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5664437U - 一种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64437U
CN205664437U CN201620519681.7U CN201620519681U CN205664437U CN 205664437 U CN205664437 U CN 205664437U CN 201620519681 U CN201620519681 U CN 201620519681U CN 205664437 U CN205664437 U CN 205664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lectromagnetic
magnetic stripe
electromagnetic coil
he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1968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勇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 Huike Ltd Co Of Shenzhen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51968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64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64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64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包括加热容器和电磁加热器,加热容器的材质为金属或导磁材料,其底部或侧面或顶部具有支撑脚;加热容器通过前述支撑脚置于电磁加热器上;加热容器与电磁加热器的侧面或底部之间具有间隙;电磁加热器的侧面或底部设有电磁线圈盘,或者电磁加热器的侧面和底部均设有电磁线圈盘;电磁加热器通电后,电磁线圈盘产生高频交变磁场,加热容器切割交变磁力线产生涡流,将电能转换成热能,进而加热加热容器。本实用新型发热体与电磁加热器分离的结构,间隙层主要为空气,发热体受热更均匀,避免热量直接传导到其他元器件上,提高热效率,可以降低电磁加热器内其他元件对温升的设计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厨房电器电磁加热产品如电磁炉、电磁加热电饭煲均是发热体直接贴合加热容器,这样热量很容易从加热容器上再传导到其他元件上,并且经常取放加热容器,还容易造成与接触面刮花。
本实用新型是利用电磁感应技术,将加热容器悬浮放置在电磁加热器上,电流通过励磁线圈产生交变磁场,其磁力线经过空气作用于金属材质的容器,金属导体产生强大的涡流,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在金属导体里产生很大的热量,进而将热量传导到容器里的食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希望提供一种受热更均匀,热效率更高,节省电能,降低了触电风险,更加安全可靠的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
根据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包括加热容器和电磁加热器,其创新点在于,加热容器的材质为金属或导磁材料,其底部或侧面或顶部具有支撑脚;加热容器通过前述支撑脚置于电磁加热器上;加热容器与电磁加热器的侧面或底部之间具有间隙;电磁加热器的侧面或底部设有电磁线圈盘,或者电磁加热器的侧面和底部均设有电磁线圈盘;电磁加热器通电后,电磁线圈盘产生高频交变磁场,加热容器切割交变磁力线产生涡流,将电能转换成热能,进而加热加热容器。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前述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中,红外线传感器设在底部电磁线圈盘中心位置,通过硅胶将其固定在底部电磁线圈盘上;红外线传感器和电路控制板连接。当加热容器温度升高时,红外线感温装置探测到加热容器里食物的温度信号传输到电路控制板,电路控制板控制功率。该红外线传感器利用了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采用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它的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互不接触,可用来测量运动物体、小目标和热容量小或温度变化迅速(瞬变)对象的表面温度,也可用于测量温度场的温度分布。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前述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中,支撑脚是非金属隔热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石英、玻璃、耐高温PBT塑料;加热容器底部或侧面或顶面安装2个或以上支撑脚。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前述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中,加热容器通过支撑脚放置在电磁加热器上,加热容器与电磁加热器在侧面和底部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间隙范围为2mm~20mm,优选3~10mm。间隙大小可以通过支撑脚来调整,此间距需保证加热容器处在磁场范围内,由此加热容器和电磁加热器中间层主要为空气。在温度27℃(300'K)的一些常见材质热传导系数k值如下:铝237W/(m*K),铁80.4W/(m*K),玻璃1.38W/(m*K),空气0.024~0.026W/(m*K)。根据计算,其中空气的热传导系数最低,在相同热传导面积和厚度温差情况下,空气的传导的热流量最小,进而大大降低了加热容器的大量热量传导到电磁加热器上。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前述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中,侧面电磁线圈盘安装在电磁加热器侧面,侧面电磁线圈盘包括线圈支架、电磁线圈、磁条和磁条支架,电磁线圈为漆包线或铜丝盘绕在线圈支架而成;磁条为高导磁的磁铁,磁条环绕固定在磁条支架上,磁条数为4条或6条,磁条支架固定在线圈支架上。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前述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中,底面电磁线圈盘安装在电磁加热器底部,底面电磁线圈盘包括线圈支架、电磁线圈和磁条,电磁线圈为漆包线或铜丝盘绕在线圈支架而成;磁条为高导磁的磁铁,磁条环绕固定在磁条支架上,磁条数为4条或6条,磁条支架固定在线圈支架上。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前述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中,电路控制板与底部电磁线圈盘或侧面电磁线圈盘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或与底部电磁线圈盘和侧面电磁线圈盘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以串联或并联方式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有发热体与电磁加热器分离的结构,发热体悬浮放置在电磁加热器上,由于发热体不接触电磁加热器,故二者之间摩擦力小,表面不易刮擦。相对传统加热方式受热更均匀、热效率更高,节省电能。其次发热体与电磁加热器隔离开来,降低了触电风险,更加安全可靠。其创新进步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加热容器不接触电磁加热器,避免了直接传热到其他元器件上,能够提高热效率,同时可以降低电磁加热器内其他元件对温升的设计要求。(2)加热容器不接触电磁加热器,而要经常取放容器,表面不易造成刮擦。(3)由于加热容器和电磁加热器分离悬浮的结构,可以单独取放容器,降低了触电的风险。(4)加热容器悬浮放置在电磁加热器上,节省了之间的连接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电磁外加热悬浮结构零件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电磁外加热悬浮结构剖面图(展示主要的内部结构,侧面电磁线圈盘的安装位置,底部电磁线圈盘的安装位置,以及红外线、电路控制板安装位置)。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电磁外加热悬浮结构剖面原理图(展示主要结构原理)。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加热容器;2为侧面电磁线圈盘;2.1为线圈支架;2.2为线圈;2.3为磁条;2.4为磁条支架;3为外壳;4为底座;5为底部电磁线圈盘;5.1为线圈支架;5.2为线圈;5.3为磁条;6为硅胶;7为红外线传感器;8为电路控制板;9为风扇;10为风扇吹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改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请参见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底部和侧部同时加热的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其零件图请参见图1,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加热容器1、侧面电磁线圈盘2(包括线圈支架2.1、线圈2.2、磁条2.3、磁条支架2.4)、外壳3、底座4、底部电磁线圈盘5(包括线圈支架5.1、线圈5.2、磁条5.3)、硅胶6、红外线传感器7、电路控制板8、风扇9和风扇吹风口10。
在本实施中,加热容器1可以为磁性不锈钢材料,支撑脚采用硬质耐高温非金属材料。
侧面电磁线圈盘2或底部电磁线圈盘5所用的线圈导线断面直径为2mm,由多股或单股高温漆包铜线或铝线绕至而成,线圈盘上的磁条合理分布在线圈离加热容器较远一侧,磁条厚度约为4~8mm,磁条对磁场进行屏蔽,能有效的防止电磁能量泄露,提高点此转化效率。
侧面电磁线圈盘2安装在电磁加热器侧面,与加热容器侧面1.2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约为3~10mm,电流通过侧面电磁线圈盘2产生交变磁场,其磁力线作用于容器侧面金属导体1.2产生强大的涡流,将电能转换成热能,进而加热加热容器1里面的食物。
底部电磁线圈盘5安装在电磁加热器底部,与加热容器底面1.3之间具有一预定距离,约为3~10mm,电流通过底部电磁线圈盘5产生交变磁场,其磁力线作用于容器底面金属导体1.3产生强大的涡流,将电能转换成热能,进而加热容器1里面的食物。
底座4中心开了一个圆孔,便于安装在底座上的红外线感温器发射光束到容器底部,并接收返回的光信号。
红外线传感器5为一种非接触式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用硅胶6将其固定在底座上,其三个引脚连接在电路控制板上,红外线感温器孔发出光束通过底座圆孔,发射到容器1底部反射回来,用于检测容器1食物温度,然后将信号传输给电路控制板6,电路控制板6通过信号控制加热。
风扇9持续转动,通过风扇吸风口10吸入外冷空气至机体内,再从机体后侧排出热空气,以达到机内散热目的,避免零件因高温工作环境造成损坏故障。
第二实施例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不同点为加热位置不同,本实施例为一种侧面加热的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仅对容器侧面加热,包括加热容器1、侧面电磁线圈盘2、包括线圈支架2.1、线圈2.2、磁条2.3、磁条支架2.4、外壳3、底座4,硅胶6,红外感应装置7,电路控制板8,风扇9,风扇吹风口10。
在本实施中加热容器1可以为磁性不锈钢材料,支撑脚采用硬质耐高温非金属材料。
线圈盘2所用的线圈导线断面直径为2mm,由多股或单股高温漆包铜线或铝线绕至而成,线圈盘上的磁条合理分布在线圈离加热容器较远一侧,磁条厚度约为4~8mm,磁条对磁场进行屏蔽,能有效的防止电磁能量泄露,提高点此转化效率。
侧面电磁线圈盘2安装在电磁加热器侧面,与加热容器侧面1.2之间具有一预定距离,约为3~10mm,电流通过侧面励磁线圈盘2产生交变磁场,其磁力线作用于容器侧面金属导体1.2产生强大的涡流,将电能转换成热能,进而加热容器1里面的食物。
底座4中心开了一个圆孔,用于安装在底座上的红外线感温器发射光束到容器底部,并接收返回的光信号。
红外线传感器5为一种非接触式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用硅胶套6将其固定在底座上,其三个引脚连接在电路控制板上,红外线感温器孔发出光束通过底座圆孔,发射到容器1底部反射回来,用于检测容器1食物温度,然后将信号传输给电路控制板6,电路控制板6通过信号控制加热。
风扇9持续转动,通过风扇吸风口10吸入外冷空气至机体内,再从机体后侧排出热空气,以达到机内散热目的,避免零件因高温工作环境造成损坏故障。
第三实施例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不同点为加热位置,本实施例为一种底部加热的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仅对容器底部加热,包括加热容器1、外壳3、底座4、底部电磁线圈盘5、包括线圈支架5.1、线圈5.2、磁条5.3,硅胶6,红外感应装置7,电路控制板8,风扇9,风扇吹风口10。
在本实施中加热容器1可以为磁性不锈钢材料,支撑脚采用硬质耐高温非金属材料。
线圈盘5所用的线圈导线断面直径为2mm,由多股或单股高温漆包铜线或铝线绕至而成,线圈盘上的磁条合理分布在线圈离加热容器较远一侧,磁条厚度约为4~8mm,磁条对磁场进行屏蔽,能有效的防止电磁能量泄露,提高点此转化效率。
底部电磁线圈盘5安装在电磁加热器底部,与加热容器底面1.3之间具有一预定距离,电流通过底部电磁线圈盘5产生交变磁场,其磁力线作用于容器底面金属导体1.3产生强大的涡流,将电能转换成热能,进而加热容器1里面的食物。
底座4中心开了一个圆孔,用于安装在底座上的红外线感温器发射光束到容器底部,并接收返回的光信号。
红外线传感器5为一种非接触式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用硅胶套6将其固定在底座上,其三个引脚连接在电路控制板上,红外线感温器孔发出光束通过底座圆孔,发射到容器1底部反射回来,用于检测容器1食物温度,然后将信号传输给电路控制板6,电路控制板6通过信号控制加热。
风扇7持续转动,通过风扇吸风口10吸入外冷空气至机体内,再从机体后侧排出热空气,以达到机内散热目的,避免零件因高温工作环境造成损坏故障。

Claims (8)

1.一种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包括加热容器和电磁加热器,其特征是,加热容器的材质为金属或导磁材料,其底部或侧面或顶部具有支撑脚;加热容器通过前述支撑脚置于电磁加热器上;加热容器与电磁加热器的侧面或底部之间具有间隙;电磁加热器的侧面或底部设有电磁线圈盘,或者电磁加热器的侧面和底部均设有电磁线圈盘;电磁加热器通电后,电磁线圈盘产生高频交变磁场,加热容器切割交变磁力线产生涡流,将电能转换成热能,进而加热加热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其特征是,红外感温装置,其特征是,红外线传感器设在底部电磁线圈盘中心位置,通过硅胶将其固定在底部电磁线圈盘上;红外线传感器和电路控制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其特征是,支撑脚的材质为石英、玻璃或耐高温PBT塑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其特征是,间隙范围为2mm~2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其特征是,间隙范围为3~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其特征是,侧面电磁线圈盘安装在电磁加热器侧面,侧面电磁线圈盘包括线圈支架、电磁线圈、磁条和磁条支架,电磁线圈为漆包线或铜丝盘绕在线圈支架而成;磁条为高导磁的磁铁,磁条环绕固定在磁条支架上,磁条数为4条或6条,磁条支架固定在线圈支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其特征是,底面电磁线圈盘安装在电磁加热器底部,底面电磁线圈盘包括线圈支架、电磁线圈和磁条,电磁线圈为漆包线或铜丝盘绕在线圈支架而成;磁条为高导磁的磁铁,磁条环绕固定在磁条支架上,磁条数为4条或6条,磁条支架固定在线圈支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其特征是,电路控制板与底部电磁线圈盘或侧面电磁线圈盘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或与底部电磁线圈盘和侧面电磁线圈盘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以串联或并联方式连接。
CN201620519681.7U 2016-05-31 2016-05-31 一种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 Active CN205664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19681.7U CN205664437U (zh) 2016-05-31 2016-05-31 一种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19681.7U CN205664437U (zh) 2016-05-31 2016-05-31 一种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64437U true CN205664437U (zh) 2016-10-26

Family

ID=57158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19681.7U Active CN205664437U (zh) 2016-05-31 2016-05-31 一种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64437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2709A (zh) * 2017-05-04 2018-11-13 法拉第未来公司 改进型激光雷达外壳
CN109379796A (zh) * 2018-10-10 2019-02-22 广东顺德炎创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形电磁旋转式加热器
CN109429394A (zh) * 2017-08-29 2019-03-05 天津测防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爆电磁加热器
CN110025226A (zh) * 2019-04-02 2019-07-19 福建魔创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灌装食品高频感应加热装置
CN110530017A (zh) * 2019-08-13 2019-12-03 合肥托卡拉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组件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2709A (zh) * 2017-05-04 2018-11-13 法拉第未来公司 改进型激光雷达外壳
CN108802709B (zh) * 2017-05-04 2022-08-19 法拉第未来公司 改进型激光雷达外壳
CN109429394A (zh) * 2017-08-29 2019-03-05 天津测防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爆电磁加热器
CN109379796A (zh) * 2018-10-10 2019-02-22 广东顺德炎创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形电磁旋转式加热器
CN109379796B (zh) * 2018-10-10 2024-07-16 广东顺德炎创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形电磁旋转式加热器
CN110025226A (zh) * 2019-04-02 2019-07-19 福建魔创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灌装食品高频感应加热装置
CN110530017A (zh) * 2019-08-13 2019-12-03 合肥托卡拉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64437U (zh) 一种电磁外加热悬浮装置
EP2413659B1 (en)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having a temperature sensor to sen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working coil or of an object to be heated
CN100531480C (zh) 加热烹调器
CN102178445A (zh) 一种电饭煲内锅
CN104039033A (zh) 可增加加热范围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JP2007200752A (ja) 加熱調理器
CN102484902B (zh) 感应加热装置
CN206166619U (zh) 一种电磁加热水壶
CN201658229U (zh) 一种可用多种方式加热的陶瓷锅具
CN205690656U (zh) 一种电磁内加热装置
CN203789737U (zh) 具有独立控制的双环火力及可变电流的电磁加热器具
CN205449317U (zh) 一种精确测温的温度传感器
GB2487739A (en) Water Bath Cooker
CN202069470U (zh) 一种电饭煲内锅
JP2009123603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3797730U (zh) 使用金属锅具和陶瓷锅具的电磁炉
CN102920354A (zh) 电磁加热安全节能章鱼烧机
CN102327055A (zh) 电磁热水壶
CN201351944Y (zh) 一种带线盘温度保护装置的电磁炉
CN209562840U (zh) 一种线圈骨架结构
CN204522543U (zh) 一种带加热装置的高温反吹气包
CN208434140U (zh) 一种电磁加热内胆及液体加热器
CN202960080U (zh) 一种电磁加热电压力锅
CN203153463U (zh) 一种电烹饪器具的电磁加热控制结构
CN202660613U (zh) 一种家用电磁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126

Address after: 518103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Fuyong, Guangdong street, Ling Ling Road, No. B, building No. 7

Patentee after: Xin Huike limited company of Shenzhen

Address before: 201616 Shanghai city Songjiang District Kunshan small town Guangfulin road 4855 Lane 25, 6

Patentee before: Zhang Yongtao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