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4489183U - 桨距操纵杆结构 - Google Patents

桨距操纵杆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89183U
CN204489183U CN201420805033.9U CN201420805033U CN204489183U CN 204489183 U CN204489183 U CN 204489183U CN 201420805033 U CN201420805033 U CN 201420805033U CN 204489183 U CN204489183 U CN 2044891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sleeve
joystick
control rod
pitch
pitch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0503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江文
佟勇
赵勤
傅旦
王亚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ircraft Power Machinery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ircraft Power Machinery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ircraft Power Machinery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Aircraft Power Machinery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42080503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891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891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8918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桨距操纵杆结构,包括尾桨轴、桨距操纵杆、支承组件及助力器操纵杆,桨距操纵杆设置于尾桨轴内;支承组件设置于尾桨轴内壁与桨距操纵杆外壁之间,第一滑套位于桨距操纵杆的前端,第二滑套位于桨距操纵杆的后端,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均开设有用于自润滑的储油槽;助力器操纵杆设置于桨距操纵杆的前端,与桨距操纵杆一并沿尾桨轴的轴向往返运动。如此,采用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代替轴承进行支承,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的抗磨能力强,并能够通过储油槽进行自润滑,从而在桨距操纵杆相对尾桨轴往返运动时,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的反复运动摩擦也不会出现过度磨损或者过热等问题,且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桨距操纵杆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尾减速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桨距操纵杆结构。
背景技术
尾减桨距操纵杆分为内置式和外置式,内置式桨距操纵杆结构包括桨距操纵杆、助力器操纵杆和尾桨轴,桨距操纵杆与助力器操纵杆连接,桨距操纵杆设置于尾桨轴内。
传统的内置式桨距操纵杆的桨距操纵杆与尾桨轴之间通过轴承进行支承,轴承需要单独设计润滑结构或采用固体润滑的方式。然而,轴承受灰尘、润滑的影响很大,容易产生裂纹,经过长期的摩擦容易发生断裂致使失去支承作用,且桨距操纵杆结构复杂,导致可靠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桨距操纵杆结构,以解决现有的桨距操纵杆结构的支承轴承经过长期的摩擦容易发生断裂致使失去支承作用,导致可靠性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桨距操纵杆结构,包括:
尾桨轴;
桨距操纵杆,设置于尾桨轴内;
支承组件,设置于尾桨轴内壁与桨距操纵杆外壁之间,支承组件包括第一滑套及第二滑套,第一滑套位于桨距操纵杆的前端,第二滑套位于桨距操纵杆的后端,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均开设有用于自润滑的储油槽;
助力器操纵杆,设置于桨距操纵杆的前端,与桨距操纵杆一并沿尾桨轴的轴向往返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滑套套设于桨距操纵杆前端上,第一滑套的外径面为工作面,第二滑套设置于尾桨轴内壁,第二滑套的内径面为工作面。
进一步地,储油槽开设于第一滑套的外径面上及第二滑套的内径面上。
进一步地,桨距操纵杆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连接组件设置于桨距操纵杆内,且位于桨距操纵杆前端,助力器操纵杆通过连接组件与桨距操纵杆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组件包括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设置于桨距操纵杆内,并与桨距操纵杆内壁配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与助力器操纵杆连接。
进一步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为双列角陶瓷球轴承。
进一步地,连接组件还包括关节轴承,助力器操纵杆通过关节轴承与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连接,关节轴承用于补偿助力器操纵杆操纵时的偏心。
进一步地,助力器操纵杆朝向桨距操纵杆的一端设置有防转叉耳。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桨距操纵杆结构,尾桨轴与桨距操纵杆之间设置有支承组件,支承组件包括第一滑套及第二滑套,第一滑套位于桨距操纵杆的前端,第二滑套位于桨距操纵杆的后端,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起支承尾桨轴与桨距操纵杆的作用,并且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均开设有用于自润滑的储油槽,在助力器操纵杆与桨距操纵杆一并沿尾桨轴的轴向往返运动时,该储油槽内的油液会对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进行自润滑。如此,采用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代替轴承进行支承,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的抗磨能力强,并能够自润滑,从而在桨距操纵杆相对尾桨轴往返运动时,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的反复运动摩擦也不会出现过度磨损或者过热等问题,且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桨距操纵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尾桨轴;20、桨距操纵杆;30、支承组件;310、第一滑套;320、第二滑套;40、助力器操纵杆;410、防转叉耳;50、连接组件;510、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20、关节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桨距操纵杆结构,桨距操纵杆结构包括尾桨轴10、桨距操纵杆20、支承组件30及助力器操纵杆40。桨距操纵杆20设置于尾桨轴10内,助力器操纵杆40设置于桨距操纵杆20的前端,并与桨距操纵杆20一并沿尾桨轴10的轴向往返运动。支承组件30设置于尾桨轴10内壁与桨距操纵杆20外壁之间,支承组件30包括第一滑套310及第二滑套320,第一滑套310位于桨距操纵杆20的前端,第二滑套320位于桨距操纵杆20的后端,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均开设有用于自润滑的储油槽,该储油槽内的油液会对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进行自润滑。如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图示中的右侧为浆距操纵杆20的前端,图示中的左侧为浆距操纵杆20的后端。如此,采用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代替轴承进行支承,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的抗磨能力强,并能够自润滑,从而在桨距操纵杆20相对尾桨轴10往返运动时,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的反复运动摩擦也不会出现过度磨损或者过热等问题,且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参照图1,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滑套310套设于桨距操纵杆20前端上,第一滑套310的外径面为工作面,第二滑套320设置于尾桨轴10内壁,第二滑套320的内径面为工作面。如此,桨距操纵杆20沿尾桨轴10轴向往返运动时,会带动第一滑套310一起往返运动,从而第一滑套310的外径面会与尾桨轴10内壁来回摩擦,第二滑套320则固定在尾桨轴10上,从而第二滑套320的内径面会与桨距操纵杆20外壁来回摩擦,实现对桨距操纵杆20和尾桨轴10的支承作用。可选地,该储油槽开设于第一滑套310的外径面及第二滑套320的内径面,也就是说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需进行反复摩擦的工作面开设储油槽,油液直接作用于工作面,有效保证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的润滑效果,从而避免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的反复摩擦出现过度磨损或过热等问题,可靠性高。具体地,为提高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的使用性能,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均可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得,并经过油浸。
参照图1,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可选地,桨距操纵杆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50,连接组件50设置于桨距操纵杆20内,且位于桨距操纵杆20前端,助力器操纵杆40通过连接组件50与桨距操纵杆20连接。助力器操纵杆40与桨距操纵杆20通过连接组件50进行支承,从而实现助力器操纵杆40与桨距操纵杆20一并沿尾桨轴10的轴向往返运动的目的。可选地,连接组件50包括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设置于桨距操纵杆20内,并与桨距操纵杆20内壁配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与助力器操纵杆40连接。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起支承助力器操纵杆40与桨距操纵杆20的作用。其中,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可以承受径向负荷和作用在两个方向的轴向负荷,能够承受倾覆力矩,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是轴承设备技术领域中的成熟部件,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此不再赘述。可选地,为改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的使用性能,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可以选用双列角陶瓷球轴承。
参照图1,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可选地,连接组件50还包括关节轴承520,助力器操纵杆40通过关节轴承520与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连接,关节轴承520用于补偿助力器操纵杆40操纵时的偏心。如此,关节轴承520的设置,起自调心的作用,在助力器操纵杆40操纵桨距操纵杆20沿尾桨轴10轴向往返运动时,关节轴承520能够补偿助力器操纵杆40操纵时的偏心,避免产生附加弯矩,可靠性高。其中,关节轴承520是轴承设备技术领域中的成熟部件,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1,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可选地,助力器操纵杆40朝向桨距操纵杆20的一端设置有防转叉耳410。有效保证助力器操纵杆40仅在尾桨轴10的轴向进行往返操纵运动,防止助力器操纵杆40转动,结构简单,防转效果好,可靠性高。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桨距操纵杆结构,尾桨轴10与桨距操纵杆20之间设置有支承组件30,支承组件30包括第一滑套310及第二滑套320,第一滑套310位于桨距操纵杆20的前端,第二滑套320位于桨距操纵杆20的后端,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起支承尾桨轴10与桨距操纵杆20的作用,并且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均开设有用于自润滑的储油槽,在助力器操纵杆40与桨距操纵杆20一并沿尾桨轴10的轴向往返运动时,该储油槽内的油液会对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进行自润滑。如此,采用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代替轴承进行支承,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的抗磨能力强,并能够自润滑,从而在桨距操纵杆20相对尾桨轴10往返运动时,第一滑套310与第二滑套320的反复运动摩擦也不会出现过度磨损或者过热等问题,且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桨距操纵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尾桨轴(10);
桨距操纵杆(20),设置于所述尾桨轴(10)内;
支承组件(30),设置于所述尾桨轴(10)内壁与所述桨距操纵杆(20)外壁之间,所述支承组件(30)包括第一滑套(310)及第二滑套(320),所述第一滑套(310)位于所述桨距操纵杆(20)的前端,所述第二滑套(320)位于所述桨距操纵杆(20)的后端,所述第一滑套(310)与所述第二滑套(320)均开设有用于自润滑的储油槽;
助力器操纵杆(40),设置于所述桨距操纵杆(20)的前端,与所述桨距操纵杆(20)一并沿所述尾桨轴(10)的轴向往返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桨距操纵杆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套(310)套设于所述桨距操纵杆(20)前端上,所述第一滑套(310)的外径面为工作面,所述第二滑套(320)设置于所述尾桨轴(10)内壁,所述第二滑套(320)的内径面为工作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桨距操纵杆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油槽开设于所述第一滑套(310)的外径面上及所述第二滑套(320)的内径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桨距操纵杆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桨距操纵杆(20)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50),所述连接组件(50)设置于所述桨距操纵杆(20)内,且位于所述桨距操纵杆(20)前端,所述助力器操纵杆(40)通过所述连接组件(50)与所述桨距操纵杆(2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桨距操纵杆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组件(50)包括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设置于所述桨距操纵杆(20)内,并与所述桨距操纵杆(20)内壁配合,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与所述助力器操纵杆(4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桨距操纵杆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为双列角陶瓷球轴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桨距操纵杆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组件(50)还包括关节轴承(520),所述助力器操纵杆(40)通过所述关节轴承(520)与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510)连接,所述关节轴承(520)用于补偿所述助力器操纵杆(40)操纵时的偏心。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桨距操纵杆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助力器操纵杆(40)朝向所述桨距操纵杆(20)的一端设置有防转叉耳(410)。
CN201420805033.9U 2014-12-17 2014-12-17 桨距操纵杆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44891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05033.9U CN204489183U (zh) 2014-12-17 2014-12-17 桨距操纵杆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05033.9U CN204489183U (zh) 2014-12-17 2014-12-17 桨距操纵杆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89183U true CN204489183U (zh) 2015-07-22

Family

ID=53568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05033.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489183U (zh) 2014-12-17 2014-12-17 桨距操纵杆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8918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2355A (zh) * 2017-10-24 2018-03-13 深圳天鹰兄弟无人机创新有限公司 一种防尘防水的植保无人机主机身结构
CN108058813A (zh) * 2017-12-01 2018-05-22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直升机尾桨飞行操纵载荷补偿方法
CN108116674A (zh) * 2016-11-30 2018-06-05 空客直升机 控制构件、旋翼飞行器和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16674A (zh) * 2016-11-30 2018-06-05 空客直升机 控制构件、旋翼飞行器和方法
CN108116674B (zh) * 2016-11-30 2020-12-29 空客直升机 控制构件、旋翼飞行器和方法
CN107792355A (zh) * 2017-10-24 2018-03-13 深圳天鹰兄弟无人机创新有限公司 一种防尘防水的植保无人机主机身结构
CN107792355B (zh) * 2017-10-24 2023-09-22 深圳天鹰兄弟无人机创新有限公司 一种防尘防水的植保无人机主机身结构
CN108058813A (zh) * 2017-12-01 2018-05-22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直升机尾桨飞行操纵载荷补偿方法
CN108058813B (zh) * 2017-12-01 2021-02-26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直升机尾桨飞行操纵载荷补偿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89183U (zh) 桨距操纵杆结构
CN202579196U (zh) 一种降低摩擦损耗的压缩机
CN106763159A (zh) 一种基于固体润滑剂的锌基合金轴承
CN206246644U (zh) 一种摇臂拨叉与关节轴承配合结构
CN101285465A (zh) 高压无油小型柱塞泵
CN203348363U (zh) 一种具有新型定位结构的汽车转向轴中节传动轴
CN202673994U (zh) 储油型球头联杆调心关节轴承
CN207554326U (zh) 柱塞和柱塞泵/柱塞马达
CN202074024U (zh) 用于大马力农机装备无级变速传动箱的拨叉杆机构
CN201685708U (zh) 汽车用离合踏板和汽车
CN204301705U (zh) 一种线位移传感器小型化旋转连杆架结构
CN105276015A (zh) 万向节十字轴总成
CN201723578U (zh) 内螺纹式增强防腐型关节轴承
CN203223460U (zh) 一种制冷压缩机的气缸连杆
CN103291770B (zh) 一种无滚针的十字轴万向节
CN202545576U (zh) 一种汽车用的轴承套
CN202149141U (zh) 一种磁性滚动轴承
CN208619484U (zh) 一种自润滑销轴
CN204878036U (zh) 一种带滑动轴承的潜水轴混流泵
CN206636767U (zh) 一种直轴往复泵
CN206439291U (zh) 一种适用于商用压缩机的曲轴
CN207261476U (zh) 一种机械用高耐磨轴承
CN202612631U (zh) 一种旋转接头过渡环组合式镶装结构
CN207514091U (zh) 基于自动化设备免维护无油衬套固定座组件
CN204183546U (zh) 一种用于高速并联机器人的中间轴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