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47882U - 微波烹饪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波烹饪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447882U CN205447882U CN201521126325.0U CN201521126325U CN205447882U CN 205447882 U CN205447882 U CN 205447882U CN 201521126325 U CN201521126325 U CN 201521126325U CN 205447882 U CN205447882 U CN 2054478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moke exhaust
- shell
- exhaust fan
- cooling air
- cook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0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5000019504 cigarette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883990 Flabell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Electric Ove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波烹饪装置,所述微波烹饪装置包括:外壳,外壳上设有进烟口、排烟口和冷风进口;电气件,电气件设在外壳内;内壳,内壳设在外壳内,内壳的侧板与外壳的侧板之间形成排烟通道,排烟通道与进烟口和排烟口连通;排烟风机,排烟风机设在排烟通道内;冷却风道件,冷却风道件的至少一部分设在排烟通道内,冷却风道件内具有冷风通道,冷风通道的进口与冷风进口连通且出口与排烟风机的吸风口相连通;和热风组件,热风组件包括热风电机,热风电机设在内壳的侧板上且位于冷风通道内。所述微波烹饪装置可以有效地、快速地、显著地降低热风电机的温度,从而无需增加线圈或者使用绝缘等级高的热风电机,以便降低整机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微波烹饪装置,尤其涉及安装在灶上的微波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安装在灶上的微波烹饪装置(OTR)为了提高加热的均匀性,在腔体的一侧设有热风对流装置,该热风对流装置包括热风电机和对流排烟风扇,该热风电机运行带动该对流排烟风扇,从而使腔体内的热空气循环以便提高加热的均匀性。
但是,现有的安装在灶上的微波烹饪装置对该热风电机的冷却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微波烹饪装置,所述微波烹饪装置的热风电机可以有效地被冷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微波烹饪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进烟口、排烟口和冷风进口;电气件,所述电气件设在所述外壳内;内壳,所述内壳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内壳的侧板与所述外壳的侧板之间形成排烟通道,所述排烟通道与所述进烟口和所述排烟口连通;排烟风机,所述排烟风机设在所述排烟通道内;冷却风道件,所述冷却风道件的至少一部分设在所述排烟通道内,所述冷却风道件内具有冷风通道,所述冷风通道的进口与所述冷风进口连通且所述冷风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排烟风机的吸风口相连通;和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热风电机,所述热风电机设在所述内壳的侧板上且位于所述冷风通道内。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微波烹饪装置可以有效地、快速地、显著地降低热风电机的温度,提高热风电机的冷却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微波烹饪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所述排烟通道包括左排烟通道和右排烟通道,所述内壳的左侧板与所述外壳的左侧板之间形成所述左排烟通道,所述内壳的右侧板与所述外壳的右侧板之间形成所述右排烟通道,其中所述排烟口包括与所述左排烟通道连通的左排烟口以及与所述右排烟通道连通的右排烟口,所述排烟风机包括设在所述左排烟通道内的左排烟风机以及设在所述右排烟通道内的右排烟风机,所述冷却风道件设在所述左排烟通道和所述右排烟通道中的一个内,所述冷风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左排烟风机和所述右排烟风机中的相应的一个的吸风口相连通。
所述冷风进口包括与所述左排烟通道连通的左冷风进口以及与所述右排烟通道连通的右冷风进口,其中所述冷风通道的进口与所述左冷风进口和所述右冷风进口中的相应的一个连通或直接相连。
所述冷却风道件的进口与所述左排烟口和所述右排烟口中的相应的一个直接相连且将所述左排烟口和所述右排烟口中的相应的一个分隔为排烟部和所述冷风进口。
所述微波烹饪装置进一步包括:隔风板,所述隔风板设在所述排烟通道内且将所述排烟通道分隔为下排烟段和上排烟段,所述排烟风机设在所述下排烟段内,所述隔风板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排烟风机的排风口相对,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排烟风机的吸风口相对,其中所述冷却风道件设在所述上排烟段内,所述冷风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左进烟口和所述右进烟口设在所述外壳的下表面上,所述左排烟口和所述右排烟口设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的上部。
所述冷却风道件上设有避让孔,所述热风电机通过所述避让孔伸入到所述冷风通道内。
所述避让孔的下沿敞开。
所述内壳的顶板与所述外壳的顶板之间形成与所述冷风进口连通的冷却风道,所述电气件设在所述冷却风道内,其中所述冷风通道与所述冷却风道连通。
所述微波烹饪装置进一步包括设在所述冷却风道内的调节板,所述调节板设置在所述冷却风道的进风端,所述调节板沿所述冷却风道的进风方向延伸,所述调节板将所述冷却风道的进风端分隔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其中所述冷风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中的一个连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的排烟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的冷却风道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的冷却风道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的冷却风道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的冷却风道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10。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10包括外壳101、内壳102、排烟风机103、冷却风道件104、热风组件和电气件109。
外壳101上设有进烟口1012、排烟口1013和冷风进口1014。内壳102设在外壳101内,外壳101的侧板与内壳102的侧板之间形成排烟通道1021,排烟通道1021与进烟口1012和排烟口1013连通。排烟风机103设在排烟通道1021内。电气件109设在外壳101内。
冷却风道件104的至少一部分设在排烟通道1021内,冷却风道件104内具有冷风通道1041,冷风通道1041的进口1046与冷风进口1014连通,冷风通道1041的出口与排烟风机103的吸风口1031相连通。该热风组件包括热风电机1051,热风电机1051设在内壳102的该侧板上,且热风电机1051位于冷风通道1041内。利用微波烹饪装置10加热物品(例如食物)时,热风电机1051运行并带动热风风扇1052转动,以便使微波烹饪装置10的加热腔内的热空气循环,从而使加热更加均匀。
同时排烟风机103运行。由于排烟风机103的吸风口1031与冷风通道1041的出口相连通且冷风通道1041的进口1046与冷风进口1014连通,因此在排烟风机103的吸力下,外界的空气从冷风进口1014进入到冷风通道1041内。在外界的空气在冷风通道1041内流动的过程中,外界的空气对位于冷风通道1041内的热风电机1051进行冷却(即外界的空气流经热风电机1051),以便给热风电机1051散热、降温。
由于排烟风机103的吸力较大,因此可以将大量的外界的空气吸入冷风通道1041,即可以利用大量的外界的空气对热风电机1051进行冷却,从而有效地、快速地、显著地降低热风电机1051的温度,提高热风电机1051的冷却效果。由此微波烹饪装置10无需增加线圈或者使用绝缘等级高的热风电机,从而可以降低整机的制造成本。
流经热风电机1051的外界的空气被吸入排烟风机103,最终通过排烟通道1021排出微波烹饪装置10。
根据本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10通过设置冷风进口1014以及与冷风进口1014和排烟风机103的吸风口1031连通的冷风通道1041,从而可以利用排烟风机103的吸力将外界的空气吸入冷风通道1041,以便对冷风通道1041内的热风风扇1052进行冷却。由于排烟风机103的吸力较大,因此可以将大量的外界的空气吸入冷风通道1041,即可以利用大量的外界的空气对热风电机1051进行冷却,从而有效地、快速地、显著地降低热风电机1051的温度,提高热风电机1051的冷却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10可以有效地、快速地、显著地降低热风电机1051的温度,提高热风电机1051的冷却效果,从而无需增加线圈或者使用绝缘等级高的热风电机,以便可以降低整机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10可以是安装在灶上的微波烹饪装置(OverTheRange,简称OTR),即微波烹饪装置10是带抽油烟机功能的微波烹饪装置。
如图1-图4以及图6-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10包括外壳101、内壳102、排烟风机103、冷却风道件104、左隔风板1063、右隔风板1064、该热风组件和电气件109。该热风组件包括热风电机1051。
外壳101包括底板1015、前板1016、后板1017、左侧板(图中未示出)、右侧板(图中未示出)和顶板(图中未示出),内壳102设在外壳101内。其中,内壳102的左侧板1024与外壳101的左侧板之间形成右排烟通道1026,内壳102的右侧板(图中未示出)与外壳101的右侧板之间形成右排烟通道1026。底板1015的与左排烟通道1025相对的部分上设有左进烟口10121,底板1015的与右排烟通道1026相对的部分上设有右进烟口10122。
其中,上下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左右方向如图5中的箭头B所示,前后方向如图5中的箭头C所示。
如图1-图4所示,排烟口1013包括设在外壳101的前板1016的上部的左排烟口10133和右排烟口10132。其中,左排烟通道1025与左进烟口10121和左排烟口10133连通,右排烟通道1026与该右进烟口和右排烟口10132连通。
此外,外壳101的后板1017和顶板中的至少一个上也可以设有左排烟口10133和右排烟口10132。外壳101的后板1017和顶板上的排烟口的数量、位置、形状、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等可以是已知的,因此不再详细地描述。
排烟风机103包括设在左排烟通道1025内的左排烟风机1033以及设在右排烟通道1026内的右排烟风机1034。其中,冷却风道件104设在左排烟通道1025和右排烟通道1026中的一个内,冷风通道1041的出口与左排烟风机1033和右排烟风机1034中的相应的一个的吸风口相连通。
也就是说,冷却风道件104既可以设在左排烟通道1025内,也可以设在右排烟通道1026内。其中,冷风通道1041的出口与左排烟风机1033和右排烟风机1034中的相应的一个的吸风口相连通是指:当冷却风道件104设在左排烟通道1025内时,冷风通道1041的出口与左排烟风机1033的吸风口相连通,当冷却风道件104设在右排烟通道1026内时,冷风通道1041的出口与右排烟风机1034的吸风口相连通。以下出现的术语“中的相应的一个”,都可以按照此方式理解。
如图2所示,冷却风道件104的进口与排烟口1013直接相连且将排烟口1013分隔为排烟部10131和冷风进口1014。换言之,冷却风道件104的进口端抵靠在外壳101的前板1016的后表面上且与排烟口1013相对,以便将排烟口1013分隔为排烟部10131和冷风进口1014。由此无需在外壳101上再开设冷风进口1014,从而无需对外壳101的现有的模具进行改造,以便降低微波烹饪装置10的制造成本。
具体而言,当冷却风道件104设在左排烟通道1025内时,冷却风道件104的进口与左排烟口10133直接相连且将左排烟口10133分隔为排烟部10131和冷风进口1014。当冷却风道件104设在右排烟通道1026内时,冷却风道件104的进口与右排烟口10132直接相连且将右排烟口10132分隔为排烟部10131和冷风进口1014。
此外,还可以在外壳101上单独再开设冷风进口1014,例如在外壳101的前板1016的上部上开设冷风进口1014。
具体地,冷风进口1014包括与左排烟通道1025连通的左冷风进口以及与右排烟通道1026连通的右冷风进口。当冷却风道件104设在左排烟通道1025内时,冷却风道件104的进口与该左冷风进口连通或直接相连。当冷却风道件104设在右排烟通道1026内时,冷却风道件104的进口与该右冷风进口连通或直接相连。
如图1所示,热风电机1051可以设在内壳102的左侧板1024或右侧板上。当热风电机1051设在内壳102的左侧板1024上时,热风电机1051位于左排烟通道1025内,冷却风道件104的至少一部分设在左排烟通道1025内以便热风电机1051位于冷风通道1041内。当热风电机1051设在内壳102的右侧板上时,热风电机1051位于右排烟通道1026内,冷却风道件104的至少一部分设在右排烟通道1026内以便热风电机1051位于冷风通道1041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当微波烹饪装置10包括两个热风电机1051且一个热风电机1051设在内壳102的左侧板1024上、另一个热风电机1051设在内壳102的右侧板上时,冷却风道件104也是两个,这两个冷却风道件104中的一个设在左排烟通道1025内且另一个设在右排烟通道1026内,以便分别对两个热风电机1051进行冷却。下面以热风电机1051设在内壳102的左侧板1024上为例进行说明。
有利地,如图2所示,整个冷却风道件104设在左排烟通道1025内,由此可以减小冷却风道件104的长度,使微波烹饪装置10的结构更加简洁。
如图2-图4以及图7-图9所示,冷却风道件104包括倾斜段1042、弧形过渡段1043和竖直段1044。倾斜段1042的前端位于倾斜段1042的后端的下方,即倾斜段1042从弧形过渡段1043倾斜地向上向前延伸。倾斜段1042的前端与冷风进口1014相连,竖直段1044的下端与排烟风机103配合。换言之,冷风通道1041的进口1046形成在倾斜段1042的前端,冷风通道1041的出口1047形成在竖直段1044的下端。弧形过渡段1043的第一端与倾斜段1042的后端相连,弧形过渡段1043的第二端与竖直段1044的上端相连。
由此可以使冷却风道件104的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可以使外界的空气可以更加顺畅地在冷风通道1041内流动。其中,冷风通道1041可以是冷却风道件104限定出的用于外界的空气流动的空间。
如图8和图9所示,冷却风道件104上设有避让孔1045,热风电机1051通过避让孔1045伸入到冷风通道1041内。由此可以使微波烹饪装置10的结构更加合理。
具体而言,避让孔1045可以设在冷却风道件104的竖直段1044上。有利地,避让孔1045的下沿可以敞开。也就是说,避让孔1045向下贯通竖直段1044的右侧板。由此不仅可以降低避让孔1045的加工难度,而且可以使热风电机1051能够更加方便地、容易地容纳在冷风通道1041内。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左隔风板1061设在左排烟通道1025内且将左排烟通道1025分隔为左下排烟段10251和左上排烟段10252,左排烟风机1033设在左下排烟段10251内。左隔风板1061上设有第一左开口1063和第二左开口1064,第一左开口1063与左排烟风机1033的排风口相对,第二左开口1064与左排烟风机1033的吸风口相对。
右隔风板1062设在右排烟通道1026内且将右排烟通道1026分隔为右下排烟段10261和右上排烟段10262,右排烟风机1034设在右下排烟段10261内。右隔风板1062上设有第一右开口1065和第二右开口1066,第一右开口1065与右排烟风机1034的排风口相对,第二右开口1066与右排烟风机1034的吸风口相对。其中,冷却风道件104设在左上排烟段10252和右上排烟段10262中的相应的一个内,冷风通道1041的出口与第二左开口1064和第二右开口1066中的相应的一个连通。通过在左排烟通道1025内设置左隔风板1061且在右排烟通道1026内设置右隔风板1062,从而不仅可以防止从左排烟风机1033的排风口排出的油烟再次从左排烟风机1033的吸风口吸入到左排烟风机1033内,以及防止从右排烟风机1034的排风口排出的油烟再次从右排烟风机1034的吸风口吸入到右排烟风机1034内,而且可以防止从左排烟风机1033的排风口排出的气体影响左排烟风机1033通过冷却风道件104吸入外界的空气或者防止从右排烟风机1034的排风口排出的气体影响右排烟风机1034通过冷却风道件104吸入外界的空气,即防止从左排烟风机1033的排风口排出的气体减小左排烟风机1033对外界的空气的吸力或者防止从右排烟风机1034的排风口排出的气体减小右排烟风机1034对外界的空气的吸力。
有利地,冷风通道1041的出口1047邻近第二左开口1064且与第二左开口1064相对或者冷风通道1041的出口1047邻近第二右开口1066且与第二右开口1066相对。由此可以进一步防止从左排烟风机1033的排风口排出的气体影响左排烟风机1033通过冷却风道件104吸入外界的空气或者进一步防止从右排烟风机1034的排风口排出的气体影响右排烟风机1034通过冷却风道件104吸入外界的空气。
更加有利地,冷却风道件104的下端(竖直段1044的下端)与第二左开口1064相连,即冷风通道1041的出口1047与第二左开口1064直接相连,由此可以完全消除从左排烟风机1033的排风口排出的气体对左排烟风机1033通过冷却风道件104吸入外界的空气的影响。
或者,冷却风道件104的下端(竖直段1044的下端)与第二右开口1066相连,即冷风通道1041的出口1047与第二右开口1066直接相连,由此可以完全消除从右排烟风机1034的排风口排出的气体对右排烟风机1034通过冷却风道件104吸入外界的空气的影响。
如图6所示,排烟风机103为双吸式涡流风机,即排烟风机103包括位于中间部位的电机及位于左右两侧的两个扇叶,该电机带动该扇叶旋转,每一个该扇叶均有左右两个吸风口和一个排风口。也就是说,排烟风机103具有四个吸风口和两个排风口1032。利用排烟风机103上的靠近该电机的两个吸风口1031吸风来冷却热风电机1051,不需要对热风电机1051增加额外的冷却装置或使用绝缘等级高的热风电机,从而有效的降低整机的制造成本。同时排烟风机103具有较大的吸力,可以将更多的外界的空气吸入冷风通道1041内,以便更加有效地、快速地、显著地降低热风电机1051的温度,进一步提高热风电机1051的冷却效果。
如图1-图4所示,排烟风机103水平地设置,由此可以利用排烟风机103的另外两个吸风口抽吸油烟,从而可以提高微波烹饪装置10的抽油烟效率。排烟风机103沿前后方向延伸,由此可以减少微波烹饪装置10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使微波烹饪装置10的结构更加合理。
有利地,如图1-图4所示,左隔风板1061隔风板106上设有两个第一左开口1063第一开口1061,两个第一左开口1063第一开口1061与左排烟风机1033的两个排风口1032一一相对,第二左开口1064第二开口106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两个第一左开口1063第一开口1061之间。由此可以使微波烹饪装置10的结构更加合理。
如图13所示,右隔风板1062上设有两个第一右开口1065,两个第一右开口1065与右排烟风机1034的两个排风口1032一一相对,第二右开口1066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两个第一右开口1065之间。由此可以使微波烹饪装置10的结构更加合理。
如图5、图10和图13所示,内壳102的顶板1027与外壳101的顶板之间形成与冷风进口1014连通的冷却风道,电气件109设在该冷却风道内。
具体而言,内壳102的顶板1027与外壳101的顶板之间形成有与冷风进口1014连通的进风通道1023以及与进风通道1023连通的冷却通道1022,电气件109设在冷却通道1022内。换言之,该冷却风道包括进风通道1023和冷却通道1022。微波烹饪装置10进一步包括冷却风扇107,冷却风扇107的进风口1031与进风通道1023连通,冷却风扇107的出风口1032与冷却通道1022连通。
由此在冷却风扇107的吸力下,外界的空气从冷风进口1014进入到进风通道1023内,进而通过进风通道1023进入冷却通道1022内,以便对冷却通道1022内的电气件109进行冷却。
图5、图10-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10。为了节约篇幅,对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10的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微波烹饪装置10相同的部分不再描述,只对二者不同的部分进行描述。
如图5、图10-图13所示,冷风通道1041与该冷却风道连通。具体地,冷风通道1041与进风通道1023和冷却通道1022中的至少一个连通。由此被冷却风扇107吸入的外界的空气的一部分可以进入到冷风通道1041内,从而冷却位于冷风通道1041内的热风电机1051。也就是说,外界的空气在排烟风机103的吸力和冷却风扇107的吸力的共同作用下被吸入,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外界的空气被吸入到冷风通道1041内,以便更加有效地、快速地、显著地降低热风电机1051的温度,进一步提高热风电机1051的冷却效果。
其中,冷却风道件104既可以设在左排烟通道1025内,也可以设在右排烟通道1026内。只要冷却风道件104的冷风通道1041与进风通道1023和冷却通道1022中的至少一个连通,就可以对热风电机1051进行冷却。
关于冷却风道1022和进风通道1023的形状、结构、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以及电气件109和冷却风扇107的位置、设置方式、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等相关内容可以参考本申请的申请人的在先申请(申请号为201410160924.8),本申请的申请人将该在先申请(申请号为201410160924.8)的全文引入本申请。
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10所示,微波烹饪装置10包括围板1081、第一风道板1082和第二风道板1083。围板1081可以设在内壳102的上表面上,围板1081与前板1016之间可以限定出第一容纳空间。
第一风道板1082可以设在该第一容纳空间内,第一风道板1082、围板1081和前板1016之间可以限定出第二容纳空间。第二风道板1083可以设在该第二容纳空间内,第二风道板1083、第一风道板1082和前板1016之间可以限定出冷却风道1022,第二风道板1083、第一风道板1082、围板1081和前板1016之间限定出进风通道1023。其中,冷却风扇107设在进风通道1023内。
如图10和图12所示,热风电机1051设在内壳102的右侧板上,热风电机1051位于该右排烟通道内,冷却风道件104设在该右排烟通道内。其中,冷风通道1041仅与进风通道1023连通。由此可以使微波烹饪装置10的结构更加简单。
具体地,围板1081的用于形成进风通道1023的部分上设有冷却风口10811,冷却风道件104的进口与围板1081的冷却风口10811直接相连。冷却风道件104的出口与设在该右排烟通道内的隔风板106的第二开口1062直接相连。换言之,冷却风道件104的进口端与围板1081直接相连且冷风通道1041的进口与围板1081的冷却风口10811连通,冷却风道件104的进口端与设在该右排烟通道内的隔风板106直接相连且冷风通道1041的出口与该隔风板106的第二开口1062连通。
如图10所示,冷却风道件104竖直地设置。如图10和图13所示,冷却风道件104的与围板1081和内壳102的右侧板相对的侧板上设有避让孔1045和进风孔1046,进风孔1046构成冷风通道1041的进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5所示,微波烹饪装置10进一步包括设在该冷却风道内的调节板1084,调节板1084设置在该冷却风道的进风端,调节板1084沿该冷却风道的进风方向延伸,调节板1084将该冷却风道的进风端分隔为第一通道10231和第二通道10232。冷风通道1041与第一通道10231和第二通道10232中的一个连通。
具体而言,调节板1084设在进风通道1023内,调节板1084沿进风通道1023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且沿进风通道1023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可移动,调节板1084的后端部抵靠在该冷却风道的后壁上。调节板1084将进风通道1023分隔为第一通道10231和第二通道10232,冷风通道1041与第一通道10231和第二通道10232中的一个连通。
具体地,调节板1084的后端部可以抵靠在围板1081上,即调节板1084的后端部可以抵靠在进风通道1023的后壁上。
由此可以通过沿进风通道1023的宽度方向移动调节板1084,来改变第一通道10231和第二通道10232的宽度,进而可以调节进入到冷风通道1041内的外界的空气的量以及进入到冷却风道1022内的外界的空气的量。
具体地,内壳102的顶板1027上可以设有沿进风通道102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滑槽,调节板1084上可以设有滑块,该滑块可滑动地配合在该滑槽内,即该滑块在该滑槽内可以沿进风通道1023的宽度方向滑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热风组件还可以包括发热管1053、发热管固定支架1054、发热管固定板1055和隔热板1056。发热管1053、发热管固定支架1054、发热管固定板1055和隔热板1056都可以是已知的,且可以按照已知的方式设置、安装,在此不再详细地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微波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进烟口、排烟口和冷风进口;
电气件,所述电气件设在所述外壳内;
内壳,所述内壳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内壳的侧板与所述外壳的侧板之间形成排烟通道,所述排烟通道与所述进烟口和所述排烟口连通;
排烟风机,所述排烟风机设在所述排烟通道内;
冷却风道件,所述冷却风道件的至少一部分设在所述排烟通道内,所述冷却风道件内具有冷风通道,所述冷风通道的进口与所述冷风进口连通且所述冷风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排烟风机的吸风口相连通;和
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热风电机,所述热风电机设在所述内壳的侧板上且位于所述冷风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通道包括左排烟通道和右排烟通道,所述内壳的左侧板与所述外壳的左侧板之间形成所述左排烟通道,所述内壳的右侧板与所述外壳的右侧板之间形成所述右排烟通道,所述排烟口包括与所述左排烟通道连通的左排烟口以及与所述右排烟通道连通的右排烟口,所述排烟风机包括设在所述左排烟通道内的左排烟风机以及设在所述右排烟通道内的右排烟风机,所述冷却风道件设在所述左排烟通道和所述右排烟通道中的一个内,所述冷风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左排烟风机和所述右排烟风机中的相应的一个的吸风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进口包括与所述左排烟通道连通的左冷风进口以及与所述右排烟通道连通的右冷风进口,其中所述冷风通道的进口与所述左冷风进口和所述右冷风进口中的相应的一个连通或直接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道件的进口与所述左排烟口和所述右排烟口中的相应的一个直接相连且将所述左排烟口和所述右排烟口中的相应的一个分隔为排烟部和所述冷风进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隔风板,所述隔风板设在所述排烟通道内且将所述排烟通道分隔为下排烟段和上排烟段,所述排烟风机设在所述下排烟段内,所述隔风板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排烟风机的排风口相对,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排烟风机的吸风口相对;其中所述冷却风道件设在所述上排烟段内,所述冷风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下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左排烟通道连通的左进烟口和与所述右排烟通道连通的右进烟口,所述左排烟口和所述右排烟口设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的上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道件上设有避让孔,所述热风电机通过所述避让孔伸入到所述冷风通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波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孔的下沿敞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顶板与所述外壳的顶板之间形成与所述冷风进口连通的冷却风道,所述电气件设在所述冷却风道内,其中所述冷风通道与所述冷却风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波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设在所述冷却风道内的调节板,所述调节板设置在所述冷却风道的进风端,所述调节板沿所述冷却风道的进风方向延伸,所述调节板将所述冷却风道的进风端分隔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其中所述冷风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中的一个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1126325.0U CN205447882U (zh) | 2015-12-28 | 2015-12-28 | 微波烹饪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1126325.0U CN205447882U (zh) | 2015-12-28 | 2015-12-28 | 微波烹饪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447882U true CN205447882U (zh) | 2016-08-10 |
Family
ID=56598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1126325.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447882U (zh) | 2015-12-28 | 2015-12-28 | 微波烹饪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447882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02788A (zh) * | 2015-12-28 | 2016-03-16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微波烹饪装置 |
CN107550308A (zh) * | 2017-08-28 | 2018-01-09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嵌入式微波烤箱 |
CN112944416A (zh) * | 2021-03-01 | 2021-06-11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装置 |
-
2015
- 2015-12-28 CN CN201521126325.0U patent/CN205447882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02788A (zh) * | 2015-12-28 | 2016-03-16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微波烹饪装置 |
CN105402788B (zh) * | 2015-12-28 | 2017-10-27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微波烹饪装置 |
CN107550308A (zh) * | 2017-08-28 | 2018-01-09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嵌入式微波烤箱 |
CN112944416A (zh) * | 2021-03-01 | 2021-06-11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装置 |
CN112944416B (zh) * | 2021-03-01 | 2024-07-02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02788B (zh) | 微波烹饪装置 | |
CN102188169B (zh) | 烤箱 | |
CN104633727B (zh) | 嵌入式微波炉及微波烹饪系统 | |
CN210446763U (zh) | 散热系统及烤箱 | |
CN104121610A (zh) | 一种高效散热嵌入式微波炉 | |
CN202173286U (zh) |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电烤箱 | |
CN205793471U (zh) | 嵌入式烹饪器具 | |
CN113633193B (zh) |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05447882U (zh) | 微波烹饪装置 | |
CN108852029A (zh) | 电烤箱的双重散热结构 | |
CN216776761U (zh) | 一种烤制内胆结构及烤箱 | |
CN104807101A (zh) | 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4964341A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
CN205026750U (zh) | 微波加热装置 | |
CN117158797A (zh) | 一种高能效空气炸锅 | |
CN216984588U (zh) | 一种烤制烹饪装置的门体结构及烤制烹饪装置 | |
CN109984628B (zh) | 一种烤箱风机系统 | |
CN212368820U (zh) | 一种电烤箱 | |
CN207122933U (zh) | 嵌入式烹饪装置 | |
CN205402851U (zh) | 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抽油烟机 | |
CN111227667B (zh) | 一种双风机烤箱的风机系统及该烤箱的工作模式 | |
CN208909879U (zh) | 一种食物处理装置 | |
CN209235859U (zh) | 电烤箱的双重散热结构 | |
KR100697009B1 (ko) | 조리기구의 냉각구조 | |
CN221153831U (zh) | 一种具有门体散热功能的烹饪一体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02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