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4345800U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45800U
CN204345800U CN201420614785.7U CN201420614785U CN204345800U CN 204345800 U CN204345800 U CN 204345800U CN 201420614785 U CN201420614785 U CN 201420614785U CN 204345800 U CN204345800 U CN 204345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air conditioner
conditioner room
elastomeric layer
room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1478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阳
姜凤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1478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458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45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4580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该空调器室内机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安装组件彼此固定,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为在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的至少部分时间内或者结束运行状态后的预定时间中的至少部分时间内能够存在温度差异的两个部件;以及弹性材料层,弹性材料层设置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且位于安装组件中的至少一处。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能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空调器室内机发出异响的情况,达到了降噪的目的。

Description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室内机是空调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外壳、风道结构、风轮、室内换热器等部件。传统地,空调器室内机在制冷运行或制热运行期间会发生“嗒嗒”的噪声,且在空调器室内机停机后的一段时间内,也会传出这种“嗒嗒”的噪声,这种噪声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感受,降低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与认知作出的:
传统空调器室内机在运行时或运行后会出现“嗒嗒”的噪声,发明人通过多年的行业经验和大量研究发现,这种噪声多发生在两个结构件之间,由于结构件在空调器室内机制冷或制热运行时受到冷空气或热空气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存在温差,进而导致两个结构件的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从而两个结构件在连接配合处(例如两结构件的定位部分处和/或抵接部分处和/或固定部分处)会发生错动,而这种错动是导致上述噪声的主要原因。在室内机上发生这样的噪音会影响用户的舒适体验,特别是对于卧室空调在睡眠状态下,会严重影响用户的睡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能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机运行以及运行后的一段时间内的“嗒嗒”噪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包括上述室内机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安装组件彼此固定,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为在所述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的至少部分时间内或者结束所述运行状态后的预定时间中的至少部分时间内能够存在温度差异的两个部件;以及弹性材料层,所述弹性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且位于所述安装组件中的至少一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能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空调器室内机发出异响的情况,达到了降噪的目的。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起和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一个上,所述定位孔形成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另一个上,所述弹性材料层夹设在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定位孔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材料层包覆在所述定位凸起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位凸起包括:定位凸起本体部,所述定位凸起本体部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第一侧面凸筋部,所述定位凸起本体部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第二侧面凸筋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两个第一侧面凸筋部与所述两个第二侧面凸筋部在所述定位凸起本体部的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侧面凸筋部的外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凸筋部的外侧面以及所述定位凸起本体部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均构有导向斜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材料层与所述定位凸起本体部之间设置有胶粘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组件包括:抵接结构,所述抵接结构包括: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适于抵接至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弹性材料层夹设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抵接部构造有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部构造有第二抵接面,所述弹性材料层夹设在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均构造为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材料层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中的至少一个之间设置有胶粘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螺纹孔和螺纹紧固件,所述螺纹孔形成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一个上,所述螺纹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另一个且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弹性材料层设置在所述螺纹孔的开口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所述一个上设置有螺柱,所述螺纹孔形成在所述螺柱内,所述弹性材料层夹设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所述另一个和所述螺柱的自由端端面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材料层与所述螺柱的自由端端面之间设置有胶粘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且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上,所述弹性材料层设置在所述卡扣结构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另一部分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材料层与所述卡扣结构的所述一部分以及所述另一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之间设置有胶粘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卡扣结构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卡扣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顶部之间,另一组卡扣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中下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材料层为绒布层或聚氨酯泡沫层或橡胶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部件为上风道壳和下风道壳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部件为所述上风道壳和所述下风道壳中的另一个;或者所述第一部件为底盘和所述面框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部件为所述底盘和所述面框中的另一个;或者所述第一部件为底盘和蜗舌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部件为所述底盘和所述蜗舌中的另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材料层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固定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上且所述自由端抵靠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存在温差且发生初始错动后,所述固定端的位移大于所述自由端的位移且所述弹性材料层处于弹性变形状态,在所述温差逐渐减小直至温差为零的过程中,所述自由端朝向使得所述弹性变形状态减弱的方向运动、直至所述自由端运动至与所述固定端具有相同位移的位置、且所述弹性材料层消除所述弹性变形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材料层具有压紧部分和蓬松部分,所述压紧部分夹设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且所述蓬松部分位于所述压紧部分的边缘、以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发生错动时自始至终由所述压紧部分以及至少部分蓬松部分包覆住配合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室内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风道结构的爆炸图;
图2是图1中圈示D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风道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3中A-A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圈示A’部的放大图;
图6是沿图3中B-B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圈示B’部的放大图;
图8是沿图3中C-C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圈示C’部的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底盘与面板等部件的爆炸图;
图11是图10中底盘与蜗舌的立体图;
图12是沿图11中E-E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圈示E’部的放大图;
图14是图10中所示空调器室内机的底盘与面板等部件装配后的立体图;
图15是沿图14中F-F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5中圈示F’部的放大图;
图17是沿图14中G-G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7中圈示G’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空调器一般包括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室外机,空调器室外机一般包括压缩机、电控盒和室外换热器等部件,空调器室内机一般包括室内换热器、风道结构以及风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下述实施例中,主要针对空调器室内机的改进部分进行详细描述,对于空调器其它公知的结构例如风轮、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等不再详细描述介绍。
如图1-图1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可以包括第一部件1、第二部件2和弹性材料层3。
这里的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可以是空调器室内机100中能够存在温度差异的两个部件。具体来讲,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是彼此固定的,例如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安装组件进行固定,安装组件至少包括固定结构,当然也可以进一步包括定位结构、抵接结构等。而关于固定结构、定位结构、抵接结构等将在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需要能够存在温度差异,例如,在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运行状态的至少部分时间内,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会存在温差,换言之,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可以并非在空调器室内机100整个运行状态期间均存在温度差异,如可以是在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运行状态的某一段时间内该两个部件存在温差。
或者,在空调器室内机100结束运行状态后的预定时间中的至少部分时间内,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会存在温度差异,换言之,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可以并非在空调器室内机100结束运行状态后的整个预定时间内均存在温度差异,如可以是在该预定时间内的某一段时间内存在温差。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上述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的运行模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制冷运行模式、制热运行模式等。
以制冷运行模式为例,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可能由于受到冷气的不同程度影响,从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热胀冷缩原理),而由于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需要彼此固定,因此这种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会导致在第一部件1与第二部件2相配合的部分发生微动或错动等现象,而出现这种现象时会在发生微动或错动的接触面处产生噪音,影响空调器室内机100的使用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部件1可为上风道壳和下风道壳中的一个,第二部件2可为上风道壳和下风道壳中的另一个。上风道壳和下风道壳在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制冷或制热运行时,受到冷空气或热空气的不同程度影响,因此会在空调器室内机100运行的至少某一段时间内可能存在温度差异,或者在空调器室内机100停止运行状态后的某一段时间内同样可能存在温度差异。
在上风道壳和下风道壳存在温度差异后,两种部件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从而会在两部件的配合处产生错动,进而生成噪音。
但是,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以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为上风道壳和下风道壳为例仅是示意说明,不能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阅读了说明书上述内容的基础之上,显然可以结合本领域的现有技术,知悉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需要满足如下关系:即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具有安装配合关系,并且能够在一些情况下存在温度差异,例如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运行状态下会存在温度差,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均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上述的示意说明不能理解成或者暗示成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必需为上风道壳和下风道壳。例如,第一部件1还可以是底盘和面框中的一个,第二部件2为底盘和面框中的另外一个。又如,第一部件1还可以是底盘和蜗舌中的一个,第二部件2还可以是底盘和蜗舌中的另外一个。
空调的生产者也可以通过控制部件之间的温度差的方式,来减少噪音的产生,但是就用户的使用需求来说,不管是用户初始开机或者超出了设定温度的范围,即该室内温度已经超出了用户的舒适范围,所以需要急速的降温或者制热,而使房间内的空气温度达到舒适范围,所以,控制部件之间的温度差的方式,必然减少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能力,是无法应用到实际产品的。
由于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了上述问题,即空调器室内机100运行或结束运行的一段时间内会存在异响,而发生异响的原因就在于两个彼此固定的结构件由于存在温度差而导致热胀冷缩程度不同而发生错动,错动面会发出噪音,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有鉴于此,为了至少部分地改善上述情况,同时降低噪音,可以通过设置弹性材料层3来达到降噪目的。例如,弹性材料层3可以设置在第一部件1与第二部件2之间且位于安装组件中的至少一处,由此,弹性材料层3能够依靠自身弹性形变而减少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之间的错动,或者减少错动的距离,同时把大部分的能力消耗在弹性材料层3自身形变中,从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空调器室内机100发出异响的情况,达到了降噪的目的。
采用该弹性材料层3在发生原始错动的时候产生的弹性形变,会在后面的温度平衡的过程中,逐步在弹性材料层3的自由端与相接触的结构件之间缓慢的移动,而消除原来积累的形变能量,而这样的弹性材料层3的自由端与结构件之间缓慢的移动产生的噪音非常微弱,而且较为均匀,淹没在送风噪音中,不会对总体噪音产生明显影响。
换言之,弹性材料层3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固定端是与结构件例如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的一个进行固定的一端,自由端可为非固定端,该自由端可以与结构件例如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的另一个抵靠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端可以固定在第一部件上1且自由端可以抵靠第二部件2,在第一部件1与第二部件2存在温差且发生初始错动后,固定端的位移是要大于自由端的位移的,此时弹性材料层3会发生弹性变形。而在温差逐渐减小的过程中,自由端会缓慢地向弹性材料层3的弹性形变减弱的方向运动,而在温差为零时,自由端将运动至与固定端具有相同位移的位置,此时弹性材料层3消除弹性变形状态。
下面针对安装组件结合不同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安装组件可以包括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可以包括定位凸起21和定位孔11(如图5所示),定位凸起21可以设置在第一部件1上,定位孔11可以形成在第二部件2上,定位凸起21与定位孔11配合,从而对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实现定位,方便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进行安装。
当然,应当理解的是,定位凸起21和定位孔11主要起到定位作用,辅助起到固定作用,此时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之间需要通过其它结构实现固定,该结构可以是螺钉、卡扣等结构,相比于螺钉或卡扣等结构而言,以螺钉为例,螺钉连接的两个部件(即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之间具有较强的连接强度,而相反地,定位凸起21与定位孔11之间的配合相比螺纹配合而言强度要低很多,从而在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发生错动时,错动会大部分集中在相对较弱的地方,例如定位凸起21和定位孔11处,因此这里是异响的集中发生区域。
有鉴于此,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弹性材料层3可以夹设在定位凸起21和定位孔11之间,这样将弹性材料层3设置在错动集中区域,从而弹性材料层3能够更加直接地依靠自身变形而减少两结构件之间的错动,进而大大降低噪声污染。
下面对定位凸起21的构造进行详细描述。如图2所示,定位凸起21可以包括定位凸起本体部211,定位凸起本体部211具有两个侧面(厚度方向)即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且具有两个端面(长度方向)即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侧面凸筋部212,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二侧面凸筋部213,设置凸筋部一方面能够增加定位凸起本体部211的强度,同时也方便插接定位。
进一步地,第一侧面凸筋部212为两个且彼此间隔开,第二侧面凸筋部213也为两个且彼此间隔开。该两个第一侧面凸筋部212与该两个第二侧面凸筋部213在定位凸起本体部211的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对,这样对定位凸起本体部211的加强作用更加明显,同时还能有效节约材料,且与定位孔11的插接配合更可靠。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侧面凸筋部212的外侧面、第二侧面凸筋部213的外侧面以及定位凸起本体部211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均构造有导向斜面214,通过导向斜面214的导向作用,使得定位凸起21能够更方便地与定位孔11进行插接配合,提高装配效率。
可选地,导向斜面214可以构造为从定位凸起本体部211的自由端朝向定位凸起本体部211的固定端(即图5中的从上向下的方向)斜向外延伸的斜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定位凸起21可以一体地形成在第一部件1上,例如定位凸起21与第一部件1可以是一体注塑件。
关于弹性材料层3的固定方式可以有多种,其可以固定在定位孔11的孔壁上,当然也可以固定在定位凸起21上。考虑到装配方便,且装配后弹性材料层3能够更好地处在定位凸起21与定位孔11之间,作为较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弹性材料层3可以固定在定位凸起21上,例如弹性材料层3与定位凸起21之间可以设置有胶粘层,从而使得弹性材料层3能够牢靠地粘附在定位凸起21上,这样不仅装配方便,而且在装配后弹性材料层3能够很好地保持在定位凸起21与定位孔11之间,保证弹性材料层3降噪可靠。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弹性材料层3的固定方式并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弹性材料层3可以包覆在定位凸起21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上。而作为较优选的方式,弹性材料层3可以设置在定位凸起21与定位孔11的整个接触面上。换言之,在定位凸起21与定位孔11的整个定位接触面上均设置有这种弹性材料层3,由此降噪效果更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弹性材料层3可以是绒布层。绒布层受到结构件(例如第一部件1、第二部件2)的压力会有被挤压变形的情况,而没有受到挤压的部分会继续保持原来的较膨松的状态。且由于绒布层的纵横纤维之间存在大量的空气,从而绒布本身具有较佳的吸声功能,加上这种变形的情况会把发出噪音的接触面完全包住,从而获得较高的降噪效果。
特别是,在结构件发生错动的情况,结构件之间发生少许相对运动,而在相对移动中,会有膨松的绒布层被挤压到结构件的接触面,与此同时会有新的膨松部分包围住接触面,从而使得这种降噪效果会在整个相对移动过程中持续有效。换言之,弹性材料层3具有压紧部分和蓬松部分,压紧部分夹设在第一部件1与第二部件2之间,蓬松部分位于压紧部分的边缘,弹性材料层3设置成能够在第一部件1与第二部件2发生错动时自始至终由压紧部分以及至少部分蓬松部分包覆住配合面,即在结构件相对错动的过程中,会有边缘的一些蓬松部分被挤压到两结构件之间,而其余的蓬松部分仍然会包围住配合面处(即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相互连接配合的部分,该连接配合处可以是抵接结构或卡扣结构或螺纹固定结构等),从而使得这种降噪效果会在整个结构件的相对移动过程中持续有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弹性材料层3还可以是高密度泡沫层,例如聚氨酯泡沫层,该聚氨酯泡沫层具有与绒布层相似的降噪效果,而且该聚氨酯泡沫层不易受潮、吸湿,从而不会出现变质发霉、变形等情况,能够长时间保证良好的降噪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弹性材料层3还可以是橡胶层,利用橡胶层自身易产生变形的原理,从而能够把瞬时发生的错动的一部分转变成橡胶层的形变,而这部分形变会慢慢的变形恢复,由此同样能够降低噪声。
下面针对安装组件的另一些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这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安装组件可以包括抵接结构,抵接结构可以包括第一抵接部14和第二抵接部24,第一抵接部14可以设置在第一部件1上且第二抵接部24可以设置在第二部件2上,但不限于此,如第一抵接部14还可以设置在第二部件2上而第二抵接部24还可以设置在第一部件1上。
如图9所示,第一抵接部14适于抵接至第二抵接部24,换言之,第一抵接部14与第二抵接部24抵接配合,例如第一抵接部14与第二抵接部24可以通过中间部件(例如弹性材料层3)而间接抵接配合。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抵接部14与第二抵接部24起到辅助固定作用,此时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之间需要通过其它结构实现固定,该结构可以是螺钉、卡扣等结构,相比于螺钉或卡扣等结构而言,以螺钉为例,螺钉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具有较强的连接强度,而相反地,第一抵接部14与第二抵接部24的抵接配合相比螺纹配合而言强度要低很多,从而在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发生错动时,错动会大部分集中在相对较弱的地方,例如第一抵接部14与第二抵接部24接触面处,因此这里是异响的集中发生区域。且由于第一抵接部14和第二抵接部24抵接配合会使得第一抵接部14与第二抵接部24之间存在较大的挤压力,从而更易产生噪音。
有鉴于此,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弹性材料层3可以夹设在第一抵接部14与所述第二抵接部24之间,这样将弹性材料层3设置在错动集中区域,可以较好地从源头上降低噪音,改善噪声污染。
下面对抵接结构参照附图进行详细描述。如图9所示,第一抵接部14构造有第一抵接面141,第二抵接部24构造有第二抵接面241,弹性材料层3夹设在第一抵接面141与第二抵接面241之间。由于第一抵接面141和第二抵接面241之间存在较大挤压力,因此在结构件发生错动的情况时,第一抵接面141和第二抵接面241处会出现较大异响,即异响集中在抵接面处,通过将弹性材料层3布置在第一抵接面141和第二抵接面241之间,从而能够直接有效地降低抵接面处的噪声。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抵接面141和第二抵接面241的形状可以相同,由此第一抵接面141和第二抵接面241能够具有相匹配的轮廓形状,从而更好地分担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之间的挤压力,避免应力过于集中。优选地,第一抵接面141和第二抵接面241可以均为平面,由此使得抵接面受力更加平均,避免局部受力较大而导致较大异响。
关于弹性材料层3的固定方式可以有多种,其可以固定在第一抵接面141处,当然也可以固定在第二抵接面241处。换言之,弹性材料层3与第一抵接面141和第二抵接面241中的一个之间可以设置有胶粘层。由此,固定牢靠。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弹性材料层3的固定方式并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弹性材料层3可以构造为片状,由此降噪效果更佳。弹性材料层3可沿第一抵接部14和第二抵接部24的长度方向延伸,弹性材料层3的宽度可与第一抵接部14和第二抵接部24的宽度大致相等,当然也可以小于或大于抵接部的宽度。优选地,弹性材料层3可以平铺设置在第一抵接面141和第二抵接面241的整个抵接面上,由此降噪效果更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弹性材料层3可以是绒布层。绒布层受到结构件(例如第一部件1、第二部件2)的压力会有被挤压变形的情况,而没有受到挤压的部分会继续保持原来的较膨松的状态。且由于绒布层的纵横纤维之间存在大量的空气,从而绒布本身具有较佳的吸声功能,加上这种变形的情况会把发出噪音的接触面完全包住,从而获得较高的降噪效果。特别是,在结构件发生错动的情况,结构件之间发生少许相对运动,而在相对移动中,会有膨松的绒布层被挤压到结构件的接触面,与此同时会有新的膨松部分包围住接触面,从而使得这种降噪效果会在整个相对移动过程中持续有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弹性材料层3还可以是高密度泡沫层,例如聚氨酯泡沫层,该聚氨酯泡沫层具有与绒布层相似的降噪效果,而且该聚氨酯泡沫层不易受潮、吸湿,从而不会出现变质发霉、变形等情况,能够长时间保证良好的降噪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弹性材料层3还可以是橡胶层,利用橡胶层自身易产生变形的原理,从而能够把瞬时发生的错动的一部分转变成橡胶层的形变,而这部分形变会慢慢的变形恢复,由此同样能够降低噪声。
下面针对安装组件的另一些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这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安装组件可以包括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可以包括螺纹紧固件(未示出),螺纹紧固件将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彼此紧固。螺纹紧固件可以是诸如螺钉、螺栓等具有螺纹结构的紧固件。
例如,如图7所示,第一部件1上可以形成有螺纹孔221,螺纹紧固件穿设第二部件2并与螺纹孔221螺纹配合,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螺纹孔221还可以形成在第一部件1上,螺纹紧固件穿设第二部件2并与螺纹孔221螺纹配合。
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除了通过上述的螺纹紧固件紧固之外,还可以通过其它结构例如卡扣等辅助固定。在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发生错动时,在螺纹孔221固定配合处可能会发出异响。有鉴于此,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弹性材料层3设置在第一部件1与第二部件2之间且位于螺纹孔221的开口处,这样将弹性材料层3设置在错动较为集中的区域,可以依靠自身形变而减弱结构件的错动,从而大大降低噪声污染。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上可以设置有螺柱22,例如螺柱22可以一体地形成在第一部件1上,螺纹孔221可形成在该螺柱22的内周面上,弹性材料层3可夹设在螺柱22的自由端端面(图7中的顶面)与第二部件2之间,其中螺柱22的自由端端面为朝向第二部件2的顶面。这样,在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发生错动时,由于在螺柱22的自由端端面与第二部件2设置有弹性材料层3,从而能够很好地依靠自身变形而减弱结构件的错动情况,改善螺纹连接处由于结构件直接硬性接触而导致的噪声污染。
进一步,第二部件2上朝向螺柱22的部分构造有凹部12,螺柱22的一部分(例如,自由端端部)伸入到凹部12内,弹性材料层3可以夹设在螺柱22的自由端端面与凹部12的朝向螺柱22的顶面之间,设置凹部12不仅方便螺纹孔221与第二部件2上的对应孔位对接定位,方便螺纹紧固件对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进行紧固,同时还能有效对弹性材料层3进行限位,防止在装配或者长期使用后弹性材料层3错位而影响降噪效果。
弹性材料层3可以是片状圆环形,弹性材料层3可以套设在螺纹紧固件上,由此螺纹紧固件可以实现对弹性材料层3的定位功能,防止弹性材料层3在装配或长时间使用后错位而影响降噪效果。
如图7所示,凹部12的内径尺寸与弹性材料层3的外径尺寸可以大致相等,这里的相等可以理解为大体相等(当然也可以是完全相等),或者是略小于/略大于的关系。并且弹性材料层3的外径尺寸大于螺柱22的外径尺寸。
关于弹性材料层3的固定方式可以有多种,其可以固定在螺柱22的自由端端面,例如螺柱22的自由端端面与弹性材料层3之间设置有胶粘层。当然,弹性材料层3还可以固定在凹部12的顶面上,例如弹性材料层3可以通过胶粘层而固定在凹部12的顶面处。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弹性材料层3的固定方式并不限于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弹性材料层3可以是绒布层。绒布层受到结构件(例如第一部件1、第二部件2)的压力会有被挤压变形的情况,而没有受到挤压的部分会继续保持原来的较膨松的状态。且由于绒布层的纵横纤维之间存在大量的空气,从而绒布本身具有较佳的吸声功能,加上这种变形的情况会把发出噪音的接触面完全包住,从而获得较高的降噪效果。特别是,在结构件发生错动的情况,结构件之间发生少许相对运动,而在相对移动中,会有膨松的绒布层被挤压到结构件的接触面,与此同时会有新的膨松部分包围住接触面,从而使得这种降噪效果会在整个相对移动过程中持续有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弹性材料层3还可以是高密度泡沫层,例如聚氨酯泡沫层,该聚氨酯泡沫层具有与绒布层相似的降噪效果,而且该聚氨酯泡沫层不易受潮、吸湿,从而不会出现变质发霉、变形等情况,能够长时间保证良好的降噪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弹性材料层3还可以是橡胶层,利用橡胶层自身易产生变形的原理,从而能够把瞬时发生的错动的一部分转变成橡胶层的形变,而这部分形变会慢慢的变形恢复,由此同样能够降低噪声。
下面针对安装组件的再一些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这些实施例中,如图10-图18所示,安装组件可以包括卡扣结构,卡扣结构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部件1上且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部件2上。
在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发生错动时,卡扣结构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另一部分之间可能会发出异响。有鉴于此,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弹性材料层3设置在卡扣结构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另一部分之间,这样将弹性材料层3设置在错动较为集中的区域,可以依靠自身弹性变形而减少两结构件之间的错动,从而可以较好地从源头上降低噪音。
对于弹性材料层3的固定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弹性材料层3与卡扣结构的所述一部分之间可以设置有胶粘层。或者弹性材料层3与卡扣结构的所述另一部分之间可以设置有胶粘层。
卡扣结构可以是一组或多组,卡扣结构可用于实现对第一部件1与第二部件2的固定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5-图18所示,卡扣结构可以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卡扣结构位于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顶部之间,另一组卡扣结构可以位于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中下部之间。由此,通过两组卡扣结构能够方便且快捷地实现第一部件1与第二部件2的卡接配合,拆装方便,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当然,应当理解的是,卡扣结构也可以是一组或三组以及三组以上。每组中的卡扣结构并不限于一个,优选是多个。
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如图12-图13所示,第一部件1可以是底盘,第二部件2可以是蜗舌2b(在下面的描述中,以图12-图13中所示实施例的蜗舌为蜗舌2b为例说明),进一步,底盘1上设置有底盘第一卡扣部15,蜗舌2b上设置有蜗舌卡扣部21b,弹性材料层3构造为长条形且夹设在底盘第一卡扣部15与蜗舌卡扣部21b之间。由此,对由于蜗舌2b与底盘1之间的错动而产生的噪声,位于蜗舌2b与底盘1之间的弹性材料层3能够直接且有效地依靠自身变形以减少噪声。该实施例中,底盘第一卡扣部15与蜗舌卡扣部21b构成上述的卡扣结构。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图18所示,第一部件1底盘,第二部件2可为面框2a(在下面的描述中,以图15-图18中所示实施例的面框为面框2a为例说明)。
进一步,如图15-图18所示,底盘1上设置有底盘第二卡扣部16,面框2a上设置有面框卡扣部21a,弹性材料层3夹设在底盘第二卡扣部16与面框卡扣部21a之间。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底盘第二卡扣部16分为两组且分别位于底盘1的顶部和中下部,面框卡扣部21a分为两组且分别位于面框2a的顶部和中下部,两组面框卡扣部21a与两组底盘第二卡扣部16分别对应。由此,底盘1与面框2a卡接更加牢靠,同时拆装方便。该实施例中,底盘第二卡扣部16与面框卡扣部21a构成上述的卡扣结构。
如图15和图17所示,第二部件2为以剖面为圆弧形的弹性体,第二部件2可以是面框,面框2a的圆弧形截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面框卡扣部21a,当下面的面框卡扣部21a的固定强度远大于上面的面框卡扣部21a时,主要的应力就通过弹性材料层3传递到上面的面框卡扣部21a处。
对于图16的弹性材料层3包括三段,分别是竖直段31、水平段32和倾斜段33,水平段32连接在竖直段31与倾斜段33之间。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倾斜段33对应的底盘第二卡扣部16的部分是最受力的,由其卡接在对应的结构面上。
如图16所示,以制冷情况为例,当第一部件1受到风道内冷风的影响较大,降温会快于第二部件2(即面框2a),即面框2a的长度会不如第一部件1减小的快,由此第二部件2的长度会长于第一部件1,即上面的面框卡扣部21a的对应竖直段31的部分将受到挤压力,当发生错动时,是从倾斜段33对应的卡接部分受力转换成竖直段31对应的卡接部分受力,这之间发生的错动会使得水平段32对应的卡接部分产生水平错动。而在竖直段31、倾斜段33对应的卡接部分处则可能出现由于挤压应力的集中而上下错动的现象,因此参照图16所示,在竖直段31、水平段32和倾斜段33对应的三处卡接部分均会发生错动,因此在该三处卡接面上均设置有弹性材料层3,即弹性材料层3的竖直段31、水平段32和倾斜段33,从而达到减少噪音的技术效果。
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经验,为了安装固定结构的需求,位于下面的面框卡扣部也可以通过螺钉固定等方式替代,或者与以上实施例中提到的固定形式相结合,形成新的固定方式,且由于面框2a是以剖面为圆弧形的弹性体,因此在上面的面框卡扣结构16采用上述结构后属于较弱的连接部,通过在该较弱的连接部处设置弹性材料层3就可以形成如上段形成的技术方案及达到相似的技术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弹性材料层3可以是绒布层。绒布层受到结构件(例如第一部件1、第二部件2)的压力会有被挤压变形的情况,而没有受到挤压的部分会继续保持原来的较膨松的状态。且由于绒布层的纵横纤维之间存在大量的空气,从而绒布本身具有较佳的吸声功能,加上这种变形的情况会把发出噪音的接触面完全包住,从而获得较高的降噪效果。特别是,在结构件发生错动的情况,结构件之间发生少许相对运动,而在相对移动中,会有膨松的绒布层被挤压到结构件的接触面,与此同时会有新的膨松部分包围住接触面,从而使得这种降噪效果会在整个相对移动过程中持续有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弹性材料层3还可以是高密度泡沫层,例如聚氨酯泡沫层,该聚氨酯泡沫层具有与绒布层相似的降噪效果,而且该聚氨酯泡沫层不易受潮、吸湿,从而不会出现变质发霉、变形等情况,能够长时间保证良好的降噪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说明书上述公开内容的基础之上,显然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安装组件的具体构造进行修改和/替换和/或组合,例如,可以将上述的定位结构、抵接结构、固定结构和卡扣结构进行有机组合,如定位结构和固定结构结合构成新的实施方式,或者抵接结构和固定结构进行结合构成另一新的实施方式,或者同时将定位结构、抵接结构和固定结构进行结合从而构成另一新的实施方式。当然还可以是定位结构与卡扣结构组合、抵接结构与卡扣结构组合、固定结构与卡扣结构组合等。应当理解,这些变型的实施方式(包括组合、修改、替换等)均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描述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对于空调器的其它构造例如空调器室外机等由于已经是公知技术,因此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2)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安装组件彼此固定,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为在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的至少部分时间内或者结束所述运行状态后的预定时间中的至少部分时间内能够存在温度差异的两个部件;以及
弹性材料层,所述弹性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且位于所述安装组件中的至少一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
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起和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一个上,所述定位孔形成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另一个上,所述弹性材料层夹设在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定位孔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层包覆在所述定位凸起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起包括:
定位凸起本体部,所述定位凸起本体部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第一侧面凸筋部,所述定位凸起本体部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第二侧面凸筋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侧面凸筋部与所述两个第二侧面凸筋部在所述定位凸起本体部的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凸筋部的外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凸筋部的外侧面以及所述定位凸起本体部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均构造有导向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层与所述定位凸起之间设置有胶粘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
抵接结构,所述抵接结构包括: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一个上,所述第二抵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另一个上,所述第一抵接部适于抵接至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弹性材料层夹设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构造有第一 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部构造有第二抵接面,所述弹性材料层夹设在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均构造为平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层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中的一个之间设置有胶粘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
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螺纹孔和螺纹紧固件,所述螺纹孔形成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一个上,所述螺纹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另一个且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弹性材料层设置在所述螺纹孔的开口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所述一个上设置有螺柱,所述螺纹孔形成在所述螺柱内,所述弹性材料层夹设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所述另一个和所述螺柱的自由端端面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层与所述螺柱的自由端端面之间设置有胶粘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
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且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上,所述弹性材料层设置在所述卡扣结构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另一部分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层与所述卡扣结构的所述一部分以及所述另一部分中的一个之间设置有胶粘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结构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卡扣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顶部之间,另一组卡扣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中下部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层为绒布层或聚氨酯泡沫层或橡胶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为上风道壳和下风道壳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部件为所述上风道壳和所述下风道壳中的另一个;或者
所述第一部件为底盘和面框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部件为所述底盘和所述面框中的另一个;或者
所述第一部件为底盘和蜗舌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部件为所述底盘和所述蜗舌中的另一 个。
20.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层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固定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上且所述自由端抵靠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存在温差且发生初始错动后,所述固定端的位移大于所述自由端的位移且所述弹性材料层处于弹性变形状态,在所述温差逐渐减小直至温差为零的过程中,所述自由端朝向使得所述弹性变形状态减弱的方向运动、直至所述自由端运动至与所述固定端具有相同位移的位置、且所述弹性材料层消除所述弹性变形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层具有压紧部分和蓬松部分,所述压紧部分夹设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且所述蓬松部分位于所述压紧部分的边缘、以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发生错动时自始至终由所述压紧部分以及至少部分蓬松部分包覆住配合面。
2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
CN201420614785.7U 2014-10-22 2014-10-22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3458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14785.7U CN204345800U (zh) 2014-10-22 2014-10-22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14785.7U CN204345800U (zh) 2014-10-22 2014-10-22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45800U true CN204345800U (zh) 2015-05-20

Family

ID=53229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14785.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345800U (zh) 2014-10-22 2014-10-22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4580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4463A (zh) * 2014-10-22 2015-02-11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112833530A (zh) * 2021-02-07 2021-05-25 江门飞寻智能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风道壳体及移动空调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4463A (zh) * 2014-10-22 2015-02-11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104344463B (zh) * 2014-10-22 2017-12-08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112833530A (zh) * 2021-02-07 2021-05-25 江门飞寻智能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风道壳体及移动空调
CN112833530B (zh) * 2021-02-07 2025-02-28 江门飞寻智能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风道壳体及移动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4463A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204345800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207815654U (zh) 风口部件及空调器
CN105387594A (zh)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CN204227542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107618333A (zh) 一种水滴状风门
CN206781487U (zh) 顶置房车空调的内外机连接结构及房车空调
CN204006542U (zh) 移动空调及其导风装置
CN104344464A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102128483A (zh) 壁挂式空调热风导流装置
CN204227543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204227544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203790761U (zh) 汽车空调外滤芯的安装座
CN102997559B (zh) 冰箱
CN204227664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207881010U (zh) 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04214101U (zh) 出风口总成及具有它的车辆
CN207073929U (zh) 空调器导风板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4176867U (zh) 分体挂壁式空调
CN204404674U (zh) 制冷设备
CN208186634U (zh) 侧板、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901137Y (zh) 无框架全模板组合式空调箱及其型材组件
CN204227541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105757926A (zh) 风道组件及空调柜机
CN204902381U (zh) 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20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