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39738U -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339738U CN205339738U CN201521069357.1U CN201521069357U CN205339738U CN 205339738 U CN205339738 U CN 205339738U CN 201521069357 U CN201521069357 U CN 201521069357U CN 205339738 U CN205339738 U CN 2053397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gulating rod
- firm banking
- fluid course
- flow velocity
- infu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68—Means for controlling media flow to the body or for metering media to the body, e.g. drip meters, counters ; Monitoring media flow to the bod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68—Means for controlling media flow to the body or for metering media to the body, e.g. drip meters, counters ; Monitoring media flow to the body
- A61M5/16877—Adjusting flow; Devices for setting a flow rat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68—Means for controlling media flow to the body or for metering media to the body, e.g. drip meters, counters ; Monitoring media flow to the body
- A61M5/16804—Flow controllers
- A61M5/16813—Flow controllers by controlling the degree of opening of the flow lin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此输液流速调节器通过固定底座或者固定底座和调节棒来进行导液,通过调节棒沿调节棒通道运动,来调整调速位置上用于输液的液流通道的横截面积,从而改变输液装置中的输液流速,此装置通过固定底座内的调节棒通道实现调节棒固定,使得流速设置完成后能更好的定位,流速不会发生漂移且操作过程简单,流速控制更为精确,符合临床现时使用习惯、多种应用环境,保证输液安全,可以应用于常规输液,应用在血液制品、静脉营养、甘露醇等高粘稠度或高析出度液体输注时,更可减少堵塞机会,此实用新型用于医疗器械领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
背景技术
输液治疗是临床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输液治疗会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输液调节器的输液器或输液泵,以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现有的普通输液调节器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基本是在输液导管外设有滑轮,主要通过滑轮挤压输液导管,使其形状发生改变,进而改变其液流通道的横截面积,即通过改变输液导管液流通道的横截面积来调节输液流速。
普通输液调节器可单手操作,可以实现输液流速的无级调节,但是由于输液导管为带弹性且表面光滑的软管,在输液过程中,会将滑轮从设定位置推移,甚至推离至完全滑脱,使输液流速失去控制,超出预定速度的输液流速在临床上会导致病人心衰、死亡等严重医疗事故,形成重大安全隐患。临床上通过增加护理人员巡视、校对次数的方法以发现输液流速漂移并及时进行纠正,避免上述情况出现时的危害,但该方法明显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
同时因为输液导管存在弹性和输液导管受长时间挤压后会发生变形,不能恢复原状,在临床实际应用时,输液导管的液流通道横截面积非可预见性判断,令操作人员不能根据滑轮位置来判断输液导管受挤压后输液导管的横截面积大小,进而不能判断输液流速,每次调整时需操作者配合计时器多次人工核对才可以达到预期值,费时费力且不误差较大,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尤其在临床输液工作量大的时候,增加病人轮候时间,耽误治疗。流量的调节更多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而非流速调节器本身,在需要精确控制输液流速的时候,无法应用。
临床上现有的普通流量设定式输液器采用预设横截面积连续变化且形状固定的液流通道,出液口通过液流通道与进液口相通,通过进液口与出液口之间对应液流通道横截面积不同,达到调节输液流速的目的。
流量设定式输液调节器可实现输液流速的无级调节,可解决输液流速漂移,但工艺复杂,需双手操作,制作成本较高,且流速刻度呈环形曲面设计,需手动旋转方可观察流量刻度,不方便护士巡查输液情况。在输注血液制品、静脉营养、甘露醇等高粘滞度或高析出度液体时,因预设液流通道横截面积较小且行程较长,容易堵塞,故临床上难以普及。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不同药液的单滴体积会有所不同,普遍为0.043~0.05ml之间,特殊药物更超过出此范围。现有流量设定式调节器不能满足药液单滴体积的变化,故临床输液时,按“滴”进行操作会更为精确,临床普遍由护理人员参考不同药液的单滴体积进行输液流速调节。
在需要精确控制输液流速时,普遍使用输液泵,但是输液泵需在有电源的情况下使用,携带不方便,价格高昂,不利推广,且操作过于复杂,不够直观简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方便且能更精确控制输液流速的输液流速调节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包括设有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的固定底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固定底座上的调节棒;所述调节棒上设有连接在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之间的液流通道;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调节棒通道;所述调节棒通道内设有可动的调节棒,所述调节棒与调节棒通道间水密性密封;通过调整所述固定底座上底部形状与调节棒上液流通道的截面形状的重叠部分面积调整液流通道供液体通过的横截面积。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包括设有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的固定底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固定底座上的调节棒;所述调节棒上设有连接在固定底座出液口和调节棒进液口之间的液流通道;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调节棒通道;所述调节棒通道内设有可动的调节棒,所述调节棒与调节棒通道间水密性密封;所述调节棒上设有与固定底座出液口相通的调节棒进液口和调节棒出液口;通过调整所述固定底座上底部形状与调节棒上液流通道的截面形状的重叠部分面积调整液流通道供液体通过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与固定底座液体管路相通的调节棒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调节棒通道垂直于液流通道设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液流通道至少设有一个。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液流通道为间隔分布的凹槽,或横截面积连续变化的凹槽。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固定底座上液体管路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或等于液流通道的最大横截面积。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调节棒通过改变底部嵌入调节棒通道的长度和/或者角度来进行截流,所述调节棒上液流通道的截面形状与固定底座上底部形状贴合,可对液流通道进行完全截流,当调节棒上液流通道的截面形状与固定底座上底部形状贴合为零时,液流通道可通过液体呈最大液流。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调节棒上设有至少一个结构为通孔的液流通道,调节棒通过竖向运动改变调节棒上通孔的截面与固定底座上底部形状间相交部分面积大小来调节流速。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调节棒上设有横截面积连续变化的液流通道,调节棒通过沿调节棒通道作竖向运动或水平旋转或螺旋运动改变调节棒上液流通道的截面形状与固定底座上底部形状间相交部分面积大小来调节流速。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调节棒内设有内部中空的中空腔,调节棒设有与中空腔相通的出液通道,出液通道与调节棒一体制作。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调节棒外壁上设有连接固定底座出液口和调节棒进液口之间的液流通道,调节棒内设有内部中空的中空腔,调节棒设有与中空腔相通的出液通道,出液通道与调节棒一体制作。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出液通道垂直于调节棒。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固定底座出液口和调节棒通道设置为同一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调节棒上设有至少一道封闭环,封闭环突出于调节棒表面与调节棒通道间实现密封。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封闭环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或者梯形。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固定底座的上表面设有环绕在调节棒通道外围的阻隔外环,辅助压板下方设有环绕在调节棒外围且可嵌入阻隔外环内紧贴阻隔外环内壁的阻隔内环,所述阻隔外环与阻隔内环间设有阻隔密封垫。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调节棒的顶端设有辅助压板,调节棒通道突出于固定底座的上表面,辅助压板与固定底座间设有复位弹簧。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辅助压板的上方设有调节固定座和运动压板,运动压板的一端置于辅助压板的上方,运动压板的另一端铰接固定在调节固定座上,调节固定座上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可沿滑槽水平运动的滑轮,滑轮的底部压迫在运动压板上,滑轮滑动过程中驱动压板逐步下压辅助压板。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滑轮上固定有与滑轮同轴设置的限位轮,滑槽的上方或者下方设有若干截止卡位,滑轮滑动过程中将限位轮嵌入截止卡位可固定滑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滑槽的两端设有滑轮止位。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调节固定座上设有沿滑槽轴向设置的流速刻度线。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调节棒的顶部设有调节轮,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突出于固定底座表面并置于调节轮顶部的限位挡件,通过旋转所述调节轮调整调节棒伸入调节棒通道内的长度和/或者角度。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调节棒向外延伸设有调节轮,所述调节轮向上延伸设有调节轮固定轴,所述调节棒的底部紧贴在调节棒通道底部,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容纳调节轮固定轴孔的固定器,所述调节轮可沿调节棒通道作轴向旋转,通过旋转所述调节轮调整调节棒在调节棒通道内的角度。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调节棒的顶部设有调节轮,所述调节棒与调节棒通道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突出于固定底座表面并置于调节轮顶部的限位挡件,通过旋转所述调节轮调整调节棒伸入调节棒通道内的长度和角度。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固定底座上设有一圈定位底盘,沿定位底盘的上表面设有一圈定位凹槽,调节轮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凸起,调节轮通过定位凸起嵌入定位凹槽内进行定位。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定位底盘上设有一圈高度依次变化的定位凹槽,定位凸起嵌入各定位凹槽内定位的同时调整调节棒伸入液流通道内的长度。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调节棒与调节棒通道间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调节轮上设有环绕调节轮设置的流速刻度线。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固定底座的两侧设有调节阀凹槽,与所述调节棒顶端相连设有包覆在固定底座外紧贴凹槽壁运动的棘爪。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调节棒的顶端设有调节环。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两相对的调节阀凹槽上由上至下设有若干调节齿,调节棒顶端向下延伸设有包覆在固定底座外卡固在两侧的调节齿上相对设置的两道棘爪。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两调节阀凹槽的宽度大于两棘爪间的宽度。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固定底座和调节棒之间设有锁止卡位。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固定底座和调节棒为一体制作,或者所述固定底座与调节棒为彼此独立设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固定底座和调节棒通过可折弯件连接带连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此输液流速调节器通过固定底座或者固定底座和调节棒来进行导液,通过调节棒沿调节棒通道运动来调整调速位置上用于输液的液流通道的横截面积,从而改变输液装置中的输液流速,此装置通过固定底座内的调节棒通道实现调节棒固定,使得流速设置完成后能更好的定位,流速不会发生漂移且操作过程简单,流速控制更为精确,符合临床现时使用习惯、多种应用环境,保证输液安全,可以应用于常规输液,应用在血液制品、静脉营养、甘露醇等高粘稠度或高析出度液体输注时,更可减少堵塞机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液流通道内处于全流通状态时的内部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液流通道内处于全闭合状态时的内部结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固定底座结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标有刻度尺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滑槽采用平行导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滑槽内设置截止卡位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调节棒内部为中空腔设置时液流通道全流通状态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调节棒内部为中空腔设置时液流通道全闭合状态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固定底座出液口和调节棒通道设置为同一通道时的固定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调节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液流通道处于全流通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液流通道处于全闭合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调节棒结构俯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调节棒结构主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固定底座结构主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固定底座结构俯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设置刻度线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液流通道处于开放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液流通道处于全闭合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固定底座结构主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调节棒结构主视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液流通道处于全流通状态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液流通道处于流通状态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第六、七、八实施例中固定底座结构主视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第六、七、八实施例中液流通道处于全闭合状态时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中调节棒与棘爪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体化组装前示意图;
图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体化组装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0,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包括设有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的固定底座1以及安装在所述固定底座1上的调节棒2;所述调节棒2上设有连接在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之间的液流通道11;所述固定底座1上设有调节棒通道12;所述调节棒通道12内设有可动的调节棒2,所述调节棒2与调节棒通道12间水密性密封;通过调整所述固定底座1上底部形状与调节棒2上液流通道11的截面形状的重叠部分面积调整液流通道11供液体通过的横截面积。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包括设有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的固定底座1以及安装在所述固定底座1上的调节棒2;所述调节棒2上设有连接在固定底座出液口和调节棒进液口之间的液流通道11;所述固定底座1上设有调节棒通道12;所述调节棒通道12内设有可动的调节棒2,所述调节棒2与调节棒通道11间水密性密封;所述调节棒2上设有与固定底座出液口相通的调节棒进液口和调节棒出液口;通过调整所述固定底座1上底部形状与调节棒2上液流通道11的截面形状的重叠部分面积调整液流通道11供液体通过的横截面积。
此输液流速调节器通过固定底座1或者固定底座1和调节棒2来进行导液,通过调节棒2沿调节棒通道11运动,来调整调速位置上用于输液的液流通道11的横截面积,从而改变输液装置中的输液流速,此装置通过固定底座内的调节棒通道实现调节棒2固定,使得流速设置完成后能更好的定位,流速不会发生漂移且操作过程简单,流速控制更为精确,符合临床现时使用习惯、多种应用环境,保证输液安全,可以应用于常规输液,应用在血液制品、静脉营养、甘露醇等高粘稠度或高析出度液体输注时,更可减少堵塞机会。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与固定底座液体管路相通的调节棒通道。所述调节棒通道12内设有可动的调节棒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调节棒通道12垂直于液流通道11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液流通道11至少设有一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液流通道11为间隔分布的凹槽,或横截面积连续变化的凹槽。凹槽的横截面可以是三角形、半圆形、矩形、管状或其它形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底座1上液体管路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或等于液流通道11的最大横截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调节棒2通过改变底部嵌入调节棒通道12的长度和/或者角度来进行截流,所述调节棒2上液流通道11的截面形状与固定底座1底部形状贴合,可对液流通道11进行完全截流;当调节棒2上液流通道11的截面形状与固定底座1底部形状贴合为零时,液流通道11可通过液体呈最大液流。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调节棒2上设有至少一个结构为通孔的液流通道11,调节棒2通过竖向运动改变调节棒2上通孔的截面与固定底座1上底部形状间相交部分面积大小来调节流速。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调节棒2上设有横截面积连续变化的液流通道11,调节棒2通过沿调节棒通道12作竖向运动或水平旋转或螺旋运动改变调节棒2上液流通道11的截面形状与固定底座1上底部形状间相交部分面积大小来调节流速。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调节棒2内设有内部中空的中空腔22,调节棒2设有与中空腔22相通的出液通道23,出液通道23与调节棒2一体制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调节棒2外壁上设有连接固定底座1出液口和调节棒2进液口之间的液流通道,所述调节棒2内设有内部中空的中空腔22,所述调节棒2设有与中空腔22相通的出液通道23,所述出液通道23与调节棒2一体制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出液通道23垂直于调节棒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底座出液口和调节棒通道12设置为同一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调节棒2上设有至少一道封闭环24,封闭环24突出于调节棒2表面与调节棒通道12间实现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封闭环24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或者梯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底座1的上表面设有环绕在调节棒通道12外围的阻隔外环121,辅助压板下方设有环绕在调节棒2外围且可嵌入阻隔外环121内紧贴阻隔外环121内壁的阻隔内环122,所述阻隔外环121与阻隔内环122间设有阻隔密封垫123。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调节棒2的顶端设有辅助压板3,调节棒通道12突出于固定底座1的上表面,辅助压板3与固定底座1间设有复位弹簧31。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辅助压板3的上方设有调节固定座4和运动压板41,运动压板41的一端置于辅助压板3的上方,运动压板41的另一端铰接固定在调节固定座4上,调节固定座4上设有滑槽42,滑槽42内设有可沿滑槽42水平运动的滑轮43,滑轮43的底部压迫在运动压板41上,滑轮43滑动过程中驱动压板逐步下压辅助压板3。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滑轮43上固定有与滑轮43同轴设置的限位轮,滑槽42的上方或者下方设有若干截止卡位44,滑轮43滑动过程中将限位轮嵌入截止卡位44可固定滑轮43。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滑槽42的两端设有滑轮止位45。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调节固定座4上设有沿滑槽42轴向设置的流速刻度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固定底座1上液体管路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或等于液流通道的最大横截面积,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通过调节棒2上液流通道11连通,调节棒2上设有连接在固定底座出液口和调节棒进液口之间的液流通道11。
液流通道11至少设有一个,液流通道11优选为间隔分布的凹槽,或横截面积连续变化的凹槽。凹槽的横截面可以是三角形、半圆形、矩形、管状或其它形状。
固定底座1容纳有分别连通输液管道的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通过调节棒2上液流通道11相连通;或固定底座1上设有连通输液管道的固定底座进液口和调节棒2上设有连通输液管道的调节棒出液口,调节棒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通过调节棒2上液流通道11相连通。
固定底座1上设有内部容纳有滑槽42的调节固定座4,调节固定座4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固定滑轮43、运动压板41等部件。
上述调节器中,调节固定座4上的滑槽42两端设有限定滑轮43位移的截止卡位44。截止卡位44通过限制滑轮43的过度位移,配合运动压板41进行设置,可以很好地的限定滑轮43最大位移,配合运动压板41对辅助板的限制,更便于操控,减少误操作和避免调节棒2脱出。
输液调节器上设有可改变位置并随不同位置改变液流通道11供液体通过的横截面积的调节棒2。调节棒2优选设有呈开放或半开放结构调节棒2,或呈中空结构的调节棒2等多种实施方式。
调节棒2采用圆柱状,调节棒2外径大于或等于调节棒通道12的内径,安装时稍加用力即可压入调节棒通道12,这样调节棒2与调节棒通道12可相互紧密配合,避免渗液、漏液,调节棒2也可以采用长方体或其他形状,调节棒2的外径稍大于或等于调节棒通道12的内径,这样安装方便的同时亦不会折断调节棒2。
调节棒2上设有向外膨出的封闭环24,至少一道,呈环绕调节棒2的完整闭合环,设置在调节棒2后部,封闭环24的外径大于调节棒2的外径。封闭环24优选设有两道或以上,封闭环24的设置可以提供调节棒2与调节棒通道12之间更佳的密封性。封闭环24的横截面优选为半圆形,也可以是梯形或其它形状。
固定底座1容纳有分别连通输液管道的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通过调节棒2上液流通道11相连通。调节棒2优选采用开放或半开放结构。
调节棒2采用开放或半开放结构,调节棒2上设有作为液流通道11的通孔,通孔设有一个或呈间隔分布、不同孔径的设置。当通孔为一个时,固定底座1上底部形状与调节棒2上通孔相对应,对应横截面积最小为零,最大时等于整个通孔。当通孔采用间隔分布、不同孔径的设置时,不同孔径的通孔与固定底座1上底部形状对应,对应横截面积最小为零,最大时等于整个最大通孔的横截面积。特别的,相邻的通孔的最小横截面积朝一个方向依次增大,如由上至下依次增大,这样调节棒2上的通孔与固定底座1上底部形状对应横截面积顺次增大或减小。在进行输液流速调节时,可以使输液流速顺次增大或减小,方便输液调节流速。通孔的横截面可以为三角形、圆形或其它形状。
固定底座1设有连通输液管道的固定底座进液口,调节棒2上设有连通输液管道的调节棒出液口,调节棒2上设有与固定底座出液口相通的调节棒进液口和调节棒出液口,调节棒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通过调节棒2上液流通道11相连通,此时调节棒2优选采用中空结构,调节棒2壁可采用完整密闭方式,在调节棒2末端设有开口;或调节棒2外壁设有侧壁凹槽作为液体管路;或调节棒2外壁设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设有一个或呈间隔分布、不同孔径的设置。
固定底座1也可设置连通输液管道的固定底座出液口,调节棒2上设有连通输液管道的调节棒进液口,调节棒2上设有与固定底座进液口相通的调节棒进液口和调节棒出液口,调节棒2优选采用中空结构,固定底座进液口和调节棒出液口仍通过调节棒2上液流通道11相连通,各通道的连接关系类似变更即可。
固定底座1既可以单独与调节棒2上作为液流通道11的单个凹槽配合调节输液流速,也可以与调节棒2上作为液流通道11的两个或以上凹槽共同配合调节输液流速;或者固定底座内设置一条以上的液体管路与调节棒2上作为液流通道11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凹槽的多种组合共同配合调节输液流速。
当采用两根或以上调节棒2时,调节棒2可以相同结构,也可以不同结构。甚至可以在同一根调节棒2上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同结构或不同结构的结构模式。这样可以更为精确的调节液流通道11的横截面积,对输液流速进行更为精确的调节。
调节棒2向后延伸出辅助板,用于限制弹性件脱位和配合运动压板41对调节棒2进行调节。辅助板优选为上部为圆弧形,以方便与运动压板41在不同角度对应。调节棒2与固定底座1之间设有推动两者分离的复位弹簧31。
调节器上设有在运动压板41的铰接位置一侧固定于固定器,下方对应辅助板,上方对应滑轮43,由高摩擦力硬质不变形材料制作的运动压板41。运动压板41以运动压板41的固定轴为轴心运动。运动压板的设置放大了调节棒2的调节运动距离,使输液流速调节更平顺,提高输液调节器的调速性能,也可避免滑轮43因非主动的滑动而出现输液流速飘移。
调节器上设有可动的外周带防滑凹槽的滑轮43,滑轮43的设置可很好地方便操作者调节输液流速。滑轮43上设有滑轮轴,对称设置在滑轮43两侧。固定器上设有供滑轮轴运动的滑槽42,滑槽42可有效控制滑轮轴的运动轨迹。当滑槽42采用单侧或双侧波浪状导轨方式时,可以实现对液流通道11流量的非连续式定速调节。当滑槽42采用平行导轨方式时,可以实现液流通道11无级定速调节,更易于调节输液流速。
调节器上设有刻度面板和流速指示器,刻度面板固定在固定底座1上,对应的流速指示器与滑轮43同步移动,两者配合,指示阅读输液器的输液流速和或输液流量状态。调节棒2与固定底座1之间设有防止调节棒2、调节棒通道12等内部部件与外界相通的阻隔装置。
阻隔装置由阻隔内环122、阻隔密封垫123和阻隔外环121构成。也可以采用柔性阻隔膜等其它阻隔结构。调节轮上设有环绕调节棒2的阻隔内环122,呈圆形,阻隔内环122优选为与调节棒2同一轴心。阻隔内环122和阻隔外环121之间设有阻隔密封垫123,阻隔密封垫123呈环状,放置于阻隔外环121的阻隔密封垫123固定槽上,起到密封作用。
固定底座1上设有紧套阻隔内环122且带阻隔密封垫123固定槽的阻隔外环121。阻隔外环121优选为圆形,与调节棒通道12同一轴心。阻隔装置也可采用柔性阻隔膜,柔性阻隔膜一侧固定在辅助板上,另一侧固定在固定底座1上,围绕在调节棒2、调节棒通道12和弹性件外。阻隔内环122、阻隔密封垫123和阻隔外环121配合,可有效分隔内部部件与外界,阻隔装置的应用可以很好地防止调节棒2、调节棒通道12等内部部件与外界相通,在调节器使用过程中保持调节棒2和调节棒通道12等内部部件处于无菌状态。阻隔装置的应用还能很好地保持调节棒2与调节棒通道12的位置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调节棒2的顶部设有调节轮5,所述固定底座1上设有突出于固定底座1表面并置于调节轮5顶部的限位挡件51,通过旋转所述调节轮5调整调节棒伸入调节棒通道12内的长度和/或者角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调节棒2向外延伸设有调节轮5,所述调节轮5向上延伸设有调节轮固定轴53,所述调节棒2的底部紧贴在调节棒通道12底部,所述固定底座1上设有容纳调节轮固定轴孔的固定器54,所述调节轮5可沿调节棒通道12作轴向旋转,通过旋转所述调节轮5调整调节棒2在调节棒通道12内的角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调节棒2的顶部设有调节轮5,所述调节棒2与调节棒通道12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固定底座1上设有突出于固定底座1表面并置于调节轮5顶部的限位挡件51,通过旋转所述调节轮5调整调节棒伸入调节棒通道12内的长度和角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底座1上设有一圈定位底盘52,沿定位底盘52的上表面设有一圈定位凹槽,调节轮5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凸起,调节轮5通过定位凸起嵌入定位凹槽内进行定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定位底盘52上设有一圈高度依次变化的定位凹槽,定位凸起嵌入各定位凹槽内定位的同时调整调节棒2伸入液流通道11内的长度和角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定位底盘52上设有一圈高度连续变化的定位凹槽,定位凸起嵌入不同高度定位凹槽内定位的同时调整调节棒伸入液流通道11内的长度和角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调节棒2与调节棒通道12间通过螺纹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调节轮5上设有环绕调节轮5设置的流速刻度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调节棒通道12上设有内螺纹,调节棒2外部设有外螺纹,固定底座1设有限定调节棒2位移的限位挡件51。限位挡件51的设置,可以很好地的限定调节棒2最大位移,便于操控,减少误操作和避免调节棒2脱出。
输液调节器上设有可改变位置并随不同位置改变液流通道11供液体通过的横截面积的调节棒2,呈开放或半开放结构调节棒2,或呈中空结构的调节棒2。调节棒2采用圆柱状,调节棒2外径大于或等于调节棒通道12的内径,安装时稍加用力即可压入调节棒通道12,这样调节棒与调节棒通道12可相互紧密配合,避免渗液、漏液。调节棒2也可以采用长方体或其他形状。优选的,调节棒2外径稍大于或等于调节棒通道12内径,这样安装方便的同时亦不会折断调节棒2。
调节棒通道12上内螺纹与调节棒上外螺纹的设置,可以方便调速,也可以更好地使调节棒2与调节棒通道12相互紧密配合,可更好地避免渗液、漏液发生。
当调节棒2采用开放或半开放结构,调节棒2上设有作为液流通道11的通孔,通孔设有一个或呈间隔分布、不同孔径的设置。当通孔为一个时,固定底座1上底部形状与调节棒2上通孔相对应,对应横截面积最小为零,最大时等于整个通孔。当通孔采用间隔分布、不同孔径的设置时,不同孔径的通孔与固定底座1上底部形状对应,对应横截面积最小为零,最大时等于整个最大通孔的横截面积。特别的,相邻的通孔的最小横截面积朝一个方向依次增大,如由上至下依次增大,这样调节棒2上的通孔与固定底座1上底部形状对应横截面积顺次增大或减小。在进行输液流速调节时,可以使输液流速顺次增大或减小,方便输液调节流速。通孔的横截面可以为三角形、圆形或其它形状。
当调节棒2采用中空结构,调节棒2壁可采用完整密闭方式,在调节棒2末端设有作为液流通道的开口;或调节棒2外壁设有侧壁凹槽作为液体管路;或调节棒2外壁设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设有一个或呈间隔分布、不同孔径的设置。调节棒2通过沿调节棒通道12改变位置并随不同位置改变调节棒2上液流通道11的截面与固定底座1上底部形状间相交部分面积大小来调节流速。优选的,调节棒2的运动轨迹沿一个方向依次偏离,如由上至下或顺时针方向依次增大,这样调节棒2与液流通道11横截面积相交面积顺次增大或减小。在进行输液流速调节时,可以使输液流速顺次增大或减小,方便调节输液流速。
调节棒2向外延伸出调节轮5,调节轮5整体为圆盘状,调节轮5圆心设在调节棒2上,调节棒2同时作为调节轮5的转轴,调节流速时,调节轮5以调节棒2为轴心转动,与固定底座1呈相对旋转。调节轮5向上延伸有调节轮固定轴,固定底座1上设有容纳调节轮固定轴孔的固定器。调节轮固定轴和固定器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固定调节轮5。
固定底座1向外延伸有定位底盘52,调节轮5作为定位动盘,定位底盘52和定位动盘之间设有定位装置。定位装置可以是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
作为优选,定位装置为相互配合的半球状凸起和半球状凹陷,定位装置为相互配合的凸起和呈阶梯状高度变化的凹陷,或定位装置为相互配合的凸起和呈连续高度变化的凹陷。
定位装置优选有多组。定位装置的设置可以指示调速是否到位,方便流速的设定,避免调节时出现失误,影响输液的进程。定位装置的设置还可以保证在设定流速后,不会轻易变化,导致流速漂移。定位凹槽的高度沿一个方向依次变化,如由上至下依次增大,这样调节棒2上圆形通孔21与液流通道11对应横截面积顺次增大或减小。在进行流速调节时,可以使流速顺次增大或减小,方便调节流速。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定位凹槽沿圆周呈阶梯状分布,定位凹槽凹陷中心点高度沿顺时针方向逐步下降,调节轮5旋转时带动定位凸块与相应的定位凹槽配合,从而带动调节棒2作出相应位移,达到设定流速的目的。
当定位凹槽采用阶梯状高度变化的凹陷时,可以实现对液流通道11流量的非连续式定速调节。当定位凹槽采用呈连续高度变化的凹陷时,可以实现液流通道11无级定速调节,更易于调节流速。
上述调节器上设有刻度面板和流速指示器,刻度面板固定在固定底座1上,对应的流速指示器与调节轮5同步移动,两者配合,指示阅读输液器的输液流速和输液流量状态。调节棒2与固定底座1之间设有防止调节棒2、调节棒通道12等内部部件与外界相通的阻隔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底座1的两侧设有调节阀凹槽,与所述调节棒2顶端相连设有包覆在固定底座1外紧贴凹槽壁运动的棘爪6。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调节棒2的顶端设有调节环61。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两相对的调节阀凹槽上由上至下设有若干调节齿62,调节棒2顶端向下延伸设有包覆在固定底座1外卡固在两侧的调节齿62上相对设置的两道棘爪6。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两调节阀凹槽的宽度大于两棘爪6间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底座1和调节棒2之间设有锁止卡位。锁止卡位的设置,可以很好地限定调节棒的最大位移,便于操控,减少误操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底座1和调节棒2为一体制作,或者所述固定底座1与调节棒2为彼此独立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底座1和调节棒2通过可折弯件连接带7连成一体。
设置连接带的一体化制作更可减少不同注塑条件注塑时带来的产品精度误差,提高调节棒2与调节棒通道12的匹配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固定底座1上设有调节阀凹槽,当调节阀凹槽为波浪状的凹槽时,不同调节阀凹槽与固定底座1上的调节棒通道12上平面具有不同的距离。调节阀凹槽为波浪状分布,不同的调节阀凹槽的长度相同,两侧平行设置,棘爪6分别与对应的调节阀凹槽固定。相邻的调节阀凹槽与固定底座1调节棒通道12上平面具有不同的距离朝一个方向依次增大,如由上至下依次增大,这样在进行输液流速调节时,可以使调节棒2顺次增大或减小调整位移,方便调节输液流速。调节阀凹槽的横截面可以是齿状、阶梯状、波浪状或其他形状。调节阀凹槽为波浪状的凹槽配合不同结构调节棒2配合设置,可以实现对液流通道11输液流量的非连续式定速调节。
当调节阀凹槽为延伸平面的凹槽时,调节阀凹槽优选为长方形,两侧平行对称设置,棘爪6分别与对应的调节阀凹槽固定。特别的,相邻的调节阀凹槽与固定底座1调节棒通道12上平面具有不同的距离朝一个方向依次增大,如由上至下依次增大,这样在进行输液流速调节时,可以使调节棒2顺次增大或减小调整位移,方便调节输液流速。调节阀凹槽的横截面可以是直线、弧线或其他形状。调节阀凹槽采用延伸平面的凹槽配合密闭结构调节棒2设置时,可以实现液流通道11输液流量的无级定速调节,更易于调节输液流速。
调节棒2设有与调节棒2联动的棘爪6,固定底座1设有调节阀凹槽,调节棒2设有棘爪6,两者相互配合以确定调节棒2的位置。调节阀凹槽优选为两道,棘爪6优选为两个,两道调节阀凹槽之间间距大于对应的两个棘爪6之间间距,这样棘爪6更易抓紧调节阀凹槽,以加强两者操作的牢固性。两者配合位置优选有两组以上组合。调节阀凹槽和棘爪6的配合使用,可方便输液流速的设定,还可以保证在设定输液流速后,不会轻易变化,导致输液流速漂移。棘爪6的横截面可以是“L”形、矩形、三角形、半圆形或其他形状,流速调节阀设有方便把持和操作流速调节阀的调节环61。
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有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的固定底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固定底座上的调节棒;
所述调节棒上设有连接在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之间的液流通道;
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调节棒通道;
所述调节棒通道内设有可动的调节棒,所述调节棒与调节棒通道间水密性密封;
通过调整所述固定底座上底部形状与调节棒上液流通道的截面形状的重叠部分面积调整液流通道供液体通过的横截面积。
2.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有固定底座进液口和固定底座出液口的固定底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固定底座上的调节棒;
所述调节棒上设有连接在固定底座出液口和调节棒进液口之间的液流通道;
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调节棒通道;
所述调节棒通道内设有可动的调节棒,所述调节棒与调节棒通道间水密性密封;
所述调节棒上设有与固定底座出液口相通的调节棒进液口和调节棒出液口;
通过调整所述固定底座上底部形状与调节棒上液流通道的截面形状的重叠部分面积调整液流通道供液体通过的横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液流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流通道为间隔分布的凹槽,或横截面积连续变化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液流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棒通过改变底部嵌入调节棒通道的长度和/或者角度来进行截流,所述调节棒上液流通道的截面形状与固定底座上底部形状贴合,可对液流通道进行完全截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液流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棒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调节棒通过竖向运动改变调节棒上通孔的截面与固定底座上底部形状间相交部分面积大小来调节流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液流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棒上设有横截面积连续变化的液流通道,调节棒通过沿调节棒通道作竖向运动或水平旋转或螺旋运动改变调节棒上液流通道的截面形状与固定底座上底部形状间相交部分面积大小来调节流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流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棒外壁上设有连接固定底座出液口和调节棒进液口之间的液流通道,所述调节棒内设有内部中空的中空腔,所述调节棒设有与所述中空腔相通的出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与调节棒一体制作。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液流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棒的顶端设有辅助压板,所述调节棒通道突出于固定底座的上表面,所述辅助压板与固定底座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辅助压板的上方设有调节固定座和运动压板,所述运动压板的一端置于辅助压板的上方,所述运动压板的另一端铰接固定在调节固定座上,所述调节固定座上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可沿滑槽水平运动的滑轮,所述滑轮的底部压迫在运动压板上,所述滑轮滑动过程中驱动压板逐步下压辅助压板。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液流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棒向外延伸设有调节轮,所述调节轮向上延伸设有调节轮固定轴,所述调节棒的底部紧贴在调节棒通道底部,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容纳调节轮固定轴孔的固定器,所述调节轮可沿调节棒通道作轴向旋转,通过旋转所述调节轮调整调节棒在调节棒通道内的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液流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棒的顶部设有调节轮,所述调节棒与调节棒通道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突出于固定底座表面并置于调节轮顶部的限位挡件,通过旋转所述调节轮调整调节棒伸入调节棒通道内的长度和角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输液流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上设有环绕调节轮设置的流速刻度线。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液流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的两侧设有调节阀凹槽,所述调节棒的顶端设有调节环,所述调节棒顶端向下延伸设有包覆在固定底座外紧贴凹槽壁运动的棘爪。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液流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和调节棒为一体制作,或者所述固定底座与调节棒为彼此独立设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7970969 | 2014-12-22 | ||
CN201410797096 | 2014-12-22 | ||
CN201410832344 | 2014-12-29 | ||
CN2014108323449 | 2014-12-29 | ||
CN201510086011 | 2015-02-24 | ||
CN2015100860110 | 2015-02-24 | ||
CN2015102161017 | 2015-05-01 | ||
CN201510216101 | 2015-05-01 | ||
CN201510296435X | 2015-06-03 | ||
CN201510296435 | 2015-06-03 | ||
CN201510914848X | 2015-12-13 | ||
CN201510914848 | 2015-12-1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339738U true CN205339738U (zh) | 2016-06-29 |
Family
ID=5614926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1069357.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39738U (zh) | 2014-12-22 | 2015-12-21 |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 |
CN20151096183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41779B (zh) | 2014-12-22 | 2015-12-21 |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96183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41779B (zh) | 2014-12-22 | 2015-12-21 |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05339738U (zh) |
WO (1) | WO2016101858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41779A (zh) * | 2014-12-22 | 2016-06-08 | 胡绍勤 |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08521B (zh) * | 2017-08-16 | 2020-04-14 | 韩晓丽 | 一种护理用液体流速调节装置 |
CN110179557A (zh) * | 2018-12-18 | 2019-08-30 | 贝思德迩医疗器材(广州)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主工作气流量的牙科高速手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8312029U1 (de) * | 1983-04-23 | 1983-08-18 | B. Braun Melsungen Ag, 3508 Melsungen | Tropfenregelgeraet |
US4685654A (en) * | 1987-01-08 | 1987-08-11 | Hu Liang Tung | Flow regulator for drip infusion |
IT1270781B (it) * | 1993-06-23 | 1997-05-07 | Plasti Medical Spa | Regolatore di flusso ad alta precisione per linee d'infusione medicale |
US6273133B1 (en) * | 1999-10-15 | 2001-08-14 |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 Fluid flow rate switching device |
US6551279B1 (en) * | 2000-05-25 | 2003-04-22 | Oratec Interventions, Inc. | Infusion dispenser with adjustable flow rate regulator |
KR20020085131A (ko) * | 2001-05-04 | 2002-11-16 | 이상빈 | 링거액 주입량 조절장치 |
CN2805791Y (zh) * | 2005-02-04 | 2006-08-16 | 庄昌彬 | 输液流量调速器 |
CN101185783B (zh) * | 2007-12-03 | 2011-04-06 | 王兴章 | 调节器组装机的装配装置 |
CN201664449U (zh) * | 2010-04-19 | 2010-12-08 | 李明宙 | 输液用微量调节器 |
CN103623482A (zh) * | 2013-12-20 | 2014-03-12 | 大连大学 | 可自动监控的液体点滴系统及方法 |
CN205434574U (zh) * | 2014-12-22 | 2016-08-10 | 胡绍勤 |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 |
CN205339738U (zh) * | 2014-12-22 | 2016-06-29 | 胡绍勤 |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 |
-
2015
- 2015-12-21 CN CN201521069357.1U patent/CN20533973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12-21 WO PCT/CN2015/098144 patent/WO201610185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12-21 CN CN201510961834.3A patent/CN10564177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41779A (zh) * | 2014-12-22 | 2016-06-08 | 胡绍勤 |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6101858A1 (zh) | 2016-06-30 |
CN105641779A (zh) | 2016-06-08 |
CN105641779B (zh) | 2022-04-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434574U (zh) |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 | |
JP5739444B2 (ja) | 流れ制御システム | |
CN205339738U (zh) | 一种输液流速调节器 | |
JP2013512044A5 (zh) | ||
CN109106996B (zh) | 一种自动切换输液通道顺序连续输液器 | |
CN204563162U (zh) | 一种输液用双刻度精准定速定量调节器 | |
CN104888309A (zh) | 集成式智能输液设备 | |
CN104258488B (zh) | 输液用双刻度精准定速定量调节器 | |
CN107519555A (zh) | 一种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 | |
CN203815965U (zh) | 多路顺序切换输液器 | |
KR100909342B1 (ko) | 미세조절이 가능한 약액조절장치 | |
CN203001590U (zh) | 一种新型静脉输液精确调节装置 | |
CN201823115U (zh) | 新生儿输液吊桶 | |
KR101706147B1 (ko) | 수액세트용 유량 조절장치 | |
CN103800971A (zh) | 一种新型静脉输液精确调节装置 | |
CN206761996U (zh) | 一种输液用滴速控制装置 | |
CN2612383Y (zh) | 可调节流速的流量控制阀 | |
CN202822337U (zh) | 控制药液滴重的输液调节装置 | |
CN203815975U (zh) | 一种输液器流量微调装置 | |
CN201052307Y (zh) | 输液速度调节器 | |
CN201643202U (zh) | 控制药液滴重的输液调节装置 | |
CN109847150A (zh) | 一种智能输液滴速度控制装置 | |
CN201572386U (zh) | 控制药液滴重的输液调节装置 | |
CN107007908A (zh) | 一种不直接接触液体而自动精准调节流速的调控装置 | |
CN212395529U (zh) | 输液限流调节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