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5644000U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44000U
CN205644000U CN201620279223.0U CN201620279223U CN205644000U CN 205644000 U CN205644000 U CN 205644000U CN 201620279223 U CN201620279223 U CN 201620279223U CN 205644000 U CN205644000 U CN 2056440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liquid
cooling
cooling liquid
circulation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7922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臼田和也
长谷要
中村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440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4400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投影仪,能够从循环流路简易地除去空气。投影仪具备:压送部,其配置于传导冷却对象的热的冷却液体的循环流路上,并压送冷却液体;存积部,其配置于循环流路上,存积冷却液体;供给部,其配置于循环流路上,能够将冷却液体供给至循环流路;以及排出部,其配置于循环流路上,能够将空气从循环流路排出至外部,在经由供给部将冷却液体供给至循环流路时,压送部使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向与通常动作时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投影仪,其具备:光源装置;光调制装置,其调制从该光源装置射出的光从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在屏幕等的被投射面上放大投射形成的图像。作为这样的投影仪的结构,提出具备使液状的冷却介质循环冷却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射出侧偏振光板的冷却单元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中,冷却单元具备冷却装置、罐、泵以及散热器、与连接它们形成冷却介质的循环流路的配管。在它们中,冷却装置利用被泵压送的冷却介质,冷却从作为冷却对象的液晶面板以及射出侧偏振光板传导的热,供它们冷却而被加热的冷却介质通过在散热器流通而被散热。
在这样的冷却单元的配管设置有用于从外部更换以及补充冷却介质的供给用接头以及排出用接头。若在这些接头连接有冷却介质更换用盒的状态下驱动泵,则冷却单元的冷却介质从排出用接头排出至该盒内的排出用罐,从该盒内的供给用罐经由供给用接头将新的冷却介质供给至冷却单元。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92669号公报
然而,若使用具有冷却介质的循环流路的投影仪,则冷却介质蒸发等从而在配管内混入很多空气。这样的空气成为降低上述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此相对,若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那样,通过补充以及更换冷却介质除去配管内的空气,则在冷却介质的流通过程中存在该空气流入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持续停留在罐内的上侧部分,难以除去。若除去这样停留在罐内的空气,想利用冷却介质充满循环流路内,则存在需要专用的设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从循环流路简易地除去空气的投影仪。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备:压送部,其配置于传导冷却对象的热的冷却液体的循环流路上,并压送上述冷却液体;存积部,其配置于上述循环流路上,存积上述冷却液体;供给部,其配置于上述循环流路上,能够将上述冷却液体供给至上述循环流路;以及排出部,其配置于上述循环流路上,能够将空气从上述循环流路排出至外部,在经由上述供给部将上述冷却液体供给至上述循环流路时,上述压送部使上述循环流路内的上述冷却液体向与通常动作时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
此外,作为压送部例示出泵,作为存积部例示出罐。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在经由供给部以及排出部向循环流路补充或者更换冷却液体的情况下,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利用压送部向与通常动作时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因此,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包括从供给部被供给的冷却液体)从在该通常动作时作为流出口发挥作用的存积部的部位流入该存积部内,从在该通常动作时作为流入口发挥作用的存积部的部位流出至该存积部外。在该存积部内存积有空气的情况下,空气与冷却液体一起流出至存积部外。而且,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以及空气在该循环流路向上述相反方向流通,经由排出部排出至循环流路的外部。据此,能够将存积于存积部的内部的空气与冷却液体一起排出至外部。因此,能够简易地除去循环流路内的空气。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在上述压送部使上述冷却液体向上述相反方向流通时,上述冷却液体在上述存积部内从铅直方向下侧向铅直方向上侧流通。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能够将存积部的内部的存积于铅直方向上侧的部位的空气排出至外部。因此,能够可靠地除去循环流路内的空气。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上述供给部以及上述排出部构成为能够连接将上述冷却液体供给至上述循环流路内的液体供给装置。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通过在供给部以及排出部连接液体供给装置,并且以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向上述相反方向流通的方式使压送部动作,能够经由供给部从液体供给装置将冷却液体可靠地供给至循环流路,除此之外,能够从该循环流路经由排出部将上述空气与冷却液体一起排出至液体供给装置,即,能够排出至循环流路的外部。因此,能够可靠地除去循环流路内的空气。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具有设置于上述供给部并且过滤流通的上述冷却液体的过滤器。
这里,在循环流路内存在异物(灰尘等)附着于流通管内或者包含于被供给的冷却液体等而混入的情况。若这样的异物侵入压送部,则存在压送部产生堵塞等给压送部的动作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在循环流路内另外设置过滤冷却液体的过滤器,适当地更换该过滤器等从而除去上述异物。
与此相对,在上述一个方式中,在从排出部排出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以及空气并且从供给部向循环流路内供给冷却液体时,能够向循环流路内供给经由过滤器的冷却液体。据此,能够将含有异物的冷却液体更换为清洁的冷却液体。因此,能够利用清洁的冷却液体充满循环流路,除此之外,还能够省去维护的麻烦。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具备连接上述压送部以及上述存积部从而形成上述循环流路的多个流通管,上述供给部设置于上述多个流通管中的在上述压送部使上述冷却液体向上述相反方向流通时与上述压送部的上游侧连接的流通管。
这里,如上述所述,若混入异物的冷却液体流入压送部,则存在在压送部产生堵塞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上述供给部设置于将冷却液体供给至循环流路时与压送部的上游侧连接的流通管。因此,能够使清洁的冷却液体流通至压送部,因此压送部不会发生堵塞等,能够将冷却液体供给至循环流路内。因此,能够使冷却装置稳定地动作,进而使投影仪稳定地动作。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具有:第一传导部,其配置于上述循环流路上,将上述冷却对象的热传导至上述冷却液体;以及第二传导部,其配置于上述循环流路上,将被传导至上述冷却液体的热传导至上述循环流路外。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利用第一传导部,能够将冷却对象的热传导至在循环流路内循环的冷却液体,利用第二传导部,能够将被传导至冷却液体的热传导至循环流路外。据此,能够经由循环流路使冷却对象的热传导至其他部位。因此,例如能够在散热效率好的部位对冷却对象的热进行散热,能够高效地冷却该冷却对象。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该投影仪构成为具备2个上述循环流路,各个上述循环流路构成为能够同时实施上述冷却液体的供给。
作为这样的结构例举如下结构,即,1个压送部在向各循环流路供给冷却液体时,分别压送一方的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以及另一方的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彼此,使其向上述相反方向流通。另外,例如,作为该结构能够例示如下结构,即,在各循环流路设置压送部,并且设置控制各压送部的动作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各压送部,使各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同时向上述相反方向流通。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由于能够同时实施冷却液体向各循环流路的供给,所以与分别独立地进行冷却液体向各循环流路的供给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投影仪的制造、维护所需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简要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罐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冷却装置的变形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投影仪的外观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简要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是对从后述的照明装置3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并且将该图像放大投射于屏幕等的被投射面上的投射型显示装置。
虽然在后文详细叙述,但该投影仪1具有如下功能,即,使配置有冷却对象的密闭壳体内的冷却空气循环冷却该冷却对象,使冷却该冷却对象而带有热的冷却空气的热经由在密闭壳体内外循环的第一液体传导至第二液体,在密闭壳体外使该第二液体循环的过程中,对该第二液体的热进行散热,由此,在密闭壳体外对密闭壳体内的冷却对象的热进行散热。
如图1所示,该投影仪1具备构成外装的外装壳体2。
外装壳体2形成为具有顶面部21、底面部22、正面部23、背面部24以及左右的侧面部25、26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在顶面部21设置有一对把手211,该对把手211在使用者把持投影仪1或者在设置于天花板等的器具固定投影仪1时被利用。另外,在顶面部21形成有开口部(省略图示),其用于以能够更换的方式将后述的光源装置31A、31B收纳于外装壳体2内,该开口部被盖部件212覆盖。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底面部22设置有在载置于设置台等的设置面上时与该设置面接触的脚部。
在正面部23形成有构成后述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投射光学装置35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231。
除这些之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右侧的侧面部26形成有将外装壳体2外的空气导入内部的导入口,在左侧的侧面部25形成有将外装壳体2内的空气排出至外部的排气口。
投影仪的内部结构
图2是表示投影仪1具备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除上述外装壳体2之外,投影仪1还具备配置于该外装壳体2内的图像形成装置3。除此之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投影仪1还具备控制该投影仪1的控制装置9(参照图3)以及将电力供给至构成该投影仪1的电子部件的电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3形成以及投射与从上述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该图像形成装置3具备照明装置31、均匀化装置32、色分离装置33、电气光学装置34、投射光学装置35以及光学部件用壳体36。
在它们中,光学部件用壳体36是在内部设定有照明光轴Ax的箱形壳体,照明装置31、均匀化装置32、色分离装置33以及电气光学装置34配置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6内的照明光轴Ax上的位置。另外,投射光学装置35虽然位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6外,但对应于该照明光轴Ax配置。
照明装置31具备相互对置配置的一对光源装置31A、31B与配置于该对光源装置31A、31B之间的反射镜31C。
一对光源装置31A、31B分别具备光源灯311以及反射器312与将它们收纳于内部的收纳体313。而且,上述光源装置31A、31B朝向反射镜31C射出光。
反射镜31C使从光源装置31A、31B入射的光分别向同一方向反射,由此,使该光向均匀化装置32入射。
均匀化装置32将从照明装置31射出的光束的相对于中心轴的正交面内的照度均匀化。该均匀化装置32具有调光装置320、UV过滤器321、第一透镜阵列322、影片过滤器323、第二透镜阵列324、偏振光变换元件325以及重叠透镜326。在它们中,偏振光变换元件325是使入射的光的偏振方向一致为一种的元件,并且是成为冷却对象的光学部件之一。
色分离装置33将从均匀化装置32入射的光束分离为红(R)、绿(G)以及蓝(B)三色光。该色分离装置33具有分色镜331、332、反射镜333~336以及中继透镜337。
电气光学装置34在对应于图像信息对被分离的各色光进行了调制以后合成被调制的各色光。该电气光学装置34具有分别按照色光设置的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341(将红、绿以及蓝用的液晶面板分别作为341R、341G、341B)、场镜340、入射侧偏振光板342以及射出侧偏振光板343与1个色合成装置344。在它们中,作为色合成装置344,能够采用分色棱镜。另外,各场镜340配置于入射侧偏振光板342与反射镜334~336中的对应的反射镜之间。
投射光学装置35是将利用色合成装置344合成的光束(形成图像的光束)放大投射于上述被投射面上的投射透镜。作为这样的投射光学装置35,能够采用在镜筒内配置有多个透镜的组透镜。
冷却装置的结构
图3是表示冷却装置4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除上述结构以外,投影仪1还具备配置于外装壳体2内的冷却装置4。如图3所示,该冷却装置4是如下装置,即,通过使由密闭壳体51形成的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空气(第一流体)循环冷却配置于该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对象,使供这些冷却对象冷却的冷却空气的热传导至在循环流路(以下,称为第一循环流路)循环的第一液体,流出至密闭壳体51外,从该第一液体传导至在其他循环流路(以下,称为第二循环流路)流通的第二液体,进行散热。此外,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分别是表示在不同循环流路流通的液体的称呼,也可以是分别相同成分的液体。作为这样的液体,能够例示水、丙二醇等防冻液。
这样的冷却装置4具备循环冷却装置5、吸热装置6、散热装置7以及热交换装置8。
循环冷却装置的结构
循环冷却装置5使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循环冷却配置于该密闭壳体51内的上述冷却对象。除密闭壳体51之外,该循环冷却装置5还具备循环风扇52以及冷却风扇53。
密闭壳体51是收纳有作为冷却对象的电气光学装置34以及偏振光变换元件325、循环风扇52以及冷却风扇53与构成后述的吸热装置6的吸热器61的壳体,在内部形成配置有它们的密闭空间S。该密闭壳体51构成为该密闭壳体51外的空气难以流入内部的密闭构造。
该密闭壳体51具有构成该密闭壳体51的外缘的外壁部51A与构成内侧的面的内壁部51B,通过组合上述外壁部51A以及内壁部51B在密闭壳体51内形成有环状的循环流路。在该循环流路上配置有上述冷却对象。另外,密闭壳体51至少具有1个收纳场镜340的开口部。换言之,在场镜340中,至少一个与上述光学部件用壳体36一起形成密闭壳体51的一部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循环流路中,电气光学装置34位于上游侧,偏振光变换元件325位于下游侧,但它们也可以并列配置。
循环风扇52通过吸引排出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使其在该密闭壳体51内循环。该循环风扇5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轴流风扇构成,在后述的吸热器61附近设置有2个。但并不限定于此,循环风扇52也可以由多叶片风扇构成,循环风扇52的数量也能够适当地变更,并且也可以分散配置。
冷却风扇53吸引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经由管道(省略图示)送出至上述冷却对象。该冷却风扇53包括:冷却风扇53R、53G、53B,其对应于上述电气光学装置34的各液晶面板341设置并且将冷却空气送出至该各液晶面板341;以及冷却风扇53P,其将冷却空气送出至偏振光变换元件325。这样的冷却风扇5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多叶片风扇构成,但也可以由轴流风扇构成,冷却风扇53的数量也能够适当地变更。
吸热装置的结构
吸热装置6从上述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吸收热,并且使传导有该热的冷却液体亦即第一液体在位于密闭壳体51外的热交换装置8流通。该吸热装置6具有吸热器61、罐62以及泵63与多个流通管64,利用它们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流路的一个亦即上述第一循环流路。
在它们中,流通管64(641~644)以第一液体能够在内部流通的方式连接吸热器61、罐62以及泵63与后述的热交换装置8。在上述流通管641~644中,在连接泵63与热交换装置8的流通管644设置有连接有供给冷却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LA(参照图6)的连接部CN。针对该连接部CN在后文详述。
吸热器61配置于上述密闭壳体51内,罐62以及泵63配置于该密闭壳体51外。
在它们中,吸热器61经由流通管641与罐62连接,另外,经由流通管644与热交换装置8连接。该吸热器61从在密闭壳体51内循环的冷却空气吸收热冷却该冷却空气,使吸收的热传导至在内部流通的第一液体。即,吸热器61在第一循环流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传导部发挥作用。利用该吸热器61被加热的第一液体经由流通管641朝向罐62流通。
图4是表示罐62的示意图。
罐62在第一循环流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存积部发挥作用,经由流通管642与泵63连接。该罐62暂时存积经由流通管641~644循环的第一液体。如图4所示,该罐62在铅直方向上侧的位置具有供在流通管641流通的第一液体流入的流入口621,除此之外,在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具有供存积于内部的第一液体流出至流通管642的流出口622。因此,在吸热装置6的通常动作时,第一液体从位于铅直方向上侧的流入口621流入罐62内,从位于铅直方向下侧的流出口622排出。
返回图3,泵63压送经由流通管642流入的第一液体,使该第一液体循环。该泵63跨越由吸热装置6的各结构形成的第一循环流路与由后述的散热装置7的各结构形成的第二循环流路配置,将流入的第一液体压送至第一循环流路,并且将流入的第二液体压送至第二循环流路。具体而言,泵63经由流通管643将第一液体压送至热交换装置8,经由后述的流通管743将第二液体压送至后述的散热器73。即,泵63在第一循环流路以及第二循环流路分别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压送部发挥作用。
而且,在热交换装置8流通的第一液体利用该热交换装置8被冷却,经由流通管644再次在吸热器61流通。由此,温度低的第一液体在吸热器61流通,带有利用该吸热器61从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吸收的热的第一液体从吸热器61经由流通管641流入罐62。这样,在吸热装置6中,通过驱动泵63使第一液体循环。
此外,针对热交换装置8的结构在后文详述。
散热装置的结构
散热装置7设置于上述密闭壳体51的外部,使利用热交换装置8传导有第一液体的热的第二液体循环,对该第二液体的热进行散热。该散热装置7配置于上述密闭壳体51的外部,包括上述泵63,除此之外,还具有罐71、散热器73、流通管74以及冷却风扇75,利用它们形成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流路的上述第二循环流路。
在它们中,流通管74(741~744)以第二液体能够在内部流通的方式连接罐71、上述泵63以及散热器73与热交换装置8。在上述流通管741~744中,在连接泵63与散热器73的流通管743设置有与设置于流通管643的连接部CN相同的连接部CN。
罐71在第二循环流路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存积部发挥作用,暂时存积在散热装置7循环的第二液体。该罐71具有与上述罐62相同的结构,虽然省略图示,但在铅直方向上侧的位置具有在热交换装置8流通的第二液体经由流通管741流入的流入口,除此之外,在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具有经由流通管742向泵63流出第二液体的流出口。
散热器73在第二循环流路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传导部发挥作用。该散热器73对经由流通管743从泵63在内部流通的第二液体的热进行散热,由此,作为冷却该第二液体的散热器。被该散热器73冷却的第二液体经由流通管744在热交换装置8流通。
在如这样构成的散热装置7中,若驱动泵63,则第二液体在利用流通管74分别连接的散热器73、热交换装置8以及罐71循环。由此,利用热交换装置8被传导至第二液体的热利用散热器73被散热。
此外,在散热器73流通有利用冷却风扇75从侧面部26的导入口(省略图示)导入的外装壳体2外的空气,由此,散热器73被冷却。而且,供该散热器73冷却而被加热的空气经由形成于侧面部25的排气口(省略图示)排出至外装壳体2外。
热交换装置的结构
如上述那样,热交换装置8从在吸热装置6循环的第一液体(传导有上述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的热的第一液体)受热,将受热的热传导至在散热装置7循环的第二液体,在第一液体与第二液体之间交换热。该热交换装置8具备流通有第一液体的受热部81、散热部82与分别连接上述受热部81以及散热部82的热电变换元件83。
受热部81在内部具有多个微细流路。而且,通过经由流通管643从泵63压送的第一液体在该多个微细流路流通,该第一液体的热被传导至受热部81,该第一液体被冷却。换言之,受热部81对在内部流通的第一液体的热进行散热,冷却该第一液体。此外,被冷却的第一液体经由流通管644被输送至吸热器61。
热电变换元件83将利用受热部81从第一液体传导的热传导至散热部82。该热电变换元件8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吸热面与受热部81连接为能够传导热并且散热面与散热部82连接为能够传导热的珀耳帖元件构成。这样的热电变换元件83的热传导状态利用控制装置9例如基于密闭壳体51内外的温度被控制。
散热部82在内部具有多个微细流路,通过经由流通管744从散热器73流通的第二液体在该多个微细流路流通,从而将被传导至散热部82的热传导至第二液体。换言之,散热部82将从受热部81经由热电变换元件83被传导的热,即,将冷却对象的热传导至在内部流通的第二液体。此外,传导有热的第二液体经由流通管741被传送至罐71。
这样,在热交换装置8中,若从第一循环流路出发,则将第一液体的热传导至第一循环流路外,因此该热交换装置8(特别是受热部8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传导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热交换装置8中,若从第二循环流路出发,则将从第一液体传导的热(即,冷却对象的热)传导至第二液体,因此该热交换装置8(特别是散热部8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传导部发挥作用。
连接部的结构
图5以及图6是表示连接部CN的示意图。在它们中,图5表示未连接有液体供给装置LA的情况下的连接部CN,即,表示未供给冷却液体的情况下的连接部CN,图6表示连接有液体供给装置LA的情况下的连接部CN,即,表示供给冷却液体的情况下的连接部CN。
如上述那样,连接部CN设置于流通管643、743。在这些连接部CN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设置于流通管643的连接部CN具备与液体供给装置LA(图6)连接的排出部CN1以及供给部CN2、与在利用该液体供给装置LA更换上述第一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第一液体)时切换在流通管643内流通的冷却液体的流通方向的流路切换部CN3、CN4。
此外,虽然在后文详述,但在利用液体供给装置LA将冷却液体供给至各循环流路的情况下,在控制装置9的控制下,利用泵63使各循环流路的冷却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与通常动作时相反的方向。
在设置于流通管643的连接部CN的排出部CN1以及供给部CN2中,供给部CN2位于该流通管643内,进而位于在第一循环流路内供给冷却液体的部位,排出部CN1位于该流通管643,进而位于从第一循环流路将冷却液体以及空气排出至外部的部位。上述排出部CN1以及供给部CN2分别以圆筒状从流通管643突出,在内部形成有冷却液体能够流通的排出口CN11以及供给口CN21。
在它们中,排出部CN1在流通管643位于热交换装置8侧,供给部CN2位于泵63侧。换言之,排出口CN11以及供给口CN21在投影仪1的通常使用时(冷却装置4的通常动作时)位于泵63的下游侧,供给口CN21配置于比排出口CN11接近泵63的位置。
此外,在供给部CN2设置有过滤器CN22,向流通管643(第一循环流路)供给的冷却液体在通过过滤器CN22后,经由供给口CN21流入流通管643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CN22位于供给部CN2的从流通管643的突出方向前端部。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将经由过滤器CN22的冷却液体供给至流通管643内,过滤器CN22的位置无论如何均可。
虽然省略图示,但上述排出部CN1以及供给部CN2露出设置于外装壳体2的侧面(例如左右的侧面部25、26、背面部24),通常被盖等覆盖。
此外,液体供给装置LA是将成为第一液体或者第二液体的冷却液体供给至上述冷却装置4(具体而言,吸热装置6以及散热装置7)的装置。虽然省略详细图示,但该液体供给装置LA存积经由排出口CN11被排出的冷却液体以及空气,经由供给口CN21供给新的冷却液体。该新的冷却液体向供给口CN21内的供给利用泵63的吸引进行,但也可以利用设置于液体供给装置LA的泵进行。这样的新的冷却液体可以是未使用的冷却液体,也可以是经由过滤器(例如过滤器CN22)对已经利用过的冷却液体进行了过滤的冷却液体。
流路切换部CN3、CN4切换流通管643的冷却液体的流路。
在它们中,流路切换部CN3配置于与排出部CN1对应的位置。该流路切换部CN3将该流路切换部CN3内的流路切换为使冷却液体在流通管643流通的流路(在图5中使向A2方向流通的冷却液体向A3方向流通的流路)、与使冷却液体在排出口CN11流通的流路(在图6中使向B1方向流通的冷却液体向B2方向流通的流路)中的任一个。在流路切换部CN3内的流路被切换为前者的流路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关闭排出口CN11。
流路切换部CN4配置于与供给部CN2对应的位置。该流路切换部CN4将该流路切换部CN4内的流路切换为使通过流通管643到达流路切换部CN4的冷却液体保持原样流通的流路(在图5中使向A1方向流通的冷却液体向A2方向流通的流路)、与使从液体供给装置LA供给的冷却液体从供给部CN2向泵63侧流通的流路(在图6中使向C1方向流通的冷却液体向C2方向流通的流路)中的任一个。在流路切换部CN4内的流路被切换为前者的流路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关闭供给口CN21。
这样,在未供给冷却液体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冷却液体在流通管643沿A1~A3方向流通。另一方面,在新供给冷却液体的情况下,第一循环流路的冷却液体在B1方向以及B2方向流通,新供给的冷却液体在C1方向以及C2方向流通。
此外,设置于流通管743的连接部CN也具有与设置于上述流通管643的连接部CN相同的结构。针对设置于该流通管743的连接部CN,将上述说明中的记载为流通管643、热交换装置8、第一循环流路以及第一液体的位置改写为流通管743、散热器73、第二循环流路以及第二液体即可。
控制装置的结构
图7是表示控制装置9的结构的框图。
控制装置9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的处理电路、存储器等的存储装置,控制投影仪1整体的动作。控制装置9例如在上述液体供给装置LA与上述连接部CN连接并且通过使用者对投影仪1的操作装置(省略图示)进行了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执行将冷却液体导入内部的导入处理。因此,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9具有由上述存储装置构成的存储部91、与通过上述处理电路执行存储于该存储部91的程序从而实现的操作判定部92、连接判定部93、满量判定部94、动作控制部95以及报告部96。
存储部91存储有投影仪1的动作所需的程序、数据。例如,存储部91存储有用于执行后述的导入处理的程序。
操作判定部92基于从未图示的操作装置输入的操作信号,判定使用者的操作内容。例如,操作判定部92判定使用者是否进行了执行将液体供给装置LA的冷却液体导入内部的导入处理的操作。
连接判定部93判定上述液体供给装置LA是否与连接部CN连接。此时,若在连接部CN中的至少一方的连接部CN连接有液体供给装置LA,则连接判定部93判定为连接有液体供给装置LA。
满量判定部94判定连接有液体供给装置LA的循环流路是否被冷却液体充满。例如,在基于设置于排出口CN11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利用该传感器判定为未检测到空气的情况下,满量判定部94判定为该循环流路被冷却液体充满。另外,在经由供给口CN21供给的冷却液体的液量超过供给处的循环流路内的容积的情况下,满量判定部94判定为该循环流路被新的冷却液体充满。此外,该新的冷却液体也包含利用上述过滤器过滤从循环流路排出的冷却液体的液体。
动作控制部95控制投影仪1的各种结构的动作。例如,动作控制部95基于密闭壳体51内外的温度控制上述热交换装置8的热电变换元件83的动作,调整密闭壳体51内的温度。
另外,若利用操作判定部92判定为进行了执行上述导入处理的操作并且利用连接判定部93判定为在连接部CN连接有液体供给装置LA,则动作控制部95首先使各连接部CN的流路切换部CN3、CN4动作。具体而言,动作控制部95将判定为连接有液体供给装置LA的连接部CN的流路切换部CN3内的流路切换为使冷却流体在排出口CN11流通的流路。另外,动作控制部95将该连接部CN的流路切换部CN4内的流路切换为使从液体供给装置LA供给的冷却液体在循环流路流通的流路。此外,在未连接有液体供给装置LA的连接部CN中,不实施上述流路的切换。
若进行利用流路切换部CN3、CN4的流路切换,则动作控制部95以包含连接有上述液体供给装置LA的连接部CN的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向与通常动作时相反的方向流通的方式驱动泵63。具体而言,动作控制部95使泵63相对于通常动作时反向旋转。由此,从液体供给装置LA供给的新的冷却液体经由供给部CN2以及流通管643流入泵63,并且该冷却液体朝向罐62在流通管642内流通。即,通过反向旋转泵63,第一循环流路以及第二循环流路中的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与通常动作时相反的方向。
在该罐62,冷却液体从位于铅直方向下侧的流出口622流入内部。而且,若利用冷却液体充满罐62内,则溢出的冷却液体从流入口621经由流通管641向吸热器61流通。这样,冷却液体在罐62内从铅直方向下侧向铅直方向上侧流通。
此后,被供给的冷却液体在吸热器61、流通管644以及热交换装置8向与通常动作时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进一步流通,从设置于流通管643的连接部CN的排出口CN11排出至液体供给装置LA。此时,第一循环流路内的空气(例如存积于罐62内的空气)也从排出口CN11被排出至液体供给装置LA。由此,第一循环流路被新的冷却液体大致充满。
此外,在构成第二循环流路的流通管743的连接部CN连接有液体供给装置LA的情况下,也通过泵63相对于通常动作时反向旋转,从而使第二循环流路内的第二液体以及从该液体供给装置LA供给的新的冷却液体向与第二循环流路中的通常动作时的第二液体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即,新的冷却液体按照流通管743、泵63、流通管742、罐71、流通管741、热交换装置8、流通管744、散热器73、流通管743的顺序流通。而且,在第二循环流路向上述相反方向流通的第二液体以及空气经由设置于该流通管743的排出口CN11被排出至液体供给装置LA。由此,第二循环流路被新的冷却液体大致充满。
此外,由于罐71在铅直方向上侧具有流入口,另外在铅直方向下侧具有流出口,所以在如上述那样供给冷却液体时,该冷却液体从位于铅直方向下侧的流出口流入内部。即,冷却液体在罐71内从铅直方向下侧向铅直方向上侧流通。因此,能够利用冷却液体将罐71内的空气从流入口排出至流通管,能够用新的冷却液体充满该罐71内。
经由供给口CN21被供给的新的冷却液体的液量超过供给处的循环流路内的容积等,若利用满量判定部94判定为该循环流路内被新的冷却液体充满,则动作控制部95还原被上述流路切换部CN3、CN4切换的流路。由此,能够将液体供给装置LA从连接部CN拆下。另外,动作控制部95使泵63向通常的旋转方向旋转。由此,各循环流路中的冷却液体(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与通常动作时的流通方向相同的方向。
此外,在并非进行冷却液体的更换而是为了从第一循环流路以及第二循环流路除去空气(例如罐62、71内的空气)供给冷却液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利用满量判定部94判定为循环流路被冷却液体充满之后,动作控制部95执行上述流路切换以及在通常时的旋转方向的泵63的驱动。
报告部96利用由上述图像形成装置3投射的图像、未图示的声音输出装置等报告投影仪1的各种信息。例如,报告部96在未连接有液体供给装置LA1的状态下,在实施了执行上述导入处理的操作的情况下,报告表示未连接有液体供给装置LA的报告信息。另外,报告部96在上述导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在该导入处理的执行中产生异常的情况下,报告表示各个状况的报告信息。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具有以下的效果。
在冷却装置4的通常动作时,在罐62中,第一液体从位于铅直方向上侧的流入口621流入内部,第一液体从位于铅直方向下侧的流出口622流出。因此,即使空气进入罐62内,也能够抑制空气混入从该罐62流出的第一液体,因此能够抑制空气混入第一液体所引起的冷却效率的降低。
另一方面,在经由设置于流通管643的连接部CN向由吸热装置6形成的第一循环流路补充冷却液体或者更换该第一循环流路的第一液体的情况下,该第一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利用泵63向与通常动作时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因此,该第一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自在通常动作时从罐62流出冷却液体的流出口622流入罐62内,自在该通常动作时冷却液体流入罐62的流入口621流出至罐62外。在该罐62内存积有空气的情况下,空气与冷却液体一起流出至罐62外。而且,该冷却液体以及空气在第一循环流路向上述相反方向流通,经由排出部CN1的排出口CN11被排出至第一循环流路的外部(液体供给装置LA)。据此,能够将存积于罐62的内部的空气与冷却液体一起排出至外部。因此,能够简易地除去第一循环流路内的空气。
此外,上述效果在由具有罐71并且在流通管743设置有连接部CN的散热装置7构成的第二循环流路中也同样能够奏效。
在冷却液体被供给至第一循环流路时,即,在泵63使冷却液体向上述相反方向流通时,该冷却液体在罐62内从铅直方向下侧向铅直方向上侧流通。据此,在罐62的内部,能够将存积于铅直方向上侧的部位的空气排出至外部。因此,能够可靠地除去第一循环流路内的空气。此外,在第二循环流路中也相同。
排出部CN1以及供给部CN2构成为能够连接供给冷却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LA。据此,通过在该排出部CN1以及供给部CN2连接液体供给装置LA,以各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体向上述相反方向流通的方式使泵63动作,能够经由供给部CN2从液体供给装置LA将冷却液体可靠地供给至对应的循环流路,除此之外,能够从该循环流路经由排出部CN1将该循环流路内的空气与冷却液体一起可靠地排出至外部。因此,能够可靠地除去各循环流路内的空气。
在第一循环流路以及第二循环流路内存在异物附着于流通管64、74内或者包含于被供给的冷却液体等而混入的情况。若这样的异物侵入泵63,则存在该泵63发生堵塞等给泵63的动作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在从排出部CN1的排出口CN11排出第一循环流路内的第一液体并且从供给部CN2的供给口CN21将冷却液体供给至第一循环流路内时,能够将经由过滤器CN22的冷却液体供给至第一循环流路内。据此,能够将含有异物的冷却液体更换为清洁的冷却液体。因此,能够利用清洁的冷却液体充满第一循环流路,除此之外,还能够省去维护的麻烦。
此外,上述效果在相同的连接部CN设置于流通管743的第二循环流路中也同样能够奏效。
排出部CN1以及供给部CN2设置于在将冷却液体供给至各循环流路时即在反向旋转泵63而使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向与通常时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时与泵63的上游侧连接的流通管643、743。因此,由于能够使清洁的冷却液体在泵63流通,所以泵63不会发生堵塞等,能够将冷却液体供给至各循环流路内。因此,能够使冷却装置4稳定动作,进而使投影仪1稳定动作。
在第一循环流路中,利用作为第一传导部发挥作用的吸热器61,能够将冷却对象的热传导至在该第一循环流路内循环的第一液体,利用作为第二传导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装置8(特别是受热部81),能够将被传导至该第一液体的热传导至位于第一循环流路外的散热部82。另外,在第二循环流路中,利用作为第一传导部发挥作用的散热部82,能够将从第一液体传导的冷却对象的热传导至在第二循环流路内循环的第二液体,利用作为第二传导部发挥作用的散热器73,能够将被传导至该第二液体的热传导至第二循环流路外的空气。据此,能够经由循环流路使冷却对象的热传导至其他部位。因此,能够利用散热效率良好的散热器73对冷却对象的热进行散热,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该冷却对象。
在投影仪1中,在分别在各连接部CN的排出部CN1以及供给部CN2连接液体供给装置LA并且进行了利用流路切换部CN3、CN4的流路切换之后,通过使泵63反向旋转,使在各循环流路流通的冷却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与通常动作时相反的方向,从而能够同时实施冷却液体向各循环流路的供给。据此,与分别独立地进行冷却液体向各循环流路的供给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投影仪1的制造、维护所需的时间。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包括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泵63构成为能够分别压送第一循环流路的第一液体与第二循环流路的第二液体。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分别独立地设置使第一循环流路的第一液体循环的泵与使第二循环流路的第二液体循环的泵。
图8是表示作为冷却装置4的变形的冷却装置4A的框图。
例如,图8所示的冷却装置4A具有与冷却装置4相同的结构,但泵63构成为使由吸热装置6构成的第一循环流路的第一液体循环的结构,由散热装置7构成的第二循环流路的第二液体利用相对于泵63另外设置的泵72循环。而且,在将冷却液体从液体供给装置LA导入第二循环流路的情况下,上述动作控制部95使泵72相对于通常动作时反向旋转等,使第二循环流路中的冷却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与通常动作时相反的方向。根据该结构,能够分别独立地实施第一循环流路的第一液体的供给与第二循环流路的第二液体的供给,另外也能够同时实施。
利用具备这样的冷却装置4A的投影仪,也能够起到与上述投影仪1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4具备形成第二循环流路的散热装置7。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没有散热装置7。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将热交换装置8的散热部82替换为散热片,并且在该散热片还设置送出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利用导热管等的热传导部件连接吸热器61与热交换装置8的受热部81等省略第一循环流路。即,冷却装置4也可以不一定是分别具有第一循环流路以及第二循环流路的结构,也可以是仅具有一方的结构。
并且,构成第一循环流路的吸热装置6以及构成第二循环流路的散热装置7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吸热装置6的吸热器61与罐62之间设置与散热器73相同的散热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罐62在铅直方向上侧的位置具有供在流通管641流通的第一液体流入的流入口621,除此之外,在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具有将存积于内部的第一液体流出至流通管642的流出口622。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流通管642以及流出口622配置于铅直方向上侧的位置并且设置有从流出口622延伸突出至罐62内的底面附近的流通管。在罐71中也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向各循环流路供给冷却液体时,在排出部CN1以及供给部CN2连接有液体供给装置LA。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在供给部CN2连接液体供给装置LA,在排出部CN1连接冷却液体的废弃容器等的其他部件。并且,只要能够利用泵的驱动将冷却液体供给至循环流路,液体供给装置LA也可以为在内部存积有该冷却液体的罐、盒。另外,只要至少能够排出循环流路内的空气,排出部CN1无法排出冷却液体也可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连接部CN的供给部CN2设置有过滤器CN22,经由该过滤器CN22以及供给口CN21,冷却液体被供给至循环流路。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过滤器也可以设置于液体供给装置LA。另外,在供给未使用的冷却液体的情况下等,也可以没有过滤器CN2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CN位于设置于在通常动作时相对于泵63位于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的流路的下游侧并且在泵63反向旋转时位于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的流路的上游侧的流通管643、743。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即,连接部CN也可以位于其他流通管。另外,第一循环流路以及第二循环流路的上述结构的配置顺序也能够适当地变更。并且,连接部CN也可以设置于流通管彼此的连接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吸热器61构成为通过从对配置于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对象进行了冷却的冷却空气吸热,将该冷却空气的热传导至作为冷却液体的第一液体,从而间接地将冷却对象的热传导至第一液体。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与冷却对象连接为能够传导热并且向流入的第一液体传导从冷却对象传导的热的传导部,作为第一传导部来采用。即,并不限定于相对于第一传导部直接传导冷却对象的热的结构,也可以为间接传导的结构。因此,如上述所述,不仅是位于第一循环流路上的吸热器61,位于第二循环流路上的上述热交换装置8的散热部82也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传导部发挥作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循环流路中,作为第二传导部发挥作用的散热器73构成为从在内部流通的第二液体吸热冷却该第二液体,并且利用从冷却风扇75流通的冷却空气被冷却。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若能够将被传导的热传导至除空气、液体之外的其他部件,则能够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传导部来采用。因此,如上述所述,不仅是位于第二循环流路上的散热器73,位于第一循环流路上的上述热交换装置8的受热部81也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传导部发挥作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却对象,举出偏振光变换元件325以及电气光学装置34。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仅为偏振光变换元件325以及电气光学装置34的一方。另外,作为冷却对象,也可以采用光源装置,也可以采用其他光学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冷却空气的循环流路中,在靠近吸热器61的上游侧配置有电气光学装置34,在下游侧配置有偏振光变换元件325。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该循环流路中相反配置,它们也可以并列配置。采用其他冷却对象的情况也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4构成为具备循环冷却装置5,该循环冷却装置5使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空气循环,冷却配置于该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对象。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密闭空间S内填充空气以外的气体(氮气、氦气等)使之循环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另外,冷却对象也可以不配置于密闭空间S内,如上述所述,冷却对象的热能够传导至冷却液体即可。因此,也可以没有循环冷却装置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具备3个液晶面板341(341R、341G、341B)。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即,在使用2个以下或者4个以上的液晶面板的投影仪中也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3的形状也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可以采用具有俯视大致L字形状、俯视大致U字形状的结构,也可以具备其他结构。
并且,作为光调制装置采用的液晶面板341可以是透过型,也可以是反射型,或者也可以使用应用微镜的设备例如利用DMD(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设备)等的设备等除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照明装置31构成为具备2个光源装置31A、31B,上述2个光源装置31A、31B分别具有光源灯311以及反射器312。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即,光源装置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另外,作为光源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具有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等的固体光源。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具有荧光体,上述荧光体被从LD射出的激励光激励,射出荧光。
附图标记说明:
1…投影仪;4、4A…冷却装置;325…偏振光变换元件(冷却对象);34…电气光学装置(冷却对象);61…吸热部(第一传导部);62、71…罐(存积部);63、72…泵(压送部);64(641~644)、74(741~744)…流通管;73…散热器(第二传导部);81…受热部(第二传导部);82…散热部(第一传导部);CN1…排出部;CN2…供给部;CN22…过滤器。

Claims (7)

1.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送部,其配置于传导冷却对象的热的冷却液体的循环流路上,并压送所述冷却液体;
存积部,其配置于所述循环流路上,存积所述冷却液体;
供给部,其配置于所述循环流路上,能够将所述冷却液体供给至所述循环流路;以及
排出部,其配置于所述循环流路上,能够将空气从所述循环流路排出至外部,
在经由所述供给部将所述冷却液体供给至所述循环流路时,所述压送部使所述循环流路内的所述冷却液体向与通常动作时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送部使所述冷却液体向所述相反方向流通时,所述冷却液体在所述存积部内从铅直方向下侧向铅直方向上侧流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部以及所述排出部构成为能够连接将所述冷却液体供给至所述循环流路内的液体供给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置于所述供给部并且对流通的所述冷却液体进行过滤的过滤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接所述压送部以及所述存积部从而形成所述循环流路的多个流通管,
所述供给部设置于所述多个流通管中的在所述压送部使所述冷却液体向所述相反方向流通时与所述压送部的上游侧连接的流通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传导部,其配置于所述循环流路上,将所述冷却对象的热传导至所述冷却液体;以及
第二传导部,其配置于所述循环流路上,将被传导至所述冷却液体的热传导至所述循环流路外。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构成为具备2个所述循环流路,
各个所述循环流路构成为能够同时实施所述冷却液体的供给。
CN201620279223.0U 2015-04-08 2016-04-06 投影仪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6440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9015 2015-04-08
JP2015079015A JP2016200655A (ja) 2015-04-08 2015-04-08 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44000U true CN205644000U (zh) 2016-10-12

Family

ID=57067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7922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644000U (zh) 2015-04-08 2016-04-06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200655A (zh)
CN (1) CN2056440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9829A (zh) * 2020-01-29 2021-07-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9829A (zh) * 2020-01-29 2021-07-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13189829B (zh) * 2020-01-29 2022-02-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00655A (ja) 2016-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141213A1 (ja) 冷却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6054506B (zh) 热交换装置、冷却装置和投影仪
US10678121B2 (en) Projector with detachable cooling
JP3966295B2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US9872001B2 (en) Projector
JP2005284138A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4033161B2 (ja) 電子機器
JP651564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6054505B (zh) 投影仪
CN110095929A (zh) 投影仪
JP4151584B2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CN205644000U (zh) 投影仪
US7085034B2 (en)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JP2006208488A (ja) リアプロジェクタ
JP2016200657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9557749B (zh) 投影仪
JP6805751B2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85034B2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57871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1148957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0095925A (zh) 投影仪以及动作控制方法
JP2005215198A (ja) 光変調素子保持体、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CN101114112A (zh) 投影机液晶冷却机构
JP2019061220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