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5807394U - 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07394U
CN205807394U CN201620515230.6U CN201620515230U CN205807394U CN 205807394 U CN205807394 U CN 205807394U CN 201620515230 U CN201620515230 U CN 201620515230U CN 205807394 U CN205807394 U CN 2058073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mber
wall
fluidized be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152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效洲
张孝春
裴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2051523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073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073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0739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ized-Bed Combustion And Resonant Combus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包括流化床以及均匀配风装置。流化床包括流化床锅炉本体、布风板、以及若干个排布于布风板上的、风帽。烟气管道连接于流化床锅炉本体的侧壁上以将流化室内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风室内部由多孔板分隔成分配室和进风室,分配室包括前端壁、两侧壁、从前端壁的顶端向上倾斜延伸的顶壁、以及从前端壁的底端向下倾斜延伸的底壁,多孔板位于经过顶壁的延伸末端和底壁的延伸末端且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垂直的平面上,分配室内至少安装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两侧边缘分别固定于分配室的两侧壁。

Description

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尤其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配风系统。
背景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独特的流体动力特性和结构使其具备燃料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高效脱硫、低氮氧化物排放、负荷调节范围大等许多独特的优点。但是,大多数的流化床气流分布不均,导致电耗大、能耗高,改变这种不良状况的措施之一就是对布风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
布风系统是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核心系统之一,布风的均匀性是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转的支柱,不合理的布风会影响锅炉整体的燃烧工况,甚至根本不能实现流化床燃烧。因此,合理、均匀的布风是保证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流化、稳定燃烧与安全运行的关键。
如中国专利申请第201410819148.8号公开了一种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布风板中心送风装置及送风方法。该发明组成包括:一次热风道,一次热风道与床下启动燃烧器连接,床下启动燃烧器与水冷风室连接,水冷风室与布风板连接,布风板与炉膛连接。然而,该专利申请所设计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布风板中心送风装置及送风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设定好的送风方法难以实现,因此难以达到均匀布风的目的。
又如中国专利第201520167916.6号公开的一种流化床布风系统,包括:并联设于炉膛两侧的两个风箱,两个风箱通过一送风总管向两个风箱送风,两个风箱之间焊接若干保持间隙的风管形成配风通道,两个风箱对风管送风,每一风管上均布若干管头,且每一管头上罩设有一风帽以形成一次风床。然而,该专利申请所设计的流化床布风系统无法实现均匀配风。
因此,提供一种循环流化床均匀配风系统成为业内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该系统进入流化床的流化气分布均匀、能够充分提高燃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包括:流化床以及烟气管道。流化床包括流化床锅炉本体、设于流化床锅炉本体内部并将流化床锅炉本体内部分隔为位于上方的流化室和位于下方的风室的布风板、以及若干个排布于布风板上的用于将流化风喷射至流化室的风帽。烟气管道连接于流化床锅炉本体的侧壁上以将流化室内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风室内部由多孔板分隔为位于布风板下方的分配室和位于分配室一侧的进风室,分配室包括前端壁、两侧壁、从前端壁的顶端向上倾斜延伸的顶壁、以及从前端壁的底端向下倾斜延伸的底壁。经过顶壁的延伸末端与布风板平行的第一平面与经过底壁的延伸末端与布风板平行的第二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多孔板位于经过顶壁的延伸末端和底壁的延伸末端且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垂直的平面上,分配室的前端壁距离多孔板的水平距离为W。分配室内至少安装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两侧边缘分别固定于分配室的两侧壁,第一导流板的底边缘距离第一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3~0.4H,第一导流板的底边缘距离多孔板的水平距离为0.2~0.3W,第一导流板相对于第二平面以70~80度的倾斜角度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0.1~0.2H。第二导流板的底边缘距离第一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4~0.5H,第二导流板的底边缘距离多孔板的水平距离为0.4~0.6W,第二导流板相对于第二平面以75~85度的倾斜角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0.13~0.18H,其中,W:H为1~1.5:1。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均匀配风装置是指由风室及其内部构件、布风板及风帽、以及配套的连接管线构成的装置。
优选地,分配室内进一步安装有第三导流板,第三导流板包括导流直板以及自导流直板的底边缘向下向后延伸的导流弧板,导流直板的底边缘距离第一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6~0.7H,导流直板的底边缘距离多孔板的水平距离为0.7~0.8W,导流直板相对于第二平面以70~80度的倾斜角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0.15~0.2H,导流弧板的圆心角为80~100度且半径为0.05~0.1H。更优选地,导流直板与导流弧板相切。
可选择地,沿多孔板的纵向方向从一侧边缘向另一侧边缘形成有若干排长方形孔,每排长方形孔包括沿多孔板的竖向方向从上边缘向下边缘依次排布的若干个长方形孔。
可选择地,每个长方形孔的长边沿多孔板的纵向方向设置,每个长方形孔的短边沿多孔板的竖直方向设置,每个长方形孔的长宽比设为3~5:1,若干排长方形孔相对于多孔板的竖直方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可选择地,多孔板的位于竖向中心线同一侧的相邻两排长方形孔在竖向方向上交错设置,每排长方形孔包括至少八个长方形孔,沿多孔板的竖向中心线从上边缘向下边缘设有一排中心孔,一排中心孔包括至少八个中心孔,每个中心孔为圆形孔或正方形孔。
可选择地,风室的进风室包括顶壁、底壁、后端壁以及两侧壁,进风室的顶壁与分配室的顶壁相连,进风室的底壁与分配室的底壁相连,进风室的两侧壁分别与分配室的两侧壁相连,进风室的后端壁与分配室的前端壁在风室的纵向方向上相对设置,顶壁邻近后端壁设有进风口,后端壁的下部向前倾斜形成挡风板,挡风板的底边缘与底壁相连。
可选择地,进风室的顶壁的前端形成向上倾斜延伸且延伸端与分配室的顶壁连接的上过渡板,进风室的底壁的前端形成向下倾斜延伸且延伸端与分配室的底壁连接的下过渡板。
可选择地,在进风室的底壁上设有导风装置,导风装置包括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第一导风面的底边缘与底壁连接并从底边缘向上向后延伸,第二导风面的底边缘与底壁连接并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第一导风面的顶边缘与第二导风面的顶边缘相接。
优选地,第二导风面为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的弧面,弧面的弦与进风室的底壁呈30~50度夹角,第一导风面的顶边缘到进风室的底壁的垂直距离为0.2~0.3H,第一导风面的顶边缘到第一导风面的底边缘的水平距离为0.4~0.6H,第二导风面的顶边缘到第二导风面的底边缘的水平距离为0.2~0.3H。
可选择地,第二导风面也可以设为平面。
可选择地,分配室的顶壁的延伸末端与多孔板的上边缘直接相连,分配室的底壁的延伸末端与多孔板的下边缘直接相连。
可选择地,风室内的分配室与进风室的顶部连接处布置上集水管,分配室与进风室的底部连接处布置下集水管,沿上集水管的管壁向下延伸用于嵌固多孔板的上边缘的两个第一夹板,沿下集水管的管壁向上延伸用于嵌固多孔板的下边缘的两个第二夹板。
其中,上集水管、下集水管属于流化床的水冷壁系统的供水管路的一段水管,利用其中的冷水使得用于嵌固多孔板的第一和第二夹板不会过热损坏。
可选择地,分配室的顶壁呈阵列状设有若干出风口,每个出风口分别由进风管与布风板的每个风帽连通以将分配室内的空气经由进风管输送至流化床内部,每个风帽包括内管、套置在内管外部的外管以及自外管的侧壁间隔向下倾斜且与外管内部连通的至少二个出风管,内管自布风板的上表面围绕布风板上的每个进风管向上延伸,外管的底端连接至布风板的上表面,外管的顶端封闭且顶壁位于内管的顶端的上方,其中,在至少二个出风管下方于外管的管壁上设有至少六个风孔,使得风室内的流化风经由进风口通过内管的顶端进入内管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的空间后,一部分通过至少二个出风管喷射至布风板的上表面,另一部分通过至少六个风孔喷射至流化床内。
可选择地,分配室的顶壁呈阵列状设有若干出风口大小相等。
可选择地,出风管的末端与布风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整个内管长度的六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内管顶端与外管顶壁之间的距离为整个内管长度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外管直径为内管直径的二倍至五倍。
可选择地,包括围绕外管侧壁等间隔设置的2~4个等长的出风管,出风管的末端所在圆周的直径为外管直径的二倍至五倍。
可选择地,出风管与内管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设为30~60度,优选为40~50度,比如约45度。
可选择地,内管底部与外管底部可以通过焊接、铆接、螺纹连接或其它方式固定连接于布风板的上表面。
可选择地,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还包括沿烟气管道的烟气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的烟气分离装置和热管换热器。
其中,烟气分离装置包括分离器本体、设于分离器本体侧壁并与烟气管道相连接的高温烟气入口、垂直设于分离器本体内腔且顶部入口远离分离器本体顶壁而底部出口通过烟气管道与热管换热器相连接的下排气筒、以及设于分离器本体底部并与流化室通过返料管相连接的返料出口。
可选择地,分离器本体的底部形成有锥形部,返料出口形成于锥形部的侧壁上。
其中,热管换热器包括外壳、将外壳内部空间分隔为逆向平行的烟气流路和空气流路的中隔板、以及穿设在中隔板中的若干热管。其中,热管的蒸发端延伸于烟气流路中,热管的冷凝端延伸于空气流路中,烟气流路的两端分别形成除尘烟气入口和低温烟气出口,空气流路的两端分别形成冷空气入口和热空气出口,除尘烟气入口通过烟气管道与下排气筒的底部出口相连以将高温烟气引入烟气流路中将流体流路中的冷空气加热成热空气,低温烟气出口通过烟气管道连接至烟囱,冷空气入口通过冷空气管线与第一风机相连,热空气出口通过热空气管线与风室相连。
可选择地,烟气管道在烟气分离装置和热管换热器之间分支有回流烟气管线,回流烟气管线与热空气管线相连接并在连接处设有混合器以将来自烟气分离装置的部分热烟气与来自热管换热器的热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
可选择地,回流烟气管线将烟气总量的10~20%回流到混合器中与热空气混合,优选地将烟气总量的15%回流到混合器。
其中,回流烟气管线中的温度约800摄氏度、含氧量约5%的热烟气与热空气管线中的温度约200摄氏度、含氧量约21%的热空气在混合器中形成温度约500摄氏度、含氧量约13%的混合气。
可选择地,混合器包括混合器本体、设于混合器本体一端的热空气入口、设于混合器本体一侧的热烟气入口、设于混合器本体内部的气体混合腔、以及设于混合器本体的另一端的混合气出口。混合器的热空气入口通过热空气管线与热管换热器的热空气出口连接,混合器的热烟气入口与回流烟气管线相连,混合器的混合气出口通过混合气管线与风室的进风室的进风口相连。其中,气体混合腔中邻近混合气出口设有旋转叶轮。
可选择地,烟气分离装置的高温烟气入口沿分离器本体侧壁的切向设置。
可选择地,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还包括与流化室的侧壁上设置的煤粉入口相连接的螺杆进料器以将煤粉输送至流化室内流化燃烧。
可选择地,回流烟气管线上于邻近混合器处设有用于调节回流烟气流量的第一阀门,热空气管线上于邻近混合器处设有用于调节热空气流量的第二阀门。
可选择地,第一阀门和/或第二阀门可以为气动阀门、电磁阀门、手动阀门或其它可实现控制流量功能的阀门。
优选地,混合器与风室之间设有第二风机以向风室中输送混合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在进风室底壁设置有导风装置以防进入进风室的流化风聚集在进风室底部造成流化风进入分配室后的分布不均匀的情况;(2)、在进风室与分配室中间设多孔板,多孔板的两侧形成的长方形孔较大而中间形成的中心孔较小从而避免中间部分气体流动较快而造成通过多孔板中间部分进入分配室的流化风较多;(3)、分配室内设有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第三导流板,分配室的顶壁呈阵列状设有大小相等的若干出风口,使得通过每一个风帽进入流化室内的流化风的流量均匀,提高流化室内煤粉的燃烧效率;(4)向下吹风式的风帽构造,一方面使流化反应更加均匀,另一方面避免了床料经由风帽泄漏到风室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室的内部构造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孔板的构造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风帽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非限制性实施方式,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包括:流化床100以及烟气管道GL。
其中,流化床100包括流化床锅炉本体110、设于流化床锅炉本体110内部并将流化床锅炉本体内部110分隔成位于上方的流化室120和位于下方的风室130的布风板140、以及若干个排布于布风板140上的用于将流化风喷射至流化室120的风帽150。烟气管道GL连接于流化床锅炉本体110的侧壁上以将流化室120内产生的烟气排出。
如图2所示,风室130内部由多孔板131分隔为位于布风板140下方的分配室132和位于分配室132一侧的进风室135。分配室132包括前端壁1325、两侧壁(图未示)、从前端壁1325的顶端向上倾斜延伸的顶壁1321、以及从前端壁1325的底端向下倾斜延伸的底壁1322,顶壁1321的延伸末端与多孔板的上边缘相连(图未示),底壁1322的延伸末端与多孔板131的下边缘相连(图未示),经过顶壁1321的延伸末端与布风板140平行的第一平面(A-A平面)与经过底壁1322的延伸末端与布风板140平行的第二平面(B-B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多孔板131位于经过顶壁1321的延伸末端和底壁1322的延伸末端且与A平面和B平面垂直的平面上。分配室132的前端壁1325距离多孔板131的水平距离为W,其中,W:H为4:3。分配室132内安装有第一导流板601、第二导流板602和第三导流板603,第一导流板601、第二导流板602和第三导流板603的两侧边缘分别固定于分配室132的两侧壁,第一导流板601的底边缘距离A-A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31H,第一导流板601的底边缘距离多孔板的水平距离为0.24W,第一导流板601相对于B-B平面以78度的倾斜角度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0.14H。第二导流板602的底边缘距离A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41H,第二导流板602的底边缘距离多孔板的水平距离为0.5W,第二导流板602相对于B平面以80度的倾斜角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0.16H。第三导流板603包括导流直板6031以及自导流直板6031的底边缘向下向后延伸的导流弧板6032,导流直板6031的底边缘距离A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6H,导流直板6031的底边缘距离多孔板131的水平距离为0.73W,导流直板6031相对于B平面以76度的倾斜角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0.173H,导流弧板6032为圆心角为90度且半径为0.063H的圆弧。
其中,风室130的进风室135包括顶壁1351、底壁1352、后端壁1355以及两侧壁(图未示)。进风室135的顶壁1351与分配室132的顶壁1321相连,进风室135的底壁1352与分配室132的底壁1322相连,进风室135的两侧壁分别与分配室132的两侧壁相连。进风室135的后端壁1355与分配室132的前端壁1325在风室130的纵向方向上相对设置,进风室135的顶壁1351邻近后端壁1355设有进风口13511,后端壁1355的下部向前倾斜形成挡风板1356,挡风板1356的底边缘与底壁1352相连。
在该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中,进风室135的顶壁1351的前端形成向上倾斜延伸且延伸端与分配室132的顶壁1321连接的上过渡板1358,进风室135的底壁1352的前端形成向下倾斜延伸且延伸端与分配室132的底壁1322连接的下过渡板1359。
如图3所示,多孔板131包括沿纵向方向从一侧边缘向另一侧边缘相对于多孔板131的竖向中心线对称布置的6排长方形孔,每排长方形孔包括沿多孔板131的竖向方向从上边缘向下边缘依次排布的9个长方形孔1311。每个长方形孔1311的长边沿多孔板131的纵向方向设置,每个长方形孔1311的短边沿多孔板131的竖向方向设置,每个长方形孔1311的长宽比设为4:1。多孔板131的位于竖向中心线同一侧的相邻两排长方形孔在竖向方向上交错设置。沿多孔板131的竖向中心线从上边缘向下边缘设有一排中心孔,一排中心孔包括9个中心孔1312,每个中心孔1312为正方形小孔。在该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中,正方形小孔的边长约等于长方形孔的宽。
分配室132的顶壁1321呈阵列状设有若干出风口(未标号),每个出风口分别由进风管700与布风板140的每个风帽150连通。如图4所示,每个风帽150包括内管1501、套置在内管1501外部的外管1502以及自外管1502的侧壁间隔向下倾斜且与外管1502内部连通的二个出风管1503和1504,内管1501自布风板140的上表面围绕布风板140上的每个进风口(图未示)向上延伸,外管1502的底端连接至布风板140的上表面,外管1502的顶端封闭且顶壁位于内管1501的顶端的上方。其中,在出风管1503和1504下方于外管1502的管壁上等间隔设有六个大小相等的风孔1505。出风管1503和1504的末端与布风板140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整个内管1501长度的四分之一。内管1501顶端与外管1502顶壁之间的距离为整个内管1501长度的六分之一。外管1502直径为内管1501直径的二倍。
作为一种可替代实施方式一,风室130内的分配室132与进风室135的顶部连接处布置上集水管133,分配室132与进风室135的底部连接处布置下集水管134,上集水管133和下集水管134沿风室130的横向方向(垂直于图2纸面方向)延伸穿过风室130。沿上集水管133的管壁向下延伸用于嵌固多孔板131的上边缘的两个第一夹板1331,沿下集水管134的管壁向上延伸用于嵌固多孔板131的下边缘的两个第二夹板1341。
作为一种可替代实施方式二,在进风室135的底壁1352的中部设有导风装置137,导风装置137包括第一导风面1371和第二导风面1372,第一导风面1371的底边缘与底壁1352连接并从底边缘向上向后延伸,第二导风面1372为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的弧面,弧面的弦与进风室135的底壁1352呈45度夹角,第一导风面1371的顶边缘与第二导风面1372的顶边缘圆滑相接。第一导风面1371的顶边缘(即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的交接处)到进风室135的底壁1351的垂直距离为0.25H,第一导风面1371的顶边缘到第一导风面1371的底边缘的水平距离为0.5H,第二导风面1372的顶边缘到第二导风面1372的底边缘的水平距离为0.25H。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可替代实施方式三,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还包括沿烟气管道GL的烟气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的烟气分离装置200和热管换热器300。
其中,烟气分离装置200包括分离器本体210、设于分离器本体210侧壁并与烟气管道GL相连接的高温烟气入口220、垂直设于分离器本体210内腔且顶部入口远离分离器本体210顶壁而底部出口通过烟气管道GL与热管换热器300相连接的下排气筒230、以及设于分离器本体210底部并与流化室120通过返料管FL相连接的返料出口240。分离器本体210的底部形成锥形部,返料出口240形成于锥形部的侧壁上。
热管换热器300包括外壳(未标号)、将外壳内部空间分隔为逆向平行的烟气流路(图未示)和空气流路(图未示)的中隔板(图未示)、以及穿设在中隔板中的若干热管(图未示)。其中,热管的蒸发端延伸于烟气流路中,热管的冷凝端延伸于空气流路中,烟气流路的两端分别形成除尘烟气入口310和低温烟气出口330,空气流路的两端分别形成冷空气入口350和热空气出口370,除尘烟气入口310通过烟气管道GL与下排气筒230的底部出口相连以将高温烟气引入烟气流路中将流体流路中的冷空气加热成热空气,低温烟气出口330通过烟气管道GL连接至烟囱(图未示),冷空气入口350通过冷空气管线(未标号)与第一风机F1相连,热空气出口370可通过热空气管线直接与风室130相连。
作为一种可替代实施方式四,烟气管道GL在烟气分离装置200和热管换热器300之间分支有回流烟气管线RL,回流烟气管线RL与热空气管线HL相连接并在连接处设有混合器400以将来自烟气分离装置200的部分热烟气与来自热管换热器300的热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回流烟气管线将烟气总量的约15%回流到混合器400中与热空气混合。
混合器400包括混合器本体、设于混合器本体一端的热空气入口410、设于混合器本体一侧的热烟气入口430、设于混合器本体内部的气体混合腔(未标号)、以及设于混合器本体的另一端的混合气出口450。混合器400的热空气入口410通过热空气管线HL与热管换热器300的热空气出口370连接,混合器400的热烟气入口430与回流烟气管线RL相连,混合器400的混合气出口450通过混合气管线(未标号)与风室130的进风室135的进风口13511相连。其中,气体混合腔中邻近混合气出口设有旋转叶轮(图未示)。
回流烟气管线RL上于邻近混合器400处设有用于调节回流烟气流量的第一阀门V1,热空气管线HL上于邻近混合器400处设有用于调节热空气流量的第二阀门V2。
作为可替代实施方式五,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还包括与流化室120的侧壁(未标号)上设置的煤粉入口118相连接的螺杆进料器900以将煤粉输送至流化室120内流化燃烧。
由此,流化风(来自混合器400的混合气或直接来自风机的空气)经由进风室135的进风口13511进入进风室135经由挡风板1356和导风装置137导流后,通过多孔板131进入分配室132内,在分配室132内由第一导流板601、第二导流板602及第三导流板603将流化风在分配室132内分配均匀后通过进风管700进入风帽150。风帽150内部的流化风一部分通过出风管1503和1504喷射至布风板140的上表面,另一部分通过六个风孔1505喷射至流化床120内,用于流化燃烧由螺杆进料器900通过煤粉入口118输送至流化室120内的煤粉。
尽管在此已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里详细描述和示出的具体结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现其它的变型和变体。此外,系统各处的温度或比例等参数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条件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内适当选取。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包括:
流化床,所述流化床包括流化床锅炉本体、设于所述流化床锅炉本体内部并将所述流化床锅炉本体内部分隔为位于上方的流化室和位于下方的风室的布风板、以及若干个排布于所述布风板上的风帽;以及
烟气管道,所述烟气管道连接于所述流化床锅炉本体的侧壁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室内部由多孔板分隔为位于布风板下方的分配室和位于所述分配室一侧的进风室,所述分配室包括前端壁、两侧壁、从所述前端壁的顶端向上倾斜延伸的顶壁、以及从所述前端壁的底端向下倾斜延伸的底壁,经过所述顶壁的延伸末端与所述布风板平行的第一平面与经过所述底壁的延伸末端与所述布风板平行的第二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所述多孔板位于经过所述顶壁的延伸末端和所述底壁的延伸末端且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垂直的平面上,所述分配室的所述前端壁距离所述多孔板的水平距离为W,所述分配室内至少安装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两侧边缘分别固定于所述分配室的所述两侧壁,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底边缘距离所述第一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3~0.4H,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底边缘距离所述多孔板的水平距离为0.2~0.3W,所述第一导流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平面以70~80度的倾斜角度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0.1~0.2H,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底边缘距离所述第一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4~0.5H,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底边缘距离所述多孔板的水平距离为0.4~0.6W,所述第二导流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平面以75~85度的倾斜角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0.13~0.18H,其中,W:H为1~1.5: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室内进一步安装有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包括导流直板以及自所述导流直板的底边缘向下向后延伸的导流弧板,所述导流直板的底边缘距离所述第一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6~0.7H,所述导流直板的底边缘距离所述多孔板的水平距离为0.7~0.8W,所述导流直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平面以70~80度的倾斜角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0.15~0.2H,所述导流弧板的圆心角为80~100度且半径为0.05~0.1H。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多孔板的纵向方向从一侧边缘向另一侧边缘形成有若干排长方形孔,每排长方形孔包括沿所述多孔板的竖向方向从上边缘向下边缘依次排布的若干个长方形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长方形孔的长边沿所述多孔板的纵向方向设置,每个长方形孔的短边沿所述多孔板的竖直方向设置,每个长方形孔的长宽比设为3~5:1,所述若干排长方形孔相对于所述多孔板的竖直方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板的位于所述竖向中心线同一侧的相邻两排长方形孔在竖向方向上交错设置,所述每排长方形孔包括至少八个长方形孔,沿所述多孔板的竖向中心线从上边缘向下边缘设有一排中心孔,所述一排中心孔包括至少八个中心孔,每个中心孔为圆形孔或正方形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室的所述进风室包括顶壁、底壁、后端壁以及两侧壁,所述进风室的顶壁与所述分配室的顶壁相连,所述进风室的底壁与所述分配室的底壁相连,所述进风室的两侧壁分别与所述分配室的两侧壁相连,所述进风室的后端壁与所述分配室的前端壁在所述风室的纵向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进风室的顶壁邻近所述后端壁设有进风口,所述后端壁的下部向前倾斜形成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的底边缘与所述进风室的底壁相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风室的底壁上设有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包括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的底边缘与所述底壁连接并从底边缘向上向后延伸,所述第二导风面的底边缘与所述底壁连接并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所述第一导风面的顶边缘与所述第二导风面的顶边缘相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面为从底边缘向上向前延伸的弧面,所述弧面的弦与所述进风室的底壁呈30~50度夹角,所述第一导风面的顶边缘到所述进风室的底壁的垂直距离为0.2~0.3H,所述第一导风面的顶边缘到所述第一导风面的底边缘的水平距离为0.4~0.6H,所述第二导风面的顶边缘到所述第二导风面的底边缘的水平距离为0.2~0.3H。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室的所述分配室与所述进风室的顶部连接处布置上集水管,所述分配室与所述进风室的底部连接处布置下集水管,沿所述上集水管的管壁向下延伸用于嵌固所述多孔板的上边缘的两个第一夹板,沿所述下集水管的管壁向上延伸用于嵌固所述多孔板的下边缘的两个第二夹板。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室的顶壁呈阵列状设有若干出风口,每个所述出风口分别由进风管与所述布风板的每个风帽连通,每个所述风帽包括内管、套置在所述内管外部的外管以及自所述外管的侧壁间隔向下倾斜且与所述外管内部连通的至少二个出风管,所述内管自所述布风板的上表面围绕所述布风板上的每个进风口向上延伸,所述外管的底端连接至所述布风板的上表面,所述外管的顶端封闭且顶壁位于所述内管的顶端的上方,其中,在所述至少二个出风管下方于所述外管的管壁上设有至少六个风孔。
CN201620515230.6U 2016-05-30 2016-05-30 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073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15230.6U CN205807394U (zh) 2016-05-30 2016-05-30 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15230.6U CN205807394U (zh) 2016-05-30 2016-05-30 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07394U true CN205807394U (zh) 2016-12-14

Family

ID=57501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15230.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07394U (zh) 2016-05-30 2016-05-30 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0739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27970A (zh) * 2016-05-30 2016-09-07 广东工业大学 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系统
CN108758843A (zh) * 2018-04-19 2018-11-06 陕西厚亿节能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催化氧化功能的高效空气净化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27970A (zh) * 2016-05-30 2016-09-07 广东工业大学 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系统
WO2017206430A1 (zh) * 2016-05-30 2017-12-07 广东工业大学 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系统
US10174936B2 (en) 2016-05-30 2019-01-08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ircular fluidizing bed combustion system with uniform airflow distributing device
CN105927970B (zh) * 2016-05-30 2019-11-26 广东工业大学 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系统
CN108758843A (zh) * 2018-04-19 2018-11-06 陕西厚亿节能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催化氧化功能的高效空气净化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27970B (zh) 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系统
CN105805730A (zh) 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统
CN205807394U (zh) 具有均匀配风装置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
CN104696951B (zh)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一体化耦合脱硫脱硝的方法
AU2010316518B2 (en) Oxygen mixing apparatus for oxygen combustion boiler
CN105042577A (zh) 循环流化床锅炉
CN105180158B (zh) 降低循环流化床氮氧化物排放的燃烧方法
CN210069832U (zh) 一种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风帽
CN103697467A (zh)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煤泥的方法
CN107084387A (zh) 一种烟气回燃的多流程低NOx卧式循环流化床锅炉
CN202132950U (zh) 扁平燃烧装置
CN105180160A (zh) 降低循环流化床氮氧化物排放的燃烧装置
CN201539856U (zh)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中心供风装置
CN206001448U (zh) 循环流化床均匀配风系统
CN105180159B (zh) 补风冷却的循环流化床燃烧方法
US5575086A (en) Fluidized bed with improved nozzle construction
KR101560715B1 (ko) 유동층보일러용 공기분배 매니폴드
CN208418711U (zh) 一种循环硫化床锅炉
CN201764524U (zh) 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配风系统
JPH01203801A (ja) 垂直伝熱管を有した流動床ボイラおよび該ボイラを用いた流動床温水ボイラ
CN106016254B (zh) 循环流化床煤泥给料系统以及循环流化床锅炉
CN105135423B (zh) 补风冷却的旋风分离器中心筒
CN102384470A (zh) 循环流化床锅炉一次风进风设备
CN111121006A (zh) 卧式煤粉锅炉及其控制方法
CN209819873U (zh) 流态平衡水煤浆循环流化燃烧热水锅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