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4556218U - 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56218U
CN204556218U CN201520216245.8U CN201520216245U CN204556218U CN 204556218 U CN204556218 U CN 204556218U CN 201520216245 U CN201520216245 U CN 201520216245U CN 204556218 U CN204556218 U CN 2045562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ventilation
multiphase flow
piston rod
air coll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1624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运华
张昱
李春涛
陈拾
王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2021624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562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562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5621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包括圆锥形集气舱、安装在圆锥形集气舱端部的圆环形密封圈、安装在圆锥形集气舱端部且位于圆环形密封圈内侧的密闭盖板、与密闭盖板中心处固定连接的活塞杆和与活塞杆另一端连接的空化器,所述圆锥形集气舱端部外侧还设置有中空的圆柱台面,所述中空的圆柱台面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六个通气孔,且通气孔与通气孔之间的间隔相等,所述活塞杆位于中空的圆柱台面内部。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减少外部通气管路对实验及流场的干扰,保证实验模拟的有效性;借助储气仓的高压实现密封板的密封状态,同时借助入水冲击载荷作用打开储气仓实现在入水时有效通气。

Description

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模拟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水中多相流减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水面和空中入水的航行体,为了实现在水中超低阻力航行,航行体在入水之前,通气系统已经开始工作。所以为发展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技术是解决入水通气多相流的关键技术。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的水面及空中飞行的航行体在入水后也会空化,在之后的航行过程中,由于空泡的溃灭会导致航行体的弹道失稳。May和Waugh指出,如果能够控制入水空泡的稳定性便可以保证航行体弹道的稳定性,且该问题到目前仍然未获得有效解决。随着水中多相流技术的发展,借助通气多相流的可控性,可以实现解决普通水面及空中飞行的航行体在入水后会形成空泡溃灭导致航行体弹道失稳问题。因此开展入水通气多相流研究有助于解决入水空化导致航行体弹道失稳问题。
对于没有通气系统工作的航行体垂直入水时,表面闭合通常先于深水闭合。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倾斜入水),深水闭合可能比表面闭合发生的更早。航行体入水后形成发生表面闭合或深水闭合的形式与时间,主要取决于入水条件。而空泡表面闭合与深水闭合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入水时卷入空气量的多少及卷入的空气在空泡内的弹性效应。这些因素是空泡在进一步发展中失稳及溃灭导致航行体运动失稳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对于在入水时通气系统工作的情况下,由于通入气体的作用,会改变入水时卷入空气的量及卷入空气在空泡内的弹性效应。在通入气体及卷入空气的共同作用下,表面闭合和深水闭合会出现新的关系及形式,这将导致新的空泡失稳及溃灭机制。通气多相流在卷入空气、通入气体及航行深度变化联合作用下势必导致空泡内气体堆积、空泡界面剪切层和空泡外部压力波等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存在持续的外界压力变化、空泡内气体的弹性增加和界面剪切层的共同作用。最终将导致空泡出现由通气失稳(空泡内堆积过多气体)、剪切层失稳(空泡边界滑移速度的存在)或气泡振荡失稳(外界环境压力变化)等单一存在或多种形式联合存在的空泡失稳的新机制。
Worthington最先研究了入水现象,观察到了球体入水时产生的喷溅和空泡。其后研究者主要针对空投运动体入水过程中结构破坏、弹道失稳及跳弹等问题来展开入水的研究。更多关注入水过程空化演化对航行体载荷特性的影响,而对空泡流本身关注于如何避免其负面效应。实验研究方面,Reichardt等对圆盘,圆锥空化器在水洞及拖曳水池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获得空化器经验阻力计算公式。Michel实验研究了二维水中通气多相流长度与弗劳德 数、通气空化数及通气量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拟合曲线。Savchenko领导的团队开展了大量的水中多相流实验研究,得到了轴对称多相流流的空泡形状拟合公式、弗劳德数对通气多相流流影响的判断标准及入水多相流发展等。Kuklinski,Kawakami对通气水中多相流的迟滞效应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Arndt等带领的团队通过大量水中多相流流控制实验研究。Backer研究了圆锥垂直入水过程的阻力变化特性。Gekle实验研究了空泡深闭合过程中空泡内部空气流场的运动情况,Truscott开展了球体低速垂直入水多相流形态变化以及多相流对球体流体动力的影响规律实验研究。国内,陈鑫等对航行体通气多相流及自然多相流流动机理开展了大量的数值和实验研究。王一伟基于射弹实验及数值计算考虑了通气局部多相流的稳定性机制。何春涛对锥心头部航行体开展了大量实验,给出了空泡流动结构及航行体的阻力特性。
综上所述,入水问题一直是被大家关注的焦点和难点之一,前期主要针对航行体入水过程的载荷及弹道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随着水中多相流减阻技术的发展,入水多相流发展得到广泛重视,并开展了入水多相流研究。但是针对入水多相流发展规律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对入水通气多相流初期生长的闭合行为研究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针对该问题的实验方法。主要问题在于,一般实验通气系统采用管路供气可准确控制流量,但入水实验处于运动状态,携带通气系统管路会严重影响模型的运动轨迹及多相流形成,如何实现在水筒中模拟入水通气多相流及通气量的准确确定揭示入水通气多相流初期生长闭合行为的前提条件。所以急需一种入水通气实验模拟机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航行体入水通气多相流初期生长的闭合行为而提供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圆锥形集气舱、安装在圆锥形集气舱端部的圆环形密封圈、安装在圆锥形集气舱端部且位于圆环形密封圈内侧的密闭盖板、与密闭盖板中心处固定连接的活塞杆和与活塞杆另一端连接的空化器,所述圆锥形集气舱端部外侧还设置有中空的圆柱台面,所述中空的圆柱台面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六个通气孔,且通气孔与通气孔之间的间隔相等,所述活塞杆位于中空的圆柱台面内部。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1.有至少两排所述通气孔,每排至少有六个,且通气孔与通气孔之间的间隔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模型舱段存储通入的气体,可以有效减少外部通气管路对实验及流场的干扰,保证实验模拟的有效性;借助储气仓的高压实现密封板的密封状态,同时借助入水冲击冲击载荷作用打开储气仓实现在入水时有效通气。本实用新型没有通气系统管路,使本实用新型即使在入水实验中处于运动状态也不会影 响模型的运动轨迹和多相流的形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结合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圆锥形集气舱4、安装在圆锥形集气舱4端部的圆环形密封圈3、安装在圆锥形集气舱4端部且位于圆环形密封圈3内侧的密闭盖板7、与密闭盖板7中心处固定连接的活塞杆9和与活塞杆9另一端连接的空化器1,所述圆锥形集气舱4端部外侧还设置有中空的圆柱台面8,所述中空的圆柱台面8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六个通气孔2,且通气孔与通气孔之间的间隔相等,所述活塞杆9位于中空的圆柱台面8内部。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是:有至少两排所述通气孔,每排至少有六个,且通气孔与通气孔之间的间隔相等,通气孔的排数可以根据尺寸需要进行相应的增加。
本实用新型是一套入水通气实验模拟机构,可以在水中模拟入水通气多相流动的动态过程。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主要为:在发射试验之前,在圆锥形集气舱4注入压缩空气,在压缩空气的高压作用下使得密闭盖板7和圆环形密封圈3保证集气舱与通气孔2断开;当航行体入水时,受到冲击载荷,在冲击载荷作用下,连接有空化器1以及密闭盖板7的机构向后移动,打开圆锥形集气舱4与通气孔2直接的通道,使得压缩空气从通气孔2流出。图1中双箭头5代表压缩空气的流动方向,双箭头6代表密闭盖板7的运动方向。 
经过计算,本实用新型的入水冲击压力大于圆锥形集气舱4的压缩空气压力,且在后续空化阻力的作用下,能够维持密闭盖板7的开启状态,所以该机构能够实现入水过程通气空化的实验模拟。同时,由于入水过程很短,圆锥形集气舱4的压力在供气过程当中几乎不变,根据压力和通道尺寸便可以设计精准的通气量。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便可以实现航行体入水过程通气多相流实验的模拟以及通气量的准确确定。
本实用新型的联接方式:
空化器1与和密闭盖板7与活塞杆9之间都是通过螺纹连接。
空化器1和密闭盖板7通过一根活塞杆9联接,整体可以反复移动。通气孔2位于模型圆锥段前面的中空的圆柱台面8上,该台面8与圆锥形集气舱4螺纹固定联接。密闭盖板7可以在圆锥形集气舱4的高压空气作用下向前推进挤压圆环形密封圈3,最终保证圆锥形集气舱4的空气密封。在入水冲击压力作用下,空化器1和活塞杆9向后移动,打开气流通道方向5,同时保证在通气孔前面处于密封状态。
1)准备工作:在发射试验之前,在圆锥形集气舱4注入压缩空气,在压缩空气的高压作 用下使得密闭盖板7和圆环形密封圈3保证圆锥形集气舱4与通气孔2断开;
2)实施入水:当航行体入水时,受到冲击载荷,在冲击载荷作用下,连接有空化器1以及密闭盖板7的机构向后移动。
3)在该机构的作用下,圆锥形集气舱4与通气孔2之间的通道开放,接着压缩空气从通气孔2流出。

Claims (2)

1.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圆锥形集气舱、安装在圆锥形集气舱端部的圆环形密封圈、安装在圆锥形集气舱端部且位于圆环形密封圈内侧的密闭盖板、与密闭盖板中心处固定连接的活塞杆和与活塞杆另一端连接的空化器,所述圆锥形集气舱端部外侧还设置有中空的圆柱台面,所述中空的圆柱台面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六个通气孔,且通气孔与通气孔之间的间隔相等,所述活塞杆位于中空的圆柱台面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其特征在于:有至少两排所述通气孔,每排至少有六个,且通气孔与通气孔之间的间隔相等。
CN201520216245.8U 2015-04-10 2015-04-10 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5562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16245.8U CN204556218U (zh) 2015-04-10 2015-04-10 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16245.8U CN204556218U (zh) 2015-04-10 2015-04-10 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56218U true CN204556218U (zh) 2015-08-12

Family

ID=53831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16245.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556218U (zh) 2015-04-10 2015-04-10 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5621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6976A (zh) * 2015-04-10 2015-07-15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CN111413066A (zh) * 2020-04-09 2020-07-14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降载模型实验发射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6976A (zh) * 2015-04-10 2015-07-15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CN104776976B (zh) * 2015-04-10 2017-05-24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CN111413066A (zh) * 2020-04-09 2020-07-14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降载模型实验发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76976B (zh) 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CN204556218U (zh) 一种入水通气多相流动实验模拟机构
CN102650566A (zh) 水平超空泡与自由面相互作用的实验装置
CN104908828A (zh) 一种车体气膜减阻与压差减阻附加装置及减少风阻的方法
CN104384041B (zh) 一种聚氨酯喷涂装置
CN207586079U (zh) 适用于岩溶地区管道动水注浆封堵模拟试验的动水管路
Yao et 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jet induced tail cavities attached to underwater vehicle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tail wings
CN106500957A (zh) 一种水中试验通气模型
CN203545648U (zh) 一种高粘液农药灌装机
CN105409369A (zh) 自动喷爆松施头
CN205223206U (zh) 空气喷射混合搅拌装置
CN111959674A (zh) 一种基于直舵前置流体动力布局的强机动性超空泡航行器
CN203101099U (zh) 全信息液体取样器
CN204978912U (zh) 一种车体气膜减阻与压差减阻附加装置
CN206973046U (zh) 一种用于非开挖地下管线施工的回拖装置
CN206437165U (zh) 船舶减阻微气泡喷气仓
CN108057716A (zh) 一种高压旋喷土壤修复钻头
CN206862222U (zh) 一种新型的防止爆破能量外泄的爆破柱
CN105148532B (zh) 带水平标识的发泡塞发射流线尾翼式旋喷水火箭
CN105148531B (zh) 带水平标识的发泡塞发射一体尾翼式旋喷水火箭
CN204002740U (zh) 一种应用于稠油井的降粘剂加注装置
CN206662233U (zh) 大型快速液压机的高响应充液装置
CN206935059U (zh) 一种用于脱硫罐的防噪去气味的装置
CN204338422U (zh) 一种点胶枪
CN206240499U (zh) 一种电动洗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52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