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62675U - 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062675U CN204062675U CN201420432495.0U CN201420432495U CN204062675U CN 204062675 U CN204062675 U CN 204062675U CN 201420432495 U CN201420432495 U CN 201420432495U CN 204062675 U CN204062675 U CN 2040626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backlight module
- light
- photomask
- film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9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10000005056 cell body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5041 Myla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20006267 polyester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NHDHVHZZCFYRSB-UHFFFAOYSA-N pyriproxyfen Chemical compound C=1C=CC=NC=1OC(C)COC(C=C1)=CC=C1OC1=CC=CC=C1 NHDHVHZZCFYRS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含:导光膜以及遮光膜,该导光膜具有正面与相对于该正面的底面;该遮光膜为完整的薄膜态连续体,并包含主膜体、第一反折部、侧膜体、第二反折部、次膜体,该主膜体通过该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侧膜体连接,该侧膜体通过该第二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次膜体连接,该主膜体与该次膜体彼此相对并皆位于该侧膜体的同侧,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间,该导光膜位于该包覆空间之内,该正面靠近该主膜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指一种具有可以确保无漏光的遮光结构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电子装置都需要具备发光功能作为指示、照明等用途,由于背光模块具有薄型化的优点,因此开始受到大量与广泛的使用。
图1揭示已知技术的背光模块结构示意图,背光模块10包括导光板11、光源12、受光单元13、遮光层14、第一反射片15以及第二反射片16,导光板11具有入光面111、出光面112、底面113与侧面114,光源12配置于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1,受光单元13配置于导光板11的出光面112,遮光层14配置于导光板11的出光面112与受光单元13之间,第一反射片15配置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3,第二反射片16配置于导光板11的侧面114,导光板11设置于第一反射片15与第二反射片16所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上层的遮光层14与下层的反射片16互相接合。
在前述的已知背光模块中,其进一步的遮光方式就只是利用上层的遮光层14与下层的反射片16的互相接合,例如:粘贴、胶合、热融、超音波熔接等,但导光板11的光线仍会由遮光层14与第二反射片16之间的缝隙17漏出,影响光利用率,且在制造上容易产生瑕疵,一旦导光板四周的薄膜接合方式不确实或是制造参数有误差,长期使用很容易产生局部漏光的现象,造成产品不良与瑕疵,例如局部粘贴区域脱胶,或是导光板热胀冷缩造成两层薄膜内部应力差过大,接合处会产生缝隙等瑕疵。
职是之故,申请人鉴于已用技术中所产生的缺失,经过悉心试验与研究,并一本锲而不舍的精神,终构思出本新型“背光模块”,能够克服上述缺点,以下为本新型的简要说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遮蔽导光板四周的泄光区,本新型使用一片复合式光学膜,将导光板四周遮蔽,并将遮光片贴附并固定在导光板下方,如此可以确保遮光片能完整固定在导光板或者反光片上,在制造设计上,此种方式能完全确保导光板四周的泄光区能被完全遮蔽,不会受到薄膜接合方式不确实或是制造参数有误差的影响。
本新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膜以及一遮光膜,该导光膜具有一正面与相对于该正面的一底面;该遮光膜为完整的薄膜态连续体,并包含一主膜体、一第一反折部、一侧膜体、一第二反折部、一次膜体,该主膜体通过该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侧膜体连接,该侧膜体通过该第二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次膜体连接,该主膜体与该次膜体彼此相对并皆位于该侧膜体的同侧,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间,该导光膜位于该包覆空间之内,该正面靠近该主膜体。
本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膜以及一遮光膜,该导光膜具有一正面与相对于该正面的一底面;该遮光膜为完整的薄膜态连续体,并包含一主膜体、一第一反折部以及一次膜体,其中该主膜体通过该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次膜体连接,该主膜体与该次膜体彼此相对并皆位于该侧膜体的同侧,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间,该导光膜位于该包覆空间之内。
本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膜以及一第一遮光膜、一第二遮光膜,该导光膜具有一正面、相对于该正面的一底面以及一侧面;该第一遮光膜为完整的薄膜态连续体,并包含一第一主膜体、一第一反折部、一第一侧膜体,其中该第一主膜体通过该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第一侧膜体连接,该第一主膜体与该第一侧膜体彼此以实质上垂直的方式连接,如此形成一第一空间;该第二遮光膜为完整的薄膜态连续体,并包含一第二主膜体、一第二反折部、一第二侧膜体,其中该第二主膜体通过该第二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第二侧膜体连接,该第二主膜体与该第二侧膜体彼此以实质上垂直的方式连接,如此形成一第二空间,该第一侧膜体与该第二侧膜体彼此相互反折,该导光膜位于该第一空间与该第二空间之内。
简言之,本新型利用反折复合式遮光膜的方式,将复合式遮光膜以反折方式包覆导光膜四周围除特定出光位置以外、所有需要遮蔽光线之处,能够完全遮蔽导光膜四周围各种可能因素所导致的泄光或者漏光。
附图说明
图1揭示已知技术的背光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A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B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2C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D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与受光单元组合后的示意图;
图3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三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四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A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五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B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五实施例的光阻断反折结构示意图;
图6C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五实施例的光阻断反折结构示意图;
图7A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六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B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六实施例的光阻断反折结构示意图;
图7C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六实施例的光阻断反折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 背光模块 11 导光板
12 光源 13 受光单元
14 遮光层 15 第一反射片
16 第二反射片 17 缝隙
111 入光面 112 出光面
113 底面 114 侧面
L 出光面 B 背面
20 背光模块 21 导光膜
22 反射膜 23 遮光膜
24 光源 25 背盖
26 间隙 27 受光单元
28 搭接区域 222 开口
231 主膜体 232 第一反折部
233 第二反折部 234 侧膜体
235 次膜体 236 内表面
237 外表面 2311 透光部
251 槽体 30 背光模块
31 导光膜 32 反射膜
33 遮光膜 34 光源
35 背盖 37 受光单元
38 缝隙 335 次膜体
40 背光模块 41 导光膜
43 遮光膜 44 光源
47 受光单元 48 搭接区域
422 开口 435 次膜体
50 背光模块 51 导光膜
53 遮光膜 54 光源
55 背盖 57 受光单元
58 缝隙 522 开口
535 次膜体 M 边缘
K 光阻断反折结构 60 背光模块
61 导光膜 63 遮光膜
64 光源 622 开口
631 主膜体 632 第一反折部
633 第二反折部 634 侧膜体
635 次膜体 6311 透光部
6341 延伸侧膜体 6342 延伸侧膜体
70 背光模块 71 导光膜
72 第一遮光膜 73 第二遮光膜
74 光源 721 主膜体
722 反折部 724 侧膜体
7241 延伸侧膜体 7211 透光部
731 主膜体 732 反折部
733 开口 734 侧膜体
7341 延伸侧膜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新型将可由以下的实施例说明而得到充分了解,使得熟习本技艺的人士可以据以完成,然本新型的实施并非可由下列实施案例而被限制其实施方式;本新型的图式并不包含对大小、尺寸与比例尺的限定,本新型实际实施时其大小、尺寸与比例尺并非可经由本新型的图式而被限制。
本文中用语“较佳”是非排他性的,应理解成“较佳为但不限于”,任何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所描述或者记载的任何步骤可按任何顺序执行,而不限于权利要求中所述的顺序,本新型的范围应仅由权利要求中及其均等方案确定,不应由实施方式示例的实施例确定;本文中用语“包含”及其变化出现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时,是一个开放式的用语,不具有限制性含义,并不排除其他特征或步骤。
本新型所描述的遮光膜,在所属技术领域中亦称为遮光板、遮光片、遮光层、遮光薄膜;本新型所描述的导光膜,在所属技术领域中亦称为导光板、导光片、导光层、导光薄膜;本新型所描述的反射膜,在所属技术领域中亦称为反射板、反射片、反射层、反射薄膜;本新型所描述的光源为一发光二极体(LED);本新型所描述的遮光膜较佳选自聚酯(PET)薄膜、聚乙烯(PE)薄膜、Mylar聚酯膜、Melinex聚酯膜、Teijin聚酯膜、Tetoron聚酯薄膜、Mylar透光膜、Mylar不透光膜、透光膜、不透光膜以及黑白膜其中之一。
请一并参阅本新型图2A、图2B以及图2C,图2A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B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2C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D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与受光单元组合后的示意图;背光模块20包含导光膜(light guide film)21、反射膜(reflector)22、遮光膜23以及光源24等,导光膜21具有朝向出光面L的正面与朝向背面B的底面,反射膜22贴附在导光膜21的底面,反射膜22上开设有多个开口222,每一个开口222皆可供至少一个光源24嵌入至导光膜21,光源24用于对导光膜21提供入射光,入射光经导光膜21的扩散与混光后,对出光面L提供光线,如图2B所揭示。
在本实施例中,遮光膜23为一片完整的光学性薄膜,其主要包含主膜体231、第一反折部232、第二反折部233、侧膜体234以及次膜体235、内表面236、外表面237等几个主要部分,主膜体231为靠近出光面L即正面的薄膜体,主膜体231上有多个透光部2311,次膜体235为靠近背面B即底面的薄膜体,主膜体231通过第一反折部232以反折方式与侧膜体234连接,侧膜体234进一步通过第二反折部233亦以反折方式与次膜体235连接,内表面236为靠近导光膜21侧的薄膜表面,外表面237为相对于内表面236且远离导光膜21侧的薄膜表面。
遮光膜23较佳为Mylar透光膜或者Mylar不透光膜,如果选用Mylar透光膜,则内表面236上印刷有一层白漆以形成一层白色反射层,外表面237上印刷有一层黑漆以形成一层黑色遮光层,而内表面236与外表面237在主膜体231上,对应于透光部2311的位置处皆不印刷色彩,以供光线穿透形成透光部2311,如果选用Mylar不透光膜,则其主膜体231上对应于多个透光部2311的位置处,预先以冲切方式开设有多个开口做为透光部2311,当从出光面L俯瞰主膜体231时,可发现多个透光部2311将依照预定设计而排列出特定图案,例如:QWERT键盘排列的特定图案,如图2C所揭示。
值得注意的是,遮光膜23通过反折的方式,以近似无缝(seamless)的方式完整包覆反射膜22与导光膜21上所有可能产生漏光的区域,即主膜体231通过第一反折部232反折侧膜体234,侧膜体234再通过第二反折部233反折次膜体235,而使得主膜体231与次膜体235彼此相对且又一同位于侧膜体234的同一侧,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间,以供容纳导光膜21与反射膜22于此包覆空间之内;借着将一片完整的遮光膜23,通过多次反折的方式,将反射膜22与导光膜21完整包裹,则无论反射膜22与导光膜21上的任何可能漏光的区域都可以完全被遮光膜23所遮蔽,而不会再产生漏光。
通常反射膜22与导光膜21之间,尤其在靠近边缘处,常常因为薄膜接合不确实,或者制造参数误差等原因,而形成微小间隙26,因此边缘处就是整个背光模块20最容易产生漏光的区域,本新型的特点就在于,利用整片的遮光膜23,以多次反折的方式,直接将导光膜21与反射膜22最容易产生漏光的边缘处全部包覆,可以确保背光模块20没有任何漏光区域,而且为了进一步完整包覆所有可能漏光的区域,次膜体235将与反射膜22之间将彼此迭构,形成一个相互重迭的搭接区域28,以避免任何可能的漏光,如图2A所揭示。
当遮光膜23包覆反射膜22与导光膜21之后,再将次膜体235贴附于反射膜22,就构成背光模块20,再将整个背光模块20置入背盖25中,背盖25上设有大小足以容纳背光模块20的槽体251,槽体251尺寸经设计可以对背光模块20产生适当的卡固力,当背光模块20置入槽体251并完成最终的机械式固定后,例如:利用螺丝或者压条等将背光模块20紧密固定在背盖25的槽体251内,由于槽体251对背光模块20所提供的机械式固定,即使产品经过长久的使用,也不会因为冷缩热胀,而使遮光膜23就与反射膜22以及导光膜21之间产生开胶,更不会因此使得背光模块20产生漏光。
背光模块20的出光面L上可组装其它需要使用背光模块20的受光单元27,受光单元27较佳为机械式键盘单元或者触控键盘面板等,如图2D所揭示。
图3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背光模块30包含导光膜31、反射膜(reflector)32、遮光膜33以及光源34等,第二实施例包含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所有特征,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遮光膜33的次膜体335与反射膜32之间不迭构形成搭接区域,在制作时直接将次膜体335的大小设计到反折之后刚好可以与反射膜32相接,次膜体335与反射膜32之间尽量无缝相接不产生缝隙,但即使留下些许缝隙38,当背光模块30置入背盖35槽体中并固定完成后,背盖35也能以遮蔽缝隙38产生的漏光,仍然可以确保背光模块30没有任何漏光。背光模块30的出光面L上可组装其它需要使用背光模块30的受光单元37。
图4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三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背光模块40包含导光膜41、遮光膜43以及光源44等,第三实施例包含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所有特征,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本实施例不需要使用反射膜;由于本新型的遮光膜本身就具有能够反射光线的反射涂层,因此可以将反射膜从背光模块中移除,进一步减少背光模块的厚度,使背光模块更趋薄型化。
在本实施例,遮光膜43的次膜体435将做为反射膜,发挥将光线反射并朝出光面L集中的作用,因此次膜体435的尺寸将增加,且多片次膜体435彼此之间将迭构形成搭接区域48,原本开设在反射膜上的开口也将导入次膜体435,同时光源44也将嵌入次膜体435的开口422上,以产生无缝搭接区域48,以避免产生漏光,在这样的设计下,在减少背光模块40厚度的同时,还能确保背光模块40没有任何漏光。背光模块40的出光面L上可组装其它需要使用背光模块40的受光单元47。
图5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四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背光模块50包含导光膜51、遮光膜53以及光源54等,第四实施例包含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所有特征,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本实施例不需要使用反射膜,且遮光膜53的多片次膜体535彼此之间不迭构形成搭接区域,由于省略搭接区域,本实施例可以使背光模块50厚度再次减少。
在本实施例,遮光膜53的次膜体535将做为反射膜,原本开设在反射膜上的开口也将导入次膜体535,同时光源54也将嵌入次膜体535的开口522上,制作遮光膜53时直接将每一片次膜体535的大小规划设计到刚好反折后可以彼此相接,且尽量无缝相接不产生缝隙,但即使留下些许缝隙58,当背光模块50置入背盖55槽体中并固定完成后,背盖55也能以遮蔽缝隙58产生的漏光,仍然可以确保背光模块50没有任何漏光。背光模块50的出光面L上可组装其它需要使用背光模块50的受光单元57。
请一并参阅本新型图6A、图6B以及图6C,图6A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五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B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五实施例的在侧面的光阻断反折结构示意图;图6C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五实施例的在侧面的光阻断反折结构示意图;背光模块60包含导光膜61、遮光膜63以及光源64等,第五实施例包含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所有特征。
在本实施例中,遮光膜63为一片完整的光学性薄膜,较佳为但不限于黑白膜,其主要包含主膜体631、第一反折部632、第二反折部633、侧膜体634以及次膜体635等几个主要部分,主膜体631为靠近出光面L的薄膜体,主膜体231上有多个透光部6311,次膜体635为靠近背面B的薄膜体,主膜体631通过第一反折部632以反折方式与侧膜体634连接,侧膜体634进一步通过第二反折部633亦以反折方式与次膜体635连接。主膜体631为朝向出光面L的薄膜体,次膜体635为朝向背面B的薄膜体,主膜体631上布设有多个透光部6311,其形成方式如第一实施例所述,次膜体635上开设有多个开口622,每一个开口622皆可供至少一个光源64嵌入至导光膜61。
遮光膜63通过反折的方式,以近似无缝(seamless)的方式完整包覆导光膜61,即主膜体631通过第一反折部632反折出侧膜体634,侧膜体634再通过第二反折部633反折出次膜体635,而使得主膜体631与次膜体635彼此相对且又一同位于侧膜体634的同一侧,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间,以供容纳导光膜61或者反射膜(如果有)于此包覆空间之内;借着将一片完整的遮光膜63,通过多次反折的方式,将导光膜61与反射膜(如果有)完整包裹,如此几乎不会产生任何漏光。
值得注意的是,在背光模块60的边缘M处,由主膜体631所延伸出的延伸侧膜体6341,以及由次膜体635所延伸出的延伸侧膜体6342,两片延伸侧膜体6341与6342是以彼此反折的方式,沿着边缘M处形成一个光阻断反折结构K,将原本在边缘M处可能产生漏光的主膜体631与次膜体635交会点,借着光阻断反折结构K予以封闭,将导光膜61与反射膜(如果有)完整包裹在包裹空间,几乎不会产生任何漏光;光阻断反折结构K较佳可为主膜体631所延伸出的延伸侧膜体6341反折包覆次膜体635所延伸出的延伸侧膜体6342,如图6B所揭示,或者次膜体635所延伸出的延伸侧膜体6342反折包覆主膜体631所延伸出的延伸侧膜体6341,如图6C所揭示。
请一并参阅本新型图7A、图7B以及图7C,图7A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六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7B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六实施例的在侧面的光阻断反折结构示意图;图7C揭示本新型背光模块的第六实施例的在侧面的光阻断反折结构示意图;背光模块70包含导光膜71、第一遮光膜72、第二遮光膜73、以及光源74等,第六实施例包含第一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所描述的所有特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光膜72与第二遮光膜73皆为一片完整的光学性薄膜,第一遮光膜72较佳为但不限于Mylar聚酯膜(透光型与不透光型皆可),第二遮光膜73较佳为但不限于反射膜,第一遮光膜72为靠近出光面L的薄膜体,主要包含主膜体721、反折部722、侧膜体724、延伸侧膜体7241等几个主要部分,第二遮光膜73为靠近背面B的薄膜体,主要包含主膜体731、反折部732、侧膜体734、延伸侧膜体7341等几个主要部分,第一遮光膜72的主膜体721通过反折部722以反折方式与侧膜体724连接,第二遮光膜73的主膜体731通过反折部732以反折方式与侧膜体734连接,第一遮光膜72的主膜体721上有多个透光部7211,其形成方式如第一实施例所述,第二遮光膜73的主膜体731上开设有多个开口733,每一个开口733皆可供至少一个光源74嵌入至导光膜71。
第一遮光膜72通过反折的方式,即主膜体721通过反折部722反折出侧膜体724,并使得主膜体721与侧膜体724彼此以实质垂直的方式连接,如此形成第一空间,以供容纳导光膜71或者反射膜(如果有)于此第一空间之内,相似的,第二遮光膜73也是通过反折的方式,即主膜体731通过反折部732反折出侧膜体734,并使得主膜体731与侧膜体734彼此以实质垂直的方式连接,如此形成第二空间,以供容纳导光膜71或者反射膜(如果有)于此第一空间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在背光模块70的两个边缘M处,由第一遮光膜72的侧膜体724所延伸出的延伸侧膜体7241,以及由第二遮光膜73的侧膜体734所延伸出的延伸侧膜体7341,两片延伸侧膜体7241与7341是以彼此反折的方式,沿着边缘M处形成一个光阻断反折结构K,将原本在边缘M处可能产生漏光的第一遮光膜72与第二遮光膜73交会点,借着光阻断反折结构K予以封闭,将导光膜71与反射膜(如果有)完整包裹在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内,几乎不会产生任何漏光;如图7B所揭示,光阻断反折结构K较佳可为第一遮光膜72所延伸出的延伸侧膜体7241反折包覆第二遮光膜73所延伸出的侧膜体7341,或者如图7C所揭示,第二遮光膜73所延伸出的侧膜体7341反折包覆第一遮光膜72所延伸出的延伸侧膜体7241。
兹进一步提供更多本新型实施例如次:
实施例1: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膜以及一遮光膜,该导光膜具有一正面与相对于该正面的一底面;该遮光膜为完整的薄膜态连续体,并包含一主膜体、一第一反折部、一侧膜体、一第二反折部、一次膜体,该主膜体通过该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侧膜体连接,该侧膜体通过该第二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次膜体连接,该主膜体与该次膜体彼此相对并皆位于该侧膜体的同侧,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间,该导光膜位于该包覆空间之内,该正面靠近该主膜体。
实施例2:如实施例1所述的背光模块,更包含以下其中之一:一反射膜,其贴附于该底面,并位于该包覆空间之内;多个光源,其用于对该导光膜提供入射光;以及一背盖,其具有足够容纳该背光模块的一槽体,该背光模块置于该槽体内。
实施例3:如实施例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次膜体、该反射膜与该导光膜其中之一在对应于该多个光源的位置处开设有多个开口,每一开口可供设置至少一个该光源。
实施例4:如实施例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底面靠近该反射膜,该反射膜靠近该次膜体,且该次膜体与该反射膜相互搭接而形成一搭接区域以避免漏光。
实施例5:如实施例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遮光膜选自一聚酯(PET)薄膜、一聚乙烯(PE)薄膜、一Mylar聚酯膜、一Melinex聚酯膜、一Teijin聚酯膜、一Tetoron聚酯薄膜、一Mylar透光膜、一Mylar不透光膜以及一黑白膜其中之一。
实施例6:如实施例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遮光膜为一透光薄膜并包含一内表面以及一外表面,该内表面为该遮光膜靠近该包覆空间的表面,该外表面为该遮光膜相对于该内表面的表面,该内表面形成有选自一不透光层、一反射层以及一遮光层其中的一层,该外表面形成有选自一不透光层、一反射层以及一遮光层其中的一层,其中该反射层经由涂布一层白漆而形成,该遮光层经由涂布一层黑漆而形成。
实施例7:如实施例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主膜体上包含多个透光部,形成于该内表面上的该层以及形成于该外表面上的该层皆不覆盖该多个透光部。
实施例8:如实施例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遮光膜为一不透光薄膜,且该主膜体上包含多个开口,该多个开口经由冲切而形成,并用于做为该多个透光部。
实施例9:一种背光模块,其包含一导光膜以及一遮光膜,该导光膜具有一正面与相对于该正面的一底面;该遮光膜为完整的薄膜态连续体,并包含一主膜体、一第一反折部以及一次膜体,其中该主膜体通过该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次膜体连接,该主膜体与该次膜体彼此相对并皆位于该侧膜体的同侧,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间,该导光膜位于该包覆空间之内。
实施例10: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膜以及一第一遮光膜、一第二遮光膜,该导光膜具有一正面、相对于该正面的一底面以及一侧面;该第一遮光膜为完整的薄膜态连续体,并包含一第一主膜体、一第一反折部、一第一侧膜体,其中该第一主膜体通过该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第一侧膜体连接,该第一主膜体与该第一侧膜体彼此以实质上垂直的方式连接,如此形成一第一空间;该第二遮光膜为完整的薄膜态连续体,并包含一第二主膜体、一第二反折部、一第二侧膜体,其中该第二主膜体通过该第二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第二侧膜体连接,该第二主膜体与该第二侧膜体彼此以实质上垂直的方式连接,如此形成一第二空间,该第一侧膜体与该第二侧膜体彼此相互反折,该导光膜位于该第一空间与该第二空间之内。
本新型对背光模块的导光膜所采用的全包覆(fully encompassed)方式,能够避免薄膜接合缝隙所造成的漏光,故能完全确保导光膜四周的漏光区能被完全遮蔽,不受到薄膜接合方式不确实或者制造参数有误差等的影响,本新型可以应用到各种需要应用背光模块来发光的装置,尤其是包含有背光模块的各种行动装置,例如:笔记型电脑、行动电话、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平板电话、键盘保护盖、触控保护盖、键盘背盖、触控背盖以及背光键盘等。
Claims (9)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含:
一导光膜,该导光膜具有一正面与相对于该正面的一底面;以及
一遮光膜,该遮光膜为完整的薄膜态连续体,并包含一主膜体、一第一反折部、一侧膜体、一第二反折部、一次膜体,该主膜体通过该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侧膜体连接,该侧膜体通过该第二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次膜体连接,该主膜体与该次膜体彼此相对并皆位于该侧膜体的同侧,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间,该导光膜位于该包覆空间之内,该正面靠近该主膜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以下其中之一:
一反射膜,其贴附于该底面,并位于该包覆空间之内;
多个光源,其用于对该导光膜提供入射光;以及
一背盖,其具有足够容纳该背光模块的一槽体,该背光模块置于该槽体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次膜体、该反射膜与该导光膜其中之一在对应于该多个光源的位置处开设有多个开口,每一开口可供设置至少一个该光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底面靠近该反射膜,该反射膜靠近该次膜体,且该次膜体与该反射膜相互搭接而形成一搭接区域以避免漏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遮光膜为一透光薄膜并包含一内表面以及一外表面,该内表面为该遮光膜靠近该包覆空间的表面,该外表面为该遮光膜相对于该内表面的表面,该内表面形成有选自一不透光层、一反射层以及一遮光层其中的一层,该外表面形成有选自一不透光层、一反射层以及一遮光层其中的一层,其中该反射层经由涂布一层白漆而形成,该遮光层经由涂布一层黑漆而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主膜体上包含多个透光部,形成于该内表面上的该层以及形成于该外表面上的该层皆不覆盖该多个透光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遮光膜为一不透光薄膜,且该主膜体上包含多个开口,该多个开口经由冲切而形成,并用于做为该多个透光部。
8.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含:
一导光膜,该导光膜具有一正面与相对于该正面的一底面;以及
一遮光膜,该遮光膜为完整的薄膜态连续体,并包含一主膜体、一第一反折部以及一次膜体,其中该主膜体通过该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次膜体连接,该主膜体与该次膜体彼此相对并皆位于该侧膜体的同侧,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间,该导光膜位于该包覆空间之内。
9.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含:
一导光膜,该导光膜具有一正面、相对于该正面的一底面以及一侧面;
一第一遮光膜,该第一遮光膜为完整的薄膜态连续体,并包含一第一主膜体、一第一反折部、一第一侧膜体,其中该第一主膜体通过该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第一侧膜体连接,该第一主膜体与该第一侧膜体彼此以实质上垂直的方式连接,如此形成一第一空间;以及
一第二遮光膜,该第二遮光膜为完整的薄膜态连续体,并包含一第二主膜体、一第二反折部、一第二侧膜体,其中该第二主膜体通过该第二反折部以反折方式与该第二侧膜体连接,该第二主膜体与该第二侧膜体彼此以实质上垂直的方式连接,如此形成一第二空间,该第一侧膜体与该第二侧膜体彼此相互反折,该导光膜位于该第一空间与该第二空间之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432495.0U CN204062675U (zh) | 2014-08-01 | 2014-08-01 | 背光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432495.0U CN204062675U (zh) | 2014-08-01 | 2014-08-01 | 背光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062675U true CN204062675U (zh) | 2014-12-31 |
Family
ID=52204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432495.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62675U (zh) | 2014-08-01 | 2014-08-01 | 背光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062675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52768A (zh) * | 2016-01-06 | 2017-07-14 | 华清秀 | 发光按键模组 |
CN109036928A (zh) * | 2018-08-13 | 2018-12-18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用于发光键盘内的背光装置 |
CN113568086A (zh) * | 2020-04-28 | 2021-10-29 | 瑞仪光电(南京)有限公司 | 导光膜、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
-
2014
- 2014-08-01 CN CN201420432495.0U patent/CN20406267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52768A (zh) * | 2016-01-06 | 2017-07-14 | 华清秀 | 发光按键模组 |
CN109036928A (zh) * | 2018-08-13 | 2018-12-18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用于发光键盘内的背光装置 |
CN113568086A (zh) * | 2020-04-28 | 2021-10-29 | 瑞仪光电(南京)有限公司 | 导光膜、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040690U (zh) | 背光模块 | |
CN104949011B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204062675U (zh) | 背光模块 | |
CN101975371A (zh) | 下扩散片、背光模块及显示器 | |
CN102782865B (zh) | 光透射型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安装光透射型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移动体 | |
CN100454103C (zh) | 具防止漏光功能的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 | |
CN104867872A (zh) | 柔性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及柔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 |
CN108269500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5404426B (zh) | 触控面板 | |
CN109979342A (zh) | 一种盖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02252275A (zh) | 背光模块及其键盘 | |
CN102155692A (zh) | 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 |
CN103091758A (zh) | 彩色滤光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204062674U (zh) | 背光模块 | |
CN214704242U (zh) | 照明显示装置 | |
CN101158763A (zh) | 具防止漏光功能的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 | |
CN103732973A (zh) | 照明装置和具备它的显示装置 | |
CN202118811U (zh) | 背光模块及其键盘 | |
TWM491855U (zh) | 背光模組 | |
CN108398829B (zh) | 基于量子点的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 |
CN202487586U (zh) | 一种彩色太阳能电池组件 | |
TWM494941U (zh) | 背光模組 | |
CN204062867U (zh) | 避免光源外漏的结构 | |
CN204829754U (zh) | 一种薄型背光模块 | |
CN201072480Y (zh) | 可多区域不同色彩变化的液晶显示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Termination date: 20200801 |