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96364U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线缆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696364U CN204696364U CN201520366315.8U CN201520366315U CN204696364U CN 204696364 U CN204696364 U CN 204696364U CN 201520366315 U CN201520366315 U CN 201520366315U CN 204696364 U CN204696364 U CN 2046963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axial cable
- connector assembly
- micro coaxial
- docking
- cable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及与所述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具有对接壳体的对接件、包覆部分对接件的金属罩体及包覆所述金属罩体的外壳,所述对接壳体包括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及尺寸大于所述对接部的安装部,所述外壳包括包覆所述对接壳体安装部的收容部及自所述收容部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覆盖部分所述对接壳体的对接部以防止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错误插入其他对接连接器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是关于线缆连接器组件中的防误插结构。
【背景技术】
2015年1月5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204315833U的中国专利揭示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一对接件,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围设成第一收容空间的金属罩体,所述对接件包括围设成第二收容空间的对接壳体,所述插座连接器的金属罩体设有朝向第一收容空间内延伸的突部,所述对接壳体设有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连通的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突部配合以防止其他插头连接器错误插入所述插座连接器中。
然而这种电连接器组合的缺陷在于:该连接器组合可防止其他插头电连接器插入所述插座电连接器中,但不能防止所述插头电连接器错误插入其他所述插座电连接器从而导致错误的电性连接。
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以改善上述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该线缆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与特定的插座连接器相互配对并可防止该线缆连接器组件错误插入其他插座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及与所述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具有对接壳体的对接件、包覆部分对接件的金属罩体及包覆所述金属罩体的外壳,所述对接壳体包括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及尺寸大于所述对接部的安装部,所述外壳包括包覆所述对接壳体安装部的收容部及自所述收容部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覆盖部分所述对接壳体的对接部以防止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错误插入其他对接连接器中。
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所述外壳包括上壁、与所述上壁相对的下壁及连接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的一对侧壁,所述延伸部自所述上壁、下壁及一对侧壁的四个方向向前延伸。
所述延伸部上设有自外壳前端向线缆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
所述外壳的一对侧壁上均设有所述凹槽。
所述外壳的下壁设有所述凹槽。
所述外壳上设有向内凹陷的凹陷部以增加与对接连接器的保持力。
所述凹陷部的表面为弧形面。
所述外壳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凹陷部。
所述线缆自所述外壳的一侧延伸出来以便外壳的另一侧形成有足够的让位空间。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通过在其外壳上设置延伸部以防止该线缆连接器组件错误插入其他对接连接器中,所述凹槽使得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只能插入对应的插座连接器中,从而避免了错误的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部分元件的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部分元件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中对接件的分解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中对接件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线缆连接器组件 | 100 | 电连接器 | 200 |
对接件 | 1 | 绝缘本体 | 11 |
顶壁 | 110 | 上凹槽 | 1100 |
底壁 | 111 | 下凹槽 | 1110 |
侧壁 | 112 | 凹槽 | 1120 |
收容空间 | 113 | 开口 | 1131,1133 |
第一端部 | 1132 | 第二端部 | 1134 |
凹孔 | 114 | 导电端子 | 12 |
前对接部 | 121 | 后对接部 | 122 |
固持部 | 123 | 锁扣件 | 13 |
基部 | 131 | 锁扣臂 | 132 |
锁扣部 | 133 | 延伸臂 | 134 |
绝缘件 | 14 | 绝缘基部 | 140 |
延伸部 | 141 | 通孔 | 142 |
安装槽 | 143 | 卡槽 | 144 |
对接壳体 | 15 | 对接部 | 151 |
安装部 | 152 | 卡片 | 1520 |
过渡部分 | 153 | 接地件 | 16 |
接地主体部 | 160 | 弹片 | 161 |
接地接触部 | 162 | 电路板 | 2 |
前端部 | 21 | 第一导电片 | 210 |
后端部 | 22 | 第二导电片 | 220 |
中间部 | 23 | 第三导电片 | 230 |
上表面 | 24 | 下表面 | 25 |
金属片 | 26 | 线缆 | 300 |
固持件 | 4 | 第一固持件 | 41 |
第二固持件 | 42 | 前壁 | 43 |
后壁 | 44 | 顶壁 | 45 |
底壁 | 46 | 凸柱 | 461 |
凹陷孔 | 462 | 穿孔 | 47 |
载台 | 48 | 金属罩体 | 5 |
前壳体 | 6 | 第一前端 | 61 |
卡孔 | 611 | 第一后端 | 62 |
卡块 | 621 | 第一过渡部分 | 63 |
后壳体 | 7 | 第二前端 | 71 |
卡持孔 | 711 | 第二后端 | 72 |
第二过渡部分 | 73 | 内模块 | 8 |
外壳 | 9 | 收容部 | 91 |
环状部 | 92 | 延伸部 | 93 |
凹槽 | 931 | 上壁 | 94 |
下壁 | 95 | 侧壁 | 96 |
凹陷部 | 97 |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电连接器200及与所述电连接器200电性连接的线缆300,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对接件1、与所述对接件1电性连接且水平设置的电路板2、固持线缆300的固持件4、包覆电路板2的金属罩体5、包覆部分金属罩体5的内模块8及包覆所述金属罩体5的外壳9。
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对接件1包括绝缘本体11、安装在绝缘本体11内并在上下方向上间隔排列成两排的若干导电端子12、设置在上下两排导电端子12之间并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锁扣配合的锁扣件13、设置在绝缘本体11后侧的绝缘件14、设置在绝缘本体11及绝缘件14外侧的对接壳体15及设置在绝缘本体11上并与对接壳体15电性连接的接地件16。
所述绝缘本体11包括顶壁110、与顶壁110平行间隔设置的底壁111及连接所述顶壁110与底壁111的一对平行间隔设置的侧壁112,所述顶壁110、底壁111及一对侧壁112围设形成收容空间113,所述绝缘本体11还包括将所述收容空间113分成具有向前开口1131的第一端部1132及具有向后开口1133的第二端部1134。所述顶壁110的前端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113的第一端部1132贯通的上凹槽1100,所述底壁111的前端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113的第一端部1132贯通的下凹槽1110,所述一对侧壁112上均设有自绝缘本体11的后末端向前延伸的凹槽1120,所述凹槽1120未延伸贯穿绝缘本体11的前端。所述凹槽1120与收容空间113的第一端部1132及第二端部1134均贯通。所述绝缘本体11的顶壁110与底壁111的前端分别设有若干凹孔114。
所述各导电端子12包括延伸进入绝缘本体11的前对接部121、向后延伸的后对接部122及设置在前对接部121与后对接部122之间的固持在绝缘本体11上的固持部123。所述前对接部121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电性连接,所述后对接部122与电路板2电性连接。所述上排导电端子12的前对接部121与下排导电端子12的前对接部121在上下方向上面对面设置。
所述锁扣件13包括左右延伸的基部131、自基部131的两端分别向前延伸的锁扣臂132、自各锁扣臂132的前端分别相向延伸的锁扣部133及自基部131沿与所述锁扣臂132相反方向延伸的延伸臂134。所述延伸臂134一侧位于高于基部131所在的平面,一侧位于低于基部131所在的平面。所述锁扣件13通过收容空间113的第二端部1134的开口1133自后向前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1,所述一对锁扣臂132分别收容于相应的凹槽1120,所述锁扣部133至少部分凸伸进入所述收容空间113的第一端部1132。所述一对锁扣部133在左右方向上面对面设置。
所述绝缘件14与绝缘本体11共同固定锁扣件13。所述绝缘件14包括绝缘基部140及自绝缘基部140的一端分别向后延伸的延伸部141,所述绝缘基部140上设有前后贯穿绝缘基部140并上下间隔排列的两排供所述导电端子12贯穿的通孔142及设置于所述绝缘基部140两侧供所述锁扣件13延伸臂134贯穿的安装槽143。所述绝缘基部140在上下方向的尺寸大于绝缘本体11在上下方向的尺寸,从而所述绝缘件14安装到所述绝缘本体11后,所述绝缘基部140相对绝缘本体11的顶壁110及底壁111向外凸起。所述绝缘件14从后向前安装到绝缘本体11上,一对延伸臂134延伸至对应的安装槽143内。所述各导电端子12的后对接部122通过相应的通孔142穿过所述绝缘基部140,所述绝缘基部140还包括卡槽144。
所述对接壳体15是周边封闭的结构,从而密封性好,防电磁干扰能力较好,所述对接壳体15的周边封闭的结构可以由金属片抽引工艺、金属料带弯折工艺、金属材料铸造工艺等方法制造。所述对接壳体15包括插入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151、安装部152及连接对接部151与安装部152的过渡部分153。所述安装部152的形状为符合所述绝缘件14的形状。所述对接部151的径向尺寸小于安装部152的径向尺寸。所述安装部152上设有若干向内弯折的卡片1520。
所述接地件16的数量为一对,分别沿上下方向安装在绝缘本体11的顶壁110及底壁111。所述接地件16包括接地主体部160、自接地主体部160朝绝缘本体11方向延伸并弯折形成的弹片161及自接地主体部160的前端延伸进入收容空间113的第一端部1132内的接地接触部162。所述弹片161与所述接地接触部162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11的凹孔114内。所述接地接触部162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所述一对接地件16的接地接触部162在上下方向上面对面设置。所述一对接地件16的接地接触部162在上下方向上的间距大于上排导电端子12的前对接部121与下排导电端子12的前对接部121在上下方向的间距。
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电路板2设置在对接件1与线缆300之间,所述线缆300通过电路板2与导电端子12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2包括设置在前端的前端部21、设置在后端的后端部22及连接所述前端部21与所述后端部22的中间部23。所述电路板2包括上表面24及与上表面24对应的下表面25,所述前端部21的上表面24、下表面25上均设有若干与所述导电端子12的后对接部122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片210,所述后端部22的上表面24设有若干与所述线缆300电性连接的第二导电片220,所述中间部23的下表面25设有若干第三导电片230。所述电路板2前端部21的尺寸小于电路板2后端部22的尺寸。所述电路板2中间部23的上表面24及下表面25各设置一片金属片26,所述金属片26用于与锁扣件13的延伸臂134焊接,以加强固定所述锁扣件13。所述前端部21位于所述上排导电端子12的后对接部122与下排导电端子12的后对接部122之间。所述后对接部122与相应的第一导电片210电性连接。
所述线缆300包括若干芯线(未图示)。
本实施例中固持件4为一对,在其他实施例中固持件4也可以是一件式的,本实施例中的固持件4包括第一固持件41及第二固持件42,所述第一固持件41及第二固持件42均包括靠近电路板2的前壁43、与前壁43相对的后壁44及连接前壁43与后壁44的顶壁45及底壁46,所述固持件4设有贯穿所述前壁43与后壁44的穿孔47,所述第一固持件41、第二固持件42均包括自其后壁44向着前壁43方向凹陷形成的载台48,所述载台48贯穿所述顶壁45及后壁44,所述线缆300的芯线自所述穿孔47延伸出来后位于所述载台48上。所述第一固持件41与第二固持件42其中一个自所述底壁46的两侧各凸起形成一对凸柱461,所述另一个自所述底壁46凹陷形成与所述凸柱461配合安装的凹陷孔462。
所述金属罩体5包括前壳体6及与之配合安装的后壳体7。
所述前壳体6是周边封闭的结构,从而密封性好,防电磁干扰能力较好,所述前壳体6的周边封闭的结构可以由金属片抽引工艺、金属料带弯折工艺、金属材料铸造工艺等方法制造。所述前壳体6包括与对接件1相配合的第一前端61、与第一前端61相对设置的第一后端62、及连接第一前端61与第一后端62的第一过渡部分63。所述第一前端61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后端62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一前端61上设有卡孔611。所述第一前端61套设在安装部152上,所述安装部152上的卡片1520与第一前端61上的卡孔611卡扣定位。所述第一后端62的两侧设有卡块621。所述第一前端61干涉套设在安装部152,从而,前壳体6与对接壳体15之间的配合紧密,配合位置处防电磁干扰性能较好。所述第一前端61与第一后端62套设配合的位置处进一步采用激光焊接,该位置处的激光焊接可以是多个点的电焊,或者是整个周向上的连续焊接。从而前壳体6与对接壳体15之间连接及整体强度较高。
所述后壳体7是周边封闭的结构,从而密封性好,防电磁干扰能力较好,所述后壳体7的周边封闭的结构可以由金属片抽引工艺、金属料带弯折工艺、金属材料铸造工艺等方法制造。所述后壳体7包括与第一后端62配合的第二前端71、与线缆300配合的第二后端72、及连接第二前端71与第二后端72的第二过渡部分73。所述第二前端71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后端72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二后端72偏向所述后壳体7的一侧以使得另一侧形成足够的让位空间。所述后壳体7预先套在线缆300上,所述线缆300与相应的第二导电片220焊接后,所述第二前端71套设在固持件4上,从而提高后壳体7的装配精度,所述第二前端71的两侧设有卡持孔711,所述第二前端71进一步向前越过固持件4后套设在所述第一后端62的外侧,所述卡块621与所述卡持孔711相卡合固定,因为,第二前端71套设在第一后端62外侧,从而,所述第二前端71的尺寸相对较大,可以避免与线缆300干涉。所述第二前端71干涉套在所述第一后端62的外侧,从而,后壳体7与前壳体6之间的配合紧密,配合位置处防电磁干扰性能较好。所述第二前端71与第一后端62套设配合的位置处进一步采用激光焊接,该位置处的激光焊接可以是多个点的电焊,或者是整个周向上的连续焊接。从而后壳体7与前壳体6之间连接及整体强度较高。所述第二后端72套设在线缆300的外侧并与线缆300铆接。
外壳9包括包覆所述对接壳体15安装部152的收容部91、位于收容部91后方供所述线缆300延伸出来的环状部92及及自所述收容部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延伸部93,所述环状部92偏向所述外壳9的一侧以使得所述线缆300自所述外壳9的一侧延伸出来,以便外壳9的另一侧形成有足够的让位空间。所述延伸部93覆盖部分所述对接壳体15的对接部151以防止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100错误插入其他对接连接器中。所述外壳9包括上壁94、与所述上壁94相对的下壁95及连接所述上壁94与所述下壁95的一对侧壁96,所述延伸部93自所述上壁94、下壁95及一对侧壁96的四个方向向前延伸。所述外壳9的一对侧壁96及上壁94的延伸部93上均设有自外壳9前端向线缆300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931。所述外壳9的两侧均设有向内凹陷的凹陷部97以增加与对接连接器的保持力,所述凹陷部97的表面为弧形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及与所述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具有对接壳体的对接件、包覆部分对接件的金属罩体及包覆所述金属罩体的外壳,所述对接壳体包括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及尺寸大于所述对接部的安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包覆所述对接壳体安装部的收容部及自所述收容部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覆盖部分所述对接壳体的对接部以防止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错误插入其他对接连接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壁、与所述上壁相对的下壁及连接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的一对侧壁,所述延伸部自所述上壁、下壁及一对侧壁的四个方向向前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上设有自外壳前端向线缆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一对侧壁上均设有所述凹槽。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下壁设有所述凹槽。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有向内凹陷的凹陷部以增加与对接连接器的保持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表面为弧形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凹陷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自所述外壳的一侧延伸出来以便外壳的另一侧形成有足够的让位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66315.8U CN204696364U (zh) | 2015-06-01 | 2015-06-01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US15/169,954 US9780490B2 (en) | 2015-06-01 | 2016-06-01 | Cable connector having a metal shell with a metal cage at its rear end enclosed by an outer housing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66315.8U CN204696364U (zh) | 2015-06-01 | 2015-06-01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696364U true CN204696364U (zh) | 2015-10-07 |
Family
ID=54236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366315.8U Active CN204696364U (zh) | 2015-06-01 | 2015-06-01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80490B2 (zh) |
CN (1) | CN20469636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335193A (zh) * | 2023-08-16 | 2024-01-02 | 上海毕科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加固型type-c插头连接器及组装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93580B2 (ja) * | 2014-06-03 | 2018-03-14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205016744U (zh) * | 2015-08-17 | 2016-02-03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TWI607603B (zh) * | 2016-09-06 | 2017-12-01 | 品威電子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軟性排線結構和軟性排線電連接器固定結構 |
TWI627803B (zh) * | 2017-04-24 | 2018-06-21 | Use the grounding pin of the grounding piece to reduce the signal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two rows of terminals | |
US10777954B2 (en) * | 2017-06-22 | 2020-09-15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DE102017219493A1 (de) * | 2017-11-02 | 2019-05-02 |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 Modul für einen Hochstromstecker und/oder ein Hochstromkabel, Hochstromstecker und Verfahren zur Beeinflussung des EMV-Verhaltens |
TWM577609U (zh) * | 2018-12-13 | 2019-05-01 | 大陸商昆山君磊電器有限公司 | 傳輸線組 |
CA3166522A1 (en) * | 2020-01-03 | 2021-07-08 | The Noco Company | Fast charging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type-c) connector and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for an auto battery charger |
EP4447260A3 (en) * | 2020-01-03 | 2025-02-19 | The Noco Company | Fast charging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type-c) connector and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for an auto battery charger |
JP2023028712A (ja) * | 2021-08-20 | 2023-03-0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15214A (ja) * | 1999-06-29 | 2001-01-19 | Nec Corp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と受け側コネクタの結合部構造 |
US7874845B1 (en) * | 2010-02-04 | 2011-01-25 | Amphenol East Asi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zhen) Ltd. | Scissor-type multi-functional connector |
JP5598384B2 (ja) * | 2011-03-04 | 2014-10-01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9022800B2 (en) * | 2013-05-23 | 2015-05-05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eat-dissipation feauter thereof |
US9490579B2 (en) * | 2013-07-19 | 2016-11-08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4810659A (zh) * | 2014-01-24 | 2015-07-2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 |
US9450342B2 (en) * | 2014-04-04 | 2016-09-20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Plug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anti-EMI performance |
CN204315839U (zh) * | 2014-12-16 | 2015-05-0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CN204315833U (zh) | 2015-01-05 | 2015-05-0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件 |
-
2015
- 2015-06-01 CN CN201520366315.8U patent/CN204696364U/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6-01 US US15/169,954 patent/US9780490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335193A (zh) * | 2023-08-16 | 2024-01-02 | 上海毕科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加固型type-c插头连接器及组装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352047A1 (en) | 2016-12-01 |
US9780490B2 (en) | 2017-10-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696364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4835012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105449466B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4243263U (zh) | 电源连接器组件 | |
CN204143896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106207669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103296522B (zh) | 插座组件 | |
CN102904119B (zh) | 用于插头和插座组件的接地结构 | |
CN100541939C (zh) | 插座型连接器和插头型连接器 | |
CN204179330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03521683U (zh) | 电源连接器组件 | |
CN201478632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104218344A (zh) | 高速卡缘连接器及具有该高速卡缘连接器的高速卡缘连接器组件 | |
CN103972703B (zh) | 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5789930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5390853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990746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103368010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375231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6299833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4947159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810635A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105098514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103972730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826598U (zh) | 网络插座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