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62843U - 一种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162843U CN204162843U CN201420404063.9U CN201420404063U CN204162843U CN 204162843 U CN204162843 U CN 204162843U CN 201420404063 U CN201420404063 U CN 201420404063U CN 204162843 U CN204162843 U CN 2041628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er
- spins
- horn mouth
- machine device
- fine spi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7378 ring spin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776 industrial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611 fee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08000012886 Vertigo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0496 acn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82 vortex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包括三罗拉环锭纺细纱机本体,所述三罗拉环锭纺细纱机本体包括第一罗拉、第二罗拉、第三罗拉、主电机和粗纱吊锭,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包括第四罗拉、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第三伺服电机、第一喇叭口、第二喇叭口、第三喇叭口和集棉器;所述第四罗拉位于所述第三喇叭口和所述第二喇叭口之间。本实用新型中装置及工艺生产的纱线不仅能够同时实现多种具有特殊的纱线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且生产工艺稳定,瑕疵纱线数量明显减少,而且纱线结构易于控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设备成本和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纱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纺纱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三罗拉细纱机的单根粗纱的喂入方式经过改进发展成了两根粗纱平行喂入方式,并经牵伸后由前罗拉输出形成单根纱线。这种赛络纺的纺纱工艺获得的纱线具有类捻线风格,纱线强度高,毛羽少和耐磨性能好的优点。
色纺纱的出现使赛络纺有了更新的发展,色纺纱以其先染后纺的特点使赛络纺的两根粗纱有了新的选择,当两根粗纱为不同颜色时,即获得了具有色纺特色的AB纱品种。
伺服控制技术的发展在纺织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细纱机的改造开发出了竹节纱设备和段彩纱设备。竹节纱特征是具有粗细分布不均匀的外观,是花式纱中种类最多的一种,有粗细节状竹节纱、疙瘩状竹节纱、短纤维竹节纱和长丝竹节纱等。竹节纱可用于轻薄的夏季织物和厚重的冬季织物。目前竹节纱常见的生产方式是前罗拉恒速,通过伺服电动机控制中、后罗拉超喂,形成与基纱有变化的粗节;一般细纱机中后罗拉的转速相对前罗拉来说要低很多,所以更容易控制,避免了因改变前罗拉转速而影响产量、捻度;且中后罗拉转速较低,变速时对机械本身的冲击损磨也小。段彩纱时选用两种以上原料或颜色的粗纱,在细纱机上加装段彩纱装置,实现一种粗纱为主体粗纱连续喂入,另一种粗纱为辅助纱间断喂入,后罗拉间断性喂入,其中前、中、后罗拉完全独立传动。由主轴电机拖动前罗拉,伺服电机拖动中、后罗拉传动。它们之间是通过无触点的传感器来实现前罗拉和中后罗拉的完全同步。伺服电机接受一个脉冲转过一定的角度,旋转一圈误差归零,这种控制方式在用于精密机械加工的数控机床上应用,所以段彩长度、段彩距长度的精准度得到可靠保证。
为了获得满足市场需求,开发出具有新型特殊结构和外观的色纺纱线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艺稳定和易于控制的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以克服现有涡流纺机单孔结构导条器难于满足生产要求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取以下的具体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包括三罗拉环锭纺细纱机本体,所述三罗拉环锭纺细纱机本体包括第一罗拉、第二罗拉、第三罗拉、主电机和粗纱吊锭,
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包括第四罗拉、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第三伺服电机、第一喇叭口、第二喇叭口、第三喇叭口和集棉器;所述第四罗拉位于所述第三喇叭口和所述第二喇叭口之间,且所述第一罗拉由所述三罗拉环锭纺细纱机本体上的主电机带动,所述第二罗拉由第一伺服电机带动,所述第三罗拉由第二伺服电机带动,所述第四罗拉由第三伺服电机带动;
所述第一喇叭口位于所述第二罗拉和所述第三罗拉之间,所述第二喇叭口位于所述第三罗拉和所述第四罗拉之间;
所述集棉器位于所述第一罗拉和所述第二罗拉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四罗拉相配合设有第三皮辊,所述第三皮辊沿轴心方向包括左侧粗部分和右侧细部分,所述左侧粗部分与右侧细部分的直径相差3~5cm。
优选地,所述第三罗拉相配合设有第二皮辊,所述第二皮辊沿轴心方向包括左侧细部分和右侧粗部分,所述右侧粗部分与所述左侧细部分的直径相差2~4mm。
优选地,所述第二罗拉相配合设有第一皮辊,所述第一皮辊沿轴心方向包括左侧粗部分、中间细部分和右侧粗部分,所述左侧粗部分和所述右侧粗部分的直径相等,所述左侧粗部分与所述中间细部分的直径相差1~3mm所述第一皮辊的结构对粗纱具有夹持和聚集作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喇叭口为左右对称双孔喇叭口,双孔的孔中心距为3~9mm。所述第一喇叭口承担聚拢和定位作用。
优选地,所述第二喇叭口为左右对称双孔喇叭口,双孔的孔中心距为5~12mm。所述第二喇叭口承担定位作用。
优选地,所述第三喇叭口为双孔喇叭口,双孔的孔中心距为5~12mm,且所述的第三喇叭口的其中一孔的孔壁上设有U型凹槽。所述第三喇叭口承担喂入和定位作用。
优选地,所述粗纱吊锭为4~5排。
优选地,所述第三皮辊的最大直径与所述第二皮辊的最大直径相差±1~3mm。
一种差动纺色纺纺纱工艺,为采用如上述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
将粗纱A由所述第三喇叭口喂入所述第四罗拉的粗皮辊部分,经所述第二喇叭口定位后进入所述第三罗拉细皮辊部分,再经过所述第一喇叭口定位进入所述第二罗拉的细皮辊部分;
粗纱B由所述第三喇叭口喂入所述第四罗拉的细皮辊部分,经所述第二喇叭口定位后进入所述第三罗拉粗皮辊部分,再经过所述第一喇叭口定位进入所述第二罗拉的细皮辊部分;
最后,粗纱A和粗纱B通过所述集棉器聚集,并通过所述第一罗拉牵伸后输出形成纱线。
优选地,所述粗纱A的牵伸区位于所述第四罗拉和所述第一罗拉之间;所述粗纱B的牵伸区位于所述第三罗拉和所述第一罗拉之间。使用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细纱机装置进行纺纱所有粗纱都只有一个牵伸区,且只拉伸一次。
优选地,牵伸倍数为10~70倍。
优选地,A粗纱的定量为2~6g/10m。
优选地,B粗纱的定量为2~6g/10m。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粗纱A和所述粗纱B的成分是可以任意的选择,颜色可以相同或不同。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粗纱A只被第四罗拉控制、所述粗纱B只被第三罗拉控制,通过调节第三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控制第三、第四罗拉的传动速度实现两根粗纱的差动运动,如A运动时B停止、A停止时B运动、A运动快B运动慢、A运动慢B运动快等。
本实用新型中装置是在原三罗拉环锭纺细纱机进行适当改造获得的,通过添加第四罗拉,改造第四罗拉、第三罗拉和第二罗拉上皮辊的构造,选择特定的第一喇叭口、第二喇叭口和第三喇叭口的组合,并采用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和第三伺服电机分别控制各罗拉的传动,能够实现多种特色AB纱的生产。这种装置对原三罗拉环锭纺细纱机的改动少,易于实现,而且控制了设备成本,能够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具体地,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改变第四罗拉和第三罗拉的传动速度的快慢,本实用新型中工艺可以生产沿纱线轴线方向A-B-A-B-A-B结构的纱线、A-AB-A–AB-A–AB结构的纱线,以及AB-BA-AB-BA-AB-BA等结构的纱线。
此外,使用本实用新型中装置及工艺生产的纱线不仅能够同时实现多种具有特殊的纱线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且生产工艺稳定,瑕疵纱线数量明显减少,而且纱线结构易于控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设备成本和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细纱机装置的工艺示意图;
图2为皮辊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采用的各喇叭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生产的沿纱线轴线方向A-B-A-B-A–B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生产的沿纱线轴线方向A-AB-A–AB-A–AB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生产的沿纱线轴线方向AB-BA-AB-BA-AB-BA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中:
1 粗纱A;
2 为粗纱B;
3 为第三喇叭口;
4 为第四罗拉;
41 为第三皮辊;
5 为第二喇叭口;
6 为第三罗拉;
61 为第二皮辊;
7 为第三喇叭口;
8 为第二罗拉;
81 为第一皮辊;
9 为集棉器;
10 为第一罗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施例中的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包括三罗拉环锭纺细纱机本体,所述三罗拉环锭纺细纱机本体包括第一罗拉10、第二罗拉8、第三罗拉6、主电机和粗纱吊锭,
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包括第四罗拉4、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第三伺服电机、第一喇叭口7、第二喇叭口5、第三喇叭口3和集棉器9;所述第四罗拉4位于所述第三喇叭口3和所述第二喇叭口5之间,且所述第一罗拉10由所述三罗拉环锭纺细纱机本体上的主电机带动,所述第二罗拉8由第一伺服电机带动,所述第三罗拉6由第二伺服电机带动,所述第四罗拉4由第三伺服电机带动;
所述第一喇叭口7位于所述第二罗拉8和所述第三罗拉6之间,所述第二喇叭口5位于所述第三罗拉6和所述第四罗拉4之间;
所述集棉器9位于所述第一罗拉10和所述第二罗拉8之间。
具体地,所述第四罗拉相配合设有第三皮辊,所述第三皮辊沿轴心方向包括左侧粗部分和右侧细部分,所述左侧粗部分与右侧细部分的直径相差4cm。
具体地,所述第三罗拉相配合设有第二皮辊,所述第二皮辊沿轴心方向包括左侧细部分和右侧粗部分,所述右侧粗部分与所述左侧细部分的直径相差3mm。
具体地,所述第二罗拉相配合设有第一皮辊,所述第一皮辊沿轴心方向包括左侧粗部分、中间细部分和右侧粗部分,所述左侧粗部分和所述右侧粗部分的直径相等,所述左侧粗部分与所述中间细部分的直径相差2mm。
所述第二罗拉8的第一皮辊81的结构对粗纱具有夹持和聚集作用。
具体地,所述第一喇叭口7为左右对称双孔喇叭口,双孔的孔中心距为4mm。所述第一喇叭口7承担聚拢和定位作用。
具体地,所述第二喇叭口5为左右对称双孔喇叭口,双孔的孔中心距为7mm。所述第二喇叭口5承担定位作用。
具体地,所述第三喇叭口3为双孔喇叭口,双孔的孔中心距为9mm,且所述的第三喇叭口3的其中一孔的孔壁上设有U型凹槽。所述第三喇叭口3承担喂入和定位作用。
具体地,所述粗纱吊锭为5排。
具体地,所述第三皮辊41的最大直径与所述第二皮辊61的最大直径相差2mm。
本实施例中的差动纺色纺纺纱工艺,按照常规的色纺纱的生产流程生产出符合要求的粗纱A、粗纱B,生产细纱的工序用时采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
将粗纱A由所述第三喇叭口3的左孔喂入所述第四罗拉4的粗皮辊部分,经所述第二喇叭口5的左孔定位后进入所述第三罗拉6细皮辊部分,再经过所述第一喇叭口7定位进入所述第二罗拉8的细皮辊部分;
粗纱B由所述第三喇叭口3喂入所述第四罗拉4的细皮辊部分,经所述第二喇叭口5定位后进入所述第三罗拉6粗皮辊部分,再经过所述第一喇叭口7定位进入所述第二罗拉8的细皮辊部分;
最后,粗纱A和粗纱B通过所述集棉器9聚集,并通过所述第一罗拉10牵伸后输出形成纱线。
具体地,按照本实用新型上述所述的方法,所述粗纱A的牵伸区位于所述第四罗拉4和所述第一罗拉10之间;所述粗纱B的牵伸区位于所述第三罗拉6和所述第一罗拉10之间。使用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细纱机装置进行纺纱所有粗纱都只有一个牵伸区,且只拉伸一次。
具体地,粗纱A的牵伸倍数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是在30倍和60倍,粗纱B的牵伸倍数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是60倍和30倍。
具体地,A粗纱的定量为5.2g/10m。
具体地,B粗纱的定量为5.2g/10m。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粗纱A为白色棉纤维和所述粗纱B为黄色棉纤维。
本发明中所述粗纱A只被第四罗拉控制、所述粗纱B只被第三罗拉控制,通过调节第三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控制第三、第四罗拉的传动速度实现两根粗纱的差动运动,具体的粗纱A以30倍牵伸运动时粗纱B以60倍的牵伸运动,运动指定长度后,粗纱A变成以60倍牵伸运动同时粗纱B变成以30倍的牵伸运动,喂入指定长度后,粗纱A又变成以30倍牵伸喂入,同步粗纱B变成以60倍牵伸喂入,2根粗纱在集棉器处会合,根据工艺的参数按照此变化循环生产出一类纱线。
本实施例中获得的纱线结构为沿纱线轴线方向AB-BA-AB–BA-AB在不同的纱线段粗纱A和粗纱B所含的比例不同结构的纱线。且生产工艺稳定,瑕疵纱线数量明显减少。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包括三罗拉环锭纺细纱机本体,所述三罗拉环锭纺细纱机本体包括第一罗拉、第二罗拉、第三罗拉、主电机和粗纱吊锭,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包括第四罗拉、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第三伺服电机、第一喇叭口、第二喇叭口、第三喇叭口和集棉器;所述第四罗拉位于所述第三喇叭口和所述第二喇叭口之间,且所述第一罗拉由所述三罗拉环锭纺细纱机本体上的主电机带动,所述第二罗拉由第一伺服电机带动,所述第三罗拉由第二伺服电机带动,所述第四罗拉由第三伺服电机带动;
所述第一喇叭口位于所述第二罗拉和所述第三罗拉之间,所述第二喇叭口位于所述第三罗拉和所述第四罗拉之间;
所述集棉器位于所述第一罗拉和所述第二罗拉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罗拉相配合设有第三皮辊,所述第三皮辊沿轴心方向包括左侧粗部分和右侧细部分,所述左侧粗部分与右侧细部分的直径相差3~5c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罗拉相配合设有第二皮辊,所述第二皮辊沿轴心方向包括左侧细部分和右侧粗部分,所述右侧粗部分与所述左侧细部分的直径相差2~4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罗拉相配合设有第一皮辊,所述第一皮辊沿轴心方向包括左侧粗部分、中间细部分和右侧粗部分,所述左侧粗部分和所述右侧粗部分的直径相等,所述左侧粗部分与所述中间细部分的直径相差1~3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喇叭口为左右对称双孔喇叭口,双孔的孔中心距为3~9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喇叭口为左右对称双孔喇叭口,双孔的孔中心距为5~12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喇叭口为双孔喇叭口,双孔的孔中心距为5~12mm,且所述的第三喇叭口的其中一孔的孔壁上设有U型凹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纱吊锭为4~5排。
9.如权利要求3所述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皮辊的最大直径与所述第二皮辊的最大直径相差±1~3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404063.9U CN204162843U (zh) | 2014-07-21 | 2014-07-21 | 一种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404063.9U CN204162843U (zh) | 2014-07-21 | 2014-07-21 | 一种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162843U true CN204162843U (zh) | 2015-02-18 |
Family
ID=52536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404063.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62843U (zh) | 2014-07-21 | 2014-07-21 | 一种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162843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31367A (zh) * | 2014-07-21 | 2014-11-05 | 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 | 一种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及其纺纱工艺 |
CN105316823A (zh) * | 2015-11-04 | 2016-02-10 | 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 | 一种生产新型色纺纱的方法 |
CN105887262A (zh) * | 2016-05-26 | 2016-08-24 | 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 | 一种环锭纺粗纱错位纺生产ab纱的方法 |
CN108728951A (zh) * | 2017-04-13 | 2018-11-02 | 无锡市恒久电器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花式纱牵伸机构 |
CN111472075A (zh) * | 2020-04-07 | 2020-07-31 | 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 | 一种混纺细纱及其生产方法和由其形成的面料 |
-
2014
- 2014-07-21 CN CN201420404063.9U patent/CN20416284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31367A (zh) * | 2014-07-21 | 2014-11-05 | 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 | 一种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及其纺纱工艺 |
CN105316823A (zh) * | 2015-11-04 | 2016-02-10 | 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 | 一种生产新型色纺纱的方法 |
CN105887262A (zh) * | 2016-05-26 | 2016-08-24 | 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 | 一种环锭纺粗纱错位纺生产ab纱的方法 |
CN108728951A (zh) * | 2017-04-13 | 2018-11-02 | 无锡市恒久电器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花式纱牵伸机构 |
CN111472075A (zh) * | 2020-04-07 | 2020-07-31 | 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 | 一种混纺细纱及其生产方法和由其形成的面料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31367B (zh) | 一种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及其纺纱工艺 | |
CN204162843U (zh) | 一种差动纺色纺细纱机装置 | |
CN104611807B (zh) | 一种生产段彩粗纱的方法 | |
CN102560759A (zh) | 一种环锭纺段彩纱及其成纱方法和装置 | |
CN105624872B (zh) | 一种段彩纱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 | |
CN201136922Y (zh) | 三罗拉牵伸装置 | |
CN204198955U (zh) | 一种生产多色段彩纱的并条机 | |
CN105483891B (zh) | 一种赛络段彩纱生产装置和生产方法 | |
CN204661938U (zh) | 一种四罗拉环锭纺等线密度段彩纱生产装置 | |
CN104726977B (zh) | 五组份异同步二级牵伸纺制多彩竹节或点点纱方法 | |
CN105970391A (zh) | 一种段彩纺纱方法与装置 | |
CN106544770A (zh) | 一种三粗纱双牵伸花式纱生产装置与生产方法 | |
CN104131384A (zh) | 一种包缠多彩多组分段彩竹节纱的纺制方法 | |
CN104153058A (zh) | 一种新型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 |
CN205011920U (zh) | 一种嵌入式段彩纺纱装置 | |
CN204138845U (zh) | 一种新型色纺纱的纺纱装置 | |
CN106337227B (zh) | 一种三色花式纱生产装置与生产方法 | |
CN102505236A (zh) | 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 | |
CN106192114A (zh) | 二通道异步牵伸集束纺纱装置、色纺纱二基色混色效果调控方法及混色段彩纱 | |
CN105624848A (zh) | 一种多粗纱喂入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 | |
CN105316823A (zh) | 一种生产新型色纺纱的方法 | |
CN109457353B (zh) | 一种变捻纱及其纺纱方法 | |
CN203065685U (zh) | 一种ab差异化多组份复合纺纱装置 | |
CN103290545A (zh) | 一种棉与大麻混纺的段彩竹节纱的加工装置及其方法 | |
CN205662659U (zh) | 一种长丝缝纫线起毛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03 Address after: No. 6, Shi Shan Road, new area of Huaibe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nhui, Anhui Patentee after: Huafu fashion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312300 Shaoxing City, Shangyu Provi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Renmin Road, No. 1088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HUAFU TOP DYED YARN MELANGE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