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81067U - 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481067U CN205481067U CN201520833418.0U CN201520833418U CN205481067U CN 205481067 U CN205481067 U CN 205481067U CN 201520833418 U CN201520833418 U CN 201520833418U CN 205481067 U CN205481067 U CN 2054810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carbon dioxide
- absorber
- phase change
- sol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77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90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3795 desorp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title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232 storag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2 decarboniz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259 mixed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6 acid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77 desulfu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3556 desulfu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03 fossil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0—Technologies for a more efficient combustion or heat usag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2—Direct CO2 mitigation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包括与烟气预处理单元依次相连有吸收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解吸发生器、冷凝集液器和二氧化碳压缩机;中温集热组件吸收太阳能作为解吸热源,相变梯级蓄热器由多段不同相变温度的相变蓄热材料按照相变温度由高至低依次串联组成。本实用新型中将太阳能集热器与二氧化碳脱除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脱碳设备再生热力驱动能耗大的技术瓶颈,同时克服太阳能直接提供热力驱动可靠性不足的缺点,同时增加梯级相变蓄热材料对太阳能集热进行能量的蓄存,保持换热介质与相变蓄热材料之间的换热温差,增强换热效果的同时,提高了太阳能作为热力驱动热源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
背景技术
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增大,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烟气经C02脱除后再排入空气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项。因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酸雨污染的关键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回收分离的二氧化碳有着广泛的工业应用价值,不仅可以作为碳元素的来源,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反应途径,生成多种关乎国计民生的碳产品,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目前,工业上进行二氧化碳捕集的技术中以太阳能作为解吸热源的系统较少,且多以工业热源为主,太阳能热源为辅进行多热源联合供热进行再生过程,且系统无换热效率高、温度恒定的相变梯级蓄热材料,这就降低了太阳能集热供热系统的稳定性。如欧专局公布号为WO2008009049A1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CAPTURE USING SOLAR THERMAL ENERGY(利用太阳能集热捕集二氧化碳)。该系统利用太阳能作为解吸热源对电厂的二氧化碳进行直接集热捕集,但是系统中无太阳能蓄热和热流缓冲设备,使得系统稳定性不强,增加了控制的难度。
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101234281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利用太阳能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碳的系统。该实用新型通过在二氧化碳分离过程中使用太阳能为吸收剂再生提供所需要的热能。其过程是烟气进入吸收装置,其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剂吸收,去除了二氧化碳的烟气进入烟囱排走,富二氧化碳吸收剂经过内部换热器换热之后,进入再生装置利用太阳能集热提供的热量进行吸收剂再生和二氧化碳的解吸。该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降低电厂烟气分离二氧化碳系统的能耗,减少从电厂抽取的蒸汽量,但是其最大不足是太阳能作为解吸热源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而再生系统需要稳定热源提供,因此系统的可靠性就受到很大的影响。
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102258927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获装置。该实用新型该装置主要是由静电除尘系统,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太阳能辅助光热系统、脱硫系统、二氧化碳制冷回收系统以及二氧化碳高温吸收系统等组成。该装置设置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和太阳能辅助光热系统大大提高了热利用率,降低了运行成本。但是,系统仅是增加了太阳能辅助系统,无太阳能集热缓冲或者蓄热设备,增加的系统运行控制的难度,在实际的工程操作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现有二氧化碳脱除技术中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解吸热源的系统多 以同多种形式的热源进行联合供热,独立的太阳能供能由于其不稳定性还没能应用到工业中,针对本专利的目的目前还无有效系统,为了克服独立太阳能集热作为再生热源的不足,亟需将换热效果好,蓄能量和温度稳定的相变蓄热系统增加进系统来提高利用太阳能灯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和扩大其利用范围。如果能实现二氧化碳脱除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提供再生热力驱动的稳定可靠集成,既能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减排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清洁性可再生能源的优点,提高二氧化碳捕集的经济性。同时增加梯级相变蓄热技术,保持换热介质与相变蓄热材料恒定的换热温差,增强换热效果,增强太阳能集热的可靠性,实现节能减排的双丰收,进而提高二氧化碳捕集的综合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脱碳设备再生热力驱动能耗大的技术瓶颈,同时克服太阳能直接提供热力驱动可靠性不足的缺点。利用太阳能作为解吸热力驱动热源,充分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实现减排的目的,同时增加梯级相变蓄热材料对太阳能集热进行能量的蓄存,保持换热介质与相变蓄热材料之间的换热温差,增强换热效果的同时,提高了太阳能作为热力驱动热源的可靠性;同时省去了常规系统中的高温溶液泵和吸收器2前的冷凝器,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节能减排的同时,降低初投资和运行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包括与烟气预处理单元依次相连有吸收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解吸发生器、冷凝集液器和二氧化碳压缩机;所述烟气预处理单元连接至吸收器气体进口,所述吸收器的液体出口连接至所述溶液泵,所述溶液热交换器的低温侧出口与所述解吸发生器的进口相连,所述解吸发生器的蒸汽出口连接至所述冷凝集液器;所述太阳能中温集热组件提供所述解吸发生器所需的热量;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对所述太阳能中温集热组件所集热量进行存储;所述解吸发生器的液体出口连接至所述溶液热交换器的高温侧进口,所述溶液热交换器的高温侧出口连接至所述吸收器的液体进口;在所述溶液热交换器与所述吸收器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再生液节流阀,所述吸收器与所述冷凝集液器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冷凝液节流阀;所述解吸发生器包括太阳能热源,所述太阳能热源包括中温集热组件和相变梯级蓄热器;所述太阳能中温集热组件由多组中温太阳能集热器经串并联组合而成;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由多段不同相变温度的相变蓄热材料按照相变温度由高至低依次串联组成,各段相变蓄热材料间绝热;所述太阳能中温集热组件的出口与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的高温段入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循环泵;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的高温段出口处设有一截止阀;所述吸收器完成二氧化碳的吸收工作,含有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在压力驱动下进入吸收器与其内部喷淋的混合工质进行热质交换后被混合工质吸收形成含有二氧化碳的混合溶液,净化后的气体从所述吸收器排空,混合溶液经所述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解吸发生器进行分离;所述溶液泵的工作压力为2Mpa,所述溶液泵进行吸收二氧化碳 后的混合溶液的输送工作,将混合溶液由吸收器运送至解吸发生器;所述解吸发生器的工作温度为110~125℃,所述解吸发生器将吸收器输送过来的含有二氧化碳的混合溶液进行分离;分离后的二氧化碳和部分混合工质蒸汽的混合气体被送往冷凝集液器进行进一步分离,不含二氧化碳的混合工质送往吸收器继续吸收二氧化碳;所述节流阀对不含二氧化碳的混合工质进行节流降压,降低后的压力等于吸收器所需的压力;所述太阳能中温集热组件集热温度与所述解吸发生器的解吸温度一致;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中a1段的温度高于从解吸发生器放热后回流的换热工质的温度。
进一步讲:
所述溶液热交换器对吸收器排出的含有二氧化碳的混合溶液与解吸发生器解吸出的不含二氧化碳的混合工质进行热量交换,使系统保持低温吸收二氧化碳、高温解吸二氧化碳的工况。
所述冷凝集液器对解吸发生器解吸出的二氧化碳和混合工质的混合溶液进行进一步冷却分离,冷凝后的混合工质留待继续吸收二氧化碳。
所述节流阀控制由冷凝集液器进入吸收器的混合工质的流量。
所述截止阀实现集热流体的控制来满足解吸发生器的热量需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系统是基于吸收式热力循环设计的系统,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吸收式热力循环的特点进行节能运行控制。
(2)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外置式太阳能热源,将太阳能集热器与二氧化碳脱除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作为二氧化碳解吸所必须的热力驱动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双重收益。同时,充分利用相变蓄热材料的相变潜热特性及保证适宜换热温差增加换热效果的特性进行梯级相变蓄热,产生与解吸发生器匹配的热流体提供解吸二氧化碳所必须的热源驱动力,既提高换热过程中的换热效率,又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能源,提高太阳能的可靠性。
(3)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吸收器的进口处设有高温溶液泵及再冷设备,本实用新型采用节流阀代替传统的高温溶液泵,既简化了设备结构,使系统更加紧凑,又提高了系统的寿命;另外,又去掉了吸收工质进入吸收器前的再冷设备,在充分利用能源的同时又促进了喷淋效果,增强吸收工质的热质交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原理及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中:1-烟气预处理单元,2-吸收器,3-解吸发生器,4-冷凝集液器,5-溶液热交换器,6-溶液泵,7-再生液节流阀,8-冷凝液节流阀,9-二氧化碳压缩机,10-太阳能集热器,11-相变梯级蓄热器,12-截止阀,13-循环泵。
a1、a2、…、an表示相变梯级蓄热器中各段相变蓄热材料,其中:a1段为相变温度最高段,a2相变温度次之,…再次之…,an为温度最低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利用吸收工质可再生的特性在热力驱动下循环吸收二氧化碳,利用吸收二氧化碳后的低温混合溶液和解吸二氧化碳后的低温再生混合工质的换热实现系统内部能量的交换,提高系统热利用率,同时省去传统系统中的高温溶液泵和再冷器,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利用太阳能集热作为热力驱动热源,增加相变梯级蓄热装置,使换热介质与相变蓄热材料始终保持恒定的换热温差,增强换热效果的同时保证太阳能集热的可靠性。系统在实现工业领域脱除烟气二氧化碳的同时,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和环境效益的多重收益。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说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包括烟气预处理单元1,其特征在于,与烟气预处理单元1依次相连有吸收器2、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5、解吸发生器3、冷凝集液器4和二氧化碳压缩机9;所述烟气预处理单元1连接至吸收器2气体进口,所述吸收器2的液体出口连接至所述溶液泵6,所述溶液热交换器5的低温侧出口与所述解吸发生器3的进口相连,所述解吸发生器3的蒸汽出口连接至所述冷凝集液器4。
所述解吸发生器3的液体出口连接至所述溶液热交换器5的高温侧进口,所述溶液热交换器5的高温侧出口连接至所述吸收器2的液体进口。
在所述溶液热交换器5与所述吸收器2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再生液节流阀7,所述吸收器2与所述冷凝集液器4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冷凝液节流阀8。
所述解吸发生器3包括太阳能热源,所述太阳能热源包括中温集热组件10和相变梯级蓄热器11;所述太阳能中温集热组件10由多组中温太阳能集热器经串并联组合而成;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11由多段不同相变温度的相变蓄热材料按照相变温度由高至低依次串联组成,各段相变蓄热材料间绝热。
所述太阳能中温集热组件10的出口与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11的高温段入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循环泵13。
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11的高温段出口处设有一截止阀12。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空气预处理器1将影响吸收工质活性和影响吸收效率的物质通过化学物理手段将其去除,其主要脱除的是酸性气体(例如NOx、SOx)。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吸收器2完成二氧化碳的吸收工作,含有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在压力驱动下进入吸收器2与其内部喷淋的混合工质进行热质交换后被混合工质吸收形成含有 二氧化碳的混合溶液,净化后的气体从所述吸收器2排空,混合溶液经所述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解吸发生器3进行分离;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解吸发生器3的工作温度为110~125℃,所述解吸发生器3将吸收器2输送过来的含有二氧化碳的混合溶液进行分离;分离后的二氧化碳和部分混合工质蒸汽的混合气体被送往冷凝集液器4进行进一步分离,不含二氧化碳的混合工质送往吸收器2继续吸收二氧化碳;所述解吸发生器3以相变梯级蓄热器11提供的热量作为驱动力将解吸发生器3保持高温高压条件,富含二氧化碳的吸收溶液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将二氧化碳释放,不含二氧化碳的吸收工质从解吸发生器底部抽出后送往吸收器2进行循环吸收二氧化碳。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冷凝集液器4对解吸发生器3解吸出的二氧化碳和混合工质的混合溶液进行进一步冷却分离,冷凝后的混合工质留待继续吸收二氧化碳。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溶液热交换器5对吸收器2排出的含有二氧化碳的混合溶液与解吸发生器3解吸出的不含二氧化碳的混合工质进行热量交换,使系统保持低温吸收二氧化碳、高温解吸二氧化碳的工况。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溶液泵6的工作压力为2Mpa,所述溶液泵6进行吸收二氧化碳后的混合溶液的输送工作,将混合溶液由吸收器2运送至解吸发生器3;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节流阀7对不含二氧化碳的混合工质进行节流降压,降低后的压力等于吸收器2所需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节流阀8控制由冷凝集液器4进入吸收器2的混合工质的流量。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二氧化碳压缩机9将脱除的纯净二氧化碳进行压缩储存。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太阳能中温集热组件10集热温度与所述解吸发生器3的解吸温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11中a1段的温度高于从解吸发生器3放热后回流的换热工质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截止阀12实现集热流体的控制来满足解吸发生器3的热量需求。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流程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系统共有五条物流流程,分别是含碳烟气预处理流、混合工质吸收解吸二氧化碳循环流、二氧化碳提纯压缩流、太阳能集热流、热力驱动再生流。
含碳烟气预处理流是排放烟气经烟气预处理单元1后通入吸收器2,烟气与喷淋的吸收工质进行热质交换后,二氧化碳从烟气中转入到吸收工质中,洁净的烟气排入大气。混合工质吸收解吸二氧化碳循环流是混合工质从吸收器2顶部进行喷淋吸收经过吸收器2的含碳烟气,过程中二氧化碳被吸收工质吸收,吸收二氧化碳后的混和溶液从吸收器2的底部抽出后送往溶液热交换器5进行热交换,温度升高后送入解吸发生器3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二氧化碳进行解吸,二氧化碳被分离聚集在解吸发生器3的顶部,脱除二氧化碳的混合工质被从解吸发生器3底部抽出后经过溶液热交换器5降温后送入吸收器再次吸收二氧化 碳。二氧化碳提纯压缩流是部分吸收工质蒸汽连同二氧化碳一起进入冷凝集液器4进行二氧化碳的提纯和吸收工质蒸汽的冷凝,二氧化碳经二氧化碳压缩机9压缩后存储,冷凝液经冷凝液节流阀8节流后进入吸收器2进行再次吸收二氧化碳。太阳能集热流是多组中温太阳能集热器通过串并联方式将换热工质集热到蓄热所需温度后送至梯级相变蓄热器11进行蓄热,蓄热后的冷流工质被再次送入到集热器进行集热之后进行循环蓄热。热力驱动再生流是换热工质在相变梯级蓄热器11中换热后进入解吸发生器3对其提供驱动再生所需热量。上述五个物流同时进行完成二氧化碳的脱除工作。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变形,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5)
1.一种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包括烟气预处理单元(1),其特征在于,与烟气预处理单元(1)依次相连有吸收器(2)、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5)、解吸发生器(3)、冷凝集液器(4)和二氧化碳压缩机(9);所述烟气预处理单元(1)连接至吸收器(2)气体进口,所述吸收器(2)的液体出口连接至所述溶液泵(6),所述溶液热交换器(5)的低温侧出口与所述解吸发生器(3)的进口相连,所述解吸发生器(3)的蒸汽出口连接至所述冷凝集液器(4);所述太阳能中温集热组件(10)提供所述解吸发生器(3)所需的热量;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11)对所述太阳能中温集热组件(10)所集热量进行存储;
所述解吸发生器(3)的液体出口连接至所述溶液热交换器(5)的高温侧进口,所述溶液热交换器(5)的高温侧出口连接至所述吸收器(2)的液体进口;
在所述溶液热交换器(5)与所述吸收器(2)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再生液节流阀(7),所述吸收器(2)与所述冷凝集液器(4)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冷凝液节流阀(8);
所述解吸发生器(3)包括太阳能热源,所述太阳能热源包括中温集热组件(10)和相变梯级蓄热器(11);所述太阳能中温集热组件(10)由多组中温太阳能集热器经串并联组合而成;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11)由多段不同相变温度的相变蓄热材料按照相变温度由高至低依次串联组成,各段相变蓄热材料间绝热;
所述太阳能中温集热组件(10)的出口与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11)的高温段入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循环泵(13);
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11)的高温段出口处设有一截止阀(12);
所述吸收器(2)完成二氧化碳的吸收工作,含有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在压力驱动下进入吸收器(2)与其内部喷淋的混合工质进行热质交换后被混合工质吸收形成含有二氧化碳的混合溶液,净化后的气体从所述吸收器(2)排空,混合溶液经所述溶液泵(6)和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解吸发生器(3)进行分离;
所述溶液泵(6)的工作压力为2Mpa,所述溶液泵(6)进行吸收二氧化碳后的混合溶液的输送工作,将混合溶液由吸收器(2)运送至解吸发生器(3);
所述解吸发生器(3)的工作温度为110~125℃,所述解吸发生器(3)将吸收器(2)输送过来的含有二氧化碳的混合溶液进行分离;分离后的二氧化碳和部分混合工质蒸汽的混合气体被送往冷凝集液器(4)进行进一步分离,不含二氧化碳的混合工质送往吸收器(2)继续吸收二氧化碳;
所述节流阀(7)对不含二氧化碳的混合工质进行节流降压,降低后的压力等于吸收器(2)所需的压力;
所述太阳能中温集热组件(10)集热温度与所述解吸发生器(3)的解吸温度一致;
所述相变梯级蓄热器(11)中a1段的温度高于从解吸发生器(3)放热后回流的换热工质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热交换器(5)对吸收器(2)排出的含有二氧化碳的混合溶液与解吸发生器(3)解吸出的不含二氧化碳的混合工质进行热量交换,使系统保持低温吸收二氧化碳、高温解吸二氧化碳的工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集液器(4)对解吸发生器(3)解吸出的二氧化碳和混合工质的混合溶液进行进一步冷却分离,冷凝后的混合工质留待继续吸收二氧化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阀(8)控制由冷凝集液器(4)进入吸收器(2)的混合工质的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止阀(12)实现集热流体的控制来满足解吸发生器(3)的热量需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33418.0U CN205481067U (zh) | 2015-10-26 | 2015-10-26 | 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33418.0U CN205481067U (zh) | 2015-10-26 | 2015-10-26 | 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481067U true CN205481067U (zh) | 2016-08-17 |
Family
ID=56659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833418.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481067U (zh) | 2015-10-26 | 2015-10-26 | 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481067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58141A (zh) * | 2015-10-26 | 2016-01-20 | 天津大学 | 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co2的系统 |
CN111248005A (zh) * | 2020-01-09 | 2020-06-09 | 南京师范大学 | 一种温室大棚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和温度调控的系统及使用方法 |
CN114152135A (zh) * | 2021-12-21 | 2022-03-08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耦合储热与光热的带碳捕集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及方法 |
-
2015
- 2015-10-26 CN CN201520833418.0U patent/CN205481067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58141A (zh) * | 2015-10-26 | 2016-01-20 | 天津大学 | 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co2的系统 |
CN111248005A (zh) * | 2020-01-09 | 2020-06-09 | 南京师范大学 | 一种温室大棚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和温度调控的系统及使用方法 |
CN114152135A (zh) * | 2021-12-21 | 2022-03-08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耦合储热与光热的带碳捕集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52489B (zh) | 基于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利用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及方法 | |
CN106914116B (zh) | 一种适应于水泥窑烟气中二氧化碳捕集与发电的方法 | |
CN103752142B (zh) | 一种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捕集集成系统 | |
CN102322301B (zh) | 一种实现燃煤发电-co2捕获-供热一体化的方法 | |
CN114768488B (zh) | 一种燃煤机组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系统 | |
CN102895860B (zh) | 化学吸收co2捕获流程的降耗方法及系统 | |
CN109173558A (zh) | 一种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及封存技术和系统 | |
CN106914117B (zh) | 适应于水泥窑烟气中二氧化碳连续捕集及发电的装置 | |
CN106362551A (zh) | 一种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系统与工艺 | |
CN114279254B (zh) | 一种烟气余热利用及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工艺 | |
CN202052455U (zh) | 太阳能辅助抽气液体吸收剂烟气脱碳及制冷联合系统 | |
CN110711463A (zh) | 一种基于太阳能和lng冷能的燃气电厂co2捕集系统 | |
CN106345222A (zh) | 一种太阳能光热辅助的变温吸附碳捕集系统 | |
CN204574529U (zh) | 一种组合式太阳能系统辅助电厂给水与co2捕集的集成系统 | |
CN205481067U (zh) | 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二氧化碳的系统 | |
CN114713003A (zh) | 一种基于化学吸收法电厂烟气co2捕集过程中热量利用方法 | |
CN101485952B (zh) | 采用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为ccs提供热量的系统 | |
CN202108549U (zh) | 燃煤发电-co2捕获-供热一体化系统 | |
CN105258141B (zh) | 独立太阳能相变梯级蓄热间接热力驱动脱除co2的系统 | |
CN105561742A (zh) | 一种太阳能与地热能联合辅助二氧化碳捕集系统 | |
CN206492366U (zh) | 氨‑水第二类吸收式热泵驱动的紧凑型氨法碳捕集系统 | |
CN209093018U (zh) | 一种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及封存系统 | |
CN202393293U (zh) | 一种降低空气含湿量来提高冷却塔冷却效果的装置 | |
CN109939459A (zh) | 一种两级冷凝与溶液除湿的低温含尘烟气消白烟装置和工作方法 | |
CN206492364U (zh) | 一种利用中间抽汽的变温吸附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309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