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94992U - 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 - Google Patents
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194992U CN204194992U CN201420563540.6U CN201420563540U CN204194992U CN 204194992 U CN204194992 U CN 204194992U CN 201420563540 U CN201420563540 U CN 201420563540U CN 204194992 U CN204194992 U CN 2041949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edly connected
- leading screw
- motor
- ultra
- supporting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包括床身、导电砂轮、电解液槽、设置在电解液槽内的导磁板支架、竖直方向移动机构、砂轮安装机构、电解液循环系统和水平方向移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中,不再采用电解液喷嘴,而是将导磁板支架浸入电液中,使被加工的工件也浸入电解液中,这样就不用再对准导电砂轮设置喷嘴了。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消除了以往电解液喷洒不到位或不足带来的加工质量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竖直方向移动机构和水平方向移动机构能够对导电磨削的加工过程在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上进行灵活控制,从而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加工精度和加工灵活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能够实现电解磨削的机床。
背景技术
电解磨削(electrochemical grinding)是电解作用与机械磨削相结合的一种特种加工,又称电化学磨削,英文简称ECG。电解磨削是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人研究发明的为电解磨削的原理。工件作为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导电磨轮作为阴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磨削时,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磨削压力,凸出于磨轮表面的非导电性磨料使工件表面与磨轮导电基体之间形成一定的电解间隙(约0.02~0.05毫米),同时向间隙中供给电解液。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工件表面金属由于电解作用生成离子化合物和阳极膜。这些电解产物不断地被旋转的磨轮所刮除,使新的金属表面露出,继续产生电解作用,工件材料遂不断地被去除,从而达到磨削的目的。电解液一般采用硝酸钠、亚硝酸钠和硝酸钾等成分混合的水溶液,不同的工件材料所用电解液的成分也不同。导电磨轮由导电性基体(结合剂)与磨料结合而成,主要为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轮、电镀金刚石磨轮、铜基树脂结合剂磨轮、陶瓷渗银磨轮和碳素结合剂磨轮等,按不同用途选用。
电解磨削适合于磨削各种高强度、高硬度、热敏性、脆性等难磨削的金属材料,如硬质合金、高速钢、钛合金、不锈钢、镍基合金和磁钢等。用电解磨削可磨削各种硬质合金刀具、塞规、轧辊、耐磨衬套、模具平面和不锈钢注射针头等。电解磨削的效率一般高于机械磨削,磨轮损耗较低,加工表面不产生磨削烧伤、裂纹、残余应力、加工变质层和毛刺等,表面粗糙度一般为R0.63~0.16微米,最高可达R0.04~0.02微米。
采用适应控制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电解磨削的加工稳定性和自动化程度。同时,为了提高加工精度,采用兼有纯机械磨削能力的导电磨轮,粗加工时靠电解磨削的高效率完成大部分加工量,然后切断电解电源,靠纯机械磨削磨掉精加工余量,这样能显著提高加工精度。电解磨削方式已从平面磨削扩大到内圆磨削、外圆磨削和成形磨削。电解加工的原理也可与珩磨和超精加工结合起来,成为电解削磨和电解超精加工。
随着电解磨削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不足之处也逐渐凸显出来。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现有的电解磨削不能在加工中准确、灵活地控制导电砂轮的高度,不能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实现精准控制,不能使工作台能够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灵活精准地移动。这种技术现状限制了导电磨削的加工精度和加工灵活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导电磨削的加工过程在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上进行灵活控制的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包括床身、导电砂轮、电解液槽、设置在电解液槽内的导磁板支架、竖直方向移动机构、砂轮安装机构、电解液循环系统和水平方向移动机构;所述导磁板支架内设有用于定位被加工工件的电磁吸盘,所述导电砂轮安装在砂轮安装机构上,砂轮安装机构连接在竖直方向移动机构上;电解液循环系统与电解液槽相连接,电解液槽设置在水平方向移动机构上;导电砂轮连接外置电源的负极,被加工的工件连接外置电源的正极;工作时导磁板支架用于支撑被加工的工件,且该电解液槽内的液位高于被加工的工件;床身上固定连接有机床立柱,机床立柱固定连接有工作台支架,所述竖直方向移动机构连接在工作台支架上。
所述竖直方向移动机构包括电机、联轴器、丝杠前支座、丝杠后支座、连接器、方形导轨、竖向工作台和丝杠;电机、丝杠前支座和丝杠后支座由上至下间隔设置并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工作台支架上;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丝杠相连接;丝杠前支座和丝杠后支座内分别设有轴承,丝杠通过轴承装配在丝杠前支座和丝杠后支座上;连接器内固定连接有螺母,该螺母与丝杠螺纹连接;所述竖向工作台与连接器固定连接;方形导轨上设有与方形导轨滑动连接的滑块,滑块与所述竖向工作台固定连接。
砂轮安装机构包括电机架、磨床电机、锁紧固定器、上固定夹板和下固定夹板;所述导电砂轮上设有安装槽,所述锁紧固定器的下部向下伸入所述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所述下固定夹板,所述导电砂轮上表面设有上固定夹板,上固定夹板和下固定夹板分别与所述锁紧固定器螺纹连接;电机架固定连接在所述竖向工作台上,磨床电机固定连接在电机架上,磨床电机的输出轴向下与所述锁紧固定器固定连接;
所述水平方向移动机构包括左右移动装置、下水平工作台、前后移动装置和上水平工作台;
左右移动装置沿左右方向设置,前后移动装置沿前后方向设置;左右移动装置与前后移动装置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机、丝杠、连接器、方形导轨、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电机通过联轴器与丝杠相连接,丝杠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上,连接器内固定连接有螺母,该螺母与丝杠螺纹连接方形导轨上设有与方形导轨滑动连接的滑块,
所述左右移动装置的连接器与所述下水平工作台固定连接;所述前后移动装置的连接器与所述上水平工作台固定连接;所述左右移动装置的滑块与下水平工作台固定连接;所述前后移动装置的滑块与上水平工作台固定连接;所述左右移动装置的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均固定连接在床身上,所述前后移动装置的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均固定连接在下水平工作台上;
左右移动装置的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均固定连接于床身上,前后移动装置的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均固定连接于下水平工作台上。
所述电解液循环系统包括循环泵、循环过滤出口管、循环过滤进口管和磁液过滤器;循环过滤出口管的出液口与电解液槽侧壁的中上部相连接,循环过滤进口管的进液口与电解液槽侧壁下部相连接;磁液过滤器设置在循环过滤进口管上;沿液体的流向,磁液过滤器内依次设有磁性过滤器和过滤网。
所述导磁板支架内设有开口向下的吸盘凹槽,吸盘凹槽内设有固定支撑架,固定支撑架下表面与电解液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电磁吸盘设置在固定支撑架的上表面。
所述左右移动装置和前后移动装置均还设有手轮,手轮的圆心处连接在丝杠端部,手轮边缘设有手柄;手轮与电机分别位于丝杠的两端。
还包括有电控装置,电控装置通过控制线路与各电机以及所述电磁吸盘均控制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先将锁紧固定器15、上固定夹板14、下固定夹板13以及导电砂轮12安装在一起,然后再将锁紧固定器15与磨床电机2918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在一起。
对本实用新型的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进行分解介绍:
本实用新型是一款电解磨削机床,主要用来对超薄、超硬、难加工的导电材料进行高精度电解磨削,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本机床的主要零部件中,件1(床身1)、件26(工作台支架26)、件27(机床立柱27)是整个机床的支撑件,保证机床的其它部件安装与固定。件28(控制面板28)、件33(电控装置33)、件34(控制线路34)是整个机床的供电系统与控制系统。
件12是电解磨削的核心零件——导电砂轮12。导电砂轮12直接与电解工件作用,对工件进行电解磨削。
件13(下固定夹板13)、件14(上固定夹板14)、件15(锁紧固定器15)、件16(电机29架16)、件18(磨床电机2918)共同对导电砂轮12起固定并带动起旋转。
件17(丝杠19后支座17)、件19(丝杠19)、件20(竖向工作台20)、件21(方形导轨9)、件22(连接器22)、件23(丝杠19前支座23)、件24(联轴器2)、件25(步进电机29)为竖直方向控制系统,主要控制砂轮与工件在高度方向的相对距离。
件30(循环过滤进口管30)、件31(循环过滤出口管31)、件32(磁液过滤器32)、件35(循环泵35)、件36(过滤网36)、件37(磁性过滤器37)共同构成磨削加工电解液循环过滤系统,实现对电解液的过滤及冷却作用。
件10为电解液槽10。件11为电控电磁吸盘11。件3为导磁板支架3(作为工作台面)。件2(联轴器2)、件4(手柄4)、件5(手轮5)、件7(方形导轨9)、件9(方形导轨9)、件29(电机29)等共同构成对电解液槽10和导磁板支架3等进行前后与左右移动的移动装置。手轮5和手柄4的设置,便于手动转动丝杠19。
工作时,将被加工的工件放在导磁板支架3上,在电解液槽10中注入足够的与被加工的工件相适应的电解液,使被加工的工件浸入电解液。控制电磁吸盘11工作,依靠磁力将被加工的工件牢牢吸合固定在导磁板支架3上。左右移动装置的电机29工作时带动丝杠19旋转,丝杠19被轴承限制了其轴向位置,因此不会轴向移动。丝杠19在旋转时,通过螺母带动连接器22沿丝杠19的长度方向(轴向)移动。连接器22则带动下水平工作台41沿方形导轨9移动,从而通过前后移动装置以及上水平工作台42带动电解液槽10移动,精准调节被加工工件的左右位置。前后移动装置以及竖直方向移动机构的工作过程与左右移动装置大同小异。竖直方向移动机构通过砂轮安装机构调节导电砂轮12的竖直位置(高度)。启动循环泵35,使电解液槽10内的电解液由循环过滤进口管30被抽出,经过磁性吸附过滤以及过滤网36过滤双重过滤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杂质被良好地过滤掉。过滤后的电解液经循环泵35升压后经循环过滤出口管31再重新进入电解液槽10中。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竖直方向移动机构和水平方向移动机构能够对导电磨削的加工过程在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上进行灵活控制,从而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加工精度和加工灵活性。
现有的导电磨削技术中,电解液由设置在导电砂轮处的喷嘴喷到工件表面与导电砂轮导电基体之间形成的电解间隙中。这种设置,不容易保证所述电解间隙中时时刻刻都有足量的电解液流过。当喷嘴等装置出现堵塞等故障时,还会出现电解间隙中没有电解液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加工质量。另外,如果移动现有的导电砂轮,由于与喷嘴以及喷嘴连接的导管等装置也需要同步移动(否则无法向电解间隙内喷洒电解液),因此现有的电解磨削装置不容易对工件和导电砂轮进行位置的灵活移动,而且一旦移动,容易影响喷嘴与电解间隙的配合,影响正常的加工过程。
本实用新型中,不再采用电解液喷嘴,而是将导磁板支架浸入电液中,使被加工的工件也浸入电解液中,这样就不用再对准导电砂轮设置喷嘴了。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消除了以往电解液喷洒不到位或不足带来的加工质量问题,同时通过移动电解液槽,可以对加工过程在水平方向(前后、左右)上进行精准的控制,不会产生以往移动中影响导电砂轮和喷嘴的配合的问题,也得以采用丝杠螺母(螺母设置在连接器内)的移动装置。移动装置采用丝杠螺母的形式,可以通过控制丝杠旋转的圈数(角度)来精准控制控制位移量。以往电解磨削的结构(喷嘴与导电砂轮相配合)不适合采用丝杠螺母的移动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设置则通过采用丝杠螺母的移动装置可以对加工过程进行上下、左右、前后三个方向的精准控制。
磁液过滤器内设有磁性过滤器和过滤网,因此可以对电解液进行磁性吸附过滤以及过滤网过滤双重过滤,与单一的磁性过滤或过滤网过滤相比,大大提高了过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包括床身1、导电砂轮12、电解液槽10、设置在电解液槽10内的导磁板支架3、竖直方向移动机构、砂轮安装机构、电解液循环系统和水平方向移动机构;所述导磁板支架3内设有用于定位被加工工件的电磁吸盘11,所述导电砂轮12安装在砂轮安装机构上,砂轮安装机构连接在竖直方向移动机构上;电解液循环系统与电解液槽10相连接,电解液槽10设置在水平方向移动机构上;导电砂轮12连接外置电源的负极,被加工的工件连接外置电源的正极;工作时导磁板支架3用于支撑被加工的工件,且该电解液槽10内的液位高于被加工的工件;床身1上固定连接有机床立柱27,机床立柱27固定连接有工作台支架26,所述竖直方向移动机构连接在工作台支架26上。
所述竖直方向移动机构包括步进电机25、联轴器2、丝杠前支座23、丝杠后支座17、连接器22、方形导轨9、竖向工作台20和丝杠19;步进电机25、丝杠前支座23和丝杠后支座17由上至下间隔设置并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工作台支架26上;步进电机25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2与丝杠19相连接;丝杠前支座23和丝杠后支座17内分别设有轴承(图未示轴承),丝杠19通过轴承装配在丝杠前支座23和丝杠后支座17上并由轴承限定丝杠19的竖向位置,使丝杠19只能旋转,而不能相对丝杠前支座23和丝杠后支座17上下移动;连接器22内固定连接有螺母(图未示连接器22内的螺母),该螺母与丝杠19螺纹连接并可由丝杠19带动上下移动;所述竖向工作台20与连接器22固定连接;方形导轨9上设有与方形导轨滑动连接的滑块(导轨上设置滑块是常规技术,图未示所述滑块),滑块与所述竖向工作台20固定连接。此处的滑块在工作中起到定位竖向工作台20的作用,使竖向工作台20只能沿此处方形导轨9移动。
砂轮安装机构包括电机架16、磨床电机18、锁紧固定器15、上固定夹板14和下固定夹板13;所述导电砂轮12上设有安装槽24,所述锁紧固定器15的下部向下伸入所述安装槽24;所述安装槽24内设有所述下固定夹板13,所述导电砂轮12上表面设有上固定夹板14,上固定夹板14和下固定夹板13分别与所述锁紧固定器15螺纹连接;电机架16固定连接在所述竖向工作台20上,磨床电机18固定连接在电机架16上,磨床电机18的输出轴向下与所述锁紧固定器15固定连接。
所述水平方向移动机构包括左右移动装置、下水平工作台41、前后移动装置和上水平工作台42。
左右移动装置沿左右方向设置,前后移动装置沿前后方向设置;左右移动装置与前后移动装置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机29、丝杠19、连接器22、方形导轨9、第一支撑座40和第二支撑座8,电机29通过联轴器2与丝杠19相连接,丝杠19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支撑座40和第二支撑座8上并由轴承限定丝杠19的轴向位置,使丝杠19只能旋转,而不能相对第一支撑座40和第二支撑座8移动。连接器22内固定连接有螺母(图未示该处螺母),该螺母与丝杠19螺纹连接并由丝杠19在旋转中驱动并水平移动,方形导轨9上设有与方形导轨9滑动连接的滑块。导轨与滑块的相连的结构为现有常规技术,图未指示此处滑块。
所述左右移动装置的连接器22与所述下水平工作台41固定连接;所述前后移动装置的连接器22与所述上水平工作台42固定连接;所述左右移动装置的滑块与下水平工作台41固定连接;所述前后移动装置的滑块与上水平工作台42固定连接;所述左右移动装置的第一支撑座40和第二支撑座8均固定连接在床身1上,所述前后移动装置的第一支撑座40和第二支撑座8均固定连接在下水平工作台41上。
左右移动装置的第一支撑座40和第二支撑座8均固定连接于床身1上,前后移动装置的第一支撑座40和第二支撑座8均固定连接于下水平工作台41上。
所述电解液循环系统包括循环泵35、循环过滤出口管31、循环过滤进口管30和磁液过滤器32;循环过滤出口管31的出液口与电解液槽10侧壁的中上部相连接,循环过滤进口管30的进液口与电解液槽10侧壁下部相连接;磁液过滤器32设置在循环过滤进口管30上;沿液体的流向,磁液过滤器32内依次设有磁性过滤器37和过滤网36。
所述导磁板支架3内设有开口向下的吸盘凹槽43,吸盘凹槽43内设有固定支撑架6,固定支撑架6下表面与电解液槽10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电磁吸盘11设置在固定支撑架6的上表面。
所述左右移动装置和前后移动装置均还设有手轮5,手轮5的圆心处连接在丝杠19端部,手轮5边缘设有手柄4;手轮5与电机29分别位于丝杠19的两端。图1中仅示出了前后移动装置中的手轮5和手柄4,前后移动装置的其它部件被手轮5和手柄4所遮挡。
还包括有电控装置33(优选安装在电控柜内),电控装置33通过控制线路34与各电机29以及所述电磁吸盘11均控制连接。电控装置33连接有控制面板28。
其中,上固定夹板14和下固定夹板13与锁紧固定器15螺纹连接的螺旋方向相反,这样在安装或拆卸时,只须转动锁紧固定器15,就可以使上固定夹板14和下固定夹板13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夹紧或放开导电砂轮12。安装时,先转动锁紧固定器15,使上固定夹板14和下固定夹板13夹紧导电砂轮12后,再将锁紧固定器15与磨床电机2918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方形导轨9、滑块、丝杠19、轴承、磁性过滤器37和过滤网36等等部件均为现有技术,其具体结构不再详述。
丝杠19优选采用滚珠丝杠19。
左右移动装置的滑块在工作中起到定位下水平工作台41的作用,使下水平工作台41只能沿该处方形导轨9移动。同理,前后移动装置的滑块在工作中起到定位上水平工作台42的作用。
安装时,先将锁紧固定器15、上固定夹板14、下固定夹板13以及导电砂轮12安装在一起,然后再将锁紧固定器15与磨床电机2918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在一起。
对本实用新型的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进行分解介绍:
本实用新型是一款电解磨削机床,主要用来对超薄、超硬、难加工的导电材料进行高精度电解磨削,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本机床的主要零部件中,件1(床身1)、件26(工作台支架26)、件27(机床立柱27)是整个机床的支撑件,保证机床的其它部件安装与固定。件28(控制面板28)、件33(电控装置33)、件34(控制线路34)是整个机床的供电系统与控制系统。
件12是电解磨削的核心零件——导电砂轮12。导电砂轮12直接与电解工件作用,对工件进行电解磨削。
件13(下固定夹板13)、件14(上固定夹板14)、件15(锁紧固定器15)、件16(电机29架16)、件18(磨床电机2918)共同对导电砂轮12起固定并带动起旋转。
件17(丝杠19后支座17)、件19(丝杠19)、件20(竖向工作台20)、件21(方形导轨9)、件22(连接器22)、件23(丝杠19前支座23)、件24(联轴器2)、件25(步进电机29)为竖直方向控制系统,主要控制砂轮与工件在高度方向的相对距离。
件30(循环过滤进口管30)、件31(循环过滤出口管31)、件32(磁液过滤器32)、件35(循环泵35)、件36(过滤网36)、件37(磁性过滤器37)共同构成磨削加工电解液循环过滤系统,实现对电解液的过滤及冷却作用。
件10为电解液槽10。件11为电控电磁吸盘11。件3为导磁板支架3(作为工作台面)。件2(联轴器2)、件4(手柄4)、件5(手轮5)、件7(方形导轨9)、件9(方形导轨9)、件29(电机29)等共同构成对电解液槽10和导磁板支架3等进行前后与左右移动的移动装置。手轮5和手柄4的设置,便于手动转动丝杠1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本实用新型是一款对超薄、超硬、难加工的导电材料进行高精度电解磨削超精加工装置,主要是利用电解原理与磨削加工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零件的超精密加工。在竖直方向与水平面上,都有精确的位置控制装置,通过控制件25(步进电机29)的速度与转向来控制竖直方向导电砂轮12的高度,从而进行竖直方向的精度控制。同时,件18的磨床专用电机29,也可以通过控制,改变其磨削速度,竖直方向的精度与速度以及砂轮的转速等控制都可以通过控制面板28进行程序编制而实现。电控装置33和控制面板28均为常规技术,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件12为特殊结构的电解磨削砂轮,对工件既起电解作用,同时也起磨削作用,在电解加工时,件12的导电砂轮12接电源负极,被磨削加工的工件接电源正极。在加工过程中,导电砂轮12与工件都在规定的切削液中进行的,被加工工件通过件11的电磁吸盘11安装固定在导磁板支架33上。
工作时,将被加工的工件放在导磁板支架3上,在电解液槽10中注入足够的与被加工的工件相适应的电解液,使被加工的工件浸入电解液。控制电磁吸盘11工作,依靠磁力将被加工的工件牢牢吸合固定在导磁板支架3上。左右移动装置的电机29工作时带动丝杠19旋转,丝杠19被轴承限制了其轴向位置,因此不会轴向移动。丝杠19在旋转时,通过螺母带动连接器22沿丝杠19的长度方向(轴向)移动。连接器22则带动下水平工作台41沿方形导轨9移动,从而通过前后移动装置以及上水平工作台42带动电解液槽10移动,精准调节被加工工件的左右位置。前后移动装置以及竖直方向移动机构的工作过程与左右移动装置大同小异。竖直方向移动机构通过砂轮安装机构调节导电砂轮12的竖直位置(高度)。启动循环泵35,使电解液槽10内的电解液由循环过滤进口管30被抽出,经过磁性吸附过滤以及过滤网36过滤双重过滤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杂质被良好地过滤掉。过滤后的电解液经循环泵35升压后经循环过滤出口管31再重新进入电解液槽10中。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身、导电砂轮、电解液槽、设置在电解液槽内的导磁板支架、竖直方向移动机构、砂轮安装机构、电解液循环系统和水平方向移动机构;所述导磁板支架内设有用于定位被加工工件的电磁吸盘,所述导电砂轮安装在砂轮安装机构上,砂轮安装机构连接在竖直方向移动机构上;电解液循环系统与电解液槽相连接,电解液槽设置在水平方向移动机构上;导电砂轮连接外置电源的负极,被加工的工件连接外置电源的正极;工作时导磁板支架用于支撑被加工的工件,且该电解液槽内的液位高于被加工的工件;床身上固定连接有机床立柱,机床立柱固定连接有工作台支架,所述竖直方向移动机构连接在工作台支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方向移动机构包括电机、联轴器、丝杠前支座、丝杠后支座、连接器、方形导轨、竖向工作台和丝杠;电机、丝杠前支座和丝杠后支座由上至下间隔设置并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工作台支架上;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丝杠相连接;丝杠前支座和丝杠后支座内分别设有轴承,丝杠通过轴承装配在丝杠前支座和丝杠后支座上;连接器内固定连接有螺母,该螺母与丝杠螺纹连接;所述竖向工作台与连接器固定连接;方形导轨上设有与方形导轨滑动连接的滑块,滑块与所述竖向工作台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其特征在于:砂轮安装机构包括电机架、磨床电机、锁紧固定器、上固定夹板和下固定夹板;所述导电砂轮上设有安装槽,所述锁紧固定器的下部向下伸入所述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所述下固定夹板,所述导电砂轮上表面设有上固定夹板,上固定夹板和下固定夹板分别与所述锁紧固定器螺纹连接;电机架固定连接在所述竖向工作台上,磨床电机固定连接在电机架上,磨床电机的输出轴向下与所述锁紧固定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方向移动机构包括左右移动装置、下水平工作台、前后移动装置和上水平工作台;
左右移动装置沿左右方向设置,前后移动装置沿前后方向设置;左右移动装置与前后移动装置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机、丝杠、连接器、方形导轨、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电机通过联轴器与丝杠相连接,丝杠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上,连接器内固定连接有螺母,该螺母与丝杠螺纹连接方形导轨上设有与方形导轨滑动连接的滑块,
所述左右移动装置的连接器与所述下水平工作台固定连接;所述前后移动装置的连接器与所述上水平工作台固定连接;所述左右移动装置的滑块与下水平工作台固定连接;所述前后移动装置的滑块与上水平工作台固定连接;所述左右移动装置的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均固定连接在床身上,所述前后移动装置的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均固定连接在下水平工作台上;
左右移动装置的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均固定连接于床身上,前后移动装置的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均固定连接于下水平工作台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循环系统包括循环泵、循环过滤出口管、循环过滤进口管和磁液过滤器;循环过滤出口管的出液口与电解液槽侧壁的中上部相连接,循环过滤进口管的进液口与电解液槽侧壁下部相连接;磁液过滤器设置在循环过滤进口管上;沿液体的流向,磁液过滤器内依次设有磁性过滤器和过滤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板支架内设有开口向下的吸盘凹槽,吸盘凹槽内设有固定支撑架,固定支撑架下表面与电解液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电磁吸盘设置在固定支撑架的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移动装置和前后移动装置均还设有手轮,手轮的圆心处连接在丝杠端部,手轮边缘设有手柄;手轮与电机分别位于丝杠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电控装置,电控装置通过控制线路与各电机以及所述电磁吸盘均控制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63540.6U CN204194992U (zh) | 2014-09-28 | 2014-09-28 | 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63540.6U CN204194992U (zh) | 2014-09-28 | 2014-09-28 | 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194992U true CN204194992U (zh) | 2015-03-11 |
Family
ID=52652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563540.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94992U (zh) | 2014-09-28 | 2014-09-28 | 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19499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08298A (zh) * | 2014-09-28 | 2015-01-28 | 黄河科技学院 | 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 |
CN105855649A (zh) * | 2016-05-10 | 2016-08-1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双内喷液工具阴极系统及其电解磨铣方法 |
-
2014
- 2014-09-28 CN CN201420563540.6U patent/CN20419499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08298A (zh) * | 2014-09-28 | 2015-01-28 | 黄河科技学院 | 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 |
CN104308298B (zh) * | 2014-09-28 | 2017-05-24 | 黄河科技学院 | 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 |
CN105855649A (zh) * | 2016-05-10 | 2016-08-1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双内喷液工具阴极系统及其电解磨铣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79066B (zh) | 一种电化学与磁性研磨复合的复合加工系统 | |
CN103611994B (zh) | 复杂曲面无再铸层单/群孔多工位电火花-电解加工机床 | |
CN104816056B (zh) | 一种电解‑磁力研磨复合光整硬质材料的方法及其装置 | |
JP4288223B2 (ja) | 導電性材料でなる被加工物に任意の形状を加工する方法および複合加工装置 | |
CN102275020B (zh) | 一种高效金属管材复合电解线切割装置 | |
CN201871834U (zh) | 电化学与磁性研磨复合的复合加工系统 | |
CN104308298B (zh) | 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 | |
CN107866615A (zh) | 一种组合电极电解机械磨抛复合加工装置及方法 | |
CN204711354U (zh) | 一种电解-磁力研磨复合光整硬质材料的装置 | |
CN207358806U (zh) | 一种双磨头双工作台立轴锯台平面磨床 | |
CN101342622A (zh) | 嵌片式复合工具及电化学机械复合加工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 |
CN207358885U (zh) | 角度可调磨料射流旋转加工平台 | |
CN107627185A (zh) | 一种双磨头双工作台立轴锯台平面磨床 | |
CN204194992U (zh) | 加工超薄超硬导电材料的高精度数控电解磨削机床 | |
CN107984398A (zh) | 角度可调磨料射流旋转加工平台 | |
CN100462174C (zh) | 超大厚度金属材料的复合切割装置 | |
CN212420604U (zh) | 电解辅助磁粒研磨双面抛光薄板的装置 | |
CN110014294A (zh) | 群孔管电极电解钻磨一体化加工装置及系统 | |
CN201223981Y (zh) | 嵌片式复合工具及电化学机械复合加工装置 | |
CN102672290A (zh) | 硬质合金刀具刃口的电化学-机械复合钝化方法 | |
CN203887346U (zh) | 一种电解加工机床 | |
CN110744448A (zh) | 陶瓷圆柱滚子贯穿式无心磨削加工方法及装置 | |
CN110744430A (zh) | 一种双向进给的线性液动压抛光装置 | |
CN202129523U (zh) | 高效金属管材复合电解线切割装置 | |
CN111941157A (zh) | 电解辅助磁粒研磨双面抛光薄板的装置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