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15911U - 一种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215911U CN205215911U CN201520908273.6U CN201520908273U CN205215911U CN 205215911 U CN205215911 U CN 205215911U CN 201520908273 U CN201520908273 U CN 201520908273U CN 205215911 U CN205215911 U CN 2052159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be
- drainage
- hollow
- minimally invasive
- hollow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所述引流细管包括体内段和体外段,两部分连通;体内段空心管体的管壁外侧设有至少2个包覆管壁的固定气囊和若干侧孔,固定气囊分别与各自的注气通道连接,侧孔与空心管体的空腔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填补了目前市场上没有专门用于气胸引流、液胸引流的微创细管的空白;依靠固定气囊固定,引流细管不易被拉出,固定更可靠;空心管体设置锥形端,更利于引流细管插入胸腔;可用于气胸引流,也可用于液胸引流,且不需在胸口表皮切口,也不需要缝合固定,因此,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小,撤管后伤口的愈合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
背景技术
胸膜腔由胸腔壁层和脏层构成,是不含空气的密闭潜在性腔隙,当病人的胸腔内存在积气和/或积液时,可能会导致肺塌陷,呼吸功能下降,甚至危及生命,现在医学上对这类病人一般采用胸腔闭式引流的方法排出胸腔内的积气和/或积液。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另一端接入比胸腔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浓胸的引流,对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对自发性气胸,传统的治疗方法上取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间或液前线第4-5肋间,在局部麻醉下沿肋骨上缘平行作1.5-2cm的皮肤切口,用套管针穿刺进入胸腔膜,拔去针芯,通过套管将灭菌胶管插入胸腔。
现有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主要有肋间粗管(20-25Fr)和肋间细管(6-10Fr)。相对于肋间细管,肋间粗管操作简单,又可以引流大部分不是特别粘稠的液体,因此,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是使用肋间粗管时,需要切开皮肤,沿肋骨上缘伸入血管钳,分开肋间肌肉各层直至胸腔;见有液体或气体涌出时立即置入引流管。以丝线缝合胸壁皮肤切口,并结扎固定引流管,敷盖无菌纱布。引流管末端连接至水封瓶,水封瓶置于病床下不易被碰倒的地方。肋间促管需要切开皮肤,因此造成的损伤较大,且可能伤及肋间动脉,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活动不便。
肋间细管常用于引流气胸、胸腔非血性积液或引流后向胸腔注入药物等,采用肋间细管与传统胸腔穿刺相比,有诸多优点,如可以避免多次胸腔穿刺,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患者痛苦小且活动方便等,但是目前临床常用中心静脉穿刺管改装,并没有专门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的微创细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临床上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专门用于气胸引流或液胸引流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所述引流细管包括体内段和体外段,所述体内段的空心管体和所述体外段的体外管均为中空管道,所述空心管体与所述体外管连通;所述空心管体的管壁外侧设有至少2个包覆管壁的固定气囊,所述固定气囊分别与各自的注气通道连接;所述空心管体外周面还包含侧孔,所述侧孔与所述空心管体的空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注气通道紧密贴附于所述空心管体的外周面,在空心管体位于固定气囊与体外管之间的管壁延伸,并从体外管的管壁引出,连接单向阀,向所述固定气囊充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空心管体不与体外管连接的一端为半球形、锥形中的一种,优选为锥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锥形顶端设有顶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侧孔的个数为1-10个,优选为3-8个,更优选为4-6个;所述侧孔位于所述空心管体的锥形端部,所述侧孔用于引流胸腔内的气体或液体,并防止堵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侧孔关于所述体内段中心线对称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空心管体外形为C型、直线型或波浪型中的一种,优选为C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空心管体的长度为10-30cm,优选为15-25cm,更优选为18-22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固定气囊为长方体、正方体、球体、椭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椭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更优选为椭球体。
其中一所述固定气囊位于所述空心管体的中部,另一所述固定气囊距离所述空心管体锥形端的长度为所述空心管体总长度的2/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一所述固定气囊距离所述空心管体锥形端8-10cm,另一固定气囊距离所述空心管体锥形端13-15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固定气囊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优选为单独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空心管体的外周上还包含指示刻度,所述指示刻度用于指示体内段插入体内的深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空心管体与体外管连接处的0-3cm范围内的管壁厚度为0.8-1.5mm,优选为1.0-1.3mm;所述空心管体其余部分的管壁厚度为0.6-1.2mm,优选为0.8-1.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空心管体的管内径为:0.8-2.3mm,优选为1.1-2.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空心管体的材质为聚氨酯、所述体外管的材质为透明塑料,所述固定气囊的材质为橡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引流细管的管外壁上还包含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可以为任意形式的常用结构,如可移动固定装置、蝶形管夹等,并优选为可移动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填补了目前市场上没有专门用于气胸、液胸引流的微创细管的空白;
2)依靠固定气囊固定,引流细管不易被拉出,固定更可靠;
3)空心管体设置锥形端,更利于引流细管插入胸腔;
4)可用于气胸引流,也可用于液胸引流,且不需在胸口表皮切口,也不需要缝合固定,因此,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小,撤管后伤口的愈合快。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锥形端的局部剖视图;
1、空心管体2、侧孔3、固定气囊A4、固定气囊B5、注气通道A6、单向阀A7、注气通道B8、单向阀B9、指示刻度10、锥形端11、体外管12、可移动的固定装置13、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引流细管结构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包括体内段、体外段和固定结构12,体内段、体外段的长度均为20cm,体内段的空心管体1与体外段的体外管11连通,即引流通道13开始于空心管体1的锥形端10,一直延伸至体外管11不与空心管体1连接的另一端,并与后续的延长管连通,空心管体1外形为C型,使用该引流细管时更容易插入胸腔。
锥形端10的外周对称分布6个侧孔2,即每侧平均分布3个侧孔。侧孔2与空心管体1内部的空腔13连通,用于引流胸腔内的气体或液体。锥形端10的顶端也可以设有顶孔,与侧孔2一起用于引流胸腔内的气体或液体。空心管体1的管壁外侧设有2个包覆管壁的固定气囊,2个固定气囊均为椭球形,分别为固定气囊A3和固定气囊B4,固定气囊A3位于空心管体1的中部,距离锥形端10前端8-10cm,注气通道A5在空心管体1位于固定气囊A3与体外管11之间的管壁延伸,并从体外管11的管壁引出并连接单向阀A6,通过单向阀A6向固定气囊A3注气。固定气囊B4距离锥形端10前端13-15cm,注气通道B7在空心管体1位于固定气囊B4与体外管11之间的管壁延伸,并从体外管11的管壁引出并连接单向阀B8,通过单向阀B8向固定气囊B4注气。注气通道A5、注气通道B7均紧密贴附于空心管体1的外周面。
空心管体1的外周面还包含指示刻度9,可以更清楚的指示空心管体1插入胸腔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还包括可移动的固定装置12,某些特殊病人不能使用固定气囊A或固定气囊B固定时,可以使用可移动的固定装置12固定空心管体1。空心管体1与体外管连接处的0-3cm范围内的管壁厚度为1.1mm,其余部分的管壁厚度为0.9mm,空心管体1管壁部分加厚的目的是对抗胸壁肌肉回缩。
使用方法
基于以上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的操作方法加以简单描述,该使用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使用穿刺针从发生气胸或液胸的一侧胸口的定位点穿入胸腔;
步骤2、沿步骤1中的穿刺针置入导丝,置入导丝后退出穿刺针;
步骤3、沿步骤2中的导丝置入扩张器,胸腔扩张后,退出扩张器;
步骤4、沿步骤3中的导丝置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至相应深度,退出导丝;
步骤5、向相应的固定气囊充气,固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操作完成。
其中,气胸引流时,空心管体1插入体内的深度为10cm,固定气囊A3距离锥形端10前端8-10cm,空心管体1插入到指示的位置后,通过单向阀A6向固定气囊A3充气。
液胸引流时,空心管体1插入体内的深度为15cm,固定气囊B4距离锥形端10前端13-15cm,空心管体1插入到指示的位置后,通过单向阀B8向固定气囊B4充气。即固定气囊A3、固定气囊B4分别在气胸引流、液胸引流时起无创固定的作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新型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细管包括体内段和体外段,所述体内段的空心管体和所述体外段的体外管均为中空管道,所述空心管体与所述体外管连通;所述空心管体的管壁外侧设有至少2个包覆管壁的固定气囊,所述固定气囊分别与各自的注气通道连接;所述空心管体外周面还包含侧孔,所述侧孔与所述空心管体的空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孔的个数为1-10个,所述侧孔位于所述空心管体的锥形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体外形为C型、直线型或波浪型中的一种,所述空心管体不与体外管连接的一端为半球形、锥形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体的长度为10-3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所述固定气囊位于所述空心管体的中部,另一所述固定气囊距离所述空心管体锥形端的长度为所述空心管体总长度的2/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体与体外管连接处的0-3cm范围内的管壁厚度为0.8-1.5mm,所述空心管体其余部分的管壁厚度为0.6-1.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体的管内径为0.8-2.3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气囊为长方体、正方体、球体、椭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体的外周上还包含指示刻度,所述引流细管的管外壁上还包含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为可移动固定装置、蝶形管夹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其特征在于,锥形端顶端设有顶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908273.6U CN205215911U (zh) | 2015-11-13 | 2015-11-13 | 一种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908273.6U CN205215911U (zh) | 2015-11-13 | 2015-11-13 | 一种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215911U true CN205215911U (zh) | 2016-05-11 |
Family
ID=55891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908273.6U Active CN205215911U (zh) | 2015-11-13 | 2015-11-13 | 一种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21591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06811A (zh) * | 2017-03-03 | 2017-05-03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一种测温加强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 |
CN107198601A (zh) * | 2017-07-05 | 2017-09-26 | 佛山杰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球囊加强导管 |
-
2015
- 2015-11-13 CN CN201520908273.6U patent/CN20521591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06811A (zh) * | 2017-03-03 | 2017-05-03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一种测温加强固定型胸腹腔引流管 |
CN107198601A (zh) * | 2017-07-05 | 2017-09-26 | 佛山杰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球囊加强导管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953760A1 (en) | A cervical canal dilation device | |
CN105343985A (zh) | 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 |
US20210322735A1 (en) | Medical drainage device and uses thereof | |
CN102580172B (zh) | 一种微创气胸引流管 | |
CN205215911U (zh) | 一种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 | |
WO2016040610A1 (en) | Vaginal dilator | |
CN209405344U (zh) | 隧道式胸腔积液引流组件装置 | |
CN209286272U (zh) | 便于负压控制的颈部脓肿的经皮穿刺负压引流冲洗装置 | |
CN203829377U (zh) | 胸腹腔引流装置 | |
CN206822933U (zh) | 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 | |
CN209033292U (zh) | 一种胸腹腔引流管 | |
CN202263281U (zh) | 双卡压囊式引流导管固定器 | |
CN201341905Y (zh) | 胸腔闭式引流管植入扩张钳 | |
CN103055405A (zh) | 深部多功能组合引流器 | |
CN204684285U (zh) | 一种适于肾挫裂伤的穿刺引流装置 | |
CN219355037U (zh) | 造瘘球囊扩张导管 | |
CN108096686B (zh) | 胸腹腔引流管 | |
CN219539204U (zh) | 球囊扩张导管 | |
CN111419321A (zh) | 经皮经肝胆囊直接穿刺型引流管 | |
CN206910577U (zh) | 引流冲洗双腔一体管 | |
CN213283247U (zh) | 带有保护气囊的腹腔穿刺针 | |
CN209475232U (zh) | 复合型颈部脓肿的经皮穿刺负压引流冲洗装置 | |
CN210844499U (zh) | 一种体外置入式胸腹双腔冲洗引流管道装置 | |
CN106137343A (zh) | 膀胱穿刺装置 | |
CN203842146U (zh) | 引流导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25 Address after: 100029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Andingmen Anzhenli Patentee after: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100029 Beijing city Chaoyang District anzhen Road No. 2 Patentee before: Yang 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