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5312846U - 电梯的候梯厅门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候梯厅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12846U
CN205312846U CN201520978902.2U CN201520978902U CN205312846U CN 205312846 U CN205312846 U CN 205312846U CN 201520978902 U CN201520978902 U CN 201520978902U CN 205312846 U CN205312846 U CN 2053128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hall
closing
plate
hall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7890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贞本敦史
染谷诚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128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128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的候梯厅门。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的候梯厅。提供一种抑制由于气流而产生的候梯厅门的关门阻力的增加的电梯的候梯厅门。电梯的候梯厅门具备:候梯厅门板,其设置在电梯的升降路径的候梯厅开口与候梯厅之间并且对候梯厅开口进行开闭;以及密封构件,其设置在该候梯厅门板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的门碰面上、与针对候梯厅门板的厚度的中心线相比更靠候梯厅侧的位置,在候梯厅门板关门时切断在候梯厅与升降路径之间流过的气流。

Description

电梯的候梯厅门
对优先权基础申请等相关申请的引用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P2015-142222(申请日:07/16/2015)作为基础,基于该申请享受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的候梯厅门。
背景技术
在冬季的高楼等的电梯中,如果建筑物内与外部空气的温度差变大,则在上下贯通建筑物的升降路径中,有时由于所谓的烟囱效应,会产生从下层向上层的上升气流。如果建筑物的外墙被完全密封,则即使产生空气的密度差,在建筑物外墙处也没有空气进出,所以在升降路径内不易产生稳定的上升气流。但是,在实际的建筑物中,有出入口、用于换气的开口部,发生建筑物内外的风的流入流出,其结果,在升降路径内产生上升气流。
作为其对策,以往在地面层设置旋转门来防止外部空气的流入,但近年来,根据安全性的观点,采用代替旋转门而设置多个通常的自动门来防止外部空气的流入的构造的建筑物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多个自动门同时打开的状况,所以得不到旋转门那样的气密性,产生升降路径内的上升气流的情况变多。当在升降路径内产生上升气流时,在下层,空气从电梯候梯厅流入到升降路径内,关门时的驱动部的负荷与通常情况相比增大,有时产生门关不严实这样的事态。
关于一般的电梯的门在候梯厅侧与轿厢侧分别配备有门,在轿厢侧的门(以下,称为“轿厢侧门”)处,具备含有开闭马达的开闭驱动机构。在除了保养作业时之外的通常的门开闭时,候梯厅侧的门(以下,称为“候梯厅门”)与轿厢侧门通过卡合机构而卡合,如果轿厢侧门通过开闭马达的驱动力而进行开闭,则经由卡合机构,开闭的驱动力传递到候梯厅门,候梯厅门就从动地进行开闭。卡合机构构成为在即将关门时,为关门后的轿厢升降做准备而使卡合脱离。候梯厅门构成为,在卡合脱离之后,通过利用了重物或者弹簧等的关门机构提供关门力而将门关严实。关门机构产生的关门力如果过强,则候梯厅门猛烈地关闭,产生噪音、对乘客来说危险的事态。相反,如果关门力过弱,则候梯厅门关不严实,无法进行升降。因此,在维修保养时,将关门力调整到适当的强度。即,并非根据候梯厅门的开闭阻力而随时进行该调整。因此,如果由于升降路径内的状况气流的产生等,候梯厅门的关门阻力与调整时相比增加的话,则有时会产生候梯厅门关不严实这样的事态。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上述那样的电梯的门构造,由于建筑物的内外部气温差而在升降路径内产生的上升气流越强,关门阻力增加而候梯厅门关不严实这样的事态的发生频度就越增加。
作为针对候梯厅门关不严实的现象的以往的对策,已知有在候梯厅门的周围的墙面开凿让气流通过的孔来降低候梯厅门的前后表面的压力差的技术。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可预料到候梯厅门的设计上的问题、由于穿过孔的风而发生对于乘客来说危险的事态。另外,还已知有改良卡合机构而不解除卡合直至将候梯厅门关严实为止的技术,但可预想到卡合机构的构造变得复杂,在制造成本、保养性方面产生问题。
本实用新型想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气流而产生的候梯厅门的关门阻力增加的电梯的候梯厅门。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候梯厅门的特征在于,具备:候梯厅门板,其设置在电梯的升降路径的候梯厅开口与候梯厅之间,对所述候梯厅开口进行开闭;以及密封构件,其设置在该候梯厅门板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的门碰面上、与针对所述候梯厅门板的厚度的中心线相比更靠候梯厅一侧的位置,在所述候梯厅门板关门时切断在所述候梯厅与所述升降路径之间流过的气流。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候梯厅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候梯厅门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候梯厅门的周边构造的上方剖面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虚线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候梯厅门的门碰面的倾斜角与关门助力的关系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的上方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的上方剖面图。
图7是示出图6所示的候梯厅门上的缓冲构件的设置状况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的上方剖面图。
图9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的一对门碰面的倾斜角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6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7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候梯厅门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的上方剖面图。
图1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与以往的候梯厅门的比较试验中的实验数据(1)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与以往的候梯厅门的比较试验中的实验数据(2)的图。
图1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与以往的候梯厅门的比较试验中的实验数据(3)的图。
图1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与以往的候梯厅门的比较试验中的实验数据(4)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以双开式的候梯厅门1为例进行说明,但在单开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从候梯厅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候梯厅门1的主视图。候梯厅门1设置在电梯的升降路径的候梯厅开口与候梯厅之间。如该图所示,候梯厅门1含有对候梯厅开口进行开闭的左右一对候梯厅门板1a、1b,被电梯的门套3与前沿板4包围。另外,在前沿板4上固定有具有导槽的门槛5。在候梯厅门1的上端部,设置有安装有吊门滑轮7a的悬吊部7b。在门套3的上边部内,安装有吊门滑轮7a能够旋转地卡合的滑轮吊轨6。吊门滑轮7a在滑轮吊轨6上旋转,从而候梯厅门板1a、1b进行开闭。另外,在候梯厅门板1a、1b的下端部,安装有用于候梯厅门1沿着导槽进行滑动的导靴8。针对候梯厅门板1a、1b,经由导线而连接有关门机构9。关门机构9在候梯厅门板1a、1b与后述的轿厢侧门2的卡合脱离时,对候梯厅门板1a、1b提供关门力。在这里,作为关门机构9的动力源而使用重物,但也能够代替重物而使用弹簧。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候梯厅门1的周边构造的上方剖面图。如该图所示,一般的电梯的门具备候梯厅侧的候梯厅门1与轿厢侧的门(以下,称为“轿厢侧门”)2。轿厢侧门2含有一对轿厢侧门板2a、2b,与含有开闭马达10的开闭驱动机构连接。在除了保养作业时之外的通常的门开闭时,候梯厅门1与轿厢侧门2通过卡合机构20而卡合,轿厢侧门2通过开闭马达10的驱动力进行开闭。此时,轿厢侧门2的开闭驱动力经由卡合机构20也传递到候梯厅门1,候梯厅门1从动地进行开闭。卡合机构20构成为,在即将关门时,为关门后的轿厢升降做准备而使卡合脱离。
图3是图2所示的虚线部分的放大图。如该图所示,在候梯厅门板1a的侧端部11,在候梯厅门1的从上部到下部的整个范围内安装有具有从上方观察时大致呈“コ”字形剖面的接缝构件30。接缝构件30例如是铝等金属制成的。在接缝构件30中,形成有以候梯厅门板1a的厚度的中央部附近作为顶点而向开门方向以倾斜角θ倾斜的倾斜面(第1倾斜面)30a。
另外,如图3所示,在接缝构件30的关门方向侧的端面上、与针对候梯厅门板1a的厚度的中心线X相比更靠候梯厅的一侧配置有由例如橡胶、弹性体等挠性材料构成的密封构件33。密封构件33在候梯厅门板1a、1b关门时切断在候梯厅与升降路径之间流过的气流。
另外,密封构件33具有以候梯厅侧作为顶点而向从门碰方向远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33a(第2倾斜面)。该倾斜面33a位于从接缝构件30的倾斜面30a向候梯厅方向的延长线上,与倾斜面30a同样地以呈倾斜角θ的方式形成。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候梯厅门板1a、1b的关门方向侧的门碰面35包括接缝构件30的倾斜面30a与密封构件33的倾斜面33a。在这里,门碰面35的倾斜角θ设为2°~10°左右。
接缝构件30的候梯厅侧的前端部31处于与密封构件33的顶点相比向与关门方向(箭头B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开门方向下降了的位置,做成在关门时不与相反侧的候梯厅门板1b的前端部31接触的形状。另外,接缝构件30的倾斜面30a内的与密封构件33最接近的棱线也一样,做成不与相反侧的候梯厅门板1b的接缝构件30的对置部分接触的形状。此外,在图3中,密封构件33作为整个构件配置在与中心线X相比更靠候梯厅的一侧,但也可以配置成密封构件33的至少中央部分与中心线X相比更靠候梯厅一侧。另外,候梯厅门板1b是与候梯厅门板1a左右对称的构造,同样地具有密封构件33,所以省略说明。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候梯厅门1中的门碰面35的倾斜角与后述的关门助力的关系的图。如该图所示,在倾斜角例如为10°的情况下,在作为倾斜面的门碰面35上容易发生流体的剥离,倾斜面附近的静压上升,所以关门的辅助效应变小。另外,在倾斜角低于2°的情况下,由于减压区域的缩小,关门的辅助效应也变小。因此,示出了以倾斜角θ为5°左右的方式形成接缝构件30以及密封构件33是合适的。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候梯厅门1的情况下,由于安装于侧端部11的接缝构件30以及密封构件33的形状,在关门时,密封构件33的顶点先碰撞,门碰面35从那里朝向轿厢侧具有间隙。由此,在关门前的间隙中流过的气流沿着密封构件33的倾斜面33a与处于该面的延长上的接缝构件30的倾斜面30a而流过。此时,对置的候梯厅门板1a、1b的门碰面35起到流路缓缓扩宽的扩散器的作用,所以间隙中的流体相对于平行板间的流体而加速,静压显著地降低。其结果,一对候梯厅门板1a、1b中就产生以关门的方式相互拉的关门助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在候梯厅门1的门碰面35上的候梯厅侧的位置处,设置了防止来自候梯厅侧的气流的侵入的密封构件33,从而能够降低箭头A方向的气流将门碰面35向与关门相反的方向推回的力。进而,通过使门碰面35稍稍倾斜,以使门碰面的间隙随着从候梯厅侧向轿厢侧而扩宽,能够降低即将关门时的左右的门碰面35的间隙中产生的压力,并利用气流产生辅助关门的力。
<第2实施方式>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11的上方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有两点。第一个不同点是接缝构件30的关门方向(箭头B方向)的端面30b未倾斜。第二个不同点是密封构件33在关门方向上不具有倾斜面,作为代替,具有相比接缝构件30的端面30b而向关门方向突出形成的突起部33b。突起部33b设置在与针对候梯厅门1的厚度的中心线X相比更靠候梯厅的一侧,在候梯厅门1的从上部到下部的整个范围内肋状地形成。
另外,在接缝构件30的端面30b的靠候梯厅的位置处设置有突起部33b,所以在关门时不与相反侧的候梯厅门板1b的端面30b接触。另外,在双开式的情况下,候梯厅门板1b是与候梯厅门板1a左右对称的构造,同样地具有突起部33b。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在候梯厅门1的关门方向的端面30b的靠候梯厅的位置,在防止来自候梯厅侧的气流的侵入的密封构件33处设置突起部33b,从而在左右的候梯厅门板1a、1b关门时突起部33b彼此接触,所以能够降低箭头A方向的气流将端面30b向与关门相反的方向推回的力。
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还考虑在候梯厅门板1b侧代替突起部33b而具有槽部(省略图示)的构造。槽部以与突起部33b对置的方式,在密封构件33的端面(门碰面)的从上部到下部的整个范围内向开门方向凹状地形成,在关门时能够与候梯厅门板1a侧的突起部33b嵌合。通过嵌合构造进行密封,从而具有能够进一步提高遮蔽力的优点。
<第3实施方式>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11的上方剖面图。图7是示出图6所示的候梯厅门1上的缓冲构件41的设置状况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有两点。第一个不同点是不设置接缝构件30,候梯厅门板1a、1b的处于关门方向的门碰面12形成为倾斜面。如果详细叙述的话,候梯厅门板1a、1b的门碰面12a、12b相对于候梯厅侧板面的垂直轴或者对于门开闭方向的垂直轴,绕门长边方向轴(向候梯厅门板的开门方向)稍稍倾斜,以使与对置的另一个候梯厅门板1b的门碰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在候梯厅侧较狭而在轿厢侧较变宽。该倾斜角设为2°~10°左右,但在10°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流体的剥离,所以5°左右是合适的。
第二个不同点是不设置密封构件33,如图7所示,在门碰面12的垂直方向上的上端以及下端附近设置有例如由橡胶等弹性构件构成的缓冲构件41。
此外,在图6的例子中,缓冲构件41在候梯厅门板1a、1b这两者上设置,并且对置配置,但也可以仅设置于一个板上。另外,关于缓冲构件41,能够选择任意高度的缓冲构件来安装。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在关门时,缓冲构件41碰撞而候梯厅门板1a、1b停止,弹性变形了的缓冲构件41存在于板间,从而在关门时,成为在候梯厅侧敞开最小的间隙的状态。因此,具有能够在受到箭头A方向的气流将门碰面12向与关门相反的方向推回的力的影响之前达到关门状态的优点。
<第4实施方式>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11的上方剖面图。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接缝构件30具有沿着从倾斜面30a(第1倾斜面)向轿厢侧的延长线以规定的长度突出形成的延长部42。延长部42的长度例如能够设定为10mm以下。此外,关于其他构造,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一样。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由于箭头A方向的气流而发生静压的降低的部分的面积扩展了延长部42的量,所以具有能够增大关门助力这样的优点。
<第5实施方式>
图9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的一对门碰面12a、12b的倾斜角的上方剖面图。在这里,例示了左右一对候梯厅门板1a、1b各自的门碰面12a、12b的倾斜角相互不同、并且倾斜角的一方或者双方被调整为在关门时在左右一对候梯厅门板1a、1b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宽度与候梯厅侧相比在轿厢侧变宽、即a1>a2的3个模式。
在图9的(A)中,示出了候梯厅门板1a的门碰面12a与候梯厅侧板面垂直(θ1=0°)、候梯厅门板1b的门碰面12b相对于候梯厅侧板面以倾斜角θ2倾斜的模式。
另外,在图9的(B)中,示出了候梯厅门板1a的门碰面12a相对于候梯厅侧板面以倾斜角θ3倾斜、候梯厅门板1b的门碰面12b相对于候梯厅侧板面以与倾斜角θ3不同的倾斜角θ4倾斜的模式。
然后,在图9的(C)中,示出了候梯厅门板1a的门碰面12a相对于候梯厅侧板面以倾斜角θ5倾斜、候梯厅门板1b的门碰面12b与候梯厅侧板面垂直(θ6=0°)的模式。在图9的(A)、(C)的情况下,具有仅通过只更换一个门板就能够进行装配的优点。
在任一模式中,都以使得候梯厅侧的间隙的宽度a1、轿厢侧的间隙的宽度a2、候梯厅门板1a、1b的门厚度b满足以下那样的式子的方式,来调整门碰面12a、12b的相对于候梯厅侧板面的倾斜角。
a2-a1<btan10°=0.18b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通过任意地调整候梯厅门板1a、1b的一方或者双方的门碰面的倾斜角,能够任意地使关门助力变化。
<第6实施方式>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6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11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被形成为作为门碰面的倾斜面30a、30a′在从门上部到下部的整个范围的一部分区域中其倾斜角或者倾斜面的宽度发生变化。具体地说,与门的上部与下部的倾斜面30a的倾斜角相比,门中央部的倾斜面30a′的倾斜角更缓和。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具有能够通过使倾斜面的形状变化来调整关门助力的优点。
<第7实施方式>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7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11的立体图,图12是该侧端部11的上方剖面图。如这些图所示,在门碰面12的上部以及下部,安装有门碰部件43。另外,如图12所示,在候梯厅门板1b的内部设置有联杆机构44。将门碰部件43以及密封构件45以能够在候梯厅门板1a的开闭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连结到该联杆机构44。联杆机构44根据在关门时针对门碰部件43向开门方向(箭头P方向)施加的按压力,将密封构件45向关门方向(箭头Q方向)推出,在与对置构件发生门碰时,形成气密部。密封构件45是在从门上部到下部的整个范围内设置的肋状的线密封部。另外,在双开式的门的情况下,候梯厅门板1a是与候梯厅门板1b同样地具备门碰部件43、联杆机构44、密封构件45、或者具有省略了门碰部件43、联杆机构44、密封构件45的侧端部11的门板。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通过利用基于倾斜了的门碰面12的关门助力以及关门机构9对候梯厅门板1a、1b提供的关门力,将门碰部件43向相反方向(开门方向)按压,能够经由联杆机构44而将密封构件45向关门方向按压。因此,能够在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更迟的时刻产生气密状态,所以具有能够得到关门助力直至关门的最终阶段的优点。
<上述实施方式的效应确认实验>
本申请发明人为了调查候梯厅门1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11(以下,称为“关门端”)的形状对关门力产生的影响,使用门的模型进行了实验。在实验中,用鼓风机对模拟了实际的候梯厅门的支撑构造的模型的相当于候梯厅的一侧施加风压,用数字式测力计测定左右一对门中的一个门被预先固定在关闭位置而使另一个门从开到闭时所需的力。图13至图1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候梯厅门1与以往的候梯厅门的比较试验中的实验数据(1)~(4)的图。在图13中,横轴是关门间隙,用将全开设为100、将全闭设为0的百分比来表示。左边纵轴是压力,将在关门时产生的最大压差设为100%。右边纵轴是关门所需的力,用将关门端的形状为形状A时的关门端处的力设为100的百分比来表示。在图14至图16中,关于其他端部形状的数据(形状B、C、D),以形状A的关门端处的力作为基准(100%)而用百分比表示关门力。
在图13所示的形状A的情况下,门端面仅仅如长方体的一面那样为平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关门间隙低于3%,则关门力急剧上升而在关门端处变成最大的力。
在图14所示的形状B的情况下,与第1以及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在风的上游侧(候梯厅侧)设置有相当于密封构件的肋部。在这种情况下,未观察到即将关门时的关门力的急剧上升,关门端处的关门力为形状A的60%左右。
在图15所示的形状C的情况下,与图14相反,在风的下流侧设置有肋部。在这种情况下,关门前的关门力上升与形状A相比更急,关门端处的关门力为形状A的170%。
形状A、形状C的关门端处的关门力高的理由被认为是在关门时候梯厅侧的压力进入到关门间隙中,该压力产生了推回将要关闭的门端面的力。根据这些实验可以确认,通过设为形状B,能够降低关门力。
另外,在图16所示的形状D的情况下,与第1以及第4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使门碰面倾斜。实验结果是使门碰面倾斜3°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关门力伴随着关门而大致以零值进行推移,如果关门间隙超过15%,则关门力变成负。即,可知将门关闭的方向的力正起作用。该力在关门间隙2%时达到下限值,其后转而上升,在最终的关门端处成为形状A的50%的力。在形状D的情况下,具有倾斜的门碰面的候梯厅侧的棱线先相接,所以在门碰时,可观察到与形状B一样的效果。通过该实验,确认了门碰面的倾斜使关门阻力降低,进而产生辅助关门的力。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该新的实施方式能够按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梯的候梯厅门,其特征在于,具备:
候梯厅门板,其设置在电梯的升降路径的候梯厅开口与候梯厅之间,对所述候梯厅开口进行开闭;以及
密封构件,其设置在该候梯厅门板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的门碰面上、与针对所述候梯厅门板的厚度的中心线相比更靠候梯厅一侧的位置,在所述候梯厅门板关门时切断在所述候梯厅与所述升降路径之间流过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候梯厅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候梯厅门板是左右一对双开式的门板,各自的所述门碰面被对置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候梯厅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碰面相对于所述候梯厅门板的开闭方向的面的垂直轴,向开门方向侧倾斜,以使关门时在所述左右一对候梯厅门板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宽度与所述候梯厅侧相比在轿厢侧变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候梯厅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所述侧端部的从上部到下部的整个范围内安装的接缝构件,
所述密封构件设置在所述接缝构件的所述关门方向侧的端面上、与针对所述候梯厅门板的厚度的中心线相比更靠所述候梯厅侧的位置,
所述门碰面具有形成于所述接缝构件的所述关门方向侧的第1倾斜面、以及形成于所述密封构件的所述关门方向侧并且位于从所述第1倾斜面向所述候梯厅侧的延长线上的第2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候梯厅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缝构件具有沿着从所述第1倾斜面向所述轿厢侧的延长线以规定的长度突出形成的延长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的候梯厅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候梯厅门板的所述门碰面的倾斜角相互不同,并且所述倾斜角的一方或者双方被调整为所述关门时在所述左右一对候梯厅门板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宽度与所述候梯厅侧相比在所述轿厢侧变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候梯厅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构件具有在所述门碰面的从上部到下部的整个范围内向所述关门方向侧突出形成的肋状的突起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候梯厅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候梯厅门板的一方具有在所述密封构件的所述门碰面的从上部到下部的整个范围内向所述关门方向侧突出形成的肋状的突起部,所述左右一对候梯厅门板的另一方具有在所述密封构件的所述门碰面的从上部到下部的整个范围内向开门方向凹状地形成并且在关门时与所述突起部嵌合的槽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候梯厅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碰面在从上部到下部的整个范围的一部分区域中倾斜角或者倾斜面的宽度发生变化。
10.一种电梯的候梯厅门,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在电梯的升降路径的候梯厅开口与候梯厅之间并且对所述候梯厅开口进行开闭的候梯厅门板,
所述候梯厅门板的关门方向的侧端部的门碰面相对于所述候梯厅门板的开闭方向的板面的垂直轴,向所述候梯厅门板的开门方向侧倾斜,以使关门时在所述门碰面与对置构件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宽度与所述候梯厅侧相比在轿厢侧变宽。
CN201520978902.2U 2015-07-16 2015-11-30 电梯的候梯厅门 Active CN20531284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2222A JP6054482B1 (ja) 2015-07-16 2015-07-16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
JP2015-142222 2015-07-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12846U true CN205312846U (zh) 2016-06-15

Family

ID=56314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78902.2U Active CN205312846U (zh) 2015-07-16 2015-11-30 电梯的候梯厅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54482B1 (zh)
CN (1) CN20531284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3391A (zh) * 2019-12-23 2020-04-0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高层建筑新型抗烟囱效应智能感应门系统及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091283B2 (en) * 2021-09-20 2024-09-17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door astraga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67274U (ja) * 1983-04-22 1984-11-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用扉
JP4727072B2 (ja) * 2001-06-29 2011-07-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乗場の引き戸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3391A (zh) * 2019-12-23 2020-04-0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高层建筑新型抗烟囱效应智能感应门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963391B (zh) * 2019-12-23 2023-12-05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高层建筑新型抗烟囱效应智能感应门系统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24816A (ja) 2017-02-02
JP6054482B1 (ja) 2016-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90331B2 (en) Roller for a sliding panel assembly,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a sliding panel assembly
CN205312846U (zh) 电梯的候梯厅门
KR20130124367A (ko) 엘리베이터의 승강장 도어장치
DE102007018842A1 (de) Befestigungsstruktur einer D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CN205838267U (zh) 一种轿厢壁通风结构
KR102493970B1 (ko) 엘리베이터 승강장 도어의 차연 구조
US20060175147A1 (en) Door device of elevator
CN102341557A (zh) 水平侧向移动门的上密封件
KR101541628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도어장치
JP601261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における気密装置及び気密装置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のかご
CN205061262U (zh) 电梯装置
CN104891315B (zh) 电梯门开闭装置
TWI274038B (en) Elevator
DE2458951C3 (de) Aufzug
CN204454205U (zh) 电梯及层门装置
CN107571723A (zh) 框架式内外翻窗
JP2896260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JP434812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CN203319426U (zh) 电梯的层站门固定件
CN207207704U (zh) 框架式内外翻窗
CN209210163U (zh) 一种防尘电梯地坎组件
CN110589667A (zh) 防杂物防脱离的电梯安全地坎
CN205634581U (zh) 一种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电梯层门
JP3168348U (ja) ローラゲート
JP5676735B1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安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