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58514U - 柱塞及成型系统 - Google Patents
柱塞及成型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058514U CN205058514U CN201520772114.8U CN201520772114U CN205058514U CN 205058514 U CN205058514 U CN 205058514U CN 201520772114 U CN201520772114 U CN 201520772114U CN 205058514 U CN205058514 U CN 2050585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lit ring
- plunger
- base plate
- top board
- conical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3/36—Moulds for making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29C43/361—Moulds for making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with pressing members independently movable of the parts for opening or closing the mould, e.g. movable pist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6—Means for plasticising or homogeni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or forcing it into the mould
- B29C45/58—Details
- B29C45/586—Injection or transfer plung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02—Transfer moulding, i.e. transferr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by a plunger from a "shot" cavity into a mould cavity
- B29C45/021—Plunger drives; Pressure equalizing means for a plurality of transfer plung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02—Transfer moulding, i.e. transferr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by a plunger from a "shot" cavity into a mould cav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柱塞(102)及成型系统(100)。该柱塞包括顶板(204)和联接到所述顶板(204)的底板(206)。第一开口环(208)设置在所述顶板(204)和所述底板(206)之间并且联接到所述顶板(204)。第二开口环(210)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环(208)和所述底板(206)之间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一开口环(208)。本实用新型可以选择性地改变缸与柱塞之间形成的间隙,以防止成型材料逸出,并使模板易于分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括双开口环柱塞的成型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上,在成型过程中,成型材料被放置在缸中,并且利用柱塞推动成型材料通过浇口进入模腔中。在柱塞边缘与缸的内侧边缘或内壁之间的空隙或间隙必须尽可能接近,而无需使柱塞的边缘接触缸的侧壁。浇口数量和浇口的横截面积(或者根据所有浇口计算面积)将确定在缸和活塞之间的最小间隙尺寸。如果间隙比计算出的浇口横截面的面积大,则成型材料将选取最小阻力的路径,在缸和柱塞之间向上推动,而不进入模腔,这将产生废料部分。如果间隙比计算出的浇口横截面的面积小,则模具冲压的操作者将不得不将模板撬开,产生潜在的不安全工作状况。一种这样的传统成型设备在Butts的美国专利申请No.3,405,214中公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系统,其通过选择性地改变缸与柱塞之间的间隙,以防止成型材料逸出,并使模板易于分离。
在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柱塞,所述柱塞包括顶板和联接到顶板的底板;所述柱塞还包括第一开口环和第二开口环,所述第一开口环设置在顶板和底板之间,并联接到顶板;所述第二开口环设置在第一开口环和底板之间,并且联接到第一开口环。
当所述柱塞的所述底板不接触成型材料时,所述第一开口环和所述第二开口环处于第一构造中;并且,当所述柱塞的所述底板接触所述成型材料时,所述第一开口环和所述第二开口环处于第二构造中。
其中,在所述第一构造中,所述第一开口环和所述第二开口环均与所述顶板的外周和所述底板的外周对齐;并且,在所述第二构造中,所述第一开口环和所述第二开口环均位于所述顶板的外周和所述底板的外周的外侧,以消除被倒入所述成型材料的所述柱塞与缸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其中,随着所述柱塞移动,所述成型材料经由多个浇口进入模腔,并且保持所述的第二构造,通过所述第一开口环和所述第二开口环保持所述间隙消失。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包括第一锥形表面,沿着所述第一锥形表面,所述第一开口环被设置成从所述第一构造移动到所述第二构造;并且,所述底板包括第二锥形表面,沿着所述第二锥形表面,所述第二开口环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开口环接触并从所述第一构造移动到所述第二构造。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通过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的弹簧部件在所述第一构造中与所述底板分离;并且,当所述弹簧部件被压缩时,在所述第二构造中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接触。
其中,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由弹簧部件分离,当所述柱塞不接触成型材料时,所述弹簧部件被配置成处于伸展状态;当所述柱塞接触所述成型材料时,所述弹簧部件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口环包括被配置成在第一锥形表面处相应地接触所述顶板的第一内锥形表面;并且,所述第二开口环包括被配置成在第二锥形表面处相应地接触所述底板的第二内锥形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口环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环的第二开口取向为180°。
在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型系统,所述成型系统包括被配置成盛放成型材料的缸以及柱塞,所述柱塞被配置成沿着缸的内壁移动,以通过在缸基部处的多个浇口将成型材料推入模腔中;所述柱塞包括顶板和联接到顶板的底板;所述柱塞还包括第一开口环和第二开口环,所述第一开口环设置在顶板和底板之间,并联接到顶板;所述第二开口环设置在第一开口环和底板之间,并且联接到第一开口环。
上面提及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使开口环在压力施加到柱塞时膨胀,增加柱塞的有效直径,并且最小化在缸与柱塞之间的间隙。当压力去除时,顶板和底板将会分离,增加间隙的尺寸,使模具在重力的作用下打开,而无需借助撬杆。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成型系统;
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柱塞和缸的横截面视图;
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柱塞的等距视图;
图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柱塞的顶视图;
图5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第一构造中柱塞的横截面视图;
图6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第一构造中缸和柱塞的横截面放大视图;
图7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第二构造中柱塞的横截面视图;
图8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第二构造中缸和柱塞的横截面放大视图;
图9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柱塞的第一开口环;
图10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柱塞的第二开口环;
图1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柱塞的双开口环结构;
图1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制造柱塞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图1中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成型系统100的等距视图。在沿着图1中示出的笛卡尔坐标中负Y轴从上到下的结构中,成型系统100可包括柱塞板101、缸板103以及模板148。柱塞板101被配置成经由导轨182(为了清楚起见,仅两个导轨182中的一个在图1中示出)在缸板103上方滑动。模板148被设置成在导轨184上方滑动并与缸板103下方对齐(仅两个导轨184中的一个在图1中示出)。虽然没有明确地示出,但是成型系统100可包括附加组件,包括但不限于电源、控制系统、用于柱塞板101、缸板103以及模板148的导柱、按压柱塞板101抵靠缸板103和模板148的按压机构、稳定地保持成型系统100的基部、保持成型系统100的各个部件在一起的螺钉和螺栓机构以及它们的组合。在一个方面,成型系统100可以是传递成型系统。在另一个方面,成型系统100可以是压缩成型系统,尽管成型系统100可以实现其它类型的成型系统和方法。
柱塞板101可以包括多个柱塞102,其经由螺钉180附接在柱塞板101的表面下方,虽然其它类型的附接机构(例如,弹簧、磁铁等)可被使用。多个柱塞102关于图2-12被讨论,仅使用多个柱塞102中的一个柱塞为例。
缸板103可包括多个缸104,以在空间上对应于或匹配于多个柱塞102。多个缸104可设定形状为保持各种类型的成型材料,其包括但不限于:橡胶、树脂或其它类型的聚合物。多个缸104中的每一个包括在基底216处的多个浇口120(如图2所示)。多个浇口120的取向或结构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来改变,并且在此所示的结构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模板148包括多个模具支座150。基于由成型系统100制造的物品,各种类型的模具可以附接到多个模具支座150中的每一个。在施加热接着冷却期间,所要制造的物品可以采用附接到多个模具支座150的模具的正或负的形状,如鉴于本实用新型可由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理解的。
参照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沿着X-Y平面用于柱塞102和缸104的成型系统100的横截面视图。柱塞102被示为附接到柱塞板101的底面。要注意的是,虽然仅多个柱塞102中的一个和仅多个缸104中的一个正在被讨论,但是这里的讨论同样适用于多个缸104和多个柱塞102中的剩余的缸和柱塞。柱塞102在缸104内侧示出,并且沿着负Y轴移动以接触放置在或倒入在缸104的容积232中的缸104的基部116上的成型材料212。间隙202存在于柱塞102和缸104的内壁224之间。或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柱塞102或柱塞板101不移动。相反,在柱塞板101下面的缸板103通过由成型系统100的液压油缸(未示出)施加的力来移动。利用来自液压油缸的力,缸板103向上移动柱塞102(或柱塞板101)以产生作用在底板206上的压力。压力由抵靠底板206推动的成型材料212产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柱塞102包括顶板204、底板206以及由在顶板204和底板206之间的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形成的双开口环结构1100(在图11中示出)。底板206接触并推动成型材料212以穿过多个浇口120到达模腔222中。一旦进入模腔222内侧,则温度处理可以被应用到成型材料212以形成安装到模具支座150的模具226的形状。要注意的是,多个浇口120可以不同于图2所示的结构来设置。例如,多个浇口120可以被设置以使得在图2中所示的横截面视图中,仅多个浇口120中的一个可见,剩余浇口在多个浇口120中的一个的后面且排成一行。这种横截面的结构例如在图6和图8中示出。
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柱塞102的等距视图。柱塞102可包括用于固定螺钉502的中心固定螺钉孔302(下面将参考图5和图7讨论),以在组装期间将柱塞102保持作为单件。柱塞102的表面可包括与螺钉180相匹配的插座380,其将柱塞102附接到柱塞板101。在该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柱塞102可以包括肩部螺栓腔304,以容纳保持顶板204和底板206在一起的相应肩部螺栓504(参照图5-8讨论)。第一开口环208联接到顶板204,并被配置成包括第一开口306。第二开口环210联接到第一开口环208,并包括第二开口1002(如图10和11所示),其与第一开口306径向分隔180o来取向。在该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间隔308可以存在于第二开口环210和底板206之间。仅举例而言,间隔308可以在零至几毫米之间变化。
参照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柱塞的顶视图102。尤其是,顶板204与中心固定螺钉孔302、肩部螺栓腔304以及插座380一起示出。顶板204的顶表面下方的虚线示出的是一对弹簧部件402’和402”以及第一开口环208。要指出的是,虽然仅示出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中的两个,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面,更多个的弹簧部件或者仅单个弹簧部件可被使用。通过沿着柱塞102的直径截取的截面A-A来讨论柱塞102的内部细节,如在图5和图7中所示。
参照图5,示出了沿着图4中截面A-A的柱塞102的横截面视图。图5示出在柱塞102的中心固定螺钉孔302中的固定螺钉502、所述的一对弹簧部件402’和402”以及在肩部螺栓腔304中的肩部螺栓504。固定螺钉502可在柱塞102的组装期间移除以允许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分别插入到柱塞102的顶板204的切口506’和506”。一旦插入到切口506’和506”中,则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中的每个处于具有长度L1的初始松弛或伸展状态。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的伸展状态将顶板204和底板206分离,导致在第二开口环210和底板206之间形成间隔308。在柱塞102的生产期间,一旦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已经插入到相应的切口506’和506”中,则固定螺钉502可以被安装。顶板204和底板206然后经由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彼此联接。
应注意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不是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中的两个,而是仅一个弹簧部件402’或402”可被使用。可选地,包括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的两个以上的弹簧部件(例如,三个、四个,等等)也可被使用。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不是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而是一对磁体可在切口506’和506”中的每个切口的内侧使用,以通过间隔308来初始分离顶板204和底板206。该对磁体可以是永久磁铁,或者可以是电磁铁。该对磁体之间的磁性斥力可被用作保持顶板204和底板206初始分离。在该对磁体之间的这种排斥磁力可以随后由来自接触成型材料212的底板206的作用力来克服。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与相应对的磁体组合可用来将顶板204与底板206初始分离。
顶板204包括第一锥形表面508,并且底板206包括第二锥形表面510。第一锥形表面508被设定形状为与第一开口环208的第一内锥形表面512匹配。同样地,第二锥形表面510被设定形状为与第二开口环210的第二内锥形表面514匹配。
在弹簧部件402’和402”的初始伸展状态中,柱塞102被称为处于第一构造中。在柱塞102的第一构造中,在第二开口环210和底板206之间的间隔308不等于零,并且,除第二开口环210的第二内锥形表面514与第二底板206的第二锥形表面510接触外,第二开口环210与底板206的其余部分彼此不接触。在第一构造中,肩部螺栓504位于顶板204的相应肩部螺栓腔304中的相应基座516的第一位置中。肩部螺栓504穿过在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中的对齐孔518,肩部螺栓504(未示出)的其余部分位于第一位置中顶板204的肩部螺栓腔304的相应的基座516上。此外,在第一构造中,分离件520存在于顶板204和第一开口环208之间。底板206还没有与成型材料212(图5中未示出)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顶板204的外周和底板206的外周中的每一个由直径D1限定。直径D1可以限定柱塞102的整个外周。第一开口环208的第一外表面522和第二开口环210的第二外表面524与柱塞102的整个外周对齐。仅作为示例而非作为限制,D1=12.188英寸。此外,在第一构造中,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中的每一个均处于松弛的自然状态。
图6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相对于缸104的柱塞102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该柱塞102处于第一构造中。在第一构造中,随着柱塞102开始向下移动到缸104中,间隙202被保持在柱塞102和缸104的内壁224之间。弹簧部件402’以及弹簧部件402”(在图6中未示出)伸展,并朝着缸104的基部216向下推动底板206。因此,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处于松弛状态。第一开口环208的第一外表面522和第二开口环210的第二外表面524仍然与柱塞102的外周对齐,以使得柱塞102的总直径D1被保持在第一构造中。在柱塞102的第一构造中,底板206还没有接触到成型材料2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成型材料212可以在成型系统100的成型循环开始之前安装在缸104的容积232内。
参照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沿着图4的横截面A-A的柱塞102的第二构造。在第二构造中,成型材料212(在图7中未示出)抵靠底板206的底表面推动。底板206在Y轴方向上移动以消除间隔308。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中的每一个弹簧部件现在处于具有长度L2的压缩状态,L2<L1。作为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压缩的结果,肩部螺栓504分别从基座516抬离。肩部螺栓504现在处于第二位置,在该位置处肩部螺栓504中的每个已经上移了高度702。在一个方面,高度702等于沿Y轴的间隔308和分离件520的高度之和。
在第二构造中,由于底板206推动顶板204,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在与X-Z平面平行或在X-Z平面中的箭头704和706的方向中横向和径向向外移动。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的这种运动使缸104的内壁224和柱塞102之间的间隙202缩小或消除。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的运动分别沿着第一锥形表面508和第二锥形表面510发生。在第二构造中,由于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向外移动以更靠近和/或接触内壁224运动,柱塞102的总直径增加到D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如果‘t’是间隙202的厚度,则D2=D1+t。仅作为示例,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可以移动0.060英寸,以使得直径D2=12.248英寸(假定原始直径D1=12.188英寸)。
图8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相对于缸104的柱塞102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该柱塞102处于第二构造中。在第二构造中,底板206接触成型材料212,并且沿着Y轴由成型材料212向上推动。底板206的这个运动,使得第二开口环210和第一开口环208被向外推动。在第一开口环208中的开口306以及相应地在第二开口环210中的第二开口1002(关于图10讨论)允许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移动更靠近或接触缸104的内壁224。第一开口环208的第一内锥形表面512沿着顶板204的第一锥形表面508移动以实现第二构造,如图7-8中所示。同样地,第二开口环210的第二内锥形表面514沿着底板206的第二锥形表面510移动以实现第二构造。因此,间隙202被减小或消除,以使得成型材料212通过多个浇口120流入到模腔222。多个浇口120中的每一个可具有锥形孔口,通过该锥形孔口成型材料212向下移入用于处理的模腔222中,虽然其它形状的多个浇口120(例如圆柱形)可以被使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在第二构造中,顶板204与柱塞102的底板206直接接触。在该第二构造中,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各自压缩,并且间隔308消失,因为顶板204与柱塞102的底板206直接接触。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第一开口环208的示例性结构和形状。在图9中,第一开口环208处于松弛状态,例如处于第一构造中。在这种松弛状态中,第一开口306没有打开,并且第一开口306的端部904和906以最大重叠彼此接触。在一个方面,端部904和906被配置成彼此相对滑动,并基于间隙202的尺寸来最终分离以使第一开口环208实现第二构造,其中第一外表面522接触缸104的内壁224(图9中未示出)。图9示出了第一内锥形表面512以及对齐的孔518中的每一个孔,通过该对齐的孔518肩部螺栓504分别穿过。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在第一开口环208的第一底部表面908处接触,如图11所示。仅通过示例的方式,第一开口环208可以是金属的。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第二开口环210。第二开口环210大致相同于第一开口环208,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开口1002设置与第一开口306分隔180o。在图10中,第二开口环210处于松弛状态,例如,处于第一构造中。在这种松弛状态中,第二开口1002没有打开,并且第二开口1002的端部1004和1006以最大重叠彼此接触。在一个方面,端部1004和1006被配置成彼此相对滑动,并且基于间隙202的尺寸最终分离以使第二开口环210实现第二构造,其中第二外表面524接触缸104的内壁224(图10中未示出)。图10示出了第二内锥形表面514以及对齐的孔518中的每一个孔,通过该对齐的孔518肩部螺栓504分别穿过。第二开口环210和第一开口环208在接触第一开口环208的第一底部表面908的第二底部表面1008处接触,如图11所示。仅通过示例的方式,第二开口环210可以是金属的。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双开口环结构1100(在独立视图中示出)的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第一开口306和第二开口1002被彼此径向相对取向,尽管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面,第一开口306和第二开口1002的其它相对取向可以被使用。例如,第一开口306和第二开口1002可以处于大致180°,例如179°,而不是180°。该对齐的孔518被设置成使得肩部螺栓504可穿过以保持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在一起。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通常适用于具有柱塞和缸结构的成型系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可适用于包括双开口环柱塞的成型系统100和方法1200。传统上,在成型过程中,树脂或成型材料放入缸中,并且柱塞推动成型材料通过浇口进入模腔。在柱塞边缘与缸的内侧边缘或内壁之间的空隙或间隙必须尽可能接近,而无需使柱塞的边缘接触缸侧。浇口数量和浇口的横截面积(或者所有浇口的计算面积)将决定在缸和柱塞之间的最小间隙尺寸。如果间隙具有比计算的浇口面积更大的横截面,则成型材料将选取最小阻力的路径,并且在缸和柱塞之间向上推动,而不流入部件腔。这将产生废料部分或溢出物(flash)。如果间隙具有比计算的浇口面积更小的横截面,则模具冲压的操作者将不得不将模板撬开,产生潜在的不安全状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示例性解决方案是使用由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形成的双开口环柱塞1100,其由所述的一对弹簧部件402’和402”来弹性操作,以允许当模板148打开时在缸104和柱塞102之间间隙202的尺寸更大。例如,间隙202的尺寸可以是在传统成型系统中可用的间隙尺寸的6倍。传递压力使多个弹簧部件402’和402”压缩(或在替代方案中,克服所述的一对磁铁的排斥力),并且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分别由相应的第一锥形表面508、第二锥形表面510、在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中的第一内锥形表面512和第二内锥形表面514以及柱塞102膨胀。第一开口环208连同第二开口环210一起的膨胀可以增加柱塞102的直径D1到直径D2以产生成型材料212所需的间隙202的最小尺寸,以使成型材料212进入到模腔222中。当模具被打开时,多个弹簧部件402’和402”将推动顶板204和底板206与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分开,并且增加在缸104和柱塞102之间间隙202的尺寸。间隙202的较大尺寸将允许模具经由重力打开,并且无需借助于撬杆,以消除不安全状况。
参照图12,示出了组装柱塞102的方法1200。在操作1202中,提供了柱塞102的顶板204。顶板204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切口506’和506”以容纳该对弹簧部件或磁体402’和402”。在操作1204中,底板206可与顶板204对齐。例如,中心固定螺钉孔302和/或固定螺钉502可用来实现这种对齐,并将保持顶板204和底板206处于预定的结构中。在一个方面,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可在底板206附接到顶板204之前插入到底板206和顶板204之间。
在操作1206中,第一开口环208可以被设置成接触在第一内锥形表面512处的柱塞102的顶板204的第一锥形表面508。在操作1208中,第二开口环210可以被设置并且可以由穿过对齐孔518的肩部螺栓504保持到第一开口环208。与第一开口环208类似,第二开口环210可以在联接到第一开口环208的最初松弛状态中设置,例如图11中示出的那样。
在操作1210中,柱塞102可以附接到成型系统100的柱塞板101。例如,螺钉180可以通过插入柱塞102的顶板204的插座380中以将柱塞102附接到柱塞板101。
在操作1212中,成型材料212(例如,橡胶)可以被添加到缸104的基部216。最初,当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处于松弛状态时,成型材料212不接触底板206的底表面。在操作1214中,成型系统100可以通过带动柱塞板101和柱塞102朝着模板148向下以接触成型材料212来操作。在接触时,底板206推动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以压缩该对弹簧部件402’和402”。这使第一开口环208和第二开口环210向外膨胀移动,以更靠近甚至接触缸104的内壁224。因此,成型材料212不会向上流入间隙202中,而是仅流过多个浇口120。
Claims (10)
1.一种柱塞(102),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板(204);
底板(206),其联接到所述顶板(204);
第一开口环(208),其在所述顶板(204)和所述底板(206)之间并且联接到所述顶板(204);以及
第二开口环(210),其在所述第一开口环(208)和所述底板(206)之间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一开口环(20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塞(102),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柱塞(102)的所述底板(206)不接触成型材料(212)时,所述第一开口环(208)和所述第二开口环(210)处于第一构造中;并且,当所述柱塞(102)的所述底板(206)接触所述成型材料(212)时,所述第一开口环(208)和所述第二开口环(210)处于第二构造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柱塞(10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构造中,所述第一开口环(208)和所述第二开口环(210)均与所述顶板(204)的外周和所述底板(206)的外周对齐;并且,在所述第二构造中,所述第一开口环(208)和所述第二开口环(210)均位于所述顶板(204)的外周和所述底板(206)的外周的外侧,以消除被倒入所述成型材料(212)的所述柱塞(102)与缸(104)的内壁(224)之间的间隙(2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塞(102),其特征在于,随着所述柱塞(102)移动,所述成型材料(212)经由多个浇口(120)进入模腔(222),并且保持所述的第二构造,通过所述第一开口环(208)和所述第二开口环(210)保持所述间隙(202)消失。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柱塞(102),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04)包括第一锥形表面(508),沿着所述第一锥形表面(508),所述第一开口环(208)被设置成从所述第一构造移动到所述第二构造;并且,所述底板(206)包括第二锥形表面(510),沿着所述第二锥形表面(510),所述第二开口环(210)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开口环(208)接触并从所述第一构造移动到所述第二构造。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柱塞(102),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04)通过在所述顶板(204)和所述底板(206)之间的弹簧部件(402’,402”)在所述第一构造中与所述底板(206)分离;并且,当所述弹簧部件(402’,402”)被压缩时,在所述第二构造中所述顶板(204)与所述底板(206)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塞(102),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04)和所述底板(206)由弹簧部件(402’,402”)分离,当所述柱塞(102)不接触成型材料(212)时,所述弹簧部件(402’,402”)被配置成处于伸展状态;当所述柱塞(102)接触所述成型材料(212)时,所述弹簧部件(402’,402”)处于压缩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塞(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环(208)包括被配置成在第一锥形表面(508)处相应地接触所述顶板(204)的第一内锥形表面(512);并且,所述第二开口环(210)包括被配置成在第二锥形表面(510)处相应地接触所述底板(206)的第二内锥形表面(5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塞(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环(208)包括第一开口(306),所述第一开口(306)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环(210)的第二开口(1002)取向为180°。
10.一种成型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104),其被配置成盛放成型材料(212);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柱塞(102),其被配置成沿着所述缸(104)的内壁(224)移动,以通过在所述缸的基部(116)处的多个浇口(120)将所述成型材料(212)推入模腔(222)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4/508,478 US9409325B2 (en) | 2014-10-07 | 2014-10-07 | Molding system and method having dual split ring plunger |
US14/508478 | 2014-10-0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058514U true CN205058514U (zh) | 2016-03-02 |
Family
ID=55385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772114.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58514U (zh) | 2014-10-07 | 2015-10-08 | 柱塞及成型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09325B2 (zh) |
CN (1) | CN20505851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01890A (zh) * | 2019-12-20 | 2021-06-22 | 天津平高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 管件注塑模具及管件注塑模具用脱模辅助工装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NL2018533B1 (en) * | 2017-03-16 | 2018-09-24 | Besi Netherlands Bv | Plunger for feeding encapsulating material to a mould cavit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482338A (en) | 1945-06-12 | 1949-09-20 | Defiance Machine Works Inc | Molding press |
US3405214A (en) | 1965-04-08 | 1968-10-08 | Tri State Products Inc | Mold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
US3647337A (en) | 1969-06-17 | 1972-03-07 | Gen Motors Corp | Precision molding apparatus |
US4723899A (en) | 1984-11-12 | 1988-02-09 | Michio Osada | Molding apparatus for enclosing semiconductor chips with resin |
JPS6239214A (ja) | 1985-08-16 | 1987-02-20 | Matsuda Seisakusho:Kk | 射出成形機におけるプランジヤの移動装置 |
JP4240258B2 (ja) | 2000-02-10 | 2009-03-18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封止成形装置の樹脂部材供給機構 |
-
2014
- 2014-10-07 US US14/508,478 patent/US9409325B2/en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10-08 CN CN201520772114.8U patent/CN20505851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01890A (zh) * | 2019-12-20 | 2021-06-22 | 天津平高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 管件注塑模具及管件注塑模具用脱模辅助工装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096295A1 (en) | 2016-04-07 |
US9409325B2 (en) | 2016-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461279U (zh) | 一种用于加工短小翻边垫圈类零件的复合模具 | |
CN205058514U (zh) | 柱塞及成型系统 | |
CN103507241A (zh) | 一种较深的杯状类制品的模具的冷却水路结构 | |
CN104139148A (zh) | 一种汽车双法兰异形件冷镦开合模 | |
CN101327663A (zh) | 斜锲双作用抽芯式冲压成型模具 | |
CN104550440A (zh) | 加厚产品成型方法 | |
CN208858859U (zh) | 一种机械设备模具的减震装置 | |
JP2014200993A (ja) | 成形品の製造装置 | |
KR20120001855U (ko) | 슬라이드 코어 장치 | |
CN103407108A (zh) | 一种底部镶件的脱模结构 | |
KR101345576B1 (ko) | 비대칭 형상부를 구비하는 물품 제조를 위한 단조 프레스 및 방법 | |
CN205705070U (zh) | 一种电源插头下盖注塑模具 | |
CN208513629U (zh) | 一种用于锻钢止回阀阀杆加工模具 | |
CN203438497U (zh) | 一种底部镶件的脱模结构 | |
CN203650904U (zh) | 杯状类制品的模具的冷却水路 | |
KR20150035608A (ko) | 2단 취출장치가 구비된 사출 금형 | |
CN107672129A (zh) | 模具滑块的延迟结构 | |
CN203542997U (zh) | 一种注塑模具 | |
CN217916604U (zh) | 大倒扣脱模机构 | |
CN219464528U (zh) | 一种磁吸模具锁紧结构 | |
CN203844102U (zh) | 吸尘器罩盖的注塑模具 | |
CN109093890B (zh) | 拆卸便捷的泄压式生产模具 | |
CN214188192U (zh) | 一种便于拆装的模具 | |
CN215095269U (zh) | 一种基于注塑模具用原料导向机构 | |
CN203739144U (zh) | 一种带耐磨防粘导向结构的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Termination date: 201710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