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91413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391413U CN204391413U CN201420860418.5U CN201420860418U CN204391413U CN 204391413 U CN204391413 U CN 204391413U CN 201420860418 U CN201420860418 U CN 201420860418U CN 204391413 U CN204391413 U CN 2043914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astic arm
- fool proof
- proof elastic
- electric connector
- free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设于绝缘本体中的多个导电端子和金属壳体,金属壳体的多个侧壁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围并形成对接空间供对接电连接器对接,相邻两个侧壁朝彼此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位于插接空间内的第一防呆弹臂和第二防呆弹臂,第一防呆弹臂的第一自由端和第二防呆弹臂的第二自由端在对接空间内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防呆弹臂的第一自由端和第二防呆弹臂的第二自由端在对接空间内相对设置,防止对接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插接时刚性碰撞,损坏第一防呆弹臂和第二防呆弹臂,进而损坏对接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壳体上设有防呆结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不断发展,各种电子产品与其周边装置之间的连接需要通过各种电连接器来实现电性连接。如果对接电连接器反插入或其它电连接器的误插入电连接器中,会损坏对接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从而影响电性连接。
现有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和包覆绝缘本体并与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插接腔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的开口处两侧的棱角上设有自由端向开口外延伸的防呆件,插头插入所述插接腔时,所述防呆件自由端抵于所述插头上,限制公母端以唯一的方向对插,防止公母端对插错位。然而,因为防呆件的自由端向开口外设置 ,插头插入所述插接腔时,所述插头的壳体会与所述金属外壳的开口边沿先接触,插接不当时往往会出现刚性碰撞,多次插接之后,会损坏设在自由端向开口外延伸的防呆件,进而会损坏所述插头和所述电连接器。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壳体上设有新的防呆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对接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刚性碰撞损坏防呆结构的电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手段: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导电端子,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一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具有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围并形成一对接空间,供外部装置对接;其中:相邻两个所述侧壁朝彼此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位于所述对接空间内的一第一防呆弹臂和一第二防呆弹臂,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在所述对接空间内相对设置 。
进一步,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一侧边,所述第二防呆弹臂的具有一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多个所述侧壁的前缘共同构成一对接端。
进一步,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在所述对接空间内形成一间隙。
进一步,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一臂长,所述第二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二臂长,所述第一臂长小于所述第二臂长的4倍。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边上设有一第一倒角部,所述第二侧边上设有一第二倒角部。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一舌板,供外部装置对接;多个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舌板中;一金属壳体具有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包覆所述基部并围设成一对接空间,所述对接空间供所述舌板收容于其中,且所述舌板在对接方向上,偏离所述对接空间的中心;其中:所述金属壳体于相对远离所述舌板的一第一侧壁上,朝所述对接空间转折延伸一第一防呆弹臂,所述金属壳体于所述第一侧壁邻接的一第二侧壁上,朝所述对接空间设有一第二防呆弹臂,所述第一防呆弹臂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防呆弹臂的自由端呈相对向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和所述第二防呆弹臂在所述舌板厚度方向上成高低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一侧边,所述第二防呆弹臂的具有一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多个所述侧壁的前缘共同构成一对接端。
进一步,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一臂长,所述第二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二臂长,所述第一臂长小于所述第二臂长的4倍。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边上设有一第一倒角部,所述第二侧边上设有一第二倒角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电连接器具有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具有多个侧壁,在多个所述侧壁围成的对接空间内,由于相邻两个所述侧壁朝彼此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位于所述对接空间内的一第一防呆弹臂和一第二防呆弹臂,使得第一防呆弹臂和第二防呆弹臂在对接空间内能共同导引对接电连接器以正确方式插入所述对接空间内,阻挡其它电连接器的插入和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反插,大大增强防呆强度,而且由于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二自由端, 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在所述对接空间内相对设置,使得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和第二防呆弹臂在对接其它电连接器的插入和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反插之后具有恢复初始形态的能力,进而抗插拔,有效防止所述对接电连接器与所述电连接器之间的刚性碰撞时损坏第一防呆弹臂和第二防呆弹臂,进而保护所述对接电连接器和所述电连接器 。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金属壳体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 绝缘本体1 | 基部11 | 舌板12 |
端子收容槽121 | 导电端子2 | 固定部21 | 接触部22 |
上排接触部221 | 下排接触部222 | 焊接部23 | 金属壳体3 |
侧壁31 | 底壁311 | 顶壁312 | 左壁313 |
右壁314 | 对接端315 | 对接空间32 | 第一防呆弹臂33 |
第一自由端331 | 第一连接端332 | 第一侧边333 | 第一倒角部3330 |
第二防呆弹臂34 | 第二自由端341 | 第二连接端342 | 第二侧边343 |
第二倒角部3430 | 间隙35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多个导电端子2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一金属壳体3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
如图1所示,所述一绝缘本体1包括一基部11,所述基部11向前凸设一舌板12,所述舌板12内设有多个端子收容槽121用以收容所述导电端子2。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一固定部21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自所述固定部21向前延伸一接触部22,所述接触部22包括一上排接触部221和一下排接触部222,所述上排接触部221和所述下排接触部222呈上下两排对向排列,所述上排接触部221显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所述下排接触部222显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下表面,自固定部21向后延伸一焊接部23,所述焊接部23以SMT方式装配到电路板(未图示)上。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所述金属壳体3具有多个侧壁31,多个所述侧壁31具体包括一底壁311、一顶壁312、一左壁313、一右壁314,所述底壁311、顶壁312、左壁313和右壁314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围并形成一对接空间32,所述左壁313和所述右壁314分别向所述底壁311方向向上延伸多个插接脚(未标号)。本实施例中,沿着对接方向,所述左壁313为第一侧壁,所述底壁311为第二侧壁。所述底壁311朝所述左壁313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形成位于所述对接空间32内的一第一防呆弹臂33,所述第一防呆弹臂33包括一第一自由端331、一第一连接端332、第一侧边333和设于第一侧边333上的一第一倒角部3330,所述左壁313 朝所述底壁311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形成位于所述对接空间32内的一第二防呆弹臂34,所述第二防呆弹臂34包括一第二自由端341、一第二连接端342、一第二侧边343和设于第二侧边343上的一第二倒角部3430,所述第一侧边333、所述第二侧边343和多个所述侧壁31共同构成一对接端315.
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自由端331和所述第二自由端341在所述对接空间32内相对设置并形成一间隙35,所述第一连接端332和第二连接端342分别连接着所述底壁311和所述左壁313,所述第一倒角部3330设于所述底壁311的内缘边,所述第二倒角部3430设于所述左壁313的内缘边上。所述第一连接端332到所述第一自由端331倾斜延伸的长度为第一臂长,所述第二连接端342到所述第二自由端341倾斜延伸的长度为第二臂长,所述第一臂长小于所述第二臂长的4倍。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臂长等于所述第二臂长。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自由端331和所述第二自由端341在所述对接空间32内形成一间隙35,使所述第一防呆弹臂33和所述第二防呆弹臂34的加工更容易。
如图4所示,相邻两个所述侧壁31朝彼此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位于所述对接空间32内的一第一防呆弹臂33和一第二防呆弹臂34,使得第一防呆弹臂33和第二防呆弹臂34在对接空间32内能共同导引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以正确方式插入所述对接空间32内,阻挡其它电连接器的插入和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反插,大大增强防呆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有下列有益效果:
(1)所述第一防呆弹臂33包括一第一自由端331、一第一连接端332、第一侧边333和设于第一侧边333上的一第一倒角部3330,所述第二防呆弹臂34包括一第二自由端341、一第二连接端342、一第二侧边343和设于第二侧边343上的一第二倒角部3430,当所述对接电连接器以错误方式插入所述对接空间32之后,所述第一防呆弹臂33和所述第二防呆弹臂34具有恢复初始形态的能力,所述第一自由端331和所述第二自由端341不是正对着所述对接电连接器,正对着所述电连接器的是所述第一倒角部3330和第二倒角部3430,有效防止所述对接电连接器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刚性碰撞时损坏所述第一防呆弹臂33和所述第二防呆弹臂34。
(2)所述第一臂长等于所述第二臂长,使得在对接所述对接电连接器时,所述第一防呆弹臂33和第二防呆弹臂34受力是均等的,起到第一防呆弹臂33和第二防呆弹臂34彼此保护的效果。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
多个导电端子,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一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具有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包围于绝缘本体外并形成一对接空间,供外部装置对接;
其中,相邻两个所述侧壁朝彼此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位于所述对接空间内的一第一防呆弹臂和一第二防呆弹臂,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在所述对接空间内相对设置 。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一侧边,所述第二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多个所述侧壁的前缘共同构成一对接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在所述对接空间内形成一间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一臂长,所述第二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二臂长,所述第一臂长小于所述第二臂长的4倍。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上设有一第一倒角部,所述第二侧边上设有一第二倒角部。
6.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一舌板,供外部装置对接;
多个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舌板中;
一金属壳体具有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包覆所述基部并围设成一对接空间,所述对接空间供所述舌板收容于其中,且所述舌板在对接方向上,偏离所述对接空间的中心;
其中,所述金属壳体于相对远离所述舌板的一第一侧壁上,朝所述对接空间转折延伸一第一防呆弹臂,所述金属壳体于所述第一侧壁邻接的一第二侧壁上,朝所述对接空间设有一第二防呆弹臂,所述第一防呆弹臂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防呆弹臂的自由端呈相对向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和所述第二防呆弹臂在所述舌板厚度方向上呈高低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一侧边,所述第二防呆弹臂的具有一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多个所述侧壁的前缘共同构成一对接端。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一臂长,所述第二防呆弹臂具有一第二臂长,所述第一臂长小于所述第二臂长的4倍。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上设有一第一倒角部,所述第二侧边上设有一第二倒角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860418.5U CN204391413U (zh) | 2014-12-31 | 2014-12-31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860418.5U CN204391413U (zh) | 2014-12-31 | 2014-12-31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391413U true CN204391413U (zh) | 2015-06-10 |
Family
ID=53364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860418.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391413U (zh) | 2014-12-31 | 2014-12-31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391413U (zh) |
-
2014
- 2014-12-31 CN CN201420860418.5U patent/CN20439141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16950B (zh) | 电连接器 | |
TWI581530B (zh) | 插座電連接器 | |
TWI609530B (zh) | 電連接器組合 | |
TWI607609B (zh) | 插頭電連接器 | |
TWM601914U (zh) | 插頭電連接器與插座電連接器 | |
CN204289773U (zh) | 大电流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4243294U (zh) | 插座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插头连接器 | |
CN104112928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516985U (zh) | 可接受插头连接器正反向插接的插座连接器 | |
TWM513476U (zh) | 插座電連接器 | |
TWM475061U (zh) | 電連接器 | |
CN204315764U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419002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179317U (zh) | 复合式连接器 | |
CN204243358U (zh) | 插头连接器及与其对接的插座连接器 | |
CN20439141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363652U (zh) | 电连接器 | |
TWM523980U (zh) | 電源連接器 | |
CN204179370U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TWI593200B (zh) | 線纜連接器組合 | |
TWM481507U (zh) | 插座及其電連接器組合 | |
TWI525917B (zh) | 電連接器 | |
CN110137721A (zh) | 电连接器结构 | |
CN20424334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250451U (zh) | 连接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