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5939817U -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39817U
CN205939817U CN201620933139.6U CN201620933139U CN205939817U CN 205939817 U CN205939817 U CN 205939817U CN 201620933139 U CN201620933139 U CN 201620933139U CN 205939817 U CN205939817 U CN 2059398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side
cold
hot water
h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93313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文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Xinpeng Industrial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Xinpeng Industrial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Xinpeng Industrial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Xinpeng Industrial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93313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398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398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398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包括冷媒回路、冷水侧处理模块和热水侧处理模块,所述冷媒回路设置于冷水侧处理模块和热水侧处理模块之间;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包括冷水侧换热器;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包括热水侧换热器;所述冷媒回路包括压缩机、四通控制阀、表冷换热器、制热控制阀、制冷控制阀和膨胀阀。利用空气能,单台机组即可实现单独制热、单独制冷和同时制热制冷三种功能,满足用户多种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生产成本和运行成本均大幅下降。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能技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背景技术
空气能因其能源消耗成本低、能源利用效率高而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水浴设备上,越来越多水浴设备采用空气能技术对水温进行控制。空气能即可制冷也可制热,主要原理为空气经过压缩从低温低压转化为高温高压,然后高温高压的空气通过板式换热器与水体交换热能,从而加热水体;或者,高温高压的空气先通过表冷换热器向外界释放热量,转化为低温低压气体,再通过板式换热器与水体交换热能,从而冷却水体。现有的水浴设备的水温控制机组只能单独制热或单独制热,功能单一,不能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因此若要对水体既能加热又能制冷,则水浴设备需要配置两台的水温控制机组,大大地增加生产成本,能源消耗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单台机组即可实现单独制热、单独制冷和同时制热制冷三种功能,能源利用率高,大大地降低投入成本和运行成本的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包括冷媒回路、冷水侧处理模块和热水侧处理模块,所述冷媒回路设置于冷水侧处理模块和热水侧处理模块之间;
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包括冷水侧换热器;
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包括热水侧换热器;
所述冷媒回路包括压缩机、四通控制阀、表冷换热器、制热控制阀、制冷控制阀和膨胀阀;
所述压缩机的热气排口和所述四通控制阀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冷气回口和所述四通控制阀的回气口连接,所述表冷换热器的第一出入口和所述四通控制阀的第一换热口连接,所述热水侧换热器的进气口和所述四通控制阀的第二换热口连接,所述表冷换热器的第二出入口和热水侧换热器的出气口均与所述膨胀阀的入口连接,所述制热控制阀的进气口和制冷控制阀的进气口均与所述膨胀阀的出口连接,所述制热控制阀的出气口和表冷换热器的第二出入口连接,所述制冷控制阀的出气口和冷水侧换热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冷水侧换热器的出气口和压缩机的冷气回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还包括冷水侧回水管、冷水侧出水管、冷水回水泵和冷水水流开关;
所述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出口和冷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冷水侧出水管的输入口和冷水侧换热器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冷水回水泵设置于所述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所述冷水水流开关设置于所述冷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
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还包括热水侧回水管、热水侧出水管、热水回水泵和热水水流开关;
所述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出口和热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热水侧出水管的输入口和热水侧换热器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热水回水泵设置于所述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所述热水水流开关设置于所述热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
优选地,还包括冷热水混合管路,所述冷热水混合管路包括混合控制阀和冷热连通水管;
所述冷热连通水管的第一进出口和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连接,所述冷热 连通水管的第二进出口和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出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还包括冷水回水温度传感器和冷水出水温度传感器,所述冷水回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所述冷水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冷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
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还包括热水回水温度传感器和热水出水温度传感器,所述热水回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所热水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热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
优选地,所述冷媒回路还包括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储液罐、轴流风扇和过滤器;
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输入口和所述制热控制阀的输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输出口、和第二单向阀的输入口均与所述表冷换热器的第二出入口连接,所述第三单向阀的输入口和热水侧换热器的出气口连接;
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输出口、和第三单向阀的输出口均与所述储液罐的输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的输出口和过滤器的输入口连接,所述过滤器的输出口和所述膨胀阀的入口连接;
所述轴流风扇设置于表冷换热器的内侧,所述轴流风扇和表冷换热器的换热气流通道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容纳箱体,所述冷媒回路、冷水侧处理模块和热水侧处理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纳箱体的内部,并且所述轴流风扇固定于容纳箱体的内部的顶面;
所述容纳箱体包括PLC控制装置,所述PLC控制装置安装于容纳箱体的一侧,所述四通控制阀、压缩机、制热控制阀、制冷控制阀、膨胀阀、混合控制阀、冷水回水泵、冷水水流开关、轴流风扇、热水回水泵、热水水流开关、冷 水回水温度传感器、冷水出水温度传感器、热水回水温度传感器和热水出水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PLC控制装置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容纳箱体还包括冷水侧回水接口、冷水侧出水接口、热水侧回水接口和热水侧出水接口,所述冷水侧回水接口、冷水侧出水接口、热水侧回水接口和热水侧出水接口均设置于所述容纳箱体的另一侧;
所述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和冷水侧回水接口连通,所述冷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和冷水侧出水接口连通;
所述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和热水侧回水接口连通,所述热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和热水侧出水接口连通。
优选地,使用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水浴系统,包括热水池、冷水池和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所述热水池的进水口通过接管和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热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热水池的出水口通过接管和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连通;
所述冷水池的进水口通过接管和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冷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连通,所述冷水池的出水口通过接管和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供水回路,所述供水回路包括供水总管、供水总开关、第一供水支管、第一供水分开关、第二供水支管和第二供水分开关;
所述第一供水支管的输入口、和第二供水支管的输入口均与供水总管的输出口连接,所述第一供水支管的输出口通过接管与所述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供水支管的输出口通过接管与所述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连通;
所述供水总开关设置于所述供水总管的输入口,所述第一供水分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一供水支管的输入口,所述第二供水分开关设置于第二供水支管的输 入口。
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利用空气能,单台机组即可实现单独制热、单独制冷和同时制热制冷三种功能,满足用户多种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生产成本和运行成本均大幅下降。当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同时制热制冷时将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的热量迁移到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热量迁移过程中几乎不向外环境排放热量,能源利用率高,大大地降低投入成本和运行成本。所述冷热水混合管路可防止因冷水侧处理模块的水温过低而导致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无法正常运行的问题,提高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环境适应能力。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同步制冷制热模式工作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制热模式工作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制冷模式工作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PLC控制装置模块关系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水浴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供水回路结构放大图。
其中:容纳箱体1;冷媒回路2;冷水侧处理模块3;热水侧处理模块4;冷水侧换热器31;热水侧换热器41;压缩机21;四通控制阀22;表冷换热器23;轴流风扇231;制热控制阀24;制冷控制阀25;膨胀阀26;冷水侧回水管32;冷水侧出水管33;冷水回水泵34;冷水水流开关35;热水侧回水管42;热水侧出水管43;热水回水泵44;热水水流开关45;冷热水混合管路5;混合 控制阀51;冷热连通水管52;第一单向阀27a;第二单向阀27b;第三单向阀27c;储液罐28;过滤器29;PLC控制装置11;运行模式选择模块111;冷热水温度设置模块112;定时运行模块113;故障报警模块114;冷水侧回水接口12;冷水侧出水接口13;热水侧回水接口14;热水侧出水接口15;热水池7;冷水池8;供水回路9;供水总管91;供水总开关92;第一供水支管93;第一供水分开关94;第二供水支管95;第二供水分开关9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如图1所示,包括冷媒回路2、冷水侧处理模块3和热水侧处理模块4,所述冷媒回路2设置于冷水侧处理模块3和热水侧处理模块4之间;
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3包括冷水侧换热器31;
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4包括热水侧换热器41;
所述冷媒回路2包括压缩机21、四通控制阀22、表冷换热器23、制热控制阀24、制冷控制阀25和膨胀阀26;
所述压缩机21的热气排口和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21的冷气回口和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回气口连接,所述表冷换热器23的第一出入口和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第一换热口连接,所述热水侧换热器41的进气口和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第二换热口连接,所述表冷换热器23的第二出入口和热水侧换热器41的出气口均与所述膨胀阀26的入口连接,所述制热控制阀24的进气口和制冷控制阀25的进气口均与所述膨胀阀26的出口连接,所述制热控制阀24的出气口和表冷换热器23的第二出入口连接,所述制冷控制阀25的出气口和冷水侧换热器31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冷水侧换热器31的出气口 和压缩机21的冷气回口连接。
本实施例的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利用空气能,单台机组即可实现单独制热、单独制冷和同时制热制冷三种功能,满足用户多种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生产成本和运行成本均大幅下降。为便于阐述,将作为热能交换媒介的空气称为冷媒。所述冷水侧换热器31和热水侧换热器41为板式换热器,用于冷媒和水体之间的热能交换;表冷换热器23为表冷式换热器,用于冷媒和室外空气之间的热能交换,给冷媒散热,把热量排到室外,表冷换热器23把压缩机21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凝成低温高压的液体。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设有所述四通控制阀22,用于控制冷媒的流向:当所述四通控制阀22断电时,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进气口与第二换热口连通,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第一换热口与回气口连通;当四通控制阀22通电时,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进气口与第一换热口连通,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第二换热口与回气口连通。
单独制热时,如图2所示,所述四通控制阀22断电,制热控制阀24打开,制冷控制阀25关闭:首先,从所述压缩机21的热气排口排出高温高压的冷媒;然后,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进气口并从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第二换热口排出;而后,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所述热水侧换热器41,向所述热水侧换热器41中的水体释放热量,从而加热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4的水体,冷媒由高温高压变成中温中压;接着,中温中压的冷媒从热水侧换热器41的出气口排出并进入膨胀阀26,所述膨胀阀26将中温中压的冷媒转化为低温低压的冷媒;进而,低温低压的冷媒经制热控制阀24进入表冷换热器23,向室外吸收热量;最后,冷媒通过四通控制阀22的导向进入所述压缩机21的冷气回口,完成一个制热循环。
单独制冷时,如图3所示,所述四通控制阀22通电,制热控制阀24关闭, 制冷控制阀25打开:首先,从所述压缩机21的热气排口排出高温高压的冷媒;然后,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进气口并从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第一换热口排出;而后,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表冷换热器23,向室外释放热量,冷媒由高温高压变成中温中压;接着,中温中压的冷媒从表冷换热器23的第二出入口排出并进入膨胀阀26,所述膨胀阀26将中温中压的冷媒转化为低温低压的冷媒;进而,低温低压的冷媒经制冷控制阀25进入冷水侧换热器31,向所述冷水侧换热器31中的水体吸收热量,从而冷却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3的水体;最后,冷媒从冷水侧换热器31的出气口排出并进入所述压缩机21的冷气回口,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同时制热制冷时,如图4所示,四通控制阀22断电,制热控制阀24关闭,制冷控制阀25打开:首先,从所述压缩机21的热气排口排出高温高压的冷媒;然后,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进气口并从所述四通控制阀22的第二换热口排出;而后,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所述热水侧换热器41,向所述热水侧换热器41中的水体释放热量,从而加热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4的水体,冷媒由高温高压变成中温中压;接着,中温中压的冷媒从热水侧换热器41的出气口排出并进入膨胀阀26,所述膨胀阀26将中温中压的冷媒转化为低温低压的冷媒;进而,低温低压的冷媒经制冷控制阀25进入冷水侧换热器31,向所述冷水侧换热器31中的水体吸收热量,从而冷却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3的水体;最后,冷媒从冷水侧换热器31的出气口排出并进入所述压缩机21的冷气回口,完成一个同时制热制冷循环。
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单独制热时仅对热水侧处理模块4的水体加热,而冷水侧处理模块3的水体保持恒温;同样,单独制冷时仅对冷水侧处理模块3的水体制冷,而热水侧处理模块3的水体保持恒温;从而,所述空气能水温控 制机组的控制稳定性和控制独立性。当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同时制热制冷时将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3的热量迁移到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4,热量迁移过程中几乎不向外环境排放热量,能源利用率高,大大地降低投入成本和运行成本。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3还包括冷水侧回水管32、冷水侧出水管33、冷水回水泵34和冷水水流开关35;
所述冷水侧回水管32的输出口和冷水侧换热器3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冷水侧出水管33的输入口和冷水侧换热器3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冷水回水泵34设置于所述冷水侧回水管32的输入口,所述冷水水流开关35设置于所述冷水侧出水管33的输出口;
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4还包括热水侧回水管42、热水侧出水管43、热水回水泵44和热水水流开关45;
所述热水侧回水管42的输出口和热水侧换热器4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热水侧出水管43的输入口和热水侧换热器4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热水回水泵44设置于所述热水侧回水管42的输入口,所述热水水流开关45设置于所述热水侧出水管43的输出口。
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3还包括冷水侧回水管32、冷水侧出水管33、冷水回水泵34和冷水水流开关35;冷水侧回水管32的水体通过冷水回水泵34抽入所述冷水侧换热器31,然后与所述冷水侧换热器31的冷媒交换热量后从所述冷水侧出水管33排出,所述冷水回水泵34控制热水侧处理模块3的输入水量,所述冷水水流开关35控制冷水侧处理模块3的输出水量。
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4还包括热水侧回水管42、热水侧出水管43、热水回水泵44和热水水流开关45;热水侧回水管42的水体通过热水回水泵44抽入所述热水侧换热器41,然后与所述热水侧换热器41的冷媒交换热量后从所述热水 侧出水管43排出,所述热水回水泵44控制热水侧处理模块4的输入水量,所述热水水流开关45控制热水侧处理模块4的输出水量。
优选地,还包括冷热水混合管路5,如图1所示,所述冷热水混合管路5包括混合控制阀51和冷热连通水管52;
所述冷热连通水管52的第一进出口和冷水侧回水管32的输入口连接,所述冷热连通水管52的第二进出口和热水侧回水管42的输出口连接。
所述冷热水混合管路5可防止因冷水侧处理模块3的水温过低而导致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无法正常运行的问题。由于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正常工作时要求外环境温度为7℃至40℃,因此为保证机组正常工作,冷水侧处理模块3的水温允许最低值常常设置在10℃至15℃。当受外环境温度影响,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3的水温低于允许值时,所述冷热水混合管路5的混合控制阀51打开;从而热水侧处理模块4的热水可通过所述冷热连通水管52抽入冷水侧回水管32,提高冷水侧处理模块3的水温。设置所述冷热水混合管路5,可保证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在低温下的正常运行,提高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环境适应能力。
优选地,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3还包括冷水回水温度传感器和冷水出水温度传感器,所述冷水回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冷水侧回水管32的输入口,所述冷水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冷水侧出水管33的输出口;
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4还包括热水回水温度传感器和热水出水温度传感器,所述热水回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热水侧回水管42的输入口,所热水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热水侧出水管43的输出口。
所述冷水回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冷水侧回水管32的输入口,用于检测冷水侧回水管32的输入口水温;所述冷水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冷水侧出水管33的输出口,用于检测冷水侧出水管33的输出口水温;所述热水回水温度传感器 设置于热水侧回水管42的输入口,用于检测热水侧回水管42的输入口水温;所热水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热水侧出水管43的输出口,用于检测热水侧出水管43的输出口水温;从而了解冷水侧处理模块3和热水侧处理模块4的实时水温变化是否在温度设置范围内,便于及时调节冷水侧处理模块3和热水侧处理模块4的出水温度。
优选地,所述冷媒回路2还包括第一单向阀27a、第二单向阀27b、第三单向阀27c、储液罐28、轴流风扇231和过滤器29,如图1所示;
所述第一单向阀27a的输入口和所述制热控制阀24的输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27a的输出口、和第二单向阀27b的输入口均与所述表冷换热器23的第二出入口连接,所述第三单向阀27c的输入口和热水侧换热器41的出气口连接;
所述第二单向阀27b的输出口、和第三单向阀27c的输出口均与所述储液罐28的输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28的输出口和过滤器29的输入口连接,所述过滤器29的输出口和所述膨胀阀26的入口连接;
所述轴流风扇231设置于表冷换热器23的内侧,所述轴流风扇231和表冷换热器23的换热气流通道连接。
所述第一单向阀27a设置于制热控制阀24和表冷换热器23之间,控制冷媒仅能从制热控制阀24流向所述表冷换热器23,反向不可实现;所述第二单向阀27b设置于表冷换热器23和储液罐28之间,控制冷媒仅能从表冷换热器23流向储液罐28,反向不可实现;所述第三单向阀27c设置于热水侧换热器41和储液罐28之间,控制冷媒仅能从热水侧换热器41流向储液罐28,反向不可实现。所述第一单向阀27a、第二单向阀27b和第三单向阀27c起到单向导通作用,引导冷媒流向,防止冷媒在管道中乱窜而带来的能量损耗。所述轴流风扇231设置于表冷换热器23的一侧,并且所述轴流风扇231安装于容纳箱体1的顶部,用于提高表冷换热器23的换热速度,所述轴流风扇231既可形成气流而使室外冷空气引到容纳箱体1内,与表冷换热器23周围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加快换热速度。
在所述膨胀阀26的上游依次设置所述储液罐28和过滤器29,所述储液罐28用于收集经过热水侧换热器41或表冷换热器23后冷凝成液相的冷媒,使其散热变为中温液体,避免热水侧换热器41或表冷换热器23积存过多液相的冷媒,影响换热效果;而且,可防止高压气相的冷媒进入低压侧。所述过滤器29用于过滤液相的冷媒中的杂质,防止杂质进入膨胀阀26而对膨胀阀26造成损坏。所述膨胀阀26可将中温中压的液相冷媒通过节流作用成为低温低压的气相冷媒。
优选地,还包括容纳箱体1,如图6所示,所述冷媒回路2、冷水侧处理模块3和热水侧处理模块4设置于所述容纳箱体1的内部,并且所述轴流风扇231固定于容纳箱体1的内部的顶面;
所述容纳箱体1包括PLC控制装置11,所述PLC控制装置11安装于容纳箱体1的一侧,所述四通控制阀22、压缩机21、制热控制阀24、制冷控制阀25、膨胀阀26、混合控制阀51、冷水回水泵34、冷水水流开关35、轴流风扇231、热水回水泵44、热水水流开关45、冷水回水温度传感器、冷水出水温度传感器、热水回水温度传感器和热水出水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PLC控制装置11电连接。
所述PLC控制装置11控制所述冷媒回路2、冷水侧处理模块3和热水侧处理模块4的运行,实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智能化控制。
优选地,所述PLC控制装置11包括运行模式选择模块111、冷热水温度设置模块112、定时运行模块113和故障报警模块114,如图5所示;
所述运行模式选择模块11用于选择设定运行模式,所述冷热水温度设置模块112用于设置冷水出水温度、冷水允许温差、热水出水温度和热水允许温差,所述定时运行模块113用于设置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开机时间和关机时间,所述故障报警模块114用于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发生故障时发生报警信号。
所述PLC控制装置11包括运行模式选择模块111、冷热水温度设置模块112、定时运行模块113和故障报警模块114。使用时,用户通过所述运行模式选择模块111选择运行模式,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单独制热、单独制冷和同时制热制冷;然后,可通过冷热水温度设置模块112设置冷水出水温度、冷水允许温差、热水出水温度和热水允许温差,所述冷热水温度设置模块112监控冷水侧处理模块3和热水侧处理模块4的实时水温以保证水温在设置范围内。而且,用户还可以通过所述定时运行模块113设定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开机时间和关机时间,为用户提供方便。所述故障报警模块114实时监控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运行状态,当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发生故障时发生报警信号,提醒用户修理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
优选地,所述容纳箱体1还包括冷水侧回水接口12、冷水侧出水接口13、热水侧回水接口14和热水侧出水接口15,如图6所示,所述冷水侧回水接口12、冷水侧出水接口13、热水侧回水接口14和热水侧出水接口15均设置于所述容纳箱体1的另一侧;
所述冷水侧回水管32的输入口和冷水侧回水接口12连通,所述冷水侧出水管33的输出口和冷水侧出水接口13连通;
所述热水侧回水管42的输入口和热水侧回水接口14连通,所述热水侧出水管43的输出口和热水侧出水接口15连通。
所述容纳箱体1设置冷水侧回水接口12、冷水侧出水接口13、热水侧回水接口14和热水侧出水接口15,便于所述冷水侧回水管32、冷水侧出水管33、热水侧回水管42和热水侧出水管43与外界的水浴系统进行对接。
优选地,使用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水浴系统,如图6所示,包括热水池7、冷水池8和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所述热水池7的进水口通过接管和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热水侧出水管43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热水池7的出水口通过接管和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热水侧回水管42的输入口连通;
所述冷水池8的进水口通过接管和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冷水侧出水管33的输出口连通,所述冷水池8的出水口通过接管和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冷水侧回水管32的输入口连通。
如图6所示,热水池7和冷水池8均通过管道与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对接:所述冷水池8的冷水从冷水池8的出水口抽入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3,与冷水侧换热器31的冷媒进行热交换而温度降低,然后再从冷水池8的进水口流回冷水池8。同理,所述热水池7的热水从热水池7的出水口抽入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4,与热水侧换热器41的冷媒进行热交换而温度升高,然后再从热水池7的进水口流回热水池7。使用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水浴系统,单台机组即可实现单独制热、单独制冷和同时制热制冷三种功能,满足用户多种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能源利用率高,大大地降低投入成本和运行成本。
优选地,还包括供水回路9,如图7所示,所述供水回路9包括供水总管91、供水总开关92、第一供水支管93、第一供水分开关94、第二供水支管95和第二供水分开关96;
所述第一供水支管93的输入口、和第二供水支管95的输入口均与供水总管91的输出口连接,所述第一供水支管93的输出口通过接管与所述热水侧回 水管42的输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供水支管95的输出口通过接管与所述冷水侧回水管32的输入口连通;
所述供水总开关92设置于所述供水总管91的输入口,所述第一供水分开关94设置于所述第一供水支管93的输入口,所述第二供水分开关96设置于第二供水支管95的输入口。
所述供水回路9的供水总管91与自来水管对接,为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水浴系统输送自来水。所述第一供水支管93、第二供水支管95分别与热水侧回水管42、冷水侧回水管32对接,所述供水总开关92控制自来水的输送总量,所述第一供水分开关94控制向热水侧回水管42输送的自来水流量,第二供水支管95控制向冷水侧回水管32输送的自来水流量:比如,一开始使用时,供水总开关92、第一供水分开关94和第二供水分开关96打开,同时向冷水侧处理模块3和热水侧处理模块4输送自来水,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开启同时制热制冷模式,同时向热水池7输送热水和向冷水池8输送冷水;而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控制第一供水分开关94和第二供水分开关96的通断,来单独向冷水侧处理模块3或热水侧处理模块4输送自来水。
本实施例的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单台机组即可实现单独制热、单独制冷和同时制热制冷三种功能,满足用户多种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生产成本和运行成本均大幅下降;2.当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同时制热制冷时将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3的热量迁移到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4,热量迁移过程中几乎不向外环境排放热量,能源利用率高;3.设置所述冷热水混合管路5,可保证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在低温下的正常运行,提高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环境适应能力。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 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包括冷媒回路、冷水侧处理模块和热水侧处理模块,所述冷媒回路设置于冷水侧处理模块和热水侧处理模块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包括冷水侧换热器;
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包括热水侧换热器;
所述冷媒回路包括压缩机、四通控制阀、表冷换热器、制热控制阀、制冷控制阀和膨胀阀;
所述压缩机的热气排口和所述四通控制阀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冷气回口和所述四通控制阀的回气口连接,所述表冷换热器的第一出入口和所述四通控制阀的第一换热口连接,所述热水侧换热器的进气口和所述四通控制阀的第二换热口连接,所述表冷换热器的第二出入口和热水侧换热器的出气口均与所述膨胀阀的入口连接,所述制热控制阀的进气口和制冷控制阀的进气口均与所述膨胀阀的出口连接,所述制热控制阀的出气口和表冷换热器的第二出入口连接,所述制冷控制阀的出气口和冷水侧换热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冷水侧换热器的出气口和压缩机的冷气回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还包括冷水侧回水管、冷水侧出水管、冷水回水泵和冷水水流开关;
所述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出口和冷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冷水侧出水管的输入口和冷水侧换热器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冷水回水泵设置于所述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所述冷水水流开关设置于所述冷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
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还包括热水侧回水管、热水侧出水管、热水回水泵和热水水流开关;
所述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出口和热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热水侧出水管的输入口和热水侧换热器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热水回水泵设置于所述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所述热水水流开关设置于所述热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热水混合管路,所述冷热水混合管路包括混合控制阀和冷热连通水管;
所述冷热连通水管的第一进出口和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连接,所述冷热连通水管的第二进出口和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出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侧处理模块还包括冷水回水温度传感器和冷水出水温度传感器,所述冷水回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所述冷水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冷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
所述热水侧处理模块还包括热水回水温度传感器和热水出水温度传感器,所述热水回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所热水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热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回路还包括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储液罐、轴流风扇和过滤器;
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输入口和所述制热控制阀的输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输出口、和第二单向阀的输入口均与所述表冷换热器的第二出入口连接,所述第三单向阀的输入口和热水侧换热器的出气口连接;
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输出口、和第三单向阀的输出口均与所述储液罐的输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的输出口和过滤器的输入口连接,所述过滤器的输出口和所述膨胀阀的入口连接;
所述轴流风扇设置于表冷换热器的内侧,所述轴流风扇和表冷换热器的换热气流通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容纳箱体,所述冷媒回路、冷水侧处理模块和热水侧处理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纳箱体的内部,并且所述轴流风扇固定于容纳箱体的内部的顶面;
所述容纳箱体包括PLC控制装置,所述PLC控制装置安装于容纳箱体的一侧,所述四通控制阀、压缩机、制热控制阀、制冷控制阀、膨胀阀、混合控制阀、冷水回水泵、冷水水流开关、轴流风扇、热水回水泵、热水水流开关、冷水回水温度传感器、冷水出水温度传感器、热水回水温度传感器和热水出水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PLC控制装置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箱体还包括冷水侧回水接口、冷水侧出水接口、热水侧回水接口和热水侧出水接口,所述冷水侧回水接口、冷水侧出水接口、热水侧回水接口和热水侧出水接口均设置于所述容纳箱体的另一侧;
所述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和冷水侧回水接口连通,所述冷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和冷水侧出水接口连通;
所述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和热水侧回水接口连通,所述热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和热水侧出水接口连通。
8.使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水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水池、冷水池和所述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所述热水池的进水口通过接管和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热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热水池的出水口通过接管和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连通;
所述冷水池的进水口通过接管和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冷水侧出水管的输出口连通,所述冷水池的出水口通过接管和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的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水回路,所述供水回路包括供水总管、供水总开关、第一供水支管、第一供水分开关、第二供水支管和第二供水分开关;
所述第一供水支管的输入口、和第二供水支管的输入口均与供水总管的输出口连接,所述第一供水支管的输出口通过接管与所述热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供水支管的输出口通过接管与所述冷水侧回水管的输入口连通;
所述供水总开关设置于所述供水总管的输入口,所述第一供水分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一供水支管的输入口,所述第二供水分开关设置于第二供水支管的输入口。
CN201620933139.6U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Active CN2059398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33139.6U CN205939817U (zh)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33139.6U CN205939817U (zh)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39817U true CN205939817U (zh) 2017-02-08

Family

ID=57952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933139.6U Active CN205939817U (zh)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3981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6730A (zh) * 2016-08-24 2016-12-07 佛山市新鹏工业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CN111895690A (zh) * 2020-09-03 2020-11-06 鑫春益(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温双控系统结构的冷水机
CN115727570A (zh) * 2022-12-21 2023-03-03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自平衡空气源热泵热回收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6730A (zh) * 2016-08-24 2016-12-07 佛山市新鹏工业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CN111895690A (zh) * 2020-09-03 2020-11-06 鑫春益(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温双控系统结构的冷水机
CN115727570A (zh) * 2022-12-21 2023-03-03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自平衡空气源热泵热回收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5727570B (zh) * 2022-12-21 2024-01-12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自平衡空气源热泵热回收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436513U (zh) 家用空调热泵热水系统
CN106196730A (zh)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CN206449767U (zh) 一种具有冷冻水低温保护装置的中央空调节能系统
CN215121663U (zh) 一种工作稳定可靠的大型服务器液冷系统
CN205939817U (zh)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CN206291547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06755637U (zh) 用于控制供液温度的液冷装置
CN206222732U (zh) 制冷装置及卷烟滤棒生产设备
CN205316778U (zh) 冷库制冷系统
CN106016826B (zh) 带有二级冷却的高低温热油控制系统
CN204128269U (zh) 一种为热水器供热的冰箱
CN118872998A (zh) 饮水设备
CN205939690U (zh) 制冷装置热能利用至热水器的循环系统
CN207797285U (zh) 一种数据中心应急制冷系统
CN111043762A (zh) 空气能热水器及其储热装置
CN206890973U (zh) 在低环温工况下使用的冷却水系统结构装置
CN206420088U (zh) 一种水蓄冷系统
CN206222814U (zh) 一种节能冷库热回收利用设备
CN211848158U (zh) 氯碱设备的热管理系统
CN108151213A (zh) 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9042803U (zh) 空调系统
CN103054306B (zh) 高效美发床
CN207501304U (zh) 一种多功能空调热水器、空调室外机以及空调循环系统
CN208170590U (zh) 一种蓄能空调系统
CN105953474A (zh) 水冷式废热回收太阳能移动热泵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