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5641112U - 电暖器 - Google Patents

电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41112U
CN205641112U CN201620268478.7U CN201620268478U CN205641112U CN 205641112 U CN205641112 U CN 205641112U CN 201620268478 U CN201620268478 U CN 201620268478U CN 205641112 U CN205641112 U CN 205641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limiter
electric heater
air
shell
natural conv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6847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26847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41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41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41112U/zh
Priority to US15/391,320 priority patent/US11098923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70Hybrid systems, e.g. uninterruptible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ies

Landscapes

  • Direct Air Heating By Heater Or Combustion G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暖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风道盖板;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设在所述外壳内且与风道盖板共同限定出自然对流风道,所述自然对流风道的一端具有吸风口且另一端具有位于所述吸风口上方的送风口,所述发热组件通过加热所述自然对流风道内的气体以在所述自然对流风道内形成自然对流;网罩,所述网罩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且罩设所述发热组件和所述送风口;第一限温器,所述第一限温器安装在所述发热组件上且在上下方向上邻近所述送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暖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能耗小等优点,且能够在出风受到阻挡时停止加热,使用安全性更高。

Description

电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暖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电暖器,尤其远红外电暖器,采用电机带动诸如风轮等装置形成强制对流以进行降温,结构复杂、成本较高、能耗较大。并且,当出风受到阻挡时,容易因温度过高而发生安全事故。例如,当有毛巾搭覆在电暖器上时,电暖器出风受到影响,内部温度持续升高,易出现起火等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需要提供一种电暖器,所述电暖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能耗小等优点,且能够在出风受到阻挡时停止加热,使用安全性更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风道盖板;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设在所述外壳内且与风道盖板共同限定出自然对流风道,所述自然对流风道的一端具有吸风口且另一端具有位于所述吸风口上方的送风口,所述发热组件通过加热所述自然对流风道内的气体以在所述自然对流风道内形成自然对流;网罩,所述网罩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且罩设所述发热组件和所述送风口;第一限温器,所述第一限温器安装在所述发热组件上且在上下方向上邻近所述送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利用发热组件加热自然对流风道内的气体以在自然对流风道内形成自然对流,省去了电机和风轮等导风装置,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能耗更小。并且使第一限温器在上下方向上邻近送风口,能够通过毛巾测试,即电暖器在被衣物等遮挡物覆盖而导致温度过高时,能够停止加热,从而安全可靠。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暖器还包括:第二限温器,所述第二限温器安装在所述外壳内且邻近所述外壳的前壁,所述第二限温器在上下方向上邻近所述吸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反射罩,所述反射罩设在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风道盖板共同限定出所述自然对流风道,所述送风口设在所述反射罩上且所述吸风口设在所述外壳上;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第一限温器分别安装在所述反射罩上且朝向所述网罩。
可选地,所述风道盖板位于所述反射罩后方。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发热体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发热体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限温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多个所述发热体的中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罩上设有隔筋,所述隔筋在所述反射罩上限定出开口朝向所述网罩的容纳槽,所述发热体装配在所述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一限温器安装在所述隔筋上。
进一步地,所述隔筋上设有开口朝向所述网罩且沿所述隔筋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隔筋的安装槽,所述第一限温器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送风口位于所述外壳的上部且朝向前方,所述吸风口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且朝向后方,所述第二限温器位于所述第一限温器的前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二限温器位于所述网罩的下方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外壳的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前壳体,所述发热组件、所述网罩和所述第二限温器安装在所述前壳体上;后壳体,所述后壳体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前壳体上,所述吸风口设在所述后壳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的自然对流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暖器1,
外壳100,自然对流风道101,吸风口102,送风口103,前壳体110,开关111,温度调节旋钮112,后壳体120,
发热组件200,反射罩210,隔筋211,发热体220,
网罩300,第一限温器400,第二限温器500,风道盖板600,隔热件700,电源线8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远红外电暖器1,该远红外电暖器1能够在出风受到阻挡时停止加热,使用安全性更高。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1,包括外壳100、风道盖板600、发热组件200、网罩300和第一限温器400。
具体而言,外壳100内设有风道盖板600,风道盖板600可以为安装在外壳100内的单独部件,也可以与外壳100一体成型。发热组件200设在外壳100内,且发热组件200与风道盖板600共同限定出自然对流风道101,自然对流风道101的一端具有吸风口102,且自然对流风道101的另一端具有若干送风口103,其中若干送风口103位于吸风口102上方。发热组件200通过加热自然对流风道101内的气体以在自然对流风道101内形成自然对流。网罩300安装在外壳100的前表面且罩设发热组件200和送风口103。第一限温器400安装在发热组件200上且在上下方向上邻近送风口103。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1的工作过程。
电暖器1正常工作时,发热组件200加热自然对流风道101内的空气,自然对流风道101内的热空气上升并从送风口103排出自然对流风道101,同时常温空气从吸风口102进入自然对流风道101,如此在自然对流风道101内形成自然对流,无需设置额外的电机和风轮等导风装置,自然对流效果有助于降低第一限温器400的正常工作温度,以防止第一限温器400误启动。图4中示出了空气在自然对流风道101内的流向。
当有毛巾等物品搭覆在电暖器1上,此时,一方面由于送风口103被毛巾遮挡,自然对流的通路被阻断,第一限温器400处的温度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当毛巾覆盖电暖器1后,在网罩300和发热组件200的上方形成的密闭区域内,热量不易散发,进一步促使第一限温器400的温度上升,从而第一限温器400动作,电暖器1暂停加热。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地是,若干送风口103可以是一个送风口103,也可以是多个送风口103,无论送风口103的数量为多少,需保证自然对流风道101具有足够大的送风面积,从而保证自然对流风道101内的自然对流效果以及该自然对流对第一限温器400的降温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1,利用发热组件200与风道盖板600共同限定出自然对流风道101,可以通过发热组件200直接加热自然对流风道101内的气体以在自然对流风道101内形成自然对流。一方面可以省去电机和风轮等导风装置,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减小能耗;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电暖器1正常工作时的内部温升,创造了限温器的位置点,从而进一步在发热组件200上安装第一限温器400,使第一限温器400在上下方向上邻近送风口103,这样当电暖器1在被衣物等遮挡物覆盖而导致温度过高时,能够停止加热,从而安全可靠,利于电暖器1通过安规中的毛巾测试。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地是,限温器可以与电暖器的发热组件直接通讯,也可以通过控制器与发热组件间接通讯,当限温器的温度达到安全极限值时向发热组件或控制器发送信号,从而发热组件停止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图4所示,电暖器1还可以包括第二限温器500,第二限温器500安装在外壳100内,第二限温器500邻近外壳100的前壁且在上下方向上邻近吸风口102。电暖器1在正常工作中,由于整机前方无阻挡,因此第二限温器500处的散热效果良好,第二限温器500处的温度较低。当电暖器1的前方存在阻挡(例如墙壁)时,此时,一方面由于电暖器1的前方有阻挡,第二限温器500处的散热减缓,第二限温器500的温度上升明显;另一方面,整机前方的阻挡物反射发热组件200散发的热辐射,进一步促使第二限温器500的温度上升,从而第二限温器500动作,电暖器1停止加热。
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1能够在前方被阻挡时停止加热,进一步提高使用安全性,利于电暖器通过安规中的墙壁测试,且第一限温器400与第二限温器500彼此互不干扰。
具体地,如图2-图4所示,发热组件200可以包括反射罩210和多个发热体220,反射罩210设在外壳100内,且反射罩210与风道盖板600共同限定出自然对流风道101,送风口103设在反射罩210上且吸风口102设在外壳100上。多个发热体220与第一限温器400分别安装在反射罩210上且朝向网罩300。换言之,自然对流风道101形成在整个反射罩210上。由此,反射罩210不仅可以将发热体220的一小部分热量传递至自然对流风道101内,以便在自然对流风道101内形成自然对流,而且反射罩210可以将发热体220的大部分反射至电暖器1的前方进行供暖,由此可以充分利用发热体220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减小能耗。
可选地,如图2-图4所示,风道盖板600位于反射罩210后方。这样,常温空气由吸风口102进入反射罩210和风道盖板600之间并被多个发热体220加热,之后热空气由送风口103排出,一方面可以利用反射罩210传递的热量形成自然对流,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自然对流风道101对电暖器1的供暖产生干涉。
可选地,如图2-图4所示,每个发热体220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多个发热体22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限温器40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多个发热体220的中间,从而第一限温器400动作灵敏,电暖器1的安全可靠性更高。例如,发热体220为两个,第一限温器40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发热体220的中间位置处。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体220沿上下方向延伸包括发热体220在竖直面内倾斜的情形,例如,反射罩210从下至上且从前向后倾斜设置,即反射罩210后仰,发热体220随着反射罩210在竖直面内倾斜,如此自然对流风道101倾斜设置,以增大风量,且避免发热体220对地辐射温度过高。
在图2-图4所示的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罩210上设有隔筋211,隔筋211在反射罩210上限定出多个容纳槽,多个容纳槽与多个发热体220的数量对应且开口朝向网罩300,多个发热体220分别装配在多个容纳槽内且第一限温器400安装在隔筋211上。
进一步地,隔筋211上可以设有开口朝向网罩300且沿隔筋211的厚度方向贯通隔筋211的安装槽,第一限温器400安装在安装槽内。例如,安装槽开口朝前且沿左右方向贯通隔筋211,如此第一限温器400更加牢固地固定在隔筋211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送风口103位于外壳100的上部且朝向前方,吸风口102位于外壳100的底部且朝向后方,第二限温器500位于第一限温器400的前下方。如此,有利于常温空气从下方进入自然对流风道101且热空气从上方排出自然对流风道101,自然对流效果更好。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限温器500位于网罩300的下方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壳100的中间,即第二限温器500避开自然对流风道101,由此可以大幅减小自然对流风道101内的温度对第二限温器500的影响,从而第二限温器500动作更加灵敏准确,电暖器1的安全可靠性更高。
可以理解,外壳100内还可以穿设有电源线800,电源线800分别与第一限温器400和第二限温器500电连接,以实现第一限温器400与第二限温器500的保护动作。优选地,电源线800可以安装在外壳100的底部,从而走线方便且不影响电暖器1的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外壳100可以包括前壳体110和后壳体120,发热组件200、网罩300和第二限温器500安装在前壳体110上,后壳体120可拆卸地安装在前壳体110上,吸风口102设在后壳体120上,如此便于装配。其中,前壳体110上可以设有用于控制电暖器1启停的开关111和用于调节电暖器1的加热温度的温度调节旋钮112。优选地,网罩300的顶部与前壳体110之间设有隔热件700,避免前壳体110被网罩300的高温损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电暖器1,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1,包括外壳100、发热组件200、网罩300、第一限温器400、第二限温器500以及风道盖板600。
具体而言,外壳100包括分别从下至上且从前向后倾斜的前壳体110和后壳体120,前壳体110上设有开关111和温度调节旋钮112,后壳体120可拆卸地安装在前壳体110上且后壳体120的底部设有开口朝后的吸风口102。发热组件200包括反射罩210和两个发热体220,反射罩210安装在前壳体110上且位于外壳100内,反射罩210的顶部设有开口朝前的送风口103,送风口103位于吸风口102上方。网罩300安装在前壳体110上且罩设发热组件200和送风口103,网罩300的顶部与前壳体110之间设有隔热件700。反射罩210的前表面上设有大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隔筋211,隔筋211在反射罩210上限定出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两个容纳槽,两个发热体220分别安装在两个容纳槽内。风道盖板600设在外壳100内且位于反射罩210的后方,由此,反射罩210与风道盖板600之间限定出自然对流风道101。其中,反射罩210与风道盖板600分别后仰,以使自然对流风道101在竖直面内倾斜。
隔筋211上设有开口朝前且沿左右方向贯通隔筋211的安装槽,第一限温器400安装在安装槽内,第一限温器400位于反射罩210的上部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发热体220的中间位置处。第二限温器500设在外壳100内且位于网罩300的下方,第二限温器50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前壳体110的中间且位于第一限温器400的前下方。电源线800安装在后壳体120的底部且分别与第一限温器400和第二限温器500电连接。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1的工作过程。
电暖器1正常工作时,两个发热体220通过反射罩210加热自然对流风道101内的空气,自然对流风道101内的热空气上升并从送风口103排出自然对流风道101,同时常温空气从吸风口102进入自然对流风道101,如此在自然对流风道101内形成自然对流,自然对流效果有助于降低第一限温器400的温度。图4中示出了空气在自然对流风道101内的流向。
进行毛巾测试时,将毛巾覆盖在电暖器1上,此时,一方面由于送风口103被毛巾遮挡,自然对流的通路被阻断,第一限温器400处的温度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当毛巾覆盖电暖器1后,在网罩300和反射罩210的上方形成的密闭区域内,热量不易散发,进一步促使第一限温器400的温度上升,从而第一限温器400动作,电暖器1暂停加热。
在对墙测试中,电暖器1的前方设置阻挡物,此时,一方面由于电暖器1的前方有阻挡物阻挡,第二限温器500处的散热减缓,第二限温器500的温度上升明显;另一方面,整机前方的阻挡物反射反射罩210和发热体220散发的热辐射,进一步促使第二限温器500的温度上升,从而第二限温器500动作,电暖器1停止加热。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远红外电暖器1,利用发热体220和反射罩210加热反射罩210与风道盖板600之间的气体,以在自然对流风道101内形成自然对流,同时将第一限温器400设在反射罩210的上部、第二限温器500设在前壳体110的底部,且使第二限温器500位于第一限温器400的前下方,从而既能够通过毛巾测试,又能够通过对墙测试,即电暖器1在被衣物等遮挡物覆盖以及在前方被墙壁等阻挡物阻挡时,均能够停止加热,从而安全可靠,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远红外电暖器1省去了电机和风轮的导风装置,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能耗更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暖器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可选实施例”、“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风道盖板;
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设在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风道盖板共同限定出自然对流风道,所述自然对流风道的一端具有吸风口且另一端具有位于所述吸风口上方的送风口,所述发热组件通过加热所述自然对流风道内的气体以在所述自然对流风道内形成自然对流;
网罩,所述网罩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且罩设所述发热组件和所述送风口;
第一限温器,所述第一限温器安装在所述发热组件上且在上下方向上邻近所述送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限温器,所述第二限温器安装在所述外壳内且邻近所述外壳的前壁,所述第二限温器在上下方向上邻近所述吸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包括:
反射罩,所述反射罩设在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风道盖板共同限定出所述自然对流风道,所述送风口设在所述反射罩上且所述吸风口设在所述外壳上;
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第一限温器分别安装在所述反射罩上且朝向所述网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盖板位于所述反射罩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发热体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发热体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限温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多个所述发热体的中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上设有隔筋,所述隔筋在所述反射罩上限定出开口朝向所述网罩的容纳槽,所述发热体装配在所述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一限温器安装在所述隔筋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筋上设有开口朝向所述网罩且沿所述隔筋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隔筋的安装槽,所述第一限温器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位于所述外壳的上部且朝向前方,所述吸风口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且朝向后方,所述第二限温器位于所述第一限温器的前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温器位于所述网罩的下方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外壳的中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
前壳体,所述发热组件、所述网罩和所述第二限温器安装在所述前壳体上;
后壳体,所述后壳体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前壳体上,所述吸风口设在所述后壳体上。
CN201620268478.7U 2016-03-31 2016-03-31 电暖器 Active CN205641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68478.7U CN205641112U (zh) 2016-03-31 2016-03-31 电暖器
US15/391,320 US11098923B2 (en) 2016-03-31 2016-12-27 Electric radia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68478.7U CN205641112U (zh) 2016-03-31 2016-03-31 电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41112U true CN205641112U (zh) 2016-10-12

Family

ID=57067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68478.7U Active CN205641112U (zh) 2016-03-31 2016-03-31 电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4111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27411A (zh) * 2016-03-31 2016-06-01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暖器
CN109681949A (zh) * 2019-02-22 2019-04-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暖器
US11098923B2 (en) 2016-03-31 2021-08-24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fg Co., Ltd. Electric radiato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27411A (zh) * 2016-03-31 2016-06-01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暖器
US11098923B2 (en) 2016-03-31 2021-08-24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fg Co., Ltd. Electric radiator
CN109681949A (zh) * 2019-02-22 2019-04-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暖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98923B2 (en) Electric radiator
CN106839164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10179324B (zh) 烹饪装置
CN106839162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6969430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3673140B (zh) 空调器、空调器室外机及其电器盒
CN204373034U (zh) 具有导风板的对流式电暖器
CN205641112U (zh) 电暖器
CN111059582A (zh) 微波烹饪电器
CN105627411A (zh) 电暖器
CN111486500A (zh) 一种电暖器
CN105546815B (zh) 暖风机
EP2194328A2 (en) Built-in type cooker
CN100523362C (zh) 一种可快速降温的电熨斗
CN204071831U (zh) 一种改进电机散热的料理机的主机
CN104251550B (zh) 暖风机
CN212305701U (zh) 微波烹饪电器
CN202993411U (zh) 空调器、空调器室外机及其电器盒
CN114290354B (zh) 距离传感器组件和移动机器人
CN212204734U (zh) 温控器支架、温控器组件、取暖器侧板组件和取暖器
CN21583847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05831683U (zh) 破壁机
CN210667442U (zh) 隔热材料演示仪
JP6559528B2 (ja) 流体加熱装置
KR20160002292U (ko) 월 마운트형 온풍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