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51032U - 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051032U CN205051032U CN201520787713.7U CN201520787713U CN205051032U CN 205051032 U CN205051032 U CN 205051032U CN 201520787713 U CN201520787713 U CN 201520787713U CN 205051032 U CN205051032 U CN 2050510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insulating body
- combination conversion
- splicing
- pcb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4353 relayed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5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abstract 1
- 101100460844 Mus musculus Nr2f6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包括板状的绝缘本体、至少两个连接端子,该至少两个连接端子分别在绝缘本体注塑时嵌注成型于绝缘本体,且各连接端子之间彼此电气绝缘;各连接端子分别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从绝缘本体相邻的两个表面延伸出来,且第一端子通过第三端子与第二端子电气相连。汽车继电器包括PCB组件和上述组合转换端子,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二端子分别为引脚,并分别插接于PCB组件设置的至少两个引脚插孔,且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二端子之间的间距与PCB组件的至少两个引脚插孔之间的间距相适配。本实用新型使各连接端子与绝缘本体的连接更加牢固,不易出现松动、甚至脱落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继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的汽车继电器主要有三种类型:电容式、翼片式、电子式。汽车继电器内部的核心部件是焊接有MCU、MOS管、电容、电阻等部件的PCB组件,该PCB组件通过一端子连接部件与外界进行电气连接。该端子构件主要包括构件主体和安装在该构件主体上的多个端子。由于该多个端子多采用卡接或插接的方式固定于构件主体上,并往往需要经过折弯处理,导致其存在如下不足之处:各端子不够牢固,容易在反复插拔后出现松动,甚至脱落,从而影响电气性能;组装不便,工艺繁杂;各端子之间的间距不稳定,从而不便于插拔;端子空间占有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述的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包括板状的绝缘本体、至少两个连接端子,该至少两个连接端子分别在绝缘本体注塑时嵌注成型于绝缘本体中,且各连接端子之间彼此电气绝缘;各连接端子分别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从绝缘本体相邻的两个表面延伸出来,第三端子位于绝缘本体内部,且第一端子通过第三端子与第二端子电气相连。
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从所述绝缘本体的同一表面延伸出来,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二端子从所述绝缘本体的同一表面延伸出来,且该些第二端子沿“一”字形排列。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为扁平快速引出端,所述第二端子为引脚。
一实施例中,所述各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分别与所述绝缘本体相应的表面相垂直;所述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与其第三端子之间的夹角呈90°。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三者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相固接,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一体成型。
一种汽车继电器,包括PCB组件,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组合转换端子,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二端子分别为引脚,且分别从绝缘本体的同一表面延伸出来并插接于PCB组件设置的至少两个引脚插孔,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二端子之间的间距与PCB组件的至少两个引脚插孔之间的间距相适配。
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从所述绝缘本体的同一表面延伸出来,所述各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分别与所述绝缘本体相应的表面相垂直,且第一端子与其第三端子之间的夹角呈90°。
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二端子和所述至少两个引脚插孔分别沿“一”字形排列,并与所述PCB组件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平行。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三者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相固接,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一体成型。
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壳体和盖接于该壳体一端的盖体,所述PCB组件、组合转换端子装配于壳体与盖体围成的内腔中,且盖体设有若干供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伸出的容让孔。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绝缘本体注塑时,将各连接端子嵌注成型于绝缘本体,各连接端子分别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从绝缘本体相邻的两个表面延伸出来,且第一端子通过第三端子与第二端子电气相连,一方面使连接端子与绝缘本体的连接更加牢固,使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经过反复插拔后不会出现松动、甚至脱落的情况,并方便插拔,且生产工艺简单,可以省去后续端子与绝缘本体的装配工序;另一方面减小了组合转换端子的空间占有率,使产品整体更加小型化;
2、本实用新型的各连接端子的第二端子之间的间距与PCB组件的至少两个引脚插孔之间的间距相适配,不仅方便插拔,还免于调整第二端子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避免各第二端子的强度受到影响。
2、本实用新型优选将第二端子沿“一”字形排列,如此,与该组合转换端子配合的PCB组件上的引脚插孔也可以沿“一”字形排列,并与PCB组件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平行,从而使本实用新型更便于插拔操作,便于加工PCB组件的引脚插孔,也有利于进一步缩小体积,使产品更加小型化;
3、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端子优选全部埋入绝缘本体内,可以使连接端子裸露在外的面积较小,从而降低连接端子被氧化的风险。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转换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转换端子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图3所示结构的仰视图;
图5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转换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转换端子的俯视图(局部透视);
图7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转换端子的侧视图;
图8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转换端子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包括板状的绝缘本体1、三个连接端子2,该三个连接端子2分别在绝缘本体1注塑时嵌注成型于绝缘本体1中,且各连接端子2彼此电气绝缘;各连接端子2分别包括第一端子21、第二端子22和第三端子23,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从绝缘本体1相邻的两个表面延伸出来,且第一端子21通过第三端子23与第二端子22电气相连。
本实施例中,所述三个连接端子2的第一端子21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同一表面延伸出来,所述三个连接端子2的第二端子22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同一表面延伸出来,且三个连接端子2的第二端子22沿“一”字形排列。
本实施例中,所述各连接端子2的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分别与所述绝缘本体1相应的表面相垂直。所述第一端子21为扁平快速引出端,且第一端子21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二端子22为引脚。所述各连接端子2的第一端子21与其第三端子23之间的夹角呈90°。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21、第二端子22和第三端子23三者一体成型。除此,三者也可以采用焊接或其它方式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端子23全部或部分为异形端子,即形状不规则的端子,且这些第三端子23在所述绝缘本体1内则沿同一平面间隔排列。如此,可以利用第三端子23的不规则结构使各第一端子21在绝缘本体1的分布更加灵活、多变,满足使用需求。
所述连接端子2的个数均不局限于三个,其也可以为两个、四个、五个,甚至更多,从而形成2脚位组合端子、3脚位组合端子、4脚位组合端子、5脚位组合端子等。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转换端子,采用上述结构使其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嵌件注塑方式,生产制作简单,并使各连接端子2与绝缘本体1的连接更加牢固,避免反复插拔出现松动、甚至脱落的情况;可以省去连接端子2与绝缘本体1的装配工序;
2、第一端子21、第二端子22无需弯折处理,因而组合转换端子的空间占有率较小,使产品整体更加小型化;
3、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裸露在外的面积较小,第三端子23则隐藏在绝缘本体1内,从而可以降低各端子被氧化的风险;
4、各第一端子21、第二端子22之间的间距稳定,方便插拔,且电气连接性能好。
请参见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继电器,包括PCB组件3,以及上述组合转换端子,组合转换端子设于PCB组件3上,第二端子22分别插接于PCB组件3设置的三个引脚插孔31。
本实施例中,所述三个连接端子2的第二端子22之间的间距与所述PCB组件3上设置的三个引脚插孔31之间的间距相适配,如此,使各第二端子22无需经过弯折处理即可适配插接于PCB组件3上的引脚插孔31。
本实施例中,所述PCB组件3上的三个引脚插孔31也沿“一”字形排列,并与PCB组件3的宽度方向相平行,如此,不仅使本实用新型更便于插拔操作,并便于加工PCB组件3的引脚插孔,还有利于进一步缩小体积,使产品更加小型化。
本实施例中,汽车继电器还包括壳体和盖接于该壳体一端的盖体,所述PCB组件3、组合转换端子装配于壳体与盖体围成的内腔中,且盖体设有若干供所述组合转换端子的各第一端子21伸出的容让孔。
实施例二
请参见图5-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其具有九个连接端子2,且九个连接端子2的第一端子21位于绝缘本体1的同一表面,九个连接端子2的第二端子22也位于绝缘本体1的同一表面,并与第一端子21位于绝缘本体1的两个相邻的表面,九个连接端子2的第三端子23均埋入绝缘本体1内。
由于汽车继电器的小型化要求使得绝缘本体1的尺寸有限,因此,部分连接端子2的第一端子21在垂直于PCB组件的方向重叠,为保证连接端子2彼此电气绝缘及第二端子22沿“一”字形排列,本实施例中的第三端子23需部分或全部采用异形端子,利用第三端子23的不规则结构及各第三端子23在同一平面使九个连接端子2彼此电气绝缘,并使九个连接端子2的第二端子22沿“一”字形排列,从而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满足汽车继电器小型化的要求。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状的绝缘本体、至少两个连接端子,该至少两个连接端子分别在绝缘本体注塑时嵌注成型于绝缘本体中,且各连接端子之间彼此电气绝缘;各连接端子分别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从绝缘本体相邻的两个表面延伸出来,第三端子位于绝缘本体内部,且第一端子通过第三端子与第二端子电气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转换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从所述绝缘本体的同一表面延伸出来,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二端子从所述绝缘本体的同一表面延伸出来,且该些第二端子沿“一”字形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转换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为扁平快速引出端,所述第二端子为引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转换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分别与所述绝缘本体相应的表面相垂直;所述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与其第三端子之间的夹角呈9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转换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三者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相固接,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一体成型。
6.一种汽车继电器,包括PCB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转换端子,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二端子分别为引脚,且分别从绝缘本体的同一表面延伸出来并插接于PCB组件设置的至少两个引脚插孔,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二端子之间的间距与PCB组件的至少两个引脚插孔之间的间距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从所述绝缘本体的同一表面延伸出来,所述各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分别与所述绝缘本体相应的表面相垂直,且第一端子与其第三端子之间的夹角呈9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二端子和所述至少两个引脚插孔分别沿“一”字形排列,并与所述PCB组件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三者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相固接,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和盖接于该壳体一端的盖体,所述PCB组件、组合转换端子装配于壳体与盖体围成的内腔中,且盖体设有若干供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伸出的容让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787713.7U CN205051032U (zh) | 2015-10-12 | 2015-10-12 | 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787713.7U CN205051032U (zh) | 2015-10-12 | 2015-10-12 | 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051032U true CN205051032U (zh) | 2016-02-24 |
Family
ID=55344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787713.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51032U (zh) | 2015-10-12 | 2015-10-12 | 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05103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90851A (zh) * | 2015-10-12 | 2016-03-09 | 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 |
-
2015
- 2015-10-12 CN CN201520787713.7U patent/CN20505103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90851A (zh) * | 2015-10-12 | 2016-03-09 | 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10657B (zh) | 一种Type‑C插座连接器 | |
CN206135144U (zh) | 改良的转接线结构 | |
CN109994856A (zh) | 一种易于实现电连接器微型化的簧片式插针接触件 | |
CN104795658A (zh) | 一种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座及其制作方法 | |
CN205051032U (zh) | 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 | |
CN204947141U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104425962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3800340U (zh) | 具有可变化组合结构的简易型连接器 | |
CN105390851A (zh) | 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 | |
CN202025890U (zh) | 电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 |
CN202308489U (zh) | 一种hdmi连接器的新型改进结构 | |
CN216289114U (zh) | 一种折弯卡钩16p连接器 | |
CN210897667U (zh) | 智能高压型连接器 | |
CN20269585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8782169U (zh) | 稳定可靠的USB Type-C连接器 | |
CN101499569B (zh) | 电子通信产品的电连接器及制造工艺 | |
CN219717448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21552296U (zh) | 一种磁吸接头及其成型模具 | |
CN219286817U (zh) | 网络插座、电路板组件及电子产品 | |
CN204030037U (zh) | Sata电连接器 | |
CN203481489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2633523U (zh) | 一种柱形公母连接器 | |
CN207753203U (zh) | 一种薄型rj45插座 | |
CN214754305U (zh) | 一种内部结构牢固的Type C母座连接器 | |
CN201008037Y (zh) | 一种接线端子及接插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