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56378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856378U CN204856378U CN201520050833.9U CN201520050833U CN204856378U CN 204856378 U CN204856378 U CN 204856378U CN 201520050833 U CN201520050833 U CN 201520050833U CN 204856378 U CN204856378 U CN 2048563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 display module
- output area
- electronic device
-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显露;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在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显露,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不同;框架体,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体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电子设备诸如智能手表或手机等能够显示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以满足用户对智能电子设备的需求。然而,由于受限于电子设备本身的尺寸,其所配备的传统显示器的显示面积通常很小,只能显示有限的信息。
因此,如何在有限尺寸的穿戴式电子设备上显示更多、更全面的信息,相关技术中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显露;
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在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显露,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不同;
框架体,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体上。
优选地,由于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与所第二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不同,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交互方式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交互方式不同;
所述第一交互方式为用户的眼睛远离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的观看方式;所述第二交互方式为所述用户的眼睛接近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的观看方式;
当所述用户以所述第一交互方式观察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时所述用户感知到第一感知画面;所述第一感知画面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所述第一感知画面的显示内容为第一显示内容;
当所述用户以所述第二交互方式观察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时所述第二显示模组所发出的光束入射到所述用户的眼睛使得所述用户感知到第二感知画面;所述第二感知画面的显示内容为第二显示内容;
所述第二感知画面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
且,所述第二感知画面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
优选地,所述框架体还包括: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框架体;
固定件,与所述连接件活动连接;当所述固定件处于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固体上且形成环型,以使所述第一本体上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以及所述第二本体上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贴附于一所述固体上;其中,当所述固定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所述固体上时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所处的平面为不同的平面。
优选地,所述框架体为非对称设计结构,所述第一本体设置在所述框架体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二本体设置在所述框架体的第二区域;或者
所述框架体构成对称设计结构,所述第一本体设置在第一区域,所述第二本体设置在所述框架体的第二区域;所述框架体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对称。
优选地,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组件,用于显示第一图像;
光路转换组件,用于将从所述显示组件发出的与所述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一光束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所述第一图像对应的放大虚像的第二光束;
光传导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光束进行在构成所述光传导组件的材质中进行传导,最后输出给所述用户;
所述第二显示模组位于所述框架体的所述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区域中固定设置所述显示组件和所述光路转换组件的第一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重叠;所述第二区域中固定设置所述光传导组件的第二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当所述固定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所述固体上时基于所述环形并列排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本体上用于显露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本体上用于所显露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的第一表面相接触且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显示模组与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不同,第一显示模组具有第一显示输出区域;所述第二显示模组具有第二显示输出区域;由于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与所第二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不同,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交互方式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交互方式不同;所述第一交互方式为用户的眼睛远离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的观看方式;所述第二交互方式为所述用户的眼睛接近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的观看方式;当所述用户以所述第一交互方式观察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时所述用户感知到第一感知画面;所述第一感知画面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所述第一感知画面的显示内容为第一显示内容;当所述用户以所述第二交互方式观察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时所述第二显示模组所发出的光束入射到所述用户的所述眼睛使得所述用户感知到第二感知画面;所述第二感知画面的显示内容为第二显示内容;所述第二感知画面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且,所述第二感知画面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用户提供两个显示输出区域,第一显示模组为普通显示模组,第二显示模组以较小的显示面积,通过光学转换,能够为用户显示放大的显示内容;如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能够不受式电子设备本身的尺寸的限制,提供更大尺寸和更高分辨率的图像或视频显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户以第二交互方式观察第二显示区域的示意图;
图3a-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具体组成结构图;
图4a-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组成结构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户以第二交互方式观察第二显示区域的示意图;
图5a-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组成结构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户以第二交互方式观察第二显示区域的示意图;
图6a-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组成结构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户以第二交互方式观察第二显示区域的示意图;
图7a-图7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组成结构图;
图7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户以第二交互方式观察第二显示区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方法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或智能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如智能手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场景中,所述电子设备为智能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即智能手表。本示例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一本体100包括第一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在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表面(图1中第一本体100的上表面)显露;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显示模组可以为普通显示屏幕,例如,LEDLCD等的显示模组。
第二本体200;所述第二本体200包括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在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一表面(第二本体200的上表面)显露,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显示模组可以是虚拟显示屏(LOE)。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比较小,如果电子设备用户距离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较远,将不能观看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显示的内容,只有距离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较近时,才能看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显示的内容,如果达到距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的设定距离,用户能够看到经所述第二显示模组放大的虚拟显示图像,用户能够清晰地观看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的显示内容。
框架体,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体200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体上。框架体用于安装并固定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体2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体包括:框架结构300,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200体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300上;
连接件301,所述连接件301固定于所述框架结构300;
固定件302,与所述连接件301活动连接;当所述固定件302处于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固体上且形成环型,以使所述第一本体100上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以及所述第二本体200上与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贴附于一所述固体上;其中,当所述固定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所述固体上时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所处的平面为不同的平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框架体为非对称设计结构,所述第一本体设置在所述框架体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二本体设置在所述框架体的第二区域;或者
所述框架体构成对称设计结构,所述第一本体设置在第一区域,所述第二本体设置在所述框架体的第二区域;所述框架体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对称。
在本示例中,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和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在所述智能手表的一个表盘(显示屏)内,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和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可分别设置在所述智能手表的两个显示屏中,所述两个显示屏可设置在同一平面,也可设置在不同平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与所第二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不同,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交互方式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交互方式不同;具体地,第一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是光线反射原理,即通过LED灯使液晶显示屏点亮,使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内容向用户反射光线,用户通过显示内容的反射光线观看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上的显示内容,用户所观看到的显示图像与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的实际大小完全相同。第一显示模组为普通的显示器,作为智能手表,第一显示模组为智能手表的普通显示屏,如可以是液晶显示屏。
所述第一交互方式为用户的眼睛远离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的观看方式;所述第二交互方式为所述用户的眼睛接近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的观看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交互方式即用户通过智能手表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观看所显示的图像,根据所观看的显示内容,以触屏或按压第一显示模组上设置的功能键的方式,实现与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之间的交互。
当所述用户以所述第一交互方式观察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时所述用户感知到第一感知画面;所述第一感知画面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所述第一感知画面的显示内容为第一显示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显示模组为普通显示设备,因此,用户观看到的感知画面与显示器显示输出的画面大小完全一致。
当所述用户以所述第二交互方式观察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时所述第二显示模组所发出的光束入射到所述用户的眼睛使得所述用户感知到第二感知画面;所述第二感知画面的显示内容为第二显示内容;所述第二感知画面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且,所述第二感知画面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户以第二交互方式观察第二显示输出区域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当用户的眼睛接近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时,所述第二显示模组所发出的光直接入射到所述用户的眼睛里,即采用投影的方式,使得在所述用户的视野里,所述用户感知到的所述第二感知画面250的尺寸远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且用户感知到的所述第二感知画面250的距离具体可以达到几米至几十米;如此,当用户以第二交互方式观察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时,所观察到的图像尺寸更大,大大提升了用户的视觉体验。
以下方法实施例均可应用于上述具有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的电子设备中;所述手机或所述智能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均设置有第一显示屏幕和第二显示屏幕,所述第一显示屏幕的显示输出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所述第二显示屏幕的显示输出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具体的,当所述电子设备为手机时,所述第一显示屏幕和所述第二显示屏幕可分别设置于所述手机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且为所述手机中面积最大的两个表面,即通常所说的正面和反面;当所述电子设备为智能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所述第一显示屏幕和所述第二显示屏幕可设置于所述智能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同一平面上,也可设置在不同平面,具体可以实际的产品形态为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也可以是手机。由于其实现原理均相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再给出手机的示意图。
以所述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组成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3a-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具体组成结构图,如图1及图3a所示,本示例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一本体100包括第一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在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表面(图1中第一本体100的上表面)显露;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显示模组可以为普通显示屏幕,例如,LEDLCD等的显示模组。
第二本体200;所述第二本体200包括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在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一表面(第二本体200的上表面)显露,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显示模组可以是虚拟显示屏(LOE)。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比较小,如果电子设备用户距离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较远,将不能观看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显示的内容,只有距离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较近时,才能看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显示的内容,如果达到距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的设定距离,用户能够看到经所述第二显示模组放大的虚拟显示图像,用户能够清晰地观看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的显示内容。
框架体,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体200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体上。框架体用于安装并固定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体2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体包括:框架结构300,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200体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300上;
连接件301,所述连接件301固定于所述框架结构300;
固定件302,与所述连接件301活动连接;当所述固定件302处于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固体上且形成环型,以使所述第一本体100上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以及所述第二本体200上与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贴附于一所述固体上;其中,当所述固定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所述固体上时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所处的平面为不同的平面。
所述第一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屏幕,用于显示输出第二显示内容,所述第一显示屏幕的大小为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所述第二显示模组为光学投影系统,所述第二显示模组包括光传导组件130、显示组件150和准直组件140;
其中:
所述显示组件150,用于显示输出第二待显示内容,以光束方式投射出第一光束并输出给准直组件140;所述准直组件140,用于将以所述光束方式投射输出的所述第一光束进行处理,转换成所述第二光束输出给光传导组件130;所述光传导组件130又称为光路转换组件,所述光传导组件由透明材质制成,所述光传导组件130,用于将所述第二光束进行在构成所述光传导组件的材质中进行传导,其中所述光传导组件中包括反射单元,所述反射单元设置在所述超出部分的特定区域,所述反射单元用于将改变所述第二光束在所述透明材质中的传导方向,以第二方向投射;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屏幕的所述第一待显示内容的输出方向一致;所述光传导组件中设置有所述反射单元的所述特定区域为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
如图3b和图3c所示,所述显示组件150包括分束单元151和显示单元152,所述准直组件140包括第二准直单元141和第一准直单元142和偏振分束单元143,所述光传导组件130包括波导单元131和反射单元132。所述准直组件150将以所述光束方式投射输出的所述第一光束进行处理,转换成所述第二光束输出给光传导组件。
具体地,所述准直组件140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准直单元142和第二准直单元141,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一准直单元142和第二准直单元141之间的偏振分束单元143,来自所述显示组件输出的所述第一光束始经由所述偏振分束单元143反射向所述第一准直单元142,然后经由所述第一准直单元142和第二准直单元141准直后经由所述偏振分束单元143作为所述第二光束出射。
这里,所述第一准直单元142和第二准直单元141可以是根据需要设计的单个透镜或透镜组。
所述光传导组件130,用于将所述第二光束进行在构成所述光传导组件的材质中进行传导,最后输出给观察者;所述光传导组件130包括波导单元131和反射单元132,通过设置反射单元132的位置和角度可以控制来自所述第二光束,并导向所述特定位置出射。在第一情况下,所述准直组件140以及所述显示组件150处于相对于所述波导单元131所处平面的第一侧,当设置如图3b和图3c所示的反射单元132时,与所述第二光束可以向相对于所述波导单元131所处平面的第二侧出射,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是相对于所述波导单元131所处平面的相反侧。
具体地,在所述第二显示模组例如应用于智能手表时,可以采用上述的配置示例,使得与所述第二光束向所述第二侧出射,即使得所述第二光束向佩戴并观看腕带式电子设备的用户的眼部出射。进一步详细说明地,可以根据观看需要配置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出射方向,例如可以控制所述反射单元132的转动,以便控制所述反射单元132出射方向,实现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双向显示的切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单元132可以是根据需要设计的单个棱镜或棱镜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模组具有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如上所述,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为第一显示屏幕,因此,所述第一显示屏幕的物理尺寸与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的尺寸一致。
所述第二显示模组具有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为所述反射单元设置在所述超出部分上的特定区域。一般来说,观察者(用户)看到反射单元132的物理尺寸是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的尺寸。
如图3a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显示模组包括显示组件、光路转换组件和光传导组件时,所述第二显示模组位于所述框架体300的所述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区域中固定设置所述显示组件和所述光路转换组件的第一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重叠;所述第二区域中固定设置所述光传导组件的第二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当所述固定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所述固体上时基于所述环形并列排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100上用于显露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本体200上用于所显露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的第一表面相接触且一体成型。
图4a-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组成结构图,如图图1、4a、图4b所示,本示例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一本体100包括第一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在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表面(图1中第一本体100的上表面)显露;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显示模组可以为普通显示屏幕,例如,LEDLCD等的显示模组。
第二本体200;所述第二本体200包括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在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一表面(第二本体200的上表面)显露,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显示模组可以是虚拟显示屏(LOE)。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比较小,如果电子设备用户距离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较远,将不能观看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显示的内容,只有距离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较近时,才能看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显示的内容,如果达到距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的设定距离,用户能够看到经所述第二显示模组放大的虚拟显示图像,用户能够清晰地观看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的显示内容。
框架体,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体200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体上。框架体用于安装并固定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体2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体包括:框架结构300,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200体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300上;
连接件301,所述连接件301固定于所述框架结构300;
固定件302,与所述连接件301活动连接;当所述固定件302处于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固体上且形成环型,以使所述第一本体100上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以及所述第二本体200上与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贴附于一所述固体上;其中,当所述固定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所述固体上时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所处的平面为不同的平面。
本示例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显示模组中仅包括显示组件150和光路转换组件130,即本实用新型不设置光传导组件,而通过光路转换组件130将显示组件150上的显示内容进行放大,并使放大的光路通过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投射到用户的眼睛中。此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显示模组均设置于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的下方,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相比,由于需要将第二显示模组投射出的光路正好投射于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而又不设置光传导组件对光路转换组件130处理后的光路进行引导,因此,需要调整第二显示模组的位置,如图4a所示,本示例是将第二显示模组竖立起来,以保证第二显示模组处理后的光路正好通过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投射到用户的眼睛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设置光传导组件,需要通过调整第一准直单元142和第二准直单元141,使不经过光传导组件直接投射到用户眼睛中的光路与设置了光传导组件的投射光路完全一致,即使用户观看到第二显示模组中显示单元上的显示内容恰好是正确显示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是容易实现的。如图4c所示,假设显示组件150中显示内容为“abc”,则通过对第二显示模组中相关元器件的摆放位置及摆放角度的调整,用户在通过第二显示输出区域观看时,将会看到与显示组件150中显示内容完全相同的内容即观看到“abc”,显示的顺序及方向不会颠倒。
本示例的电子设备中,其他部件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其细节。
图5a-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组成结构图,如图1、图5a、5b所示,本示例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一本体100包括第一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在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表面(图1中第一本体100的上表面)显露;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显示模组可以为普通显示屏幕,例如,LEDLCD等的显示模组。
第二本体200;所述第二本体200包括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在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一表面(第二本体200的上表面)显露,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显示模组可以是虚拟显示屏(LOE)。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比较小,如果电子设备用户距离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较远,将不能观看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显示的内容,只有距离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较近时,才能看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显示的内容,如果达到距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的设定距离,用户能够看到经所述第二显示模组放大的虚拟显示图像,用户能够清晰地观看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的显示内容。
框架体,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体200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体上。框架体用于安装并固定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体2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体包括:框架结构300,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200体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300上;
连接件301,所述连接件301固定于所述框架结构300;
固定件302,与所述连接件301活动连接;当所述固定件302处于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固体上且形成环型,以使所述第一本体100上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以及所述第二本体200上与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贴附于一所述固体上;其中,当所述固定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所述固体上时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所处的平面为不同的平面。
本示例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显示模组中仅包括显示组件150、光路转换组件130和反射部件160,即本实用新型不设置光传导组件,而通过光路转换组件130将显示组件150上的显示内容进行放大,并使放大的光路投射于反射部件160上,通过反射部件160将经光路转换组件130处理的光路通过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投射到用户的眼睛中。此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显示模组均设置于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的下方,本实用新型通过反射部件160来替代光传导组件,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成本更低,由于显示组件150、光路转换组件130均水平放置于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下,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比,不会使框架体的厚度加厚。同样地,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设置光传导组件,需要通过调整第一准直单元142和第二准直单元141,使不经过光传导组件而经光路转换组件130处理的光路通过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投射到用户的眼睛中,且使用户观看到第二显示模组中显示单元上的显示内容恰好是正确显示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是容易实现的。
如图5c所示,假设显示组件150中显示内容为“abc”,则通过对第二显示模组中相关元器件的摆放位置及摆放角度的调整,用户在通过第二显示输出区域观看时,将会看到与显示组件150中显示内容完全相同的内容即观看到“abc”,显示的顺序及方向不会颠倒。
本示例的电子设备中,其他部件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其细节。
图6a-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组成结构图,如图1、图6a、6b所示,本示例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一本体100包括第一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在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表面(图1中第一本体100的上表面)显露;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显示模组可以为普通显示屏幕,例如,LEDLCD等的显示模组。
第二本体200;所述第二本体200包括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在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一表面(第二本体200的上表面)显露,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显示模组可以是虚拟显示屏(LOE)。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比较小,如果电子设备用户距离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较远,将不能观看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显示的内容,只有距离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较近时,才能看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显示的内容,如果达到距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的设定距离,用户能够看到经所述第二显示模组放大的虚拟显示图像,用户能够清晰地观看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的显示内容。
框架体,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体200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体上。框架体用于安装并固定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体2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体包括:框架结构300,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200体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300上;
连接件301,所述连接件301固定于所述框架结构300;
固定件302,与所述连接件301活动连接;当所述固定件302处于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固体上且形成环型,以使所述第一本体100上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以及所述第二本体200上与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贴附于一所述固体上;其中,当所述固定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所述固体上时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所处的平面为不同的平面。
本示例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显示模组中仅包括显示组件150和光路转换组件130,即本实用新型不设置光传导组件,而通过光路转换组件130将显示组件150上的显示内容进行放大,并使放大的光路通过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投射到用户的眼睛中。为保证本示例中框架体的厚度不至于过厚,本示例中,第二显示模组横向设置于框架体中,而将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设置于框架体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上,这样,第二显示模组横向设置于框架体后,经光路转换组件130处理后的光路,经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直接投射向用户。如图6b所示。
此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显示模组均设置于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的下方,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相比,本示例中将第二显示模组横向设置于框架体中,并将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设置于框架体的侧面,在不增加框架体厚度的情况下,使光路转换组件130处理后的光路正好通过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投射到用户的眼睛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设置光传导组件,需要通过调整第一准直单元142和第二准直单元141,使不经过光传导组件直接投射到用户眼睛中的光路与设置了光传导组件的投射光路完全一致,即使用户观看到第二显示模组中显示单元上的显示内容恰好是正确显示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是容易实现的。如图6c所示,假设显示组件150中显示内容为“abc”,则通过对第二显示模组中相关元器件的摆放位置及摆放角度的调整,用户在通过第二显示输出区域观看时,将会看到与显示组件150中显示内容完全相同的内容即观看到“abc”,显示的顺序及方向不会颠倒。
本示例的电子设备中,其他部件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其细节。
图7a-图7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组成结构图,如图1、图7a、7b所示,本示例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一本体100包括第一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在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表面(图1中第一本体100的上表面)显露;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显示模组可以为普通显示屏幕,例如,LEDLCD等的显示模组。
第二本体200;所述第二本体200包括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在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一表面(第二本体200的上表面)显露,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110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显示模组可以是虚拟显示屏(LOE)。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比较小,如果电子设备用户距离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较远,将不能观看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显示的内容,只有距离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较近时,才能看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显示的内容,如果达到距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的设定距离,用户能够看到经所述第二显示模组放大的虚拟显示图像,用户能够清晰地观看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上的显示内容。
框架体,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体200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体上。框架体用于安装并固定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体2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体包括:框架结构300,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二本200体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300上;
连接件301,所述连接件301固定于所述框架结构300;
固定件302,与所述连接件301活动连接;当所述固定件302处于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固体上且形成环型,以使所述第一本体100上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以及所述第二本体200上与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贴附于一所述固体上;其中,当所述固定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所述固体上时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所处的平面为不同的平面。
本示例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显示模组横向设置于框架体中,避免竖直设置于框架体中时,使框架体的厚度变厚。
如图7b所示,本示例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显示模组中仅包括显示组件150和光路转换组件130,即本实用新型不设置光传导组件,而通过光路转换组件130将显示组件150上的显示内容进行放大,并使放大的光路通过反射部件160向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投射,用户通过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即可观看显示组件150中显示单元上的显示内容,如图7d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设置光传导组件,需要通过调整第一准直单元142和第二准直单元141,使不经过光传导组件直接投射到用户眼睛中的光路与设置了光传导组件的投射光路完全一致,即使用户观看到第二显示模组中显示单元上的显示内容恰好是正确显示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是容易实现的。如图7d所示,假设显示组件150中显示内容为“abc”,则通过对第二显示模组中相关元器件的摆放位置及摆放角度的调整,用户在通过第二显示输出区域观看时,将会看到与显示组件150中显示内容完全相同的内容即观看到“abc”,显示的顺序及方向不会颠倒。
如图7c所示,本示例中,当第二显示模组横向设置于框架体中时,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显示组件150、光路转换组件130和光传导组件140,此时,通过所设置的光传导组件,将经光路转换组件130处理后的光路传导至光传导组件140,再经光传导组件140对光路的折射,使显示组件150中显示单元上的显示内容通过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向外投射,用户通过第二显示输出区域210,即可观看到显示组件150中显示单元上显示的内容。如图7d所示。
本示例的电子设备中,其他部件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其细节。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实用新型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输出区域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显露;
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输出区域在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显露,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模组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的显示原理不同;
框架体,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体还包括:
框架结构,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并列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上;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框架结构;
固定件,与所述连接件活动连接;当所述固定件处于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固体上且形成环形,以使所述第一本体上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以及所述第二本体上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贴附于一所述固体上;其中,当所述固定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所述固体上时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所处的平面为不同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体为非对称设计结构,所述第一本体设置在所述框架体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二本体设置在所述框架体的第二区域;或者
所述框架体构成对称设计结构,所述第一本体设置在第一区域,所述第二本体设置在所述框架体的第二区域;所述框架体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组件,用于显示第一图像;
光路转换组件,用于将从所述显示组件发出的与所述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一光束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所述第一图像对应的放大虚像的第二光束,最后输出给用户;
所述第二显示模组位于所述框架体的所述第二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组件,用于显示第一图像;
光路转换组件,用于将从所述显示组件发出的与所述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一光束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所述第一图像对应的放大虚像的第二光束;
光传导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光束进行在构成所述光传导组件的材质中进行传导,最后输出给用户;
所述第二显示模组位于所述框架体的所述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区域中固定设置所述显示组件和所述光路转换组件的第一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重叠;所述第二区域中固定设置所述光传导组件的第二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当所述固定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固定于所述固体上时基于所述环形并列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本体上用于显露所述第一显示输出区域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本体上用于所显露所述第二显示输出区域的第一表面相接触且一体成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50833.9U CN204856378U (zh) | 2015-01-23 | 2015-01-23 | 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50833.9U CN204856378U (zh) | 2015-01-23 | 2015-01-23 | 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856378U true CN204856378U (zh) | 2015-12-09 |
Family
ID=54746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050833.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856378U (zh) | 2015-01-23 | 2015-01-23 | 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85637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07885A (zh) * | 2015-12-31 | 2016-05-25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显示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05867598A (zh) * | 2015-01-23 | 2016-08-17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
2015
- 2015-01-23 CN CN201520050833.9U patent/CN20485637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67598A (zh) * | 2015-01-23 | 2016-08-17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05607885A (zh) * | 2015-12-31 | 2016-05-25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显示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398008B1 (en) | Augmented reality display system with variable focus | |
US10088689B2 (en) | Light engine with lenticular microlenslet arrays | |
JP6060512B2 (ja) | 頭部装着型表示装置 | |
US20180292654A1 (en) | Scanner-illuminated lcos projector for head mounted display | |
JP6089705B2 (ja) |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 |
CN203849501U (zh) | 头戴式电子显示装置 | |
CN110603475A (zh) | 具有mems扫描器的紧凑型显示引擎 | |
JP2021071497A (ja) |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 |
US20170176750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KR20200002616A (ko) | 홀로그램 광학 소자를 이용한 웨어러블 스마트 광학시스템 | |
WO2018149267A1 (zh) | 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的显示方法及设备 | |
CN204166196U (zh) | 单屏双眼近眼显示光学系统 | |
CN107466373A (zh) | 可穿戴显示设备及无人机系统 | |
CN204856378U (zh) | 电子设备 | |
TWI607243B (zh) | Display adjustment method for near-eye display | |
CN107111143B (zh) | 视觉系统及观片器 | |
CN204439936U (zh) | 一种视频眼镜 | |
CN204374516U (zh) | 双屏头盔显示器 | |
JP2017079389A (ja)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3837989A (zh) | 头戴式影像设备及头戴式智能终端 | |
CN203745730U (zh) | 头戴式影像设备及头戴式智能终端 | |
CN202939361U (zh) | 一种虚境与实境融合近眼显示系统 | |
US20160274620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8375832B (zh) | 增强现实显示光学模组及增强现实显示系统 | |
US20160127701A1 (en) | Combined optical lens module and optical imag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