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46677U - 起重设备 - Google Patents
起重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346677U CN205346677U CN201620021453.7U CN201620021453U CN205346677U CN 205346677 U CN205346677 U CN 205346677U CN 201620021453 U CN201620021453 U CN 201620021453U CN 205346677 U CN205346677 U CN 2053466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st
- platform
- crane
- crane gear
- counter we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起重设备。起重设备包括平台、起重臂、桅杆和配重装置,所述起重臂和所述桅杆设置于所述平台上,所述桅杆与所述起重臂连接,所述配重装置包括悬挂配重,所述悬挂配重悬挂于所述桅杆上。与现有技术中的起重设备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配重装置设为悬挂配重,悬挂配重使得配重装置的重心后移,从而起重设备的起重力矩增大,因此在有限的工作面积的情况下,提升了起重设备的起重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起重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国际能源和重化工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中模块化、大型化和一体化吊装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受施工场地工作面积的限制,对起重机设备起重量和起重力矩以及设备吊装型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起重设备包括平台11,起重臂12,桅杆13,桅杆支架14和配重装置15,起重臂12与平台11铰接于第一铰点111,其中,配重装置15固定在平台11上,其起重力矩的变化需要通过调整环形轨道19的直径大小来实现,整个转换过程非常复杂且吊装工程中提供的可供起重设备施工的工作面积越来越有限,于是在受起重设备工作面积的限制下,现有技术中的起重设备的起重能力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起重设备在有限的工作面积下起重能力有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起重设备,包括平台、起重臂、桅杆和配重装置,起重臂和桅杆设置于平台上,桅杆与起重臂连接,配重装置包括悬挂配重,悬挂配重悬挂于桅杆上。
进一步地,悬挂配重位于平台的外侧。
进一步地,起重设备还包括悬挂配重连接装置,悬挂配重通过悬挂配重连接装置与桅杆连接。
进一步地,悬挂配重连接装置包括配重盘连接结构和配重盘,配重盘连接结构的顶端与桅杆的顶端连接,配重盘连接结构的底端与配重盘连接以使配重盘悬挂于桅杆上,悬挂配重置于配重盘上。
进一步地,配重盘连接结构与平台垂直。
进一步地,配重盘连接结构包括悬挂拉板,悬挂拉板的顶端与桅杆连接,悬挂拉板的底端与配重盘连接。
进一步地,配重装置还包括平台配重,平台配重设于平台上。
进一步地,起重设备还包括桅杆支架,起重臂的底端、桅杆的底端和桅杆支架的底端均与平台铰接,桅杆支架的顶端与桅杆的顶端铰接,桅杆支架相对于平台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起重设备还包括起重臂连接结构,桅杆的顶端通过起重臂连接结构与起重臂的顶端连接。
进一步地,起重设备还包括平衡台车和环形轨道,平台设置于平衡台车上,平衡台车能够在环形轨道上转动,悬挂配重位于环形轨道的径向外侧。
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设备,包括平台、起重臂、桅杆和配重装置,起重臂和桅杆设置于平台上,桅杆与起重臂连接,配重装置包括悬挂配重,悬挂配重悬挂于桅杆上。与现有技术中的配重装置固定设置于平台上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配重装置的悬挂配重的重心后移,使得整个起重设备的起重力矩增大,从而在有限的工作面积的情况下,提升了起重设备的起重性能。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起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起重设备的力矩平衡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起重设备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起重设备的力矩平衡原理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起重设备允许转动角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11-平台;111-第一铰点;12-起重臂;13-桅杆;14-桅杆支架;15-配重装置;21-平台;211-第一铰点;212-第二铰点;22-起重臂;23-桅杆;24-桅杆支架;25-配重装置;251-平台配重;252-悬挂配重;252A-配重盘连接结构;252B-配重盘;26-起重臂连接结构;261-变幅拉板;262-变幅钢丝绳;263-滑轮装置;264-变幅卷扬装置;27-动力系统;28-平衡台车;29-环形轨道;30-路基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在以下描述中,所称的“前”指的是起重臂起吊重物的一侧;“后”指的是与“前”相对的一侧。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重设备包括平台21、起重臂22、桅杆23和配重装置25,起重臂22和桅杆23设置于平台21上,桅杆23与起重臂22连接,配重装置25包括悬挂配重252,悬挂配重252悬挂于桅杆23上。
与现有技术中的配重装置固定设置于平台上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配重装置设置悬挂配重,配重装置的重心后移,使得整个起重设备的起重力矩增大,从而在有限的工作面积的情况下,提升了起重设备的起重性能。
下面将从图3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悬挂配重252设于平台21的后侧。
优选地,起重设备还包括悬挂配重连接装置,悬挂配重252通过悬挂配重连接装置与桅杆23连接。
具体地,如图3所示,悬挂配重连接装置包括配重盘连接结构252A和配重盘252B。悬挂配重252置于配重盘252B上。配重盘连接结构252A的顶端与桅杆23的顶端连接,配重盘连接结构252A的底端与配重盘252B连接。配重盘252B通过配重盘连接结构252A与桅杆23连接,使得悬挂配重252的增减更方便,拆装方便,提高了起重设备的转运方便性。
在本实施例中,配重盘连接结构252A是悬挂拉板,悬挂拉板的顶端与桅杆23连接,悬挂拉板的底端与配重盘252B连接。
下面再进一步根据图3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最优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重设备包括平台21、起重臂22、桅杆23、桅杆支架24、配重装置25和起重臂连接结构26。起重臂22的底端与平台21铰接,桅杆23的底端与平台21铰接,桅杆支架24的底端与平台21铰接且与桅杆23与平台21的铰接位置不同。具体地,如图3所示,桅杆23的底端与平台21铰接于第一铰点211,桅杆支架24的底端与平台21铰接于第二铰点212。桅杆23的顶端通过起重臂连接结构26与起重臂22的顶端连接。桅杆支架24的顶端与桅杆23的顶端铰接。配重装置25包括平台配重251和悬挂配重252,平台配重251设于平台上,悬挂配重252连接于桅杆23上并位于平台配重251的后方。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起重臂22的底端与平台21也铰接于第一铰点211。
下面将从力矩平衡的原理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重设备起重性能提升的原因。
为了对比说明,先说明现有技术中的起重设备的力矩平衡,如图2所示。
配重装置15的重量为N,配重装置15的重心到第一铰点111的距离为K1,假设吊物的重量为G1,吊物的重心到第一铰点111的距离为L,那么根据力矩平衡的原理可得出式(1):N×K1=G1×L。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重设备的力矩平衡原理示意图。如图5所示,平台配重251的重量为N1,悬挂配重252的重量为N2,平台配重251的重心到第一铰点211的距离为K1,悬挂配重252的重心到第一铰点211的距离为K2,吊物的重量为G2,吊物的重心到第一铰点211的距离为L。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需要增加配重装置25的重量,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配重装置25的重量与现有技术中的配重装置15的重量相等,即平台配重251的重量N1和悬挂配重252的重量N2的和为现有技术中的配重装置15的重量N,即可得出式(2):N=N1+N2。
如图5所示,根据力矩平衡原理可得出式(3):N1×K1+N2×K2=G2×L。
将式(1),式(2)和式(3)对比可得出:G2>G1,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重设备在有限的工作面积的情况下,不需要增加配重装置25的重量,起重量得到了提高,从而提升了起重性能。
另外,桅杆23的顶端与桅杆支架24的顶端铰接,桅杆23的底端与平台21铰接于第一铰点211,桅杆支架24的底端与平台21铰接于第二铰点212,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为起重设备吊重时提供支撑力,提高了起重设备的稳定性。
优选地,配重盘连接结构252A与平台21垂直。此设置使得悬挂配重25在桅杆23的顶端的竖直悬挂,提高了起重设备的起重性能。
另外,桅杆支架24相对于平台倾斜设置,桅杆支架24的顶端与桅杆23的底端的水平距离大于桅杆支架24的底端与桅杆23的底端的水平距离。该设置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悬挂配重252的力臂,从而提高起重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配重盘连接结构252A为悬挂拉板。配重盘连接结构252A也可以是拉绳或拉杆。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重设备具有变幅功能,如图3所示,起重臂连接结构26包括了变幅拉板261,变幅钢丝绳262,滑轮装置263和变幅卷扬装置264。其中,滑轮装置263包括第一滑轮组和第二滑轮组。变幅卷扬装置264设置于平台21上。变幅拉板261的第一端与起重臂22的顶端连接,变幅拉板261的第二端与第一滑轮组连接,桅杆23与第二滑轮组连接,变幅钢丝绳262的第一端与变幅卷扬装置264连接,变幅钢丝绳262的第二端绕过第一滑轮组和第二滑轮组连接于桅杆23的顶端。
在平台21上还设有动力系统27,动力系统27为变幅卷扬装置264提供动力并控制变幅卷扬装置264的卷扬的转动从而控制变幅钢丝绳的放出和收回,进而控制起重臂22变幅。
当起重设备需要变幅时,动力系统27控制变幅卷扬装置264内的卷扬转动,由于变幅钢丝绳262的第一端与变幅卷扬装置264连接,那么卷扬转动就使得变幅钢丝绳262的长度变化,导致第一滑轮组和第二滑轮组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当变幅卷扬装置264的卷扬转动拉动变幅钢丝绳262时,第一滑轮组与第二滑轮组之间的距离就随着变幅钢丝绳262的长度变化而变短,由于第一滑轮组与变幅拉板261连接,进而变幅拉板261就会拉动起重臂22的顶端,起重臂22与平台21铰接于第一铰点211,那么起重臂22就会绕着第一铰点211转动,实现了起重臂22与水平面角度的变化,完成了起重设备的变幅功能。
由于起重设备的起重量很大,因此起重设备对于地面的压力也很大,为了使得起重设备对于地面的压力可以均布,减小对施工地面的损害,在平台21的下方设置有平衡台车28。平衡台车28为多级平衡梁结构,能够将起重设备的载荷均匀传递至地面,从而减小了对工作地面的损害。
优选地,如图3所示,平衡台车28包括前平衡台车和后平衡台车,前平衡台车置于平台21的前端的下侧,后平衡台车置于平台21的后端的下侧。更进一步将起重设备的载荷分解。
为了使得起重设备可以实现回转功能,如图4所示,起重设备还包括了环形轨道29。具体地,平衡台车28的底部为车轮结构,车轮压在环形轨道29上,平衡台车28的车轮能够在环形轨道29上转动,从而实现了起重设备的回转功能。
如图6所示,在施工场地有障碍物时,环形轨道29的面积有限,如果本实施例的起重设备能够有一定的工作转动角度α和转动空间避开环形轨道29外侧的障碍物,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起重设备,仍然可以在工作转动角度α内提高起重设备的起重性能。
优选地,环形轨道29设于路基箱30上。环形轨道29通过一定厚度的钢板压在路基箱30上,路基箱30为环形板结构,起重设备吊重时,吊重的重量通过起重臂22、平台21、平衡台车28和环形轨道29传递到路基箱30上,由于路基箱30的面积很大,能够将起重设备的重量均匀传递至地面,接地压力小。
综上可知,悬挂配重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重设备在有限的工作面积的情况下,提高了起重设备的起重能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重设备不需要改变环形轨道的直径就提高了起重设备的起重能力,节约了施工空间和地基的处理面积,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起重臂、桅杆和配重装置,所述起重臂和所述桅杆设置于所述平台上,所述桅杆与所述起重臂连接,所述配重装置包括悬挂配重,所述悬挂配重悬挂于所述桅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配重位于所述平台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设备还包括悬挂配重连接装置,所述悬挂配重通过所述悬挂配重连接装置与所述桅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配重连接装置包括配重盘连接结构和配重盘,所述配重盘连接结构的顶端与所述桅杆的顶端连接,所述配重盘连接结构的底端与所述配重盘连接以使所述配重盘悬挂于所述桅杆上,所述悬挂配重置于所述配重盘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盘连接结构与所述平台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盘连接结构包括悬挂拉板,所述悬挂拉板的顶端与所述桅杆连接,所述悬挂拉板的底端与所述配重盘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装置还包括平台配重,所述平台配重设于所述平台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设备还包括桅杆支架,所述起重臂的底端、所述桅杆的底端和所述桅杆支架的底端均与所述平台铰接,所述桅杆支架的顶端与所述桅杆的顶端铰接,所述桅杆支架相对于所述平台倾斜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设备还包括起重臂连接结构,所述桅杆的顶端通过所述起重臂连接结构与所述起重臂的顶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设备还包括平衡台车和环形轨道,所述平台设置于所述平衡台车上,所述平衡台车能够在所述环形轨道上转动,所述悬挂配重位于所述环形轨道的径向外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021453.7U CN205346677U (zh) | 2016-01-11 | 2016-01-11 | 起重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021453.7U CN205346677U (zh) | 2016-01-11 | 2016-01-11 | 起重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346677U true CN205346677U (zh) | 2016-06-29 |
Family
ID=56175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021453.7U Active CN205346677U (zh) | 2016-01-11 | 2016-01-11 | 起重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34667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39004A (zh) * | 2016-01-11 | 2016-03-30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起重设备 |
CN106365054A (zh) * | 2016-10-31 | 2017-02-01 | 林少明 | 一种建筑中用物料提升机 |
-
2016
- 2016-01-11 CN CN201620021453.7U patent/CN20534667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39004A (zh) * | 2016-01-11 | 2016-03-30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起重设备 |
CN106365054A (zh) * | 2016-10-31 | 2017-02-01 | 林少明 | 一种建筑中用物料提升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988612U (zh) | 平臂式塔式起重机 | |
CN101792091B (zh) | 门座式起重机三连杆力矩提升法 | |
CN108928757A (zh) | 一种可移动式的吊装机械及其施工方法 | |
WO2015042945A1 (zh) | 一种安装有可移动式平衡重系统的组塔塔式起重机 | |
CN105439004A (zh) | 起重设备 | |
CN205346677U (zh) | 起重设备 | |
CN103058069B (zh) | 平臂式塔式起重机 | |
CN103832933A (zh) | 一种带有副臂的组塔塔式起重机 | |
CN103708360B (zh) | 动臂塔机及其标准节引进系统和标准节引进方法 | |
CN215666743U (zh) | 蜘蛛吊车提升结构 | |
CN202449769U (zh) | 可提升式自行履带车超起装置及起重机 | |
CN103253602B (zh) | 可提升式自行履带车超起装置及起重机 | |
CN206088728U (zh) | 一种新型大型试车吊架 | |
CN204324755U (zh) |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塔吊 | |
CN116395547A (zh) | 一种固定式吊装设备 | |
CN211310602U (zh) | 一种吊具防晃系统 | |
CN103510742B (zh) | 多功能旋转抱杆 | |
CN204265339U (zh) | 一种可限位的回转吊架起重机 | |
CN210655790U (zh) | 一种车身吊具 | |
CN105836633A (zh) | 一种固定式智能起重机装置 | |
CN216336287U (zh) | 一种随动转台附加配重机构 | |
CN207608243U (zh) | 一种稳定安全的建筑塔吊 | |
CN105366564A (zh) | 一种楼层起重机及其安装方法 | |
CN204297984U (zh) | 三段式臂架起重机 | |
CN220642466U (zh) | 一种叉车专用的新型货物起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