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52417U - 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752417U CN205752417U CN201620683877.XU CN201620683877U CN205752417U CN 205752417 U CN205752417 U CN 205752417U CN 201620683877 U CN201620683877 U CN 201620683877U CN 205752417 U CN205752417 U CN 2057524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thium
- electric core
- ion electric
- packet
- 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3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0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3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31 deinterca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50 cellular structur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46 mem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73 noxi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3 weig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本实用新型将锂离子电芯进行分组,采用特定排列方式,能够使锂离子电芯分别得到充分固定,同时能够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高效散热,保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整体热均衡;此外,通过特殊布线结构,在顶面和底面的每两个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电极表面分别设置集流引线装置;顶面上的集流引线装置和底面电极上的集流引线装置错开一个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各锂离子电芯分组依次构成串联结构;能够充分减少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单个锂离子电芯的实际输出电流差异,保证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的电流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动力电池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芯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电芯一般采用含有锂元素的材料作为电极,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锂系电芯分为锂电芯和锂离子电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都是锂离子电芯,通常人们俗称其为锂电池,而真正的锂电池由于危险性大,很少应用于日常电子产品。锂离子电芯具有重量轻、容量大、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因而得到了普遍应用——现在的许多数码设备都采用了锂离子电芯作电源,尽管其价格相对来说比较昂贵。锂离子电芯的能量密度很高,它的容量是同重量的镍氢电芯的1.5~2倍,而且具有很低的自放电率。此外,锂离子电芯几乎没有“记忆效应”以及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也是它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是指能够通过放电给设备、器械、模型、车辆等驱动的锂离子电池组。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分高容量和高功率两种类型。高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可用于电动工具、自行车、滑板车、矿灯、医疗器械等;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主要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它需要大电流充放电的场合。根据内部材料的不同,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相应地分为液态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和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两种,统称为锂离子动力电池组。
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作为一种动力能源,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就是大电流充放电性能,也就是功率要大。汽车高速行驶时所需要的动力在40kW以上,因此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放电时的电流一般很大,充电时为了在短时间内充满,也要求大电流充电。
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由多个锂离子电芯构成,具体数量可根据具体涉及规格而定,为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的整体功率和容量,需要使用很多单个锂离子电芯构成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在实际使用中,大量的锂离子电芯在充放电过程中,尤其在快速充放电过程中都会大量放热,导致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内部温度升高、过热,性能下降、损坏,甚至发生爆炸、自燃等危险;现有技术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组设计,并不能使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内部高效散热,保持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整体热均衡;
此外,高功率和高容量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中,需使用大量的单个锂离子电芯,现有的布线方式对单个锂离子电芯来讲,对于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的单个锂离子电芯来讲,所使用的引线的长短也是差异明显,由于引线为一种金属材料,本身带有一定的电阻,引线的长短差异将导致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中单个锂离子电芯的实际输出电流不同,从而影响锂离子电芯分组、锂离子电芯配组及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的整体性能。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所述的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结构简单、稳固,通过特定锂离子电芯排列设置方式,能够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高效散热,保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整体热均衡,同时通过特定布线方式,充分减少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单个锂离子电芯的实际输出电流差异,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包括多组锂离子电芯分组,所述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为2列以上,相邻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相邻侧面分别与集线装置相连,其它侧面分别与内框相连;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相连;
每个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的锂离子电芯的电极方向相同;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两个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的锂离子电芯的电极方向不同;在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顶面和底面的每两个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电极表面分别设置集流引线装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顶面上的集流引线装置和底面电极上的集流引线装置错开一个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各锂离子电芯分组依次构成串联结构。
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将锂离子电芯进行分组,采用特定排列方式,将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为2列以上,相邻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相邻侧面分别与集线装置相连,其它侧面分别与内框相连;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相连;能够使锂离子电芯分别得到充分固定,同时能够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高效散热,保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整体热均衡;此外,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租模块通过特殊布线结构,在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两侧的每两个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电极表面分别设置集流引线装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两侧的集流引线装置错开一个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各锂离子电芯分组依次构成串联结构;能够充分减少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单个锂离子电芯的实际输出电流差异,保证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的电流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优选地,所述串联结构中,相邻两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一端的相邻集流引线装置通过汇流排相连。
优选地,所述串联结构中,两端的锂离子电芯分组与对应电极接线柱相连的集流引线装置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汇流排相连。
优选地,所述各自对应的汇流排分别与对应的正极接线柱或负极接线柱相连。
优选地,所述负极接线柱通过电池管理系统与对应的汇流排相连。
优选地,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检测线分别与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每个集流引线装置相连。
优选地,与相邻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上的每个集流引线装置相连的对应检测线,分别通过集线装置布线,与电池管理系统相连。
优选地,所述集流引线装置为网状结构,由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向引线和多个相互平行的纵向引线分别相连构成。
优选地,所述锂离子电芯分组由2个以上锂离子电芯构成,每个锂离子电芯分别通过连接件固定。
优选地,所述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为2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将锂离子电芯进行分组,采用特定排列方式,将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为2列以上,相邻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相邻侧面分别与集线装置相连,其它侧面分别与内框相连;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相连;能够使锂离子电芯分别得到充分固定,同时能够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高效散热,保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整体热均衡;此外,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租模块通过特殊布线结构,在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两侧的每两个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电极表面分别设置集流引线装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两侧的集流引线装置错开一个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各锂离子电芯分组依次构成串联结构;能够充分减少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单个锂离子电芯的实际输出电流差异,保证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的电流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锂离子电池配组模块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锂离子电芯; 2-板型连接件; 3-内框;
4-螺孔; 5-外框; 6-集线槽;
7-横向引线; 8-纵向引线; 9-电池管理系统;
10-检测线; 11-负极接线柱; 12-正极接线柱;
13-汇流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包括多组锂离子电芯分组,所述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为2列以上,相邻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相邻侧面分别与集线装置相连,其它侧面分别与内框相连;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相连;
每个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的锂离子电芯的电极方向相同;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两个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的锂离子电芯的电极方向不同;在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两侧的每两个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电极表面分别设置集流引线装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两侧电极上的集流引线装置错开一个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各锂离子电芯分组依次构成串联结构。
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将锂离子电芯进行分组,采用特定排列方式,将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为2列以上,相邻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相邻侧面分别与集线装置相连,其它侧面分别与内框相连;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相连;能够使锂离子电芯分别得到充分固定,同时能够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高效散热,保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整体热均衡;此外,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租模块通过特殊布线结构,在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两侧的每两个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电极表面分别设置集流引线装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两侧的集流引线装置错开一个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各锂离子电芯分组依次构成串联结构;能够充分减少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单个锂离子电芯的实际输出电流差异,保证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的电流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优选地,所述串联结构中,相邻两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一端的相邻集流引线装置通过汇流排相连。
通过汇流排可将相邻两列锂离子连接起来,构成串联结构。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汇流排设置在相邻两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一端侧面。
优选地,所述串联结构中,两端的锂离子电芯分组与对应电极接线柱相连的集流引线装置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汇流排相连。
优选地,对应集流引线装置的每条纵向引线分别与对应汇流排相连。
优选地,所述各自对应的汇流排分别设置在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对应的一端侧面。
优选地,所述各自对应的汇流排分别与对应的正极接线柱或负极接线柱相连。
优选地,所述汇流排包括金属汇流排。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金属汇流排包括铜汇流排和镍汇流排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地,所述负极接线柱通过电池管理系统与对应的汇流排相连。
优选地,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检测线分别与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每个集流引线装置相连。
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可分别检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多个位置的实时电流及电压情况。
优选地,与相邻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上的每个集流引线装置相连的对应检测线,分别通过集线装置布线,与电池管理系统相连。
优选地,所述检测线包括金属检测线。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金属检测线包括铜检测线和镍检测线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地,所述集流引线装置为网状结构,由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向引线和多个相互平行的纵向引线分别相连构成。
采用网状结构的集流引线装置,能够充分减少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的单个锂离子电芯的实际输出电流差异,保证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的电流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优选地,所述引线包括金属引线。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金属引线包括铜引线和镍引线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地,所述锂离子电芯分组由2个以上锂离子电芯构成,每个锂离子电芯分别通过连接件固定。
锂离子电芯分组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中的最小组成单元,不可再分,以锂离子电芯分组为基本单元,根据定制规格需要,采用特定数量及规格的锂离子电芯分组构成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单个锂离子电芯分组中包括2个以上锂离子电芯,每个锂离子电芯分别通过连接件固定,能够使锂离子电芯之间充分固定。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锂离子电芯分组由16个锂离子电芯构成,所述16个锂离子电芯设置为2行,每行分别设置8个锂离子电芯。
优选地,所述锂离子电芯为18650锂离子电芯。
18650锂离子电芯是日本SONY公司当年为了节省成本而定下的一种标准性的锂离子电芯型号,其中18表示直径为18mm,65表示长度为65mm,0表示为圆柱形电芯。常见的锂离子电芯电压为3.6V和4.2V,容量通常为1200mAh-3000mAh,常见容量为2200mAh-3600mAh。目前18650锂离子电芯是一种常见锂离子电芯,采用18650锂离子电芯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分组和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原料,原料易得,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优选地,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两个锂离子电芯的间距相等。
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及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在实际使用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散热问题,根据现有技术规格的需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及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快速充放电,而且对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及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的体积还要有所限制,体积过大将直接限制其应用领域;在本实用新型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两个锂离子电芯的间距相等设置,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均匀散热,保证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热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板型连接件,所述板型连接件上设置电芯孔,锂离子电芯插入对应电芯孔。
使用板型连接件易于锂离子电芯的规则排列,将所述锂离子电芯插入设置在板型连接件上的对应电芯孔中,可使锂离子电芯充分固定,同时还能使相邻锂离子电芯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促进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均匀散热,保证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热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优选地,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包含1层以上板型连接件,所述1层以上板型连接件沿锂离子电芯插入方向依次分层排列,每层板型连接件上分别设置电芯孔,锂离子电芯依次插入各层板型连接件的对应电芯孔中。
将所述锂离子电芯依次插入设置在每层板型连接件上的对应电芯孔中,可使锂离子电芯充分固定,同时还能使相邻锂离子电池之间保持稳定的适当距离,促进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均匀散热,保证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热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优选地,所述板型连接件四周边缘分别设置多个楔形接头和多个楔形接口,相邻板型连接件之间通过相邻对应楔形接头和楔形接口插接固定相连,构成板型连接件层。
采用具有楔形接头和楔形接口的板型连接件,易于连接组装,相邻板型连接件之间只需通过相邻对应楔形接头和楔形接口进行插接,即可实现相互固定。
优选地,所述集线装置为集线槽或集线管。
相邻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相邻侧面分别与集线装置相连,采用集线槽或集线管作为集线装置,除了能够整理布线,通过集线槽或集线管提供的空间,还能够进行有效通风,促进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的高效散热,保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均匀散热,保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热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优选地,所述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为2列。
优选地,所述内框中相邻2条边框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相连。
内框中相邻2条边框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相连,能够使内框构成固定整体,同时使内部的锂离子电芯分组分别固定,完成对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整体固定。
优选地,所述内框中各边框上分别设置多个螺孔,采用螺丝对相邻边框进行固定相连。
优选地,与内框每条边框相邻的板型连接件边缘与对应边框固定相连。
板型连接件内部整体固定,再与对应边框固定相连后,使锂离子电芯分组能够与内框固定相连,使锂离子电芯分组充分固定。
优选地,所述内框每条边框上分别设置集线装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集线装置为集线槽或集线管。
优选地,所述内框外侧设置外框,所述外框与内框固定相连。
外框能够对内框及内部锂离子电芯分组进一步固定,并提供保护。
优选地,所述外框与内框对应边框通过连接件固定相连;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框与内框对应边框通过螺丝固定相连,在相邻边框连接位置可直接采用边框上的螺孔,通过螺丝固定相连。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包括17个锂离子电芯分组,所述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为2列,所述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相邻侧面分别与集线槽6相连,其它侧面分别与内框3相连;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之间通过板型连接件2固定相连;
每个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的锂离子电芯的电极方向相同;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两个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的锂离子电芯的电极方向不同;在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顶面和底面的每两个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电极表面分别设置集流引线装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顶面上的集流引线装置和底面电极上的集流引线装置错开一个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各锂离子电芯分组依次构成串联结构。
本实施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将锂离子电芯1进行分组,采用特定排列方式,将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为2列,相邻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相邻侧面分别与集线槽6相连,其它侧面分别与内框3相连;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相连;能够使锂离子电芯1分别得到充分固定,同时能够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高效散热,保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整体热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此外,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租模块通过特殊布线结构,在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两侧的每两个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电极表面分别设置集流引线装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两侧的集流引线装置错开一个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各锂离子电芯分组依次构成串联结构;能够充分减少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单个锂离子电芯的实际输出电流差异,保证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的电流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所述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1列包括8个锂离子电芯分组,另一列包括9个锂离子电芯分组;每个锂离子电芯分组分别包括16个锂离子电芯1,所述16个锂离子电芯1分两行排列,每行分别设置8个锂离子电芯1。
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的2侧边对齐,锂离子电芯1呈阵列式排列。
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从后至前,以相邻两组锂离子电芯分组为一个单元,在顶面电极上分别设置集流引线装置。
所述集流引线装置为网状结构,相邻两组锂离子电芯分组上设置的集流引线装置,由4个相互平行的横向引线7和8个相互平行的纵向引线8分别相连构成。
所述集线槽右侧前端的1组锂离子电芯分组顶面电极上,设置由2个相互平行的横向引线7和8个相互平行的纵向引线8分别相连构成的集流引线装置。
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顶面上的集流引线装置和底面电极上的集流引线装置错开一个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即在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最后端的一组锂离子电芯分组底面电极分别设置由2个相互平行的横向引线7和8个相互平行的纵向引线8分别相连构成的集流引线装置,所得两个集流引线装置通过汇流排13相连,完成两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串联,2个集流引线装置的每条纵向引线8分别与汇流排13相连。
所述汇流排13设置在相邻两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后端侧面。
在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底面电极上,由后至前,分别从后端第二组了锂离子电芯分组开始,以相邻两组锂离子电芯分组为一个单元,分别设置集流引线装置;具体为在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底面电极上,由后至前,在第二组锂离子电芯分组和第三组锂离子电芯分组之间、第四组锂离子电芯分组和第五组锂离子电芯分组之间、第六组组锂离子电芯分组和第七组锂离子电芯分组之间分别设置由4个相互平行的横向引线7和8个相互平行的纵向引线8分别相连构成的集流引线装置;以及集线槽右侧1列锂离子电芯分组,有后至前的第八组组锂离子电芯分组和第九组锂离子电芯分组之间分别设置由4个相互平行的横向引线7和8个相互平行的纵向引线8分别相连构成的集流引线装置;在集线槽左侧1列锂离子电芯分组最前端一组锂离子电芯分组的底面电极上,设置由2个相互平行的横向引线7和8个相互平行的纵向引线8分别相连构成的集流引线装置。
所述横向引线7分别与纵向引线8焊接相连。
采用网状结构的集流引线装置,能够充分减少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的单个锂离子电芯的实际输出电流差异,保证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的电流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所述集线槽左侧1列锂离子电芯分组最前端一组锂离子电芯分组的底面电极上的集流引线装置,通过设置在该列锂离子电芯分组前端侧面的汇流排13与电池管理系统9(BMS)相连,所述电池管理系统9与负极接线柱11相连。
所述集线槽右侧1列锂离子电芯分组最前端一组锂离子电芯分组的顶面电极上的集流引线装置,通过设置在该列锂离子电芯分组前端侧面的汇流排13与正极接线柱12相连。
所述电池管理系统9的检测线10分别与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每个集流引线装置相连。
通过电池管理系统9可分别检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多个位置的实时电流及电压情况。
所述集线槽两侧的锂离子电芯分组上的每个集流引线装置相连的对应检测线10,分别通过集线槽布线,与电池管理系统9相连;所述检测线10分别与靠近集线槽一侧的纵向引线8相连。
相邻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相邻侧面分别与集线槽6相连,除了能够整理布线,通过集线槽6提供的空间,还能够进行有效通风,促进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的高效散热,保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均匀散热,保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热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所述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1列包括8个锂离子电芯分组,另一列包括9个锂离子电芯分组;每个锂离子电芯分组分别包括16个锂离子电芯1,所述16个锂离子电芯1分两行排列,每行分别设置8个锂离子电芯1。
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的2侧边对齐,锂离子电芯1呈阵列式排列。
每个板型连接件2上分别设置2个电芯孔,每个锂离子电芯分组中,2个锂离子电芯1共用1个板型连接件2,2个锂离子电芯1分别插入对应孔中,每组锂离子电芯分组分别由8个板型连接件2固定,依次固定相连,排成一行。
每个板型连接件2四周边缘分别设置多个楔形接头和多个楔形接口,相邻板型连接件2之间通过相邻对应楔形接头和楔形接口插接固定相连,构成板型连接件2层。
采用具有楔形接头和楔形接口的板型连接件2,易于连接组装,相邻板型连接件2之间只需通过相邻对应楔形接头和楔形接口进行插接,即可实现相互固定。
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包含2层板型连接件2,所述2层板型连接件2沿锂离子电芯1插入方向依次分层排列,每层板型连接件2上分别设置电芯孔,锂离子电芯1依次插入各层板型连接件2的对应电芯孔中,2层板型连接件2分别固定锂离子电芯1的两端。
将所述锂离子电芯1依次插入设置在每层板型连接件2上的对应电芯孔中,可使锂离子电芯1充分固定,同时还能使相邻锂离子电芯1之间保持稳定的适当距离,促进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均匀散热,保证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热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所述锂离子电芯1为18650锂离子电芯。
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两个锂离子电芯1的间距相等。
在本实施例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两个锂离子电芯1的间距相等设置,能够保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均匀散热,保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热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所述内框3中各边框上分别设置多个螺孔4,采用螺丝对相邻边框进行固定相连。
内框3中相邻2条边框之间通过螺丝固定相连,能够使内框3构成固定整体,同时使内部的锂离子电芯分组分别固定,完成对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整体固定。
与内框3每条边框相邻的板型连接件2边缘与对应边框固定相连。
板型连接件2内部整体固定,再与对应边框固定相连后,使锂离子电芯分组能够与内框3固定相连,使锂离子电芯分组充分固定。
所述内框3每条边框上分别设置集线槽。
所述内框3外侧设置外框5,所述外框5与内框3固定相连。
外框5能够对内框3及内部锂离子电芯分组进一步固定,并提供保护。
所述外框5与内框3对应边框通过螺丝固定相连,在相邻边框连接位置直接采用边框上的螺孔4,通过螺丝固定相连。
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将锂离子电芯进行分组,采用特定排列方式,将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为2列以上,相邻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相邻侧面分别与集线装置相连,其它侧面分别与内框相连;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相连;能够使锂离子电芯分别得到充分固定,同时能够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高效散热,保持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内部整体热均衡;此外,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芯配租模块通过特殊布线结构,在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两侧的每两个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电极表面分别设置集流引线装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两侧的集流引线装置错开一个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各锂离子电芯分组依次构成串联结构;能够充分减少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单个锂离子电芯的实际输出电流差异,保证同一锂离子电芯分组内部的电流均衡,使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的性能能够稳定充分发挥。
尽管已用具体实施例来说明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然而应意识到,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因此,这意味着在所附权利要求中包括属于本实用新型范围内的所有这些替换和修改。
Claims (10)
1.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锂离子电芯分组,所述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为2列以上,相邻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相邻侧面分别与集线装置相连,其它侧面分别与内框相连;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相连;
每个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的锂离子电芯的电极方向相同;每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相邻两个锂离子电芯分组中的锂离子电芯的电极方向不同;在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顶面和底面的每两个相邻锂离子电芯分组的电极表面分别设置集流引线装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顶面上的集流引线装置和底面电极上的集流引线装置错开一个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各锂离子电芯分组依次构成串联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结构中,相邻两列锂离子电芯分组的一端的相邻集流引线装置通过汇流排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结构中,两端的锂离子电芯分组与对应电极接线柱相连的集流引线装置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汇流排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自对应的汇流排分别与对应的正极接线柱或负极接线柱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接线柱通过电池管理系统与对应的汇流排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检测线分别与所述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中的每个集流引线装置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其特征在于,与相邻2列锂离子电芯分组上的每个集流引线装置相连的对应检测线,分别通过集线装置布线,与电池管理系统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引线装置为网状结构,由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向引线和多个相互平行的纵向引线分别相连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芯分组由2个以上锂离子电芯构成,每个锂离子电芯分别通过连接件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芯分组设置为2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83877.XU CN205752417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83877.XU CN205752417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752417U true CN205752417U (zh) | 2016-11-30 |
Family
ID=57381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83877.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52417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75241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25897A1 (ko) * | 2019-12-20 | 2021-06-24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복수의 단위 모듈과 bms 어셈블리를 포함하는 서브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JP2021136052A (ja) * | 2020-02-21 | 2021-09-1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池パック |
-
2016
- 2016-06-30 CN CN201620683877.XU patent/CN20575241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25897A1 (ko) * | 2019-12-20 | 2021-06-24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복수의 단위 모듈과 bms 어셈블리를 포함하는 서브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JP2021136052A (ja) * | 2020-02-21 | 2021-09-1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池パッ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63222B (zh) | 电池连接布局 | |
CN102751542B (zh) | 锂离子电池组以及锂离子电池组组合 | |
CN201655871U (zh) | 一种圆柱电池模块组装装置 | |
CN207303174U (zh) | 动力电池模组总成 | |
CN205752299U (zh) | 动力电池装置 | |
CN105489799A (zh) | 免焊接易维护可并联锂电池组 | |
CN210607350U (zh) | 一种锂电池系统装置 | |
CN202523780U (zh) | 锂电池模组 | |
CN112271374A (zh) | 一种多单格一体化锂电池及其制造工艺 | |
CN205231131U (zh) | 免焊接易维护可并联锂电池组 | |
CN205752417U (zh) | 一种锂离子电芯配组模块 | |
WO2024055508A1 (zh) | 电芯模块和电池包 | |
CN102324476A (zh) | 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组 | |
CN211828986U (zh) | 电池箱 | |
CN109244294A (zh) | 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组装配模块 | |
CN105977555B (zh) | 一种模块化的电池组系统 | |
CN101651228A (zh) | 锂离子单体电池模块化组合结构 | |
CN205900723U (zh) | 一种高密度并排锂电池电芯封装结构 | |
CN108365150A (zh) | 电池及电动汽车 | |
CN209374583U (zh) | 一种可通用于标准箱的方形电芯模组 | |
CN107248557A (zh) | 一种电池箱 | |
CN204614896U (zh) | 一种抽插式快速成组锂离子电池包 | |
CN202871922U (zh) | 锂离子电池组装配模块 | |
CN103682446A (zh) | 锂离子电池组装配模块 | |
CN205752404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配组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