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96328U - 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696328U CN204696328U CN201520249930.0U CN201520249930U CN204696328U CN 204696328 U CN204696328 U CN 204696328U CN 201520249930 U CN201520249930 U CN 201520249930U CN 204696328 U CN204696328 U CN 2046963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group
- shell
- docked
- fixing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其包含一第一壳体组、一第二壳体组、一电路总成及至少一金属导接座,第一壳体组于内壁一侧处形成至少一第一壳体固定部组,而第二壳体组于内壁一侧处形成至少一与第一壳体固定部组对接固定的第二壳体固定部组,且该第二壳体组及该第一壳体组对接包围形成一容置空间,电路总成及金属导接座设于容置空间内,且金属导接座与电路总成电性连接,藉由上述结构,第一壳体组与第二壳体组对接结合,并依据使用上的需求来选择性增设中间段壳体组,其内部的金属导接座将配合其壳体组的数量增减,任意组合搭配完成符合特定需求的扩充插座,藉此实现任意搭配扩充之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可任意搭配扩充的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基础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当中需求最大量的的能源就为电力,其因当前的电子产品发展至前所未有的境界,且电力为最便于使用之能源,故使用上的比重最高。
对一般用户来说,延长插座(即为电力延长线)为随处可见的对象,对一般的延长插座来说,大多为一对三(顾虑到用电安全的问题),而经过不同的设计,也可增减对应的数量,如一对一(即为单纯的电导线)或一对多。
对使用者来说,其使用上仅需依照使用需求来选购对应的数量即可,而对生产业者来说,每一种不同插座数量的规格,都需要另外进行开模,举例来说,生产一对三(孔)的延长插座使用第一组模具,而要生产一对四(孔)的延长插座使用第二组模具,如此可知,当生产业者欲有较多规格时,则需要较多组的模具,如此一来将会造成生产成本的提升问题。
另一方面,这样的延长插座结构,有大多数的部份是属于共享设计,如外壳的头尾部、内部的电路总成,其真正改变的部份仅有中间处,故要如何改变其结构设计,达到效果较佳的应用,即为本实用新型之申请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故,本实用新型之申请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终于设计出此种任意搭配扩充的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任意搭配扩充的可变式延伸 插座结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包含:一第一壳体组,该第一壳体组于内壁一侧处形成至少一第一壳体固定部组;一第二壳体组,该第二壳体组于内壁一侧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壳体固定部组对接固定的第二壳体固定部组,该第二壳体组及该第一壳体组对接包围形成一容置空间;一设于该容置空间内的电路总成;及至少一设于该容置空间内并与该电路总成电性连接的金属导接座。
所述第一壳体组包含一第一上壳体及一与该第一上壳体对接的第一下壳体,该第一上壳体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第一上壳体卡固部,该第一下壳体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第一下壳体卡固部,且该第一上壳体与该第一下壳体通过至少一栓件进行固定。
所述第二壳体组包含一第二上壳体及一与该第二上壳体对接的第二下壳体,该第二上壳体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上壳体卡固部对接卡掣的第二上壳体卡固部,该第二下壳体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下壳体卡固部对接卡掣的第二下壳体卡固部,且该第二上壳体与该第二下壳体通过至少一栓件进行固定。
所述电路总成包含一电力转换模块、至少一与该电力转换模块电性连接的USB端口及至少一与该电力转换模块连接动作的切换开关。
所述容置空间内设置至少一与该金属导接座位置配合且避免误插之活动板件。
该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还包括至少一第三壳体组,该第三壳体组于内壁一侧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壳体固定部组对接固定的第三壳体第一固定部组,并于另一侧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二壳体固定部组对接固定的第三壳体第二固定部组。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通过组合的方式,于进行结合时,各别取一第一壳体组及一第二壳体组后,通过第一壳体固定部组及第二壳体固定部组进行对接,使其包围形成一容置空间,并将使用到的电路总成及金属导接座安装于容置空间内,即完成本实用新型之延长插座结构,而依据使用上的需求不同,可于第一壳体组及第二壳体组之间增加额外的壳体组,并于内增加适量的金属导接座后,即可完成扩充,藉此达到任意搭配扩充之目的。因此,本实用新型仅需生产制式规格即可,针对不同数量的插座孔可任意的改变结合数量来对应使用上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组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三壳体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使用多组第三壳体组的立体图。
其中:
第一壳体组 …1、1a
第一上壳体 …11、11a
第一上壳体卡固部 …111、111a
第一下壳体 …12、12a
第一下壳体卡固部 …121、121a
第二壳体组 …2、2a
第二上壳体 …21、21a
第二上壳体卡固部 …211、211a
第二下壳体 …22、22a
第二下壳体卡固部 …221、221a
容置空间 …3、3a
电路总成 …4、4a
电力转换模块 …41、41a
USB端口 …42、42a
切换开关 …43、43a
金属导接座 …5、5a
活动板件 …6、6a
第三壳体组 …7a
第三上壳体 …71a
第三下壳体 …72a。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分解图、第一壳体分解图及第二壳体组分解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
一第一壳体组1,该第一壳体组1于内壁一侧处形成至少一第一壳体固定部组;
一第二壳体组2,该第二壳体组2于内壁一侧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壳体固定部组对接固定的第二壳体固定部组,且该第二壳体组2及该第一壳体组1对接包围形成一容置空间3;
一设于该容置空间3内的电路总成4;及
至少一设于该容置空间3内并与该电路总成4电性连接的金属导接座5。
上述第一壳体组1包含一第一上壳体11及一与该第一上壳体11对接的第一下壳体12,该第一上壳体11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第一上壳体卡固部111,而该第一下壳体12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第一下壳体卡固部121,且该第一上壳体11与该第一下壳体12是通过至少一栓件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第二壳体组2包含一第二上壳体21及一与该第二上壳体21对接之第二下壳体22,该第二上壳体21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上壳体卡固部111对接卡掣之第二上壳体卡固部211,而该第二下壳体22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下壳体卡固部121对接卡掣之第二下壳体卡固部221,且该第二上壳体21与该第二下壳体22通过至少一栓件进行固定。
延续上述,电路总成4包含一电力转换模块41、至少一与该电力转换模块41电性连接的USB端口42及至少一与该电力转换模块41连接动作的切换开关43,而容置空间3内设置至少一与该金属导接座5位置配合且避免误插的活动板件6。
藉由上述结构,搭配以下说明,方可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配合所能达到的优点,于本实施例中,其延长插座的外壳是由第一壳体组1及第二壳体组2所构成,于实际组装时,第一上壳体11将与第二上壳体21对接(通过第一上壳体卡固部111与第二上壳体卡固部211对接卡掣),而第一下壳体12将与第二下壳体22对接(第一下壳体卡固部121与第二下壳体卡固部221对接卡掣),藉此完成一个完整的上壳及下壳,之后依据上壳的插孔位置配合,将电路总成4、金属导接座5及活动板件6设置于下壳上,再将上壳对准下壳后,通过栓件穿设栓合,完成一个完整的延长插座;而当使用时,需先通过切换开关43将电力转换模块41导通动作,用户则依据需求将电子产品选择性的插接于USB端口42或金属导接座5上,当中因USB端口42为小电力输出(约5V),故其安全性较高,不易发生危险,而金属导接座5则为大电力输出(110V以上),因考虑到安全性,故每个金属导接座5都会有一个活动板件6,作为遮蔽金属导接座5防止异物意外进入的保护功效;而由本实施例的附图所示,第一壳体组1具有两个金属导接座5及四个USB端口42,而第二上壳体21具有两个金属导接座5,故可知本实施例可同时对应四组一般插头及四组USB连接头。
请参阅图5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分解图、第一至第三壳体组的分解图及使用多组第三壳体组的立体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
一第一壳体组1a,该第一壳体组1a于内壁一侧处形成至少一第一壳体固定部组;
一第二壳体组2a,该第二壳体组2a于内壁一侧处形成至少一第二壳体固定部组;
至少一第三壳体组7a,该第三壳体组7a于内壁一侧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壳体固定部组对接固定的第三壳体第一固定部组,并于另一侧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二壳体固定部组对接固定的第三壳体第二固定部组,且该第三壳体组7a、该第二壳体组2a及该第一壳体组1a结合包围形成一容置空间3a;
一设于该容置空间3a内的电路总成4a;及
至少一设于该容置空间3a内并与该电路总成4a电性连结的金属导接座5a。
上述第一壳体组1a包含一第一上壳体11a及一与该第一上壳体11a对接的第一下壳体12a,该第一上壳体11a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第一上壳体卡固部111a,该第一下壳体12a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第一下壳体卡固部121a,且该第一上壳体11a与该第一下壳体12a是通过至少一栓件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第三壳体组7a包含一第三上壳体71a及一与该第三上壳体71a对接的第三下壳体72a,该第三上壳体71a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上壳体卡固部111a对接卡掣的第三上壳体第一卡固部,而该第三下壳体72a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下壳体卡固部121a对接卡掣的第三下壳体第一卡固部,该第三上壳体71a于背离该第三上壳体第一卡固部的另一端处内壁面形成一第三上壳体第二卡固部,而该第三下壳体72a于背离该第三下壳体第一卡固部的另一端处内壁面形成一第三下壳体第二卡固部。
延续上述,第二壳体组2a包含一第二上壳体21a及一与该第二上壳体21a对接的第二下壳体22a,该第二上壳体21a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三上壳体第二卡固部对接卡掣的第二上壳体卡固部211a,而该第二下壳体22a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三下壳体第二卡固部对接卡掣的第二下壳体卡固部221a,且该第二上壳体21a与该第二下壳体22a是通过至少一栓件进行固定。
上述电路总成4a包含一电力转换模块41a、至少一与该电力转换模块41a电性连接的USB端口42a及至少一与该电力转换模块41a连接动作的切换开关43a,且该容置空间3a内设置至少一与该金属导接座5a位置配合且避免误插的活动板件6a。
于本实施例中,其整体结构于上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当中最大的差异处即在于新增了第三壳体组7a,第三壳体组7a位在第一壳体组1a及第二壳体组2a之间,于此实施例实际组装时第一上壳体11a、第三上壳体71a与第二上壳体21a将依序对接(第一上壳体卡固部111a与第三上壳体第一卡固部对接卡掣,第三上壳体第二卡固部与第二上壳体卡固部211a对接卡掣),藉此完成一个完整的上壳,而第一下壳体12a、第三下壳体72a及第二下壳体22a依序对接(第一下壳体卡固部121a与第三下壳体第一卡固部对接卡掣,而第三下壳体第二卡固部与第二下壳体卡固部221a对接卡掣),藉此完成一个完整的下壳;之后也如同上一实施例的方式依据上壳的插孔位置配合,将电路总成4a、金属导接座5a及活动板件6a设置于下壳上,再将上壳对准下壳后,通过栓件穿设栓合,完成一个完整的延长插座;而其使用方式则如上实施例所述,故此不再赘述,当中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沿用了上述实施例第一壳体组1及第二壳体组2,而依据使用上的需求增加了第三壳体组7a、适量的金属导接座5a及活动板件6a,其余部分皆与前一实施例相同,如此可知,作为一个制造业者来说,其制作上就十分容易进行控制及备料,仅需准备第一壳体组1a、第二壳体组2a及第三壳体组7a及内部所需的对象即可,不需要针对每一种不同规格的延长插座来进行开模,如此一来将可降低业者的库存压力,并请比较图5及图10,其差异仅在于第三壳体组7a的数量,虽然图10仅使用两个第三壳体组7a,但实际使用上并不会受到限制,业者可依据市场需求及规划,实现任意搭配扩充的目的优势。
因此,本实用新型之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为可改善习用的技术关键在于:
第一壳体组1与第二壳体组2进行对接,即完成最基础的态样,提供了一种便利结构。
第一壳体组1a与第二壳体组2a对第三壳体组7a进行对接,即完成运用基础结构的扩充态样,藉此实现任意搭配扩充的目的优势。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之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于使用时,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实用新型诚为一实用性优异的设计,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盼审查早日赐准本实用新型,以保障申请人的辛苦创作,倘若审查员有任何稽疑,请不吝来函指示,申请人定当竭力配合,实感公便。
Claims (6)
1.一种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壳体组,该第一壳体组于内壁一侧处形成至少一第一壳体固定部组;
一第二壳体组,该第二壳体组于内壁一侧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壳体固定部组对接固定的第二壳体固定部组,该第二壳体组及该第一壳体组对接包围形成一容置空间;
一设于该容置空间内的电路总成;及
至少一设于该容置空间内并与该电路总成电性连接的金属导接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组包含一第一上壳体及一与该第一上壳体对接的第一下壳体,该第一上壳体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第一上壳体卡固部,该第一下壳体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第一下壳体卡固部,且该第一上壳体与该第一下壳体通过至少一栓件进行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组包含一第二上壳体及一与该第二上壳体对接的第二下壳体,该第二上壳体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上壳体卡固部对接卡掣的第二上壳体卡固部,该第二下壳体于内壁面一端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下壳体卡固部对接卡掣的第二下壳体卡固部,且该第二上壳体与该第二下壳体通过至少一栓件进行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总成包含一电力转换模块、至少一与该电力转换模块电性连接的USB端口及至少一与该电力转换模块连接动作的切换开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内设置至少一与该金属导接座位置配合且避免误插之活动板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三壳体组,该第三壳体组于内壁一侧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一壳体固定部组对接固定的第三壳体第一固定部组,并于另一侧处形成至少一与该第二壳体固定部组对接固定的第三壳体第二固定部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49930.0U CN204696328U (zh) | 2015-04-23 | 2015-04-23 | 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49930.0U CN204696328U (zh) | 2015-04-23 | 2015-04-23 | 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696328U true CN204696328U (zh) | 2015-10-07 |
Family
ID=54236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249930.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96328U (zh) | 2015-04-23 | 2015-04-23 | 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696328U (zh) |
-
2015
- 2015-04-23 CN CN201520249930.0U patent/CN20469632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44788B (zh) | 插头可变换方向且可更换的电源转换器 | |
TWI499144B (zh) | 旋轉式插頭 | |
TW201329685A (zh) | 插頭可分離式之多向電源供應器 | |
WO2014131216A1 (zh) | 电源适配器 | |
TW201242188A (en) | Thin socket | |
WO2013131439A1 (zh) | 一种具有可更换插头的充电器 | |
CN204349054U (zh) | 一种立体多面插座单元及组合插座 | |
CN204696328U (zh) | 可变式延伸插座结构 | |
CN203277894U (zh) | 一种旅行适配器插头 | |
JP5656236B1 (ja) | 組合せ型プラグを有するパワーアダプタ | |
CN103178378B (zh) | 接电单元及其插座 | |
CN103928780B (zh) | 电源装置及其插头结构 | |
CN202749594U (zh) | 一种连接插座 | |
CN205195005U (zh) | 一种多功能插座及插座组件 | |
JP2007087897A (ja) | ユニバーサルアダプタ | |
TWM475075U (zh) | 具有活動式插座之延長線 | |
CN204497513U (zh) | 电性连接模组及使用该电性连接模组的插座 | |
CN204205122U (zh) | 电连接器插座 | |
TWM513477U (zh) | 可變式延伸插座結構 | |
CN203562604U (zh) | 储存装置的连接部件 | |
CN203839659U (zh) | 兼具通用插座与usb插座的电源转接器 | |
TWI301684B (zh) | ||
CN202474975U (zh) | 一种usb充电器 | |
CN202474956U (zh) | 具有可更换插头的充电器 | |
CN204577785U (zh) | 复合式usb连接器及与其配合的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0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