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板式换热器 |
CN113328575A (zh) * | 2020-02-28 | 2021-08-31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3804026A (zh) * | 2020-05-27 | 2021-12-17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
CN113970266A (zh) * | 2020-07-25 | 2022-01-25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热管理装置 |
CN113970262A (zh) * | 2020-07-25 | 2022-01-25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阀装置及热管理装置 |
CN113970265A (zh) * | 2020-07-25 | 2022-01-25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
CN115366747A (zh) * | 2021-05-18 | 2022-11-22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集成组件 |
WO2023088340A1 (zh) * | 2021-11-17 | 2023-05-25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阀装置 |
US20240424859A1 (en) * | 2021-11-17 | 2024-12-26 |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 Fluid control assembly and valve device |
IT202200016788A1 (it) * | 2022-08-05 | 2024-02-05 | Ufi Innovation Ct Srl | Condensatore raffreddato a liquido |
WO2024028676A1 (en) * | 2022-08-05 | 2024-02-08 | Ufi Innovation Center S.R.L. | Liquid-cooled condenser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940233U (zh) | 一种换热装置 | |
CN108068572A (zh) |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
CN106918255A (zh) |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 |
CN103712383B (zh) | 换热器与膨胀阀的集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6711533B (zh) | 热交换装置 | |
CN208186924U (zh) |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 | |
CN108068581A (zh) |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
CN109838587B (zh) |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 |
CN109520176A (zh) | 换热装置 | |
CN206019425U (zh) | 换热组件 | |
CN107621182A (zh) | 换热组件 | |
CN205748088U (zh) | 换热装置 | |
CN205373471U (zh) | 一种换热装置 | |
CN100554861C (zh) | 叠型多流式热交换器 | |
WO2020238781A1 (zh) | 板式换热器 | |
EP3690360B1 (en) | Integrated cooling assembly and battery assembly | |
CN109827451B (zh) | 一种承压型板式换热器 | |
WO2022022408A1 (zh) | 集成组件 | |
WO2021238948A1 (zh) |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 |
EP4310415A1 (en) | Fluid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 |
WO2022022371A1 (zh) | 一种节流换热组件 | |
CN212033192U (zh) | 一种工质加热和冷却的热交换装置 | |
CN216770291U (zh) | 换热机构、换热系统 | |
CN111600096B (zh) | 一种工质加热和冷却的热交换装置 | |
CN214250219U (zh) | 换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509 Address after: 310018 No. 301, No. 12,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Sanhua Automobile Componen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289-2,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anhua Institute Co.,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