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81414U - 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681414U CN204681414U CN201520267570.7U CN201520267570U CN204681414U CN 204681414 U CN204681414 U CN 204681414U CN 201520267570 U CN201520267570 U CN 201520267570U CN 204681414 U CN204681414 U CN 2046814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face
- module
- communication
- power supply
- applic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包括母板模件、电源电路模件、二极管、码型变换模件;母板模件上设置有标准接口和电源总线;电源电路模件包括电压转换电路;电源电路模件通过二极管连接电源总线,码型变换模件通过标准接口连接在母板模件上。本实用新型采用大容量低损耗二极管隔离的双电源配置模块供电,任一电源损坏都不影响装置的正常工作,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母板模件上设置有标准接口和电源总线,采用背板接口统一设计,可以根据工程需要接入多个码型变换模件,既可同时实现多路光纤信号到E1接口信号的转换,又能降低工程实施的成本,极大地简化了大型区域稳控系统的通信接口配置方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中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属于通信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设备可靠性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便宜,众多电力自动化设备通过基群复接入 SDH,再通过专用光纤与远方通信成为电力系统通信的首选方式。基群是程控交换机与用户接口的信号结构形式(称为E1接口),也是长途中继电话线组织信号的一个基本单元。电网安全稳定紧急控制设备也是主要通过光纤通信技术将分散在各地的主站、子站、执行站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安控系统)。由于目前光口通信技术参数没有强制执行标准,导致不同厂家之间的稳控装置或光纤纵差保护装置一般无法通过光纤直接连接,一般需要通过光电转换将光信号转换成G.703标准的电接口信号才能实现不同厂家之间稳控系统的互联。一般的区域稳控系统用光电转换接口装置只实现一个通道的转换,在一些大型区域稳控系统中,涉及多个厂站,有些主站甚至需要和数十个子站进行双向数据通信,这样的话需要配置多台通信接口装置,会导致通信接口柜安装、接线都会过于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复接E1(EI接口即基群)的通信接口装置,灵活配置码型变换模件的通信参数及模件数量,实现不同通道数量的光电接口转换功能,提高了装置对不同工程的适应能力。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包括母板模件、电源电路模件、二极管、码型变换模件;母板模件上设置有标准接口和电源总线;电源电路模件包括电压转换电路。
电源电路模件通过二极管连接电源总线,码型变换模件通过标准接口连接在母板模件上。母板模件提供统一的接插件接口,同时方便模件的安装和固定。
电源电路模件为双电源配置模块,即包括两个电源电路,每个电源电路均通过二极管连接电源总线,实现双电源供电。电源模件通过大容量低损耗二极管隔离后接入母板模件上的电源总线,实现了电能的单向传输,将两个电源电路彻底解耦,实现了任一电源损坏都不影响装置正常工作的特点。
码型变换模件用于实现光纤信号CMI编码到E1接口HDB3码变换,码型变换模件为若干个,相应地,母板模件上设置的标准接口有若干个。码型变换模件数量可以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按需配置,既能满足不同规模稳控工程的通道接口转换需要,同时也降低了工程成本。
码型变换模件包括CPU、通信控制器、光纤接口、E1接口芯片、稳控器和E1接口;CPU与通信控制器相连接,稳控器通过光纤接口与通信控制器相连接,E1接口通过E1接口芯片与通信控制器相连接。
通信控制器上设置有拨码开关,实现通信参数设置。CPU与通信控制器之间通过并行总线相连接,通信速率高。
电压转换电路包括48V-5V转换电路和48V-24V转换电路,将通信机房专用电源DC-48V转换为装置内部使用的5V和24V电源。
较优地,标准接口为金手指接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大容量低损耗二极管隔离的双电源配置模块供电,任一电源损坏都不影响装置的正常工作,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母板模件上设置有标准接口和电源总线,采用背板接口统一设计,可以根据工程需要接入多个码型变换模件,既可同时实现多路光纤信号到E1接口信号的转换,又能降低工程实施的成本,极大地简化了大型区域稳控系统的通信接口配置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码型变换模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包括母板模件、电源电路模件、二极管、码型变换模件;母板模件上设置有标准接口和电源总线;电源电路模件包括电压转换电路。
电源电路模件通过二极管连接电源总线,码型变换模件通过标准接口连接在母板模件上。母板模件提供统一的接插件接口,同时方便模件的安装和固定。本实施例中,标准接口为金手指接插件(金手指接口)。
电源电路模件为双电源配置模块,即包括两个电源电路,每个电源电路均通过二极管连接电源总线,实现双电源供电。电源模件通过大容量低损耗二极管隔离后接入母板模件上的电源总线,实现了电能的单向传输,将两个电源电路彻底解耦,实现了任一电源损坏都不影响装置正常工作的特点。
码型变换模件用于实现光纤信号CMI编码到E1接口HDB3码变换,码型变换模件为若干个,相应地,母板模件上设置的标准接口有若干个。码型变换模件数量可以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按需配置,既能满足不同规模稳控工程的通道接口转换需要,同时也降低了工程成本。
如图2所示,码型变换模件包括CPU、通信控制器、光纤接口、E1接口芯片、稳控器和E1接口;CPU与通信控制器相连接,稳控器通过光纤接口与通信控制器相连接,E1接口通过E1接口芯片与通信控制器相连接。
通信控制器上设置有拨码开关,实现通信参数设置。CPU与通信控制器之间通过并行总线相连接,通信速率高。通信控制器与光纤接口、E1接口芯片基于NRZ码通信,光纤接口与稳控器之间通过CMI码通信,E1接口芯片与E1接口之间通过同轴电缆连接,基于HDB3码通信。
电压转换电路包括48V-5V转换电路和48V-24V转换电路,将通信机房专用电源DC-48V转换为装置内部使用的5V和24V电源。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改动或变型的设计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范围。因此,如果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的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母板模件、电源电路模件、二极管、码型变换模件;
所述母板模件上设置有标准接口和电源总线;
所述电源电路模件包括电压转换电路;
所述电源电路模件通过二极管连接电源总线,所述码型变换模件通过标准接口连接在母板模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模件为双电源配置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码型变换模件为若干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码型变换模件包括CPU、通信控制器、光纤接口、E1接口芯片、稳控器和E1接口;
所述CPU与通信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稳控器通过光纤接口与通信控制器相连接,所述E1接口通过E1接口芯片与通信控制器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控制器上设置有拨码开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PU与通信控制器之间通过并行总线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48V-5V转换电路和48V-24V转换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接口为金手指接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67570.7U CN204681414U (zh) | 2015-04-29 | 2015-04-29 | 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67570.7U CN204681414U (zh) | 2015-04-29 | 2015-04-29 | 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681414U true CN204681414U (zh) | 2015-09-30 |
Family
ID=54181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267570.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681414U (zh) | 2015-04-29 | 2015-04-29 | 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681414U (zh) |
-
2015
- 2015-04-29 CN CN201520267570.7U patent/CN20468141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45709A (zh) | 一种基于EtherCAT工业级远程IO模块 | |
CN210181455U (zh) | 一种ffu群控系统 | |
CN204497850U (zh) |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组合模块与转接模块标准化接口装置 | |
CN101951160B (zh) | 一种级联模块控制系统 | |
CN206258858U (zh) | 一种适用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仿真接口装置 | |
CN103176435A (zh) | 实现分布式控制系统与测量设备互连的接口装置及方法 | |
CN204681414U (zh) | 一种适用于复接e1的通信接口装置 | |
CN210041858U (zh) | 一种一主多从式高速串行通信装置 | |
CN107942808A (zh) | 一种dcs容量扩展装置 | |
CN204681396U (zh) | 一种多路通道复接装置 | |
CN103716258B (zh) | 高密度线卡、交换设备、集群系统及电信号类型配置方法 | |
CN204066370U (zh) | 一种适用于热力试验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 |
CN107579967A (zh) | 一种支持串行协议的协议转换器 | |
CN203859765U (zh) | 单路有线转以太网总线适配器 | |
CN204926072U (zh) | 适用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实时仿真平台的通信接口板卡 | |
CN211429344U (zh) | 一种矿用通讯系统协议转换装置 | |
CN106533996A (zh) | 一种超长距离传输的网线交换机 | |
CN203537391U (zh) | 一种光模块的测试系统 | |
CN206226438U (zh) | 基于双光纤环网的多核智能通讯装置 | |
CN203166924U (zh) | 一种千兆环网光端机 | |
CN221784201U (zh) | 一种带有串口切换电路的加固网络交换设备 | |
CN204086323U (zh) | 一种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测试适配器 | |
CN202841126U (zh) | 一种具备交换功能的电力串口服务器装置 | |
CN203164699U (zh) |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通讯结构 | |
CN203896364U (zh) | 一种多功能通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