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31764U - 防溢液乳液泵 - Google Patents
防溢液乳液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31764U CN205931764U CN201620540542.2U CN201620540542U CN205931764U CN 205931764 U CN205931764 U CN 205931764U CN 201620540542 U CN201620540542 U CN 201620540542U CN 205931764 U CN205931764 U CN 2059317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section
- sealing device
- sealing
-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防溢液乳液泵,包括压头、气缸盖、牙套、气缸、活塞杆和密封装置。密封装置具有供活塞杆穿过的内孔和从密封装置的外表面延伸到密封装置的内表面的通孔。活塞杆包括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第一部段的外径等于或略大于内孔的内径,第二部段的外径小于内孔的内径。在乳液泵中形成有从通孔到容器的内部的气体通道。该结构的乳液泵可防止因平衡气孔的设置而导致的乳液泵溢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乳液泵,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按压式的乳液泵,该乳液泵能够防止溢液。
背景技术
在诸如洗发水、沐浴露之类的瓶装产品的容器上通常安装有乳液泵,用于从容器分配产品。
图11中示出了一种目前常见的乳液泵100,该乳液泵100包括压头110、牙套120、气缸130和气缸盖140。在压头110的下部连接有活塞杆150,该活塞杆延伸到气缸130内部。通过按压压头110,可使处于气缸130内的诸如洗发水、沐浴露之类的料液在压力作用下进入活塞杆150的内孔、经压头110的出口流出。
为了防止料液被泵出之后在容器内形成负压,在气缸130本体的中上部处设置有侧向的平衡气孔131,在下压乳液泵100的压头110以进行出液之后,空气可通过该平衡气孔131进入容器中,以防止负压的生成。
但是,这种乳液泵的结构设置会存在问题。在产品的运输过程中,产品会经受颠簸,也有可能被横置。此时,容器内的料液会通过该平衡气孔131流入气缸中位于活塞以上的空间内,并粘附在活塞杆150上。当消费者在购买了产品并打开乳液泵以进行使用时,粘附在活塞杆150上的料液会随着活塞杆150的上升而向上运动,并从气缸盖140的内孔与活塞杆之间的间隙处溢漏出来。这会影响产品的美观,并且还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好的消费体验,使消费者认为产品有质量问题,比如乳液泵有损坏等。
因此,现有技术中仍需要能够提供一种改进的乳液泵,该乳液泵能够在实现防止容器内负压的前提下,又能避免乳液泵泄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以上所描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作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乳液泵,其能够防止因平衡气孔的设置而导致的乳液泵溢液。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乳液泵,该乳液泵安装在容器上,用于分配容器中的内容物,乳液泵包括压头、气缸盖、牙套、气缸和活塞杆,乳液泵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转换,其中:
该乳液泵还包括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具有:内孔,内孔供活塞杆穿过;以及通孔,通孔从密封装置的外表面延伸到密封装置的内表面并通入内孔;
活塞杆包括:第一部段,第一部段具有第一外径,第一外径等于或略大于内孔的内径,从而当第一部段配合在密封装置的内孔中时,在第一部段和密封装置之间形成密封配合;以及,位于第一部段下方的第二部段,第二部段具有第二外径,第二外径小于内孔的内径,从而当第二部段配合在密封装置的内孔中时,在第二部段和密封装置之间留有间隙;以及
其中,在乳液泵中形成有从密封装置的通孔到容器的内部的气体通道;至少在乳液泵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一部段密封配合在密封装置的内孔中,阻断通孔与外界的连通。
通过上述结构,当乳液泵处于锁定状态时,活塞杆的第一部段与密封装置的内孔密封配合,由此将密封装置中的通孔封闭,这样容器中的料液就不会经气缸的平衡气孔和密封装置的通孔泄漏出来。因此,在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乳液泵的容器的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可以防止因容器被横置而产生的料液泄漏。
进一步地,活塞杆还具有第三部段,第三部段位于第二部段下方,且具有第三外径,第三外径等于或略大于内孔的内径,从而当第三部段配合在密封装置的内孔中时,在第三部段和密封装置之间形成密封配合,并且,至少在压头处于其行程的上止点时,第三部段配合在密封装置的内孔中。
这样,当消费者打开乳液泵,但未对产品进行使用时,也能防止料液的泄漏。
此外,从容器内部到密封装置的通孔之间的气体通道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有多种,示例性地包括:
在气缸的上部设置有平衡气孔,该平衡气孔与密封装置的通孔连通,从而形成气体通道。
或者,在气缸上部的外侧表面形成有沟槽,该沟槽一端与容器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气缸上部的内侧表面与气缸盖之间的间隙连通,而该间隙又与密封装置的通孔连通,由此形成所述气体通道。
进一步地,在气缸的上部还包括气缸凸缘的情形中,在气缸凸缘上形成有与沟槽的一端相连通的平衡气孔。
密封装置的实现方式也可以包括多种方式,其中一些示例性的方式包括:
在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密封装置为密封塞,该密封塞位于气缸盖的下方。
较佳地,密封塞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凹槽,凹槽与通孔连通,从而平衡气孔首先连通到凹槽,进而再与通孔连通。通过该凹槽的设置,可以提高乳液泵的安装灵活性,不必要求密封塞的通孔和气缸的平衡气孔之间准确地对准,只需平衡气孔与开口范围更大的凹槽连通即可。
较佳地,在气缸盖的下缘形成有下部套筒,下部套筒与密封塞的上表面密封配合。通过该下部套筒,可提高密封塞的密封性能。
在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在气缸盖的下部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套筒,套筒的外表面与气缸的内表面密封配合,并且,在套筒上形成有通孔。这样,由气缸盖上的套筒构成密封装置。即,在该实例中气缸盖和密封装置形成为一体。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乳液泵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该乳液泵处于锁定状态。
图1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乳液泵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乳液泵处于解锁状态。
图2a示出了图1a和1b所示乳液泵中的活塞杆的剖视图。
图2b示出了图2a所示活塞杆的立体图。
图3a示出了图1a和1b所示乳液泵中的密封塞的剖视图。
图3b示出了图3a所示密封塞的立体图。
图4a示出了图1a和1b所示乳液泵中的气缸盖的正视图。
图4b是沿图4a中的线I-I得到的气缸盖的剖视图。
图5是图1a和1b所示乳液泵中的气缸的正视图。
图6a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乳液泵的第一实施例的又一剖视图,其中该乳液泵处于下压或回弹过程。
图6b是图6a中的部分A的局部放大图。
图7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乳液泵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该乳液泵处于锁定状态。
图7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乳液泵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乳液泵处于解锁状态。
图8a示出了图7a和7b所示乳液泵中的气缸盖的正视图。
图8b是沿图8a中的线II-II得到的气缸盖的剖视图。
图9a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乳液泵的第二实施例的又一剖视图,其中该乳液泵处于下压或回弹过程。
图9b是图9a中的部分B的局部放大图。
图10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乳液泵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该乳液泵处于下压或回弹过程。
图10b是图10a中的部分C的局部放大图。
图11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的乳液泵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1a~9b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了解,附图中所示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显而易见的修改、变型、等效替换,这些都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在此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使用的“上”、“下”等表示方位和位置的用语是以乳液泵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基准的。
<第一实施例>
图1a~6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乳液泵1的第一实施例。图1a和1b分别示出了处于锁定状态的乳液泵1和处于解锁状态的乳液泵1,如图中所示,乳液泵1具有压头10、牙套20、气缸30和气缸盖40,活塞杆50连接在压头10的下部,并延伸到气缸30的内腔中。压头10、牙套20、气缸30和气缸盖40之间的连接和组装关系与现有的乳液泵相同,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乳液泵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气缸30的下方设置有密封塞60。
下面将参照图2a~5来具体描述乳液泵1中涉及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
<活塞杆>
图2a和2b分别示出了活塞杆50的截面图和立体图。如图中所示,活塞杆50沿着其纵向具有不同的直径。具体来说,在活塞杆50的上部具有外径较大的上部段51,活塞杆50的下部则包括同样具有较大外径的下部段53,在具有较大外径的上部段51和下部段53之间的是具有相对较小的外径的中间部段52,即,中间部段52的外径小于上部段51和下部段53的外径。
<密封塞>
图3a和3b分别示出了密封塞60的截面图和立体图。如图3b所示,密封塞60大致呈环形,在密封塞60上设置有通孔61,该通孔61穿过密封塞60的壁,从密封塞60的外表面延伸到密封塞60的内表面。在密封塞60的外表面上还形成有凹槽62,该凹槽62与通孔61相连通。
进一步地,密封塞60被设置成,其内孔63的最小直径大于活塞杆50的中间部段52的外径。并且,密封塞60的内孔63的最小直径等于或略小于活塞杆50的上部段51和下部段53的外径,从而当活塞杆50的上部段51和下部段53与密封塞60的内孔63相接触时,在活塞杆50和密封塞60之间形成过盈配合,以实现密封效果。
<气缸盖>
图4a示出了气缸盖40的正视图,图4b是沿图4a中的线I-I得到的气缸盖40的剖视图。较佳地,如图4a和4b所示,气缸盖40的下缘形成有下部套筒41。在安装好的状态下,该下部套筒41与密封塞60的上表面密封配合。
<气缸>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乳液泵1的气缸30的正视图。如图5所示,在气缸30的上部设置有平衡气孔31。在安装状态下,该平衡气孔31与密封塞60的凹槽62连通,进而与通孔61连通。
回到图1a和1b,同时参照图6a和6b,下面将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乳液泵1的第一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首先,如图1a所示,当乳液泵1处于锁定状态时,压头10固定连接在气缸盖40上,而活塞杆50的具有较大外径的上部段51与密封塞60的内孔63相接触。此时,活塞杆50的上部段51与密封塞60的内孔63之间形成过盈配合,从而将通孔61封闭。这样,即使是在运输过程中或在销售过程中被横置,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乳液泵1的容器内的料液也无法流入气缸30内。
其次,图6a示出了已处于解锁状态且在下压或者回弹过程中的乳液泵1,图6b则是图6a中的部分A的局部放大图。在图6a和6b所示的状态中,活塞杆50的中间部段52与密封塞60的内孔63相配合。由于密封塞60的内孔63的直径大于中间部段52的外径,因此在密封塞60和活塞杆50之间形成间隙。并且,在活塞杆50的其余部分与气缸30之间也存在间隙。这样,形成从容器的内部经气缸30的平衡气孔31到密封塞60的通孔61的气体通道,该气体通道再经密封塞60与活塞杆50之间的间隙和活塞杆50和气缸盖40之间的间隙与外部环境连通,由此允许外部环境中的空气进入容器内,以平衡容器内形成的负压。
举例来说,在消费者首次使用产品时,首先会旋开压头10,使压头10与气缸盖40相分离,从而使压头10和活塞杆50一起向上弹起。在此过程中,容器内的料液会被吸到乳液泵1的气缸30中。由于容器内料液的减少,在容器内产生负压。此时,若密封塞60的通孔61中留有料液,则该料液会被该负压吸回容器内,从而可防止在首次使用时发生溢液的风险。并且,在通孔61中残留的料液被吸回容器中之后,还可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经由上述气体通道补充到容器中,以补偿容器内的负压。
此外,当压头10和活塞杆50处于其行程的上止点时(如图1b所示),活塞杆50的具有较大外径的下部段53进入密封塞60的内孔63中。此时,下部段53与密封塞60之间形成过盈配合,将密封塞60中的通孔61封闭。这样,在不使用时,上述气体通道被封闭,因而即使安装有乳液泵1的容器被横置,容器内的料液也无法经通孔61流入气缸30内,从而可防止溢液的问题。
以上参照图1a~6b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乳液泵1进行了说明,其中所公开的结构是第一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对上述结构进行显而易见的修改,仍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以上所描述的密封塞60的外表面上还形成有凹槽62。在一种变型结构中,该密封塞60也可以不具有该凹槽62。换言之,密封塞60的外表面可以与气缸30的内表面的形状相匹配,形成密封配合,只需密封塞60的通孔61与气缸30的平衡气孔31至少部分地对准以使通孔61与平衡气孔31相连通即可。
再例如,在以上附图1a~6b中显示的结构中,气缸盖40与牙套20是两个互相分离的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牙套和气缸盖呈一体的结构也是本领域中常见的。
此外,通孔61和平衡气孔31的横截面可以是任意合适的形状,例如、圆形、菱形、三角形、多边形等等。
在以上所描述的结构中,活塞杆50包括两个具有较大外径的部分、即上部段51和下部段53。在了解了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具有较大外径的下部段53是可选的特征。换言之,活塞杆50也可大致上具有两个部分,即具有较大外径的上部和具有较小外径的下部,且在锁定状态下,具有较大外径的上部与密封塞的内孔密封配合,而在解锁状态下,具有较小外径的下部与密封塞的内孔相配合,且两者之间留有间隙。这样的结构同样可以基本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第二实施例>
图7a~9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乳液泵1。下面将主要描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不同的特征,除此之外,除非有相反的说明,以上关于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同样适用于第二实施例,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在图7a中显示的第二实施例的乳液泵1处于锁定状态,而在图7b中示出了该乳液泵1处于解锁状态。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第二实施例的乳液泵1也具有压头10、牙套20、气缸30和气缸盖40,但是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的乳液泵1中并不包括密封塞,如从图中可以看出的。
图8a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的气缸盖40的正视图,图8b则是沿图8a中的线II-II得到的该气缸盖40的剖视图。
如图8a和8b所示,在气缸盖的下部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套筒42。该套筒42被设置成,在安装状态下,套筒42的外表面与气缸30的内表面密封配合,这更清楚地显示在图9b所示的局部放大图中。
在套筒42上形成有通孔43,该通孔43从套筒42的外表面延伸到套筒42的内表面。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乳液泵1的第二实施例的活塞杆50包括具有较大外径的上部段51、具有较小外径的中间部段52,且可选地还包括具有较大外径的下部段53。
上部段51和可选的下部段53的外径被设置成等于或略大于气缸盖40中设置有通孔43的部分的内径。这样,在乳液泵1的锁定状态下,上部段51与气缸盖40的设置有通孔43的部分相配合,且呈过盈配合的形式,从而可封闭该通孔43。在包括较大外径的下部段53的情形中,下部段53的外径也等于或略大于气缸盖40中设置有通孔43的部分的内径。当压头10与活塞杆30一起向上运动到其行程的上止点时,该下部段53与气缸盖40的通孔43处的部分密封配合。
具有较小外径的中间部段52的外径小于气缸盖40中设置有通孔43的部分的内径。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乳液泵1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气缸30上也设置有平衡孔31,该平衡孔31与气缸盖40上的通孔43相连通。
回到图7a和7b,同时参照图9a和9b,将具体描述乳液泵1的第二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如图7a所示,当乳液泵1处于锁定状态时,活塞杆50的上部段51与气缸盖40中设置有通孔43的部分密封配合,从而封闭通孔43。这样,可以防止乳液泵1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因为被横置而产生泄漏。
在图7b所示的状态中,压头10和活塞杆50处于其行程的上止点。此时,在活塞杆50包括可选的具有较大外径的下部段53的情形下,该下部段53与气缸盖40的设置有通孔43的部分密封配合,从而封闭通孔43。这样,在乳液泵1处于解锁状态但未被使用时也能防止发生泄漏。
图9a示出了已处于解锁状态且在下压或者回弹过程中的乳液泵1,图9b则是图9a中的部分B的局部放大图。在图9a和9b所示的状态中,活塞杆50的中间部段52与气缸盖40的设置有通孔43的部分相配合,并且由于中间部段52具有较小的外径,在中间部段52和气缸盖40的内表面之间保持有间隙,该间隙从气缸盖40的通孔43延伸到乳液泵1的外部,从而使通孔43与外部环境互相连通。由此,在图9a中,在安装有乳液泵1的容器的内部和通孔43之间形成经平衡气孔31的气体通道,该气体通道再经气缸盖40与活塞杆50之间的间隙连通到外部环境。由此,允许外部的空气流入该容器中,以补偿因分配容器中的料液而产生的负压。
<第三实施例>
图10a和10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乳液泵1。下面将主要描述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之间不同的特征,除此之外,除非有相反的说明,以上关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同样适用于第三实施例,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图10a示出了乳液泵1出于下压或回弹过程,图10b则示出了图10a中的部分C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三实施例的乳液泵1中,在气缸30的外侧表面上形成有沟槽32,该沟槽32两端开放,其中一端与安装有该乳液泵1的容器(未示出)的内部连通。此外,从图10b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出,当安装好之后,在气缸30上部的内侧表面与气缸盖40之间留有间隙33,且该间隙33与沟槽32的另一端流体连通。进一步地,该间隙33还连通到形成在气缸盖40上的通孔43,由此形成从容器内部到通孔43的气体通道。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乳液泵1的第三实施例的活塞杆50也包括具有较大外径的上部段51、具有较小外径的中间部段52,且可选地还包括具有较大外径的下部段53。通过该活塞杆50,可实现在乳液泵1锁定位置时对上述气体通道的密封以及在乳液泵1的使用过程对容器内的负压进行补偿的功能,其作用原理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而且,第三实施例中的气缸盖40的结构也与第二实施例中的气缸盖结构相同。
此外,作为一种常用的结构,乳液泵1的气缸30的上部还可形成有气缸凸缘34,如图10a和10b所示的那样。在此情况下,在气缸凸缘上形成有平衡气孔35,该平衡气孔35与形成在气缸30的外侧表面上的上述沟槽32相连通,以形成从容器内部到通孔43的气体通道。而在没有气缸凸缘34的结构中,该沟槽32的一端可直接连通到容器的内部。
Claims (11)
1.一种防溢液乳液泵,所述乳液泵安装在容器上,用于分配所述容器中的内容物,所述乳液泵包括压头、气缸盖、牙套、气缸和活塞杆,所述乳液泵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转换,其特征在于,
所述乳液泵还包括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具有:内孔,所述内孔供所述活塞杆穿过;以及通孔,所述通孔从所述密封装置的外表面延伸到所述密封装置的内表面并通入所述内孔;
所述活塞杆包括:第一部段,所述第一部段具有第一外径,所述第一外径等于或略大于所述内孔的内径,使得当所述第一部段配合在所述密封装置的所述内孔中时,在所述第一部段和所述密封装置之间形成密封配合;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段下方的第二部段,所述第二部段具有第二外径,所述第二外径小于所述内孔的所述内径,从而当所述第二部段配合在所述密封装置的所述内孔中时,在所述第二部段和所述密封装置之间留有间隙;以及
其中,所述乳液泵中形成有从所述密封装置的所述通孔到所述容器的内部的气体通道;
至少在所述乳液泵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第一部段密封配合在所述密封装置的所述内孔中,以阻断所述通孔与外界的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还具有第三部段,所述第三部段位于所述第二部段下方,且具有第三外径,所述第三外径等于或略大于所述内孔的内径,从而当所述第三部段配合在所述密封装置的所述内孔中时,在所述第三部段和所述密封装置之间形成密封配合,并且,至少在所述压头处于其行程的上止点时,所述第三部段配合在所述密封装置的所述内孔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液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缸的上部设置有平衡气孔,所述平衡气孔与所述密封装置的所述通孔连通,从而形成所述气体通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液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缸的上部的外侧表面形成有沟槽,所述沟槽一端与所述容器的所述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气缸的所述上部的内侧表面与所述气缸盖之间的间隙连通,而所述间隙又与所述密封装置的所述通孔连通,由此形成所述气体通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乳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的上部还包括气缸凸缘,所述气缸凸缘上形成有与所述沟槽的所述一端相连通的平衡气孔。
6.如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乳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为密封塞,所述密封塞位于所述气缸盖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3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乳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为密封塞,所述密封塞位于所述气缸盖的下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乳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通孔连通,从而所述平衡气孔首先连通到所述凹槽,进而再与所述通孔连通。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乳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的下缘形成有下部套筒,所述下部套筒与所述密封塞的上表面密封配合。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乳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的下缘形成有下部套筒,所述下部套筒与所述密封塞的上表面密封配合。
11.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乳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的下部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套筒,所述套筒的外表面与所述气缸的内表面密封配合,并且,在所述套筒上形成有所述通孔,从而所述套筒构成所述密封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540542.2U CN205931764U (zh) | 2016-06-06 | 2016-06-06 | 防溢液乳液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540542.2U CN205931764U (zh) | 2016-06-06 | 2016-06-06 | 防溢液乳液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31764U true CN205931764U (zh) | 2017-02-08 |
Family
ID=57931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54054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31764U (zh) | 2016-06-06 | 2016-06-06 | 防溢液乳液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3176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57104A (zh) * | 2016-06-06 | 2017-12-12 | 丁要武 | 防溢液乳液泵 |
-
2016
- 2016-06-06 CN CN201620540542.2U patent/CN20593176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57104A (zh) * | 2016-06-06 | 2017-12-12 | 丁要武 | 防溢液乳液泵 |
CN107457104B (zh) * | 2016-06-06 | 2023-07-14 | 丁要武 | 防溢液乳液泵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566596B2 (en) | Spray pump | |
JP2012251440A (ja) | ポンプ装置 | |
JP2011031921A (ja) | 二重容器用注出キャップ及び、当該注出キャップ付き二重容器 | |
CN205495477U (zh) | 具有容器穿孔部件的多相液体混合容器 | |
CN205931764U (zh) | 防溢液乳液泵 | |
JP5388200B2 (ja) | 液状物吐出ポンプ | |
JP6139321B2 (ja) | 2剤混合容器 | |
JP6233680B2 (ja) | 逆止弁付きヒンジキャップ | |
CN107457104B (zh) | 防溢液乳液泵 | |
JP6090660B2 (ja) | 吐出容器 | |
CN209275219U (zh) | 一种抗扰动防泄漏的定量泵 | |
CN204846759U (zh) | 乳液泵 | |
CN205801928U (zh) | 带防进水机构的乳液泵 | |
JP2008137692A (ja) | 詰め替え用容器 | |
CN205931765U (zh) | 防溢液乳液泵 | |
CN107458746B (zh) | 防溢液乳液泵 | |
CN206582343U (zh) | 一种粉剂阀门 | |
CN205278208U (zh) | 一种具有侧面充气的氮气弹簧 | |
JP2015217952A (ja) | キャップ | |
IT202100006488A1 (it) | Dispositivo di erogazione | |
CN104595511B (zh) | 一种直通式侧推阀门及带直通式侧推阀门的喷罐装置 | |
JP4222473B2 (ja) | 中皿上昇式液体吐出容器 | |
CN205708147U (zh) | 分体式真空瓶 | |
JP2007008550A (ja) | 定量塗布容器 | |
CN106628571B (zh) | 乳液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