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无插座接线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线连接装置,特别是一种新型无插座接线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接线连接装置即是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传输电流或信号。目前,传统接线连接装置一般都是有插头插座两个结构部件,结构复杂,拆装繁琐、不便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新型无插座接线连接装置,其不需要具备独立插头插座,节约材料成本的同时拆装线缆方便省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无插座接线连接装置,包括外壳组件和壳体组件,其外壳组件包括外壳头部组件和外壳尾部组件,其壳体组件包括线缆、插孔、屏蔽压层内环、屏蔽压层外环、波形垫圈、锁紧螺母和O型圈;
外壳头部组件包括插孔外壳、前防水圈和壳体外壳,插孔外壳、前防水圈和壳体外壳3个部件扣接形成1个内腔,外壳头部组件通过螺纹固定拧紧在箱体上,装线过程中无需打开取下;
外壳尾部组件包括后防水圈和外壳尾盖;
壳体组件在组装线缆的过程中,需要先从外壳头部组件内部将壳体组件的部件锁紧螺母、O型圈、波形垫圈、屏蔽压层外环、屏蔽压层内环和插孔按上述顺序拿出。
进一步优化的方案中,壳体组件包括线缆和插孔,线缆前端铆压在插孔内部,压接好线缆的插孔装置在外壳头部组件形成的内腔中;壳体组件包括屏蔽压层内环和屏蔽压层外环,屏蔽压层内环在线缆和插孔进行铆压前从线缆前端套入线缆,且由线缆的屏蔽丝回折覆盖在屏蔽压层内环之上,屏蔽压层外环呈“回”字形,屏蔽压层外环内框空间与已经覆盖着线缆的屏蔽压层内环相吻合,屏蔽压层外环扣压在已经覆盖着线缆的屏蔽压层内环上方,通过铆压使屏蔽压层外环与已经覆盖着线缆的屏蔽压层内环相连接;壳体组件包括波形垫圈和锁紧螺母,波形垫圈和锁紧螺母均是在线缆和插孔铆压之前由线缆前端装进线缆,波形垫圈呈波浪形,波形垫圈垫在屏蔽压层外环与锁紧螺母之间,锁紧螺母拧紧后使波形垫圈因挤压而变形,从而使波形垫圈在屏蔽压层外环和锁紧螺母中间与屏蔽压层外环、锁紧螺母紧紧结合;壳体组件包括O型圈,O型圈是一种横截面为“O”字型的硅胶带子,O型圈在锁紧螺母左右两侧各有一个,两个O型圈分别紧紧束缚在锁紧螺母左右两侧的圆形凹槽中,O型圈在锁紧螺母拧紧的过程中与壳体外壳紧紧贴合,无任何缝隙;
进一步优化的方案中,壳体组件包括线缆,其线缆在装置进壳体组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采用35mm^2或50mm^2两种截面面积不同的电线,不受单一规格限制;
进一步优化的方案中,外壳头部组件包括前防水圈,其前防水圈为“回”字形薄圈状紧贴在插孔外壳与壳体外壳之间;
进一步优化的方案中,外壳尾部组件包括后防水圈,其后防水圈为边缘圆弧形齿状的圆柱体,后防水圈边缘的圆弧形齿状与线缆形状相吻合且将线缆容纳在其圆柱体空腔内,后防水圈紧贴在锁紧螺母与外壳尾盖之间。;
进一步优化的方案中,外壳尾部组件包括外壳尾盖,其外壳尾盖两边具有弹性卡扣,捏住外壳尾盖两边卡扣即可将内腔装有插孔、屏蔽压层内环、屏蔽压层外环、波形垫圈、锁紧螺母、后防水圈的外壳头部组件与外壳尾盖进行分离;外壳尾盖在线缆组装完成后,通过两边卡扣紧扣在外壳头部组件尾部,且与后防水圈紧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相对于已披露的技术方案,由于本技术方案通过将内置壳体的接线连接装置外壳头部组件用螺纹固定拧紧在箱体上,装线过程中无需取下外壳头部组件,只需分离外壳头部、尾部,然后取出壳体组件的各个部件进行线缆组装,结构简单、安装便利、节约成本,同时又适用多种规格的线缆,不受单一线缆的规格限制,可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新型无插座接线连接装置线缆组装前示意图;
图2新型无插座接线连接装置线缆组装过程中分解状态图;
图3新型无插座接线连接装置线缆组装完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一种新型无插座接线连接装置,其具体包括外壳组件1和壳体组件2,所述外壳组件1包括外壳头部组件11和外壳尾部组件12,所述壳体组件2包括线缆21、插孔22、屏蔽压层内环23、屏蔽压层外环24、波形垫圈25、锁紧螺母26和O型圈27:
如附图1所示,所述外壳头部组件11包括插孔外壳111、前防水圈112和壳体外壳113,插孔外壳111、前防水圈112和壳体外壳113三个部件扣接形成一个内腔,外壳头部组件11通过螺纹固定拧紧在箱体上,装线过程中无需打开取下;
如附图1所示,所述外壳尾部组件12包括后防水圈121和外壳尾盖122;
如附图2所示,所述壳体组件2在组装线缆21的过程中,需要先从外壳头部组件11内部将壳体组件2的部件锁紧螺母26、O型圈、波形垫圈25、屏蔽压层外环24、屏蔽压层内环23和插孔22按上述顺序拿出。
如附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壳体组件2包括线缆21和插孔22,所述线缆21前端铆压在插孔22内部,压接好线缆21的插孔22装置在外壳头部组件11形成的内腔中;所述壳体组件2包括屏蔽压层内环23和屏蔽压层外环24,所述屏蔽压层内环23在线缆21和插孔22进行铆压前从线缆21前端套入线缆21,且由线缆21的屏蔽丝回折覆盖在屏蔽压层内环23之上,所述屏蔽压层外环24呈“回”字形,屏蔽压层外环24内框空间与已经覆盖着线缆21的屏蔽压层内环23相吻合,屏蔽压层外环24扣压在已经覆盖着线缆21的屏蔽压层内环23上方,通过铆压使屏蔽压层外环24与已经覆盖着线缆21的屏蔽压层内环23相连接;所述壳体组件2包括波形垫圈25和锁紧螺母26,所述波形垫圈25和锁紧螺母26均是在线缆21和插孔22铆压之前由线缆21前端装进线缆21,所述波形垫圈25呈波浪形,波形垫圈25垫在屏蔽压层外环24与锁紧螺母26之间,所述锁紧螺母26拧紧后使波形垫圈25因挤压而变形,从而使波形垫圈25在屏蔽压层外环24和锁紧螺母26中间与屏蔽压层外环24、锁紧螺母26紧紧结合,所述壳体组件2包括O型圈27,所述O型圈27是一种横截面为“O”字型的硅胶带子,O型圈27在锁紧螺母26左右两侧各有一个,两个O型圈27分别紧紧束缚在锁紧螺母26左右两侧的圆形凹槽中,O型圈27在锁紧螺母26拧紧的过程中与壳体外壳113紧紧贴合,无任何缝隙。
所述壳体组件2包括线缆21和插孔22,所述线缆21前端压接在插孔22内部,压接好线缆21的插孔22装置在外壳头部组件11形成的内腔中;所述壳体组件2包括屏蔽压层内环23和屏蔽压层外环24,所述屏蔽压层内环23从线缆21后端套入线缆21,且由线缆21回折覆盖在屏蔽压层内环23之上,所述屏蔽压层外环24呈“回”字形,屏蔽压层外环24内框空间与已经覆盖着线缆21的屏蔽压层内环23相吻合,屏蔽压层外环24扣压在上已经覆盖着线缆21的屏蔽压层内环23上方,通过铆压使屏蔽压层外环24与已经覆盖着线缆21的屏蔽压层内环23相连接;所述壳体组件2包括波形垫圈25和锁紧螺母26,所述波形垫圈25呈波浪形,波形垫圈25垫在屏蔽压层外环24与锁紧螺母26之间,所述锁紧螺母26中间为一个长方形凹槽将线缆21容纳在内,锁紧螺母26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圆形螺母,锁紧螺母26紧贴波形垫圈25通过左右两侧锁紧容纳在其中间凹槽的线缆21;
如附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壳体组件2包括线缆21,所述线缆21在装置进壳体组件2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采用35mm^2或50mm^2两种截面面积不同的电线,不受单一规格限制;
如附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壳头部组件11包括前防水圈112,所述前防水圈112为“回”字形薄圈状紧贴在插孔外壳111与壳体外壳113之间;
如附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所述外壳尾部组件12包括后防水圈121,所述后防水圈121为边缘圆弧形齿状的圆柱体,后防水圈121边缘的圆弧形齿状与线缆21形状相吻合且将线缆21容纳在其圆柱体空腔内,后防水圈121紧贴在锁紧螺母26与外壳尾盖122之间;
如附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壳尾部组件12包括外壳尾盖122,所述外壳尾盖122两边具有弹性卡扣,捏住外壳尾盖122两边卡扣即可将内腔装有插孔22、屏蔽压层内环23、屏蔽压层外环24、波形垫圈25、锁紧螺母26、后防水圈121的外壳头部组件11与外壳尾盖122进行分离;所述外壳尾盖122在线缆21组装完成后,通过两边卡扣紧扣在外壳头部组件11尾部,且与后防水圈121紧贴。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