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户外节能照明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户外节能照明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我们户外散步之余,充足的照明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所以户外照明对于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我国的户外照明系统中,在深夜的时候都是采用间隔式照明,同时降低了照明的亮度,从而来进行节能;但是在人流稀少的路段,这样的控制方式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样会造成一定的电能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电能利用率不高的不足,提供一种户外节能照明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户外节能照明控制系统,包括电气控制室、与电气控制室无线连接的智能通讯终端、若干与电气控制室电连接的照明路灯;
所述照明路灯包括立柱和设置在立柱两侧的照明灯,所述照明灯中设有超声波传感器,所述照明路灯中设有中央控制装置和感应控制模块,所述感应控制模块与中央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超声波传感器与感应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感应控制模块包括感应控制电路,所述感应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稳压二极管、发光二极管、晶闸管和整流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容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阴极与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与发光二极管并联,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晶闸管的阳极连接,所述晶闸管的阴极接地,所述晶闸管的触发端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整流桥的输出端的正极与晶闸管的阳极连接,所述整流桥的输出端的负极与晶闸管的阴极连接。
作为优选,PLC具有模块可拓展的功能,从而能够自由增加系统中照明路灯的数量,所述中央控制装置为PLC。
作为优选,智能手机作为最为普遍的通讯工具,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所述智能通讯终端为智能手机。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的型号均为9011。
作为优选,为了保证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在合适的工作电压下工作,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额定值为9V。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系统中照明路灯的可持续工作能力,所述照明路灯中还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为三氟锂电池。
作为优选,集成电路具有热保护和性能稳定的特点,从而保证了工作电源工作的稳定性,所述照明路灯中设有工作电源模块,所述工作电源模块与中央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工作电源模块包括工作电源电路,所述工作电源电路包括集成电路、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所述集成电路的型号为SPX1117M3-L-3-3/TR,所述集成电路的输入端分别通过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接地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接地。
作为优选,铝电解电容具有储能高的特点,提高了工作电源电路的储能,所述第二电容和第五电容均为铝电解电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户外节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智能通讯终端,能够实现工作人员对系统中各个路灯和电气控制室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而且,为了提高节能效果,通过超声波传感器对经过该照明灯的行人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来控制照明灯的亮暗,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不仅如此,在感应控制电路中,晶闸管的导通压降低,从而降低了能耗,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户外节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户外节能照明控制系统的感应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户外节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工作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智能通讯终端,2.电气控制室,3.立柱,4.照明灯,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三三极管,D1.稳压二极管,LED1.发光二极管,N1.晶闸管,BR1.整流桥,U1.集成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户外节能照明控制系统,包括电气控制室2、与电气控制室2无线连接的智能通讯终端1、若干与电气控制室2电连接的照明路灯;
所述照明路灯包括立柱3和设置在立柱3两侧的照明灯4,所述照明灯4中设有超声波传感器,所述照明路灯中设有中央控制装置和感应控制模块,所述感应控制模块与中央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超声波传感器与感应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感应控制模块包括感应控制电路,所述感应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电容C1、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稳压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LED1、晶闸管N1和整流桥BR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一电阻R1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发光二极管LED1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阳极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阴极与发光二极管LED1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与发光二极管LED1并联,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1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晶闸管N1的阳极连接,所述晶闸管N1的阴极接地,所述晶闸管N1的触发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整流桥BR1的输出端的正极与晶闸管N1的阳极连接,所述整流桥BR1的输出端的负极与晶闸管N1的阴极连接。
作为优选,PLC具有模块可拓展的功能,从而能够自由增加系统中照明路灯的数量,所述中央控制装置为PLC。
作为优选,智能手机作为最为普遍的通讯工具,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所述智能通讯终端1为智能手机。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和第三三极管Q3的型号均为9011。
作为优选,为了保证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和第三三极管Q3在合适的工作电压下工作,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额定值为9V。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系统中照明路灯的可持续工作能力,所述照明路灯中还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为三氟锂电池。
作为优选,集成电路U1具有热保护和性能稳定的特点,从而保证了工作电源工作的稳定性,所述照明路灯中设有工作电源模块,所述工作电源模块与中央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工作电源模块包括工作电源电路,所述工作电源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所述集成电路U1的型号为SPX1117M3-L-3-3/TR,所述集成电路U1的输入端分别通过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接地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接地。
作为优选,铝电解电容具有储能高的特点,提高了工作电源电路的储能,所述第二电容C2和第五电容C5均为铝电解电容。
该户外节能照明控制系统中,电气控制室2用来保证各个照明路灯的正常工作;智能通讯终端1则用来对系统中各个路灯和电气控制室2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照明路灯则用来照明,其中,照明灯4中设有超声波传感器,当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到有行人经过时,感应控制模块就会收到检测信号,同时通过中央控制装置控制照明灯4工作。该感应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市电通过整流桥BR1整流以后,经过第八电阻R8限流,稳压二极管D1稳压后给后面的控制回路供电。在超声波传感器未检测到行人时,则第一三极管Q1处于截止状态,第一电容C1上无电压,第二三极管Q2截止,第三三极管Q3导通,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输出低电平,晶闸管N1无触发信号而关断,此时照明灯4就熄灭;同理,当有行人经过时,第一三极管Q1就会导通,则第一电容C1上产生电压,第二三极管Q2导通,第三三极管Q3截止,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晶闸管N1被触发信号导通,此时照明灯4就会被点亮,来保证行人的安全通行。该感应控制电路中,晶闸管N1的导通压降低,从而降低了能耗,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节能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户外节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智能通讯终端1,能够实现工作人员对系统中各个路灯和电气控制室2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而且,为了提高节能效果,通过超声波传感器对经过该照明灯4的行人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来控制照明灯4的亮暗,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不仅如此,在感应控制电路中,晶闸管N1的导通压降低,从而降低了能耗,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节能效果。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